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過動兒


過動及早治療 潛能發揮無限

【聯合報Upaper╱本報訊】

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若能於早期接受診斷,並搭配藥物及行為治療,過動兒也能有優異的表現,邱姵寧分享以下的臨床經驗。
 
門診中的安安,明明很認真唸書,成績還是不佳,不但自覺挫敗感,父母也以為是他不夠努力、不夠聰明,常拿他與哥哥、姐姐比較,加上他朋友少、無訴苦對象,心情更差,伴隨憂鬱症的傾向。
 
經專業醫師諮詢發現,安安自小即患ADHD,因為父母、老師的忽略而延誤治療,經過約略2周的用藥及行為治療即有明顯轉變,不但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即可背讀完成課本內容,連上課也覺得很有趣且不會被外物所影響而分心。
 
邱姵寧醫師表示,目前治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以藥物合併行為治療的成果最為顯著。另外,家長應從瞭解孩童與疾病症狀開始,視孩童個人特質及狀況設定治療目標,不應單一以孩童的課業成績做為評估治療成效的標準,而是要發掘孩童的潛能,針對孩童有興趣的事物做為延伸學習



別小看不專心 當心孩子自信心瓦解

【聯合報Upaper╱本報訊】

根據統計,ADHD(即所謂的過動兒)為學齡期兒童常見的疾病之一,如果家中小寶貝不喜歡寫功課、老是拖拖拉拉,上課總是神遊、咬鉛筆、玩橡皮擦,文具經常弄不見,日記本上老是被老師填寫說上課不專心,小心,有可能即患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DHD)。
 
只是不專心而已,有這麼嚴重嗎?台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邱姵寧表示,「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腦內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所造成的生理性疾病,主要症狀為過動、衝動及注意力不足。
 
其中,若是單純只有注意力不足的問題,往往容易被家長、老師忽略,而被歸類為頑皮、不聽話,不乖、不認真的壞小孩。不但失去治療的黃金時間,對學習造成影響,進一步恐將耽誤孩童的人格發展。
 
因此,若是家中小孩經常粗心大意、忘東忘西、耐心不足、作業無法完成、靜不下心、容易分心等,家長要進一步觀察。好比,針對學習上的記憶力,若是今天學、明天忘,很認真讀還是記不住,或是低年級時成績原本還可以,隨著升中、高年級而節節退步,建議最好前往專門醫科 (如身心醫學科、兒童心智科或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學習不專心,不僅只是造成課業落後,若不及時治療矯正,更嚴重的是將影響個性及未來發展。邱姵寧表示,學習慢、再怎麼努力,成績還是落後,久而久之,學童不免因失去自信心而伴隨焦慮、憂鬱等症狀,或是為了轉從他處獲得成就感,易流於不好的沈迷,好比沈迷於網路,甚至乾脆自暴自棄或因交壞朋友而走上歧途。








********************************************************************************
兒科診療室~ 過動症的治療方法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 何志培

(1)藥物治療:
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及臨床觀察,對本症唯一有效的藥物為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劑。常用的藥物有利他能(Ritalin),常用量5~40mg/日;苯異妥因(Pemolin),常用量5~100mg/日。用這類藥物需注意由小劑量開始,每天早餐後服用,如藥量較大,可在早、午餐後服用,晚上不可服用。並實施星期日、假日停藥。根據療效及副作用決定劑量及用藥時期,一般須服用數月至數年。6歲以下、青春期以後原則上不用藥。

對於過動症患童祇要不伴有情緒障礙,則不論是否伴有行為規範障礙症,均有療效,主要是能改善患童的注意力欠缺。

現代研究認為此類藥物的短期療效十分顯著,隨著注意力改善,可減少過動,違背及與同儕關係不良等行為問題(Barkley 1989),從而使家庭關係也有所改善(Schacher等1987),學業成績亦會隨之提高。但Matier(1992)報告這類藥物僅能改善患童注意力,而對衝動、過動等無多大助益。至目前尚未見有這類藥物長期作用的報告,且有可能會出現情感淡漠、社會退縮、刻板動作、發呆、憂鬱、食慾減退、影響發育等不良反應。故此類藥物必須在專科醫師指導下服用,切勿自行濫用。
其他藥物如安眠藥、抗精神病劑、抗焦慮劑、抗憂鬱劑等對本症無益,有的還會使症狀惡化,故不宜用。 (2)心理治療:
對單純的過動症狀,如無明顯社會心理因素者,採用系統性心理治療對患童無顯效(Gittelnan等1989),但對患童本人和家族的社會心理問題,採用一些有針對性的心理諮詢,行為矯治或家族治療有幫助。
(3)教育:
針對此類患童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過動、易激惹、自尊心低等特點,及有些神經發展遲緩,採用一些特殊教育還是有幫助的,惟應注意以下各項。

1. 應明瞭患童疾病的性質,尋找及去除可能的致病誘因,不可歧視、粗暴、打罵,要有耐心,發現其優點時即予以表揚,以利逐漸提高自尊心。

2. 對過多的精力要給予發洩,如多安排戶外活動、打球、跑步等。

3. 訂定簡單的規矩,從小即培養心無二用,如吃飯時不看電視,做作業時不拿玩具等。惟規矩要切實可行,簡單明了,以免難於遵守。

4. 對於打架、傷人等攻擊行為,以及毀物等破壞行為,應像對待正常兒童一樣嚴加制止,不可袒護。

5. 如條件許可時,學校對這類患童應採用小班教學,環境安靜,加強個別輔導。對於良好行為如靜坐聽課,注意力集中,作業不粗心等應及時給予表揚鼓勵,以利強化。

6. 要加強家庭與學校之連繫,共同教育,既不歧視粗暴,也不以病為藉口而過分遷就。總之,教育應持之以恆,有信心、有耐心,堅持數年,對提高自尊心,提高學業成績會有所助益。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 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6.asp






***************************************************************************
兒科診療室~ 過動兒的診斷標準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 何志培

過動兒較正確的病名是「兒童期過動症」或「注意力欠缺過動症」,乃以跟年齡不相稱的注意力渙散、活動過度和行為衝動為主要症狀。此外,過動兒伴有學習困難和行為障礙也很常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所公佈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ICD-10),過動症的診斷標準如下:


◆ 注意力欠缺

在下列症狀中至少六項,且持續六個月或以上,有適應不良現象,表示未達其應有之發展階段:
a常忽略細節,或在學校功課、作業、其他活動中粗心犯錯。
b做作業或遊戲時不能持久、專心。
c常常聽而不聞。
d常常不聽從指示,因無法完成學校功課、雜務或該做的事(非因對抗行為或聽不懂指示)。
e對於完成需要按照順序或多步驟的工作或活動有困難。
f常常逃避或非常討厭需要持續專心的事物(例如:學校作業、家事等)。
g常丟東西(例如:玩具、學校指定作業、鉛筆、課本、用具等)。
h容易分心。
I健忘
◆過動
下列五項症狀中至少三項,且持續六個月或以上,有適應不良現象,其表現未達其應有之發展階段:
a在座位上常手腳動來動去或身體扭動。
b坐不住。
c常常過度地跑來跑去或爬上爬下(在青少年或成人,可能祇是主觀的感覺坐不住)。
d很難靜靜地玩或安靜地上課。
e精力旺盛。
◆衝動
下列四項症狀中至少一項,且持續六個月或以上,有適應不良現象,其表現未達其應有之發展階段:
a常常在問題尚未講完之前就搶著說答案。
b在需輪流的團體活動或遊戲中不能等待。
c常常干擾或侵犯別人。
d多話。
◆發病年齡不晚於7歲。
◆廣泛地發生於多種情境。
◆以上所列之症狀已明顯成為社會、學業或職業功能障礙。
◆未達廣泛性發展障礙、躁症發作、鬱症發作或焦慮症之診斷標準。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5.asp 







*****************************************************************************
兒科診療室~ 過動症的病因和發病轉機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 何志培

很多學者對過動症的病因和發病機轉進行研究,現就有關因素分述如下:

A.遺傳因素

Silver(1971)發現40%的過動症患童父母、同胞和其他親人在童年也患此症。沉漁等(1983)發現一等親中有同病史者佔10.9%,而對同組僅為1.6%。Matheny(1976)發現同卵雙生子中的同病率高達100%。王愧經等(1982)調查發現7對同卵雙生子中的同病率為85.7%,3對異卵雙生子的同病率為33.3%,其中患童均為男性。Wender(1971)對寄養子的研究,發現過動症同胞比半同胞(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患病率為高,而且也比一般居民高。以上研究顯示遺傳因素與過動症的關係值得重視。 B.輕微腦損傷因素
早在1947年,過動症被命為「腦損傷症候群」,惟多數過動症患童並無腦外傷史,而確有外傷史者,卻很少有過動現象。從過動兒的神經系統檢查中,發現軟性神經學徵象和腦電圖異常率較一般兒童為高,但其性質和來源尚未定。目前仍有學者認為,腦輕微損傷和過動症有一定關係。
C.神經化學因素
這方面的研究著重於中樞神經傳導物的單胺類,如NE、DA、和 5-HT。Coleman(1971)發現25名過動兒的血小板內5-HT濃度減低的佔88%之多。經治療後濃度則升高,而活動程度相對減輕。Rapoport(1970)發現患童的活動過度與尿中排出的NE代謝物量成反比。這二者的結果是一致的。
忻仁娥等(1982)發現70.7%患童的尿中VMA值低於正常值,而VMA是周邊NE的主要代謝產物。沈漁等(1983)也同樣發現73名過動兒尿中MHPH.SO4的排出量平均值71.1Mg/24s,明顯低於對照組平均值的1003Mg/24s。MHPG是NE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代謝產物。
有關過動症的生化基礎研究,不同學者所得的結果往往不一致,或不能重複檢驗,故有待進一步探討。
D.神經生理研究
當前較為盛行的學說為大腦額葉發展遲緩是過動症的原因之一。一切感覺和運動功能都在前額葉進行分析綜合和調節。兩前額葉在生物進化史上發展最晚,此區神經纖維的髓鞘化進程也最遲,直至少年期後才完成。此說明了為何過動兒少年期後,過動現象會減少,且注意力集中困難也得改善。Stutterfield(1973)應用聲—腦誘發電位試驗作過動研究,發現過動兒的反應潛伏期長而波幅低,又為腦發展成熟遲緩提供進一步的支持。由此,也可解釋中樞神經興奮劑見效的緣故。
E.鉛中毒
Needleman(1980)發現一些低年級小學生無引起鉛中毒的鉛暴露史,但在檢查時發現其體內鉛濃度顯著增高。這些小學生的語言智商、聽覺和注意集中力均存在缺陷,隨著工業化和都市化的過程,兒童接觸塑膠玩具和食品用具、油漆東西、汽油、以及水和空氣的鉛污染,使攝入低鉛量的機會增加。不少專家對此和過動症的關係展開研究,惟尚無定論。
F.心理因素
精神緊張與過動症的關係一直受到重視。父母離婚、親人死亡、家庭不和、學校功課負擔過重、教室過於擁擠和父母或教師處理兒童的問題不當等,均能導致患兒誘發過動症,或加重其過動症的症狀。大陸北京安定醫院(1983)對100例過動症的家庭進行調查,發現父母個性急躁、教養方式不一致、不和諧、寄養於外祖父母家、經常打罵或嬌慣等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的差異。
到目前為止,多數學者認為過動症乃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生物的、心理的和社會的諸因素,對某些病例可有偏重、或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4.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