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小心育兒姿勢不當,也會造成筋骨傷害

育兒生活 10月號 NO.269
採訪/杜韻如
諮詢/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 潘筱萍
梳化/筱喬
攝影/桃樂絲童趣攝影
演出/可愛寶寶:黃皓誠 漂亮媽咪:洪婷婷
寶寶出生後,新手爸媽除了有滿滿的喜悅之外,需要細心呵護的寶寶,也會讓不少人出現全身筋骨痠痛的問題,可別以為這只是因為疲勞而輕忽了這些疼痛現象,小心若是長時間育兒的姿勢不正確,可是會導致筋骨傷害喔!

  根據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調查發現,最近有不少因筋骨傷害而前來就診的民眾,都恰巧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剛升格成為新手爸媽。這些新手爸媽最容易發生的受傷部位,分別在手腕、手肘、腰部和膝蓋,像是因為必須長時間抱著寶寶,讓雙手手肘一直維持在高舉的姿勢,或是餵奶時手腕騰空,缺少支撐,以及幫寶寶洗澡、換尿布等動作,必須長時間彎腰、固定姿勢過久,這些都是引起筋骨痠痛的幾大因素。

長時間以錯誤姿勢抱寶寶
  因為育兒姿勢不當,而造成筋骨受傷的疾病,以「媽媽手」最為常見,它的正確學名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患者的大拇指根部靠近手腕處由於不當的施力或刺激,使得肌腱旁的腔室腫脹,腔室形狀改變,造成肌腱的滑動受限甚至發生粘黏,因而產生腫脹、疼痛等現象。而之所以會被稱為「媽媽手」,就是因為女性的發生率為男性的10倍,好發年齡在30歲到50歲之間,好發族群以產後婦女最多,特別是經常抱著寶寶的媽媽身上,但潘主任表示,「媽媽手」並非是媽媽的專利,若是由爸爸照顧嬰兒,也一樣容易患上這種疾病。
  如果發現大拇指靠近手腕的地方,活動時會感覺「卡卡」的,並伴隨著持續疼痛及腫脹的現象,尤其是在用力握住物品或是手部在做扭轉的動作時,會感到更加疼痛,甚至無法使力,在大拇指根部還可摸得到凸起的腫塊,這些都是「媽媽手」的常見症狀,如果再不改善對該部位不當的施力和刺激,除了疼痛和腫脹,會使得拇指及腕部活動受限外,嚴重時甚至可能影響到附近皮神經,造成拇指背側及食指的麻木。
「媽媽手」自我診斷
用四指包覆住大拇指做握拳的姿勢,將拳頭往小拇指的方向做下壓的動作,如果大拇指彎曲的部位和手腕處會感到劇痛,就表示有「媽媽手」的症狀。
造成「媽媽手」的4大原因
這是一種經過日積月累才會患上的慢性疾病,以下這4個因素,就是導致它發生的重要關鍵,如果可以將這幾個習慣改過來,就能夠降低得到「媽媽手」的機會。
1.      施力過大
身體長時間的用力,不但會造成乳酸堆積而出現疲勞痠痛現象,若是施力不當嚴重時還會拉傷肌肉,因此要盡量避免過度或突然的用力,更不要讓某個部位獨自承擔過重的力量,若是能使力量平均分散,自然能讓負擔減輕許多。也別忽略了身體發出的警訊,當感到肌肉痠痛僵硬時,就要立刻休息放鬆,讓身體可以適時得到緩解。
2.      一直反覆做同樣的動作
讓肢體一直長時間或反覆性維持同一個動作時,對局部的肌肉會造成很大的壓迫,因此不要養成單一的動作習慣,像是在抱寶寶或是提重物時,避免只用同一隻手出力,適時的變換一下姿勢,就可以減輕局部的壓力,這樣身體的肌肉也不會很快感到疲勞痠痛。
3.      不當姿勢
像是抱寶寶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或是在洗衣服、扭毛巾時太用力,造成手腕扭轉幅度太大,這些都是刺激肌腱受傷的原因,若是經常重複這些動作,就有可能造成肌肉慢性發炎、腫脹,疼痛的現象也會越來越明顯,甚至會導致某些部位的變形。
4.      休息太少
我們的身體其實有很強的自癒能力,只要有適當的休息,一般的疲倦痠痛現象很快就能消除,因此不管再怎麼忙碌,都一定要懂得為自己安排足夠的休息時間,不要等到疾病找上身時,反而要花更多的時間來調養修復,這才得不償失呢!
5大高危險族群
可別被它的名稱給騙了!以為只有媽媽才要注意這種疾病,除了負責照顧寶寶的爸爸,它也經常發生在需要長時間重複運用拇指和手腕施力的工作者身上。
1.      新生兒父母:尤其是習慣長時間抱著寶寶的人,若姿勢不對,不僅容易罹患「媽媽手」,也會造成手肘、肩部、背部和腰部的痠痛問題。
2.      家庭主婦:很多人會忽略做家事時容易造成的運動傷害,例如買菜提重物、用力刷洗鍋具、彎腰拖地等,都很容易發生上述患病的4大主因。
3.      電腦工作者:像是文字工作者或一般行政人員,必須長時間握著滑鼠、敲打鍵盤,拇指和手腕得一直重複同樣的動作,很容易造成僵硬或循環不良。
4.      餐廳服務員:經常必須單手端餐盤碗碟的服務生,手掌和手腕會承受過大的壓力,造成施力過大。
5.      愛玩電動或手機的人:經常可以看到手機族低著頭不斷用手指滑動螢幕,或是網路遊戲迷,一對著電腦就是好幾個小時,這可說是現代人很常見的科技文明病。
避免筋骨受傷的3大育兒法則
平常在照顧嬰幼兒的時候,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適時的交替換手或休息,就能遠離筋骨痠痛所帶來的甜蜜負荷了。
1.      抱寶寶要用對方法
.抱起寶寶時:將兩手5指張開,利用虎口和中指穩定扶住寶寶的身體,無名指和小指側邊施力將寶寶提起,因為前3指靈活度較佳,後面兩指則是穩定性比較好,可以幫助施力,若是只靠大拇指和食指間虎口的力量,則容易造成拇指下方的肌肉疼痛。
.抱著寶寶的站姿:背部挺直,盡量讓寶寶貼靠在身上,5指併攏兩手交疊托住寶寶的身體,讓手掌、手腕呈水平直線,將力量平均分散到5個手指,避免寶寶的重量完全壓在虎口和大拇指上方,肩膀和手臂保持輕鬆,不要過度上舉,但建議不要長時間維持站立的姿勢,以免造成手臂和背部壓力過大。
.抱著寶寶的坐姿:雙手以上述同樣的方式抱著寶寶,在背部要有靠枕,以提供足夠的支撐,讓寶寶貼靠在身上,注意手臂只須維持穩定,而不用過度用力。
2.      3種變換姿勢輕鬆哺乳
哺餵母乳有時要花很長的時間,不妨利用3種不同的變換姿勢,不但可以減輕媽媽長時間維持同個姿勢所產生的腰痠背痛,這樣也有利讓寶寶以不同的方向,吸到乳房中所有的乳汁。
.坐式哺乳法:身體保持輕鬆,用舒服的姿勢坐著,背部要用靠枕做支撐,讓寶寶的身體呈水平朝向媽媽,頭部靠在媽媽的上臂,用前臂支撐寶寶的背部,手掌則輕輕托住寶寶的臀部。
.躺式哺乳法:這是媽媽最不費力的姿勢,也可趁著寶寶喝奶時小歇片刻。和寶寶兩人面對面側躺,只要用手臂輕輕護住寶寶的頭部、背部和臀部,保持其穩定的姿勢即可。
.橄欖式哺乳法:這個方式與坐式哺乳法相似,只是將寶寶移到身體的側邊,以類似抱橄欖球的方式,用手臂輕輕夾住寶寶,讓寶寶的身體維持穩定即可。
3.      幫寶寶洗澡不費力
在幫寶寶洗澡的時候,要注意浴盆的高度,不要讓背部過度彎曲,浴盆維持在呈坐姿時的水平高度,這樣就能讓身體依靠在浴盆的邊緣,避免背部長時間出力或彎曲。當寶寶洗好澡時,不要直接起立彎腰將寶寶從浴盆中抱起,而是先將寶寶抱到腿上後,然後再緩緩站起,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對腰背部的衝擊,也能夠避免有低血壓的人,會因為突然起立而感到暈眩的危險狀況發生。
醫師小叮嚀
一聽到寶寶哭鬧,很多人都會急著立刻將寶寶從嬰兒床中抱起,卻容易忽略這個動作,其實非常容易造成筋骨傷害,特別是個子嬌小的媽媽,因為嬰兒床護欄通常很高,若是直接彎腰俯身從床裡抱起寶寶時,肩膀就會聳起,不但手腕彎曲的幅度過大,大拇指也需要特別用力,很容易產生媽媽手的問題。因此每次要將寶寶從嬰兒床中抱起時,記得先降低護欄的高度,就可以避免因錯誤的姿勢而造成的傷害了。
及時治療加預防,疼痛不上身
當疼痛找上門時,千萬別忽略了身體所發出的警訊,除了調整正確的姿勢,進行一些舒緩運動,若是情況沒有改善,就要及時尋求專業的醫療護理,別讓疼痛與身體長期共存。
罹患「媽媽手」的3種治療方式
1.物理治療法:除了減少拇指的活動量,或是用護具減少腕部活動外,再配合物理治療包括局部熱療、電療、超音波治療及局部按摩等,一般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癒效果。
2.拇指固定法:對於疼痛較為明顯,或是大拇指及手腕容易使不上力的患者,醫師會建議佩帶保護性護木來固定大拇指,暫時限制拇指的動作,另外投以口服或注射抗發炎藥物,達到止痛消腫的目的。
3. 手術開刀法:當肌肉纖維過度摩擦就會造成肌肉發炎,為了修復發炎受損的組織,肌肉會自行產生一些物質進行自癒,但如果這些物質經過長期的累積,再加上循環不良,就會導致沾黏,使得肌肉纖維化,不但會影響正常動作,活動時還會出現疼痛現象,這時就要透過手術來進行治療,但這通常都發生在重症患者身上時,醫師才會選擇進行手術治療。
避免傷害再度復發的預防方法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盡量不要長時間做重覆性的動作。
.切勿養成經常以單手提重物的習慣。
.隨時注意保持身體的正確姿勢。
.不要過度用力或以不當方式施力。
.一旦感覺身體出現不適或疲倦痠痛現象時,就要立刻休息。
.每日固定進行伸展運動和肌力鍛練。
強化肌肉伸展動作
拇指外展伸展:同「媽媽手」自我診斷的姿勢,用4指包覆住大拇指握拳,將手肘關節伸直,拳頭朝小指方向下壓停留30秒,之後再放鬆休息30秒,重複動作3到5次。
◎頸部肌肉伸展:慢慢把頭低下,下巴收起,讓視線停留在肚子上,維持這個姿勢15秒,之後將頭慢慢往上抬,肩膀儘量放鬆,眼睛往上看,一樣停留15秒,反覆進行3到5次。
◎腰部肌肉伸展:保持兩腿張開與肩同寬的站姿,兩手向上伸直,在頭部上方做交叉,之後慢慢把身體往右做側彎,停留10秒後再向左側彎,同樣停留10秒,反覆進行10到15次。
資料來源:【BabyLife育兒生活2012年10月號。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