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提早和嬰兒說話對大腦有益

在嬰兒開始講話之前,對他們說話是有特別意義的。
  
  最新研究指出,在嬰兒3個月大的時候跟他說話,可以影響他們的認知發展,對大腦學習如何分類有幫助。
  
  研究人員發現,有學習關聯字的嬰兒,對於簡單的分類工作,表現得比那些聽影像聲音的嬰兒好。
  
  西北大學心理系副教授Susan Hespos在新聞稿中表示,這些結果提供了說話與物體分類有關的最早期證據。
  
  研究人員表示,這個結果增加了提早對嬰兒說話是很重要的證據,可促進嬰兒的發展與認知。
  
  研究人員在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期刊發表的研究中,比較對嬰兒說話或是讓他聽聲音這兩種方式,對於46位3至4個月大的嬰兒在認知技能上有何影響。
  
  他們給嬰兒們看一系列的圖片,像是魚的圖片搭配說話或是聽嗶嗶聲。聽人說話的嬰兒會被告知這個東西像什麼,像是在給嬰兒們看圖片時,說「看,toma!」,toma是個魚的虛擬字。另一組的嬰兒則是聽一系列的嗶嗶聲,與字詞的聲調和長短仔細的搭配。
  
  之後,兩組都要測試分類的技能,將魚與恐龍的圖片並排顯示給嬰兒們看,由研究人員測量嬰兒們看每張圖的時間。如果嬰兒有從之前的練習在腦裡將魚放在一個類似的分類中,他們看這張照片的時間會比其他照片久。
  
  結果顯示,有聽到這個字的嬰兒會將魚分類;聽聲音的嬰兒則沒有。
  
  西北大學心理系教授Sandra Waxman表示,他們懷疑人的說話方式,或許是直接跟嬰兒說話的方式引起嬰兒注意到週遭的物品,促使他們分類。他們認為過一段時間以後,這些一般的專注效果會更好,能從流暢的說話中挑出個別的字,從個別的字中辨別出幾種字,並標示出這些字的意義。
資料來源
http://www.howmama.com.tw/b79/t18242/





*********************************************************************
0歲起培養孩子語言能力
語言,不僅僅是指聽說讀寫能力,或只限於溝通,許多研究指出,語言代表一個人的思考方式與邏輯能力。從小培養孩子的語文能力,能幫助他未來在人際互動、認知學習與抽象思考,都有良好的發展。 撰文/張瀞文 諮詢/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何祥如 參考資料/〈學前幼兒的語言發展與學習〉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 林佩蓉 許多爸媽以為,認識許多物品的字彙、口語表達佳、能使用外語等,就代表孩子的語言能力佳,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何祥如指出,除了上述意義,語言更是思考的工具,例如,當bobo在路上看見花貓時,他心裡想:「昨天媽咪讀的故事裡,那隻貓跟這隻很像,可是這隻看起來比較胖。」這些想法運作的過程,就算他沒有說出、寫出,仍需要透過語言的邏輯進行思考。因此,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是同時成長的。 嬰幼兒語言發展
嬰幼兒的語言發展有其階段性,每一個階段的表現都值得父母期待!
說第1個字之前
‧3~6個月大,會發出咕咕聲,重複〝aah〞、〝ooh〞等各種母音。
‧6~10個月大,發出結合子音和母音的聲音,例如:〝mama〞、〝baba〞、〝dada〞等,但尚未將這些聲音與特定意義連結。
‧10個月大,開始藉由手勢和發出簡單的聲音表達需求,也會模仿大人的語音和語調,但還無法說出真正的字詞。
說單字
‧1歲左右,第1次說出真正的字詞,例如:「爸爸」、「媽媽」或「再見」等生活常見用詞。
‧此時以單字當成句子傳達許多意義,例如:「鞋鞋」可能表示「這是我的鞋子」,也可能表示「我要穿鞋鞋」。
發展字彙
‧12~18個月間,幼兒了解聲音與詞彙之間的關係,字彙量慢慢增加,詞彙的主題大多與身旁的人物、喜歡的食物、常見的交通工具或物品等有關。
‧18~24個月左右,字彙量會迅速成長。但因為字彙仍然受限,所以會創造新的字詞用法,例如:把名詞改成動詞。
發展句子
‧大約2歲左右,會發展合文法的簡單字句,如:媽媽抱、吃糖糖。
‧在孩子還無法說出完整句子之前,就能夠把字詞的聲音及所象徵的概念連結,但要理解抽象字詞所指稱的概念仍較困難,例如:高矮、大小。 創造豐富多元的環境
何祥如表示,孩子一出生就在學,透過感官感受環境中的每個訊息,語言教育不是等孩子會說話才開始,尤其是語言學習需要大量的語言輸入,以豐富詞彙量與表達力,因此,創造一個多元的語言環境很重要。
方法1.多跟孩子對話
一個語言表達能力佳、願意開口說話的孩子,通常有個樂於表達的照顧者。照顧者運用愈多口語與孩子互動,不但讓他理解語言的運用方式與功能,更可提升其語言能力,讓他不斷串連字詞語言關係。何祥如提醒爸媽,和孩子說話時,速度要放慢,適時重複或在重要字句加重語音。
她認為,大量閱讀是增加詞彙很好的方式,不妨每天抽段時間和孩子一起讀一本書。她提醒,為孩子讀書甚至從嬰兒期就可以開始了,別以為bobo根本沒在聽,只要你說,他就會吸收。
原則2.在生活情境中學習
何祥如強調,語言的學習要有效果,就必須落實於生活情境中,最簡便也最好的方式,是爸媽在做任何事時,一邊做一邊說明自己在做什麼:「來,媽咪幫你換尿布,你先躺下來,把褲子脫下來……」或是「媽咪要煮飯囉。先用量米杯量3杯米……用水把米洗乾淨…放到電鍋煮。」孩子除了吸受大量生活情境的詞彙外,也學習語言的表達方式,甚至,也透過語言了解煮飯的過程。有時候,你會看見bobo獨自拿著小盒子,喃喃自語地假裝自己在煮飯,就是他在練習說你說過的話。
另外,爸媽展現對語言的興趣和多元使用語言很重要。何祥如舉例,在出門採買前,討論要買的物品並寫下來,到了賣場拿著字條找尋物品,讓bobo看見,語言能夠變成文字,文字又可以幫助記憶事情等。
原則3.鼓勵孩子重述生活經驗
何祥如指出,讓孩子經常講述發生在身邊,或者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讓孩子練習從單詞的使用到句子的表達,不僅能培養幼兒語言能力,也能建立他的自信心。孩子說話時可能斷斷續續,也很難說得完整,爸媽要有耐心,不要心急,適時在孩子不知如何表達時,稍加提醒,但不要搶著把話說完,而剝奪了他練習的機會。
原則4.多聽‧多看‧多體驗
孩子的所見、所聞、所觸摸的各種體驗均可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爸媽要多帶孩子出去玩,為孩子讀童話和圖畫書。豐富的感官經驗,讓他易於將生活發生的事與書本情境連結,語言內容自然更豐富。知道如何談自己實際看到的、感受到的事情並體會其快樂性,求知的好奇心也得到了發展。 聽CD學習語言好嗎?
何祥如認為,小時候讓孩子聽不同語言的CD,能夠刺激聽覺,但不表示他就「學到」此語言,語言的學習還是需要透過大量的互動,不是CD所能取代。
研究指出,正常嬰幼兒可學習世界上現存所有語言中的任何一種。在學習過程中,某些發音是母語不會使用的,或疏於練習而無法發出;某些發音則經過練習成為熟稔的表達工具。所以,讓孩子聽不同語言的CD,有助於培養對那個語言的熟悉感,也比較不易喪失原來具備發某些音的能力。 語言教育的4個迷思
爸媽莫不希望孩子有好的發展,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因此,希望給他們最好的教育,但是給得多並不等於給得好、給得正確,若能避免落入常見迷思,才有辦法給予孩子最佳的教育。
迷思1.孩子較慢開口說話是不聰明
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速度不一,但是語言的學習速度與智商並沒有關聯,有些孩子會說話的時間很晚,但是一開始就能說較複雜的句子,在孩子開口說話前,他都在接收與準備,父母只要給予大量的語言刺激即可,不必過度擔心。
但是,若語言發展速度與一般孩子差太多,爸媽還是需要注意,何祥如表示,在兒童健康手冊上有初步的判斷準則可參考,爸媽可先做初步判定。若是2足歲時,一直沒有任何詞彙出現,或是到了3歲,沒有說過任何簡單的句子,建議還是請兒科醫師診斷。
迷思2.中文不需要教
談到語言學習,許多父母會將重心放在外語的學習,認為「中文不用學就會了」。在生活環境中,說中文的確很自然,但是溝通、組織、理解、論述等能力,卻不是自然而然就會的,需要學習與不斷累積。
何祥如提醒,對於幼小的bobo,任何學習都需要透過生活的情境、遊戲的方式,以達到效果。所以「教」中文並不是送孩子去才藝班,而是大量的和他說話、唱歌、讀書,等孩子更大一點,不妨設計一些遊戲:文字接龍、指認相似顏色、故事接龍等,以培養他使用語言的能力。
迷思.3外語愈早學愈好
許多家長聽過語言學習有「關鍵期」,何祥如解釋,第一語言(母語)的學習的確有關鍵期,嬰幼兒時期被剝奪語言學習機會的孩子,未來在語言的學習與發展上,易有難以彌補的傷害。至於在外語學習上,發音正確性的確是愈早學習,效果較佳,但是詞彙、句法等較抽象的語言結構,反而是年齡較長者較具學習優勢。
何祥如表示,語言是學習的重要媒介,在許多強調「No Chinese(全美語)」的幼兒園中,孩子常常因為一個關鍵詞不懂,又無法以熟悉的語言發問,致使學習中斷。而且,當孩子無法以自己熟悉的語言充分表達意見、抒發情感,甚至對自己的語言感到自卑、羞愧,不但不能學好英語,也失去學習中文的關鍵期,更可能出現文化認同和人格發展上的問題。
迷思.4 英文好=競爭力佳
強調全球化的現代,許多爸媽迷信於「英文好=競爭力佳」的口號,何祥如笑著請爸媽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美國人與英語系國家的人都是「有競爭力」的人。語言是學習、思考與表達的工具,必須能夠運用才能產生效果,但當前就因不少人陷入這個迷思,使英文的學習變得很沉重,學校要求孩子在幾個月內必須背幾百或幾千個單字、多少個句型,甚至要通過各種檢定考試。於是,孩子常在各方的過度期待之下,承受過多的壓力,自然容易產生排斥英語的心理。
何祥如強調,爸媽不要被幼兒美語廣告弄得很緊張,反而忽略了什麼對孩子的未來才是真正重要的。她舉例,當bobo看見一輛車開過去時說:「car!」的孩子,思考創造力遠不如:「這輛車比我們家的大耶!」前者僅能指物,後者卻已可做事物的連結,並且比較大小了。 避免落入迷思,並從生活中營造一個好的語言學習環境,讓孩子從 0歲起,就在語文能力扎下良好根基! ~原文刊載於2008年1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資料來源http://blog.roodo.com/pam0509/archives/cat_598489.html






*********************************************************************
語言訓練 ~~
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 鄭怡真
出生到兩歲
鼓勵你的小朋友多發些像母音和子音的的聲音,如媽、答、爸。
利用不同的方法,像維持眼神的接觸、對小朋友的語言有反應、模仿聲音來鼓勵其溝通意圖,例如:提高音調問問題。
模仿你的小朋友的笑聲和臉部表情。
教導你的小朋友模仿動作,如:躲貓貓、拍拍手、飛吻。
當你幫小朋友洗澡、餵食、穿衣服時要說話,告訴小朋友你正在做什麼?你要去哪裡?你要看什麼?
辨別顏色&數數。
使用手勢,像揮手說掰掰來幫助傳達意義。
模仿動物的聲音連結特定的聲音代表該動物狗狗汪汪
回應其溝通的意圖。
拓展小朋友的單字使用媽在這裡,媽媽愛你,xx在哪裡?xx在這裡
開始閱讀。有時不照書中的字來描述書中內容,選擇活潑和大量彩色的圖片,但不要太詳細的圖片,問小朋友這是什麼?鼓勵小朋友命名和指認熟悉的物品。

兩歲到四歲
用簡單清楚的語言做示範。
重複小朋友所指的東西告訴他你了解了,建立並擴展小朋友所說的話要果汁?我有果汁,我有蘋果汁,你要蘋果汁嗎?
使用嬰兒式用語來傳達意思再使用成人式用語完成之,如:要鰻鰻,我們要吃飯了
剪圖片(喜歡或日常生活物品)製作成剪貼簿,並將它分類,像可以騎的、可以吃的、可以玩的、甜食、水果。或利用重疊和配對可笑的圖片,如:黏狗在車子輪子的後面,討論哪裡錯了及如何修理。
數書中的圖片項目。
幫助小朋友了解和問問題,玩是非問答題,如:你是男生嗎?你是某某某嗎?豬會不會飛?鼓勵小朋友問問題和讓他試著去愚弄你。
提供選擇性的問題如:你要蘋果還是橘子?你要穿紅褲子還是藍褲子?
擴展字彙。命名身體部分並告知如何使用,如:這是我的鼻子,我可以聞花、肥皂、蛋糕、爆米花
唱簡單的兒歌和重複嬰兒式旋律來表現旋律和語言模式。
放一個熟悉的物品於容器內,讓小朋友摸並告訴你那是什麼和如何使用,如:這是我的球,我會丟球、我會玩球
使用熟悉的人或地方的圖片/照片,告訴小朋友發生什麼事或重編故事。

四歲到六歲
當小朋友開始要對話時,盡可能的專注注意力在他身上。
要開始說話時,要確定你已經取得小朋友的注意。
鼓勵並讚美所有小朋友想要說話的嘗試,並利用詢問問題,表現出你了解其字或詞彙。
說完之後停頓一下,給小朋友機會可以繼續這個對話。
繼續建立字彙。介紹一個新字和提供其定義或在短文中使用,可以用誇張幽默的方式,如:我想我要騎車去商店,我太累走不動了
談論空間關係(第一、中間、最後、左右)和相對(上下、開關)。
提供一個描述或提示,讓小朋友定義出你所描述的東西,如:我們要用它來掃地(掃帚);這個東西很冰,甜甜的、很好吃,我喜歡吃草莓口味的(冰淇淋)
分類的說明和形式化,指出東西不是屬於某類的物品,如:鞋子不屬於蘋果、柳橙,因為不能吃、不是圓形、不是水果
讓小朋友遵守2-3步驟的指令,如:去房間拿你的書給我
鼓勵小朋友給予指示,大人遵照小朋友的指令來建個積木塔。
和小朋友玩遊戲像「房子」,交換角色或討論不同房間和家具
當要去雜貨店買東西時,討論要買什麼、買多少,要作什麼,並討論大小、形狀(長方圓)、重量(輕或重)。
在每天的活動上挑戰,如:在廚房鼓勵小朋友命名所需的廚具,討論菜單上的食物、顏色、材質、味道、食物來自哪裡?小朋友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哪一種?誰要清理?。強調介詞的使用,如:問小朋友碗要放在桌上膝蓋上或湯匙上;湯匙是屬於誰的
電視也可以作為一種工具。談論小朋友正在看的節目,讓他猜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討論其人物特質,他們高興還是哭?要求小朋友告訴你這個故事,一起演出一個場景,且製造不同的結果。






****************************************************************
培養孩子口語表達力的關鍵5堂課
2011-01 / 親子天下雜誌20 / 作者:許芳菊


《親子天下》綜整關鍵五堂課,幫助你和孩子在軟實力致勝的時代, 學會表達、 懂得溝通,發展更好的人際關係,更自信的迎向未來的挑戰。

從事文字工作的林小姐,女兒在幼稚園時,口齒伶俐,上台落落大方。沒想到前年剛上小學,由於學習環境的轉變,對於舉手發表意見、上台說話都變得畏縮退卻,失去原有的自信。林小姐為了挽救女兒的上台恐懼症,除了幫她報名口語表達訓練班,還找了女兒的好朋友一起參加小小說書人比賽。她和女兒一起找書、編腳本、一起資源回收動手做道具,兩個孩子還各自立定上台要做到的幾個目標:聲音要夠大、要講完內容、要微笑等。

雖然上台比賽時,排場比不上其他參賽者,但他們質樸認真的表現,最後還是得到佳作獎,三個人開心的一起吃火鍋慶祝。經過這場考驗,林小姐的女兒有了重大突破,不再害怕公開表達,還會爭取上台的機會。

就如溝通專家黑幼龍所說,口語表達是可以學習培養的,而且就像學游泳,一定要實際演練。

《親子天下》綜整學者專家建議,提供口語表達關鍵五堂課,父母、師長可以經常帶領孩子做練習,將有助於孩子提升口語表達的能力,甚至達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言之有禮的最佳境界。

第一堂課 教孩子自我介紹

從小到大,每個人都會遇到許多次自我介紹的機會,但自我介紹其實很抽象,很多人即使讀到大學,自我介紹也只說得出:「我的名字叫○○○」一句話,就再也沒有內容可說了。

其實從很小開始,就可以教孩子自我介紹。新店國小校長吳淑芳建議,老師在請小朋友自我介紹前,可以先跟他們玩些遊戲。例如,請他們畫五根手指頭,一根上面寫姓名、其他幾根可以寫上一些好玩點的內容,例如:想三個自己的優點、介紹家人,或一些有趣的聯想,例如:「我的名字叫吳淑芳,不是五十分喔!」

請學生自我介紹前,老師可以先做示範,常常這樣訓練,學生上台就不會無話可說。

除了自我介紹,也可以讓學生練習彼此互相介紹。讓兩人一組,互相訪談幾分鐘,在這幾分鐘內,學生要能問到關於對方的五件事,然後上台介紹對方。這不只是口語表達訓練,也是一種人際溝通的訓練。

擔任兒童口才訓練講師多年的楊美貞提醒,父母師長可以用問話、引導的方式幫助孩子思考、表達,但不要直接告訴孩子如何介紹,要儘量讓孩子用自己的話來說,這樣才會自然。

黑幼龍則指出,自我介紹的要訣,其實就是要能簡短的說出自己的故事,讓人家記得你的名字,這個原則從小到大都適用。

第二堂課 創造孩子提問、討論的正向經驗

許多教學現場的老師發現,年紀愈小的孩子愈勇於提問、表達意見,年級愈高的孩子反而愈不敢表達。

兒童口才訓練專家楊美貞觀察,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會不敢開口,主要是因為害怕講出來被糾正或取笑,結果就愈來愈不敢講。

要避免這種現象,除了不要在大庭廣眾下糾正孩子的表達方式,師長正向的回饋與引導非常重要。

例如,要鼓勵學生發問,不是問一句:「還有沒有問題?」就好,而要多運用邀請、補充的話語。例如:「還有沒有要補充的?」、「有沒有不同的看法?」當學生發表想法時,老師還可以追問:「能不能說明你這麼說的理由?」

如果老師、父母常常運用這些邀請話語,孩子會知道他儘可以放心的提出任何問題或不同觀點。

黑幼龍也指出,鼓勵孩子發問,與其問:「有沒有問題?」還不如問:「誰要問第一個問題?」老師還要做出舉手、期待的神情,來鼓勵發問。一旦有學生舉手發問,老師要立刻給予讚美、鼓勵。

除了鼓勵孩子發問,讓孩子獲得正向的小組討論經驗也很重要。雖然有不少老師會讓孩子進行小組討論,但如果沒有引導,結果往往只會看到教室亂成一團,討論變成吵架,或有人在一旁休息、打混。

香港的小學有一些做法很值得參考,例如在香港宣基小學的校園裡,顯眼的掛著一幅學校的聲量規定:
1聲量:一個密號給自己聽
2聲量:為了他人好,聲音不出組
3聲量:你我齊發聲,和諧又動聽
4聲量:清晰又響亮、悅耳聲悠揚

在他們的閱讀課裡,聲量控制是小組競賽中,很重要的一個項目。小組討論時用2聲量,上台發表時用4聲量。聲量控制得體,也是透過不斷練習才能養成習慣。

除了聲量控制,小組討論的分工合作,也需要老師用心引導。新店國小校長吳淑芳指出,國外文獻研究,如果一個孩子沒有經過四人小組的討論,很難進入六人小組的討論,所以建議從四人小組討論開始,而且要讓每個學生都輪流發表意見,這樣才不會出現有學生在當「客人」的現象。「萬一有小孩卡住,老師要助他過關,避免小孩被指責,」吳淑芳提醒。

帶領學生小組討論的要訣在於:跟學生一起定出小組討論的原則,引導討論聚焦、深入、提醒學生不搶話、不插話,而且要能照顧到一些比較弱勢孩子的需求。老師要儘量給予正面回饋,並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

第三堂課 創造上台練膽機會

許多人台下一條龍,台上一條蟲。上台說話要能自在得體,需要靠大量的練習,上台練的不只是說話技巧,更重要的是鍛鍊面對大眾的膽量、臨場應變能力。而且有練,絕對有差。

南投育樂國小老師王文華以他帶學生的經驗指出,即使鄉下孩子只要多說多上台,自信是可以在鼓勵裡培養出來的。

要讓孩子上台練膽的機會其實很多,TEDx Youth策展人之一彭宣璟,回憶小學在馬來西亞檳城就讀英國小學時,每週一都要上台分享一週發生的故事。當時還不太會說英文的彭宣璟,每次遇到要分享,都躲著不敢出來,直到有一次,老師規定他下週一一定要上台報告。那個週末爸爸特別帶他去環島,媽媽特別帶他去剪頭髮,週一來到學校,他很開心的分享這兩件事。從此之後,他變得很喜歡週一的分享時間,發現連家裡換了一條水管,都可以很有趣的分享給同學聽。

在新店國小,從小一到小六,每週三的晨光時間,各班小朋友都要輪流到別班上台說故事練膽。六年訓練下來,即使表達有困難的孩子,都不再畏懼上台。

台中明道中學則特別在國一上學期設計了一門「閱讀表達課」。在這堂課裡,老師既設計問題搶答遊戲,鼓勵學生發表想法,也會邀請同學上台用心智圖畫出閱讀文本的重點。除了練習抓關鍵字,學生還要練習表達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聯想。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教授游梓翔指出,在美國口語訓練都很生活化,各種主題都可以變成上台演講的題目。例如,要學生上台扮演老師,教大家學會一件事,例如:教大家學會「臉書怎麼用?」

或是出一個跟生活經驗相關的演講題目,例如:「假如你買了一樣東西,你想要同學也去買,請你上台講三分鐘,說服你的同學。」

游梓翔說,這是一種比較實用的口語表達訓練。如果要訓練孩子上台辯論,不必辯論太複雜的問題,可以從,「壓歲錢要不要交給爸媽?」、「小學生帶手機到學校好不好?」、「穿制服或不穿制服好?」這類學生會有興趣的題目開始,讓他們從辯論中去了解,看事情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游梓翔也提醒,在增加孩子上台經驗的同時,還要教導孩子充分準備、專注意念、放鬆身心的方法,使孩子上台的經驗是正面而非負面。因為失敗的經驗不但無法改善怯場,還會加重這種恐懼。

第四堂課 跟孩子一起學習傾聽

仔細觀察,口語表達能力好的人,都是善於傾聽的人。游梓翔指出,在美國的演講訓練,都是從訓練傾聽開始,因為「聽人講話也是一種口才,你的眼神、回應都傳遞出你的聲音。」

王文華老師也發現,孩子聽的能力不好,會影響他們答非所問,表達的不知所云。他建議老師多在課堂帶入問題討論,不要只有單向的溝通,自然能讓孩子培養傾聽,進而完整論述自己的意見。

新店國小校長吳淑芳也觀察到,學生提問時會經常變成打岔,這時候老師也要教,什麼時候該問、什麼時候不該問,提問的技巧也要訓練。告訴小朋友,當別人說話時,如果有問題,可以先把問題記到本子上,記下關鍵字。老師問問題時,就可以提問了。

培養孩子傾聽的能力,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大人要先學會傾聽。兒童口才訓練專家楊美貞就提醒師長,儘量讓孩子把話說完,不要打斷他。孩子因為說話慢,常常話還沒說完,大人的注意力已經轉移了。這種不耐煩的態度,會讓孩子感到不被尊重,久而久之就不開口了。

吳淑芳說,她曾碰過功課很好、很愛講話的孩子,卻都沒有朋友。吳淑芳問這孩子:「在家裡,誰聽你說話?」這孩子說,媽媽都是一邊炒菜一邊聽她講話。所以這孩子很會說,可是他從來不知道要停下來聽別人講,因而交不到朋友。

「孩子跟你說話時,你一定要把頭轉過來,看著他,絕對不要一邊打電腦一邊聽孩子說話,」黑幼龍說積極聆聽才能創造良好的溝通。他指出積極聆聽的四部曲包括:專注、回應、讚美、追問。

如果大人示範出積極聆聽的態度,孩子自然能學會這種態度。

第五堂課 培養得體的應對、EQ

訓練孩子口語表達能力,絕對不是要訓練出一個辯才無礙,卻讓人討厭的人。在多所大學教導口語表達溝通的王淑俐指出,好的口語表達,不只是傳達出自己的情意,還要去思考:「你說這些話跟他人有什麼關係?口語表達,是為了溝通,為了與他人連結。」

因此得體的應對、社交智慧也是口語表達能力很重要的一環。

新店國小校長吳淑芳曾在大學長期教導溝通課程,她發現有些大學生不只是口語表達能力不好,連基本的禮貌都沒有。「上台報告連問候語都沒有,報告結束,也沒有謝謝。這些都要教,如果不點破,學生就沒學到。」

除了說話的禮儀,得體的穿著、態度的掌握,也是口語表達很重要的一部份。成淵高中田徑隊教練潘瑞根訓練運動員專題報告,要求報告的學生要穿著正式服裝,主持人要避免搞笑、耍寶,為的是要教導學生認清楚不同場合,該有不同的拿捏,該正經就要正經,該歡樂就要歡樂,這是社交智慧。

游梓翔教授則提醒,口語表達除了訓練IQ,也要培養EQ。例如辯論比賽,除了訓練學生邏輯思考,也要有EQ的訓練,也就是「當別人說出不同意你的意見,你必須有雅量理解他的經驗,而不是用吵架、失控、或用難聽的話罵人。」


在這個軟實力致勝的時代,學會表達、懂得溝通,不僅可以讓孩子發展更好的人際關係,更能讓孩子自信的迎向未來的挑戰。

【如何鼓勵害羞的孩子表達?】

即使是害羞、退卻的孩子,透過正向的鼓勵引導,也能逐步培養他的口語表達能力。以下提供師長幾點建議:

1.可以讓較害羞的小朋友多跟幾個人一起上台報告,用同儕來壯大聲勢,會有較佳的效果。

2.可以讓他先多看看其他小朋友上台說話、報告的內容,他可以邊看邊學。

3.講評儘量鼓勵、講優點,或提出他比上次進步的地方。

4.儘量不要當眾糾正,對於害怕口語表達的小朋友,不要把注意力一直放在他身上。

5.可以事先協助他多練習,給予具體建議,一步一步幫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