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扮演遊戲 讓孩子學著過生活

文/柯寶絢 

孩子多半從最親近的人、最熟悉的事物開始模仿學習,嘗試扮演不同的角色。小小孩玩扮演遊戲,不但能練習對話、熟悉動作技巧、體會不同的情緒,同時也擴展了他的想像力。
扮演遊戲,是孩子遊走真實與想像的中介。透過扮演,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演練、適應真實世界,就像他們拿著扮家家酒的平底鍋和鍋鏟假裝自己在炒菜一樣,既可以依靠想像展現好廚藝的威風,又不必害怕被熱火燙傷。尤其煮好之後端到爸媽面前,看到爸媽配合演出還一臉滿足地說著:「好好吃喔!」孩子的得意更是形之於色。
孩子透過扮演遊戲進入真實生活
發展心理學家幾乎都認同,扮演遊戲是孩子重要的成長機制。扮演遊戲可以幫助孩子練習日後的重要活動,如同胎兒在媽媽肚子裡,雖然哪裡都去不了,但他們仍會持續運動,為將來的動作發展奠定基礎。所以當孩子拿著玩具杯子假裝倒水時,正也同時為將來真正倒水的動作做手眼協調練習。
發展心理學家維高斯基強調,扮演遊戲提供孩子發展的心理支持;藉由想像,原本做不到的炒菜、開火車、照顧小寶寶等事件,孩子也可以做得很棒,並滿足他們的成長需求。
另一個頗被接受的觀點,就是假扮遊戲允許孩子盡情探索,但卻不會得到現實世界的「負向結果」,比方說,寶貝可以藉著洋娃娃練習照顧別人,即使哪個步驟出了差錯,也不會有人真的受傷。還有一個假設是,扮演遊戲可以促進孩子發展認知思考。因為孩子在遊戲中,得以運用自己的方式與真實世界互動,有助於理解知識。
從扮演中得到知識、發展同理心
有時候孩子並不懂大人在做什麼,所以他們藉著角色扮演,試圖找到答案。比方孩子拿著玩具聽診器假扮醫生,當他把聽診器掛在耳朵時,爸媽在旁也適時地發出噗通噗通的聲音,孩子就比較能聯想:原來當醫生把那個圓圓涼涼的東西放在我身上時,會聽到聲音啊!
孩子嘗試角色扮演時,也有助於同理心的發展。寶貝平常看媽媽煮飯,未必感覺到媽媽的忙碌與用心,吃飯時也不一定能認真地吃;但當他在遊戲中扮演媽媽時,學著媽媽做家事、體會著做事的細節和心情時,例如:煮好了飯菜,希望別人很捧場,開心地吃。相對地,也就比較能將心比心,知道家人開心吃飯,把菜餚吃光光,會讓媽媽覺得安慰與高興。

角色扮演,表達感受派上用場
扮演遊戲也能幫助孩子較輕鬆地表達內在真正的感受。比如不想吃飯的孩子,一旦發現媽媽正在他專屬的碗裡盛飯,他可能會抓著心愛的玩偶對媽媽說:「可可吃不下。」其實他真正想說的是自己不想吃。日後孩子與友伴發生衝突,或者情緒難解卻又問不出前因後果時,也可以運用角色扮演,慢慢引導,讓孩子說出事由和內心真正感受,如果孩子的表達能力夠好,甚至可以讓他分飾兩角,說著說著,孩子也比較能瞭解對方立場,打開心中的結。
本文內容取自於【學前教育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415&prev=416&next=414&l=f&fid=10






******************************************************************
5歲的萍萍天天抱著她心愛的洋娃娃,哄它睡覺、幫它梳頭髮,將它打扮得漂漂亮亮。媽媽煮飯時,萍萍更是拿出她所有「傢私」,從鍋子、廚具到青菜水果一應俱全,跟著媽媽一起切煮炒炸,儼然像個小廚師呢!
孩子在辦家家酒時,雖然用的是點不著火的瓦斯爐、拿的是摔不破的碗筷、餵的是輕巧可愛的洋娃娃,但他們腦海裡想的和手上肌肉演練的,可能和大人一模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即使孩子把東西摔得一地,也不會有人哭、不會有東西損毀,可說是他們進入大人世界前的完美中介。孩子用自己的快樂方式一再演練生活腳本,不是擔心有什麼可怕的後果發生。
2歲開始辦家家酒
約莫1歲半左右,孩子開始玩扮演遊戲。
他們可能將空杯挪到唇邊,眼睛閉上陶醉地說:「好喝!」;順手拿起彩色筆卻不是用來寫字,而是對著黏土切切切。這樣的想像力和扮演力,到2歲以後更是出神入化。孩子開始賦予自己的玩偶「生命」,出門不僅帶著心愛娃娃一同玩耍,填飽肚子之餘也不忘餵它一口。
3歲的孩子還會將自己的想法和心情投射在娃娃身上,不想吃飯時,改以玩偶的身份告訴媽媽:「我還不餓。」4~5 歲的孩子編撰辦家家酒劇本則更加周延,煮飯時會考究地裝備好鍋碗瓢盆,有模有
樣地模仿媽媽切菜、操作廚具的模樣。鍾愛的玩偶亦搖身一變成為「食客」,甚至還會融入「買賣」的概念,自己當起老闆、叫其他娃娃買單呢!
述說情節,激發語言能力
通常孩子玩辦家家酒時,嘴巴也會跟著動作嚷嚷個不停。這時,爸媽只要在旁邊好好觀察,甚至一同陪玩,很容易便知道孩子在演「哪一齣」。而身邊有個傾聽者時,孩子自然更加賣力解說,讓爸媽也能
進入他的世界,表達能力無形中被激發出來,語言功力也會大增。
重複動作,精進視動協調力
學齡前的孩子,小動作還在持續發展,透過一再重複相同的動作,孩子的肌肉靈活度和協調能力會日益精進。舉杯、倒水,對大人而言或許輕而易舉,但對孩子其實不然,一失手,很容易弄得整張桌子
和地板濕淋淋,讓爸媽擦到受不了。透過辦家家酒,孩子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練習,待動作成熟後,即使真刀實槍上陣,也能順利勝任,讓他們產生小小的成就感。
扮演爸媽,產生同理心
孩子辦家家酒的情節,通常來自生活點滴。觀察力愈是仔細的孩子,劇本也更加豐富。但有時候孩子並不瞭解爸媽的行為,譬如:爸爸為什麼喝茶前,要先湊近鼻子聞一聞?透過模仿,孩子嗅到杯子裡的茶香,就能產生理解,等到玩辦家家酒時,就會出現類似情節。
所以,親愛的爸媽,當孩子覺得自己很囉唆時,偶爾和孩子角色互換吧!讓孩子來扮演爸媽催促起床、寫功課,而爸媽就儘量演出孩子平常的模樣,自然有助於孩子將心比心,培養同理心。
􀂩
4個創意居家辦家家酒遊戲
小魔鏡:
年幼的孩子對動物的興趣比較高,林怡老師君建議爸媽,可以讓3歲孩子從動物開始模仿。比方說「魔鏡啊魔鏡,我看到一隻小狗!」孩子 一聽指令,就要讓仿小狗的模樣。如果能在鏡子面前表演,則更添趣妹。
當故事的主角:
孩子喜歡坐在爸媽懷裡聽爸媽讀故事囂,同樣的故事讀千遍也不厭倦,而且在生活中還不時變身為故事主角,演出相關情節。隨著孩子的語言表達逐漸完整,爸媽可以和孩子聚集玩偶,由孩子決定玩偶的角色,改由玩偶演出故事書的內容。當孩子演不下去時,爸媽適時在旁補充或者創造新劇情,都會讓這遊戲更加生動。
走秀party
和孩子商定一個主題,比方「動物」然後剪裁報紙做出動物的服裝,穿在身上,並空出家中空間,來個走秀吧!如果不夠熱鬧,也把孩子的同伴一塊拉來共襄盛舉,平均6歲的孩子便能勝任。林怡君建議,當孩子決定角色後,可以再深入詢問「為什麼要扮成章魚呢?」有助於爸媽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也能從中抓到這個角色的精髓。
你懂我的心:
如同前述,孩子會透過玩偶跟媽媽說自己「不想吃」,當他心情不好時,藉自玩偶也比較能說出真正的感覺。比方孩子臭著一張臉從學校回來,卻什麼都不肯講,爸媽可以拿著玩偶說:「小玩偶好像心情不好耶,你覺得他發生什麼事了?」孩子自然會在言語中透露蛛絲馬跡。若是和友伴產生衝突,可以教孩子扮演友伴,進而同理對方立場,讓心情得到釋懷。
本文摘自2008.12雲門律動生活33
資料來源http://kp6355.pixnet.net/blog/category/1362885





*********************************************************************
角色扮演用心玩!開啟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大門
Bobo 小天才記者: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期療育評估

隨著能力不同,孩子玩遊戲的方式,一直在改變!而角色扮演,不僅是透過模仿,進行學習的一種方式,更可為孩子開啟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大門!給孩子多一點時間玩遊戲,玩出他與眾不同的美好大未來!

對孩子而言,玩遊戲就是學習,也是能力的展現!一歲半前,拿到什麼東西都往嘴巴塞,慢慢地,他對碰觸後會有反應的玩具產生興趣,從中學習了因果關係,再來,會認知日常使用物品的意義,逐步擴大學習範圍。

自由發揮的舞台
當卡通人物開始吸引孩子的目光時,父母會發現,孩子對於特定角色有著莫名的喜愛,並想要模仿其一切,不論是巧虎或天線寶寶,還是珍珠美人魚或閃電麥昆,都成了他樂於模仿的對象。而模仿正是孩子學習的最好方式。

隨著生活經驗的增加,語言能力的提升,不只卡通人物,爸媽的一言一行,日常生活瑣事、學校點點滴滴,都成了孩子模仿的素材,當他透過「玩」的方式演出來時,就是「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沒有固定角色與劇本,一切自由發揮!別小看這個遊戲,除了是孩子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綜合展現,也是想像力、創意力的表演舞台,更是其情緒發洩的管道!如果你看到孩子對著娃娃說一些聽起來很熟悉的話,如「你不乖,媽媽要打你……」,而神情很像你在對孩子說話的樣子時,這其實是孩子的投射行為,父母得要警覺了,自己平日的管教方式是否適當?如果他日後就是用這樣的方式處理事情,是你所希望的嗎?若答案為否定,就得修正自身的態度囉!


個案:不會畫圖和玩耍
幼兒園中,畫畫課是很多孩子喜歡的課程,不論是拿蠟筆塗色或畫「最喜歡的※※※」時,大部分的孩子樂此不疲,只是老師觀察到小昭,每次上畫畫課,他都不喜歡拿筆畫畫,如果是碰上需要發揮想像力畫圖的時候,更是呆坐在椅子上,讓圖畫紙一片空白。老師把此一情形告訴媽媽,並猜想可能是手部有問題,建議媽媽帶小昭做發展評估。
評估時,醫師問小昭平日喜歡玩什麼,媽媽想了想,小昭好像不太喜歡玩玩具,只喜歡玩「按鍵式」的東西,如遙控器、計算機等,更是不見小昭拿筆畫畫。一般孩子喜歡的卡通節目,小昭也不太看,倒是對球賽、動物介紹的節目有興趣,常常能很專心的看很久。

後天學習玩耍
經過測試,小昭的手部發育沒有問題,但因為他很少於使用手部,所以,顯得力氣不夠。但值得媽媽擔心的是,小昭不會玩玩具,也因與人互動有困難而不會與人一起玩,難怪幾乎不曾聽小昭回家後講起學校的生活。醫師跟媽媽說,小昭有「亞斯柏格症」的問題,雖然能力正常,但只專注在自身有興趣的事,同時,他還合併動作不協調的問題(研究顯示:50%以上的亞斯柏格症患者有動作協調方面的問題),也缺少想像力,因此,對於需要發揮想像力的繪畫主題時,小昭的腦袋就一片空白。
雖然,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對小昭而言,「怎麼玩」卻是需要學習的,從反覆玩遊戲的過程中,尤其是像「角色扮演」的遊戲,引導他學會如何與人互動,並說出適當的話語回應對方,甚至包括練習肢體動作的協調性,誰說孩子的玩樂只是玩樂呢?
獨一無二‧想像力與創造力
科技日新月異,電腦與機器人的功能,即使不斷推陳出新,仍比不上人類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因為,這是人類永遠的優勢,而這些能力都是「玩」出來的!過去,物質缺乏的年代,用葉子當盤子,泥土當飯,花朵當菜,孩子就能玩出一場辦家家酒的盛宴;而今,精緻的玩具取代泥土、葉子等假想物,但不變的仍是孩子在辦家家遊戲中,展現無窮盡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賦予玩具不同的意義;未來,想要出人頭地,將取決於個人的創新能力有多少?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7457&next=7456&l=f&fid=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