網頁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別怕腸病毒


馬偕紀念醫院 小兒科系 小兒感染科主任 邱南昌醫師


腸病毒是什麼?
腸病毒確實奪走了不少小朋友的生命,但絕大部份的腸病毒感染,只是讓孩子一陣子不舒服,過去就好了。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什麼是腸病毒感染,以及危險的跡象是什麼。
「腸病毒」不是一種病毒,而是是一群病毒,包括將近七十種不同血清型的腸病毒。得了某一型腸病毒會產生具有抵抗力的抗體,下次就不怕這一型腸病毒;但是對其他型的腸病毒卻仍然沒有抵抗力,所以還有可能再得到其他型的腸病毒感染。

得了腸病毒感染會怎樣?
腸病毒的臨床表現多端,許多人感染了腸病毒沒什麼症狀,仍能產生免疫力,這是最好的狀況。較有特徵的腸病毒感染表現,則為咽峽炎和手足口病。
「咽峽炎」是在口腔深部的咽峽部位,先出現小水泡然後轉為小潰爛。因這裡的口腔黏膜受傷會引起吞嚥時疼痛,所以會不願意也不敢吃東西。厲害時口腔前面部位,包括舌頭、上顎等部位也會有潰瘍,而會流口水到嘴巴外。通常還會合併有發高燒。體溫會一下子上升至三十九、四十度,經過退燒處理後可能不久又燒上去。發燒時可能會有怕冷、發抖等現象,但一般而言,燒退下來時,活力、精神還不錯。發燒可能起起落落三至五天,嘴巴裡的潰瘍大約五至七天會自動癒合。在嘴巴有破洞時,硬或燙的食物暫時避免,涼又軟的食物最為適合,例如果凍、冰淇淋、布丁、運動飲料、果汁等等皆可。注意不要有脫水現象發生,過了這段期間就好了。少部份幾乎完全無法進食的孩子,若有脫水之虞,則只好打點滴,補充體液。嘴巴裡的潰瘍不必擦藥,既無實際幫忙,反而容易引起嘔吐,它們會自己癒合的。
「手足口病」就是嘴巴裡有咽峽炎的表現外,手掌、腳掌也出現一些直徑大約1-2毫米的水泡。水泡也可能出現於手腕、膝蓋、肛門附近。通常不痛不癢,水泡在五至七天後消退或偶會脫皮,但不會留疤。處理方法和咽峽炎相同,在發燒時溫水擦澡、睡冰枕或用退燒藥幫忙一下,吃涼又軟的食物。至於手腳等部位的小水泡就順其自然,不必擦藥,水泡會自行消失。

有危險性的腸病毒感染是什麼?
咽峽炎或手足口病其實並不可怕,較讓人擔心的是腸病毒引起的腦膜炎或腦炎。腦膜炎會發燒、頭痛、脖子僵硬。腸病毒引起的單純腦膜炎其實預後還不錯,三、五天就退燒,症狀改善,少有後遺症。真正要特別小心的是直接進入腦部引起的腦炎。一般腦炎除了發燒外,可能有一直想睡覺、反應遲鈍、煩躁、不安等症狀。第七十一型的腸病毒較可怕的是除了咽峽炎、手足口病外,若侵犯腦部是以腦幹為主,而此部位是我們的生命中樞,因此有時會在短時間內病情迅速惡化而來不及救治。因此,若孩子有咽峽炎或手足口病,或是接觸了腸病毒患者後出現發燒,而又有睡覺時肢體會頻繁的出現大抖動的情形,還是出現坐不穩、站不穩、走路顛顛倒倒時,應趕快就醫,密切觀察病情的接續發展。在醫院裡若發現病情持續惡化,出現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神智改變的現象時,會轉進加護病房,做進一步的處理。造成嚴重後果的腸病毒感染大部份是在三至五歲以下幼童,在發燒的前三至五天內發生。

腸病毒是怎麼傳染的?該如何預防?
腸病毒可自病人的口水、噴嚏、糞便散播出去。手不小心摸到被病毒污染的地方,再摸食物或放入嘴裡,就可能將病毒吃進體內;也可能因沒症狀的帶原者打個噴嚏而不知不覺中將病毒吸入體內。困難的是病毒看不到,帶原者自己都不知道體內有此病毒,所以防不勝防。只好在流行期間少去人多的地方,若知道誰得病了,將他儘可能隔離。此外多洗手,可以減少手上有腸病毒而吃入體內。

總而言之,腸病毒並不是那麼可怕,但是小朋友還是要多注意,盡量減少感染的機會。








*********************************************************************************
認識手足口症

一、致病源
 感染腸病毒所導致,此類病毒有68種,可分為

小兒麻痺病毒→ 3種
A群克沙奇病毒→23種
B群克沙奇病毒→6種
伊柯病毒→32種
新型腸病毒→4種,68型~71型

二、傳染途徑 口─糞傳染,或口─口傳染(呼吸道傳染)。

三、症狀及病程 (一)流行季節為每年5-7月。
(二)絕大多數的患孩,在5~7天內會自行痊癒。
(三)出現手足口症患孩通常不發燒或微燒1~2天,有口腔潰瘍,手掌、腳掌、膝蓋、臀部出現小水泡等症狀。
(四)出現咽峽炎患孩則會高燒2~4天,喉嚨、口腔內有小水泡後潰瘍,導致口腔疼痛、流口水等症狀。
(五)其中腸病毒71型(嚴重型)所引起的手足口症有50%會高燒超過39°C,且會持續超過3天。

四、合併症 僅極少患孩會發生合併症;但感染腸病毒71型的患孩會出現的合併症,包括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肢體無力(類似小兒麻痺)、步履不穩、抽搐,甚至肺水腫導致死亡等。

五、護理指導 (一)由於口腔潰瘍,會影響患孩的餵食,為了補充患孩的體力及預防脫水,應鼓勵或勉強患孩進食,冰冷的食物亦可。
(二)為了避免傳染,家人(含患孩)應加強洗手,尤其是處理患孩的糞便之後及飯前;避免與患孩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如奶嘴、奶瓶、湯匙等)。
(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
(四)患孩發生合併症的確切因素,目前仍不清楚;不過,若患孩年齡小者,尤其是3歲以下或出現疹子5天內,出現以下任一症狀時,應儘速就醫:
·嗜睡  ·劇烈嘔吐  ·肢體無力  ·活動力減低
·抽搐  ·呼吸困難  ·發燒超過三天以上且超過39度

六、諮詢服務電話 (一)基隆院區:(02)2431-3131轉2700、2705(小兒科加護病房)。
(二)台北院區:(02)2713-5211轉3356、3357(小兒科加護病房)。
(三)林口院區:(03)328-1200轉8500、8501(小兒科加護病房)。
(四)嘉義院區:(05)362-1000轉2285、2781(小兒科加護病房)。
(五)高雄院區:(07)731-7123轉8601、8602(小兒科加護病房)。

本著作非經著作權人同意,不得轉載、翻印或轉售
著作權人: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  N448  16K  94.01







*****************************************************************************

預防腸病毒 酒精洗手無效 用力搓洗20秒才對
· 
·      作者: 黃天如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65 上午5:30

中國時報【黃天如台北報導】
腸病毒就是腸胃炎?病童會拉肚子?疾管局防疫醫師羅一鈞表示,腸病毒和腸胃炎兩者完全不相干,腸病毒也極少見拉肚子症狀。腸病毒目前沒有疫苗或特效藥,落實勤洗手等個人衛生,減少感染機率,才是防治的王道。
羅一鈞說,腸病毒有很多型別,今年流行的克沙奇A6型主要症狀為發燒、喉嚨痛、全身性大水泡、掉指甲等。克沙奇A6型導致重症及致死機率比腸病毒七十一型低,但不代表不會發生重症,兩歲以下幼兒抵抗力弱,尤應提高警覺。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腸病毒的傳染途徑包括飛沫、糞口以及接觸病人分泌物等,因此民眾一定要養成隨時把手洗乾淨的習慣,同時沒事也不要觸摸眼、鼻、口等黏膜部位。
要特別提醒的是,坊間含酒精的乾洗手液無法殺死腸病毒!要預防腸病毒,洗手時應以「內外夾弓大立腕」(手掌、手背、指縫、指背、大拇指、指尖、手腕)口訣,以肥皂至少搓揉手部廿秒,再以擦手紙擦乾,充分利用物理性作用,便可有效去除病毒。
幼兒、學童若出現腸病毒疑似症狀,務必請假在家休息,千萬不要為了「全勤獎」硬撐,把病毒傳染給更多小朋友。
而一旦病童有嗜睡、持續嘔吐、心跳加快、類似受驚嚇般全身肌肉抽搐等重症的前兆時,應該立刻送住大醫院進行治療,以免錯失救命的黃金時間。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345&next=20344&l=f&fid=6




*******************************************************************************
腸病毒群感染

壹、症狀及防治措施




一、臨床表徵 :  腸病毒群引起的疾病千變萬化,較常見的疾病有

@皰疹性咽峽炎 :  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6天。


    多數病例輕微,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
@手足口病: 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及舌頭,其次  為軟顎、
    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間,通常因口腔潰  瘍而無法進食,有些
    需要住院給予點滴,病程為7-10天。
@流行性肋肌痛 : 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合併發燒、 頭痛及
    短暫噁心、嘔吐和腹瀉,病程約一週。
@急性淋巴結性咽炎 : 特徵為發燒、頭痛、喉嚨癬,懸雍垂和後咽壁有明頗白色病兆,持續
    4-14天。   
@發燒合併症 : 皮疹通常為斑丘疹狀,有些也會出現小水泡。
 
@急性心肌炎及心包膜炎 : 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嘔吐,開始可能誤以為
    肺炎,按著會有明顯心跳過速,快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無菌腦膜炎與腦炎 : 特徵為發燒、惡心、嘔吐、頭痛等,有可能會致命。


@其他嚴重型 包括延腦形腦炎(特徵為無法吞嚥、無法發聲、喝水時會嗆到,但又無法咳出),脊角神經炎(特徵為一側或二側下肢突然無法行動或力量減低,反射降低或消失),肺水腫,新生兒感染等皆有可能致命。






二、防治措施
(1)一般民眾
    由於腸病霉型別很多,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而且目前並有預防的疫苗(小兒麻痺除   外),且--般感染並不發展出症狀,又可經口、飛沬、接觸之途徑傳染,控制不易,故提醒   民眾應注意下列一般之防範方法 :
l.  增強個人之免疫力: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
2. 加強個人衛生:尢其須勤洗手。
3. 注意環境術生:環境清潔及通風。
4. 避免接髑受感染者:避免出入過度擁擠之公共場所、不要與疑似病患(家人或同學)接觸。
5.高危險群 : 三歲以下小孩要特別小心,有較高比例得到腦炎、類小兒麻痹症候群或肺水 腫;而民國70年以後出生的人對暢病毒7l型都沒有抗體.都可能受感染,要持別注意



(2) 患者之處理與治療
1.絕大多數症狀輕微。
2.無特殊之治療方法,醫師大多給予對抗症狀之支持性療法。
3.小心處理病患之排泄物(冀便、口鼻分泌物),且處理完畢須立即洗手。
4.多補充水分,多休息,學童儘量請假在家休息,以避免傳染給同攀。
5.對家中之第二個病患要特別小心,其所接受的病毒量往往較高,嚴重程度可能提高。
6.病患在身體免疫力克服感染後即康復,但病毒仍可經曲糞便排出,持續數週之久,而 
   感染他人。
7.有關免疫球蛋白之使用,因其效果尚屬試驗階段,同時必須考慮其可能之潛在
   危險,故應由醫師審慎評估。
8.避免與孕婦、新生兒及小孩接觸
9.有下列情況須立刻就醫 :
1 )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無法吞嚥、無法發聲、喝水時會嗆到、持 
    續嘔吐不能改善、抽搐應即早就醫,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2~4天後出現。
2 )有厲害咳嗽、心跳很快、臉色蒼白、呼吸急促或困難的情況要速迅就醫,因為有可能 
    是心肌炎、肺水腫或腦炎併腦壓高的表現。
 



貳、其他相關資訊
1. 病毒類型,包括 :
@ 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es):包括3型(typeI-3)。
@ 克沙奇病毒(coxackiviruses):包括23種A族(type A1-A22 , A24),及6種B族(typeB1-B6)  
     病毒。
@ 伊科病毒(echoviruses):包括31種(type1-33 ,除type10、type28以外)病毒。
@ 腸病毒:有4型(type68-71)。
 



2. 流行病學 :
春季及初春是腸病毒好發的季節,台灣地區腸病毒流行於3-7月,7-9月為高峰期。克沙奇病毒及伊科病毒感染多發生於10歲以下小孩,雖有成人個案但很少見。


3. 傳染模式 : 直接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糞便,為典型糞一口或口一口傳染。
4. 潛伏期 :  3-5天。
5. 診斷 : 只有實驗室診段斷才能確定腸病毒感染,包括病毒分離及血清學檢查。
6.治療:沒有特效藥,只能採支持療法。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關心您的健康  






******************************************************************************

嬰幼兒常見疾病-腸病毒

腸病毒,知多少?
每年的 4 月到 10 月之間是國內腸病毒流行的高峰期。
重症患者年齡分布以 1 到 4 歲的幼童最多, 6 個月以下的嬰兒居次,其中又以未滿一歲之嬰幼兒之發生率最高。這個殺手每年都奪走許多嬰幼兒寶貴的生命,了解腸病毒才能有效預防病毒入侵。腸病毒預防大家一起來 !!

一、什麼是腸病毒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括:小兒麻痺病毒、伊科病毒、克沙奇病毒 A 型及 B 型、腸病毒 68~71 行等 60 多種病毒。其中小兒麻痺病毒及腸病毒 71 型會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又以腸病毒 71 型容易引起嚴重的合併症。
二、腸病毒的傳染途徑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是經由腸胃道 ( 糞口、水或食物污染 ) 或是呼吸道 ( 飛沫、咳嗽或打噴嚏 ) 傳染。
三、腸病毒的潛伏期與傳染力
腸病毒的潛伏期為 2~10 天,平均天數為 3~5 天。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但多數感染者並沒有明顯症狀,有些則是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患者在發病前幾天即可從喉嚨或糞便檢查發現病毒,此時已具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的傳染力最強,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可長達 8~12 週之久。
四、誰最容易感染腸病毒
以5歲以下之嬰幼兒最容易感染。因為幼童的免疫力較弱,加上尚未接觸過各類腸病毒,固感染機率偏高。
五、感染腸病毒的症狀
典型症狀
手足口症:發燒、手腳及臀部週圍出現隆起之紅疹,疹子頂端大多有小水泡,口腔有潰爛之情形。
皰疹性咽峽炎:發燒、口腔後面形成小水泡,破裂後造成潰瘍。
腸病毒 71 型感染之常見症狀
1.39 ℃以上高燒持續超過 3 天以上
2.大部分出現手足口症,所引起之紅疹如針頭般大小
3.容易引起中樞神經併發症
腸病毒重症前兆病狀 ( 感染腸病毒後,如出現這類症狀請立即就醫 )
嗜睡、意識不輕、活動力不佳、手腳無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畜 ( 類似驚嚇的全身性肢體抽動 )
六、預防保健的方法
1.勤洗手,並養成不亂摸口鼻等良好衛生習慣。
2.兒童玩具 ( 尤其以毛巾、毛料類 ) 應常清洗、消毒,不放入口中。
3.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的睡眠提升免疫力。
4.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之公共場所。
5.注意居家環境的清潔衛生並保持良好通風。
6.鼓勵母乳哺育,增加嬰幼兒抵抗力。
7.所有人在接觸嬰幼兒前,應該洗手;若有出現呼吸道或腸胃道症狀或發燒者,應盡量避免接觸嬰幼兒。
8.當嬰幼兒有不明原因發燒、食慾不佳、活動力變差時,應主動就醫。
9.三歲以下之嬰幼兒容易經由大人或與其他小孩互動時而傳染腸病毒;因此,不論大人或是其他年長之孩子予返家後,在接觸家中嬰幼兒前,應更換衣物及洗手以降低嬰幼兒感染之機率。

參考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

今夏不速之客:腸病毒

今年4月中旬(2014年)疾管局發布新聞,研判腸病毒已進入流行期。目前腸病毒流行病毒株逾八成是克沙奇A型,此型病毒較少造成重症,但3歲以下病童仍要特別小心,只要感染,不論病毒型別,引發重症的風險較高,黃瑽寧醫師提醒家長要嚴密監控腸病毒感染4大重症前兆。
有媽媽問我:已經很注意環境衛生,為什麼3歲孩子仍多次感染腸病毒?要怎麼預防?這裡給家長兩個小提醒:
1.很多孩子的腸病毒都是大人傳給他的,大人抵抗力比較好所以可能沒有症狀。
2.腸病毒不怕酒精,因此必須使用肥皂洗手。
正確的防治措施,可以看我過去(2012年6月)寫的這篇文章:
-------
雖然腸病毒年年都來造訪,但是今年(2012年)來的肯定比較凶狠,那就是惡名昭彰的「腸病毒七十一型」。
每次提到腸病毒,很自然的反應就會聯想到腹痛或腹瀉等腸胃道症狀,這絕對是第一個要釐清的錯誤觀念。
之所以命名為「腸」病毒,是來自英文 Enterovirus 的翻譯。Entero-這個字首代表「經由腸胃道」之意,也就是說是藉由「吃」入病毒,所造成的感染。腸病毒很厲害,它會鑽入小腸的血管,順著血液到處流竄,跑到喉嚨,就變成我們所熟知的「泡疹性咽峽炎」。
得到泡疹性咽峽炎的孩子,會在上顎後方,形成小水泡或潰瘍,很痛;有時會加上發燒,要一週左右才完全康復。如果加上手腳也有病毒水泡或疹子,就叫做「手、足、口症」,這兩種疾病也是腸病毒最常見的兩大病症。
不過,腸病毒不見得這麼安分守己,除了造成泡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症之外,偶爾也會亂跑到心臟或腦幹,造成重症甚至死亡,其中又以腸病毒七十一型是危險度最高的一型。
有一天我在整理家中的檔案,發現了一系列我父親在一九九八年的電視節目上衛教的影片,讓我感觸良多。那一年剛好就是腸病毒七十一型大流行的時候。從影片上能看出,當時全國家中有幼童的家長,無一不驚恐萬分;call in 進來的媽媽焦急提問的聲音,配上背景畫面不斷放送醫院人滿為患的狀況,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世界末日,跟SARS 肆虐時的緊張乃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年流行一次,死亡率已大幅下降
十四年後的今天,腸病毒七十一型還是一樣棘手,還是一樣帶給家長恐慌。但小兒科醫生經過前輩們這許多年的經驗累積與傳承,診斷與處理上的能力,與當年卻已大不同了。
日前我參加一個有關腸病毒的研討會,聽到一位前輩醫師分享他痛苦的經歷:一位活蹦亂跳的孩子,如何感染了腸病毒七十一型、住院、開始惡化,當天轉加護病房時還是自己走進去的,才過那自動門,就撲通倒地,隔日便離世死亡;病程之快,連醫生都措手不及。那一年七十一型重症的人數超過四百人,其中有七十八位死亡,每一位都是這麼突然。
然而,正統醫學之所以不斷進步,且令人感動之處就在這裡。當年這些前輩醫師們,每個人都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出來討論,不斷的開會,試圖找出解決之道,而實驗室那一端的研究也同時進行,整個步調就像電影《全境擴散》的劇情一樣緊張。如今,雖然腸病毒依然沒有特效藥,疫苗依然尚未研發上市,但在最近一次腸病毒七十一型大流行的二○○八年,同樣發生三百多位重症病人,死亡人數卻可壓縮至十四人,少了八○%。
現在我們知道,腸病毒七十一型大約每三年會流行一次,重症率約萬分之三左右,死亡率可控制在十萬分之一。我們也知道,腸病毒七十一型之所以讓人措手不及,是因為病毒會直攻我們的生命中樞,也就是腦幹。所以病童全身器官功能都還是好好的,甚至意識都還很清醒,但指揮官一死,心臟竟然忘記怎麼跳,漸漸的就停止了。
然而即便以現代醫學的發達,吾人仍無法預測哪個孩子感染腸病毒七十一型之後會走向重症,而哪個孩子不會。我們甚至在第一時間看見手足口症的病童,也無從得知他是七十一型,還是其他較溫和的病毒。
四大重症前兆,有一個就要當心
在這一切矇矓模糊之中,關於腸病毒七十一型至少有幾件事是確定的:第一,三歲以下得手足口症的病童要特別小心,因為三歲以下感染腸病毒七十一型後重症的機率較高。
第二,所謂特別小心,就是要嚴密監控四大重症前兆:一、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二、肌躍型抽搐。三、持續嘔吐。四、心跳加快或呼吸急促。肌躍型抽搐,是快睡著時,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與一般發燒畏寒不同,影片可參考疾病管制局的網站(www.cdc.gov.tw)。
第三,上述的四大重症跡象中只需具備一個,就有住院的必要。
第四,住院後若不幸走向重症,我們有三大尚方寶劍:免疫球蛋白、強心劑,以及葉克膜。雖然這三把劍仍無法救活所有病童,但相信我,若狀況真的這麼糟糕,硬救不見得對孩子是好事。
也許「多洗手與戴口罩」是預防疾病的老生常談,但確實也沒其他更好的方法了。腸病毒不怕酒精,因此必須使用肥皂洗手,嚴格遵循「溼、搓、沖、捧、擦」與「內、外、夾、弓、大、立、腕」正確搓揉的洗手步驟,以及使用含氯漂白水清潔消毒,才是標準的防治措施!







************************************************************************************
腸病毒的常見症狀

◆咽峽炎
突發性高燒,且喉嚨出現潰瘍及水泡,病童常因無法進食而虛弱脫水。而皰疹口唇炎差別在於牙齦會腫脹流血。

◆手口足病
發燒、且在舌頭頰側、手掌、腳掌、膝蓋、臀部等位置出現小水泡,病童也常因無法進食脫水而須住院打點滴。

◆類感冒症狀
其實腸病毒最常表現的症狀就是像一般感冒症狀一樣,發燒兩、三天,其間小朋友可能會食慾不振、小拉肚子、精神倦怠、全身無力,燒完之後會發疹子, 疹子可以是細細小小的也可能是突起丘疹狀的,之後就完全好了,若不去深究它,也不會知道是得到了腸病毒。

◆其他症狀
其它還有肋膜痛、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急性肢體麻痺症候群及病毒性腦膜炎,這些也是腸病毒所引起的。

◆嚴重併發症
我們最耽心的還是一些會致命的併發症如:克沙奇B 族病毒引起的心肌炎,病童發燒後在短時間內發生心跳過速、發紺、嘔吐、呼吸困難,很快演變成心臟衰竭;還有就是腸病毒71 型引起的腦幹腦炎、肺水腫與肺出血,在短短3~7 天內就可能死亡。

可惜的是,我們沒有辦法從孩子臨床上的表現去知道他得到的是那一型的腸病毒,也沒有辦法從孩子一開始的症狀去推測他會不會發展成重症個案,這就是讓家長最恐慌的地方。由於腸病毒71 型是最容易併發重症的型別,所以我們對它要多一分認識。

◆須注意孩子有無以下症狀
1.嗜睡、意識模糊、眼神呆滯、疲倦無力。
2.持續嘔吐。
3.小孩在安靜、非發燒時仍會呼吸急促、心跳很快、臉色蒼白、神情緊張、全身冒冷汗、血壓上升、血糖上升。
4.出現眼球震顫、眼球亂轉、眼球偏向一側、肢體麻痺、動作失調。
5.肌躍型抽搐。

如果有上述這些重症前兆,請趕快把孩子送到醫學中心,千萬不要延誤了急救的時機。對於重症的個案,醫師會給予各種急救藥物或免疫球蛋白來調節孩子的免疫反應,只要轉送得快,孩子都有機會痊癒,也比較不會留下需要長期仰賴呼吸器或鼻胃管進食等等神經方面的後遺症。

❤ 腸病毒評估要點&常見症狀 http://bbho.me/NYbY7l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702707863126747&set=a.127455953985277.21677.100417126689160&typ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