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別怕孩子鬧情緒!懂孩子的心、解孩子的情

文/朱念文
在我們的文化裡,情緒似乎常被貼上負面標籤,打入冷宮。台北榮總精神部臨床心理師呂俐安指出,父母較在意的仍是智力(IQ)表現,不太重視調節情緒的能力,多等到孩子出現自我中心、難搞、挫折耐受力不足等困擾時,才來求助。

令人擔憂的是,有些父母覺得自己小時候情緒被忽略也照樣長大,殊不知大環境已經改變,孩子必須面對更多的刺激和挑戰,圍堵、放任情緒可能引起更嚴重的問題。

培養情緒智力(EQ),不是要「消滅」孩子的負面情緒,而是要幫助他覺察、區辨自己及其他人的感受,學習運用這些訊息做出適當反應。

因此孩子鬧情緒時,父母要做的不是跟著發脾氣或只是制止孩子,而須處理鬧情緒的原因,避免同樣的模式一再上演。

例如手足嫉妒,孩子偷打弟弟、弄壞東西,如果父母光生氣處罰,孩子反而更認為自己不被愛、不受重視。

較好的處理方式是先帶開孩子,讓他平靜下來。讓他了解自己為什麼吃醋:「你是不是因為媽媽抱弟弟沒抱你,所以不高興?以後如果你有這種感覺可以跟媽媽講,媽媽會很謝謝你提醒我。」當孩子知道情緒可以更適當、有效地表達,就不會故意犯規想引起注意。

以下方式可協助家長更有效輔導孩子的情緒,成為他一生受用的資源。

1.坦誠表現你的感受 在孩子前表現你的情緒,並和他討論是很重要的,例如「媽媽明天開會要上台報告,我覺得很緊張,我想要去外面走走。」 有情緒是人之常情,不要害怕在孩子前面表現出來,不管是正面或負面,孩子都能透過這些體驗累積更多同理心,有助於他面對更多元的人際關係。

2.注意孩子的細微情緒 不要等到孩子大吵大鬧才處理,留意低強度的情緒並給予回應,例如沮喪或憂慮。幫助孩子分辨和經歷這些情緒,讓他知道你深切關心他的生活。

3.理解和接納 讓孩子知道你確實收到了他的情緒訊息。也許你想藉著忽略、否定安撫他,孩子卻會懷疑自己的反應是錯的,甚至不願意再告訴你。

4.解釋負面情緒並非異常 讓孩子知道他不會因生氣、嫉妒、貪心的感受被譴責,但你要處理他不適當的行為。可以說:「我知道,小華不跟你玩讓你覺得寂寞,傷心。」接著再解釋:「但是你說他的壞話並不能解決難過,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5.建立情緒字彙 準備不同種類的情緒字彙包括挫折、罪惡感、忽略等,幫助孩子把一些無以名狀、害怕的感覺,轉換成明確的概念,讓他知道這只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孩子若學會以語言清晰表達感受,將有助於溝通和自我對話。

6.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協助孩子釐清情緒的來源,鼓勵他找出可行的處理方式。如除了「感覺很差」之外,他還知道自己是因為姊姊不陪他玩所以寂寞,可以跟他討論解決之道:打電話請朋友到家裡玩?還是拜訪附近鄰居?有了經驗,下次他覺得寂寞時,也許就可以自己處理而不需要你的幫忙。
資料來源http://www.wo-men.com.tw/article.aspx?cid=63&id=3957






*********************************************************************
巧妙化解孩子鬧脾氣
學步兒常鬧脾氣,只要讓孩子覺得可以趁機予取予求,久而久之,將會成為習慣。其實,孩子會鬧脾氣,多半由於精疲力盡,飢腸轆轆,情緒失控或身體不適。一旦孩子較「懂事」,鬧脾氣可能只是想
測試底線,或觀察你的反應。
孩子永遠選在最糟的時機耍脾氣。你希望孩子在你開車、購物、上館子或拜訪友人時,好好表現,不要出狀況,偏偏總是事與願違。家長往往因為孩子亂發脾氣而覺得丟臉,出言恐嚇或處罰,希望能立
刻制止孩子的行為。只是,大人必須記得孩子鬧脾氣必有緣故,唯一有效的解決之道是找出問題,試著滿足孩子的需求。
家長可以從孩子鬧脾氣的類型,以及行為模式來判斷孩子狀況。
鬧脾氣的類型:
由於疲倦、飢餓或生病所引起的負面情緒,和生氣、受挫或挑戰大人極限而鬧的脾氣截然不同。前者需要家長鎮定輕鬆的找出原因,給予食物、休息、或照顧與安撫。雖然孩子在雜貨店或社交場合中失
控哭鬧,會讓家長尷尬,但至少是生理因素,搞清楚就能對症下藥。
後者則像權力爭奪戰。孩子感到無力時,會用不理性的言行,試圖抓住一些主導權。要記得,無論孩子說「不」或大哭大鬧,他們其實都有話想跟你說。你必須保持冷靜,退一步,努力找出隱含意義。
說不定他們只是需要你聽他說說話,畢竟他們跟大人一樣,有時會覺得被忽略冷落了。

行為模式:
從平日生活的固定模式,試著找出讓孩子不高興的導火線,並加以解決。
請保母照顧孩子。如果他常在和你購物時鬧脾氣。先不要帶他出門,讓保母照顧。
事先告知行程。孩子常因計畫臨時改變而使性子。讓孩子知道你的計畫,然後徹底執行。
醜話先說在前頭。例如,準備外出購物時,孩子說他想買玩具,事先告訴他你的決定,記得要信守承諾、堅持原則。
然而,因為孩子太小,無法清楚解釋問題,大人有時候也很難判斷他鬧情緒的原因。所幸,多數家長可以學著辨識症狀,憑經驗判斷。
如果你認為,孩子餓了:即使還未到用餐時間,也儘速找東西給他吃。最好,隨身準備一些健康點心,以防萬一。
如果你認為,孩子累了:儘量不要再逗他,和他說話。輕聲細語,將他摟入懷裡或輕輕搖擺,儘速帶他到房間或適合的地方休息。
如果你認為,孩子病了:輕聲說話,靜靜安撫他。如果他快吐了,請準備空碗、垃圾桶和一條溫熱的濕毛巾。如果他需要看醫生,請鎮定的帶他就醫。
有些孩子在轉換環境時,常常調適不良,就會鬧脾氣:例如,在遊樂場玩時,離開前先通知孩子,「再十分鐘就回家囉,你想多溜滑梯,還是想盪鞦韆?」家長做到事先告知,讓孩子有選擇,孩子在轉
換環境時,會比較容易調適。
如果孩子擺明在測試你的極限:保持冷靜。語氣輕柔的告知,你知道他在生氣,但規定就是規定。例如,「我知道你希望留在遊樂場繼續玩,但我們必須回家做中飯。」
如果你認為,孩子被冷落了:例如,你在午餐時跟朋友聊天聊很久,或講很久的電話,記得在談話結束後,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注。
無論孩子如何使性子,態度如何強硬,或試圖操控局勢,千萬不能屈服。當學步兒開始鬧脾氣時,不妨用遊戲轉移他的注意力,這招多半管用。只是,如果他不願冷靜,你可能得坐下來閱讀或離開房間
,避免戰火蔓延。當然,前提是,你確定他不會做危險的事。
此外,一次不要做太多事。很多家庭把自己搞太忙。記住,學步兒喜歡固定的生活模式,馬不停蹄的行程,讓他們很容易生氣和疲倦。雖然情況有時難以避免,但務必先考慮清楚後,再幫幼兒報名舞蹈
課、幼幼體操或其他幼兒課程。活動愈多,大家壓力愈大,情緒也愈緊繃,所以幫孩子預留充足時間,不要手忙腳亂的趕場。
消弭就寢戰爭
對親子而言,就寢時間可能是親密時間,也可能是一場混戰。孩子不願聽話睡覺的原因有很多:他們討厭人家告訴他們該做什麼、害怕自己錯過什麼、不疲倦,或者想待在家長身邊。遇到這種狀況時,
先問自己是否明白孩子不睡覺的真正原因,再想辦法滿足孩子的需求,但是仍堅持要他上床睡覺。
建立固定作息。良好的作息可能包括睡前點心,接著洗澡、刷牙、講故事,然後在幫孩子蓋棉被前依偎一會兒,親親臉頰,互道晚安。每天晚上重複相同作息。這些睡前儀式可以讓孩子恢復平靜,覺得
安心。
在希望孩子入眠前一小時,開始執行就寢作息。這時的氣氛應寧靜祥和,不適合熱鬧興奮。準備睡覺前十分鐘,開始提醒孩子結束手邊工作。孩子如果難以入眠,試著用抒情音樂當配樂,然後說些溫暖
可愛的故事,例如你和孩子坐在魔毯上旅行,或順著美麗的河流揚帆而行。
另一種策略是和孩子聊些快樂的回憶,「你小時候常坐在媽媽的肩上,記得嗎?」或者互相誇獎對方,「你對每個人都很好,媽媽真以你為榮。」用正確方式的提問,引導孩子分享自己的一天。例如,
「今天有哪件事讓你最快樂?」而非問「你今天做什麼?」這樣得到的答案通常就是「沒什麼。」
態度一致。孩子就寢後,立刻安靜離開。為了避免孩子一再起床找你,事先告知「上床後,如果來找我,我還是會帶你來睡覺,有急事的話另當別論。」不爭執,也不屈服,態度鎮定、溫柔與堅決。絕
不能輕易妥協,一旦你無法貫徹自己訂定的規則,孩子就會開始搞怪,測試這些規則的效力。不過也要視狀況,例如孩子有時因為害怕或生病,所以半夜時來找你,要觀察,然後權宜變通。
在希望孩子入眠前一小時,開始執行就寢作息。這時的氣氛應寧靜祥和,不適合熱鬧興奮。準備睡覺前十分鐘,開始提醒孩子結束手邊工作。孩子如果難以入眠,試著用抒情音樂當配樂,然後說些溫暖

可愛的故事,例如你和孩子坐在魔毯上旅行,或順著美麗的河流揚帆而行。
另一種策略是和孩子聊些快樂的回憶,「你小時候常坐在媽媽的肩上,記得嗎?」或者互相誇獎對方,「你對每個人都很好,媽媽真以你為榮。」用正確方式的提問,引導孩子分享自己的一天。例如,
「今天有哪件事讓你最快樂?」而非問「你今天做什麼?」這樣得到的答案通常就是「沒什麼。」
態度一致。孩子就寢後,立刻安靜離開。為了避免孩子一再起床找你,事先告知「上床後,如果來找我,我還是會帶你來睡覺,有急事的話另當別論。」不爭執,也不屈服,態度鎮定、溫柔與堅決。絕
不能輕易妥協,一旦你無法貫徹自己訂定的規則,孩子就會開始搞怪,測試這些規則的效力。不過也要視狀況,例如孩子有時因為害怕或生病,所以半夜時來找你,要觀察,然後權宜變通。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
資料來源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137





*****************************************************************************

如何改善孩子的負面情緒?

文/王宏哲 職能治療師

很多爸媽總為了孩子的情緒管理傷透了腦筋,要怎樣養出好性情,懂事有同理心,較多正向情緒的高EQ寶寶呢?兒童心理及發展專家認為,如果父母能更進一步的了解孩子情緒發展的關鍵期,以及情緒行為背後發生的原因,將有助於孩子發展情緒管理及調整的能力。

兒童情緒的發展里程碑
年齡
發展任務
愛哭排行榜
0~6 mon
社交情緒增加期
3
6mon~1
意圖行為發展期
2
1歲左右
分享快樂期
4
1~3
負向情緒調節期
1
3~4
學習控制情緒期
5
4~5
感同身受期
6
6~
混合情緒經驗期
7


兒童情緒大解密
0~6mon
新生兒的哭泣不是刻意計畫的,也不帶有特定的訊息,出生後的第二、三個星期,嬰兒對於人的聲音興趣多於對玩具的聲音。

出生後一個月左右,緊張不安的嬰兒會因為有人注視或者對他們說話而平靜下來;當周遭的人離開被獨自留下時,嬰兒也會因此而哭泣,這表示了社交性的增加。六個月左右會對人的面孔和聲音表現出微笑,對照顧者的反應和平常的不同,都可以感覺的出來。

6mon~1歲:
到嬰兒九個月時,他們就已經知道,可以利用不舒服的訊息去獲得安撫,尤其是對父母,這種哭鬧是一種意圖性行為的發展。九個月大小孩的抑制不去觸碰的能力,可預測兩歲時的情緒控制。

1歲:
孩子在1歲左右,認知與動作能力的增加,讓他們對環境事物更加的清楚,喜歡人家用新奇的動作或東西逗他們,並且會哈哈大笑去分享快樂的情緒。這個階段的小朋友情緒,受到照顧者情緒的影響很大,愛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大人喜怒哀樂的反應,並有沒有適當引導的影響。

1~3歲:
隨著認知與需求的增加,小孩生氣及哭鬧等負面的情緒到了23歲時比例大幅增加,常常也是父母親最受不了的發展時期。這個時期的小朋友最會使用哭鬧方式來引起照顧者的注意力,而對他人的回應敏感度增加,除了正向的情緒外,負面的情緒反應程度也會增加。因此,愛哭成為小孩與環境互動與增加學習最好的工具,但兩歲之後仍然太愛哭,將嚴重影響日後的親密感。

3~4歲:
34歲的孩子開始能夠控制自己,也開始了解別人期待他們怎麼做,這個年齡層負面愛哭的情緒應該大幅降低,不過還在學習階段,迅速的累積越來越多的不允許的事,可能是造成氣質不佳兒童愛哭的原因。

4~5歲:
這是需要嚴格建立兒童行為規範的時候,也是同理心培養好時機。教師或家長的教育方式,會影響愛哭行為的發生率。

6歲:
這個年齡層的小孩漸漸可以同時感受到照顧者是會關心與憤怒的,隨著學齡的到來,他們了解社會的期待更大,將被比較的事情越來越多,並逐漸培養挫折的忍受度才能控制自我負面情緒的發生。

學齡兒童:
如果到了學齡還很愛哭,那表示兒童的挫折忍受度很不好,將嚴重影響日後團體的關係。

改善孩子愛哭的具體方法
1.觸覺影響情緒,利用觸覺刺激活動對情緒做調整。
2.父母多對小小孩作開心的微笑與傳達肯定的聲音與音調。
3.照顧者的心情要開朗,因為小孩有感染情緒的能力。
4.適當的操作幽默感並增加親子關係。
5.增加孩子與孩子間的情緒分享。
6.對較大小孩做雙向的情緒溝通。
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2.php?catid=2&subid=2&cid=2763






*********************************************************************************

叛逆2歲,愛說「我不要」?
文/魏婕綝

前言:
1歲以前的寶寶溫順、乖巧。然而一到2歲,寶寶好像變了個人,特別叛逆,稍有不順即大哭大鬧,或動輒以「不要」回應父母;事事都要自己來,但做不好又會生氣……。其實,兩歲是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頭痛的爸媽不妨試試專家的意見,用耐心和智慧陪孩子成長。

叛逆2歲,愛說「我不要」?
最近鈺綺發現,滿兩歲的佑佑開始很會表達自己,對於不想做的事,不是搖頭、就是回「不要」;不高興時就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哭哭鬧鬧,即便玩積木不小心被自己弄倒也要生氣;去逛街時若不買玩具給他,佑佑就一屁股坐在地上、旁若無人的大哭大鬧……。他那一連串「反常」行為令爸媽頭痛不已!

兩歲孩子,以「我」為主 面對新世界,充滿好奇
對於兩歲的孩子,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專任老師詹純玲表示,「他們多以『我』為主,最常出現的情形是『我要自己來』、『我要做什麼』或『我不要做什麼』。」

他們開始會爭取自主權,堅持自己要做的事。
他們開始會爭取自主權,堅持自己要做的事,因此令父母覺得小孩變得不聽話、變得叛逆。

其實,孩子未出生前,處在母親的子宮裡,那是安靜的世界。出生後,慢慢長大,兩歲的他會走、有語言表達能力,思考力、記憶力開始增加、注意力慢慢拉長,探索的慾望也變多了。他開始發現這是一個花花世界,眼界跟著打開了,即使一把小椅子、一個垃圾桶、一隻小螞蟻、或一個小櫃子,對他來說都是新奇的。

尤其當孩子正專注於探索某些事物,詹純玲老師指出,如果這時遭大人的限制或被阻止,他們會覺得不舒服。像有些父母認為孩子變得不愛被抱抱,其實不盡然如此。也許剛好他那時對小矮櫃有興趣,正在探索,如果這時去抱他,他自然而然會掙扎。

因此,當兩歲的小孩正到處走動、到處探索,如果大人抱他、而他不想時,有些父母認為小孩變得不喜歡抱抱,其實,那是父母以自我中心的角度看待。正常來說,詹老師認為幼兒還是喜歡被抱抱、愛撒嬌。

內心小世界,產生哪些變化? 想自己來,卻又很依賴
對於兩歲孩子的心理變化,詹純玲老師認為:「這年齡孩子的心理變化很有趣、也很矛盾,他想獨立、卻又很依賴。」不過,也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好像變得很叛逆。

「叛逆」,從父母的觀點來看,即是「你不聽我的、你不服從我」;然而,從小孩的觀點,他們想藉著「我不要」,「我不想聽你」來掙脫父母、證明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兩歲被稱為「第一青春期」;青少年則是「第二青春期」。

其實,「第一青春期」跟「第二青春期」,詹老師指出:「都想證明自己」。而「第一青春期」的孩子很矛盾,他想到處闖,卻還是希望有父母的呵護。

自主過程,又因為挫折而生氣
另外,兩歲兒還會有「自主」心理,但由於自主的過程常會碰到挫折,例如:自己拿杯子喝水、不小心打翻水;或積木堆不起來等。雖然經由嘗試的過程,他得到成就感,可是也會因為不熟悉的新經驗而容易失敗,令他挫折。就心理學來說,挫折會使他產生羞愧感,覺得自己不行、覺得自己笨,儘管如此,卻還是想嘗試。即使他想做的事總被大人說「不行」,在一次次被否定中產生挫折,但他還是想做。

面對新世界,也要沿襲舊感覺
不過,詹老師表示,對這階段的孩子來說,每個體驗都是一種學習。因為他們正到了一個新世界、經歷很大的變化。如同大人到了國外或陌生環境,會覺得新穎、興奮、會感到好奇,想到處看看;但另一方面又會覺得不安。而兩歲小孩亦如此,不過,他們面對新世界,需要沿襲一些舊的感覺,會讓他們感到安心;這也讓不瞭解的大人有時會覺得他們很固執。

例如:穿衣服要有一定的順序。假如媽媽之前都先幫他穿上衣、再穿褲子;下一次,如果先幫他穿褲子、再穿衣服,他可能會生氣。或睡前原本都喝牛奶,突然換成巧克力,口味不同也會讓他們覺得不高興。所以,要有一些順序是他們熟悉、能掌握的,藉此產生安全感。不過,兩歲孩子在表達上雖然比以前好,但仍不是那麼清楚、完整,因此,有時候他們在為此哭鬧生氣,大人別只看到他說「我不要」,應去瞭解他背後想表達的。

與兩歲兒的相處之道?
1.父母先瞭解自己的情緒

這階段的孩子難免會讓父母失去耐心。可是詹純玲老師提醒:「如果這時父母也因此而發脾氣,對幼兒階段的他們並非良好示範。」這階段的小孩正在學習情緒表達,如果父母的表達是情緒化,例如:叫小孩不能打人,爸媽卻打小孩……。這時,孩子即是學到「打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因此,瞭解自己情緒,因為是穩定心情是很重要的開始,想想自己生氣孩子的背後原因是擔心、挫折、太累了或其他原因等,才能懂得情緒如何處理及做適當的表達。

即使抓狂想罵人,仍先讓自己冷靜
父母別覺得已經跟孩子講過了,但他就是不聽話。
詹老師曾親耳聽過兩、三歲的女生講髒話,其實小女生不懂意思,只因為大人這麼說、她跟著學。因此,大人表達情緒的方式很重要,雖然難免想發脾氣,不過,身為父母,應去瞭解情緒、管理情緒、穩定情緒後,再去思考孩子怎麼了。如果真的氣到想罵人,想辦法先讓自己冷靜下來,之後再處理,開口時盡量心平氣和,雖不是很容易但仍要努力嘗試。

因此,當父母很情緒化時,也會令小孩感到焦慮、擔心爸媽不愛他了。尤其嬰幼兒階段,父母對孩子的感覺很重要,像夫妻也許在為了錢或其它事情吵架,但孩子會有自我中心,解讀時會覺得所有事情都與他有關,會讓他覺得是我的錯、我不好,我害爸媽生氣。

2.聽懂孩子「不要」的背後原因
因此,父母要先瞭解自己的情緒是很重要一點。第二點,瞭解孩子在這階段的特質,聽懂孩子說「不要」的背後原因。其實,孩子並非在反抗大人,他只是想做他自己、他正在成長;知道這點,父母也會較為安心。再者,詹純玲老師也提醒,聽話順從的孩子是大人要的嗎?期待的嗎?也許聽話的孩子會讓大人比較好管教,然而,他以後長大還是會力求自主權,這時,反而愈難掌握他。

由這觀點來看,孩子的叛逆是生命力的象徵,代表他正在成長。也許父母會覺得很難管教,但也在培養孩子有一個獨立的人格和起點。因此,去瞭解背後的原因,不要帶有太多的責備。另外,可多多稱讚他的正確表現,也能讓他有個方向。

3.準備安全環境,讓他探索 一般來說,兩歲的孩子很愛到處探索,因而認識更多東西、產生創造力。雖然教孩子怎樣做才安全是很重要的,可是,這年紀的他們還不會分辨安全或危險,即使大人教他,他也不一定懂。不過,大人原則上仍是可以跟他說,但不代表孩子能瞭解。這時,父母得要學習布局。

因此,父母不妨先將安全的範圍設定好,讓他盡情地探索。例如,當小孩對剪刀有興趣,父母對他說:「不行喔,會流血痛痛喔。」也許有的孩子會聽進去;但還是會有孩子想親自體驗。所以有些父母會拿剪刀前面尖尖的部分、非常輕的碰碰孩子的小手,讓他瞭解:「看痛痛喔,會流血喔」,再把剪刀收到安全的地方。畢竟,不能期待孩子知道會痛,他就不會拿來玩,這不能冒險。

4.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
不過,除了對這階段的孩子設立規則,大人同時要理解,無法完全要求這年齡的孩子能做到。詹老師表示,不管孩子是否聽得懂,父母都要解釋規則,或多或少他都會吸收。不過,對孩子還是要有合理的期待,她提醒:「父母不要覺得已經跟孩子講過了,但他就是不聽話。」需瞭解到這年齡的孩子就是如此。

例如:孩子想自己吃飯,但是飯粒掉得到處都是,爸媽需明白這年紀的孩子很難吃飯像大人一樣乾淨,但是,又要滿足他們自己吃飯的成就感,這時,不妨先做好一些準備工作,像舖報紙、幫他圍圍兜兜、準備鋼碗的或學習碗,以免他不小心打破等。所以大人瞭解這年齡層孩子的成長,為他們設定合理的安全範圍讓他們去探索,如此一來他們會感到滿足。

教養小筆記
有研究發現,當大人音調高揚來管教小孩,雖會嚇到小孩、引起他們的注意,然而,畢竟大人很難常常用高音調的方式來管教。所以,當大人音調高的時候,他就聽話;但若是一般的音調,孩子可能會依然故我。

5.事先預告,讓他有心理準備
另外,有時要換環境了,最好先讓他知道。例如:我們等一下要去公園等,讓他有個心理準備、有安全感,他們也比較不會慌亂、發脾氣。

怎麼減少與2歲寶寶的衝突?

1.緩衝法

與其思考如何避免孩子叛逆,詹老師認為:「不妨換個角度,父母如何減少孩子製造叛逆的機會。」例如:他玩玩具、堆積木正玩得很高興,這時媽媽叫他去睡覺或吃飯,他可能會說「不要」。

所以,大人想要求小孩做任何動作前可以先預告,藉此慢慢訓練小孩。例如:事先告知看完這部卡通就要去吃飯囉!或拿時鐘給他看,指著長針告訴他指到3就要去洗澡。即使孩子看不懂時鐘,但就是拿給他看、具體告訴他;或可以先訂10分鐘後要做什麼,但是在5分鐘前、1分鐘前,各再提醒他,讓他有個緩衝期,不僅能幫助大人面對、處理孩子的自主想法,也可減少衝突。

2.不直接禁止,而是取代或教他做
孩子已經用合理的方式在玩,父母可以鼓勵他、同意他。

首先瞭解孩子的訴求,父母不要立刻禁止,而是用取代的方式轉移他的注意力。例如:小孩看到紅茶,也許他口渴了,想拿紅茶喝,這時,大人可以說:「小孩不可以喝茶,但你可以喝水。」很多大人很容易對孩子說:「你不可以怎樣」,但是,也要讓小孩知道他可以做什麼,這是大人在禁止孩子的動作時,要注意的事。

例如:給小孩一部玩具車,通常玩具車是拿來玩的,他卻用扔的。這時,先跟孩子說:「車子是拿來玩的,要丟可以丟球。」如果沒有用,就直接拿走車子,讓他知道車子是拿來玩、不是丟的。然而,如果孩子已經用合理的方式在玩,父母可以鼓勵他、同意他,讓他知道這個行為是被認同的、讓他往常理的方向走。

就像走在路上,發現這條路正在修、禁止通行,這時施工人員要讓路人知道,這條路禁止通行,還有其它替代道路可以行走。

3.謹慎使用「以後」
詹純玲老師認為,面對孩子的叛逆吵鬧,有些大人會說「以後」,例如:「以後」再買給你……。其實這並非不可,但是大人說「以後」,要說到做到。「以後」,是給孩子一個希望,但要很明確讓他知道:這時不能有、哪時可以有,且大人一定要實現;如果做不到,則不建議這麼說。

例如:天已經黑了,但是小孩在公園哭鬧還不想回家。因為他現在很歡樂、感覺很好,想停留在這時候。之所以他會哭鬧,是因為他們無法預知這個感覺現在失去,以後是否會再有。因此,這時爸媽可以說:「媽媽知道你很想玩,但現在天黑了、小鳥都回家了,我們也要準備回家了。等到明天睡完午覺再帶你來玩。」讓孩子明白:「我這時候不能有,但我什麼時候可以有。」讓他有個希望。

如果他還繼續哭鬧,代表你跟他的君子協定已經無效,這時要用兵,大人不妨直接將孩子抱起來,不過,雖然行動上制止他,但可以用語言來安慰他:「媽媽知道你還想玩,明天睡完午覺,如果天氣好就帶你來玩。」

雖然他仍在哭鬧,但他的心裡得到你的安慰,也會比較冷靜、會聽話。同時,他也學到哭鬧這招是無效的。

因此,詹純玲老師指出,孩子失望是難免的,尤其當他覺得這不行、那不行時,很容易失控發脾氣、哭哭啼啼賴著不走。不過,她提醒,最怕是有些孩子在外頭哭鬧,有些大人會覺得沒面子而順從他,令孩子誤以為用這招就能讓父母聽他的。因此,這時父母要能掌握住孩子的情緒,以小孩哭著要買玩具為例,像孩子的個頭小,把他抱起來就走了,但重點是要同理他,幫他說出心情。

4.暫停法
針對事情,就事論事,不要牽拖,但還是要同理他。

有些時候當孩子太不講理,可以將他抱住兩分鐘,讓他暫停,所謂的「暫停法」,但不要維持太久,他的注意力無法持續那麼久。然而,在這過程中,因為孩子正處於挫折,所以繼續哭著,這時,家長不要在他被處罰的過程,又加重對他的處罰,例如:叫你坐好、你卻不坐好,再給你延長5分鐘等,這是不恰當的,詹老師指出:「針對事情,就事論事,不要牽拖,但還是要同理他。」

永遠包容孩子的情緒
最重要的,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他的情緒永遠可以被包容,他生氣、難過、失望,是可以被包容、被瞭解,但其行為則要視情況,如此一來,孩子的情緒也會比較穩定,因為他很清楚規範,雖然什麼都不能做會令他覺得失望,但同時他也覺得被瞭解了。因此,當情緒被滿足了,也不會出現錯縱複雜的情緒,像是我闖禍了、媽媽不愛我了等,甚至衍生出奇怪、讓大人不解的行為。要讓孩子清楚知道,爸媽是不喜歡你這個行為,而不是不喜歡你這個人。

文章來源 【Mababy.com官網

本文出自 《媽咪寶貝》1月號






******************************************************************
/蔡振州 專家諮詢/陳若琳|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你家的孩子是不是也常把『不要』掛在嘴邊呢?或者老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請先別著急,這些唱反謂的行為,雖然讓父母苦惱,但這些行為其實意昧著孩子的成長又邁入了另一個嶄新的階段。
媽媽叫瑩瑩不要在沙發上跳來跳去,她就偏偏要跳,而且還愈跳愈起勁;或者叫她在椅子上坐好、準備吃晚餐,她就故意跑得遠遠的,還說要去餵芭比娃娃吃飯。這些顧左右而言他的「唱反調」舉止背後,其實就是在間接地告訴爸媽「我已經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囉」!
丹麥的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 E.)認為,孩子大約在1歲半到3歲之間,進入「自主、羞怯、懷疑」的發展階段,孩子開始會用說話、走路、吃東西、穿衣服等行為來展現「我能、我想」的自主性。因為認知及自我意識的發展,孩子將會有越來越多自己的主張,如果孩子在這個時期不能順利的發展自主,可能會轉而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或退怯,影響到日後的自我發展。
說話和學步啟發了孩子的自我
當父母要求孩子往東而孩子卻往西時,其實透露著「我能從爸媽身邊自由離開、也會隨時走回爸媽身邊」的訊息;也是有別於以前只能完全仰賴照顧者﹒從依附關係中逐漸分化出來,並且開始踏出「獨立」的第一步。
另有研究發現,孩子的口語能力從2歲開始突飛猛進,未來的1年內, 詞彙跟溝通能力將可進步到2歲時的3倍左右。所以只要一有機會,孩子就會展現「我會用語言來表達」的能力,甚至藉由說「不要」或提出自己的主張來挑戰大人們的權威,測試爸媽規範的底限在哪?以及自己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唱反調是孩子凸顯自我的表現
孩子1歲半時,未必真正瞭解「不」的意思,因為他還沒完全脫離自我中心的傾向,很難跟他說道理,某些「唱反調」的行為,只是一種表現自己的自然反應罷了。但此時的孩子並不會故意唱反調,有時候是他並不理解爸媽的要求,有時候雖然他知道爸媽的意思,但其實他更想去做別的事情。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任何事情,所以唱反調是再自然不過的現象。
當孩子操控大小肌肉的能力愈來愈精熟時,那種「自己可以隨意支配身體各部位」的意識,就會更加在運多行為上凸顯孩子的自我概念;所以孩子到了2歲半,「唱反調」的頻率會愈來愈高,也會有更多「足以宣稱我已經長大了」的行動,來區隔「嬰兒時期跟爸媽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藉由說出「不要」和「我偏要」的話,或是做出一些反抗的行為,企圖跳脫照顧者約束,強調我已經不再是小嬰兒了。
當孩子唱反調時的應對建議
l          覺察孩子的身心狀況
當孩子肚子餓、疲倦、生病不舒服,或者因身處在一個陌生環境而感到缺乏安全感時,孩子可能會有反抗的行為,所以有時候孩子的反抗只是在反應他的不適與不安,此時不妨先釐清孩子的需求。
l          忽視孩子刻意引起注意的行為
如果孩子只是想藉由鬧彆扭、說「不要」,或是表現出與要求相反的行為,來吸引爸媽的注意時,爸媽可以先表現出不為所動的模樣,只要孩子得不到回應,就會因此覺得無趣而顧意配合,父母可於事後跟孩子討論並教導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
l          同理孩子的行為,用輕鬆的態度因應
3歲的孩子雖然老愛用反抗的手段來表現自己的主張,但他們的心腸可是相當柔軟的,所以當孩子故意唱反調時,爸媽可以先站在孩子的角度,試著用孩子的語言,來緩和親子間不愉快的情境,例如:當孩子不想吃飯時,照顧者站在孩子的立場,同理他不吃飯的原因,然後找出能增進孩子進食意願的方式,像是加入孩子喜歡的食材,或是改變用餐方式等,鼓勵孩子用餐。透過柔性的溝通,孩子也會欣然地接受。
l          多用肯定描述,代替否定命令句
孩子所接觸到的「不」,最早絕對都來自於大人們的口中,所以當孩子這也不要那也不要時,請先想想你是不是也常對孩子說-「不……」,請盡量用「我喜歡你……」來取代「你不可以…… .的句型,著墨在孩子應該如何、而非不應該做的事情上,譬如說「慢慢走」,取代「你不要跑」這些命令式的語句。
l          給孩子有限的選擇
小小孩有時只是為了好玩而反抗,其實他要的不過是一種「決定權在我」的形式上的尊重,所以當孩子嚷著要繼續玩玩具而不願去洗澡時,請溫柔但堅定地問他「你要現在洗澡?還是5分鐘後再洗?」給他收心的時間,同時也把決定權交給了他。不過3歲以下的小小孩理解有限,最好不要給他超過2個選項。
l          溫和而堅定的態度
遇到不容妥協的事情時,父母應該堅定自己的原則,溫和的告訴孩子他的唱反調行為是不合理的,並與孩子一起討論行為的對錯以及處理方式,對的行為值得鼓勵,錯的行為則需改進。若是父母的立場不夠堅定,讓孩子達到他無理的要求,孩子將無法分辨行為的對與錯,就會習慣跟爸媽討價還價了。像是孩子搶別人的玩真時,爸媽就應該用堅定的口吻告訴他「小傑的玩具被搶走了好難過,請你還給他」,或者說「我們應該先問問小傑可不可以借你這部小汽車?」讓孩子知道搶別人玩具是不對的行為,以及尊重別人的重要。
請適當接納孩子的唱反調
我們都知道青少年會經歷叛逆期,但其實人生第一個最早的「叛逆期」,其實就是在1歲半~3歲之間,此時是孩子邁向獨立個體的必經之途。當孩子搶著自己做選擇、下決定時,就是奠定責任感的重要關鍵;因為他必須試著體會自己所下的決定將帶來什麼後果,然後從錯誤裡學會修正它、在成功的案例中舉一反三。所以面對孩子漸漸發展自我概念時,爸媽不妨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允許孩子四處探索;並讓孩子在滿足「追求獨立」的心理需求後,還能回到爸媽的懷裡撒嬌。只要正向看待並妥善回應幼兒期這小小的叛逆,相信孩子一定能健康成長!

本文摘自2009.6學前雜誌
資料來源http://kp6355.pixnet.net/blog/category/1362884








********************************************************************************

我不是愛哭鬧 8種常見的情緒困擾

總是覺得寶寶愛哭嗎?還是容易緊張?或是翻臉比翻書快呢?這些情緒的變化讓生活添增了許多色彩,但若是處理不當,可能就會讓每天的生活都蒙上一層灰。別看孩子還小,就認為他應該不會有什麼情緒問題,其實在3歲以前,孩子大多以自我為中心,若是情緒上有什麼變化,他就會很直接的表現出來,也因此,有許多新手父母常會搞不定寶寶,最後就演變成「親子大戰」。其實,只要能夠充分了解寶寶想要表達的情緒,掌握處理的關鍵原則,相信家中也就能出現健康快樂的好寶寶喔!
我不是愛哭鬧 8種常見的情緒困擾
分離焦慮~我的媽媽不見了!
嬰幼兒分離焦慮的行為表現,以黏人最常見。一定要媽媽的陪伴,跟在媽媽身邊,或是媽媽必須在視線之內,否則就會感到強烈不安,哭鬧地非常嚴重。大一點的孩子會透過拒絕參與某些活動來表現分離焦慮:不願意上學、不想去保母家等等。較嚴重的情況可能會有頭痛、肚子痛、哭到嘔吐等狀況出現。
生氣~這個是我的!
多數的寶寶在生氣時,可能表現出緊咬牙根、緊閉雙唇、臉漲紅及肌肉緊繃、尖叫、哭泣、踢、打或是咬。寶寶一旦生氣可能就會變得無法控制自己,他必須經過學習才有辦法了解,應該如何處理自己生氣的情緒。而生氣的情緒也可能是從懊惱、羞愧、緊張等情緒,所轉換延伸而產生的。
害怕~那是什麼聲音!
害怕是所有生物的本能,是為繼續存活為目的最重要的反應。寶寶表達害怕的方式可能會把眼睛瞪得大大的、臉色變得蒼白、冒冷汗等等。只要害怕的警訊傳到全身,體內就會開始分泌荷爾蒙,以面對可能遇到的危險。當寶寶發出了害怕的訊號,他尚未能自己處理前,就是希望爸媽來解救他的時候了!
難過~我的氣球飛走了!
寶寶難過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餓了沒人理、身體疼痛不舒服,或者最愛的東西不見了。他們表現難過的方式,可能會出現低頭、皺眉、癟嘴、掉眼淚等;大一點的寶寶也可能會因為難過而看什麼都不順眼,而出現搞破壞的行為。當寶寶出現難過而哭泣時,當爸媽的你,千萬別想著要馬上「止哭」喔!
煩躁~媽媽,好了沒?
有些寶寶很容易「發脾氣」,尤其在等待的過程中,常常需要大人「立即」回應,否則就會出現生氣不耐煩的表現。這樣的狀況可能讓家長困擾不已,但多數孩子會有這樣的表現,是受到爸媽或照顧者的影響
吃醋~我不要媽媽抱妹妹!
因為有「愛」,所以會有吃醋的感覺,因為寶寶很愛媽媽,對媽媽產生了依戀,自然而然就不希望有「其他人」的介入。這樣的感覺需要爸媽介入來幫寶寶調適,協助他了解並建立手足情誼。
害羞~我不想說HELLO
面對陌生人時總是感到害羞的孩子,除了天生氣質使然,也可能與爸媽的教養方式有關。爸媽是否藉由多次與陌生人接觸的機會,去教導孩子如何觀察並逐漸接受、認識對方,這是讓天生害羞的孩子,不再躲躲藏藏的關鍵。
開心~唱歌跳舞好快樂喔!
也許您正納悶著,「開心」的情緒為什麼還需要處理?其實,在寶寶產生開心、快樂、興奮等正向的情緒時,爸媽的反應也是很重要的。建議家長強化這些情緒,讓寶寶知道可以適當的表現出正向情緒。

~原文刊載於20094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3903&prev=3975&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