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預防寶寶泌尿道感染

小兒泌尿道感染在臨床上是很常見的病症,因為察覺不易經常延誤就醫,加上此病症具有反覆感染的特性,嚴重者甚至可能對腎臟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家長平時應提高警覺,若懷疑家中寶貝出現泌尿系統問題,宜及早就醫確診

【採訪撰文/巫曉嵐;諮詢/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模特兒/Warland B Wight;攝影/皮可米寶寶寫真(02-29234000)】

泌尿道感染小百科
所謂「泌尿道感染」,指的是從腎臟、輸尿管、膀胱到尿道的各種感染、發炎症狀,這是一種常見的小兒疾病,根據統計發生率僅次於呼吸道感染,如受到感染而未及早就醫治療,恐怕將引發永久性健康傷害,絕對不可輕忽!

嬰幼童泌尿道的發育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細菌侵襲而導致感染,尤其男童患有先天性泌尿系統異常的案例較多,在嬰兒時期發生泌尿道感染的機率也較高,等到進入學齡前,女童因為先天尿道較短,受到細菌感染的機率反而逐漸大增。

 
常見先天5感染原因
造成嬰幼兒泌尿道感染的原因可分為:先天泌尿道結構異常,以及後天性細菌感染。在患有泌尿道感染的小孩當中,約有40-~60%屬於泌尿道先天異常,如未及時就醫診斷及治療,可能使寶貝反覆發生泌尿道感染,甚至導致腎臟嚴重損傷。
 
1.膀胱輸尿管逆流:膀胱與輸尿管交界處具有先天缺陷,使得膀胱排尿時,一部份的尿液會回流至輸尿管,甚至到達腎臟,很容易造成泌尿系統感染。

 
2.先天性泌尿道阻塞:在腎臟與輸尿管或是輸尿管與膀胱交界處的平滑肌發育不良,使排尿通道較為狹窄,導致尿液無法順利排空,滯留的尿液便成為細菌的溫床。

 
3.泌尿道發育異常:有些寶寶天生有兩套輸尿管,如有這樣的症狀,可能會合併患有尿道阻塞、尿液逆流的問題,泌尿道受到感染的機會相對較多。

 
4.神經性膀胱:如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無法適當控制膀胱迫肌及括約肌,通常會伴隨泌尿道功能異常現象,並因此造成泌尿道反覆感染。

 
5包皮過長:觀察寶貝尿尿時包皮是否如同吹氣球般鼓起,且有排尿不順的情況,這表示包皮過長的問題已嚴重阻礙排尿尿液無法順利排出,自然會增加細菌感染機會。

 
 
醫師小叮嚀
有些家長見到寶貝的包皮包藏住龜頭且難以推開,就認定是包皮過長,但其實這樣的狀況在幼童當中是很常見的現象。一個健康無礙的小孩,身體自然會提供完整的保護機制,書田診所泌尿科周固主任醫師建議家長,平時不需要刻意將包皮掀開清洗,以免施力過當使包皮前端受傷留下疤痕,日後反而更不易推開。

泌尿道感染有80%以上是由大腸桿菌所引起。

 
常見後天3感染原因
泌尿道感染有80%以上是由大腸桿菌所引起,細菌經由尿路逆行至泌尿道,因而出現感染、發炎問題,特別是女童的尿道先天較男童短,發生感染的機率相對較高。
 
1.免疫力低落:先天體質較弱,或母乳攝取量較少的寶寶,體內免疫力通常較低落,因此很容易成為細菌攻擊的對象。
 
2.排泄習慣不良:憋尿會促使尿道口的細菌進入膀胱,沿著輸尿管上行,引發上泌尿道感染;便祕則會增加糞便中的細菌含量,或導致膀胱受到壓迫,使感覺神經異常,尿液無法排空,因而增加泌尿道感染機會。
 
3.清潔衛生不佳:家長不注重外生殖器衛生、清潔方式錯誤,或長時間未更換尿布,可能使細菌大量滋生,再經由排尿口進入到泌尿系統,產生泌尿道感染。

 
 
發燒是泌尿道受到感染時最常見的症狀。

臨床症狀
發燒是泌尿道受到感染時最常見的症狀,其他依據年齡不同,表現出來的症狀也有些微差異。周固醫師提醒家長,年紀較小的嬰兒,診斷越困難,並可能合併有先天性泌尿構造異常的情形,對於還無法適切表達身體不適的嬰幼童,應該多加留意身體所發出的警訊,以便及早就醫診治;面對已經能夠以言語方式表達身體狀況的孩童,則要重視他所提出的身體反應,提早發現病灶,才能適時防止病情惡化。

 
 
自我辨識方法
1歲以下新生兒 發燒、食慾不振、躁動不安、哭鬧不休、黃疸、嘔吐、抽筋、腹瀉、腹部腫脹……。
1~2歲嬰幼兒 發燒、躁動不安、尿液腥臭、餵食困難、生長延遲、嘔吐、腹瀉、腹部腫脹……。
2~6歲學齡前兒童 發燒、頻尿、尿急、小便疼痛、小便不順、下腹或後腰部疼痛、尿液顏色及氣味較重……。

 
 
嚴重併發症
嬰幼兒泌尿道感染經常會反覆發生,且合併先天性結構異常的症狀,這段期間腎臟正好處於發育階段,是最容易受到侵害的時期,如果沒有給予適當的治療,可能會導致腎組織纖維化(俗稱腎結痂),引發敗血症、急性腎盂腎炎、急性大葉性腎盂腎炎及腎膿痬等嚴重病症,最後則是到達慢性腎衰竭的地步。
在臨床上有一成以上的嬰幼兒患者因未妥善治癒泌尿道感染,青壯年之後罹患高血壓、蛋白尿以及慢性腎臟病的機率偏高,懷孕時也容易併發妊娠毒血症,對健康的影響甚鉅,不可不慎!

 
 
泌尿道感染照護指南
當家中寶貝出現疑似泌尿道感染的症狀,請立即就醫診斷,若診斷出為一般細菌感染,醫師會開立抗生素處方,服用2~3天後可緩解病症,視病症程度大約1~2週可完全治癒。如有重症或合併有先天性泌尿系統異常,就必須考慮長期給予抗生素治療,或以外科手術方式進行矯正。
除了就醫治療之外,正確的居家照護方式可以幫助小小病人早日擺脫病情,家長應協助寶貝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確實做好衛生清潔。

 
 
PART 1|就醫治療
除了常規尿液篩檢之外,男童患上泌尿道感染,極大可能與膀胱輸尿管逆流有關,因此在第一次患病時,就需要進行一系列詳細檢查,包含靜脈腎盂攝影、排尿膀胱尿道攝影、腎盂及膀胱X光檢查、腎臟超音波檢查,進一步釐清是否合併有尿液逆流的情況;至於女童則可以等到二次以上反覆感染,再做進一步詳細檢查。

 
醫療診斷
新生兒及嬰兒若泌尿道受到感染,通常不會出現典型的症狀,且無法從主動反應去辦別,加上出現的症狀經常是非典型,因此容易延誤就醫,或是誤判為其他病灶,造成病情加重。

 
尿液檢查及細菌培養
當懷疑泌尿道受到感染時,首先會採集尿液進行檢查,如確實受到感染,尿液中多半會出現「膿尿」現象,這表示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白血球,但有20%左右的輕症患者未必會檢出膿尿,此時就必須進一步培養尿液中的細菌加以確定病情,細菌培養檢驗報告也可以做為後續抗生素治療的依據。

 
影像學檢查
1.超音波檢查:如有水腎或輸尿管擴張的症狀,可由超音波篩檢得知,但尿液逆流情況較輕微者,檢查結果或許會呈現正常反應,有經驗的超音波操作者可提高篩檢準確度。
2.膀胱尿道攝影:將顯影劑注入膀胱中,等患者排尿時,即可觀察是否有尿液回流情況,這是診斷膀胱輸尿管逆流最重要的方式,也可從中了解是否有腎臟構造異常的問題。
3.核子醫學檢查:若要詳細觀察因泌尿道感染,所導致的腎臟急性炎症反應或是結痂情況,需進一步進行核子掃描,根據腎臟受損情形判斷後續治療方式。

 
治療方式
成人的自體免疫功能較強,當泌尿道受到感染,或許服用抗生素即可痊癒,但嬰幼童則需進一步考量後續可能造成的腎臟傷害,因此治療方案與成人有所差異,切勿自行讓寶貝服用成藥或抗生素,以免影響病情發展。

 
藥物治療
一般輕微的下泌尿道感染,如:膀胱炎,通常使用口服抗生素即可迅速復原,若已經引發腎臟發炎,或是脫水、高燒不退的嬰幼童,就需要住院接受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
如果是因為先天性泌尿道系統異常所引起的泌尿道感染,可能需要接受長期的預防性抗生素治療,這類預防性的藥物最好在睡前服用,可防止細菌在夜裡大量滋生,減少泌尿道受到感染的機率。

 
外科手術矯正
膀胱輸尿管逆流症的發生原因,是由於膀胱與輸尿管交接口的位置較外側且開口較大,即使服藥仍然無法完全抑制泌尿道感染反覆發生,周固醫師建議家長可考慮以外科手術將輸尿管重新植入膀胱,以免日後對腎臟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若有明顯的腎功能受損情形,經醫師診斷確認自然痊癒機會不大,那麼施以外科手術或許是最佳的療癒方式。

 
內視鏡注射治療
新式的尿液逆流治療方式是利用內視鏡由尿道進入膀胱,在輸尿管與膀胱交界處注射特殊物質來防止尿液回流,使病童可以免於長期服用抗生素的困擾,治療時間大約30分鐘,術後不需要特別照護。

 
 
小女童在1歲之後受到細菌感染的機會大增。

 
PART 2 |7原則 掌握居家照顧
當寶貝發生不明原因的發燒情形,一定要就醫診斷,並且遵從醫師的照護指示,感染後一年內復發機率達20%,家長必須特別注意是否有復發徵兆,如果患有先天性泌尿系統異常,則必須長期追蹤檢查,以避免其他併發症產生。

 
1攝取足量水份:每日攝取足夠的水份,可增加排尿機會,藉此將泌尿系統內的細菌沖離,可減少泌尿道感染機會。
 
2勤換尿布:市售尿布吸水力強大,很多家長因此忽略應該經常幫寶貝更換尿布,因而增加細菌感染機會,正確做法是每2-4小時更換一次尿布,即使是乾淨的尿布也應該按時更換。
 
3鼓勵排尿:在戒尿布期間,有許多孩童會因不適應而出現憋尿行為,自然容易造成泌尿道感染,家長應該以鼓勵方式幫助寶貝經常排尿。
 
4避免便秘:糞便在體內積存過久,會增加細菌含量;糞便壓迫膀胱,會影響正常排尿。平時多喝水、多吃蔬果,多運動可避免便秘發生。

 
解便或排尿,正確的擦拭方式應該「由前往後」。

 
5如廁後正確擦拭:不論是解便或排尿,正確的擦拭方式應該「由前往後」,可避免將肛門口的細菌帶往尿道口。
 
6減少坐浴:幫寶貝洗澡時最好採用淋浴方式,如要坐浴,請先清潔生殖器之後再進入浴盆。
 
7外生殖器充分清潔:有些小男嬰的陰莖包皮不易推開,家長不宜強行推開,只需要做好局部清潔即可;小女童在1歲之後受到細菌感染的機會大增,家長幫女寶寶做陰部清潔時,一定要將大陰唇翻開,徹底洗淨尿道口及陰道出口。

 
 
醫師小叮嚀
在門診案例中經常有小朋友因為長程出遊如廁不易而導致泌尿道受到感染,周固醫師提醒家長,出遊前應事先規劃如廁的時間,並攜帶方便孩童在車上解尿的小工具,如:尿布、寶特瓶,即可避免寶貝因過度憋尿而患上泌尿道感染疾病。

周固
學歷:中國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天主教耕莘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
現職: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3552&prev=3553&next=3551







********************************************************************************

嬰幼兒與兒童泌尿道感染

小兒腎臟科主任 許績男

前 言
   在小兒科領域中,嬰幼兒及兒童的泌尿道感染是臨床上一個常見的疾病,亦是 造成嬰幼兒敗血症的重要原因或結果。所以是一種不能輕忽的疾病。嬰幼兒泌尿道感 染的特色是常會出現反覆性感染,且常合併潛在的泌尿道畸形,使得在對疾病的處理 上,會變得更加複雜與困難。孩童時期的腎臟正處於發育與生長階段,同時這也是最 易遭受傷害的時期。在腎臟發生感染與發炎時,若沒有給予適當的治療;或合併有泌 尿道畸形時,不及早予以外科矯治或接受其期抗生素預防,則最後常會產生腎臟的瘢 痕化(腎臟結疤),進而引起續發性高血壓,蛋白尿的排出,甚至最後進展到腎衰 竭。由此可知對嬰幼兒及兒童的泌尿道感染應及早確立診斷與治療,避免腎臟受到不 可挽回的傷害。
 

發生率與致病機轉
   由嬰幼兒至兒童期,泌尿道是一個很容易受到細菌侵犯而導致感染的地方。 男孩與女孩之發生率分別是1.1%與3%。但在1歲以內尤其是新生兒其感染率更高,且 以男嬰較為常見。根據報告,在單以發燒為表徵的嬰幼兒中,可高達15-30%是肇因於 泌尿道感染。造成嬰幼兒尿路感染之途徑,95%以上是因細菌經由尿路逆行上去。 導致嬰幼兒尿路感染罹患率高之原因很多,如嬰幼兒之免疫系統發育未臻成熟。 包皮過長之男嬰,合併有尿路結構異常,排尿或排便習慣不良與細菌的毒性等等。
 

臨床症狀
   當嬰幼兒及兒童罹患泌尿道感染時,可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而年紀大小 所表現出的症狀也不同。臨床上,發燒是最為常見的表徵。另外嬰幼兒的初期症狀 往往只是食慾不振,哭鬧不安,腹脹,腹瀉等疑似腸胃炎的症狀。少數會出現黃疸, 水腫,甚至抽痙等現象。因為出現的症狀並不是很典型,所以往往在早期沒被診斷出 炎,所以不可不慎。而在較大兒童患者方面,會表現較典型的症狀,例如頻尿、尿 急、排尿疼痛、排尿有灼熱感,腹痛及腰痛等,此時在作確定診斷方面則較無問題。
 

尿液檢查與細菌培養
   對於懷疑患泌尿道感染的病童,我們常會取其尿液做檢查。大部分的尿液會出 現膿尿現象(尿中出現多量白血球)。少部份尿液雖無膿尿現象,但也不能就認為沒 有受到感染,此時應進一步作尿液的細菌培養,加以確定。因為許多其他疾病也可能 出現膿尿的現象,例如闌尾炎、尿路結石、腎絲球腎炎、泌尿道受傷或重度脫水等。 所以在作鑑別診斷時須要特別小心,以免因誤診而延誤了治療。
  

泌尿道感染中有80-90%的細菌是由大腸桿菌所引起。其他較常見的細菌有克萊勃 士桿菌、變形桿菌、腸球菌、金黃葡萄球菌等。其中變形桿菌之感染並不常見,一旦 發現需特別注意是否有合併尿路畸形。很少數的病童可由白色念珠菌所感染。在較大 的女童中除大腸桿菌外,以表皮葡萄球茵所引起較常見。因為泌尿道感染常會復發或 二度感染,旦常常是由不同的細菌所引起,所以需要針對不同的病童需要,不同的細 菌種類選擇最有效的抗生素治療,才可完全根治。
 

泌尿道的放射線學檢查
   根據報告,嬰幼兒及兒童患有泌尿道感染時,發現合併泌尿道畸形者約有30至 57%不等。一般建議,在第一次確定有尿路感染的病童,不管是男童或女童,最好都 能作詳細的泌尿道超音波或排尿膀胱尿道造影檢查。這兩種檢查可以偵測出病童是否 有腎臟解剖構造方面的異常與嚴重度或出現膀胱輸尿管迴流症。而在偵測因尿路感染 所導致的腎臟急性炎症反應或慢性腎臟結疤變化的位置,範圍大小,則可以核子同位 素腎臟掃描來作檢查。
  

泌尿道畸形中最常見的是各種不等程度(可分第一度至第五度)的膀胱輸尿管迴 流。在泌尿道感染的病童中,可高達30-50%的小孩具有膀胱輸尿管迴流。輕至中度者 (第一至第四度)可藉由長期服用低劑量抗生素預防感染,以克腎臟因反覆遭受感 染,形成腎臟結疤而使腎功能逐漸受到傷害。嚴重者(第五度)則須及早開刀矯治。 其它常見的泌尿道畸形有輸尿管、腎盂交接處狹窄,雙套的泌尿系統(一或兩側同時 有兩個腎臟與兩條輸尿管),膀胱輸尿管交接處狹窄,輸尿管囊腫,後尿道瓣膜等 等。依其不同情況而作適當的處置。以上之尿路畸形常會導致反覆性的泌尿道感染或 尿路阻塞,而造成進一步的傷害到腎臟組織。所以處理這些病童最重要的原則是首先 須矯正其異常的尿路結構,進而預防且避免反覆性的尿路感染的發生。


結 論
  泌尿道感染在小兒科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且常伴隨潛在的尿路畸形。因為這些病 童表現出來的症狀往往輕微,不典型,而易被忽視掉。一般而言,因反覆感染產生, 腎臟結疤而導致腎臟功能受到傷害者,往往是在5歲之前就發生。所以迅速確立診斷, 及早積極徹底治療與追蹤這些病童,避免腎臟受到不可挽回的傷害,防止慢性腎衰竭 與末期腎病變的發生是相當重要的。
資料來源http://www.csh.org.tw/into/child/article/article7.htm






*********************************************************************************
小兒泌尿道感染

一、前言   
泌尿道感染是嬰幼兒發燒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僅次於呼吸道與腸胃道的感染。由於此種病症感染的範圍很廣,加上症狀不明顯,以致常常被忽略而延誤就醫,如果一旦波及腎臟因而萎縮,即會造成永久的損傷,影響深遠。

二、什麼是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是指自尿道口、膀胱、輸尿管、腎盂到腎臟之間的細菌感染。在臨床上很難區分感染的範圍,因此,統稱為泌尿道感染。

三、發生原因   引起泌尿道感染的細菌大多為腸內的革蘭氏陰性菌,其中又以大腸桿菌為主要的致病菌。單純性泌尿道感染大多經由會陰部上行感染而造成,發生原因為:
(一)不良的衛生習慣:如寶寶的屁屁都包在尿布,家長沒有定期清潔與更換尿布,則很容易使細菌由排尿口上行到泌尿道。另外內褲穿著不當、憋尿、飲水量少、局部衛生習慣不良,如:便後擦拭方向錯誤使尿道口受糞便污染等,也會增加感染的機會。
(二)好發於女性:嬰幼兒之免疫系統發育未臻成熟,未割包皮且小於一歲的男孩得到泌尿道感染的機會是平常的5~12倍之多。自新生兒期之後至青春期,女孩患病率明顯高於男孩,因女孩尿道較短,且靠近肛門,腸內細菌易經過陰部侵入造成感染。
(三)先天畸形及尿路阻塞:泌尿道阻塞和尿液滯留是主要的危險因素,可能是有先天性結構的異常、腎結石、腎腫瘤、尿管留置、輸尿管腎盂阻塞、巨大輸尿管或膀胱輸尿管逆流等。

四、症狀   一般常見的症狀有發燒、嘔吐、腹瀉、食慾變差、頻尿、排尿疼痛,會因年齡不同而有差別,可能出現的症狀如下:
(一)新生兒期(1個月以內的嬰兒):新生兒尿路感染大部份無特異性症狀,嚴重時會出現像敗血症的症狀,如:體溫不穩(發燒或體溫過低)、發抖、嘴唇發紫、休克、躁動不安、昏睡或抽筋亦可能有輕微腹脹、食慾變差、噁心、嘔吐、腹瀉、體重不增或黃疸等現象。
(二)嬰幼兒(1個月至2歲的幼兒):主要以發燒表現,其次如煩躁不安、食慾欠佳、貧血、生長遲滯或延遲性黃疸、嘔吐、腹瀉發紺或痙攣;此外,局部可能出現包皮炎或尿布上有膿樣分泌物。
(三)較大兒童(2歲以上的幼兒):會出現如大人般之典型發炎症狀,常出現典型的尿道發炎症狀,如:發燒、寒顫、頻尿、用力解尿、解尿疼痛、解尿困難、下腹部疼痛、腰部酸痛、夜尿或血尿等。

五、檢查方法 (一)尿液檢查: 一般兒科醫生對於泌尿道感染的病童,會先做尿液檢查,在高倍顯微鏡下能找到五個以上的白血球時,即為有意義的膿尿。但是需要同時作尿液細菌培養才是最可靠的診斷方法。
(二)腎臟超音波:瞭解腎臟大小、外形、是否有水腎、巨大近端輸尿管等先天構造異常及評估遠端輸尿管、膀胱是否有異常,如慢性膀胱炎及尿道膨出等。
(三)腎臟核子掃描:瞭解兩側的腎臟功能及腎臟是否結疤及可能腎臟異位或等其他先天畸形。
(四)逆行性膀胱尿道攝影:瞭解是否有尿液自膀胱逆流到輸尿管或腎臟的情形。 一般膀胱輸尿管逆流分五個等級:
 第一級:逆流只在尿道下端,但輸尿管無擴張現象。
 第二級:逆流至腎盂但腎盞無擴張現象,此時輸尿管無擴張現象。
 第三級:逆流至腎盂但腎盞有輕微擴張現象,此時輸尿管已有輕微擴張之現象。
 第四級:腎盂、腎盞及輸尿管明顯的擴張,且有些微扭曲狀。
 第五級:大量逆流並有嚴重的水腎,且輸尿管呈明顯扭曲狀。

六、治療方式   一般若有發燒或疑似急性腎臟炎時需要住院治療,由靜脈注射適當的抗生素或是口服抗生素,完整治療至少需7~14天左右,若有腎臟化膿現象,則治療時間需更久,抗生素治療開始後須繼續追蹤尿液檢查。若經檢查後確定有膀胱輸尿管逆流的病童,一歲以下建議以預防性抗生素追蹤治療,一歲以後若膀胱輸尿管逆流仍未好轉,可以考慮內視鏡玻尿酸注射、手術矯治或是持續預防性抗生素追蹤治療。若有反覆泌尿道感染造成腎功能受損,可以考慮輸尿管再植入手術治療。

七、居家照護 (一)鼓勵病童攝取充足的水份,每2-3小時排尿一次,且每次解尿都要解乾淨。
(二)尿布或內褲不要穿得太緊,以棉質的內褲為佳。
(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注意清潔方式。
 1.勤換尿布,或鼓勵病童經常排尿,避免憋尿。
 2.保持會陰部清潔及乾爽,清潔女童會陰部時應由尿道口往肛門口方向擦拭,以免腸內細菌直接感染會陰部,進而造成泌尿道感染。
 3.男病童應注意包皮過長或是龜頭清潔的情況,若是包皮過長,要特別將包皮往腹部方向輕輕上推,再徹底沖洗龜頭,但不要太用力,以免包皮撕裂造成損傷,清洗完再將包皮推回。
(四)採淋浴方式洗澡,避免洗泡沫澡以減少感染機會。
(五)多攝取果汁,如:蔓越莓汁、蕃茄汁、以減少感染機會。
(六)需依醫師指示按時服用抗生素,勿隨意自行停藥。
(七)定期返院複診,追蹤尿液檢查及泌尿系統的檢查。
(八)如有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
 1.體溫超過38度,食慾差(厭食)、活動力變差。
 2.排尿時費力或尖聲哭叫、尿量變少或有惡臭味。
 3.尿布上出現膿樣分泌物。

八、諮詢服務電話  基隆院區:(02)24313131 轉 2633、2634
 台北院區:(02)27135211 轉 3367
 林口院區:(03)3281200 轉 8596
 嘉義院區:(05)3621000 轉 3419、3420  
 雲林院區:(05)6915151 轉 2927
 高雄院區:(07)7317123 轉 8120

本著作非經著作權人同意,不得轉載、翻印或轉售。
著作權人:長庚醫療財團法人

長庚紀念醫院   N304   10.1×21.5cm   99.08
http://www.cgmh.org.tw







************************************************************************

小兒泌尿道感染

最近兒科病房中,因泌尿道感染而住院的幼童不少,且大部份都是因高燒不退,被送來求診而診斷出來的。在此提醒家長們:嬰幼兒如果有長期不明原因的發燒,須懷疑是泌尿道感染,趕快檢查小便。 人體泌尿系統由上而下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因臨床上往往不容易區分感染的尿路部位,故常籠統稱之為泌尿道感染。
發生率:一個月內的嬰兒以男嬰較多,且常合併發生敗血症。一個月至三歲間女孩的發生率漸增,進入學齡期以後,女性的發生率甚至增日為男性的20倍以上。
感染途徑:得到泌尿道感染的途徑有二:
  1. 上行感染: 經上行感染的菌種通常繁衍聚集在直腸,外陰部、肛門口及道的出口處。
  2. 血行性感染: 此種感染途徑幾乎都發生於新生兒,大孩子只偶見於毒性很強的菌種造成的敗血症如: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臨床表現:依年齡的不同而差異頗大。
新生兒期:表現如同敗血症,病嬰餵食不良、發燒、哭鬧不安或活動 力差,甚至出現發紺、抽痙。
一個月至兩歲:此嬰幼兒期以不明熱表現最多,其次,則有厭食、哭 鬧不安,延遲性黃疸、發紺、抽筋、腹脤、腹瀉、貧 血、生長發育不良,局部可能出現包皮炎或尿布上出 現膿樣分泌物。
較大兒童:大孩子較可以表達出標準的泌尿道感染的症狀。 下泌尿道感染(膀胱、尿道)的症狀包括:解尿疼痛、頻 尿,及尿急失禁。上泌尿道感染(腎臟、輸尿管)的症狀 則包括:高燒寒顫、腰協疼痛,有時也會出現血尿。

診斷:
  1. 常規尿液檢查:尿離心沉澱物中白血球增多。
  2. 尿液細菌培養:尿路感染的確定診斷還是要靠細菌培養,用培養的菌落數來判讀。
治療:
1. 鼓勵病人多喝水,勤排尿。
2. 使用七至十天之抗生素。

資料來源http://web1.fyh.doh.gov.tw/childern/child_contagion.htm







*****************************************************************************

天冷 嬰幼兒泌尿道感染增3成

2013年04月29日
更多專欄文章
觀看HTML 原始碼 (說明)
國泰新竹分院小兒科醫師盧英仁觀察發現,近2周泌尿道感染的嬰幼兒病例,較之前增加約3成,推測跟天冷、衣服穿得較厚重,導致爸媽沒有及時察覺尿布濕了並更換有關,提醒應勤換尿布,每次解便或排尿後,也要用乾淨清水稍微清洗外陰部或包皮後再擦乾,或用不含香精的濕紙巾清潔。

嚴重恐致 敗血症

盧英仁醫師表示,最近門診還有名9個月大女嬰因泌尿道感染,細菌經尿道口跑到血液引發敗血症,家長一開始以為女嬰發燒是感冒引起,帶至鄰近診所就醫、服用感冒藥,數天後仍高燒不退,驚覺有異才趕緊帶至醫院檢查,所幸住院治療2周後,目前已痊癒。

若高燒3天不退,應帶至醫院驗尿,確認是否為泌尿道感染。資料照片

持續發燒 應當心

嬰幼兒泌尿道感染以發燒為最普遍表現,提醒家長,若2歲以下的嬰幼兒有不明原因發燒、持續超過3天,很可能是泌尿道感染的警訊,應趕緊至醫院驗尿並治療,以免細菌沿尿道往上跑到腎臟、血液,嚴重可能導致腎功能衰竭、敗血症。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9975&prev=19978&next=19973&l=f&fid=6







***************************************************************************

「洗屁屁」較乾淨? 糞菌游進尿道反腎發炎

寶寶水瀉拉肚子,洗屁屁未必安全!門診就發現,有數名罹患輪狀病毒小女嬰的媽媽誤認為,孩子拉個不停,光是「乾擦」不夠乾淨,直接抱著孩子就在蓮蓬頭下沖洗,沒想到,腸道裡的大腸桿菌遇水會游泳,反而跑到泌尿道引發感染,甚至腎臟發炎,得多住院好幾天。醫師提醒,幫寶寶擦屁屁應由前向後、先乾後溼。
春天乍暖還寒,一會兒熱一會兒冷,輪狀病毒腸胃炎疫情也升溫,根據台中慈濟醫院統計,最近腸胃炎住院病童爆增,住院的小朋友10個有7個都證實是輪狀病毒感染。
家長「洗屁屁」不慎,有些孩子還出現二度感染!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敏駿就發現,有兩名1歲及2歲小女嬰先後出現泌尿道感染,甚至腎臟發炎症狀,一問之下才發現,全是家長不正確的清潔觀念惹禍。
其中一名小女嬰,一天狂拉十幾次,糞便有時多到快滿出尿布,媽媽疲於奔命,又擔心孩子拉到肛門紅腫,光用衛生紙擦拭不夠乾淨、又不舒服,直接沖水、坐浴,又沒有做好會陰清潔工作,結果併發泌尿道感染、腎臟發炎。
李敏駿強調,小小孩原本抵抗力就弱,尤其是小女生,因生理構造上尿道跟肛門口太近,腸道裡正常存在的大腸桿菌具有P纖毛,特性是遇水會游泳,容易跟泌尿上皮結合往上爬,跑到泌尿道,遭自己糞便中細菌感染。
正確處理孩子嚴重水瀉、拉肚子的方式,李敏駿說,除了勤換尿布之外,最好依由前往後、先乾後溼,即先用溼紙巾乾擦後再水洗的順序,才不至於引發二度感染。
李敏駿指出,泌尿道上行性的感染,輕一點可能引發膀胱炎,嚴重的則是腎臟的腎盂腎炎,腎臟發炎有時還會合併水腎,如果沒有處理好,腎臟細胞受損,結疤不會回復,直到1、20年後,腎臟功能仍會被影響,造成一輩子的遺憾;目前雖有輪狀病毒口服疫苗,但限8個月內自費服用,這一波腸胃炎,又以3歲以內、年齡較小的孩子症狀較為嚴重,一般上吐下瀉,至少延續一至兩周,脫水嚴重者易有電解質失衡狀態,需要住院。
資料來源http://www.nownews.com/n/2014/03/17/1151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