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1〜5歲都要玩──5大類玩具,分齡推薦!

育兒生活 2月號 NO.261
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張旭鎧
臺安醫院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廖笙光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棚
演出/可愛姊弟檔:莊盈宣、莊承昊

孩子的工作就是遊戲,而玩具則是遊戲時不可或缺的材料,因此,它可以說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適當的玩具可以提供孩子豐富的刺激,促進其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孩子需要的能力有哪些?什麼樣的玩具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出這些能力?1〜5歲,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可以玩些什麼?

玩具的重要性
    每個孩子都喜歡玩玩具,也會要求爸爸媽媽買玩具作為禮物,您是否曾經感到疑惑,花錢買玩具給孩子,究竟對孩子有哪些好處?

玩具為什麼有助於發展?
    事實上,在孩子的日常生活當中,最主要的活動就是遊戲,在遊戲的過程裡,孩子會自然而然的提升各項能力。一個好的玩具,可以發揮吸引孩子的作用,提供孩子進行遊戲的動機,讓他更願意、也更順利的進行遊戲。

    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張旭鎧表示,玩玩具其實也是孩子未來人際互動能力發展的基礎,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還不太能夠跟其他人互動,因為他們的語言和動作都尚未發展成熟,但是玩具會先吸引孩子,讓他先跟玩具玩,這其實就是互動的開始,久而久之,孩子會從自己跟玩具玩,進步到和爸爸媽媽一起玩玩具,接著能夠和其他同儕一起分享玩具。

    臺安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廖笙光也指出,孩子在操作玩具的過程裡,會練習到各種大、小肌肉的動作技巧,同時也會增進其認知能力的發展,讓孩子熟悉在將來的成長過程裡,他會遇到些什麼(例如透過布偶來認識動物),讓他有機會先預習,以後真正碰到時才不會因為陌生而感到排斥,這些其實都和日後學會如何照顧自己的各項生活自理能力有關,可以算是一種對未來生活的事前準備。

    此外,爸爸媽媽也可以透過觀察孩子對玩具的反應,來檢視孩子是否在發展上遇到障礙,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能避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期,所以玩具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選擇適合的玩具?
根據能力發展決定玩具
    在為孩子選購玩具前,爸爸媽媽必須先了解孩子目前的發展階段,才能針對孩子的需求,提供最恰當的玩具。

    首先,必須先知道,孩子的動作、心理及認知發展,都具有「連續性」的特質,也就是每一階段的發展都建構在前一個階段所建立的基礎能力之上,例如:先學會站穩,才能學走路,進而學跑、跳,所以當發現孩子的能力還不足以操作某個玩具時,爸爸媽媽也不需過於擔心,很可能是因為前置的技巧尚未建立好,可以先讓孩子從較簡單的玩具開始玩起。

    廖笙光技術長表示,判斷玩具是否適合孩子的年齡,最簡單的方式可以依玩具所標示的建議年齡作為參考。當爸爸媽媽給孩子新玩具,孩子卻不會玩時,可以先把它收起來,過12個星期再讓他玩一次,通常試個23次,每次都讓孩子增加一點經驗,孩子很快就會懂得如何操作了。

不要拘泥於玩具的形式
    此外,張旭鎧副院長認為,當孩子不想玩某個玩具時,爸爸媽媽可以先思考自己給孩子玩具的目的在哪裡,例如給孩子一顆足球,是希望能夠藉由踢球訓練他的腳力,孩子不喜歡踢足球,但搞不好喜歡踢罐子,因為他喜歡踢罐子時發出來的聲音,那爸爸媽媽提供給他的玩具就應該是那個罐子,因為重點是讓孩子玩玩具的目的,而非玩具本身的形式。

    那麼,已經買回家的玩具該怎麼辦?張旭鎧副院長自己作為2個孩子的爸爸,當然也能體會父母的感受,好不容易選了一個自認為很棒的玩具,可能也花了不少錢,孩子卻不玩,心理上一定感到非常挫折、失落。他認為,爸爸媽媽就讓孩子去踢他想踢的罐子,但是可以把球放在孩子看得見的地方,經常告訴他:「這顆球很棒喔,它也可以踢來踢去!」,等罐子已經踢得很熟練、孩子想嘗試看看能不能踢其他東西時,他就會去玩那顆球了,所以不需要在玩具剛買回家時就要求孩子馬上玩。

尊重孩子的玩法
    張旭鎧副院長認為,照道理來說,爸爸媽媽應該不會有「買了超過孩子能力的玩具,讓他沒辦法玩」這個問題,問題應該是出在父母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標準玩法去玩那個玩具!

    舉例來說,太小的孩子手部操作技巧還不靈敏,還不會玩切菜組玩具,但是他可能會一直抱著它,這時爸爸媽媽千萬不要急著教孩子怎麼操作,只要他願意去接近這個玩具就可以了,要是一直強逼他練習所謂的標準玩法,只會讓孩子覺得玩玩具是件痛苦的事情,並且對這個玩具感到排斥。

    張旭鎧副院長建議,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玩具有2個特點,第一是新奇感,也就是孩子沒看過的玩具,再來是顏色鮮豔,爸爸媽媽只要掌握這2個原則,就能買到孩子能夠接受的玩具。

各種功能玩具介紹
    不論是哪一種玩具,都有其特別設計的既定功能,可以讓孩子在輕鬆、沒有壓力的遊戲過程裡,不知不覺的提升各項能力,發揮寓教於樂的效果。張旭鎧副院長、廖笙光技術長與小編根據玩具不同的功能性,整理出5大類有助孩子能力發展的玩具介紹,並依照適合的年齡層由小到大排列,供爸爸媽媽作為為孩子選擇玩具時的參考!

第一類:認知玩具                                          
發展能力
透過玩具誘發孩子對各種抽象認知概念的了解,如自我概念、線條、數量、顏色、形狀、配對、關係、序列、空間、分類、因果、時間、部分與整體等。

12歲:形狀配對玩具
    這類玩具主要訓練的是孩子對形狀和顏色的認識及配對,同時也和手的操作技巧有關,它通常包含最基本的3種形狀,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孩子必須練習把這些形狀板放進相對應的洞裡。

    1歲的孩子可能還不太能夠把一些有角度的形狀板精確的放進去,但爸爸媽媽可以先讓他有個經驗,帶著他的小手去拿、去放。

    到了2歲,孩子通常已經能夠分辨正確的形狀和顏色,操作上也會比較順利,這時爸爸媽媽就可以一邊告訴他這是什麼形狀和顏色,讓孩子在玩玩具的過程當中,把各種形狀和顏色的名稱都學起來。

23歲:木製積木
    在積木堆疊的過程裡,孩子不但可以認識形狀(哪些形狀可以堆在一起)、顏色(怎麼排列看起來才有一致性),同時也能認知到物體彼此間的關係,例如:積木必須從低的堆到高的,這對他的空間概念和順序概念都會有所幫助,如果沒有經歷這個過程,將來孩子在與人討論蓋房子時,可能就會問:「為什麼不先蓋5樓再蓋1樓?」。

    張旭鎧副院長提醒,在陪孩子玩積木時,爸爸媽媽不要一開始就想教他做出很漂亮的東西,也不要急著告訴他一些規則,如三角形尖尖的,不可以放在最下面,一定要放在最上面,要讓他自己嘗試錯誤,否則孩子的創意就會被抹煞,即使認知能力再強,沒有創意,將來不論是在生活或求學的發展上都會受到限制。

    此外,廖笙光技術長指出,堆疊積木的動作還能訓練孩子肩膀和手的力量控制與動作協調度,通常2歲左右的孩子已經可以自己堆高5個積木,到了3歲以後,就可以堆高8個積木以上。

34歲:拼圖
    拼圖可以發展孩子的空間概念,也和專注力的培養有關。一般而言,我們會認為平面的組合(2度空間)應該比立面的組合(3度空間)來得簡單,那麼為什麼是先玩積木再玩拼圖呢?張旭鎧副院長解釋,在孩子的操作過程裡,積木的變化性較大,可以隨意的排列,但是拼圖每一塊的位置都是固定的,所以比積木的難度更高。

    玩拼圖的方式,一開始建議先從4片開始,爸爸媽媽不必特別到玩具店去找4片的拼圖,只要利用顏色鮮豔的月曆紙,或是孩子已經看過、即將淘汰的繪本內頁,裁成4等份,就是一個最基本的拼圖了!等孩子能夠拼出來以後,可以接著把它裁成8等份、16等份,孩子又可以繼續玩。而且這種拼圖的邊緣是平整的,不像市售的拼圖有凹洞和凸出設計,以簡易度來說,更適合幼兒操作。

其它變化玩法:
1.      找一張白紙,讓孩子在上面塗鴉,畫完後爸爸媽媽再幫他製成拼圖。
2.      把圖案紙貼在厚紙板、瓦楞紙上,再裁成4等份,可以增加拼圖的堅固程度。
3.      把圖案紙貼在幾塊拼湊完整的七巧板、或積木上,再按照接合處的形狀裁開,製成更精緻的拼圖。
4.      3歲以上的孩子要開始練習使用安全剪刀了,讓孩子自己把圖案紙剪開,再拼回去。

45歲:花片
    花片比拼圖和積木更小、更容易吞食,所以適合較大的孩子,花片組裝的過程同樣可以讓孩子學習形狀、顏色和物體的相對空間概念,不過,它可以做出更複雜、精細的組合物,如機器人、花園等,對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認知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讓孩子玩花片前,爸爸媽媽只要告訴他一個簡單的小技巧:「把2個花片旁邊的凹洞90度交叉放進去,就可以連接起來」,接下來就讓孩子自己玩,過一段時間等孩子玩出興趣之後,爸爸媽媽也可以跟著在旁邊組裝,當孩子過來詢問該怎麼做才能做得這麼漂亮時,爸爸媽媽再告訴他做法。

    張旭鎧副院長認為,問問題這件事情在玩玩具的過程裡也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應該開始教導他如何向別人求助、表達自己的困難,這對孩子的語言表達和人際互動都有幫助。

第二類:感覺操作玩具
發展能力
感覺操作玩具主要的功能是增加手指肌肉的力量和靈巧度,包括撥動、按壓、抓握、敲打、堆疊、組合、切、捏、拉彈等動作,同時也藉由操作時接收到的聲音及觸感,提供孩子感官上的刺激。

12歲:玩具鋼琴
    玩具鋼琴有很多按鍵,孩子按了以後會發出各式各樣的聲音,一方面可以提升孩子聽覺的敏銳度,同時也讓他被聲音吸引而更願意去操作按鍵,有助於訓練手指的小肌肉發展。

    孩子在剛接觸玩具鋼琴時,一定是先用拍打的方式,不過到了1歲半左右,他開始會用手指頭指東西了,同時也就具備以一根手指按壓按鍵的能力,甚至進一步用雙手一起彈,訓練2隻手的協調性。

    有些爸爸媽媽會擔心,這些聲音對孩子來說會不會太大?對孩子的聽覺是否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張旭鎧副院長認為,只要是由孩子自己操作而發出聲音的玩具就沒有問題,因為人的本能會趨吉避凶,當聲音大到孩子受不了,孩子就不會想玩了,所以不需要過於擔憂。

23歲:鼓
    2歲左右的孩子,因為開始要訓練他的大動作,所以鼓對他來說是很適合的玩具,藉由鼓的操作可以訓練雙手的協調性,也可以讓孩子體會力量越大,聲音也會跟著變大的感受,進而學會控制自己的力道。

    此外,鼓這種沒有音階的樂器,可以讓孩子開始認識什麼叫作節奏感,但節奏感通常要到3歲左右才會發展得比較好。

34歲:黏土
    黏土對孩子的觸覺刺激很有幫助,因為他的觸感和其他東西不太一樣,一般來說,孩子從3歲開始就會很喜歡玩黏土。黏土可以讓孩子學習「建構」的概念,對手的力量訓練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練習,因為它會同時運用到手掌和手指的力量。

    玩黏土首先要引導孩子練習「搓長條」、「揉圓」和「壓扁」3個動作,接著再讓他自行發揮創意,創造出各式各樣的作品,例如:把一堆圓球接在一起,變成一隻毛毛蟲。

    如果擔心黏土的安全性問題,爸爸媽媽可以用高筋麵粉加水製成麵團,用來代替黏土,因為高筋麵粉做出來的麵糰硬度較高,對孩子的手部肌肉才有幫助,等孩子做出成品之後,爸爸媽媽還可以把它放進烤箱裡、烤成餅乾給孩子吃,因為是自己做出來的東西,相信孩子一定會吃得非常開心!

 45歲:切食物玩具
    市面上常販售的切水果、切蛋糕玩具都屬於這類型的玩具,在切東西時,孩子必須找出食物的接縫處在哪裡,並且運用劃、割、剁、切等更種技巧,設法將黏住的魔鬼氈分開,可以充分利用到孩子的手掌與手指肌肉,同時也訓練雙手的協調性,及左手固定東西時的穩定性。

    廖笙光技術長指出,現在很多孩子的字都寫得不漂亮,原因出在他們手掌向外翻轉的斜手弓動作沒有訓練出來,而只有在我們手掌3個手弓(縱手弓、橫手弓和斜手弓)的力量和技巧都具備時,字才會寫得漂亮,拿湯匙、筷子時也能拿得比較穩,而斜手弓的出力可以在玩切菜玩具的時候出現,這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訓練。

第三類:圖文、語言表達玩具
發展能力:孩子的成長是按照聽、說、讀、寫的程序一步一步進行,對於5歲以下學齡前的幼兒來說,藉由遊戲來學習聽、說、讀、描畫等能力,是這纇玩具所提供的重要功能。

12歲:繪本
    繪本有各種材質,除了傳統的紙本書,還有布書、塑膠製的洗澡書等類型,各有不一樣的觸感,爸爸媽媽可以依照不同的使用情境提供給孩子。

    廖笙光技術長表示,所謂的繪本和一般故事書不同,它在圖案裡會隱藏很多細節,爸爸媽媽在挑選時,可以選擇色彩比較鮮豔、對比較為強烈的繪本,會更容易吸引孩子的目光。

    必須特別注意的是,在陪孩子讀繪本時,不能只是看著書念故事給孩子聽,還要帶著孩子指認這些圖案,如:這是小狗、這是藍色,因為1歲半〜2歲半是孩子的語言爆發期,這時他的詞彙量增加最快,是教他這些名詞最有利的時機。此外,張旭鎧副院長也指出,要設法讓孩子看著爸爸媽媽說話時的嘴形,因為孩子要學語言不是光靠聽聲音,懂得嘴形的運用也非常重要。

    張旭鎧副院長表示,按照聽、說、讀、寫的發展程序,孩子首先一定要先學會聽,所以,這個階段努力的目標是,當爸爸媽媽打開書本問孩子:「小狗在哪裡?藍色的氣球在哪裡?」時,孩子都能很快指認出來,要讓孩子聽得懂大人的指令,並且能夠開始辨識一些簡單的事物。

23歲:玩具麥克風
    2歲以後的孩子開始愛上說話了,他會非常喜歡玩自己的聲音,發出各式各樣的「怪聲」,這時爸爸媽媽不妨提供他玩具麥克風作為玩具,增加他想表達的意願。

    玩具麥克風通常有2個功能,一個是透過裡面的塑膠薄膜或彈簧,讓孩子的聲音產生歪曲或回音,和原本的聲音聽起來不太一樣,另一種是錄音的功能,可以讓孩子錄下自己或別人的聲音再播放出來,效果就好像一直有個人在模仿別人說話一樣,孩子會覺得很有趣,無形中也增加他說話的機會。

    張旭鎧副院長提醒,當孩子用玩具麥克風玩聲音時,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跟他說:「你在講什麼?我都聽不懂!應該是這樣講才對,來,你跟著說一次!」,這樣就剝奪了他的樂趣了,先讓他隨意亂說,然後再跟他借一下麥克風,說一次正確的說法給他聽,久而久之,孩子慢慢就會學到正確的說話方式了。

34歲:扮家家酒玩具
    張旭鎧副院長表示,3歲以上的孩子,我們希望他能夠「讀」,所謂的讀,就是可以解讀、理解之前所聽過的故事,甚至爸爸媽媽還可以鼓勵他們創造一些故事,並且透過各種扮家家酒的玩具,邊說邊操作的把這些故事演出來!

    因為孩子不可能自己一個人玩扮家家酒,爸爸媽媽一定要多陪伴孩子,或是找其他同儕陪孩子一起進行這纇遊戲,對他們的語言、人際互動及社交能力發展都很有幫助。

 45歲:繪圖本、蠟石
    4歲以上的孩子,開始有拿起筆來寫東西的慾望產生,但是他們還不會寫字,所以姑且只能算是塗鴉、畫畫。所以爸爸媽媽在這個階段可以為他們準備繪圖本、無毒蠟石、蠟筆等玩具,讓他們練習。

    廖笙光技術長表示,最適合孩子的臘筆介於12寸之間,最好不要提供長蠟筆,因為用越短的筆寫東西,越能充分運用到姆指、食指與中指的力量,對手部力量的訓練來說是很好的方式,這也就是為什麼以前的孩子寫字比較漂亮,因為他們都把筆寫到很短、剩下一點點還捨不得丟。

    張旭鎧副院長指出,這個階段並不建議使用著色本,所謂的繪圖本,應該是以空白的素描本為主,因為市售的著色本通常需要大面積的上色、塗滿,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沒有那個耐性,如果想練習著色,爸爸媽媽可以自己畫一些簡單的圖案,如圓形、小蝸牛、小花,讓孩子練習幫它們塗上顏色。

第四類:肢體動作玩具
發展能力
肢體動作玩具的主要目的,是讓孩子起身做一些促進大肌肉運動的活動,其最重要的功能是提升孩子的身體概念,讓他了解自己的身體,進而具備更佳的動作學習技巧,這些活動包括攀爬、推拉、跳、溜滑、搖晃、搬疊、划步、丟擲、鑽爬、拍擊、平衡、滾動及騎乘等。

12歲:球類玩具
    1歲以上的孩子,可以藉由球類玩具來練習推、或踢的動作,爸爸媽媽可以坐在地上陪他玩,把球滾到孩子那理,再請他推、或踢回來,可以訓練他手和腳的大肢體動作。

    而球的大小,通常是以孩子雙手向前舉起(向前看齊的動作)的寬度為主,他可以比較輕鬆的控制,張旭鎧副院長特別建議家長提供大籠球,因為它可以藉由充氣來調整大小,配合孩子的成長發育情形,題外話,媽咪也可以用它來運動瘦身,非常實用。

    如果給孩子的是硬式的球(如:足球),就要考量到孩子2歲以後可能會比較喜歡拿來丟,這時就要評估家裡可能產生的「災害」嚴重性,此外,也不要給3歲以下的孩子太小的球,否則可能會有吞食的危險。

23歲:隧道玩具
    這個階段的孩子,我們希望他可以開始練習改變肢體姿勢,爸爸媽媽可以提供他隧道類型的玩具,孩子在爬過隧道的過程裡,會經歷許多不同的姿勢轉變,由站著到趴著、爬行、然後又從趴著再站起來。

    滾筒型的玩具也不錯,除了鑽山洞的功能以外,孩子還可以趴在上面滾,或是爬進裡面滾,肢體表現的空間又更大,孩子不玩以後還能加工製成座椅,或是靠在牆邊當作簡單的靠背使用。

    如果實在無法準備隧道或滾筒,張旭鎧副院長建議,爸爸媽媽也可以利用大型的積木自行組裝成一個隧道,甚至是用紙箱連起來,做成隧道讓孩子鑽也可以!

    至於為什麼這個階段的孩子必須練習改變身體姿勢?張旭鎧副院長表示,3歲以後,孩子會發展出越來越複雜、困難的動作,如騎3輪車,這些較高難度的動作,危險性也相對較高,因此,在此之前,孩子必須預先學習快速反應,並建立起自我保護的機制,這種保護機制就藏在這些訓練改變肢體動作的活動之中,例如:頭頂遇到障礙物時該怎麼辦?沒有鑽過山洞的孩子可能無法立即反應出低下頭的動作,而這種立即的反應正是由23歲階段時,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反覆作出這些動作而來,它們已經內化為身體記憶的一部分,其效果就像是劇烈運動前的熱身一樣!

 34歲:3輪車
    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3歲時讓他騎3輪車,他應該很快就能學會,其實,這是不太正確的觀念,孩子3歲會騎3輪車是需要經過練習的。
    練習3輪車的第一步絕對不是坐好、腳放在腳踏板上,然後就開始踩,第一次接觸3輪車的孩子恐怕沒辦法做到。首先,應該先讓孩子跨坐在坐墊上,雙手握著把手,腳開始在地面上滑動、帶著腳踏車前進,先練習平衡,等孩子學會了,才教他練習踩腳踏板。

    孩子會前進了以後,再進一步教他控制腳踏車的能力,如轉彎、煞車,這時就會運用到前面所建立的肢體能力,因為騎3輪車需要雙手和雙腳的動作協調性,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孩子會出現很可愛的騎乘動作,2隻手跟著2隻腳一起動個不停,騎得歪歪斜斜的,無法分開控制手和腳,這就是沒有先建立好基礎動作的結果,必須回過頭從簡單的動作開始練習。

 45歲:公園裡的遊樂設施
    張旭鎧副院長表示,到了4歲以上,肢體動作的訓練就不建議使用玩具了,此時,最適合孩子的玩具應該是公園裡那些多樣化的遊樂設施,因為從3歲騎3輪車開始,家裡的空間應該已經不夠讓孩子活動筋骨了,建議爸爸媽媽應該多帶孩子到戶外玩耍。
    如果遊樂設施玩膩了,也可以帶著孩子的3輪車、滑板車出門,甚至讓孩子學直排輪,讓他能在空曠的場地充分發揮各種肢體動作的運用。

第五類:社會互動玩具
發展能力
社會互動玩具的主要功能在於提升孩子的人際互動及社交能力技巧,讓孩子透過與他人互動的經驗,從中學習到等待、溝通、協調、遵守規則等能力,並建立同理心。

 12歲:套疊杯組
    爸爸媽媽可以準備由大到小、可順序堆疊的套疊杯組,或是更精緻可愛的俄羅斯娃娃作為這階段孩子的社會互動玩具。

    這種玩具一定要由爸爸媽媽來帶他玩,才能達到社交互動的功能,因為這麼小的孩子還無法區分物品的大小順序,所以爸爸媽媽要教他把手伸出來,說:「請給我」,如果孩子說了,就給他一個,並且教他說:「謝謝」,接著讓孩子再說一次「請給我」,然後再給他一個讓他套上去,依此類推。

    張旭鎧副院長表示,這個遊戲的重點不在於孩子有沒有把杯子放好,而是他是否和別人產生良好的互動,而非直接去搶玩具。

23歲:手偶
    手偶通常會有動物的形象,爸爸媽媽利用手偶和孩子互動的目的在於,讓孩子能夠習慣和爸爸媽媽以外的人互動,也就是和手偶的形象(如:小狗)產生互動。

    在玩的過程裡,親子可以扮演不同的動物角色,爸爸媽媽可以問孩子:「小貓咪,你看小狗的鼻子在哪裡?可以用你的爪子去抓一下嗎?」,如果孩子還沒辦法用玩偶的爪子去抓,先用他自己的手抓也無所謂。

    假如沒有手偶,用一般的布偶來進行互動也可以,親子一同發揮想像力,創造不同的互動情境,藉此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張旭鎧副院長指出,對於很多太過害羞、不敢和別人打招呼的孩子,我們經常透過遊戲治療的方式,讓孩子先學習跟玩偶說「你好」、再拿玩偶去跟別人說「你好」,進而能夠自己和別人打招呼。

34歲:大型廚房設備玩具組
    如果經濟上許可,這個時期可以為孩子準備大型的廚房設備玩具組,張旭鎧副院長表示,這麼做的目的和一般扮家家酒遊戲不太一樣,一般扮家家酒可以用一些小盒子、小拖鞋,甚至虛擬的空氣來作為道具,但在這裡我們希望給孩子的是一些比較近似真實的東西,而大型廚具組玩具裡的鍋、碗、瓢、盆大小都是剛好適合孩子的,而且不論男生女生通常都會喜歡。

    這個階段的孩子,要開始學習體貼、照顧別人,以後進入團體生活時,會比較容易適應,所以爸爸媽媽可以請孩子幫忙倒一杯水或煮一個餐點,相信孩子一定非常樂意配合。

    張旭鎧副院長發現,現在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他們知道如何與大人或哥哥姊姊互動,而且也習慣大家會禮讓他的互動模式,但是一進入幼稚園就變得退縮到不行,因為他們缺乏和同年齡孩子互動的經驗,所以爸爸媽媽也可以為孩子安排與鄰居或朋友的小孩一起進行遊戲,大家可以一起合力做一道菜,或是有的人當廚師,有的人當服務生、客人,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45歲:多人進行的團體玩具
    這個階段要把難度提高,讓孩子參與多人同時進行、或是具有輪流性質的團體遊戲,如電動釣魚、鱷魚拔牙等玩具,以釣魚玩具為例,當許多孩子一起進行遊戲時,難免會碰到魚竿線打架等問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就要學習如何與同儕互動、溝通、協調、排解糾紛,而具有輪流性質的玩具還能訓練孩子等待、培養其耐心,這類玩具能夠提供孩子社交情境,讓孩子有機會練習如何與人相處,對社交能力很有幫助。

    所以重點並不在於孩子釣魚釣得有多好,需要在意的是孩子與別人互動的狀況,爸爸媽媽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特別留心觀察,在適當的時機,給與孩子機會教育。

如何正確陪孩子玩玩具?
    廖笙光技術長認為,玩具不是100%可以代替父母的,孩子最重要的玩具其實就是爸爸和媽媽,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買了玩具丟給孩子自己玩,孩子的能力就會進步,應該多花一點時間陪孩子練習!爸爸媽媽在陪孩子玩玩具時,是否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要點呢?

不要過度干涉玩法
    張旭鎧副院長表示,孩子才是遊戲的主導者,爸爸媽媽千萬不要一開始就要求孩子照著說明書上的玩法去操作,應該耐心等待,觀察孩子自己會創造出什麼樣的玩法,等孩子玩出興趣和心得以後,再提供他不同的玩法作為參考。

    廖笙光技術長也指出,小孩子的能力差異很大,舉例來說,一個從小父母就訓練他自己拿湯匙吃東西的孩子,和一個被大人餵食到23歲的孩子相比,前者可能第一次拿到切菜玩具時就能得心應手的操作,後者則需要多一點時間來練習,所以爸爸媽媽不需要過於心急,因為玩玩具本來就應該是一種沒有壓力的練習過程。

一次只給3個玩具
    廖笙光技術長認為,爸爸媽媽提供孩子的玩具,一次不要超過3項,不要給他一堆玩具讓他自己玩,否則孩子每個玩具都只玩12分鐘,專注力無法培養出來,如果在家這樣玩了4年,以後進入幼稚園,孩子拿到不想玩的玩具馬上就會跑掉,或是玩了一下下又想去拿別人的,這樣的孩子很難不被老師抱怨。

    因此,爸爸媽媽一定要準備一個玩具收納箱,將孩子暫時不玩的玩具收納起來,要讓孩子有交換的概念,確定某個玩具不玩了,就跟爸爸媽媽換成另一個,否則面對散落一地的玩具,孩子為什麼要專心玩同一個?

陪玩時間要固定
    廖笙光技術長表示,大人的時間比較具有彈性,因為我們懂得看時鐘,但是對於孩子而言,他們作息的準則就是身體的生理時鐘,每天都是很規律的在運作,所以爸爸媽媽陪孩子玩遊戲的時間最好能夠固定,否則在孩子認為該玩玩具的時候,如果爸爸媽媽沒空陪他玩,他的情緒可能就會發作。

    張旭鎧副院長也建議家長,即使自己真的累了,也要跟孩子說清楚什麼時間可以再陪他玩,不要讓孩子一直處於期待和失望的情緒當中,否則親子關係很可能越來越糟。

適度的中間休息
    雖然玩玩具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但孩子玩玩具時通常都很專心,張旭鎧副院長指出,長時間過度專注可能會消耗孩子的視力及腦力,因此,建議爸爸媽媽在陪孩子玩玩具時,最好每半小時休息10分鐘,讓孩子稍微轉移一下注意力。
  
動靜活動交互穿插
    由於大部分的玩具還是偏向靜態操作為主,大量倚賴視力,而長時間玩同一種玩具也會讓作用力全都聚焦於同樣幾組感官和肢體肌肉上,所以建議爸爸媽媽在安排遊戲時間時,能夠以半小時靜態玩具、半小時動態玩具(如肢體動作類玩具)的方式交互穿插,對孩子的身體才不會造成太大的負擔喔!


張旭鎧
現職: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
      QQzOO全能教育館兒童健康醫學主任
學歷:高雄醫學院復健醫學系畢業
經歷:敦南實和聯合診所復健副組長    適健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組長

廖笙光
現職:臺安醫院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
學歷:長庚醫學院職能治療系
經歷: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職能治療師
   聰敏兒兒童發展中心
   基隆學校系統職能治療師
資料來源http://www.mababy.com.tw/knowledge/article.aspx?aid=C92AA2874BE13EED






************************************************************************
************************************************************************
適齡遊戲 越玩越聰明


孩子是藉由「玩」來發展功能的,就如同藉由「吃」來支持生理成長一般。家長都知道,孩子若要長得好,就得吃得充足又均衡;同樣的,孩子若要發展得好,也要掌握遊戲的合適性與功能性。

雖然古語說:「勤有功,戲無益。」但從現在兒童發展的觀點來看,「遊戲」可說是兒童發展多元能力最主要、也最重要的媒介。遊戲不但有獲取感官刺激與樂趣的作用,更有主導探索學習行為、組織與演繹生活經驗、引導激發幻想創作等效果。孩子從遊戲中逐漸發展出個體生存所需的必要能力,所以遊戲是兒童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同時具備「娛樂」和「工作」的意義。

遊戲提供孩子大量的知覺動作經驗,以及模擬學習的保護性情境;不但允許孩子進行各種不同的嘗試與組合,還能促進心理情緒與社會功能等發展。根據兒童發展階段的需求來挑選適齡遊戲,將能讓孩子越玩越聰明!


社交遊戲 人際互動的起點
這是以人為對象的遊戲形式,像是躲貓貓、傳接球、大風吹等。遊戲目的在於達到「互動」的效果,發展重點則在於建立交集,並學習「等待─做動作」的交替輪流,進而建立「合作」、「協商」以及「遵守規則」等重要社會功能與概念。

0~1歲:為「溝通式遊戲」,主要與人做簡單的互動,如大人用聲音、笑容逗弄嬰兒。

1~2歲:為「獨行式遊戲」階段,喜歡和成人遊戲,無意與同儕玩耍,以自我為中心,獨占性強,並容易引發爭執。

2~3歲:為「平行性遊戲」,可與其他幼童一起進行類似活動,但各玩各的,不太在乎別人,偶爾會看看對方,幾乎不交談。

3~4歲:為「聯合式遊戲」階段,是社會化的開始,有固定的一到三個玩伴,目的是與同儕交往。

4歲後:發展「合作式遊戲」,玩伴數目增加到七至八人,結構較有組織,會遵守遊戲規範並相互合作,所以遊戲時間變長了,內容也開始多元化。

7歲後:進行「競爭性遊戲」,有清楚的遊戲規則,結果是可比出勝負的。因此開始在乎遊戲結果,有情緒反應,並從中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物件遊戲 從操作到創作
這是藉由操弄物件或身體部位等,以達到遊玩目的的遊戲形式。一個是「功能性遊戲」,也就是單純的依照物件特定功能來操作,例如搖鈴鼓、推車子、拼圖、吹泡泡等;另一個則是「建設性遊戲」,孩子會利用物件達到創作目的,像是堆積木房子、剪貼遊戲、黏土塑像等。

0~1歲:以較隨機、重複的方式,利用身體來遊戲,例如大約八周大的寶寶會吹口水泡泡,十二周大會玩手,十四周大會玩腳等,目的在反覆練習與探索操弄技巧。

1~2歲:發展功能性遊戲,展現出符合物件的基本玩法。

2~3歲:仍為功能性遊戲階段,重點是操作練習與技巧成熟,從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 ,往後也能夠將這些技巧轉移應用。

3歲後:開始發展建設性遊戲,會有目的、有組織的利用物件進行創作,並花費將近一半的遊戲時間在這類型遊戲上。


肌能遊戲 身體真好玩
藉由身體各部位的控制運用與操作,來進行各種大肌肉類型活動的遊戲形式,例如溜滑梯、跳舞、唱遊、騎單車、官兵捉強盜等等。

0~2歲:一歲前主要為舞動四肢與翻滾身軀,一歲後則以身體移動等更大動作來反覆練習,目的在藉由動作來熟悉身體的操作,從中獲得樂趣與成就感。

2~4歲:開始對身體有完全的操作能力,動作表現由反射性、不協調、粗略性逐漸轉變為自主性、協調性與精確性,這個階段主要是發展粗大動作與基本技能。

4~7歲:隨著精細動作與前庭功能的發展,動作的細緻性、複雜性與協調性更加提昇,開始發展整合性技能,強調工具操作使用,並追求大量前庭刺激。

7歲後:肌能發展已接近成熟,重點在於增強速度與持久力,會伴隨著競爭性遊戲的發展影響,逐漸轉化為競技型運動形態。


假想遊戲 培養想像力
利用物件或想像去代替目前不存在事物的遊戲形式,例如辦家家酒、醫生病人遊戲、與假想朋友對話等。

1~2歲:以第一人稱角色進行活動,常利用實物、玩具去演出各種日常生活活動,例如吃飯、梳頭、抱嬰兒等。

2~3歲:開始有數個連貫性的遊戲活動,扮演主題更加豐富,但仍依靠成人做為假想遊戲的玩伴。

3~4歲:開始帶入他人角色來進行遊戲,像是先扮演熟悉的父母角色,再推廣至日常會接觸到的郵差角色,反應出孩子對於他人行為及角色關係的認知。

4~5歲:隨語言與智力的增長,遊戲主題會從熟悉、真實主題,進入陌生、幻想的廣闊主題,可短時間與同儕遊戲,但仍須借助實體道具來進行假想。

5~6歲:為想像遊戲發展的極致,僅依靠語言就能想像人物與情節,不需依賴任何實體道具,會與玩伴計畫遊戲的內容與程序,並喜歡在觀眾前進行故事扮演。


★結語
跳房子、過五關、跳橡皮筋……家長對於這些兒時遊戲一定記憶猶新,因為遊戲就是兒童最重要的工作。這些需要與玩伴互動的遊戲,對於兒童發展的效能和影響,是電子遊戲無法替代的,現在就請爸媽們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享受玩的樂趣吧!



陳達德 醫師
學歷:臺大醫學院畢業
經歷:萬華醫院復健科兒童發展顧問、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主任、臺安醫院小兒復健科主任
現任:上海火馬Wholemarks兒童發展中心醫療顧問

《星期八》樂活父母生活情報誌‧ 20095月號
(資料來源:星期八 樂活父母生活情報誌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