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父母教養子女的態度


家庭是兒童學習社會化的最早處所,也是初期教育養成的地方,在個人的教育過程中,家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關鍵的角色。兒童最先接觸和學習的對象是父母,父母的教養方式與態度,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人格培養有著絕對的影響。
我們常說:「教養孩子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因此,我們想要扮演一位成功的父母,除了從書刊、報章、雜誌上不斷的吸收教養子女的原理原則之外,更必須從實際生活的體驗中獲得一些經驗,並且隨時審視、檢討、修正、調整,使理論與實際緊密配合,建立正確的教養方式與態度,有效的幫助孩子成長。


父母教養子女的方式大致可分為四類:

一、 傳統權威式:
在傳統的家庭裡,父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管教孩子較嚴格,但是嚴中有愛。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比較乖巧、柔順、有禮貌,可是也比較拘束,缺乏思考、批判、創造的能力。如果過於嚴厲,甚至會使孩子產生恐懼、退縮、膽怯、消極、悲觀、神經質等不良的心理影響。尤其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容易產生叛逆行為,造成嚴重的親子衝突。

二、 放任縱容式:
縱容往往變成溺愛,使孩子無法明辨是非道理,無所適從。放任的結果,養成孩子依賴、任性、囂張的習性。放任縱容式的教養方式,凡事「有求必應」,很容易塑造出「自我中心」、「為所欲為」的孩子。大多數的問題青少年都出自於這種教養方式的家庭,值得我們警惕。

三、 不一致性:
教養態度的不一致有三種情況。首先是祖父母和父母兩代間的不一致;其次是父母親間的不一致;第三種是父母本身前後矛盾或寬嚴不一。前兩者可能是父母嚴格,祖父母溺愛,父母處罰孩子時,祖父母當靠山;不然就是父親過嚴,母親縱容,孩子做錯事情有母親背後撐腰。凡此,都容易養成孩子虛偽、欺騙、陽奉陰違的個性。前後矛盾的態度更易造成孩子無所適從和適應上的困擾,甚至猜忌、缺乏安全感、不信任別人並且有攻擊傾向。

四、 民主自由式:
民主是互相尊重的,父母雖有其權威,但也應該尊重孩子的意見,注重「雙向的溝通」和彼此的接納。自由需要合理的限制,不是漫無節制的自由。在自由的氣氛中,容易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判斷和創造的能力。因此,在這種教養方式長大的孩子,比較擁有幸福感、自信心,能自我悅納、情緒穩定、獨立自主、人際關係良好、社會適應力佳,富有愛心和社會正義感。

教養子女的基本原則和態度

一、 充分的愛心和關懷
「愛」是孩子人格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原動力,但是不可溺愛,否則會養成「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放任態度。

二、 適度的要求和約束
教養孩子就像是放風箏,給予自由發展的空間,但是也要有適度拉力,才不會失控或不知去向。如果能從「他律」發展成「自律」,那麼不但父母輕鬆,孩子也快活。

三、 公平對待不偏袒
大部分的父母不只養育一個孩子,對待子女稍有不公,他們馬上就會察覺出來,孩子對父母關愛的感受是相當敏感的,如果父母有所偏袒或忽略,往往會造成兄弟姊妹之間相互妒忌、爭寵、衝突,不僅對父母不信任,甚至影響手足之情。

四、 了解孩子的能力和性向,因勢利導
孩子的能力和性向有個別差異,人格特質和興趣也有所不同,我們不能要求每位孩子的學業都名列前茅,更不能期望每位孩子都當醫生,只要順著他們的能力、個性、性向和興趣,做適當的引導,都會有所成就的,即所謂的「行行出狀元」。

五、 營造民主開放的家庭氣氛
在民主開放的家庭氣氛中長大的孩子,親子溝通容易,人格發展正常,人際關係良好,自我觀念清晰,比較有自信心、責任感,能夠自尊尊人,和別人建立友誼,是前述四種教養方式中最合宜的一種。

六、 暗示而不姑息
孩子做錯事情,不要苛責,也不要姑息。苛責使孩子失去自我反省的機會,姑息會讓孩子一錯再錯。因此,父母親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只做適當的暗示和引導,就可以讓孩子用心體會、自我思考、獨立判斷,然後自我調整,改過向善。

七、 以身作則
身教重於言教,有些父母言行不一致,要孩子遵守交通規則,自己卻載著孩子闖紅燈,甚至有當父親的責備孩子說:「真不要臉,為什麼偷同學的鉛筆?爸爸從公司裡拿那麼多鉛筆回來給你,難道還不夠你用!」如此身教,怎能教孩子不去侵佔別人的財物呢?因此,要孩子勤勞,大人就不能偷懶;要孩子將來成為正人君子,父母就不能做偷雞摸狗的行為。

八、 態度與方式協調一致
夫妻或兩代之間(父母或祖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要一致,否則寬嚴不一、前後矛盾,將使孩子無所適從。如果大人的意見不同,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執,應該在私下溝通、協調取得共識,才能有效的幫助孩子成長。

九、 善用獎懲原理
好的行為表現應該受到獎勵或讚許,不良的行為應受到懲罰或制止。體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關係,就能培養孩子明辨是非、判斷善惡的能力,並且建立正確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

十、 設身處地
孩子有了委屈,做父母的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去傾聽他的感受,接納他的情緒,例如:孩子跟媽媽說:「我不想去上學。」母親說:「為什麼?」「同學都叫我『瘦皮猴』,所以我不想去。」媽媽卻回答:「這有什麼關係,取綽號又不會死。」這就是沒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問題,回想我們小時候,不也是很在意別人給你取了不雅的綽號嗎?所以做父母的應該設身處地的接納孩子的陳述,然後表示難過的說:「他們怎麼可以這樣呢?」另外,不要以大人的眼光來衡量孩子的能力,要求孩子和大人有同樣的表現,否則,將帶給孩子嚴重的挫折感。

《三字經》:「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可見養育孩子必須給予教育,教育孩子必須有一套可行的方法和一定程度的標準。然而,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教養模式」,因為每個家庭狀況不同,家長和子女的人格特質、知識水準、生活經驗也各有差異,怎樣的教養才是合宜,要拿捏得準,實在頗具難度。但是只要秉持著「教」必須是愛的教育;「養」必須是負責任的養育,也就八九不離十了,可說「雖不中,亦不遠矣!」若要進一步達到「藝術」的境界,則有賴為人父母者不斷的從經驗中用心探討,從生活上細心琢磨,才能夠找到親子契合的平衡點。

資料來源http://s2.hwces.tnc.edu.tw/~principal/ss1.htm






*******************************************************************************
父母常犯教養錯誤
人們常用「猴死囝仔」形容調皮搗蛋、不守規矩的孩子,曾看過某本親子教養書皮封面印著「你在養小孩,還是養猴子?」,短短一句,令人莞爾;但對於家裡有個山大王的父母來說,卻感到一陣膽戰心驚!西遊記裡的唐僧用金箍咒來制服孫悟空的桀驁不馴,家長面對家中小霸王無理取鬧,勸告後仍然無效的窘況下,巴不得也有緊箍咒語,讓孩子能乖乖聽話,但您有沒有想過,有時候可能是因為大人管教不當,而不是小孩自身的問題呢?本篇文章即為您解析教養0~4歲孩子時,父母常犯教養錯誤,您不可錯過!
家有山大王!?
信誼基金會親職教育部部主任譚合令指出,處於0~4歲階段的嬰幼兒難以抓摸、情緒變化快,翻臉就像翻書一樣,好像任性是他們的專利,常令家長們難以理解孩子的行為。這歸咎於幾個原因:1.小嬰兒是自然人,尚未社會化,當尿布溼了、肚子餓了等,自然就會出現哭鬧現象;2.孩子的生理或心理需求沒有被滿足;3.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因此以哭鬧做為宣洩情緒最有力的表現;4.孩子之前有成功的耍賴經驗,因此強化孩子的負面行為,使孩子遇到同樣情況時故技重施。
譚合令表示,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或行為,不一定要抱持負面的角度看待,多站在孩子的高度想,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可能不是您原本想像得那樣不可理喻;譚合令舉例說,有些1~2歲的幼兒喜歡打人、推人,細究原因,原來是孩子的社交能力尚不成熟,他可能只是看到別的孩子感到很興奮,卻用力過猛把他推倒,或是他不知道如何表達,這時候家長可以示範給他看─當遇到別的幼兒時該怎麼做;另外一個原因可能跟照顧者缺乏耐心,使得孩子也有樣學樣,用粗魯的行為對待他人。
  幼兒需要父母的陪伴,尤其是0~3歲這一階段,正是培養對人產生信賴感及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一旦管教不當或太過冷漠,皆可能致使孩童未來人格、認知與能力產生偏差。因此,本文針對這階段的幼兒,提出家長們最容易犯的七大教養錯誤,趕快來看一下您是否在無形中也犯了這樣的錯誤吧!
0~4歲常見教養錯誤大公開 
Error 1陪伴時間太少
現代父母工作忙碌,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往往是在週末甚至假期,才有時間與孩子相處,即所謂的週末父母、假期父母。有些父母認為自己每天都打電話關心孩子,難道陪伴還不夠多嗎?譚合令表示此階段的幼兒,特別需要父母陪伴在身邊,電話那頭的聲音並不能取代實質的陪伴,因此家長們要多花些時間跟孩子相處、建立關係;否則孩子覺得父母對他都漠不關心,導致孩子在長大後對人容易產生不信任感,或是對環境沒有安全感。
適合做法:
 撥時間與孩子相處,共度快樂的親子時光。
 參與孩子的生活,瞭解孩子在做什麼。
不當作法:
 用一些東西以為可以取代愛或陪伴,像是過度縱容、降低標準、用禮物收買孩子等。
 漠視孩子情感的需求。
Error 2缺乏耐心
對於孩子哭鬧、發飆的行為,父母不要只是一味的責備,您要努力嘗試去瞭解您的孩子,您會發現他小小的腦袋瓜裡,其實有很多令你出乎意料的想法。享受孩子當下正在經歷的階段,不要急著將他推向不符合此年紀該有的表現,讓孩子做符合他性情和年齡的事情,有時陪伴孩子一起玩耍、胡鬧,您跟孩子之間的感情會越來越親密。
孩子並不是全按照著同樣的時間表整齊劃一的成長,可能孩子某件事常敎不會,或是某個習慣一直改不掉;令父母心中備感挫折,產生比較心理,進而對孩子失去耐心;建議父母們不要急躁,給孩子多一些時間和包容,您將會滿懷喜悅地發現孩子的轉變。 
適合做法:
 時常告訴孩子您愛他。
 透過肢體接觸表達情感(如擁抱、親親)
 真心讚美孩子的表現或努力。
 給孩子時間去適應或改變。
不當作法:
 硬逼孩子去做不符合他性情或年齡的事情。
 拿孩子跟其他人比較。
Error 3管教方式不一致
譚合玲指出有些父母在管教孩子時,常常依時間、地點或是情境不一樣,對孩子同樣的行為卻有不同的管教方式,使得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父母的處罰標準到底是什麼。父母以及週遭的照顧者(如家裡的爺爺奶奶、保母)彼此最好能在一些主要管教原則上,共同建立規範,達到默契。
適合做法:
 管教原則和態度保持前後一致。
 身教勝過言教。
 規範孩子的固定作息,養成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
 和配偶或是其他主要的照顧者,在教養原則上達成協議。
不當作法:
 規定朝令夕改,改變無理可循。
 照顧者自己內鬨,孩子不知道該聽誰的。
Error 4動輒打罵
譚合令提醒,打罵策略不能過了頭,有些家長往往在氣頭下失控,痛打孩子一頓,忘了他還只是個弱小、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孩。她並不贊成體罰,長期以暴力行為管教孩子,會引起幼兒的模仿效應,以為碰到事情可以用以暴制暴的手段,恐怕孩子將來會產生攻擊的傾向和行為。其實孩子非常的聰明,他也會觀察父母的忍受極限點,並瞭解自己行為會遭受的可能處罰,因此,透過制定清楚公平的規則與獎懲辦法,可以讓孩子知道“禁區”在哪裡。
此外,許多父母也會犯了過度使用“限制、制止”等負面用詞,像是「不可以」,或是常常罵幼兒:「你不乖、你不好」等,漸漸地,可能扼殺孩子的自信心與自主能力。
適合做法:
 制定必要的行為規則與約束,引導幼兒瞭解與遵守。
 用孩子喜歡的事物或嗜好,作為溫和的懲罰辦法,比如「不帶你去散步」。
 當知道自己是對的,就要堅守原則,不輕易讓步。
不當作法:
 認為孩子不聽話,就要用打的。
 覺得麻煩或是受不了孩子生氣,就放棄立場;妥協只會使孩子下次更變本加厲。
Error 5過度保護
2~3歲的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概念,開始有獨立自主的慾望,表示孩子正在發展學習生活自理的能力,像是想要自己吃飯、洗手、穿鞋等,父母應該給孩子多點自由、包容和耐性,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做。譚合令表示,許多父母親不相信幼兒有自理能力;若家長一直在期望孩子長大,而幫孩子包辦生活所有的大小事,可能會累一輩子!
家長在提供必要的保護之外,盡可能讓孩子在有限度的範圍和安全的探索環境裡,可以隨意做想要做的事。此舉不但能夠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也可以提升孩子對自我的評價和對自我能力的信任度。
現在的家長都非常疼愛孩子,有時候很容易成為過分保護孩子,事事為孩子設想;因此而養出驕縱,缺乏同理心、團隊能力差與自我主義的孩子;父母應該注重品格教育,時常在生活中提醒孩子該有的禮貌和行為(例如:尊重長輩)。
適合做法:
 在自由和約束間保持平衡。
 容許孩子嘗試,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 想辦法幫助孩子自己做決定。
 孩子若做出正確決定,就好好誇獎一番。
不當作法:
 因為無法忍受孩子弄得亂糟糟,或是不忍心看到孩子失敗;就什麼都先幫孩子做好。
 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
 認為父母的決定一定都是最好的,完全沒有商量餘地可言。
Error 6電視、電腦保母
譚合令指出,曾有研究結果發現,2歲以內的小朋友每天多看1~2小時的電視,7歲以後注意力不集中的機率增加10~20%!提醒家長們,2歲以下的幼兒應極力避免給他看電視電腦,因為銀幕的聲光效果對於幼兒過度刺激,對其未來的認知和語言能力皆有很大的不良影響。有時候媽媽在看連戲劇,將寶寶放在嬰兒車裡,以為他沒在看,其實電視的聲光和內容此刻也已經悄悄入侵孩子尚在發育的眼睛和心靈。
陪孩子看電視
如何陪伴孩子看電視,可不只是坐在旁邊就好!過分依賴電視,將使孩子未來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產生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的情形,譚合令建議,針對2歲以下的幼兒,應盡力避免讓其接觸電視電腦;2~4歲階段,看電視的時間控管在30分鐘之內。陪伴孩子一起看電視,幫孩子過濾節目,像是打打殺殺、情慾糾葛的內容皆不適合;當孩子看不太懂時,家長也可以解釋給他聽。
Error 7溝通不同調
譚合令表示:「家長要用孩子聽得懂的話跟他交談。」尤其是0~2歲的孩子,知道的字彙比較少,因此當他在說話時,即使發出的聲音不明確,父母也要仔細聆聽,並且試著給予適當的反應;若發現孩子聽不懂,那就換句話說;同時利用豐富的語調和臉部表情,保持親切和藹的態度對待他。
另外,從2歲起,寶寶開始會問很多問題,家長應該嚴肅且和善地面對孩子的問題,並且盡量回答,透過正面的回應,能鼓勵寶寶擴展他的心智。
適合做法:
 專心傾聽,以和善態度跟孩子說話,並給予適當回應。
 主動徵詢孩子的觀點。
不當作法:
 漫不經心聽孩子說話。
 動不動就叫孩子閉嘴或打斷其談話。
 三言兩語打發孩子的問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nanny-diary/article?mid=110&prev=111&l=f&fid=12





********************************************************************************

賞識你的孩子

1.喚醒小孩潛能的第一招是「找感覺」。


 你有了天才的感覺,你會成為天才;你有了英雄的感覺,你會成為英雄。美國十九世紀有一位又聾又盲的女偉人-海倫凱勒。六歲半一個字不會說,十八歲會五國語言。
周弘有一天看『海倫凱勒傳』,無意發現海倫的生日是1880年6月27日,而婷婷生日是1980年6月29日,他興奮的衝回家抓住婷婷,「婷婷,太好了,天大的好消息被老爸發現了,我一直在納悶,你為什麼這麼聰明,這麼有靈性,原因終於找到了。
搞了半天原來你是海倫轉世啊!」「怎麼證明?」「你看,你的生日跟海倫相差整整一百年,一天不差。」「真的嗎?」婷婷瞪大了眼睛。「白紙黑字,一天不差。」我把書遞給婷婷。
婷婷連忙湊過來,一看,有點失望。「他是6月27日,我是6月29日,相差兩天。」我不慌不忙地解釋道:「據我了解,一天不差,海倫媽媽生她時是順產,你媽媽生你時是難產,剛好耽誤了兩天。」
頓時,婷婷兩頰飛紅,彷彿海倫的血液在血管裡奔騰,海倫的靈魂在腦海裡遊蕩,感覺找到了。許多年後,婷婷自己講,海倫給了他無窮的力量,小時後做事遇到困難時,就想像自己是海倫凱勒。婷婷背誦圓週率小數點後一千位,許多人都說他是天才,我也相信他的智商應該比同年齡人高得多。
可是,幾次智商測量結果都在100-110之間,屬於正常範圍。這下,婷婷覺得自己天資平平,有點灰心喪氣。這時我開導婷婷,說:「女兒啊,老爸認為目前的智商測試是低水平的,它只能測出記憶力、注意力、觀察力等一般智商,根本無法測出人的創造力、悟性、想像力等高級智商。
看來你大腦太靈了,連聰明到連智商測試都測不出來。」婷婷頓時心花怒放,又找到了天才的感覺。
 
2.成功誘發動力,第二招「嘗甜頭」。
 對孩子幼小的心靈來說,往往看到成功的希望,才有努力的力量。記得女兒七歲剛接觸到應用題時,有一次,十道題只做對了一道。
換了其他的家長,兩記耳光早就過去了。錯了一道題還情有可原,錯了九道題那就不可饒恕。婷婷做對了一道題,我想到的是鼓勵,想到的是他小時候蹣跚學步,我歡欣鼓舞的情景。
於是,我滿懷深情地對她說:「簡直不可思議,這麼小的年齡做這麼難的題目,第一次居然就做對了一道。」婷婷露出了喜悅的表情,她還想進一步證明自己。「爸爸,你小時候會不會做?」「我肯定不敢做,像你這個年齡,這麼難的應用題,爸爸連碰都不敢碰。」
婷婷頓時信心倍增,彷彿插上了飛翔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在數學的知識天空裡,僅用三年間學完了小學六年的數學課程。
 
3.提高孩子興趣的好方法是激發和喚起孩子的「好奇心」。
 每個兒童的腦海中都有著無數個不斷變化的問題。
同樣一個問題,在孩子感興趣時,幾分鐘就能教會,而孩子毫無興趣時,往往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也教不會。
一只蘋果掛在孩子的頭頂上方,掛的太高時,孩子有沒有信心摘?沒有。
因為拼命跳也搆不著。掛的太低,孩子有無興趣?也沒有,因為隨手可拿到。越是容易得到的東西越沒吸引力。
婷婷三年級的時候學珠算,首先要過的是打百子關(不曉得這是什麼?)。女兒打算盤的速度是全班最慢的。每次打百子就提不起精神,找不到感覺。
怎麼辦?孩子自己都覺得慢,這時候你再說她不行,他肯定會想:連爸爸媽媽都說我慢,看來我是真的不行了。
我要讓她找到打算盤的感覺,讓她相信自己行。我對女兒說:「爸爸相信你打算盤勢絕對會快的。」「爸爸,為什麼說我會快呢?」女兒不解的問。「你想一想,你小時候有沒有上幼兒園?」「沒怎麼上。」「對啊。
別的孩子小時後都受過一系列的手工訓練,而你沒受過訓練,爸爸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比你還慢。我門來做個實驗,爸爸拿表給你看時間,爸爸不相信你會慢。」女兒躍躍欲試。
為了保證女兒的成功。我把加到整數十的答案都寫在旁邊。婷婷打的很慢,可是答案絕對是正確。
她每加十位,我就為她歡呼:「對了,又對了。」「爸爸。慢不慢?」女兒望著我的眼睛尋找信心。
我激動地說:「不得了,第一次就全對,我小時後練五六遍都沒打對,還弄得滿頭大汗。」女兒興趣越來越高,本來最怕打百子的她現在卻不願停手。「爸爸,我還要打,我還要打。」第二天,動作快了;第三天,又前進了一步,就這樣動作越來越快。不到四十天,居然從二十多分鐘發展到一分鐘三十秒打完。婷婷打百子,偶爾也會打慢一次。
若馬上指責她,會破壞她的情緒。而手錶掌握在我的手中。比如她明明超時了,我卻真誠地撒了個謊:「早呢,請放心,來的及。」打完之後,如上一次是十三分鐘,我就故作輕鬆地說:「十二分五十秒」
 
4.教育成功的奧秘源於家長的一種良好心態,百分之百地堅信自己的孩子「行」這一個字上。
失敗是每個孩子必須面臨的人生課題,而孩子如何面對,反映了家長的心態。
越是寬鬆的成長環境,孩子越不怕失敗;而越是苛刻的成長環境,孩子越怕失敗。
有一則故事,有一次,兒子求助於父親:「爸爸,有一道應用題我不會做。」爸爸一看,這麼簡單的題目不會做,頓時氣不打一處來。轉念一想,教育孩子要有耐心。「好吧,爸爸做一遍給你看。」
孩子一看到爸爸緊皺的眉頭,多少痛苦往事湧上心頭,心理有點發荒。爸爸做完之後,說:「兒子,你看。」孩子的手心出了汗,怔了一會兒:「爸爸,我還不懂。」這時父親牙齒咬的咯咯直響:「好,我再給你做一遍。
如果再不會的話,咱們走著瞧。」孩子心想,完了,想逃都沒處逃了。
早之如此,何必問他。「兒子,你再看。」孩子已經六神無主,眼睛發花,連數字都看倒了。「我還是不會。」老爸憤怒的把草稿紙撕成碎片,砸向孩子。
這撕碎的僅僅是普通的草稿紙嗎?撕碎的是孩子的自尊啊!這時父親意猶未盡:「兒子,講心理話,這道題難不難?」「不難。」「你說老爸有沒有耐心?」「有,都做兩遍了。」「兒子啊,這麼簡單的題目,老爸做了兩遍你都不會,還讓老爸說什麼好呢?」然後這位糊塗的父親用無比失望的目光久久凝視著兒子。
兒子在羞辱的目光中低下了頭想了半天,終於開竅了。「爸爸,我是不是真的很笨啊。」在家長剛開始說孩子笨的時候,孩子用幼小的自尊捍衛著:「我才不笨呢!」因為孩子學說話的時候已經形成了強烈但又十分脆弱的自信。
隨著家長這些播種的不斷「深入」,孩子漸漸開始相信自己笨了,直到有一天,老師說他笨,左鄰右舍說他笨時,他就堅信自己笨了。家長終於為自己的抱怨得到了和預期完全相反的報應。
家長覺得孩子不行的另一個原因是「比」。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承認差異,以後就否認差異,往往拿別人孩子的長處與自己孩子的短相比。比到最後自己的孩子一無是處,孩子怎麼努力,在家長眼裡都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家長的心態失衡了,由允許孩子失敗轉變為不允許失敗,結果孩子更害怕失敗。
女兒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年後,朋友寄給我一本「中國少年之星」,我原想看一看激勵自己,可才看了一半就涼了一大截。「人家的小孩那麼好,婷婷完了!」腦子裡老想著別人的優點,眼睛裡總盯著婷婷的缺點。怎麼看都覺得他不夠好,開始懷疑自己的孩子。我好不容易把心態調整過來以後,問別家長有沒有這種感覺時,她們說:「一點不錯,我們一看啞女都能成神童,更覺得自己的孩子完了」
  
5.和孩子對話、做朋友。
這是一位父親解決兒子沉溺電玩的故事。上初中的兒子迷上了電玩,就像菸鬼迷上了鴉片一樣不能自拔,而且技藝超群,別人一個籌碼只能過一關,他輕而易舉地能通十關。父子的矛盾,在電玩的漩渦中逐步升級。「打」是家常便飯最覺得是讓兒子跪在洗衣板上,頭上還頂著一盆水。
後來,父親知道了賞識教育,他開始站在兒子的角度換為思考,他決定每過一關,都會有「你真棒,你真行」的賞識語,兒子在電玩中找到了一種征服感。有一天當兒子心情煩躁、坐立不安的時候,他對兒子說:「今天帶爸爸也去打電動好不好?」兒子不知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但心念一轉,去也無妨。當他兩人到網咖時,把老闆嚇一跳,還以為父親來找麻煩的。
兩人玩了一下午,在回家的路上,發現兒子有話跟他說了,老爸看到一絲光亮。以後的日子,兒子依然想打電動,只是他再也不打兒子,兒子也同意先把作業完成。
父子間的冰層在逐漸融化著。兒子高中聯考後,老爸經過深思熟慮,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為兒子買一台電腦。
他和兒子是這樣說的:「兒子,爸爸相信你可以成為一名電腦專家,所以家裡決定給你買一台電腦,爸爸夠朋友,你也要夠朋友。你要把玩電腦的時間安排好,要讓電腦成為你學習的動力。」兒子一陣驚喜,眼淚如潮水般地湧出來。
自然這份感動也化為一種動力。兒子住校,週末回家後,他讓兒子玩電腦放鬆一下心情,兒子卻說再看一會兒書,因為老師講的一個問題還不大懂。那時候,他真不敢相信這就是一年前那個打死也不服的兒子。
過了一段時間,他對兒子說:「兒子,你現在玩的是別人設計好的程式,將來你要設計程式給別人玩才更好呢。」兒子果然開始對電腦感興趣,他說上大學一定要考資訊系。而最讓父親欣慰的不僅是兒子的電玩問題,更重要的是兒子懂事了,懂的關心體貼父母了,有心裡話也願意和爸爸講了。
 
6.孩子「怕」的是賞識、幽默和感動。
陳老師接受賞識教育後,批評學生越來越有藝術。有時聽上去簡直像表揚,使學生心裡湧起一股股暖流。
她的第一招就是給足面子,從不當眾批評,而是把犯錯的同學單獨叫到辦公室。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是:「某某同學,老師簡直不敢相信像你這麼好的孩子怎麼會犯這種錯誤呢!
你知道你在老師和同學心目中的位置嗎?你是老師的自豪,全班同學的驕傲啊!」接著再誠懇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整個批評過程真正想表達的就是:「孩子,你太好了,除了不對的地方。」
班上有個叫豆豆的同學,有打人的壞習慣。有一天剛上課,同學就喊起來了:「老師,豆豆又打人了。」陳老師語重心長地說:「豆豆打人肯定是不對的,不過,同學們想想,豆豆是過去打人次數多,還是現在打人次數多呢?」同學們異口同聲,過去打人多。
陳老師接著問:「是過去打人狠,還是現在打人狠呢?」「過去打人狠。」「那我們批評他之前,先用掌聲肯定一下他取得的進步,好嗎?」掌聲想起的時候,平時倔強的豆豆眼框裡充滿了淚水。感動融進了豆豆的生命,他以後再也沒有打人了。
 
7.把做人的權利還給孩子的同時,把做人的責任也讓他承擔起來。
有一個四代同堂的大家庭,溫馨而和睦。唯獨一個叫靜靜的孩子把這個大家庭攪得不得安寧。
她從小受到百般溺愛,被寵壞了。上學後功課跟不上,還養成了許多不良習慣。你說她一句,她要還你十句,多說幾句她就頂你說:「煩死了,煩死了!」
這家人接觸賞識教育後醒悟到,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他們表示要用全心的眼光看待靜靜。全家人開始找孩子的優點。
他們發現靜靜的作文字雖寫的不好,錯別字多,但語言流暢,於是,就讓她在吃飯時候朗讀作文。小姑娘的口才的確好,清晰悅耳,結果贏得了一陣陣的掌聲。
以後,她每寫一篇作文,都讓她表演。她越讀越愛讀,越寫越願寫,作文有了很大的進步,連得了幾個優。家長意識到,由於學習基礎差,要求靜靜的學習在短時間內有很大進步是不現實的。
以前對孩子的關注點搞反了,在有形生命與無形生命上發生了錯位,僅僅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沒有精神上與她溝通。現在,家長與靜靜通過充分的溝通,從小事上約法三章。比如父母首先要求靜靜學會自食其力、愛勞動,具體工作是每天早晨取牛奶,中午倒垃圾,晚上拿報紙。
在家長真誠的鼓勵和熱情的掌聲中,孩子早晨眼睛一睜,飛快地穿好衣服去取牛奶,中午放下書包就主動地倒垃圾,晚上爺爺把報紙帶回來,她還懇求爺爺送回去,因為「這是我的事」。她從承擔的責任中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覺。

教育是決定小孩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開發孩子智力的同時,也要重視孩子情感的培養,要讓孩子學會寬容,學會關心理解別人,懂得回報別人的付出。
作者:周弘先生,南京市人,初中畢業,原為普通工廠工人,現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賞識教育研究所所長,南京婷婷聾童學校校長。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412&prev=413&next=411&l=f&fid=10






*********************************************************************************
做個民主的現代父母
四十年前的台灣社會,一對父母養七、八個小孩是平常事;雖然物質貧乏,但是很少聽說有什麼親子問題的發生。反觀物質豐饒的現代家庭,子女又少,但是大嘆「父母難為」的大有人在。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台灣近幾年來社會不斷的變遷,導致家庭結構的變化,家庭的權力中心已由長者的手中,平均分配到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現在年輕一代的父母,小時候爭不到權利,好不容易長大成人並為人父母,卻連小孩都來爭權利。

年輕一代的父母,可說是處於家庭權力重分配的過渡時期。如果我們仍然迷戀舊社會的權力意識而無法跳脫的話,就會感到自己過去很委屈,現在更無力,因而整天陷於苦惱中。

因此,我們必須調整自己的心態:
一、 體認時代的變遷,才不至於陷入「親權至上」的迷失。

二、 建立終生學習的觀念,才能與孩子同步成長、和諧相處。

三、 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才能避免不當干涉所造成的衝突。

四、 孩子雖然出自於父母,但不是父母的私人財產,他是社會的公產。如此,才不會妄想控制孩子。

五、 與孩子建立朋友的關係,才能與子女無所不談,分享彼此的喜悅和憂愁。

六、 給予應有的關愛,但不期待孩子的回報,才能免除期待差距的負擔。

七、 以溝通代替命令,才能增進親子關係和互相了解。

八、 以討論代替處罰,才能避免互相傷害。

九、 以身教代替言教,才能避免喋喋不休,並能獲得有效的示範作用。

十、 接納孩子好的一面,也要接納不好的另一面;因為孩子也有調皮、搗蛋、疏忽、不專心等不良的天性。

「威權時代」已然過去,社會已演進到「民主時代」。民主時代所講究的是人人平等,小孩的地位已和大人平起平坐了。因此,我們只有順著社會變遷的腳步走,才能建立兩代間的親密關係;也唯有如此,才能培育出符合時代潮流的下一代。

資料來源http://s2.hwces.tnc.edu.tw/~principal/ss1.htm







********************************************************************************

父母應當上的十二堂課
付晶晶  著
發行者  婦女與生活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前言》

      我曾經無意間聽到女兒跟同學說:「我老爸算是另類,在那麼多爸爸中他屬於很好溝通的,很特別,有些我們遇到拿不定主意的事,他很厲害,小小分析一下,很管用,不信你下次找他,試試看就知道。」

      家長和孩子,既是親子關係、師生關係、朋友關係、夥伴關係,地位是平等的,既然平等,就應該相互理解和尊重。這就要求家長放下身段,學會溝通。只有溝通,才能說心裡話,才能彼此瞭解,彼此信任,消除誤會,增進感情。

      所以,我以與孩子所說過的各種心裡話的經驗,特地寫成這一本小書,讓家長在跟孩子溝通前,思考如何讓自己成為孩子推心置腹的朋友。這樣大家談起話來,就更加甜蜜一點、自在一些。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目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著兩個誤區:

      一是在兒童觀念方面,有些家長見「物」不見人,將孩子當成麵團,想捏成什麼就捏成什麼,無視孩子的主體地位和獨立人格,致使孩子成為家長的私有財產,成為縮小的大人,缺代應有的天真和靈性。

      二是有的家長過分重視智力投資而忽視對孩子精神的優化,而全然不顧孩子的感受,隨意剝奪孩子的自由和權利。

      本書短短的十二堂課中,抽取了十二個親子溝通最重要的進階與質素,兼顧習慣、品格、心理,和各位爸爸媽媽們分享,希望各位和孩子一起,在這個快樂的課堂裡,得到溝通,收穫彼此更多的愛。

《本書架構》

第一課  爸媽必須一起買本筆記本

    第一節  制訂個人的家長筆記
    第二節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第三節  花在孩子身上最寶貴的東西是時間

第二課  告訴自己的孩子:你是最棒的!

    第一節  孩子,你是誰?
    第二節  孩子,你就是你
    第三節  孩子,你能做什麼
    第四節  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三課  訓練孩子終生受益的好習慣

    第一節  太陽下的螞蟻------學會專注
    第二節  給孩子一個「深呼吸」的家
    第三節  為了悠閒的生活------學會守時
    第四節  健康才是一切------學會鍛鍊
    第五節  不懂得算計就會造成浪費

第四課  小貓咪穿花衣------教孩子改變自己

    第一節  流浪漢好不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第二節  剪草坪和吃蘋果------快樂競爭的真諦
    第三節  誰的積木堆得更高------引導孩子的正確法則
    第四節  我們一起來讀一本故事------親子閱讀的樂趣
    第五節  一起拍照------耐心比什麼都重要

第五課  誰要我幫忙?------讓孩子學會交往

    第一節  要我幫忙?
    第二節  「你看我有什麼!」
    第三節  「對不起,這是我的錯」
    第四節  最難說的「不」字
    第五節  「我需要你的幫助!」

第六課  蹲下來看孩子------親子家庭氣氛

    第一節  早安,爺爺!
    第二節  晚安!媽媽
    第三節  佳佳最想聽的話
  
第七課  好無聊喔!------教孩子控制情緒

    第一節  「擁擠的公車」------寬容應對不快
    第二節  無聊的敵人------發現快樂
    第三節  不一樣的快樂------孩子,你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第八課  找回家長的童心------會玩的孩子更成功

    第一節  減少干預,孩子才能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
    第二節  和孩子一起玩------共同遵守規則
    第三節  玩的學問------培養孩子的預知能力和洞察力

第九課  心靈教育,您準備好了嗎?

    第一節  三棵樹的故事------人是受命而生的
    第二節  博士的悲劇------為誰做到最好?
    第三節  天地有大美------為孩子找種詩的土壤

第十課  家長絕對不能做的事

    第一節  從攀比中是不能獲得幸福的
    第二節  背後說老人家的壞話,會讓孩子看不起
    第三節  責罵是最為下策的教育方式
    第四節  教孩子佔小便宜

第十一課  孩子最重要的資本是「方法」

    第一節  一生的閱讀計畫------讓孩子愛上閱讀
    第二節  Google的一代------挑戰孩子的思維
    第三節  幫孩子交朋友
    第四節  指導孩子對老師溝通的小技巧
  
第十二課  我覺得自己的孩子很普通

    第一節  爸媽工作努力,孩子早早成人
    第二節  森林裡的真相------懂得接受矛盾才能長大成人
    第三節  神探李昌鈺的啟示------沒有功勞,定有苦勞
    第四節  用放大鏡找孩子的優點
      如果您不清楚在教導孩子上該如何下手的話,本書透過了短短的十二堂課,提供父母在教導孩子上的一些基本觀念,讓父母可以更快的上手。

      當中有許多的觀念,如教養態度一致、尊重孩子的喜愛、培養孩子守時等等很多簡單的觀念,雖然都是大家知道的觀念,但往往卻是父母最容易忽略的部份,本書可讓父母溫故知新,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可以走得更順暢。
石牌實和聯合診所  職能治療師  唐可珊  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