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小寶寶多點刺激 長得更快


小寶寶多點刺激 長得更快
作者:聯合報記者楊珮玲整理
小寶寶剛出生,帶給整個家庭的喜悅和可能的忙亂自不在話下。初為人父母者,此時的心情必定緊張又有些手足無措。零到六個月嬰兒主要的發展需求是什麼?這時候寶寶一般該學會什麼動作了?家長要如何協助小寶寶成長?

小寶寶從出生到兩個月左右,主要的運動發展在於像吸吮、握住東西等反射性動作,其思考記憶和情緒等功能方面尚屬起步。從三個月大起,寶寶的頭部會開始左右轉動和點頭,頸部能定住,不會無力垂晃;此時父母可以觀察,當寶寶趴著時,頭是否會往上挺起,腰部是否會壓低。四個月左右,寶寶仰臥時兩個手臂可以靠攏,或者更進一步的可以交叉,此時兩隻手可以同時握住東西,表示其手部和視覺焦點集中的功能正在發展。此時期也會開始學習翻身,發展手臂的支撐力、腹肌和背肌的力量。接著寶寶會試著想匍匐爬行,手腳學著前後移動,對未來長大後的活動能力有相當影響。

五個月時,寶寶會試著做更多的翻身動作,也開始想要學坐。六個月時坐的時候更多,但由於重心仍不穩定,坐著時必須靠雙手在胸前支撐,但仍易向後傾倒。另外,寶寶匍匐時可以單手離地拿東西,另一手撐地,所以很容易把東西拿到嘴吧中,父母要多留心。寶寶這時也從之前單腳的反射學著兩隻腳同時對稱性伸展踢出。

此時會對周遭環境產生高度興趣,開始學習使用視覺、觸覺、聽覺,從活動中學習經驗並形成記憶,再從經驗中發展應有的反應。在出生到六個月前的這段期間,家長應儘可能的給寶寶在視覺、聽覺、觸覺上多一點刺激,讓寶寶在不同姿態中熟習各式動作,在不平衡的狀態中學習平衡。

具體的動作方面,從出生兩到三周開始,父母就可以利用幫寶寶換尿布、洗澡的機會,幫小寶寶做些一手腳曲伸和輕微的關節活動,每天至少五到十分鐘;隨寶寶年齡增長,也可儘量拿物品讓寶寶產生興趣來拿,使其眼睛學著追隨物品移動。

用不同的姿勢擁抱寶寶在這段時間對寶寶也非常重要。抱的姿勢可以採取橫的或直的、背對或正對著、緊抱或是隔一些距離抱等,讓寶寶在不平衡狀態中學習如何保持平衡,同時也可觀察寶寶是否會在不穩定時伸出手來做平衡,反應是否正常。搖晃時切忌過於大力。

由於寶寶的成長與情緒有相當關聯,父母的關心、是否在寶寶哭泣時給予適當安慰和安全感等都非常重要,因此除了外在的活動幫助外,父母給予寶寶情緒的關注對於其發育速度的快慢是有影響的。

以上是零到六個月嬰兒平均運動發展過程,但每個小孩學習動作時有不同的時程,如果寶寶還學不會某種動作,父母先不要灰心,先從簡單一點的動作重複做起;就算比其他嬰兒先學會了某些動作,也不要強迫小孩就立刻學習更難的動作,因為嬰兒的發展需要心智和身體發展同時並進,急不得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副教授林曼蕙口述,記者楊珮玲整理)

資料來源  http://www.mommytalk.com.tw/knowledge/storypage.php?id=114





*****************************************************************



  • 「啟動」孩子五感潛能


  • 刺激太少 玩得不夠 易遲緩
    聯合仁愛醫院職能治療師謝佳芝表示,曾在多個臨床案例中發現, 因為先天疾病問題以致一出生就必須長期住院的寶寶, 或是長期住在兒童加護病房的幼兒,雖然其智能上沒有任何問題, 但因為他整天舉目所見的只有雪白牆壁和單調環境, 造成他後來出現遲緩的狀況。謝佳芝職能治療師表示, 孩子若處在沒有刺激的環境中,或是缺乏適當的刺激, 即使他原本的智能沒有問題,其發展(包括:粗動作、細動作、 認知能力與協調等)仍會因此蒙受負面的影響;相反地, 刺激太多也不恰當,因為刺激太多會使孩子形成容易分心, 缺乏專注力,並且情緒上易產生焦躁、不安等問題。

    缺乏照顧 過分保護 皆不宜
    如前所述,適當的刺激可以幫助幼兒得到良好的發展,反之, 太少的刺激則可能使幼兒產生發展遲緩的問題,此外, 若剛好遇上發展遲緩的「誘因」,例如:媽媽智能不足, 或是家人疏於照料(或保護過當), 也可能致使孩子有發展遲緩的危險因子。謝佳芝治療師舉2個實際臨 床個案說明:(1)一個家裡在做紙類回收的1歲幼兒, 因為從小缺乏玩具,造成小朋友只會玩家裡最多的東西「紙」, 其它東西都不會玩。(2)有個阿嬷因為只有一個孫子,雖然已經4 歲半,還是餵他吃飯、幫他穿衣、穿鞋…什麼都幫孫子做好的後果 ,造成這小男孩什麼都不會,進而出現一些遲緩的徵兆!

    陪伴引導 幫助孩子玩得好
    謝佳芝職能治療師指出,跟以往社會相較,現在的小朋友, 尤其是在都市成長的孩子,空間沒有像以前那樣開闊, 多半處於狹窄、受限的居家環境裡;相對地, 能從環境中接收到的刺激也比較少,這時候「玩具」 就扮演著提供刺激的一個重要角色。 幼兒不像大人每天會面臨各種工作與挑戰,幼兒的「工作」 就只有玩遊戲;每一種玩具都有它不同的功用,透過給予孩子適當的 不同玩具,將有助於提供孩子完整又全方面的刺激。
    「那只是買玩具給孩子就足夠了嗎?家長需要陪伴孩子玩嗎?」 對此,謝佳芝職能治療師表示,一般而言, 若孩子各方面發展皆正常,那他很快就可以自己學會玩具的玩法, 但如果小朋友的狀況比較不好,或是學習能力較差, 家長就有這個必要去陪伴、引導孩子「玩」玩具。 有時玩具對孩子可能太難,孩子不會玩,家長可以適時地從旁「 提點」玩法,但不要全程「指示」孩子應該怎麼玩。
    另外,有些玩具一個人玩不起來, 家長或玩伴的參與可以讓遊戲內涵更加豐富, 孩子得到的刺激自然也更多(例如:球類), 球類遊戲可以延伸至踢球、拍球、丟到一個定點或傳球等多種玩法, 不但有助於肢體動作的控制、培養協調能力, 在互動的過程中也能增進幼兒的語言、社交技巧和情緒控制;例如: 家長丟球給孩子接時,孩子因為沒接到而產生挫折感,甚至發脾氣, 家長可透過適當
    的開導和安慰,幫助孩子調適情緒、重新站起,而幼兒可在遊戲過程 中不斷地嘗試、失敗、嘗試…到成功那一刻, 這段過程除了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度外, 也能增進自信心與耐心,無形中更提升了孩子的EQ(情緒商數)。

    非結構性玩具 多樣玩法刺激多
    謝佳芝職能治療師指出,玩具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是「 結構性玩具」,即固定型態、只有一種玩法的的玩具(如:娃娃, 小汽車等);二是有多樣玩法的「非結構性玩具」(如:積木、 畫畫、剪紙、七巧版、拼圖等)。建議家長少買結構性玩具,像是: 芭比娃娃只能玩角色扮演,其玩法較為侷限, 可以多買一些非結構性玩具,孩子不容易玩膩, 也就比較不會浪費錢,同時多種玩法也能替孩子帶來多樣刺激。
    現代的父母往往把孩子捧在手心呵護,對於買玩具多半也不會吝嗇, 謝佳芝職能治療師表示,關心孩子究竟玩得「夠不夠多」, 不如把關注焦點放在孩子是否「玩得均衡」的問題上。 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優點和缺點,例如:有些孩子記憶力好, 有些則是聽覺特別好;遺憾的是,現在的孩子多以「視覺學習」 為主,建議家長們,在孩子學習過程中, 不妨讓孩子利用他的強項去學習新的事物,除了會比較有愉悅感外, 也可提升其學習動機;至於其較不足的地方, 家長可以找適合的玩具,以誘導的方式來加強。
    謝佳芝職能治療師提醒,家長在給予幼兒玩具時, 最好一次只給予一樣玩具,給太多會讓孩子產生錯亂感, 造成他無法專心玩一樣玩具;1歲以後可以慢慢要求規範孩子, 玩到一個段落才可以換,並要求他幫忙收拾玩具, 這些動作可培養其耐心和生活自理的能力。而家長在購買玩具時, 建議可選擇比孩子實際發展年齡程度還要再稍微難一點的玩具( 大概快36個月),對孩子才有挑戰性,也可以延長玩的時間; 此外,盡量不要購買同類型的玩具,選購玩法多樣的玩具, 孩子才能玩得開心、玩得均衡。
    資料來源
    http://kp6355.pixnet.net/blog/category/1362886




    ******************************************************************************
    感官世界真奇妙~感官知覺的發展

      洗完澡的明潔,裸著身體在毛毯上滾動著,爸媽一邊為他塗上爽身粉,一邊跟他玩著抓癢遊戲,摩擦他的小掌心、胸部、背部和腳板,全家都很開心。穿妥衣物後,明潔就被旋轉叮噹馬的樂聲給吸引住,專注地看著馬兒慢慢移動,模樣兒可愛極了﹗ 我碰、我摸、我聞聞看﹗   事實上,嬰兒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已經開始不斷地探索與發現這個大千世界,所倚賴的,則是感官知覺的協助。   感官知覺系統包含感覺接收器、感覺神經及感覺中樞,是幼兒與外界環境進行互動的工具。寶寶透過視、聽、嗅、味、觸覺等五種感覺,來滿足自我意識的經驗活動,例如︰約十二週大的嬰兒開始懂得玩自己的手指頭,先是凝視會動的指頭,再嘗試把手放在嘴巴吸吮,視、味、嗅、觸覺都受到了刺激,經過感覺神經送到感覺中樞,進而對各種刺激產生了知覺,而成為寶寶的經驗。 感覺處理機   根據專家指出,人腦就像一部感覺處理機,對於外界事物的感受,主要來自感覺印象。一歲幼兒正處於感覺動作期,須靠主動探索環境,藉直接的感覺經驗來認識世界;換言之,他們必須經由具體的感受,方能轉入其認知的架構中,組織成為經驗的一部份。   幼兒天生就有好奇心,感覺遊戲一直是幼兒的最愛,凡是未曾見過、碰過的東西,只要搜尋得到,必定抱持著發掘「這是蝦米碗糕?」的精神,一路追蹤下去;先摸摸看,倒過來又翻過去,正反兩面瞧一瞧,不停搖晃聽聽是什麼聲音,甚至放到嘴裡嚐一嚐,或者將它摔到地上,看看會怎樣,這些將是獲得知覺統合的最佳發展。   醫學界的最新證明,發現愈早開始給嬰兒各種感官刺激,愈能使寶寶的智力獲致完整的發展,對於日後將有很大的助益。因此,當寶寶發現新鮮事物,且一再重複地探測時,家長應掌握且適切地引領,在安全的範圍內,盡量滿足孩子對周遭事物的好奇,並運用隨手可得的東西,將遊戲做彈性的變化,來滿足感官知覺的慾望。

    作者:陳惠玲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6627&prev=16723&next=16562&l=f&fid=67







    *******************************************************************************



    寶寶成長發育為何有差異﹖

    作者:聯合報記者楊珮玲整理

    「老公,隔壁家小寶和我們家小貝一樣大,早已經會扶東西走路,小貝卻只會爬,怎麼辦?「太太,老人家不是說小孩『七坐八爬』嗎,可是寶寶好像還只會翻身耶,是不是什麼發育障礙?」雖然常聽專家說每個嬰幼兒成長速度有個別差異,不過許多父母仍免不了擔心寶寶的成長發育速度是否過慢。本周我們從運動機能的觀點來討論寶寶正常的發展以及產生差異的原因。

    成長和發育是連續的過程,所有的小孩成長發育的過程應該都是相同的,但是速度會有差異。為何會有差異?原因可能包括人種、環境、遺傳、疾病因素、經濟性的社會因素、育兒的方式和小孩的營養狀況等。

    從運動方面的發展來說,通常包括粗大動作和細緻動作的發展兩類。前者像軀幹、定頸、翻身、站、走等;後者像手部、手指等細部動作。細心的爸媽也許早就找了一些市面上的書籍希望知道寶寶何時會做什麼動作,但發現各家說法不盡相同,這可能是因為資料引述的來源國家在種族、生活環境、育兒方式、以及發育檢查時的定位標準不同所造成。

    例如雙手撐起匍匐抬頭的動作,歐美國家習慣讓寶寶趴睡,因此寶寶這方面的發展可能就較以仰臥姿為主的台灣寶寶發展快;而開始走路的時間,根據美國的研究為十三點五個月或十五個月,日本可能是十四點三個月。因此就算百分之九十的寶寶在一歲兩個多月的時候都已會扶東西走路(見圖),但仍有百分之十的寶寶還不會,其實也屬正常。

    評估寶寶的發展是否正常應從包括視覺、聽覺和整體的生長發展評估,雖然看似慢了兩三個月,父母不要過慮,多觀察寶寶的動作發展過程。如覺實在慢太多,可帶給專家評估。

    接下來我們以寶寶運動發展過程中的幾個關鍵動作為例,提供參考。以粗大動作來說,寶寶四十八周時已會坐在地面上扭轉身體拿東西;五十二周時只要單手得到支撐就能走動並獨自站立;十三個月能獨自走;十五個月能趴爬樓梯。

    十八個月時能放低腰部坐到椅子上;十四個半月到廿一個半月時會倒退著走;十七到廿二個月時會扶著爬樓梯;兩歲時會以一階兩步的方式上樓梯,並開始學會跑,並會保持身體平衡踢球;十八個月起偶爾能跳離地面,但兩歲半才可同時雙腳起跳。在一歲到兩歲這段期間由於重心移動及軀幹扭轉動作未成熟,寶寶走路在轉角或急停時容易跌倒,父母要多留心。

    細緻動作部分,以手部為例,四十八周時寶寶會把玩具拿給別人;十二個月時已較不會拿到什麼東西都往嘴裡塞;十二到十五個月喜歡把東西往地上丟;十五個月時能一手拿兩個一公分左右的小積木或將其堆起;十八個月時會堆三到四個積木。在日常生活裡,父母也能從遊戲中訓練寶寶的動作發展。例如洗澡時,父母可在浴缸中放一定高度的水讓寶寶在水中站立或行走,由於浮力等影響,越高的水位對身體維持平衡的阻力越大,藉此訓練肌肉力量的控制能力;同時蹲到水中撿玩具的遊戲,寶寶為免吃到水會學著閉嘴悶氣,間接訓練其心肺功能和下顎能力,對未來的語言學習也有幫助。

    資料來源   http://www.mommytalk.com.tw/knowledge/storypage.php?id=113





    ******************************************************************

    如何判斷寶寶發展遲緩?
    作者:聯合報系記者劉郁青/報導

    「七坐八爬」是一般新手父母判斷孩子發展是否正常的準則,醫師指出,其實「七坐八爬」只是基本常識,要觀察孩子成長是否遲緩,隨著每個成長階段都可由認識顏色、生活自理及語言能力等面向來判斷,而現代人多只生一個孩子,過度寶貝。

    孩子進入幼稚園後,往往容易產生與父母分開的「分離焦慮症」,所以父母應多關心孩子生活及就學的表現。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遲緩兒的盛行率約 6% 到 8%,以此推估,台灣每年約有一萬八千名新生兒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台北萬芳醫院復健科醫師陳雅鈴表示,發展遲緩並非只是基因突變或懷孕感染造成,後天環境的影響也是主因,卻常受到家長所忽略,直到與其他年齡相仿的寶寶比較後,才發現自己的寶寶學習進度落後或發展較為緩慢。

    萬芳醫院復健科職能技術長王淑真說,除了「七坐八爬」外,寶寶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發展重點,可作為父母觀察的指標,例如六個月大的寶寶視覺功能就已發展完全,有辨識紅、藍、綠等顏色及簡單圖案的能力,此時若常給予寶寶顏色的刺激,將有助寶寶視覺發展;一歲半的寶寶手部肌肉與協調能力漸趨成熟,此時建議父母可開始教導寶寶養成洗手與刷牙的好習慣;二歲以上的寶寶,手腳已有很好的協調能力,若能誘導寶寶學習自行穿脫褲子,可為寶寶未來生活自理能力奠定良好基礎。

    除了以上的簡易判別法外,萬芳醫院也與幫寶適合作舉辦「兒童成長體驗營」,並設計零到三歲的「寶寶分階成長學習表」,幫助父母了解寶寶成長每個階段應注意的生理發展重點及生活學習項目。王淑真也建議,父母在教導上應多採用誘導的方式,才能讓寶寶自然又無壓力地學習,例如教寶寶學習刷牙時不肯張口,可透過吹泡泡等遊戲引導寶寶開口,再繼續學習下一個動作。

    陳雅鈴說,除了零到三歲的幼兒成長期,寶寶三、四歲上幼稚園後是另一個觀察的關鍵時間,因為現代家庭多是小家庭組織,家庭成員較少,獨子獨女的情況又增加,使得小朋友從小就缺乏玩伴,上幼稚園後頓時與父母分開,又無法馬上融入同儕團體中,極易產生「分離焦慮症」而影響到學習進度,所以父母在孩子上學後,應多觀察孩子的動作、言行是否異常,與其他小朋友互動是否有障礙,平時也應多帶孩子出去玩或與同齡孩童接觸,才可避免孩子發生發展遲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