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幫 助 兒 童 發 展 潛 能

陳秀芬 演講
李景新 整理
首先,我們來看人類的基本能力,簡單分成下列三種:
. 是吸收知識的能力,它也是最常被提及的「智商」。
. 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它跟生活智慧比較有關係。
. 是創造發明的能力,許多科學家、藝術家多有這方面的能力。 
我們要幫助兒童發展潛能,必須注意以上這三方面的平衡發展。幼兒期正是成長的黃金時期,協助兒童打好基礎,他的潛能自然就能開發出來,因此現在我們按照下列項目逐一來探討:
 
.因材施教
 這是蒙特梭利教學理念最重要的一項,也就是「個別化」的教學。因為每一個孩子的資質不一樣,學習的能力與興趣也不一樣,所以不宜使用固定課表,必須針對每個孩子的個別差異而設計。我們選擇蒙特梭利的教學法就是正確的第一步,讓孩子依照自己的能力與興趣,循序漸進吸收知識,才能幫助他充分發展潛能。 
在傳統的教學體系裡,比較強調齊一化,大家都要具有一定的水準,不管是資質優異或學習遲緩的,都是在一樣的標準下來學習,這樣的環境確實會造成某些孩子的不適應。許多高智商的孩子,若叫他規規矩矩的與大家一起學習,對他而言就是有困難。他上課所提的問題,老師不能只針對他一人來回答,因為無法兼顧多數小朋友的程度。所以,我們的教育體系在「因材施教」這方面的確有很大的漏洞;可喜的是目前台灣教育提供另一種選擇,可以讓孩子「在家教育」。針對孩子身、心、靈各方面的狀況,父母提出合法申請,與教育單位共同合作幫助有需要的孩子,這是一種進步。
 
.容許自由探索 
我們看一、兩歲的孩子,整天就好像上緊發條的玩具一樣,到處走、到處跑、到處看,好像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擋得了他,他天生的好奇心與學習動機是極強烈的,可以說就是一種本能,直等到他的發條鬆了,他才會休息。這種天生的學習慾望是值得鼓勵的,不要壓抑。所以平時在家中,要盡量設計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孩子自由地去探索。像家中的電燈開關和電視機開關,在可以忍耐的範圍內,就讓他自由的去按。我們若覺得玩五分鐘已經夠了,必須要停止了,也要將原因說明清楚。 
每個孩子都是小小的科學家,科學家在做實驗前,心中都會有一個假設,再去做實驗,而且會從不同的角度去做實驗。如果每一次實驗的結果都一樣的話,他就可以驗證他的假設是對的。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樣,他去按電燈開關,是為了確認每一次的結果是否一樣。電視開關、所有的開關都是如此,孩子都想要嘗試,所以我們要給孩子嘗試的機會,等到一定的時間後,我們就要告訴孩子不能再按下去的原因,例如:開關容易壞掉,電器本身容易壞掉、浪費電力等正當理由。總之要給孩子探索的機會,不要馬上就說不行。若我們常常跟孩子說:「不」,孩子的自由探索被制止,也就容易失去主動的學習慾望和動機,更別提創造和發明的能力了。 
另外,我們必須要注意「自由探索」不能影響到公共的利益,例如在自己的家雖被允許開櫃子或冰箱,但到朋友家做客時,就不可隨意開別人家的櫃子或冰箱;又例如在教會用餐時,可以讓孩子任意碰教會的碗盤嗎?當然不行。曾有位學生提到:當她的孩子在教會的廚房玩弄碗盤時,她有點猶豫是否要制止,因為她正在想是否要讓孩子「自由探索」時,結果就不可收拾了。畢竟自己家和別人家或公共場所是不一樣的,我們要讓孩子學會區分,並懂得尊重別人和公共的利益,所以「自由探索」是有一定限度的。
 
.重視敏感期,打好基礎 
蒙特梭利特別強調敏感期,因為孩子在敏感期有強烈的熱情,連跑帶跳的,像潮水般的衝過來,那時的學習效果特別的好。所以要重視孩子各階段的敏感期,孩子的潛能才能充分開展。 
在各種敏感期中,我們最容易了解的,就是語文敏感期。孩子在六歲前的聽力異常的敏銳,沒有一個小孩學習母語有問題,除非這個孩子在身心方面出現障礙,例如耳聾或自閉症。一般正常的孩子如果在多語言的環境下學習,可以自自然然的學會聽與說,不像大人那麼困難。因此,有機會的話,請家人盡量跟孩子說不同的語言。例如祖父母會說台語、客家話,或其他家人會說外國語,就請那個人固定跟孩子講那種語言。因為固定的人跟他講固定的語言,孩子比較不容易混淆。 
孩子的語文吸收能力往往超乎我們大人的想像,不要怕孩子聽不懂而不講。我曾經請我的母親多跟孫子講台語,我的母親說:「我跟他們說,他們又聽不懂!」其實,就是聽不懂才越要練習聽啊!孩子是怎麼學會聽國語的呢?也是從聽不懂開始的,不停的聽才慢慢學會的,不是嗎?所以如果我們給孩子多聽、多說的機會,孩子的語言能力就發展出來了。 
另外,在六歲以前的感官敏感期,我們若多加訓練孩子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立體觸覺等,透過這些感官訓練,就能有效增強孩子吸收知識的能力。例如視覺經過訓練後,敏銳度增強,以後孩子透過視覺就能學會許多東西。同樣地,孩子的聽覺、嗅覺…經過訓練,變得敏銳後,都會成為他從環境中學習的最佳利器。我們知道每個人的學習方式不盡相同,有的人必須憑眼見,吸收效果才會好;有的人必須多聽,才能記住;有的人必須要用手摸,才能幫助記憶。每個人在學習新東西或吸收知識時,所用到的感官不太一樣。也許我們目前還看不出來,我們的孩子屬於哪一種學習型態,因此,幫助孩子把各項感官都磨得敏銳之後,他的基本學習基礎就已經奠定好了。
 
.鼓勵獨立學習 
一個能夠獨立學習的孩子,可以自己選擇工作、反覆進行、專心投入、克服困難,最後內心充滿成就感。蒙特梭利的教具裡都有「失誤控制」的設計,可以幫助孩子自己發現錯誤,並找到正確的方法,這就是獨立學習的最好方式。我記得國中上數學課時,聽老師在台上講解公式,常常是聽得迷迷糊糊的,直到回家自己做練習,並找到錯在什麼地方,才會真正的想通。孩子也是一樣,你不要指正他,讓他自己找出錯誤的話,他的學習效果才是最好的。所以大人在一旁,必須要學會忍耐,不要急著指出孩子的錯誤。孩子透過不斷的工作,慢慢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用大腦做出判斷和選擇。這樣的思考模式,能夠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夠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終身學習的人。 
從生活智慧方面來看,在鼓勵孩子獨立時,「會不會照顧自己」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例如:會不會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吃飯、洗澡、睡覺、擦屁股,買東西等,這些都是獨立的指標。有時候我們照顧孩子慣了,把西瓜都切得小小的,籽也去掉了,再端到他面前給他吃。甚至孩子長大了,還沒想過讓他自己挑籽或啃西瓜,這樣孩子就失去了獨立的機會。所以上面提到的幾項指標,做父母的要先想想,什麼時候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做?總之,我們要謹記在心,我們不需要照顧孩子一輩子,我們的目標是要教育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成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適當的放手。
 
.身教與示範 
孩子的學習大部分是透過模仿而來,所以我們的身教與示範格外重要。在所有蒙特梭利教具示範當中,我們都要盡量緩慢與精確,孩子才能吸收。打罵與說教只會製造緊張氣氛,對孩子的學習毫無幫助;只有正確的示範,才能幫助孩子吸收學習。 
在身教方面,很多人都知道非常重要,而且我們從孩子們的互動中,也常常看到我們的影子,例如看老大怎麼對待老二的,他的口氣和動作幾乎跟大人一模一樣,常讓我們哭笑不得。 
雖然我們了解身教的重要性,但還是有一些疏忽的地方,要多加注意。這裡提供台北市東門國小的家長手冊,其中有關父母容易犯的錯誤,第一是「教孩子不可做,自己卻帶頭做的事」,例如抽煙、喝酒、賭博、吸毒、吃檳榔、生活懶散、家居雜亂、沉迷電玩、電視等;第二是「要求孩子做,自己卻不做的事」,例如看書、運動、早睡早起等。 
舉一個有趣的例子:有位家長於座談會後,請教專家學者說:「我的孩子愛看電視,不愛看書,應該怎麼辦?」這位專家反問家長:「請問你平常在家都做什麼?是比較喜歡看書?還是看電視?」家長誠實回答說:「我都在看電視。」從這個例子中,我們知道小朋友為什麼愛看電視,因為他所處的環境是電視機經常開著的環境,那就很難叫他不看電視了;即便他想要看書,還是會受到電視的聲音和畫面干擾,而沒辦法專心。可知身教是很重要的,我們是怎樣的人,很容易看出我們的孩子將會是怎樣的人。
 
.幫助兒童分段學習 
蒙特梭利的教具設計非常精確,其中每一個環節都接得非常好,目的就是讓孩子在每一階段都學得有自信、有樂趣、有收穫。蒙特梭利所寫的第一本書,命名為「科學的教育方法」,如此命名的原因,乃是因為她所設計的教育理念是符合科學的,是有邏輯性的,可以幫助孩子充分吸收各種知識。 
大部分的母親都有個小毛病(連我也不例外),就是會太心急,希望孩子學習進度快一點,不禁多塞一點東西給孩子,這樣容易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並產生排斥的心理。所以在此提醒大家,不要讓孩子有太多的挫折感,進度不要太快,要等待孩子慢慢消化,特別是在語文和數學教具方面。
 
.幫助兒童發展專注力 
孩子透過手來操作時,比較能專心;如果他只是看或聽,就比較無法專心。當孩子開始專心工作時,這段時間他就不會來黏著你,因為他也開始忙了。孩子接觸不同的工作,慢慢的累積,從中得到樂趣,他就能培養出專注力,等到大班階段(五足歲),他的專注力就可以拉長到三十分鐘或一、兩個小時之久。 
幫助孩子培養專注力要從簡單的工作開始,讓他慢慢的投入。另外,太簡單和太難的工作都無法讓孩子專注。所以當孩子對工作沒興趣時,你就要注意工作是不是太簡單?或太難?或你所提供的材料孩子沒有興趣?或他過去的經驗使他對工作產生排斥感?我們必須仔細觀察並設法解決。 
美國有一家玩具公司(可上網www.discoverytoysinc.com查詢),按照蒙特梭利的理念來設計玩具,多年前我曾經翻閱這家公司的目錄,並幫我的女兒買了一個拼圖的玩具,裡面包括了各式各樣娃娃的頭、衣服、裙子、鞋子、帽子等卡片,可以讓孩子拿出來自由搭配。當時我的女兒約兩、三歲而已,她拿到玩具,安安靜靜的玩了一個小時,實在好神奇喔!平常她玩一般的玩具不會玩得那麼安靜、那麼認真,可是當她玩這個拼圖時,她按著不同的場合幫娃娃換衣服、換鞋子,頭腦不斷地思考、選擇,根本沒注意到其他人的存在。像這樣的玩具有提高專注力的設計,父母不妨多參考。其實我們不需要買進口的東西,只要了解哪些玩具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專注力,就可以在國內的玩具廠商中買到類似的產品,更加符合經濟效益。
 
.鼓勵正面的學習態度 
孩子在操作教具時,我們盡量不要指正孩子的錯誤,不要說:「你錯了!不是這樣!」這種負面的口吻要避免。儘可能讓孩子自己發現錯誤,或再做一次正確示範給孩子看,這才是正面的態度。當孩子完成工作,表現很好時,我們要常常鼓勵他,我覺得最好的鼓勵方式是說:「恭喜你!你會做這個工作了!」不需要太誇張的說:「你好棒,好了不起!」 
再來,我們要注意:不要低估自己的孩子,當孩子表現出學習慾望時,常常是最適當的時機。尤其在日常生活或藝術的領域裡,不要為孩子設限太高,認為他還小不會做,就不教他。我講一個我們家兒子學打蛋的故事:當我兒子三歲時,他看姊姊在學習打蛋、洗菜、切菜,就很有興趣想要跟著做。有些我會讓他做,有些我會考慮。但打蛋這件事,三歲的孩子可以做嗎?我有些猶豫了!兒子說了好幾次他想要打蛋,我終於答應了,我想頂多不過是損失一個蛋。於是我就教兒子如何輕輕敲蛋,如何把蛋殼剝開,如何將蛋液滑入碗裡,把蛋殼丟入垃圾桶,然後拿一根筷子來攪動蛋液,兒子就這樣可以打得很好了,用來炒蛋或煮蛋花湯都很合適。想想我過去實在替孩子設限並低估了他,所以從此以後,我懷抱著讓孩子試試看的心理,當孩子在嘗試的時候,若覺得太難,他自己會收手。也許幾個月或半年之後,再讓他試試看就可以了。 
另一個例子也是我兒子三歲時的事,他看姊姊玩電腦好像很好玩,他很想要學,但是三歲的孩子能玩什麼電腦呢?我特別去挑了英語故事光碟片,它只需按播放鍵,就會開始講故事,故事講完後,畫面上的東西,還可讓孩子點選,並且每次都會發出聲音和動作。例如點選窗戶時,就會有一陣風吹得窗戶嘎嘎響地打開。每一次按,情形都一樣,我兒子就覺得很好玩,非常的喜歡。因為三歲的孩子,仍在秩序敏感期,他喜歡東西不改變(每次按都會出現相同的東西)。就這樣,我幫兒子找到合適的光碟,教他如何開機、如何設定計時器(限定電腦使用時間)、如何放光碟片、如何使用滑鼠,一個禮拜之後,他已經能獨立操作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有關鼓勵正面的學習態度,有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盧蘇偉先生的例子。盧先生是板橋地方法院少年調查(保護)官,他曾到東門國小演講,家長會整理他的演講內容,在此分享給大家:盧先生小時候是個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學習過程非常辛苦,對於有四點的字如「馬、鳥」總是分不清楚,所以常被老師罵是豬。這樣的孩子其實是很可憐的,因為在學校常常被罵、被壓抑,沒有任何的學習成就可言。可是他的父母始終用正面的態度來看待他、鼓勵他。當他考試只考十分、二十分時,他的父母親看到的是他「有」的分數,而不是看到他「沒有」的分數;當老師罵他是「豬」時,他的父母卻以「你是全世界最聰明的豬」來鼓勵他。 
有一次他數學考十分,父母親高興得不得了,因為他以前總是考鴨蛋,於是就買了他最喜歡的雞腿給他吃,他很高興的坐在門口啃雞腿,卻發現隔壁考了九十分的同學在哭。原來,那位同學的父母親規定他只能考一百分,少一分就打一下。那時盧蘇偉就納悶不已,究竟是考十分好,還是考九十分好?所以父母看待孩子的角度實在值得深思。 
當時盧先生還不是全班最後一名,另有一位同學墊在他後面,這位同學畢業後沒有繼續升學,去學水電,以後開了三家水電行,並免費幫母校維修水電二十年,所以當母校八十週年校慶時,學校頒給他最具貢獻獎。為什麼這位同學沒有放棄自己,而在人生的旅途中奮鬥不懈呢?原來他的父母也是對孩子有非常正向的看法,其父在一次親師懇談會中曾說過:「不要以為我兒子成績不好,就瞧不起他。他有一個全班同學都沒有的優點,就是他是班上唯一沒有退步過的學生。」為什麼父母在孩子最後一名時,還能從這麼積極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呢?我覺得這一定是父母很用心的緣故,總是能以正面的態度去看孩子,就算孩子功課不好,也能找到其它方面的優點,例如修水電很認真、做事很負責。 
父母總是要挖掘孩子好的地方並多鼓勵他,盧先生說:「影響我們孩子的絕對不是能力,也絕對不是學歷,而是對自己正向而肯定的看法。相信自己會成功、會很好,才會為自己盡最大的努力。」在這裡我先岔個話題:在我自己的經歷裏,國中唸的是大家所謂的「流氓學校」,學生素質很差,每一年考上公立高中的人數都是個位數。當時我考上中山女高,雖有些失望,但心想應該表現還不錯了,沒想到回母校時,老師卻對我說:「我覺得以你的程度應該可以考上北一女。」當時我心想:「老師你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如果老師認為我有這個實力且鼓勵我的話,我會為自己盡上最大的努力。但因為當時我對自己很沒有信心,甚至能不能考上前三志願也不知道,就在這樣混沌不明的情況下,亂打一場仗。所以若在聯考之前就聽到老師這樣的鼓勵及肯定,我相信我會更努力。 
繼續盧先生後面的發展:他後來花了七年的時間,考了五次大學,最後因為退役軍人的加分才考上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系。在大學時他遇到一位馬傳鎮教授,幫他做了一些學習能力的分析,發覺了盧先生學習上的長處與短處,於是教授就從他吸收效果最好的方式去教導他,結果他的成績突飛猛進。畢業時,他拿到了全系第三名,而且順利的考上高考司法行政觀護人員的考試,之後,他的人生逐漸步上坦途。然而在這之前,他為自己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因為在學習上,他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挫折不斷。最值得珍惜的是,他始終對自己都是正面的看法,他的家人也總是這樣看待他,才有今日的他。
 
.幫助兒童發展記憶技巧 
當我們學習任何新東西時,其實必須用到很多的記憶力,例如我們做一個「倒水」的工作,我們必須要記得所有倒水的動作、順序、弄濕時的處理、及用完後要歸回原處等細節,這中間有很多所謂的次序感(sense of order)。做了很多這樣的工作以後,孩子心裡的次序感就會非常敏銳,從小累積了這樣的次序感與各種手眼協調、專注力、耐心等能力,才能幫助他去完成更困難、更偉大的工作。 
孩子的學習因人而異,到底他是用眼、用手或用聽力才記得住?無法知道,但一般來說,孩子透過摸圓錐來知道圓錐,比看圖片來認識圓錐的效果要好得太多了。因此蒙特梭利的教育設計,是讓孩子透過全身所有的感官來幫助記憶。 
在語文學習方面,需要用到很多記憶技巧。我們的文字和辭彙都是需要記憶的,尤其是學習中國字與注音符號時,符號本身並沒有什麼特殊意義,除了少數象形文字,大部分都得經過聯想來幫助記憶,或是努力強記,這樣的工作非常辛苦。所以在語文教育裡,我們設計了一些幫助孩子記憶的遊戲,把這些符號記住。
 
.鼓勵語言發展 
語言與智力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例如:當我們說到「杯子」時,孩子的頭腦是否成熟到能記住這個東西的聲音及影像,並將其連結在一起?當孩子的頭腦愈成熟,他所使用的字彙就會愈精緻、愈豐富,由此可看出語言與智力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我們家兩個孩子的語言發展很不一樣。女兒二歲就很會講話,兒子則直到三歲還不太會用整個句子來表達,而且他的表達對象是有選擇性的,僅限於我和他的姊姊,連爸爸都不太理的,有一點自閉傾向。這樣的孩子,在語文學習上也是比較慢的。從他小時候起,我們跟他對話時,都是用正確的詞彙,讓他慢慢吸收,雖然他無法整句流暢表達,但他說的字彙都是很精緻的,不只是童言童語而已,所以我就放心了。即便他有一些情緒上或社交上的障礙,沒辦法在語言上表達得很清楚,但基本上他能夠吸收字彙,表示他的智力沒有問題。我相信克服情緒或社交問題之後,他的語言表達會愈來愈好。 
在鼓勵語言發展方面,我希望大家要盡量用正確的語詞來教導孩子,不要用兒語(如吃麵麵、喝水水)。因為當孩子習慣用兒語來表達時,長大以後容易被嘲笑,孩子可能要花一番功夫才能把幼稚的說法改過來。由於日常生活的兒語很多,所以最好一開始就用正確的語詞,沒必要讓孩子浪費額外的精力去改正,甚至在改的過程裡還得面臨很多的挫折和傷害。 
另外在稱謂方面,也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例如我們家老大是女生,我可以稱呼她的名字、或小名(小甜甜、小嫩嫩、小可愛、寶貝女兒等),這都是正確的稱呼,唯一不正確的稱呼就是我叫她「姊姊」,她並不是我的姊姊,所以我如此稱呼她就不對了。在稱呼自己的先生或孩子時,要用正確的語詞,孩子才能從這些稱謂裏了解彼此的正確關係。又如我的爸爸與我們同住時,當我叫「爸爸」時,那我是在叫誰呢?有人可能就要誤會了。因此不要稱呼自己的先生為「爸爸」,因為關係不對。有的孩子長大了,還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有個名字,因為家人都叫她「媽媽」。雖然這是一件小事,但我建議大家仍然要注意正確的稱謂。 
最後提醒大家的是,不要把孩子照顧得太周到。家中有佣人或祖父母同住的家庭,有時會過於寵愛孩子,以致於把孩子照顧得太周到。有時在餐桌上,孩子只要嘟著小嘴、朝著面紙盒「唔!唔!」兩聲,就有人幫他拿面紙給他擦嘴巴,這樣會造成孩子缺乏語言練習的機會,無法用語言去跟別人溝通,也連帶的影響到他的智力,因為語言與智力的發展密切相關。孩子若需要什麼,要教導他用語言表達出來,增加練習的機會。如果你發現孩子有語言發展遲滯的現象,這是一個警訊,千萬不要想:孩子不哭、不鬧真好帶!有時這反而是個問題,你必須警覺並開始想辦法,如何去幫助孩子發展語言並克服問題。
 
結 語 
蒙特梭利的教育雖然非常優秀,但是不是所有的人照著蒙特梭利的訓練方式,就可以培養出天才兒童呢?當然不是!我以三條橡皮筋(大、中、小)來示範:大的橡皮筋代表天才兒童,資質好;中的橡皮筋代表正常的孩子;小的橡皮筋代表學習遲緩的孩子。資質好的孩子若經過培養,他的潛能可以發揮得很大,就像大的橡皮筋可以被拉得很開一樣;而正常的孩子也可以有很好的發揮,甚至可以延展到跟天才兒童一樣的程度(中橡皮筋也可拉開到與大橡皮筋一樣大),但有一定的限度;至於學習遲緩的孩子,若經過適當的培養與鼓勵,他還是有可能跟正常的孩子一樣(就如小橡皮筋可拉到與中橡皮筋一樣大)。因此我們要接納孩子原本的資質,並幫助他開發他的潛能。一個正常的孩子,可以有很好的延展,只是尚不知道要往哪個方向延展,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且有不同的發展方向。我們的責任是要幫助孩子打好基礎,找出他自己的路。 
美國作家萊爾博士(Dr. Jess Lair)曾經說過Children are not things to be molded, but persons to be unfolded.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孩子不是東西(或黏土)任我們揉捏;孩子是有靈的活人,造物主在賜給他生命時,也給了他獨有的特質,而這些特質正等著我們將其打開、發掘出來,並加以栽培。每個人不論天生資質如何,都一定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及人生的意義,我們做父母的要幫助孩子找出來,到底造物主在孩子的身上有何特殊設計?即使身體殘障,像作家杏林子(本名劉俠),她的文章鼓勵了很多的人,雖然她已過世了,仍然對我們有許多影響。所以不論我們是什麼樣的人,都有造物主在我們身上特殊的設計與用意。我們不是孩子的主宰,不需要去捏塑他,而是要了解孩子生命的特質並加以栽培,這就是幫助孩子發展潛能最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