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教出禮貌好小孩

教室窗邊,張媽媽正跟兒子講話。孩子的班上同學好奇湊過來,但出口第一句話卻是「你是誰啊」。連個「請問」都不加的冰塊族,「直接了當」的問候語讓她頓時三條黑線。

台北市某國中教師,發現班上女學生上課偷看課外書,於是走到旁邊輕輕拍了拍學生的手肘暗示把書收起來。沒想到她的反應竟是站起來大聲嗆道:「碰什麼碰!你以為我跟你很熟喔?」一句話帶著十根刺的刺蝟族,讓老師大嘆師道尊嚴不再。
 

家族聚餐場合,害羞小孩總沒在第一時間向長輩問安。面對僵局,大人口頭禪往往是:「叫人啊!小孩子不能這麼沒禮貌!」平常家裡只有爸媽的小孩,突然間得面對眾多伯叔姑嬸,恨不得身上有一件哈利波特的隱形斗篷,悄悄消失……
 

《親子天下》透過網路進行的「禮貌指數調查」發現,若以一百分為滿分,受訪網友卻為小孩和青少年的禮貌指數,打了五十九分的不及格分數;成人的禮貌指數也僅低空掠過,得了六十一分。
 

「禮貌災難」不僅是家庭學校的「小困擾」,也是社會檢視公德心與文明的「大指標」。

去年暑假,宜蘭蘭陽博物館在正式營運前,免費招待民眾參觀。沒想到,館方原本採開放、情境式的展出設計,在國人公德心與禮貌素養不足的「蹂躪」下,慘不忍睹:人氣很高的乞丐蠟像被人用麥克筆塗鴉、古玩展品被偷、池塘明明寫著「禁止跨越」,葉子卻被摘了一半;更別提很多孩子把博物館當遊樂場,不僅在展示區裡追逐、還用腳跺地板,家長卻完全不管。訪客缺乏公共場合應有文明素養的結果,迫使蘭陽博物館在開館前,閉館五天修復,還得加派工作人員,提醒民眾重視最基本的參觀禮貌。
 

現代小孩為何沒禮貌?

「家長都太放任了,總認為沒什麼跟孩子好計較的,但教養和計較是不同的事,」一位網友觀察親子公共場所的親子團互動,有感而發。
 

觀察小孩為何不夠有禮貌,與家庭結構組成產生變化,媒體的惡性示範,以及當前過於單向、宣導式的品格教育,都有關係。
 

少子化浪潮席捲下,小家庭成為主流,每個孩子在家庭受到的關注與寵愛遠高於過去。再加上小家庭都會化的緊湊生活,少了親朋好友頻繁往來,缺乏應對進退的練習機會,是家庭中禮貌教育最大的難題。
 

議事殿堂與媒體所創造的紛擾戲碼,也是形塑無禮社會的「最佳代表」。有趣的是,即使媒體上看起來爭鋒相對的政黨,「私底下在立院碰面,也會有禮貌的打招呼」。畢業於師範院校、曾五次被公民監督聯盟選為最佳立委的趙麗雲坦承,分秒必爭的發言結構,使立院許多打斷別人發言、爆發肢體衝突的無禮鏡頭,有不少是「演戲」、「不得不」的結構性因素,理性問政的過程,很難在媒體曝光,非理性才能「搏版面」。
 

學校內的品格教育,太偏向知識性學習。當學習單、檢核表成為推動禮貌教育的主要模式,就很難感動學生,「沒有感動,就無法產生自發性行為,」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系主任周平指出。
 

將「你應該」轉為「如何做」

「為什麼教育界所採行的各種策略,仍無法解決此看似簡單的問題?我們是否依然不斷重複過去的無效策略而不自知,以致將禮貌視為行禮如儀的形式?」台南市新民國小校長李光榮點出值得深思的盲點。
 

禮貌的養成,要從三個層面切入:「情感」的同理、「認知」的理解與「行為」的操練。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系教授但昭偉舉例,「大學生不讓座」曾經成為喧騰一時、品格教育淪喪的指標。但他認為,道德指控並不能改變行為,他曾經深入與大學生討論讓座的問題,發現不讓座背後的原因,有需要不同層次與重點的教導。
 

例如有的學生擔心起身讓座卻被拒絕,不知接下來該如何回應而猶豫;或剛好當天學生身體不適、因準備考試覺得疲憊,使讓座成為人性的試煉;也有可能是座位離老人家有段距離,怕自己離座後位子反而被其他人佔去……若沒有協助年輕人解決實際讓座過程中的種種困難,光有同理心的認知,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希望孩子讓座,學習達成的方法與技巧也很重要,」但昭偉建議。譬如害怕站起來讓位後卻被拒絕,老師可針對各種實際情境,用角色扮演學習當碰到讓座時可能出現的尷尬情境;或遇上老年人用不客氣的態度要求讓座時,年輕人可以怎麼回應。如何化理想面的「你應該」,轉為實際可行的「如何做」,是教導好禮貌過程中不應忽視的環節。
 

【文/李佩芬】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1年5月號】







*******************************************************************************

7祕笈,教出禮貌小孩

作者: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負責心理師)  出處:親子天下19期


大人常對孩子說:小孩子要有禮貌。但對許多孩子來說,禮貌很抽象,家長需要給予更具體的例子和示範。

人潮擁擠的大賣場,小男孩推著購物車橫衝直撞,隨口說著:「閃邊、閃邊!」被撞著的中年男子大聲嚷著:「誰家的孩子,這麼沒禮貌!」小男孩依然視若無睹不予理會。「小朋友,這裡人多熱鬧,請放慢速度,慢慢逛,」微笑的阿姨對著小男孩這麼說著,購物車竟也神奇的緩緩而行……

玩具區裡,小女孩任意將物品外包裝拆散,玩弄後不歸位而隨處放。「嗨!聰明的小朋友,我猜你一定知道玩具的家在哪裡,」一旁的爺爺如此說著,小女孩隨即點點頭,做該做的事,將外包裝整理好,把玩具放回原處,並向爺爺說「再見」後,快步跑向故事書那一區。

-------------

禮貌是可以教導、也應該教導的親子課題。禮貌讓大人與孩子學習以友善的態度面對生活周遭的人,無論熟悉或陌生。禮貌是一種生活態度,讓彼此覺得被尊重,也讓人心裡舒服。禮貌甚至是一種生活習慣,有了禮貌,一切將如雪球般,為孩子成長的路上滾出正向的能量。如何教出有禮貌的孩子?以下提供七點建議,而成功的金鑰密碼,就在於父母的優先示範。

教孩子認識禮貌的七個好點子


1. 禮貌愛微笑。微笑是展現禮貌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微笑,是可以耳濡目染的,特別是來自父母自發性的微笑,總能原汁原味的傳遞給孩子。常常保持微笑,常常提醒微笑,常常看見微笑,是拉近彼此情感距離與化解衝突的魔力。教導禮貌,微笑,是最容易進行的事。

當孩子少了微笑,擺臭臉,大人直覺上容易認定孩子一定是不高興或生悶氣。有時孩子擺臭臉是情非得已,當孩子太過於專注,太過於緊張、焦慮或不知所措時,臉部表情很容易僵硬、平板、少變化。

試著同理孩子的情緒,父母需要練習靜下心來幫孩子說話,如「媽媽猜,你是不是因為我不讓你出去,在生悶氣?」、「爸爸猜,你是不是和電梯裡的叔叔不熟,所以他和你打招呼,你會有些緊張?」

2. 禮貌靠魔鏡。「魔鏡、魔鏡,誰是世界上最有禮貌的小朋友?」如果孩子無法覺察自己擺臭臉而有所調整,往往容易被誤解為沒禮貌。運用魔鏡來練習臉部表情的微調,讓孩子站在鏡子前,注視著鏡子裡的自己一分鐘。讓孩子從鏡中觀察自己的臉部表情,如是否常眉頭深鎖、皺眉、瞇眼、嘟嘴或嘴角微張。

讓孩子透過鏡子練習說話,並觀察自己臉部表情的細節,是否隨著說話內容有所改變。接著讓孩子練習慢慢微調自己的眉毛、眼神、嘴型、臉頰等肌肉或動作變化。當孩子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臉部肌肉時,他就有機會放鬆自己的臉部表情,不會因為過度僵硬,而讓人誤解他要傳達的訊息。

3. 禮貌招呼讚。說有禮貌的話,無論是請、謝謝、對不起,或是早安、您好、再見,總能為孩子帶來好回應。當大人習慣主動向人打招呼,常常看見對方的好表現,孩子也會有樣學樣。

大人都愛「讚」,孩子也不例外。看光點,見暗點,這當中取決於大人與孩子的一念之間,以及平時看待事物的方式。引導孩子將注意力聚焦在對方的好表現,並主動反應出對方的優勢。

父母可以運用便利貼,隨手寫下任何想跟孩子分享的好話。讓這些寫有正向話語的便利貼,隨時出現在孩子的電腦螢幕上、書桌前、飲料杯、書本封面上等任何孩子視線能及的地方。讓這些充滿正向力量的話語,不著痕跡的在自己與孩子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大人說好話,孩子學禮貌。

4. 禮貌廣告詞。禮貌有時反映著孩子做出符合當下情境的表現。讓「做該做的事」像廣告詞一樣,透過父母不時耳提面命,在孩子腦海中深刻烙印、內化。例如:「做該做的事,結帳要排隊」、「做該做的事,在圖書館請保持安靜」、「做該做的事,將玩具放回原來的架上」、「做該做的事,遇見老師說聲好」等。讓孩子了解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要求,與符合該情境的表現,同時讓孩子懂得應有的責任。做該做的事,禮貌跟著來。

5. 禮貌在哪裡?對於孩子來說,有時談禮貌太抽象、太遙遠,利用影像媒介則呼之欲出。選擇適合孩子年齡觀賞的影片及動畫,讓孩子在觀影的過程中,與父母一起尋找影片當中的禮貌片段。

有畫面,禮貌在心裡就比較容易看得見。孩子或許會問:「禮貌是什麼?」這時引導孩子去感受影片中的角色,哪些眼神、表情、動作、肢體語言、說話方式、語調及字眼,能夠讓自己看了、聽了都覺得舒服,離禮貌就不遠。

6. 禮貌說故事。當孩子耳濡目染大人常強調的「小朋友要有禮貌」,父母可透過讓孩子說禮貌的故事(讓孩子自編或講出所聽過的故事皆可),進一步確認孩子是否理解禮貌的概念。有故事,有情節,透過孩子的口述,禮貌的畫面似乎就在眼前。如果再加上角色扮演,在對話及行動中揣摩,孩子的禮貌就更有味。

7. 禮貌祕笈袋。禮貌,有時反映著孩子如何有效因應生活中的各種狀況。準備紙筆,與孩子一起討論,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情境和問題,並一起腦力激盪問題的解決方式。例如:分組時被拒絕怎麼辦?剛剪的髮型被嘲笑怎麼辦?不小心認錯人怎麼辦?

每一張紙,只記錄一種模擬情境與符合該情境的各種問題解決方式, 之後再過濾不可行或明顯有反效果的方法。最後,將這些模擬情境及解決方法彙整成禮貌祕笈袋,讓孩子隨身攜帶,時時練功,禮貌一點就通。

禮貌一定可以教,也一定需要教。如何教出有禮貌的孩子?建議您一起從微笑開始,有效運用鏡子的魔力,練習自我表情的察覺,擺脫臭臉的誤解。主動招呼說聲讚,讓正向語言的力量隨處可見。一句「做該做的事」,讓責任如雪球般滾出來。搜尋影片裡的禮貌段落,編說禮貌故事,讓禮貌概念更深刻。培養禮貌如同練功,腦力激盪成就禮貌祕笈袋。







*******************************************************************
文/李永怡 資深親職叢書編輯暨文字工作者
媽媽送姿穎去幼稚園,在電梯裡碰到隔壁的吳太太,媽媽熱絡的跟吳太太打招呼,然後跟姿穎說:「要叫人啊!說吳媽媽早。」姿穎抓著媽媽的洋裝,用眼角瞄了一下吳媽媽,一個字也發不出來,此時電梯門開了,姿穎即時獲得解救,一蹦一跳的跑出了電梯。
36歲的孩子在社交上已經不是生手,在幼兒園裡總是會有一兩個好朋友,會遵守教室裡的規則,也會跟著大孩子玩團體遊戲。

兒童發展理論
在家裡你也會覺得孩子好像已經脫離小貝比的時期,他們對大人做的事感興趣,除了模仿你的一舉一動之外,還會問為什麼要這樣做,有時甚至會簡單的發表自己的感想。偶爾爸媽的朋友來訪,他們也會跟大人說一兩句話,或是問一些問題;好像已經有「小大人」的架勢,也應該懂得一點應對進退的禮貌了。
在禮貌方面,5歲是「孺子可教」的年齡。但父母要了解,禮貌屬於一種「社會約定俗成的規範」,不教不會、教了才會。它不像身體動作發展會隨著成長自然漸趨成熟,也不像其他事,孩子會基於好奇心和需要在嘗試錯誤中學習。5歲的孩子無法體會到禮貌的必要性,「禮貌」是在幼兒園或家中,經由大人日復一日親身示範學習來的。

教孩子有禮貌3妙方
在家中常說請、謝謝、對不起
「家」是幼兒學習的第一個場所,家人之間彼此雖然親近、不用計較小節,但基本的禮貌不但可以減少磨擦,還讓人覺得貼心。跟孩子一起做家事或一起玩時,隨時把「請、謝謝」掛在嘴上。例如:「請你把抹布拿過來。」「請把拼圖收起來。」「謝謝你幫我擺碗筷。」等等。
在家中不小心碰撞到孩子、或是有些時候冤枉了孩子,父母也要主動說對不起。如此,孩子自然會了解什麼時候應該說「請、謝謝、對不起」,並逐漸養成習慣。家人原本就有的一些好習慣,也可以繼續延續下去,例如:姿穎的爸爸以前早上起來,習慣向自己的爸媽道早安,現在他也要求女兒姿穎這麼做。

在幼兒園中學習合宜互動
許多家人能夠包容、了解的事,到了外面「別人」卻不見得會包容,俗話說「禮多人不怪」,出了家門,「禮貌」更重要。幼兒園是幼兒接觸的第一個團體,一班2030個小朋友,想要運作順利、相處融洽,除了遵守規則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禮貌。除了言語要有禮貌外,肢體動作也要有禮貌。所以,在幼稚園中,老師除了以身作則,還會把禮貌列入教學目標之中。
許多老師的經驗是,如果家長能配合教學,在家裡用同樣的標準要求孩子,那麼教起來是事半功倍。但是如果家人本身就不重視禮貌,那麼教學效果便會打折扣。孩子把家人不好的習慣或暴力語言帶進教室,甚至會造成老師的困擾。

從扮演遊戲中學習
禮貌,往往是要讓人先「聽」到,才能真正「感受」到你的禮貌,光是禮貌在心裡,別人是不會看到的。比較外向大方的孩子,經過教導後比較能夠「表現」出應有的禮貌,羞怯的孩子就比較吃虧。
羞怯或不愛說話的孩子,需要比較多的準備,可以在教室裡或家裡玩角色扮演的遊戲,演練遇到親友時應有的應對,讓爸爸扮演「在路上遇到的朋友」,在家裡演一場戲,下次碰到這種狀況時,孩子就比較知道自己該說什麼。

聰明爸媽聰明教
姿穎文章開頭提到的小女孩姿穎跑出了電梯後就真的解脫了嗎?姿穎媽媽可能會:
1.
用手敲著姿穎的腦袋說:「死囡仔,就會讓我丟臉,叫人有那麼難嗎?」
2.
跟姿穎說:「吳媽媽常常照顧你,記得看到她要打招呼喔!今晚回家我們來練習遇到人要怎樣打招呼好不好?」
3.
心裡想:「真難教,這種事長大就會了,不管她了!」
聰明的爸媽既不會當場讓小孩難堪,也不會就此放棄。沒有人生來就有「禮貌」的天份,所以需要教導是必然的,而且從開始教到嫻熟的過程中,還需要一段等待的時間。如果是你是姿穎的媽媽,你會怎麼做呢?

本文節錄自《學前教育》






***************************************************************
禮儀是人際往來應對進退的行為準則,也是人際溝通的重要工具。爸媽對於孩子的禮儀訓練應該從小開始,除了身教重於言教之外,爸媽也該懂得掌握技巧去落實禮儀教養,取代以往在遇到問題時,才開始大聲怒斥、懲罰的方式,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輕鬆觀察與學習。   
當看到路邊有小孩耍賴、沒禮貌,身旁的大人卻完全不知所措時,您是否會覺得心有戚戚焉?的確,許多爸媽在孩子表現出沒禮貌行為的當下,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為此我們特別蒐集了四種常讓爸媽感到棘手的狀況,當家中孩子出現這些狀況時,建議您可以採取下列的處理與教育方法。   

狀況一
不愛打招呼

孩子不愛打招呼,有時只是害羞和感到不安,孩子和大人一樣,要見不熟識的人,需要心理準備,無法貿然地立即熱情的招呼。因此,建議帶孩子去見客人前,可以先向孩子說明會碰到誰,例如:待會見面的阿姨是上次和我們一起去吃飯的阿姨,預先建立安全感與熟悉度,將有助於培養孩子開口和打招呼的行為與習慣。如果孩子看到人不願意打招呼,建議爸媽可以把孩子帶一旁提醒,例如:媽咪跟你說好了,待會兒見到阿姨時要打招呼的啊!阿姨很期待和你見面…,試著和孩子說明情況,而不是用怒斥的方式指責他的不是。

有些孩子的個性好面子,要給他台階下;有些孩子的個性比較羞澀膽小,不妨用遊戲的方式,例如:來和媽媽比賽吧!看誰比較有禮貌……。別忘記,除了要多給予機會讓孩子表現出禮貌機會,也要適時給予言語的鼓勵(不要用實質物品),這對於強化「打招呼」的行為是很有幫助的。
  
狀況二
大聲喧嘩、笑鬧
當孩子在公眾場合大聲喧鬧又講不聽,不僅會讓大人心煩意亂,也容易遭到他人的白眼。建議爸媽遇到這種情況時,可以多利用禮貌貼紙或禮貌表格來幫孩子的行為打成績(例如:表現良好3顆星、表現普通2顆星),爸媽應該切記,以獎勵方式來教育孩子的回報永遠會優於處罰。當然,爸媽平時也可多利用環境進行機會教育,若碰到有其他小朋友大吵大鬧時,可以問問孩子的感覺,讓孩子自己學習去判斷這樣的行為好不好。 

狀況三
不如意就耍賴(大聲嚎哭、在地上打滾……)
孩子遇到不如意就耍賴,最讓人頭痛,尤其在公眾場合時,更是讓爸媽不知所措。若想避免這樣的狀況,爸媽不妨事先和孩子預告或約定,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舉例來說,孩子的玩樂時間結束了卻不願意離開,爸媽絕對不可以讓孩子任意拖延時間,而應該看他的表現做決定。對於小小孩,爸媽可以說「再溜10次就要回家」;對於看得懂時間的大小孩,可以說「再10分鐘就要離開」、「最晚等到730分就要走了。」
   
如果是去購物,爸媽可以先在家裡和孩子說好條件,例如:今天可以看玩具,但不能帶回家。抵達賣場時,也要再次用堅定的提醒談好的條件,或是當場告訴孩子:「媽咪皮包的錢不夠,我們今天先選玩具,下次等你集滿好寶寶貼紙(或生日時),我們再來買。」此外,爸媽不妨先列出購物清單,每買到一樣東西就讓孩子打勾,像是玩尋寶遊戲,這樣即使沒有買玩具,也能有玩遊戲的感覺。特別要提醒的是,當各種方法都用盡,孩子硬是不聽,當場大哭大鬧,爸媽應該二話不說先將孩子帶走,等孩子情緒較為穩定時,再和他講道理,讓他明白爸媽不會因為他哭鬧、耍賴就改變立場或讓他予取予求。

狀況四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不乖乖坐好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如果想讓孩子乖乖坐好,不妨事先帶著孩子喜愛的玩具、故事書、圖畫本和蠟筆,讓孩子有事可做,就比較能坐得住;但也要記得跟孩子說,若沒有乖乖坐好,下次就不能帶玩具一起出來坐車了。如果沒有座位,爸媽可以陪孩子扶好站著,如果有人讓座時,一定要記得帶著孩子向對方說謝謝。  

有些孩子會直接穿著鞋站在座位上,爸媽可以跟孩子說:「寶貝,你看看鞋子是不是很髒?司機伯伯和打掃阿姨每天好辛苦把座位打掃乾淨,讓大家有乾淨的椅子可以坐,你這樣會把椅子踩髒喔……」讓孩子學習將心比心。 

管教孩子最重要的是掌握技巧,當孩子出現各種不禮貌的狀況時,爸媽絕對不要忘記「當下糾正、鼓勵,事後處罰,不要當眾指責」基本原則,才能真正讓孩子從每一次的情境中加以學習,而不是產生負面的情境經驗。   

此外,爸媽對於孩子的管教原則,態度務必要一致,千萬不要因為怕吵、怕丟臉,就心軟而去滿足孩子的需求,一旦先例一開,日後管教便會困難重重,因為孩子一定會問:「為什麼上次可以?這次不行?」甚至是變本加厲,吵鬧得更加厲害,無法講理。如果孩子已經開始上學,爸媽也要記得與幼教老師配合,讓孩子在學校與在家裡都能有一致的表現,培養他成為有禮貌、人見人愛的乖小孩。


 
                                         (資料來源:星期八 樂活父母生活情報誌 提供)
資料來源http://kp6355.pixnet.net/blog/category/1362885






*******************************************************************************

生活禮儀

年齡2歲半以上

目的1. 熟悉生活禮儀的基本知識與規範。
             2. 藉由社交禮儀活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3. 養成優雅的儀態與氣質。
4. 提供相互交流,彼此配合的機會,使幼兒從中瞭解社會行為。

示範
                                                                    
1.      問候、請安
*早上固定接幼兒的老師,可示範問候、道安。                         
*可另外挪出時間、空間(幼兒園門口),或利用團體時間來示範及回示範。
與人談話、打招呼是否面帶微笑注視著對方的眼神
撥電話給對方時應先報自己姓名,且聲調輕柔,打錯號碼應立即道歉
*告知幼兒可用不同的方式來打招呼,如點頭、揮手、握手、擁抱等。
*行相見禮的時候,可以依身份、年齡不同而做選擇。如:對長輩行鞠躬禮,平輩作點頭致意即可,分別時也一樣。
*進入學校遇見老師要開口問候,或道早、午、晚安,離開時也要記得開口道別說聲再見,遇到同學也要互相問候。
*向別人問候、道安的時候要親切、和藹,而且要面帶笑容注視著對方的眼睛。
*每天早上起床要向父母尊長說「早安」,晚上睡覺前要向父母尊長道「晚安」。
*放學回家應向師長或同學道聲「再見」。
                                                                                                                             
2.      請求幫忙   *剛開始先要求幼兒說出「請幫忙」即可,等到幼兒每次需要別人幫忙都會說出「請幫忙」時,再將話語逐漸加長,教導幼兒說出欲幫忙的事,例如:洗手時要捲袖子時說「老師,請妳幫我捲袖子」。

請求別人協助、幫助的時候,要很誠懇的說「請」。接受別人幫忙、服務的時候,也要很誠懇的說「謝謝」。
希望別人幫忙做事時,少用直接命令語多用請求語,以表示尊重對方。
                                            
3.       借過                                      
*別人擋到路時要說「對不起,請借過」。
*利用團體時間來示範及回示範。
*對幼兒的期待是什麼,就要正確的示範,並讓幼兒多練習。
                                                                    
4.      使用廁所、洗手台
*使用廁所前要先輕聲敲門,如果裡面有人在使用,則要在門外排隊等候,避免在門外大聲催促。
*使用完廁所後要記得將馬桶沖水,並注意保持廁所清潔。
*上完廁所記得要用洗手乳或肥皂來洗手,示範正確的洗手步驟:「濕、搓、沖、捧、擦」

5.      輕聲開、關門   *開關門的技巧:握住手把,輕轉門把,再把門輕拉至定位,然後把門把輕拉回原位,以免門把快速彈回製造噪音,應注意避免用力開關門。

*要進別人房間前,要先小聲敲門,待對方說「請進」時,才可開門進去。

6.      咳嗽、打呵欠、打噴嚏
*咳嗽、打噴嚏時要用手或手帕摀住嘴巴,若有人在對面時,要把臉側向一邊並說「對不起」。
*打呵欠時要用手摀住嘴巴,並且降低因音量。
感冒時最好是不出席餐會,以免傳染他人。如果真的必須參加,擤鼻涕時要用衛生紙包住鼻子,並輕按鼻翼兩側,不可發出很大的聲音。

7.      擤鼻涕
*在環境中找一個和幼兒身高差不多高度的鏡子,當幼兒流鼻涕時,帶幼兒到鏡子前面,並說你感冒了,而且流鼻涕了,流鼻涕要擦鼻涕哦!等幼兒會自己擦鼻涕時,再來教擤鼻涕。將衛生紙先對摺,然後按住一邊鼻子擤鼻涕,鼻涕擤出來後再擦鼻涕。

8.       用餐流程
目標:1. 幼兒可自己取用餐點                          
 2. 幼兒可自己餵食                             
           3. 幼兒於用餐後能自己清理桌面
流程:入座拿取餐巾開動取用餐具離席                     
                                                           
*洗手是餐前最重要的步驟, 必須使用肥皂。
*不可以偏食,不可不吃青菜, 若遇到不敢吃的青菜, 也應從小量慢慢學著吃。
*營造正面的用餐氣氛,用餐時,不跟幼兒談論對立性的問題,以免影響用餐情緒
    與氣氛。
*用餐時不應將手肘鎮在桌子上妨礙他人進餐。                    
*當口中有食物時,不可以講話。
*用餐時咳嗽應以手或餐巾摀住嘴巴。                       
*用餐時注意坐姿,避免蹺腳,更不可晃動椅子發出怪聲。
*嚼食食物不可以張嘴,喝湯時盡量不要發出聲音。
*用餐時要細嚼慢嚥,不可以狼吞虎嚥,更不可以用手抓食物。
*用餐時要請父母尊長坐上位。
*可介紹不同國家的用餐禮儀。
不可一次把過多食物塞進口裡,已進口食物勿吐出再塞入
*要先取用最靠近自己這邊的菜餚,不要在盤中翻揀,或是專挑自己愛吃的配菜。
不要拿食物來玩,或是把不想吃的食物藏起來。
不要邊看電視、邊看書或玩遊戲,要靜下心來享受飲食的美味和樂趣。
要保持安靜,聽老師進行營養教育,不要交頭接耳,吵吵鬧鬧。
*用餐時,不可以揮動筷、匙、刀、叉。
*用餐時,如要說話,要降低音量。                                                
                                                                         
9.      介紹常規
   *老師要告訴幼兒學校及教室內的常規,並培養師生默契。
幼兒討論教室內的常規,讓他們自己建立規則,並由他們想出解決之道,開始時,可能要有較多的介入語,引導幼兒走向老師的規劃,推廣期間多提醒,可配合口頭鼓勵,一段時間後當大部分的孩子都可以做到時,可以建立獎勵與罰則,多以心理層面的鼓勵代替實質的物品。
隨時與幼兒溝通老師的期待與困擾,把問題拋給幼兒,讓幼兒討論出他們的規則,透過討論出的規則幼兒比較願意遵守
*老師要當一個徹底的執行者要公正客觀,不可以有差別待遇
大班可以用注音符號一一記錄下來教室常規貼於班上顯眼處提醒孩子,而年齡較小的幼兒可以用圖片的方式來製作
常規必須不時的提醒幼兒,教導幼兒,讓他們有觀念並對班上有歸屬感
盡量以正面的話語來呈現班規例如:在教室不可以跑建議可改成在教室要慢慢走                                                                                                                         


        言教不如身教,父母要用心觀察孩子,發現了優點要和孩子一起共同力行,父母正確的示範,加上彼此間的相互尊重,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禮儀,他們必將不斷的順利成長,有了體認親子一體的愛,父母的榜樣就能成為孩子的典範。在家庭中夫婦之間的禮儀是小孩最佳的見習,教養孩子用嘴巴說不如自己實行,示範來得有效,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大人正確實行示範就能自然的教化小孩子,必能培養出良好的生活禮儀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