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兒童居家,「硬」是會跌倒

兒童居家,「硬」是會跌倒


國民健康局於97年進行「嬰幼兒健康照護需求調查」結果發現:居家環境安全是導致幼兒因跌倒或其他事故就醫及住院最主要的因素。我們呼籲家長或幼兒照顧者,不僅要陪伴著孩子,更重要的是提供安全的環境,並提升照顧的品質,才能預防幼兒事故傷害。 

根據國民健康局97年「嬰幼兒健康照護需求調查」完訪20,290位三歲幼兒之家長,發現有13.08%的幼兒過去一年曾因事故傷害而就醫,其中96位(0.47%)幼兒甚而住院。其就醫之前三項事故傷害類別之盛行率依序為: 跌倒墜落(8.03%)、物體或人撞擊(1.33%)及尖利物刺割傷(1.06%) (如表一)。

該調查發現,高達近九成兒童的居家客廳裡,地板屬堅硬光滑材質。近五成客廳裡,傢俱有尖硬的凸角或邊緣。而三分之一的客廳裡,未使用的電插座沒有加防護蓋;或開飲機、飲茶爐具等放在幼兒可及處。針對三歲幼兒之居家環境因素進一步分析,發現居家環境安全分數越差,因跌倒或其他事故傷害就醫的機會也較高,(居家環境安全分數評估之項目如表二)。

國健局呼籲幼兒家中客廳尚有許多潛在的危險角落,值得家長重視,並應加以改善!國民健康局參採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認為所有的家長及照顧者都應有相關的八個觀念,提出兒童安全八個主要呼籲,其中前七項觀念與幼兒居家環境安全緊密關連。

1.很多的兒童事故是可以透過父母及照顧者的注意及環境安全的改善而避免;

2.兒童應避免靠近火、爐灶、火柴或電器;

3.幼兒喜歡攀爬,因此樓梯、窗戶或遊戲場所應設安全裝置,以防範小孩預防墜落;

4.刀及尖銳的器具、易碎的玻璃都應遠離小孩可接觸的地方;

5.幼兒喜歡把東西放進嘴巴,小的東西如鈕釦、錢幣等應避免幼兒拿到,以防止梗塞;

6.藥物、刺激性的液體、有毒的物質應存放於密封容器,標示清楚,且避免兒童看到及拿到;

7.慎防幼兒溺水,即使在水量小的地方,如浴盆、洗衣槽等,所以父母及照顧者不能讓小孩在沒有看管下接近水源;泳池及池塘周圍應設置門禁或圍欄;井水及深水窪要加蓋。並應規定戲水場所設置拋接式浮水設備,且兒童戲水時要穿戴救生衣。

8.五歲以下的幼童很容易在路上發生事故,在小孩剛學走路時便應教導並養成他們道路安全的行為。


國民健康局為保護兒童安全,協助國人營造安全的幼兒居家環境,已委託學者開發「幼兒居家環境檢核表」(如附件),除透過各縣市衛生局所人員施行居家安全檢核,同時推動安全社區計畫,亦鼓勵民眾居家及托育機構主動為幼兒進行環境安全檢核,以維護幼兒安全。

(可參考:衛生教育資源網:http://www.hercom.org.tw/下載電子檔案; 以及http://www.cpsc.gov/)







***************************************************************************
育兒生活
Cover Story封面故事 幼兒10大成長危機!
採訪/洪憶文
攝影/黃大川(0930-909400)
造型/蔡琇惠(0930-552329)
演出/MAMY:黃慧菁 boy:馮煒翔 baby:馮譯萱
協助拍攝/IKEA宜家家居(02-27790838)
有人說,現代的孩子最幸福,吃得好、用得好不說,爸爸媽媽的心力幾乎都投注在他身上。但也有人說現代的孩子很可憐,因為他們缺乏一同嬉戲的同伴及充分活動的空間,還得被一個個的才藝追著跑,壓力大得不得了!
大環境的改變,帶來了更多的便利,卻也衍生其他的問題。上述兩項相反卻又同樣存在的狀況,深深影響了父母的照顧、教養方式。年幼的孩子對於大人所給予的一切,通常只能被動的接受,所以家長更應善盡守門員及照顧者的角色,確保孩子身心發展。
本篇列出今日孩子成長的十大危機,包括:飲食型態改變、過度裝潢的空間、親子疏離、網路電視衝擊、生活空間緊縮、孩子在外的安全、挫折忍受度低、重視物質享受、交友困難及學習壓力。希望能提供父母作為參考,大家一同打造適合孩子生長的新天地!
你發現了嗎?危機1:過度裝潢的空間!
很多人都不知道,每天居住的生活空間,其實也暗藏著危機。尤其是為了追求美觀,過度裝潢的設計與擺設,往往是污染原、過敏原的齊聚地。
現代父母在居家裝潢及佈置時,常以自己的好惡習慣及美觀為優先,以致過度裝潢,殊不知許多表面有漆料的素材及家具,如合成板、書櫃、屏風等,容易產生揮發性化合物,而有引起過敏反應或增加慢性病的疑慮。而地毯、布質窗簾則容易累積灰塵,及孳生塵?等過敏原,威脅著全家人的健康!
IKEA宜家家居市場行銷部公關副理蘇秀雅表示,家長不應只有在裝潢及佈置嬰兒房、兒童房時,才考慮到小朋友的需求,而要將全部的環境都納入考量。這不僅是因為孩子同為家中的一份子,也有活動及使用器具的權利。另一方面,則是為顧及他的健康,減少因過度裝潢帶來的危害及居家安全問題。
家裡裝潢得再精美,若不能讓大家住得安心,也就失去它的意義了。如欲減少揮發性化合物及過敏原所帶來的傷害,省去不必要的裝潢,絕對是首要之舉。
★小心揮發性化合物!
甲醛為一種有毒氣體,大量存在於膠合板及膠水中,一般新裝修好的房間中,甲醛含量超標佔絕大多數,而裝修結束半年到一年半之間,屬於甲醛釋放高峰期。值得注意的是,兒童居室中大量採用的非環保三合板、人造板中作為黏合劑的甲醛,需要約3~8年才能夠全部揮發,然而小朋友免疫系統發育尚不完善,居住在這樣的環境裡頭,只怕更加危險。
有毒氣體看不見、摸不著,所以特別容易被忽略。要想全身而退,維持室內通風良好,及選用安全合格的家具、家飾,是最簡單有效的辦法:
1維持室內環境通風:
室內溫度每升高一度,甲醛釋放到室內空氣中的濃度就會增加0.15~0.37倍。因此每天應有一定的通風時間,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好稀釋有害氣體。若經濟能力許可的話,還可選用一些能夠去除室內有害氣體的產品,如空氣清淨機等。
2選用安全合格的家具、家飾
合格的家具、家飾,應附有相關單位的檢查合格標章,選用無毒性的產品,安全相對較有保障!而產品的承重量、不會發霉、堅固耐用、無尖銳邊角、無突出物、無細小配件、不易攀爬、透氣性佳、高穩定性,同樣是選購時的參考依據!
★杜絕過敏原孳生!
地毯、布質窗廉、床墊一向是過敏原齊聚之處,家長除了減少不必要的裝飾外,只能靠清潔工作來杜絕過敏原孳生。寢具的部份,則可選擇具防?材質及設計的產品,或搭配床罩來加強防護,當然了,定時更換、清洗是絕對必要的。此外,家中不要擺設太多格子狀的器具,避免清潔不易而生灰塵。
★BOX:兒童房設計要點~
   關於共用空間的裝潢擺飾,家長或許還容易取捨,不過對於小寶貝居住的房間,多半不知如何著手。蘇秀雅提醒爸爸媽媽們,按照孩子的年齡及發展來劃分,就可以選出最適切的用品,一方面節省開銷,又能免去多餘的擺設,妥善規劃空間,還能兼顧身體健康及居家安全,保證一舉多得喔!
【.0~2歲小寶貝】
1. 這個時期孩子的睡眠時間最長,因此一張舒適的小床為必備品。
2. 方便爸媽照顧孩子的器具,如可同時收納小朋友生活用品的尿布檯。
3. 其他可放置孩子自己玩具的收納櫃,並可從小引導孩子收拾自己的東西,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2~7歲大朋友】
1. 充足的睡眠才能應付成長、學習所需,大小適中、舒適的小床仍屬不可或缺。
2. 兼具多種功能的家具,如可當餐桌及書桌使用的床邊桌、懸掛式的收納籃,或是兼具收納功能的椅子等等。
3. 小朋友房間夠大的話,可規劃一個專門區塊讓他看書、遊戲、畫畫,而不要讓他趴在桌上或地上從事活動。而可調整高度的工作檯適用年齡較廣,實用性佳,亦值得考慮。

你發現了嗎?危機2:孩子挫折忍受度低!
每位父母都希望能讓孩子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現實生活中充滿了壓力與競爭,唯有提升孩子的挫折忍受度,才能幫助他走出自己的道路!
許多父母常抱怨孩子太嬌貴,遊戲一不順利就放棄、耍賴,學習稍有困難便發脾氣,最後事情全都推到了父母身上。不過有趣的是,家長一邊抱怨的同時,卻又不停地幫孩子打理所有的事,深怕他因此而太累、不開心、壓力太大......。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王美恩表示,幼兒挫折忍受度高低,先天氣質固然為一因素,可是後天養成影響力更大。家長要提升孩子的挫折忍受度,不妨先想想原因出在哪,繼而運用方法,幫助他學習面對挫折的正確態度及能力。
★孩子為何如此脆弱?
「孩子為何如此脆弱?」追根究底,多和家長過度保護脫不了關係。父母擔心孩子事情弄不好,或者沒有耐心等他完成,乾脆自己動手來,然而孩子沒有實際參與的機會,便無法了解到成功的過程其實充滿了困難,所以當他遇到挫折時,就很容易放棄或發脾氣。還有部分家長太重視孩子的學業表現,其他的一概不關心,以致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導致孩子日後處處受挫。
在都市地區,常常可以看到外傭代替父母接送孩子上下學,並且尾隨在後拿書包的畫面,或許大家覺得無關緊要,但由此衍生的問題,格外令人憂心。一是從小灌輸他階級觀念,平日孩子所仿效、所使用的都是命令的語句,長此以往沒辦法和人做細緻的溝通。二是缺乏動作能力訓練及負責任的態度。父母如果覺得孩子力氣小或書包太重,是否該重新評估孩子身心發展和能力,確認他能力範圍,再找出解決的辦法,而不是直接找人幫他拿。
★雙管齊下 挫折忍受度UP UP!
父母疼愛孩子的心情,其實不難理解。可是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常有遇到挫折的時候,這些全是爸爸媽媽無法代勞或清除的,如能及早從生活中培養其挫折忍受度,相信在未來能發揮更大的助益。王美恩表示,爸爸媽媽只要循序漸進的原則,給予正向的啟發與實際練習,培養挫折忍受度並非想像中困難。
1.正向&明確的啟發:當孩子有嘗試的意願時,家長不要率先剝奪他學習的機會,即使失敗了,應以正向的啟蒙方式如:「你已經比上次進步多了」予以肯定,接著帶領他找出受挫原因及解決辦法,讓孩子每一次練習都能得到寶貴的經驗,由此建立自信心。若孩子表現得不錯,可持續提高階段性目標,但千萬不要以100分的標準要求他,讓他自覺無法做到而放棄。
小叮嚀:面對挫折感重的孩子~
如果孩子挫折感重,家長可以從他的長處去強化他的信心,針對較為不足的部份,可以適時給予提醒,並分享自身經驗來勉勵他。同時要反思自己對孩子的要求是否太嚴厲了,造成他得失心太重。
2.加強前置作業與練習機會:「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這句古老的諺語同樣適用於親子教育中。家長在他嘗試前應該先教他該怎麼做,或著分析大人的行為模式,這麼做有哪些優缺點等,讓他實際面對時,能有適當的依循。而不是趕鴨子上架,然後又草草結束、放棄。
★生活啟蒙~訓練受挫力、耐心!
年幼的孩子好奇心重,特別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家長可以請他一起分擔簡單的家務,並且在旁適時提供協助。或者利用比較重複、需要耐心花時間完成的遊戲,訓練孩子受挫力及耐心。現在就讓我們來試試看吧!
1.家事小幫手
作法:將適量白米及清水倒入鍋中。再將飯鍋放在地上讓他學習洗米。
重點:了解事情熟練後就不那麼困難了,而且家務不是爸爸媽媽的責任而已喲!
2.積木疊疊樂:
玩法:先將積木疊起,然後和孩子輪流抽掉一根積木,積木抽到後就要重來一次。
重點: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找出如何讓積木不倒的方法,並且記取失敗經驗,繼續接受挑戰。

你發現了嗎?危機3:生活空間緊縮了!
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區,居住及戶外休憩的空間已被大幅壓縮,令人憂心的是,它對幼兒成長影響之深,遠超過一般人所想像,家長千萬別輕忽這個問題!
★生活空間小,身心發展皆受限!
生活空間狹小,不僅是居住品質打折扣,對嬰幼兒而言,它的威脅涵蓋各項發展。包括1.生理發展:含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人際互動等;2.心智發展:含注意力、情緒等。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技術長王淑真表示,空間被壓縮,代表環境提供的人、事、物變少,使得孩子缺乏足夠學習經驗與對象,因此家長更應隨時評估孩子的成長概況,並適時利用其他方式來補足發展所需。
1.生理發展:
動作需要不斷地練習,才能越做越快、協調得越好。特別是在家中,空間限制了孩子的活動範圍及種類,所能進行的全是電腦、積木等操作性玩具,但大動作發展、動作穩定度、肢體協調卻沒有足夠的練習機會。隨著年齡增長,這個問題便會逐漸顯現出來。如可以敲鍵盤卻無法好好握筆寫字,這都是因為環境缺乏提供動作穩定性發展所致。
在語言及人際互動方面,現代幾乎都是小家庭,平時家中頂多就是媽媽、祖父母,或再加一個兄弟(姊妹)陪著他。孩子的語言發展,主要是從模仿中獲得,同時配合人際互動,增加溝通的能力,而以現在的家庭型態來看,在孩子入學前幾乎沒辦法提供足夠互動機會。此外照顧者過於保護,常常孩子沒開口就已經幫他打理好一切,無形中也會大量削弱孩子使用語言的需要及欲望,嚴重限制其能力發展。
2.心智發展:
動作發展的穩定,和心智發展密切相關,當孩子有其他動作需要,身體卻無法配合的話,通常也難以維持專注力。像是可以玩電腦好幾個小時,卻不能專心上完一堂課。情緒發展亦是如此,人之所以有情緒,多來自環境對你的需要,或自身心理有所求,可是在家可以靠著看電視、玩電腦宣洩情緒,到了外面失去這些東西後,便容易感到不開心。
★在家,該動多少才夠?
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活動及發展需求,孩子的一天,除了睡覺、吃奶外,該動多少才夠呢?據美國學者葛林斯班研究顯示,建議在嬰兒、幼兒、學齡階段,1天獨自活動的時間應<1/3,且須將它拆開成數個時段,而不要讓孩子長時間一個人玩,而和父母直接互動或父母在旁陪伴、協助的活動至少應佔2/3時間。
0~2歲的孩子,1天應有4次或以上,每次至少持續20分鐘和父母直接互動的機會。而2~6歲的孩子,則需有3次以上直接互動的機會。直接互動包括:擁抱、親子共讀、分享彼此的心情、一起參與遊戲等等,從中加強孩子動作發展,增進語言刺激及良好的情緒發展。
王淑真表示,家中空間有限的話,針對學齡前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將遊戲的重點放在觸覺、前庭覺、本體覺發展,相關的遊戲大多很適合在家進行!並多利用戶外出遊,促進孩子大動作穩定及協調,放鬆心情,增加與他人互動的機會等。
年齡
發展重點
活動建議
1歲
給予豐富的感官刺激,促進大腦整合。
1.爬行遊戲
2.伸手抓取物品
2歲
提昇身體掌控能力,物品操作能力,培養專注力。
1.平衡能力
2.操作性玩具
3歲
提昇動作敏捷度和靈巧度,及發展集中力、創造力、組織力。
1.球類運動
2.模仿遊戲
3.建構式玩具
4歲
視聽發展及整合的能力。
1.親子共讀
★戶外出遊樂無窮~
別再讓孩子整天悶在家裡了!王淑真表示,妥善利用戶外環境及資源,即能彌補在家中缺乏的活動及刺激。至於地點的選擇,家長無須煩惱,附近的小山、公園、圖書館、社區活動中心,都是很好的活動地點,重要的是你們的陪伴,將讓活動本身變得更加精采有趣!
1.離家近:省去奔波勞苦的麻煩,全家出遊更輕鬆!
2.費用低:爸爸媽媽平時已經有時間壓力了,別讓全家出遊增加另一項負擔囉!
3.適齡:配合孩子的能力發展,小朋友才能玩得盡興!
你發現了嗎?危機4:離開家庭,到哪都不安全?!
即使有照顧者在旁邊,嬰幼兒離開家庭外的安全仍頻頻出問題,可見不只居家安全要注意,平日的安全教育及外出的注意事項,同樣要徹底執行!
年幼的孩子認知不足且缺乏保護自己的能力,一旦離開了家庭,就等於暴露在多重的危險之中。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表示,爸媽別以為只要旁邊有大人陪著,便保證萬無一失,事實上家長帶著孩子外出時,仍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才能避免因一時的疏忽,危及到孩子的安全!此外,從小灌輸孩子安全教育,帶領著他落實在生活中,亦是減少危險發生的辦法之一。以下分別就交通安全、校園安全、遊樂場安全來討論。
★危險現形~交通安全:
一般來說,學齡前的孩子較少有單獨外出的機會,所以家長接送孩子、全家出遊,及孩子上下學搭乘的娃娃車,皆應納入外出安全的範疇。爸爸媽媽因應不同的情況,需謹守不同的安全防護措施:
【家庭出遊篇】
1. 車內有0~4歲的孩子共乘時,必須要讓他使用安全座椅,千萬別因他哭鬧而放棄。
2. 不建議用摩托車接送6歲內的孩子,因為孩子多半是站在把手及座位中間,只要稍有碰撞事件發生,很容易害他飛出去或變成家長的安全氣囊。
3. 過馬路的時候,大人遠遠看到有車過來,馬上知道要暫停行走,但由於孩子的視線範圍比大人窄許多,看不到較遠的地方,以致容易判斷錯誤,所以外出大人應盡量牽住他的手。在人行道上,孩子如果要自己走是OK的,但過馬路、巷口時,一定要有大人牽住才行。
4. 家長牽著孩子一同步行時,大人應走在外側,小孩要在內側。
5. 外出若有使用嬰兒手推車,過馬路即使走在斑馬線上,仍應先把孩子抱起來。這是為了避免大型車輛有視線死角,只知道要避開行人卻忽略了較矮的手推車。
6. 搭任何車輛時,不應該讓孩子自己開車門下車,因為他多半看不到後照鏡,有車輛靠近也無法察覺。
7. 教導孩子頭、手不能伸出窗外,不要亂碰車子的按鍵。
【大眾運輸篇】
1. 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下車時,若讓孩子坐在手推車上,下車時,家長應先下來,確認環境安全後再拉下手推車。
2. 帶著孩子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如果沒有座位的話,應盡量站在穩定點的位置。
3. 外出盡量不要讓孩子穿著過於蓬鬆,或有細帶、長繩裝飾的衣物,避免衣物被手扶梯、門縫夾住而絆倒。
【娃娃車乘坐篇】
1.娃娃車原本就是針對3~6孩子的身形所設計的,所以不建議讓3歲以下的孩子搭乘娃娃車,家長如要提早將孩子送至托兒所或幼幼班,最好能自己接送。
2.合格的園所,不一定提供合格的娃娃車。家長應檢查娃娃車是否為全黃漆車身,車身是否畫有斜紅邊及並註明園所名稱、立案字號、載重量等。此外,隨車老師、司機也應納入載重量計算,確保娃娃車沒有超載。
3.每天送孩子上學時,不要忘記瞄一瞄司機的精神狀態,及老師有無適時提醒小朋友上車坐好,判定對方是否同樣將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
★危險現形~校園安全:
林月琴表示,孩子進入托兒所、幼稚園就讀後,每天有大半的時間都處在那個環境裡頭,因此校園安全更加不可輕忽!家長在挑選學校時,一定實地探訪,並且多看、多聽、多問,千萬不要因不好意思而枉顧自己及孩子的權益。
1.園所有無立案證書,且註名收受人數等資料。家長同時可上政府網站查詢立案字號是否為真,並留意現場學生人數是否和規定相符。
2.請園所出示教師背景資料,確認其領有教師或幼保人員證照。
3.園所內的清潔、用具擺放位置及新舊程度等都要檢查。
4.觀察老師和小朋友講話、上課的方式,是否認真處理孩子的問題。
★危險現形~遊戲場安全:
部分公園及遊樂場的設備,因老舊或其他因素的關係,潛在許多的危險,為將意外可能性降到最低,爸爸媽媽可得善盡把關的責任喔!
1.同樣要避免讓孩子穿著過於蓬鬆,或有細帶、長繩裝飾的衣物來玩耍。
2.讓孩子單獨玩之前,家長應先檢查遊樂設施是否安全,及是否有安全說明與檢查紀錄等。
3.建議家長先教導孩子正確的玩法。
4.全程陪伴在孩子旁邊。
★安全教育 從小開始
林月琴表示,安全教育應從小開始,並需要不斷地耳提面命,讓孩子在你一次一次的提醒中,養成良好的習慣。而爸爸媽媽也別以為當初已經看過學校、娃娃車了,以後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有空的時候還是要適時注意一下喔。最好每天花半個小時的時間和孩子聊一聊,確認有無需要自己協助的地方。
你發現了嗎?危機5:交友困難,互動機會「Down」到底!
曾幾何時,交朋友這樣自然的事,已變得困難重重了?與同儕間的互動,對孩子別具意義,還抱持著「獨善其身」想法的家長,快思考如何幫助孩子吧!
諮詢/智寶園蒙特梭利雙語托兒所所長&康寧、馬偕、耕莘護理專科學校幼保科講師 陳鳳卿
孩子為什麼交不到朋友?推測原因包括:現代生育率低,孩子從小即缺乏同伴,在入學前沒有足夠與人互動的機會,加上家裡過度保護,容易養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增加交友上的困難。智寶園蒙特梭利雙語托兒所所長&康寧、馬偕、耕莘護理專科學校幼保科講師陳鳳卿表示,正因為大環境一時難以改變,所以更需要家長來協助孩子解決交友困難的問題。過程中,家長的態度、語言及動作技巧訓練,及讓孩子接觸團體生活,通通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喔!
★Tips1:保持開放的態度
與其說孩子排斥交朋友,不如說他們是不知道怎麼踏出第一步。大部分的孩子一直是家人關愛的重心,進入到學校裡頭,依然表現出「等著別人來認識我」的姿態,而且只要對方稍不順他的意,就說「別人不跟我玩」。要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家長的態度,即認清同儕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力,與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性,適時發揮家長的力量,再搭配學校老師的協助,讓孩子順利地融入團體之中。
★排斥,讓彼此距離更遙遠!
非常可惜的是,有些家長習慣把責任推到別人、大環境,無視於孩子交友困難,反倒認為孩子不需要和其他人往來,甚至率先排斥其他的小朋友,如「小華不太守規矩,你在學校不要和他玩」、或者是「我的孩子程度比其他人強多了,依我觀察,這個班能跟我孩子相比的只有只有XX、○○」,這樣的想法不僅過於偏頗,而且等於是在孩子學習與人互動前,提早扼殺其人際關係發展。
★Tips2:語言及動作能力訓練
交朋友需要什麼條件,新奇的玩具還是漂亮的外表呢?家長別搞錯囉!互動時所需要的語言及動作技巧,才是交友必備的要件!陳鳳卿表示,動作方面指的是如追趕跑跳碰,能和人一起學習、一起玩耍的能力。語言方面則為生活禮儀及一定的表達技巧。例如想要加入遊戲中時,應說「請問我可不可以跟你一起玩?」,而不是「我要玩。」。父母若能給予孩子足夠的語言和動作能力訓練,待他具備良好的互動基礎後,和人相處就一點兒都不難了。
★Tips3:讓孩子提早進入團體生活~
如果孩子已達一定年齡,那麼提早一點進入到園所裡,亦不失為增進人際互動的辦法。在學校裡,可以認識不同年紀的小朋友,正如同現實的生活中,本就需要和不同年紀的人有所互動,此舉有助打開孩子的心防,接受各種面向的孩子。
★環境接納的引導!!
當孩子來到一個新的環境,難免會出現怕生、哭鬧的情形,陳鳳卿建議家長可以先陪讀一段時間,但應認清陪讀是要幫助他及早建立對新環境的信任感,及減少分離焦慮的哭泣情緒,孩子也無法接受學校的一切。之後家長再慢慢縮短陪讀的時間,而且離開時別忘了要和孩子說再見,讓他知道爸爸媽媽只是暫時先離開,他並不是突然地被丟下。
接下來,老師的協助就很重要了。普遍的方式為先向其他孩子介紹新同學,再輪流讓其他孩子介紹自己,或者請幾個同學一起帶他玩耍、上廁所等,通常有了同伴之後,孩子就比較不會排斥上學了。藉由一個帶一個的方式,可以避免他落單的窘境,而且日後團體中有新成員加入時,孩子也能自然而然地去幫助他人。
你發現了嗎?危機6:飲食型態改變!
營養過剩與不均衡的飲食,使得肥胖及罹患慢性病的人數不斷增加,而且年齡有逐漸下降的趨勢。父母若未能引以為戒,只會導致全家人受不健康的飲食所害。
諮詢/臺安醫院營養師 陳曉蒨
★營養過剩+不均 幼兒健康潛在危機
臺安醫院營養師陳曉蒨表示,雖然現代生活較為富裕,民眾在飲食上有了更多的選擇,但也因為爸媽太忙沒時間準備正餐,加上過於貪圖方便及口腹之慾,以致孩子年紀小小,就跟著變成了外食族。飲食型態的改變,反倒成為幼兒健康的潛在威脅,其中又以營養過剩、飲食不均衡最為人所注意:
1.營養過剩:胖寶寶越來越多了
爸媽沒時間打理三餐,有時會直接給孩子零用錢,讓他自己挑愛吃得買。然而孩子喜愛的蛋糕、速食、雞排等,多屬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吃多了,體重自然直線上升。還有部分家長習慣買外食給孩子吃,但外食普遍調味過重,家長又常基於自己的喜好,盡點些肉類及海鮮料理,大量的高蛋白飲食,容易造成腎臟功能的負擔、導致鈣質流失,及攝取過多動物性脂肪。
2.飲食不均衡:以致便秘及生長遲緩
蔬果、水分攝取量不足,容易導致便秘,然而現今市面上販售的中、西式早餐,都只有主食及肉類搭配,如果孩子又在外面吃中餐、晚餐的話,每天的蔬果攝取量更是少得可憐。另有些孩子不喜歡喝牛奶,導致鈣質攝取不足,家長除了盡量制止孩子偏食的行為,可以試著改以乳酪、優格等其他乳製品替代,而以牛奶入菜,或增加豆製品、深綠色蔬菜、小魚干的攝取量,亦是不錯的方法。
有時孩子忙著玩,或者因哭鬧而不肯吃東西時,家長也沒注意到,長期下來,可能造成階段性生長遲緩。陳曉蒨表示,臨床上發現不少孩子因長期熱量、蛋白質攝取不足,身高、體重未達正常標準,尤以四歲前最為常見,可見「怎麼吃」實在太重要了。
★BOX:少油、少鹽、高纖維~外食族最「食」在的選擇!
爸媽如果沒時間準備餐點,在外食的選擇上更要力求均衡,並且另找機會幫全家人補充所需的養分。以下為外食選購要點:
1. 選擇纖維質多的全穀、全麥類食物。
2. 淘汰含鹽量過高的加工食材。
3. 注意食材的新鮮度與季節性。
4. 理想的一餐應包括主食、蔬菜再搭配適量肉類。主食盡量以白飯、、糙米飯或白麵為主,少吃炒飯、炒麵。油炸、油煎的菜色盡量少吃。
5. 5多攝取蔬菜與水果,新鮮水果比果汁健康。
你發現了嗎?危機7:親子疏離
大人忙著工作、應酬,小孩沈迷網路電視,即使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卻顯得如此陌生!令人憂心的是,這樣的疏離感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諮詢/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王美恩
大環境的改變,的確影響了家庭的互動模式,進而危及親子、夫妻間的親密關係。單就親子疏離的部分來看,父母工作太忙,平日無法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互動,相對使孩子與人互動的能量下降,隨著年紀增長,衍生不同的問題。
★親密不再 成長STOP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王美恩表示,親子疏離對孩子的影響是全面性的,建議家長思考一下,在你的人生價值觀裡頭,優先順序為何,工作與家庭之間盡量找出平衡之道,使得親子之間的互動可以質量並重。
1.心靈寄託:
親子間的親密關係,是建立孩子安全感、自信心、自我尊嚴的基礎。一旦他沒有從父母身上學到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待他長大組成另一個家庭後,通常亦難維持婚姻的品質。而這樣的現象若成為常態,必然會加速社會中家庭結構的崩解。
2.生活照顧:
忙於工作的家長,及外籍配偶、隔代教養、單親家庭,多半無法妥善扮演照顧者的角色,但另尋托育對象,如何判別對方是否具備專業的素質及能力,又是一項難題。因此還需仰賴政府單位共同來把關,保證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照顧。
★從活動中延伸情感交流~
而要如何避免親子疏離的情況呢?其實只要父母能每天抽些時間和孩子聊聊天、玩遊戲,孩子自然能感受到父母的關心,累積彼此間的親密感。至於遊戲種類以具探索性,適合全家人參與為優先,甚至是在安全範圍內,將家事設計成適合孩子參與的遊戲。千萬不要放任孩子獨自看電視、上網,或全家到速食店各作各的事。
王美恩提醒所有父母們,特別是0~4歲的孩子,你帶他參與的遊戲,會無形中一點一點的塑造孩子的喜好和品味,並建立他日後興趣選擇的傾向,所以父母應從自身做起,樹立良好的榜樣。
你發現了嗎?危機8:網路、電視佔據生活!
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大量活動及多元的學習的機會,但孩子現在做的不只和那一點兒關係都沒有,還花費越來越多的時間在看電視、上網,危及身心發展!
諮詢/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王美恩
根據兒福聯盟近年來的調查,電視及網路每每分列孩子日常消遣的前二名,而對幼兒發展有利的運動及閱讀,反倒不如上述兩者普及。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王美恩表示,孩子過於沉迷網路、電視,壞處多不可數,建議家長採取漸進的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一同參與更有意義的活動:
★整天上網、看電視 壞處一籮筐
1.長期被動接受強烈的聲光刺激,易使孩子降低主動探索及思考的能力。
2.電視、網路畫面呈現的方式較為快速,孩子越喜歡看電視,日後越難投入靜態的活動當中,如不容易養成閱讀的習慣。
3.一般電視節目及網頁的內容缺乏相關單位來把關,孩子容易從中模仿錯誤的資訊,導致行為偏差。
★3步驟改善孩子的壞習慣
孩子一坐在電視(電腦)前,就叫也叫不動?試試以下步驟,或許會有不錯的效果喔!
STEP1.漸進式縮短時間:
孩子如已變成一個電視(上網)迷,想必是長期累積而來的,因此如果突然叫他完全不能碰,必然會導致強烈的反彈。家長應漸進縮短孩子看電視、上網的時間,並且確實的執行。
STEP 2.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一味責怪孩子喜歡看電視、上網並不公平,家長如不希望他整天沉迷於此,是否該先想想「不看電視,我們可以做什麼活動」,如一起遊戲、說故事或一起散步等,免得他老喊著無聊。
STEP 3.分析你的理由:
不可否認,看電視(上網)可提供孩子共通的話題,但不需為此而讓孩子整天與電視、電腦為伍。透過父母的解釋,讓他可以面對「同學知道,我卻不知道」的尷尬,亦能減輕孩子的反抗心。
★BOX:別讓電視成為親子衝突的導火線!
當孩子玩得正起勁時,要叫他離開現場,的確不太容易。在他年紀小時多少還願意服從權威,待稍大一點時,親子間往往容易因此而衝突不斷。所以不建議在當下要求孩子離開,最好能等他活動告一段落後,再跟他討論彼此所能接受的時間,並告訴他你為什麼有這樣的要求。

危機9:太過重視物質享受!
不只大人愛比較,現在連孩子都知道炫燿衣著、家庭背景了!家長看在眼裡只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但那究竟是一時童言童語,亦或為潛藏的成長危機呢?
諮詢/智寶園蒙特梭利雙語托兒所所長&康寧、馬偕、耕莘護理專科學校幼保科講師 陳鳳卿
智寶園蒙特梭利雙語托兒所所長&康寧、馬偕、耕莘護理專科學校幼保科講師 陳鳳卿表示,孩子最初的行為都是無意識的
,他之所以會特別在意物質享受,不見得是因為了解物品的價值,通常是家長無意中展示的行為,灌輸於他的腦海中,以致加深他對物質的追求。如在上述的例子裡,家長對物質的重視及過度讚美,相對影響了孩子對衣著的喜好,並逐漸讓這些物品佔據所有的注意力。
★生活引導 就從現在開始~
在許多父母看來,孩子重視物質享受實在不是個大問題,甚者有突顯家境的優越感,因而更不覺得孩子的行為有需要糾正,徒然讓真心關懷孩子的人傷透了腦筋。至於有心改變的家長,則可遵照以下的步驟,幫助孩子將注意力放在其他更重要的地方:
1.釐清原因出處:形成孩子該項行為的原因,是源自於大環境的壓力或自己的照 顧方式......等。
2.跳脫固有的框框:家長可先從「語言預告」開始,提出其他不同於以往的看法,並且減少讚美的次數。接著拿出你預先篩選過,不那麼精美的物品讓她做選擇,孩子能挑選的東西有限,也只得學著接受你的安排了。
3.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之後可帶孩子看看不同人家的生活,或透過繪本、經驗分享的方式,引導他們看見不同的生活面向,逐漸擺脫對物質的執著,發現學習、快樂、親情、友情更具有意義。
★愛的小語!!
爸爸媽媽愛子心切,總是將最好的東西給孩子,但前提應讓他知道,他和父母都是均等的,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其實是父母辛苦工作換來的,才不會盡在物質上予取予求,將來較能身體力行地給予回饋。
危機10:小小孩也有學習壓力?!
家長深怕孩子落後他人,凡標榜對學習有益的玩具、教材便一股腦地買下,而且不斷地要求孩子給予回應,結果不僅孩子壓力大,連大人也跟著忙翻天!
諮詢/智寶園蒙特梭利雙語托兒所所長&康寧、馬偕、耕莘護理專科學校幼保科講師 陳鳳卿
智寶園蒙特梭利雙語托兒所所長&康寧、馬偕、耕莘護理專科學校幼保科講師 陳鳳卿表示,不少家長認為提早學習,孩子吸收得才會多,但違反自然發展,效果多半有限,同時剝奪他學習的樂趣!家長毋需給自己太大的壓力,非要拿所有時間及力量栽培孩子,結果反倒影響了親子互動的品質。
★適齡適量 吸收才會好!
唯有配合孩子的發展,提供多元學習的空間,他才能完整地吸收,讓能力隨不同階段而提升。在幼兒時期,家長應將啟蒙的重點放在體能、動作、音樂、語言、自然觀察等方面,提供廣泛接觸的機會,之後再視孩子的興趣傾向,加以重點學習。至於才藝的部分,則建議在孩子大班後再來考慮。
★活動安排新思維!
如果真希望小小孩獲得足夠的學習刺激,家長應慎選活動質與量,並盡可能在旁陪伴孩子,或將活動當作直接互動時的內容之一。即使平日生活忙碌,白天無法親自照顧孩子,亦可將你原先準備好的視聽教材或玩具交給保母,請他代為引導。重要的是不能為了追求所謂的「成果」,把活動當成訓練,造成孩子排斥的心理。
閱讀、畫畫、排積木都是有益發展的活動,獨自玩和有同伴加入,又各具不同的樂趣,爸媽有空的話,可以變換不同的進行方式,引導孩子一起動動腦,要是下班回來已經疲累不堪了,也可讓孩子自己摸索出遊戲的方式,他一樣會很投入的喲!



(詳文請見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3_40.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