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9月4日 星期二

家庭教育



45條優秀孩子家庭教育方法

1.
任何時候讓孩子聆聽高雅優美的音樂。
2.
家裏擺設書架,營造書香門第的氛圍。
3.
能認真並且很有耐心的回答孩子所提出的問題,善於和孩子一起在書中尋找答案。
4.
慎重地從孩子所提的疑問中找尋問題所在。
5.
父母言傳身教。
6.
只對孩子說正面的語言,少負面的責備。
7.
提供子女一個房間或室內的一部分供她單獨使用。
8.
讓孩子知道,是因為他自己而不是因為他的成就而愛她的。
9.
要孩子對其行為負責。
10.
協助孩子去擬定自己的學習或活動計畫。
11.
帶孩子多運動,參加爬山等野外活動。
12.
帶孩子去風景名勝地區旅遊。
13.
教孩子如何去改進他所做的工作。
14.
鼓勵孩子與來自不同背景和環境的兒童和諧相處。
15.
訂立孩子合理的行為規範,並監督他是否確實遵守。
16.
從不將孩子與別的孩子做比較。
17.
從不以辱駡的方式去懲罰孩子。
18.
提供孩子所喜愛的圖書資料。
19.
鼓勵孩子客觀的思考。
20.
按時地讀書給孩子聽。
21.
很早就教孩子讓成閱讀的習慣。
22.
鼓勵孩子去編故事和幻想。
23.
鼓勵孩子講故事和朗讀詩歌。
24.
每天有一定時間與孩子單獨相處。
25.
鼓勵孩子與成年人和諧相處。
26.
設計實驗來幫助孩子探索事物的原理。
27.
讓孩子利用各種舊物品去做遊戲。
28.
鼓勵孩子去探索問題並謀求解決方式。
29.
從孩子的活動中找出特殊優良表現來讚揚。
30.
避免空洞的稱讚。
31.
很真誠的表現出對孩子的情緒,不掩飾自己的喜怒哀樂。
32.
每一樣主題都願與孩子討論。
33.
在孩子權利範圍內,給孩子做決定的機會。
34.
鼓勵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不要盲從附和。
35.
幫助孩子找出健康的電視節目。
36.
鼓勵孩子認真衡量自己的能力,不卑不亢。
37.
從不在孩子失敗時告訴他說:我也一樣做不好!讓孩子面對失敗而非逃避。
38.
鼓勵孩子盡可能表現得像個獨立自主的成年人。
39.
對孩子要有信心。
40.
寧願孩子因他自己的錯誤因素而失敗,也不能替他做大部分。
41.
工作而成功,讓他自食其力,也享受自己勤勞的成果。
42.
假如孩子有些未完成的創作,如油畫,水彩,雕塑等,要能容忍他那雜亂的工作空間。
43.
允許孩子對於家庭事務有發言的機會。
44.
從不因為孩子犯錯而加以嘲笑。
45.
仔細地考慮每個孩子的個別需要。
30條優秀孩子家庭教育方法
01、教育的根本點在於塑造人,不在於培養他的知識和能力。
02
、教育孩子根本的黃金定律是引發主動情緒。
03
、孩子出現問題,100%是家長有問題。
04
、孩子成長的精神營養就是父母對孩子關注的快樂、讚揚和鼓勵。
05
、改變孩子缺點的唯一管道——亮點原則。
06
、孩子不愛學習的原因:沒有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沒有人教會他如何學習。
07
、任何正確的人類行為,都要經過系統的教育訓練才能在孩子身上固定下來。
08
、表揚=陳述事實+確認事實的可貴性+表達感受+表達期望+身體接觸
09
、每天抽20—30分鐘時間,和孩子在一起,讀書、聊天。
10
、幫孩子制定他的個人計畫和完成計畫的方法。
11
、父母要做的最難的一件事:什麼也不參與,看著孩子犯錯誤。
12
、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13
、教會孩子,將犯錯視作一次學習的機會。
14
、讓孩子有機會真正做決定。
15
、對孩子提出的所有問題,都耐心、老師的回答。
16
、以商量的語氣跟孩子說話。
17
、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
18
、不能因為孩子犯錯誤而戲弄他。
19
、相信孩子的理智並信任他。在孩子幹的事情中,不斷尋找值得贊許的地方。
20
、從來不對孩子說,他比別的孩子差。
21
、用比較法看孩子越看越黑暗:用發現法看孩子越看生命的閃光點越多。
22
、不存在家長完全不能與孩子討論的話題。
23
、幫助孩子尋找值得關注的電視節目。
24
、讓孩子跟親戚家的同齡夥伴成為好朋友,體驗親情。
25
、告訴孩子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從小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
26
、鼓勵孩子編故事,去幻想。
27
、不因孩子房間裏或者桌上很亂而責駡他,只要這與他的創作活動有關。
28
、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29
、向孩子提供書籍和材料,讓孩子幹自己喜愛的事情。
30
、音樂、朗讀和背誦,是開發右腦的三把鑰匙。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59301&prev=59992&next=59026&l=f&fid=78








*******************************************************************************
你的態度,決定小孩耍賴的程度

常常有家長問我:"主任媽咪!為什麼我的孩子在學校就很乖,回到家卻又變了一副模樣呢?" 

"
為什麼孩子在學校就肯吃青菜,在家裡一口都不肯吃呢?" 對於這種疑問,主任媽咪只能說:"你的態度,決定小孩耍賴的程度" 有一次回娘家,媽媽跟我說弟弟的孩子陳小信很愛吃魚油..."魚油!!!"我大叫:"妳怎麼可以隨便給他吃魚油啦!"

"
他喜歡吃嘛!"媽媽說:"每天都跟我要,不給他他會生氣"

"
那如果是毒藥,妳要不要給他吃?"我問.."當然不行!!!"媽媽答得很快

"
那就對啦!"我說:"那妳就用不讓他吃毒藥的態度,不讓他吃魚油,這樣就可以了" 這個道理是我從一個唐氏症的孩子身上學來的...那時我班上有一個好可愛的唐寶寶--小宜 .頭髮長長的.每天我都會幫她綁頭髮.但是她不喜歡綁頭髮.一綁就會扯掉.沒辦法.只好讓她蓬頭散髮的 有一天媽媽發現她的聽力有問題.需要配戴助聽器.媽媽特別跟我叮嚀:"老師,這個助聽器很貴很貴,要好幾萬,老師千萬不要讓她扯下來,壞了要修很貴的" 一聽到 "好幾萬"我馬上就繃緊神經.每天都盯著小宜,不讓她扯助聽器 每次她一有動作,我就會用很嚴厲的口氣跟她說:"小宜!不可以!不可以扯!不對了!" 幾天下來,小宜適應了助聽器,不會再扯了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我能在短短幾天內就讓小宜不再扯助聽器.卻又始終沒辦法制止小宜扯髮飾?
幾經思索,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了?問題出在於我的態度 因為助聽器很貴,只要一扯就會壞,所以我在跟小宜說話時態度跟神情都很嚴肅.只要她一扯我就會繃著臉,馬上說: "不可以!"並且訓斥她.所以很快地小宜就知道了:"不能扯助聽器" "扯助聽器" 是一件"不對"的事 但是當小宜在扯髮飾時.我只會說: "小宜不行喔!"或者 "妳怎麼又把它扯下來了?" 口氣明顯地弱了許多
所以小宜從我的態度裡知道了:"我可以再試著扯扯看,老師不一定會生氣" 想通了這個道理後.我做了一個實驗.用小宜扯助聽器的態度來對待小宜扯髮飾的行為 很快,也很神奇地.小宜就願意讓我綁頭髮了.也不再扯髮飾了 在她畢業前終於有留下幾張,綁著頭髮清清爽爽地照片 我也學會了:

"
你的態度,決定小孩耍賴的程度"這個道理態度不一定是 "嚴厲",但必須 "堅決" 讓孩子很清楚地知道你對他的期望與要求 "寶貝潛能發展中心"有很多孩子從來沒吃過青菜跟水果 但是在老師的堅持下,至少吃一口 有嘗試過之後.下次再吃第二口就不是難事 有一次跟親戚及親戚的孩子吃飯
親戚一直挾肉類給她的孩子
都沒有挾青菜
我問她為什麼?
"因為小孩不愛吃青菜"她說
於是我嘗試挾了一小口青菜給親戚的小孩
鼓勵他吃下去
小孩的親戚很捧場地吃了那口青菜
親戚一副不可置性地神情,不敢相信不吃青菜的小孩竟然吃了青菜
其實我只是試試看,不一定會成功
但是親戚已經覺得她的小孩不吃青菜,就不再提供吃青菜的機會,
所以連成功的機會都沒有

再有一次弟弟全家到桃園來玩
弟弟在玩一個東西,陳小信也想要
但是弟弟不給
陳小信唉唉叫,半哭半吵:"給我啦!給我啦!"
"不要~~"弟弟說,就是不給他
陳小信哭著叫著大約十幾分鐘
我終於受不了了,問弟弟:"你到底想不想給他?"
"不想!"弟弟說
"那你就用堅決的口氣跟他說,不要讓他懷抱希望"我說
於是弟弟用堅決的口氣跟陳小信說一次:"這是爸爸的,不可以給你玩!"
說完之後陳小信從爸爸的口氣中知道爸爸是不會給他的
哭也沒輒
所以他也不哭了

所以下一次,當你的孩子在耍賴時
請仔細想一想是不是你對孩子的態度出了問題?

資料來源http://blog.yam.com/peggyv168/article/16706006







***********************************************************************
父母的人格決定孩子的品格、父母的修養決定子女的EQ
                                 臺北市親職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曾家炎
剛辦完今年暑期的臺北市31期青少年EQ營,有些感觸願與大家分享。EQ營的第2天晚上學員們各自進入自己的寢室後,有間寢室的某個小朋友因為「財露白」被其他小朋友看到而開玩笑的要他請客,他不理睬,對方口語刺激無效,最後演變成肢體衝突,互相用易開罐的空瓶子攻擊對方,最後他哭著打電話向媽媽告狀:「他們看到我的錢比較多就威脅我要請客,我不請客就不跟我玩,我不理他們,他們就欺負我。」,這個媽媽愛子心切,隨即打電話來營隊興師問罪,並且很不諒解表示,為什麼這事老師不知道,反而是我們父母先知道?老師為什麼沒有即時排解他們的衝突?既然你們是EQ營為什麼還有人威脅別人一定要請客?你們老師為什麼沒有教他們做人的基本道理,反而縱容他們欺負人?一連串砲珠式的質問,不給對方回應機會,真讓人喘不過氣的感覺。怎麼向這個媽媽解釋都無法使她接受。因此就我個人的心得提供一些親職教育父母應注意的事。
一、父母應避免過度保護孩子而為其善後
   
許多父母看到的常是孩子表面上的被欺負或吃虧,而EQ營隊希望看到的卻是問題的發生,它要看到孩子面對問題時所呈現的處理能力,它要看看孩子能否在問題中成長,甚至讓孩子感受到成功處理問題後的成就感,因為EQ營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成長所設計。然而父母們常剝奪孩子從失敗中求取經驗的機會,也剝奪讓他證明自己有能力的機會,這種動不動就幫助或教導孩子,在上學後非常明顯,變成一群群的草莓族。我們常看到許多失功能的父母,他的問題其實正是童年時代問題的翻版,如果一個成人心智沒有成熟,他仍只是住著一個幼童的軀殼而已,處理問題的態度仍不脫五歲前的自我中心期。一個人這個階段的問題沒有解決,下個階段的問題只會更糟,如果沒有學好溝通,他在生命中會不斷吸引別人來欺負他,直到他學會處理為止。父母應該把格局放大,教育子女不要只注意到一些看得到的部分,如功課、成績、健康、貌美、乖巧、服從、聽話,其實這些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看不到的部分,如建立自信心、創造力、表達能力、溝通合作能力、挫折忍受力及決策的能力,我們每年所辦的青少年EQ營就是幫助孩子這些。為人父母親職教育的功課是個人修身養性的歷程,父母的人格決定孩子的品格。父母的修養決定子女的EQ。太過於溺愛只會讓孩子欠缺自省能力。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大學第八章 釋修身齊家),孩子將來的不負責任或無知,與父母的觀念及態度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也不可能教會孩子每件事,因此在孩子面對每個問題後,首先要看他有沒有處理的能力,處理得好給予讚賞,處理得不好給予關懷並從中討論。人生免不了會被欺騙或欺負,第一次被欺負或欺騙是別人可恥,第二次再被人欺負或欺騙就是自己的恥辱,因為自己怎麼沒有從上一次的經驗中學到教訓,而繼續被欺負或被欺騙呢?
二、父母應避免工作忙碌而忘了自我成長
   
有一天晚上我在為單親家長上課,經驗分享時,一位從事印刷工作的父親表示:「我兒子今天下午被別人用文具剉傷,右眼上方鮮血直流,孩子自己把手壓住血流,回到家裡還哭個不停。問明結果後我很生氣,立刻到學校去找那個人,結果他已經走了」。我問他:「那你怎麼處理。」,他說:「我準備明天再到學校找那個人算帳!要他賠償且負責到底。」,我說:「你很生氣,那你沒先帶孩子去醫院看病嗎?」,他回答:「病好以後,他不認帳我怎麼辦!」。這樣的回答著實讓我嚇一跳!怎麼會找人算帳比帶孩子就醫重要呢?工作再忙碌也不至於搞不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吧!我實在有點懷疑他小時候是如何被父母對待的。
父母本身處理事情的態度來自於原生家庭及童年的生活經驗。親職教育主要是要重塑我們跟父母親的關係,父母親是影響我們人生劇本最深遠的人,我們與父母親的關係常常是所有人際關係的基礎,它同時也深深的影響我們自己跟自己的關係,包括我們喜不喜歡自己,愛不愛自己,有沒有自信心、自卑感等。許多事情從小沒有學會,長大後這個部分也不會成長,譬如管理情緒、管理時間、做事的程序等,上面這個單親爸爸一心想要報復而忘記了更重要的事,是要即刻帶孩子去就醫,這種事情的發生實在令人難以想像。
一個人的過去與他童年的經驗,會深深影響他現在的自己,如果我們是一個情緒暴躁的人,必定是小時候甚至更小的時候,常常受到父母親無情的催促、要求、大聲責備,甚至虐待、毒打等。「感覺」很早就被切斷了,人的感覺系統一旦被破壞,漸漸就有頑固及強迫性的行為出現,考慮事情便缺乏圓融與貫通。一個人要發展成健康快樂的個性,要發展成一個功能健全的人,在他成長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它關鍵性的發展任務,不論他處在哪個階段,他都要能感受到有人在愛他,也要能感受到有人在接受他的愛,這是他建立愛及信賴關係的開始。倘若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常常感受到需求沒有滿足,感到挫折或不快樂,他就會經歷到痛苦和傷害,那麼這個痛苦和傷害就會影響他日後對事情的看法,影響他對事情的解釋,他的觀念想法會扭曲,常常做出離譜、難以想像的事情而不自知。
參與親職教育課程讓自己繼續成長,將使父母逐漸脫離困境。親職教育之所以那麼實用、快速、有效的幫助父母解除困擾、發揮潛能,主要是它有實證性,而且很容易下手,因為它有許多前人的經驗。改變自己,再也不是不斷的在嚐試錯誤,而是有程序、有步驟、有方法可行的。只要你願意跟著做、跟著學,當你發現不同,你就會創造不同。因為每一個情緒結構都是一組生命經驗,只要我們改變其中某一個結構,我們的生命就會開始不一樣了。
三、父母應避免只顧著教孩子而忘了與孩子交朋友
   
父母們常忘記,真正要讓孩子按照我們的理想去學習做人處事,最好的方法是要先與孩子做朋友,建立關係,讓孩子喜歡父母,但在親職教育裡有五個向度是父母常讓孩子們避之唯恐不及的,分別是要求、限制、嚴格、干涉、獨斷,在此五個向度下,子女何來想與父母做朋友呢?父母們常為了增進孩子功課、人際、技藝等,使用各種方法把孩子教會,讓孩子產生很大的壓力。但是父母們常教得不得時或不得法,不得法就是只知努力教導,教了三遍還不會就要開始發脾氣了。教育是不能生氣的,一生氣就開始離開了教育。不得時就是常在孩子犯錯時立即糾正他,讓孩子顏面盡失,漸漸的,孩子對自己失去了自信心,對學習缺乏成就感,也漸漸討厭父母,使父母受辱。親子之間的交友與人際的交友,道理是一樣的,不能不斷的自取其辱。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教導容易造成的缺點有三:
1.
讓孩子產生依賴感。
2.
讓孩子失去自信心,總覺得不如人。
3.
讓孩子愈來愈討厭。
關懷、傾聽、支持是交友的不二法則,對孩子別干涉太多。紀伯倫在先知書中早已提過:「孩子並不是你的子女,他們是生命的子女,他們只對自己的生命產生興趣與渴望,雖然他們是由你所生,但他們不是由你所造,雖然他們是與你同在,但他們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愛,但不可以左右他的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生活要過。」今天的父母再會教也不過是教一些30年前學過的東西而已,30年後的社會是千變萬化的,因此父母要在教導孩子時應先察顏觀色,感覺一下孩子是否願意受教。
自從我們人類發明了腦造影技術以後,就可以從活人的大腦中看到人類神經活動的情形,整個就顛覆了傳統的看法與觀念,我們以前總認為孩子要多教導,因為他們是無知的,是一片白紙的,其實孩子的學習是以觀察多於教導的。底特律一位小兒科 邱伽尼 教授研究發現,一個嬰兒10個月大他神經活化的程度就已經達到成人的水準了,尤其是掌管情緒的杏仁核,在2個月大就開始工作了,他看到大人生氣會害怕,大人對他不尊重他也會生氣,他的反應與大人一樣,這些能力是天生的,不需要教導。大腦活化程度在5歲時達到高峯,然後再慢慢的降下來,到了1112歲又繼續升高,過了青春期以後才真正停留在成人的階段。
大腦最晚成熟的部分是前額葉,是掌管我們理智和決策之處,因此許多國家的法律規定20歲叫成年,但一個人真正成熟還要晚5年。這就是為什麼一個16歲的孩子很想開車,可是他不可以開,因為這個時候他青春期的賀爾蒙大量湧現出來,他只想狂飆,尋找刺激,可是他心智尚未成熟,沒有辦法控制情緒。生理心理學派的觀點解釋,是說這個時候他們掌管理智的前額葉尚未成熟,起不了管控的作用,所以情緒容易衝動,常常做出不理性的事情來。但是知道原因並不能合理化他們的行為,反而更讓我們看到父母親責任的重大,父母要設法提昇孩子精神的層次,使他們擺脫生理的控制,在青春期之前就要與他經營好,朋友的關係,才有機會與他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及是非善惡的判斷能力,使他受到賀爾蒙的傷害降到最低。要做到這點並不困難,只要我們先做好身教,再去訓練孩子的EQ,訓練他們的自律與紀律,訓練他廣泛閱讀,當青春期賀爾蒙來臨的時候,他有紀律與自律就不會越軌,他有知識有內涵就能超越生理的澎湃,他會安然的走過青春期,然後蛻化成一個心智成熟的青年。因此步驟要倒過來,先交友再教導。
四、父母應避免只知體罰孩子而忘了設法讓孩子尊敬
   
父母常習慣性的以命令、威脅、教訓、建議、責備、標籤、嘲笑、侮辱、揭穿、質詢、欺騙等12種溝通絆腳石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家庭悲劇才會不斷的上演。真正的愛是沒有管、批評及責備的,因為這些都違反了肯定的原則。中國人講究「敬老尊賢」,很少父母會想到如果讓孩子尊敬父母,其實可以少了許多不愉快的管教,那麼要怎樣才能讓孩子來尊敬父母呢?詩經上說:「節彼南山,維石嚴嚴,赫赫師尹,民俱爾膽。」意思是一個受尊敬的人,像南山一樣的高不可測,像巖石一樣的巍峨莊嚴,像顯赫的太師伊尹,受萬人的瞻望。又說:「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俊命不易。」意思是商朝還沒失去民心時,受百性尊敬的程度,簡直可以比擬上帝,可是失去民心以後,一切就沒有了,我們要以殷朝為借鑑,因為大命不易保。「俊命」即是大命。每位父母原本就有受孩子尊敬的大命,但是如果言行舉止失調、過於隨便,這個大命就不容易保持了。
因此要讓孩子尊敬,父母必須先做好身教。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悖。」此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大學第十章 釋治國平天下),也就是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讓孩子尊敬的方法,除了父母身教做好之外,就是重視讓孩子學習參與討論和決策的過程,這也是一種能增進他自尊自重的鼓勵方法。孩子如果覺得受到尊重,自然就會尊敬父母,他也沒有必要反抗和叛逆了。加上父母如果能夠容許他做選擇,他也會覺得受到尊重,從而有責任感。我們不可能隨時在他身邊,但我們的尊重就可以漸漸的蘊育他的成熟,幫助他責任感的養成。
許多父母管教孩子不是過度嚴格就是過度放任,其實從孩子的叛逆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父母就是因為長期的使用「我贏你輸」的溝通方式,才會淪落到「你贏我輸」的地步。大部分的父母仍覺得打罵體罰是有其必要的,不會想到處罰是否會影響孩子的自尊,因此體罰、批評、責備相繼出籠。孩子們的叛逆、反抗主要是反映他們處在一種主僕的關係裡。「零體罰教育」雖然不見得可以管好孩子(若無適當的鼓勵、傾聽配套措施),但它絕對是建立親子關係的第一步。胡適50年前曾說過:「從3件事可以看出來一個國家的公民是否進入開發中國家的條件,那就是對女人、孩子、旅遊的態度」。今天,女人的權益已大為提昇,而孩子呢?體罰、虐童事件仍然層出不窮,我們是否應繼續為「兒童零體罰」請命。
五、父母應調節情緒,學習傾聽及表達
   
我們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幾乎很少父母能夠給孩子在情緒上作完全的支持和關懷,當我們有負面情緒時,父母們不是要把我們的情緒立刻消除就是否定,或是打壓我們的情緒。立刻消除情緒就是:「別哭了,我給你糖果吃」,「別生氣了,我帶你出去玩」。否定情緒就是:「這有什麼好哭的,這有什麼好怕的」。打壓情緒就是:「不准哭,再哭我就揍你,你是不是欠打」。這些不論我們使用那一種策略,孩子的情緒從來沒有被認可,沒有被接受,所以這些負面情緒也從來不會離開他的身體,我們都知道能量世界的定律就是,負面的情緒必定會產生負面的結果,孩子們會帶著這些負面的情緒成長,不管是在那一個階段,漸漸長大後對朋友、配偶及自己的孩子的態度是一樣的,每當情境來臨時,他就會不斷的爆發出那個驚人的負面情緒來,而影響他的人際關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等。
其實傾聽很簡單,除了避免前面的12種絆腳石之外,只要說中孩子的感覺就可以了。譬如,孩子參加校隊沒有被選上,回到家很挫折說:「我沒有被選上,好多同學都打得比我好。」妳只需回應他:「你覺得很失望,因為你被淘汰了,是嗎?」。又如,兒子:「我不懂為什麼我就不能去,別人都可以!」,妳只需回應:「你覺得我不公平,因為你的朋友家裡都不像我們這麼嚴,是嗎?」,然後持續回應其感覺。
常作傾聽有助於我們了解孩子,傾聽是真誠、接納、同理心。傾聽有時候是沒有立即效果的,因此很難被父母所接受。但是輔導、諮商人員常常使用這種方法,他允許孩子中途停止,因為他相信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一般父母卻低估孩子的能力。孩子可能沒有馬上有這個能力來解決他的問題,可是幾天以後或一星期以後,他就能想出對策了,因為傾聽能使人情緒安定,而產生智慧。
對孩子失去耐心或隨意動怒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差勁的禮物。我們知道,一個人的知識與經驗,是以情緒為核心,而加以分類儲存的。對於類似的刺激,通常都會有相同的情緒反應,譬如小孩子在哭,吵到父親,父親大聲吼叫:「不要哭」,這一吼孩子被嚇到了,這時候他是用情緒去感受的,他告訴自己不可以再哭,再哭就更慘了。同樣的,這時在他心中也作了一個記憶,將來只要有人對他大聲吼叫,他就會表現得很退縮、無力感,長大成人以後,即使他有能力照顧自己,即使有能力為自己的生命作決定,可是這樣大聲吼叫的記憶影像將不斷的糾纏他,在他的人際關係裡,夫妻關係裡,只要有人對他稍微大聲,他就會焦慮不安,只要有人對他吼叫,他就會作無條件的讓步或立刻向人妥協,甚至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也不敢反抗,他會一直扮演犧牲者的角色,完全失去一個人應有的自信心。
因此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我們要去探索哪些情緒是我們經常感受到的,哪些情緒是我們較少感受到的,然後從感受情緒的過程中,去找到潛意識深處的那個生命經驗,然後重新再來決定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第二步就是,尊重每一種情緒,把情緒當作是我們一生中最要好的朋友。每一種情緒都代表著一種訊息,每一種情緒也代表著一種力量,能夠整合我們的情緒,就能整合我們的力量。所以重新來設定我們的情緒記憶,我們的能力就會倍增。我們都知道,每一個情緒的背後都有一個目的,譬如當我們感到焦慮時,那個情緒就是在提醒我們說,有一些事情我們該做,可是一直沒有去行動,只要我們開始去做,那個焦慮很快就會消失,因為通常我們一忙,那個注意力就轉到事情上而離開焦慮了。所以了解情緒背後的目的,我們就可以與情緒產生一種親密關係,知道情緒是我們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它是來提醒我們的,是來保護我們的,不是來傷害我們的,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夠走出情緒的陰影,就不會再受到情緒的影響與擺佈,我們不僅可以做情緒的主人,更可以做生命的主人。
親職教育不僅影響我們自己修身養性的成敗,也影響著我們子孫世世代代的幸福與否。家庭是生活的道場,它絕對值得我們花一生的時間來努力探索的。我們也應該相信愛的存在,因為心中有愛,人生才有意義,生活才會幸福,家庭才會美滿。心理學家愛默生說:「當大家彼此相愛的時候,這個世界就已經接近和平了。」我也要說一句話,那就是:「當愛在動的時候所有的不可能最後終將成為可能」,有一天我們都會離開這個世界的,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所留下的絕對不是金銀財寶,而是用愛心堆積而成的一串串甜美的回憶。

建立延緩報償的習慣 我的孩子念幼稚園時,禮拜六、禮拜天,偶爾會帶孩子逛百貨公司,順便買些東西,逛逛書店。 出發前我會跟孩子說:「明天我們去逛百貨公司,你們想不想去?」 「想去!」 我說:「去的時候,當然會帶你們到玩具部,但是如果你們不講理,到時候在那個地方耍賴,那麼你最好不要去,能夠約束自己的人才去。」 他們說:「我們要跟你一起去。」 「好極了,那就必須講好,爸爸和媽媽都是上班族,一共只有這些錢,不能超支,所以我們出去時先買吃的、穿的、用的和文具,這是用錢的優先順序,對不對?」 「對!」 「再來就是買你們的玩具。」 「對!」 我又說:「如果有剩錢,一定會去 買玩具,我們儘可能多留一點錢,不會疏忽玩具的。如果最後我們的錢買不起玩具,那就要衡量我們剩下的經費來買,這樣贊不贊成?」 他們齊聲說:「贊成!」 第二天就高高興興、浩浩蕩蕩的出發了。 出發前我還會先徵詢:「如果想省一點、多留一錢買玩具,我們就不搭計程車,坐公車去。」 孩子想一想說:「坐公車、坐公車。」 節省的精神就出來了。 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高高興興的在街上散步,到了百貨公司,東西都買好了,就一起到玩具部去。 快到玩具部之前,我總是會蹲下來提醒他們,別忘了我們現在只有這些錢了,如果你要買玩具超過我們的預算,我們就可以把錢省下來,下次來時再積兩次結餘的錢來買。 他們就問:「老爸,那你一共還有多少錢?」 我就說:「你看看,就這麼多。」這樣一來,他們很快就學會算術了。 一進去,他們看完後說:「老爸,我要買搖控汽車,那一部車子我最喜歡。」 我問:「好啊,可是我們今天的錢夠不夠?」 「不夠。」 「那怎麼辦?我出一個點子好不好?」 「好。」 「那我們就盡情的把所有的玩具,看個過癮再回家。我們今天就不買玩具了,下一次我們儘量剩錢來買那個玩具,可能要分兩次或三次的結餘,才有辦法買,這樣好不好?」 他說:「好!」於是我們專心的欣賞玩具。 看完後再問他們:「買不買?」 他們說:「不買。」 我覺得不好意思,就說:「那個小老鼠一隻才五塊錢,我們買一隻好不好?」 他們說:「好吧,也好。」就各買一隻玩具小老鼠。 到了百貨公司門口,我說:「你們表現得太好了,我們到地下室買根棒棒糖鼓勵自己。」 就一人拿了一根棒棒糖,高高興興、浩浩蕩蕩的準備回家。 「現在是搭計程車好呢?還是坐公車好?」 他們說:「坐公車好。老爸,這個錢要省下來,是要買那個玩具的哦!」 小孩子從這樣的活動裡學會了如何累積、如何節省,甚至學會了一種很重要的習慣─延緩報償的習慣,不會非要不可。 一個人如果看上了一樣樣東西就非要不可,那是一種很大性格缺憾,台灣話叫「破格」,是很不好的。 我們要慢慢的從生活當中,去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習慣,他就學會負責,知道自己該負起什麼樣的責任。 隔了一段時間,孩子都長大了,不願跟我們一起去百貨公司。 有次我和太太去逛百貨公司,兩個人逛呀逛的就到了玩具部,我看到了驚心動魄的一幕。 有個媽媽抬高聲音說:「上個禮拜才買,這個禮拜又要買。」 儼然在告訴大家,我的孩子不講理,我不給他買原因是上個禮拜才買過,不是不買給他。 我覺得這個媽媽有點心虛,不給孩子買玩具有什麼好丟臉的? 不買就是不買,要講清楚,可是她的方式有點走樣,這個孩子又非要不可,她就拖著他走,那個孩子兩隻腳蹬著不走,她就啪啪兩下好響亮、好清脆的耳光,孩子哇的哭了起來,她拖著他慢慢消失在人群中。 我看到那一幕,感覺到很多父母,不了解怎麼帶孩子,所以我一直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知道怎麼把孩子帶好,建立一個讓每個孩子都有信心,能夠在生活上適應得很好的社會。 鄭石岩:「可以再來」樂觀態度 樂觀積極的態度,使一個人願意不斷努力,這是我們在生活適應上很重要的一環。 父母能表現出積極樂觀的態度,孩子通常也會直接吸收這種特質。 我到現在還常常想起我的父親,他做生意常常做垮,但是我看他早上起床時精神還是很好,他常講一句話:「牛丟了找牛陣()要,還是得再去。」他又去工作了。 在我高一時,我的母親對我說:「你應該好好學學你的父親。」 我說:「父親沒什麼好學的,他做小生意會賺錢,做大生意就虧本,我們已經夠慘的了,我還跟他學?爸爸沒有什麼好學的。」 我的母親說:「有,你要學爸爸的一點。」 她說〈台灣〉八七水災那一年,爸爸帶了很大一筆經費到中部做生意,隨著遇上八七水災,東西都被淹了、泡湯了,爸爸虧了很多錢,回來後當然很煩惱,點了一根煙,躺在床上,然後嘆了一口氣說:「唉!我做生意賠得褲子都要掉了,睡都睡不著。」這句話講完後,他就打鼾睡著了。 母親告訴我:「你該向你爸爸學的就是這個,樂觀、睡得著,你才有力氣去努力、去打拚。」 身為父母者,必須先培養樂觀的態度。 孩子拿一張考得不好的成績單回來,你會怎麼說?通常是:「要努力一點,你看這次退步了。」 我不贊成這樣,我也不對孩子講這種話。 我要說的是,「考試本來就是起起落落的,考不好是很自然的事。考好當然高興,考壞也沒有關係。不過我問你,沒有做對的部分,是否已經校正過來?」 他說:「有,已經校正過了。」 「在哪裡?」 「在後面。」 我說:「很好,你只要校正過來,老爸就承認你一百分。」 父母親是這種態度,孩子就不怕考不好。 如果你愛之深、責之切,孩子的積極樂觀態度就不容易建立起來。 父母親碰到挫折時能鎮定下來,然後說沒有關係,我們可以再來,孩子慢慢的也學會學習同樣的態度。 那種「可以再來」的力量是一個人克服困難的基本因素,那就是樂觀,也就是堅持。能夠堅持就能應付個變遷的社會,就能在碰到種種困難時脫穎而出,這是一個人在適應環境上,必須要有的基本態度。
資料來源http://tw.blog.search.yahoo.com/search/blog?ei=UTF-8&fr=yfp&p=%E7%88%B6%E6%AF%8D%E6%80%8E%E6%A8%A3%E5%B8%B6%E5%AD%A9%E5%AD%90%E9%9D%A2%E5%B0%8D%E5%A3%93%E5%8A%9B







*******************************************************************************

留心傾聽孩子的優點

我們每天都應該自問:「孩子真正感興趣的事物是什麼?我到底有多了解?」當我們用心傾聽孩子,不論是年長或年幼的孩子,都能提供線索,讓我們知道他們最在乎的事物。這些線索暗藏著孩子的優點的祕密,只要我們勤於用心傾聽,就可以發掘孩子真正的優點在哪裡。父母和老師的責任是要和孩子建立起傾聽的關係,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不但能幫助我們找到發掘孩子的優點的線索,更可以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感。
我發現,父母和老師常常不自覺地對孩子做許多假設,而很少花時間用心傾聽、認識孩子真實的自我,因為,我們總是以為身為大人的我們知識豐富、閱歷無數,應該由我們來告訴孩子一切事物,豈有大人聽小孩的道理?然而,請想想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中,那些從來不關心你的感受與想法的人。我們都有過這種單向式的關係,對方只顧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逕自做計畫和決定,完全不考慮你的感受與好惡,這種關係無法讓你感到快樂和滿足,也無法促進彼此成長。同樣地,孩子在這種關係中的感受和成人並沒有不同。我們都知道,孩子成長到某個年齡階段,生活重心會開始轉向朋友,重視朋友的意見甚於家人,這是因為他們的朋友大多喜歡他們的個人特質,而許多父母反而忽略了關心自己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因此,許多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也就不再願意接受父母的意見了。
有些大人以為自己會聽孩子的心聲,但實際上並沒有聽懂孩子真正想要說的。真正的傾聽是要能夠同理孩子的處境和感受。在我們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不曾有人真正用心傾聽我們的心聲、體會我們的感受,所以我們本身並沒有良好的榜樣,我們學習真正的傾聽。但是,如果你真的想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優點,就必須學會如何傾聽,認同他們的感受,而且要盡早開始。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大多數兒童並不善於表達自己,而他們最渴望的,就是被人了解。我們必須盡全力幫助我們的孩子。大人常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在交談中只顧著把自己的意見和親身經歷灌注到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傾聽。你是否也經常說:「當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如何如何)」或是「你應該找份工作,不要整天在家好吃懶做。」
孩子不需要我們可憐他們,也不需要我們濫給忠告,通常甚至不需要我們給他們太多的回應,他們只需要我們的傾聽和認同。下面是我最近聽到的一段師生對話,事情是這位學生沒有交作業。
「茉莉,妳為什麼沒有做作業?」
「有呀,我只是找不到放在哪裡。」
「妳不能再這樣散漫了,要專注一點,東西也要收拾好。如果妳連作業都交不出來,也不盡到學生的本分,將來怎麼升得上大學?」茉莉翻了個白眼,還嘆了口氣,讓老師覺得不受尊重。
「妳知道嗎?茉莉,我也不喜歡做作業。但是我出作業都是為妳著想,希望妳可以順利畢業,找到好工作,妳難道不希望可以達成這些目標嗎?」
「隨便啦!」茉莉繃著臉離開。老師覺得真搞不懂現在的孩子。
在這個真實的例子中,這位老師是出於好意,但是他的溝通技巧有待改善。青少年最需要的是被人了解的感覺,而不是他人急於矯正他們的行為。當大人不問清楚狀況、嘗試了解孩子,一味想要改變孩子,通常只會引起他們的反感而與大人疏離。如果這種情形一再發生,孩子就會喪失對大人的信任,因為,信任必須建立在彼此互相了解的基礎上,如果我們無法真正用心傾聽,就不可能奢望了解孩子。試想,這個例子中的師生互動如果改成下面這樣,又會是如何呢?
「茉莉,我發現妳沒有交作業。」
「其實我寫完了,但是忘了放在哪裡。」
「妳聽起來很喪氣。」
「是啊,我花了那麼多時間寫,現在卻得不到成績。」
「我聽到妳說妳花很多時間在做這門課的作業。」
「經常花好幾個鐘頭呢,好像永遠做不完一樣,而且這又不是我最喜歡的課,請你別介意我說實話。」
「妳不喜歡這門課,又為它花那麼多時間,所以覺得很矛盾,是嗎?」
「是啊,我真的很煩惱,每次都有那麼多指定讀物,我根本讀不完。」
「妳是希望可以加快妳在這門課的閱讀速度嗎?」
「我想大概是因為我根本不了解閱讀的內容,所以特別花費時間。」
這種傾聽和交談的方式,才能讓我們真正了解孩子。相信你一定知道,這種溝通技巧,不僅適用於和孩子互動,也同樣適用於和配偶、父母、同事、朋友交談。但是,話說回來,並不是每個人都很容易做到這點;尤其是對大人來說,如果孩子性格乖戾,就更難做到了。有時候,在這種反思式傾聽(reflective listening)過程中,如果面對的是亂發脾氣、口出惡言,或隨便敷衍應答的孩子時,老師和家長越是有耐心,似乎越容易造成反效果。反思式傾聽雖然困難,但卻是誘導孩子卸下心防、吐露真話的最佳方式。一旦你成功做到了,就會發現孩子會真心地想尋求你的建議。而這必須等到孩子相信你了解他、且對他深具信心時,這種關係才會實現。一旦孩子跨越了這個門檻,幫助孩子探索優點就會變成他們發自內心的習慣,而不是大人硬塞給他們的逆耳忠言了。
文章摘錄"優點教育的驚人力量"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1792&prev=1793&next=1701&l=f&fid=53








*********************************************************************************
【教養觀念分歧 新手媽媽困擾多】

由於許多新手媽咪沒有帶孩子的經驗,同時又想扮演好母親與女兒這兩個角色,所以可能從懷孕那一刻開始到孩子出生,都十分依賴自己母親(指外婆)的幫忙,也會聽從母親的建議來照顧孩子的健康。然而,當孩子漸漸長大時,新手媽咪似乎又意識到自己是希望照著自己的想法來教育孩子;當外婆與媽咪教養觀念分歧,外婆卻執意介入孩子的教養,在這種情況下,媽咪該如何如何處理?媽咪與外婆間的親子關係出現問題,溝通不良時,會不會影響到對下一代的教養?

若你從小就生長在一個權威的家庭,覺得好像長期跟母親溝通,毫無成效,直到現在母親依舊會用很權威的語言跟態度跟自己或孩子說話,像是訓斥孩子:「誰家的小孩子都已經會什麼什麼了,你怎麼現在都還不會?!」
或是批評孩子的作品與表現不夠好,時常因為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而與父母起爭執。

在這個情境中所看到的是媽媽本身似乎很容易受到別人的話所影響,有可能是因為從小就成長在一個被指責的環境中,所以基本的自信心已經崩解掉了,如果不好好處理,可能不僅僅是聽到自己親生媽媽所說的話會感到不舒服,只要聽到別人說什麼,就會開始懷疑與自責:「我是不是沒有資格與能力當一個好母親?」這同時也在告訴我們,在教育下一代的時候,如果想利用指責或打罵的方式來改變孩子,其實往往只會擊垮孩子的自信心,產生負面效果。

臨床心理師治認為,在權威型母親教養下長大的孩子,比較容易出現對自己所做的決定沒有自信的情況,因為從小到大,任何事情媽媽都已經幫她做好決定,並且不容許孩子反抗

因此,已經是成人的女兒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努力發展出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藉由審視自己過去成長的經驗中,接受過什麼幫助,哪些又是不合理的對待,真正去了解「自己」現在的價值觀與教養觀念究竟是什麼,因為當自己的觀點很清楚的時候,就比較不會受到外在他人的影響,出現負面或矛盾的情緒。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41536209196067&set=a.209095969106764.62356.205200392829655&type=1&the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