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面對孩子,你需要的是多點耐心!


當了媽媽後,人生有了戲劇化的轉變!生活重心移轉後,常常思考的問題,就是要怎樣當個好母親?

兒子的預產期是9月15日,為了讓他成為獅子座寶寶,提前趕在8月21日那天剖腹產下他。這個舉動對我而言,一來是因為懷孕末期體重增加40多公斤身體已無法負荷、二來只是單純的認為獅子座比龜毛的處女要來得好些。

但是兒子進了小學後,才發現自己錯得離譜!因為他在班上年齡較小,不管是理解力、或是行動力,與其他同學相較,好像都差了那麼一點點。

舉例來說:有次數學小考,考卷是兩面,拿回家後分數低得嚇人,因為他第二面只寫一半,其他都沒寫!我問他:「為什麼沒寫?你又不是不會?」他回答說:「老師說要趴下來休息!」其實老師是說:「寫完的人,可以先趴下來休息!」這傻小子,還沒寫完,也跟人家一起休息!

再來就是寫名字的問題,他大概整整兩個學期,每次小考考試都沒有寫自己的名字,不管老師扣分、罰寫、或是我責罵他,完全沒有用。

到了三年級,他仍舊延續先前的精神,連續一學期寫國語作業時,都不會標明第幾課,同樣的提醒、扣分、罰寫,他依然故我。

難免常常被氣得抓狂,但閱讀些文章後,才發現在教養孩子的這條路上,家長要耐得住性子與他一起成長。

孩子低年級時,我會以老師的意見當作參考依據,後來才發現其實自己錯得離譜。對於孩子的散漫,老師無意間會透露可能是我這當家長督促不周,必要時應該要用懲罰(或打)的方式,來盯緊孩子,因為年紀越小的孩子、要盯得更緊!

其實這個建議只對了一半!因為孩子除了責罰外,更需要被鼓勵,太多的糾正與懲罰,只會讓他們失去信心。

在孩子低年級時,為了他的粗心、散漫,不知被我責罵多少次,打手心、打屁股、或是失去耐性的破口大罵。孩子變得很怕我,也很在意我生氣,但是我這做母親的卻忽略,他真的只是需要多點時間才能長大。

有一次班親會,老師還當著眾多家長面告訴我,我兒子比另一位同樣是八月生的孩子,表現還差!因為那位媽媽非常認真教孩子,讓我這天天陪公子到學校清潔、打掃、帶活動的愛心媽媽,氣餒到極點。還好台北市公立小學會在一年級舉辦智力測試,這才知道,兒子不是笨,只是沒有開竅!因為他的智力分數,在班上的前五名,才讓我心中稍感踏實。

反過來反省,為什麼自己不願意給孩子多點機會與時間?我們都願意對陌生人微笑、點頭,更應該對自己的孩子多點包容和支持。

沒有人會比你更愛自己的孩子,所以不要讓不適當的評斷、或別人的感觀,影響你對孩子的愛!

【本文作者KingNet親子不緊張 編輯部 】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lisa_liu0626/article?mid=473&l=f&fid=1







********************************************************************************
啟蒙教育~孩子畏懼、緊張從社會行為影響探究
親職教育工作者 羅華珍
【由影響幼兒社會行為的原因探究】
語言能力:幼兒在尚未學習語言之前,便藉著動作、表情來傳達意思。到了幼兒時期,由於語句的豐沛、詞藻的運用均急速成長,因此,語言能力的強弱,常是影響幼兒學習的重要原因。孩子的怕羞、膽小不肯表現,在語言上的因素,可能是口吃、結巴、語詞的運用技巧、發音等,父母如果能找到問題的原因便不難使孩子開口說話!
適應能力:許多孩子對團體與獨處時或是家庭、學校不同的場合,常會出現迴異的表現。往往「在家一條龍,出門像條蟲!」
不知是否曾想過,是不是孩子對環境是需要慢慢適應的,如果只是初次,剛開始對環境不熟所產生的陌生,我們只需觀察,給予協助。但如果只是抗拒、排斥或表現異常,就可能必須加以輔導了!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適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您可以多多讓孩子有外出的機會,鼓勵與友伴共玩與合作的態度,使幼兒漸漸去除封閉的心理,開展開闊的心胸,加上語言能力之輔助,不但增加見識更可以豐富生活。
情緒智商:也就是EQ,也許,您不禁問幼兒也要學習好的情緒智商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我們在生活中,常看到許多不好的情緒示範,幼兒看在眼中,十分容易模仿,再加上今天可能身體不舒服或挨罵了,自然無法有理想的表現。所以,情緒EQ是要靠培養與控制的,始能使情緒平和自然,緊張的情形就可以改善了。父母要注意平日自身態度,不要動不動生了氣就打小孩,或嚇唬孩子,這樣既無法解決事情還容易製造新的問題呢!
家庭影響:幼兒出生接觸的第一個團體就是家庭。家庭中舉凡父母親的態度是開明或權威?是強烈或溫和?是鼓勵或禁止?都會影響孩子表現態度的積極與否。當然,孩子本身的排行,是否為獨生亦或家庭成員的多寡均是可能影響的因子。我們常害怕生養過多的孩子造成的壓力,也害怕獨生子女容易孤僻、驕縱,因此,聰明的父母,應在此視情形調整管教的方式,以收最好之效果。
學校影響:我們常說學校是社會的縮影。學校、老師、友伴的互動,常是關鍵,這包括了老師的態度,友伴的群體共處,有些老師忽略了給予機會,造成幼兒沒有機會,對自我信心不足,或是,老師對幼兒缺乏鼓勵及耐心。在友伴上,則會出現爭奪、打架、小團體的不良因素,使幼兒受到排斥,害怕受到恥笑所造成的膽怯、怕生。父母親在孩子上幼稚園後,便要留意下課後的表現,是否能愉快談及學校之種種,如果出現拒絕或不快樂的情緒時,便要注意。
健康情況:身心健康的幼兒必定是樂觀積極的,「小輝是家中的老二,因為姐姐總是漂亮又會唱歌,在家中十分討人喜歡;相反的因為小輝正在換牙加上本來就不怎麼討喜,因此大家在一起時,眾人的焦點是不容易出現在他身上的,久之,小輝便養成孤僻、內向的性格。」像小輝的際遇正如同醜小鴨般,渴望獲得接納與展現的契機,所以,如果說孩子瘦弱不健康,又不積極參與團體,的確會有惡性循環。父母親在注意孩子身高、體重等外在健康時更應重視心理的健全,讓他成為自信、活力、樂觀的孩子。






*************************************************************
啟蒙教育~孩子畏懼、緊張情緒的化解
親職教育工作者 羅華珍
讓我們更進一步針對容易畏懼、怕生、緊張的幼兒,提出可供參酌的建議:
用關愛代替指責:孩子一旦出現膽怯時,如果您給他指責,恐怕只會使他因此更加害怕,所謂「心理建設」正是運用柔性的輔導、關愛來代替指責使孩子建立自信。
用鼓勵代替禁止:許多父母常用「不可以!」「不要!」來限制孩子的行為,不妨改採正向且積極的鼓勵如:「你這樣好棒!」「好勇敢!以你為榮!」「真的不錯,有進步!」使孩子明白。如果把所有的期待都變成具體的話,加上鼓勵如:「這樣做就對了!」「媽媽想聽你把歌唱完!」等,相信在無形中定能增進孩子主動表現自我的意願。
用寬容代替剝奪:許多父母看孩子動作太慢而替孩子做好事情,久之,孩子便喪失學習的機會。用寬容的心,容許孩子去嘗試錯誤,使孩子懂得付出與收獲,進而面對挑戰和挫折都能勇敢面對,更無畏站出來表現自我!
用掌聲代替取笑:孩子畏懼、膽怯的原因之一便是受到取笑。許多時候孩子站在大眾前,緊張的情緒在所難免,但是,如果此時台下的人能以掌聲取代嘲笑,便可給人安慰。父母從小應教導幼兒敢於嘗試,不怕失敗的毅力,更應給予機會教育,勝不驕、敗不餒、不隨便嘲笑別人的精神。
用行動代替說教:任何一種態度的培養,都得靠行動來支持。父母親能適時適地給予幼兒練習的機會,如在家庭聚會中表演,每週能利用全家一起時,分享生活的點滴開始練習,並以身作則做良好的示範包括:禮貌、情緒、語彙、口氣,使幼兒能在生活中實踐而不僅是聽教。
用計劃克服焦慮:造成緊張的另一可能原因便是沒有計劃。如果能陪著孩子計劃內容,凡事依計行事,便不致使事情散亂,更可以避免狀況的發生也可以減少焦慮與恐懼,「有備無患」正是此種道理。
用練習代替退縮:還記得「鐵杵磨成繡花針」的寓言吧!如果妳的孩子是個容易害怕、退縮的人,那麼,惟有不斷嘗試來鍛鍊自己膽量才是進步的不二法門。父母親多多讓孩子接觸社會及團體應多充實生活經驗,使孩子不易畏首畏尾,多多練習說話的技巧聲調,可利用家中玩具、布偶與父母親合演一場戲,也是不錯的點子。
  綜合以上方法,其實只是提供一把可能的錀匙,真正讓孩子開啟心扉的靈藥,仍需父母親、教師耐心地去嘗試。不要小看自我的潛能,劃地自限,只要適度地激發本我並能了解自我,相信是能使超越自我的能力作最好的釋放。當然,在此也要提醒爸爸媽媽,不要過度地保護子女,也不要一昧地勉強子女的一舉一動,因為惟有不偏不倚的方式,才是化解孩子容易緊張害怕表現的關鍵!
資料來源: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mama01_8.asp







*********************************************************************************
我的寶寶凡事要人催
中華民國優勢光譜教育協會理事長、美國杜克斯大學教育博士候選人 吳秀笑
許多家長都在抱怨,現在的小孩做起事來,拖拖拉拉、慢條斯理真叫人受不了。該怎麼讓他們專心點兒、手腳快一點兒呢?
孩子做起事來拖拖拉拉,是許多現代家長的共同問題。這種現象尤其表現在日常的吃飯、穿衣、睡覺、做功課和收拾……等方面。甚至還有家長說,我的孩子真糟糕,叫他做任何事都要拖到我拿棍子才肯好好去做,怎麼辦? 有意拖延?或無意拖延?
在談解決辦法之前,家長必須先了解孩子拖延的原因。其實孩子的拖延大部分是無意的,有意拖延的因素也佔一部分。
(一)首先來了解孩子為什麼會產生「無意的」拖延,原因:
1. 天生慢吞吞型的孩子:
天生氣質屬於趨避性比較避的,適應度比較低的孩子,他們接到一個新的事物或新指令時,都需要時間調適一下,才能夠進入狀況,不了解的人就會以為這孩子動作慢半拍;另外還有一型是注意力分散度較低的孩子,他因為專注於前一件事,而無法在接獲一個新指令時,馬上回神來處理,也會給人慢半拍的感覺。
2. 缺乏時間觀念和次序感的孩子:
五足歲以下的孩子,還沒有明確的時間觀念,如果家長不了解,就會用「限你十分鐘內做完」這類指令來要求孩子,五歲以下的孩子不明白十分鐘究竟有多長,當然就無法達到家長的要求,因而讓家長覺得他們愛拖延。
還有,家長經常只用:「你快一點!你不要慢吞吞的……」,這類用語來催促孩子,沒有實際的解決方法,也無法達成改善的效果。因為自我中心期的孩子不了解「快一點」、「拖拖拉拉」究竟是多快、多慢。如果學齡前家長,忽略從小逐步建立孩子的時間觀念和做事的次序感,那麼,孩子在進入小學之後,寫功課、處理課後作業,就會出現拖拖拉拉、沒效率的狀況。
3. 感覺動作失調的孩子:
由於社會的變遷,目前感覺動作失調的孩子比例不低,情況較輕的因為手腳較為笨拙,做起事來就會有慢吞吞、雜亂無章的現象。
這類的孩子在學齡前父母和幼兒園照顧較周到,要求也較寬鬆,所以察覺不出來。往往到了小學,才發現他們無論吃、喝、玩、寫功課、抄聯絡簿……等都慢人一拍;親子之間從此陷入成天催促叫嚷的惡夢之中。
4. 缺乏生活自理經驗:
大人保護過度及父母過度代勞的孩子,因為太少做事,一旦要獨立做事時,就容易顯得笨手笨腳、慢吞吞。
5. 父母個性太急(父母和孩子的個性差異):
父母因自己性急而主觀認定孩子拖拖拉拉。
(二)孩子「有意的」拖延,原因:
1. 懶散成性(習慣問題):從小父母讓孩子過度自由,造成孩子專撿愛做的做,或根本不用動手動腦做事,造成孩子凡事拖延的不良習慣。
2. 逃避做困難的,不好玩的事:孩子對該做的事缺乏興趣或覺得困難,例如:做功課、練琴、寫評量…,凡沒興趣的或困難事就用「拖」來逃避。
此外,孩子玩心太重、缺乏追求成就的動機、觀念偏差……等等,都會造成「有意的拖延」。
了解原因及早預防
天生慢吞吞的個性、缺乏時間觀念和做事的次序感、感覺動作失調、缺乏生活自理經驗、父母個性太急躁,還有,從小懶散慣了、玩心太重的孩子……,都會有凡事拖拖拉拉的狀況,父母要了解原因,才能及早預防或調整。
注意0~六歲孩子的感覺跟動作的協調發展、建立孩子的時間觀念和次序感;父母不要太性急,多花點精神以身作則帶動;教孩子規劃時段和做事內容,並進行目標管理;親子共讀;運用成長團體帶動人格心靈成長……等等,都是提昇做事效率,解決孩子凡事拖延的可行方法。
(詳文請見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88.asp






********************************************************************************

寶寶的叛逆期 

1~3歲?人生第一個叛逆期鍾志從指出,1歲之後,寶寶開始經歷「人生第一個反抗期」,此時不僅擁有永無止境的好奇,世界處處是新奇,不斷探索的欲望正在蠢動。借著探索,使他更瞭解自己和環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有辦法做到哪些事?最明顯,也最讓爸媽頭疼的就是他的反抗行為,寶寶借著反抗行為,證明自己是獨立的個體。

發展心理學中,喜歡將這時期和青少年期相提並論,因為學步期是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就好像青少年期是從兒童轉為成年期的一個過程,這2個過渡期都很辛苦,既想獨立,卻又渴望保持依賴的狀態,充滿矛盾,不但孩子過得辛苦,爸媽也面臨許多狀況,片刻不得閒。

追求自主又渴望依賴

生命中發展最快速的時期就是學步期,短短2年,一個人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學習分辨人我、好惡……人生許多基本生活能力,都是在這段時間內養成。短時間內要學會這麼多事物,來不及消化吸收,又得面對新事物。也因此,這個時期的孩子,發現世界比他想像的更大、更複雜,而容易產生挫折和害怕,進而渴望父母給予更多的關愛。

總是在拒絕

鍾志從提到,每個寶寶幾乎都有一段時間很喜歡做「把東西掉地上讓爸媽撿」的事,一直重複,並且樂此不疲。她笑著說:「這時候爸媽要很高興,表示孩子開始跟環境互動,有自己的意見,並學習控制環境,要長大了!」

此外,大部分的孩子很喜歡說「不要」,鍾志從提醒,這對他建立自我意識有非常重要的功用,因為當自己的要求受到限制或禁止時,要如何堅持「不要」的念頭,以及說出「好」或接受別人的意見,都是相當寶貴的學習經驗。當然,如果寶寶遇到什麼事都拒絕,稍有不如意就生氣,也會惹得爸媽肝火跟著上升。

她認為,有些時候寶寶的情緒是因為不瞭解情況,或是感到挫折而焦躁,爸媽千萬不要跟著生氣,要很有耐心,好好跟他說,先同理他的心情,再告訴他你的想法,例如:「你是不是好想出去玩?可是媽媽已經煮完飯了,我們把飯吃完才出去玩。」當他知道你沒有因為他的拒絕或行為而生氣,也看到了你的善意,就會試著去理解你的話。

需要規範和指引

鍾志從強調,孩子此時很需要父母的引導,所以給予明確規範很重要,沒有限制的自由,不安全也不健康,非但不會給孩子快樂,反而讓他感到茫然與心慌。

而且,這時候的孩子就像一塊海綿,吸收力極佳,同時渴望秩序感,這正是為他建立生活常規的關鍵期。父母必須明確、具體地告訴他,如衣服如何穿、鞋子怎麼擺,並徹底執行,更重要的是大人要以身作則,成為他學習的對象。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很容易,而且讓孩子很有成就感。

凡事要自己來

為了追求獨立自主,孩子可能會有一些危險動作:堅持自己過馬路、自己喝熱湯、拿剪刀剪紙等。鍾志從認為,這都是寶寶學習自律與自控的表現,在安全沒問題的情況下,告訴他應該注意的事,然後放手讓他自己嘗試,有些難度太高的任務,是他的能力所不及,就先幫他,再慢慢放手,有耐心地教他正確完成任務的方式。

(以上轉自 http://www.17qzx.com/html/mamibaobei/200808/31-22275.html)

資料來源http://babytree.pixnet.net/blog/post/23308035-%E5%AF%B6%E5%AF%B6%E7%9A%84%E5%8F%9B%E9%80%86%E6%9C%9F-









********************************************************************************

二至三歲孩子的關鍵
寶寶對世界的好奇心不斷高漲,強烈的求知欲驅使他不停地問這問那,他不僅增長了很多本領,還增加了很多思想。但孩子畢竟還是孩子,在能力和衝動之間常常會發生矛盾。
  我們一方面要保護好孩子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同時也要教給寶寶進行適當的自我約束。向孩子提問是一個好辦法,既能引導他有意識地去探索和認識世界,還有助於培養創新意識。而對於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和心理,表揚和鼓勵永遠都比限制和批評重要,用具體的行為進行示範,永遠都比單純的說教有效。
  兩歲以後寶寶將逐漸掌握大部分的基本生活技能,可以自己照顧自己,而且可以很好地運用語言來表達和交流思想了。如果前一個階段教養得當,寶寶將順利地度過第一反抗期,跟他人交往的方式也會逐漸變得更加成熟和得體。
  但孩子畢竟還是孩子,在能力和衝動之間常常會發生矛盾。他有時候非常不聽指揮,有時候又特別的乖,他動起來似乎有使不完的精力,安靜的時候又能專注地玩兒很長時間,這個充滿矛盾的階段,常常讓家長琢磨不定甚至不知所措。
  從現在開始家長要教給寶寶進行適當的自我約束了,我們要告訴寶寶他已經長大,不能再向小弟弟小妹妹那樣因不懂事而隨心所欲了。要抓住機會注意激發孩子的成就感,對他的任何進步和良好表現,都要及時進行表揚和鼓勵。
  平時多給孩子創造機會參與社會生活活動,抓住寶寶喜歡模倣大人行為方式的特點,教給他一些社會生活的常識和規則。家長還要多跟孩子談心,多傾聽他的想法,告訴寶寶爸爸媽媽是怎樣地支援他,尊重他,又多麼希望他能夠早日成為受歡迎的小大人。
  孩子的言語能力正在突飛猛進地發展,思維能力也在日新月異地進步,他不僅增長了很多本領,還增加了很多思想。他對世界的好奇心不斷高漲,強烈的求知欲驅使他不停地問這問那,儼然一個“問題精”。他會經常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似乎什麼都想知道的樣子,這是孩子自我思維能力不斷提高的開始,家長必須不厭其煩地耐心解釋,保護好他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
  這個關鍵期的核心育兒任務是善於向寶寶提問和回答寶寶的問題,向孩子提問可以引導他有意識地去探索和認識世界,還有助於培養創新意識;回答孩子問題的時候需要跟他的認知水準相適應,既要幫助孩子學習理解一些基本常識和概念,又要防止用規範的條條框框限制思想的空間。
  有一次家長課,我們請大家回答一個孩子有趣的問題“星星是什麼呀?”。有人說“它是一個天體,在宇宙中轉”,孩子很茫然;又有人說“星星就是小太陽”,孩子有些疑惑;後來一個智慧的家長說“星星是太陽和月亮的弟弟”,孩子會心地點頭笑了。其實,孩子的很多知識和間接經驗,都是在與家長機智的一問一答中獲得的,他現在喜歡問“是什麼”,等到再大一些,開始不斷問家長“為什麼”的時候,孩子的智力思維就將進入更高級的階段。
  寶寶一面發揮著自己的能力,一面嘗試著控制自己。我們首先要支援和鼓勵孩子去運動、去鍛鍊,即便是磕磕碰碰受點挫折,只要保證安全對孩子來說也是有益的事情。家長應該選擇相對安全的環境,讓寶寶盡情地跑、盡情地跳,並不斷變換遊戲的方式。還可以帶寶寶去踢球,玩兒拋接沙包和投擲的遊戲,在運動中提高孩子全身協調和手眼協調的能力,通過提高運動技巧刺激大腦更好的發育。
  這個階段不必簡單地要求衛生和整潔,摸爬滾打、玩兒沙土和玩兒水都是寶寶熱衷的活動,而且對他的成長也有很多好處,只要孩子在遊戲過後知道洗手洗臉和換衣服就是好的。
  家長跟寶寶一起搭高積木時可以變些花樣,穿珠子也可以試著教他進行顏色和形狀的組合搭配。要鼓勵孩子塗鴉,有時候讓他照著畫冊去模倣,鼓勵孩子在學得象的基礎上適當發揮一下,這樣學習和創造力就都能得到鍛鍊;有時候可以讓孩子盡情地揮灑,並請他描述和講出所謂的創作想法。
  好學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很多表面上的破壞行為,實際上都是孩子學習和鑽研的衝動,教給寶寶摺紙和使用安全剪刀,跟他玩兒翻繩、打結和捏塑的遊戲,特別是拚擺卡片的遊戲,不僅會讓寶寶更加心靈手巧,對於培養創造性和學習能力也有很大幫助。家長在遊戲中還要言之有物地誇獎寶寶,哪怕只有一點點進步也好。
  這個階段語言能力的訓練越發重要了,家長要多向寶寶提問,引導他去思考,給寶寶講一些生活常識和動腦筋的故事,還可以教他背更多的詩詞和歌謠。語言是和思維連在一起的,所以堅決不能給孩子施壓,強迫他說著說那,否則只能適得其反。三歲左右就該開始跟孩子聊天了,給寶寶講解自然現象和生活活動,講講每天的經歷,講講各自的感受,並逐漸教給孩子完整地描述一件事情,但要注意具體和形象化,不要空談抽象的道理。遇到發音不清和不合邏輯的地方,千萬不能學他,更不能取笑他,而是要教孩子更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家長養成給寶寶講故事和跟孩子談心的習慣,不僅可以潛移默化地利用比喻的方法教導他,大人自己也能重新找到生活的感悟。
  寶寶喜歡學著大人的樣子做事情,而已經學會的簡單工作反倒不想做了,穿脫衣服、洗手擦臉和刷牙等常常賴著媽媽幫忙,而炒菜做飯、掃地刷碗,他倒樂意參與參與。三歲左右孩子應該初步具備了自我服務的生活能力,教育訓練也就更加注重綜合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家長一定要相信孩子,放手讓他去幹,你會發現寶寶原來是如此的有本事,時常會有讓大人驚訝和感動的創舉。
  凡是寶寶能自己做的事,一定堅持讓他自己來,媽媽做家務的時候可以叫上寶寶幫忙,爸爸做修理工作的時候,也可以拉上寶寶做助手,關鍵是讓孩子參與到豐富的生活活動中來,並在生活中教給寶寶各種知識、方法和技巧,同時注意培養孩子愛整潔、講秩序和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伴隨孩子成長的生活圈子和生活內容會有很大的改變,他會介入更加豐富的生活活動,將有更多機會跟成人交流,將擁有更多的小夥伴。因此我們要時時注意教給他怎樣跟別人打交道,怎樣讓別人理解自己,又怎樣去主動幫助他人。
  家長應該利用生活中的各種機會來培養寶寶的禮貌行為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比如吃飯的時候要先叫爺爺奶奶入座,分水果的時候要先給別人後給自己,請媽媽爸爸幫忙後要說謝謝,見到長輩應該主動打招呼等等,這個時期雖然可以直接給寶寶講道理了,但言傳身教和鼓勵寶寶模倣仍然是最主要的方式。請家長一定記住,對於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和心理,表揚和鼓勵永遠都比限制和批評重要,用具體的行為進行示範,永遠都比單純的說教有效。
  家長還應該經常帶孩子到戶外去,讓寶寶更多的親近大自然,讓他更多的認識植物和動物。還要多創造機會讓孩子參加集體遊戲活動,學習跟別人合作,學習講規則守秩序。豐富的生活內容、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對孩子來說既是一種鍛鍊,也是一種熏陶,家長今天做的點點滴滴的努力,就像智慧的火種,會在孩子身上生根發芽,並結出豐碩的果實。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01&prev=302&next=300&l=f&fid=10





*******************************************************************************

愛哭出招
不知您是否曾被無厘頭的哭聲給振昏過沒?還是被孩子的愛哭給鬧得不知所措?只要在生活環境中,有孩子的存在,哭聲是在所難免的。但是,如果哭的頻率令您無法阻擋,妨礙到大人的生活作息時,想想吧!真的是孩子愛哭嗎?

◎《以下行為是可能引起孩子以哭的行為表達溝通的方式。提供作參考:》
*哭有可能是孩子身體或心理不舒服的表達方式。
˙在嬰兒期尤為明顯。 
˙如身體方面:肚子餓了;身體的疼痛、不適;尿布濕答答,屁屁冷冷的不舒服感。
˙心理方面:害怕、擔心、生氣、傷心、分離焦慮,請求協助等。
*哭是一種發洩方式,也是引起大人注意的手段。敏感,害羞,生病的孩子以及沒有自信(
 挫折)或依賴心強的幼兒,較會用哭來表達。

◎《知道孩子如何出招,當然大人也要懂得如何接招。歸納以下幾點:》
1、生理上的不適:
˙以去除生理上的不適,是最簡單不過的了,因為知道原因何在,才好去解決。此點也是
 大人在遇孩子突然間大哭時,第一要先考慮解決先排除在外的。
˙孩子的生活作息須彈性化及規律性,一旦孩子無法適應或是變更,常會有大哭大鬧等,反
 抗性的行為表現。如孩子累了,餓了,違反了他的原意,挫折感增加等。日常生活在規律
 性的常態下作息,大哭大鬧機率總是很少的。
2、心理上的需要:
    此點是最難的。一方面大人巳被整得有點昏頭轉向,卻又要保持冷靜思考,以找出
  孩子所要的是什麼?或者是大人無法滿足他(她)什麼?然而是大人的問題還孩子的問
  題呢?來用一句話來作為界線吧!

  “當孩子哭,並不會妨礙到大人時,那是孩子的問題。然而當孩子哭時,會妨礙到大人時,那就是大人的問題囉!”作者一直覺得這句話非常用。雖然此句話看起來非常淺顯易懂,但多唸幾遍,您會發現親子關係是如此的藝術。

●《讓我來舉個例吧!》
  孩子做了個夢,夢被驚醒後開始哭鬧,這不是大人的問題,是孩子的問題。此時,大人來個擁抱或安慰,問題好解決。然而,當孩子要求大人唸書,一直不得其果時,哭的出現,是因為大人沒有給孩子回應所造成的,那就是大人的問題了。此時,告知孩子,大人在忙無法中斷陪伴,請孩子去找其他大人幫忙,給孩子回應。問題才得以解決。
 
˙再來是多陪陪幼兒:
  現代父母的時間真的很寶貴,和自己的孩子相處時間比和別人相處的時間來得少。孩子的個性是有彈性的,一旦哭是找不出原因,那麼請陪孩子幾分鐘。孩子如可立刻停止下來,那麼可能只是要您把注意力轉移到他身上。多灑時間在孩子身上,你會發現,孩子最愛的是你。

˙親子之間的共識是需要時間的:
  了解孩子的生活作息,對於孩子的身體或心理上的不適,常會迎刃而解。

  日常生活中,不要讓他以哭來博得大人的注意,應讓他(她)養成用說的方式表達,當用說的表達方式養成習慣,取代了哭的方式,那麼離耳根清淨的日子就不遠矣。

  對孩子目前的人格特質多予了解後,不管他出什麼怪招,大人皆能迎刃而解。如孩子的哭泣真的難以制止,就讓他哭吧!情緒發洩是必須的。不要因為哭,就對他阿諛奉承,否則,因為這一招孩子食髓知味,會重施技,重蹈覆轍,大人往後的日子就累了。對必須做的事,不要讓孩子選擇,直接了當的以肯定的語氣告訴他,反抗之行為會減少。

  小孩的行為會互相模仿,哭鬧的方式也會似曾相識.有些行為方式不好的,大人須予以篩檢。孩子做不到的事,請不要強迫或要求太嚴,因為挫折感加重孩子的自尊。給孩子一個安穩,規律的環境。孩子會有安全感,不會焦躁不安,不會有負面上的情緒。

  哭,畢竟是孩子常見的表達方式之一。笑不也是最受歡迎的表達方式嗎?如何去做到讓我們的下一代笑口常開,大人們還得多花花心思!


          ~本文由“我的寶貝”阿柔站長授權提供~
資料來源http://www.woby.com.tw/wobyboard_detail.asp?ID=620






*****************************************************************************

教育孩子先要瞭解孩子
      現在的家長幾乎都只有一個孩子,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沒有過程可以重複,而結果大家都希望只看到一個,那就是成功。所以,很多家長擔憂、焦慮甚至手足無措,生怕教不好孩子,不能給他一個成功的人生。 ­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為家長提供一點幫助。教子有方欄目為此設立。把你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不解、擔憂和焦慮,告訴我們,我們幫你請教專家。我們會選取比較典型的個例,整理成文,供你借鑒。 ­
   開學快一個月,孩子們即將迎來秋假,當孩子們了無心事地盼著假期的到來時,家長們卻又開始擔憂起來。短短一個月時間,孩子的表現讓家長們非常不安:老師反 映,孩子上課總是分心,坐不住;兒子回家以後怎麼都不肯寫作業;女兒的情緒變化無常……近日,每日商報教子有方熱線接到了許多家長的來電,希望能請專 家幫忙分析分析孩子不聽話的原因,該怎麼解決。我們把家長們的問題集中起來,請了加州大學博士,潛能和行為模式專家夏紅恒為家長們支招。 ­
   夏 博士說,家長在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瞭解孩子。在 夏 博士眼中,孩子的學習風格可以分成四個類型:認知型、模仿型、逆思型和 開放型,每一個類型的孩子所需要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這些個性是從孩子一生下來就決定的,家長們首先要瞭解孩子的這些本性,並順著本性引導孩子,讓他們 向好的方向發展。 ­
     以朋友方式對待認知型孩子 ­
     如果是認知型的孩子,他在平時會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喜歡爭辯,喜歡問事情的來源,學習比較主動,但比較固執,常常不理會別人的感受。這類孩子比較適合美 式教育法,平常要以朋友的方式來對待他們。與孩子溝通時一定要以理服人,不要讓孩子感覺你在以大欺小,這樣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當你對孩子有某些想法或 要求時,可以用徵求的語氣說出來,比如,小寶,媽媽覺得這件事這樣做會好一點,你看是不是?或者,媽媽覺得這衣服比較適合你,你覺得怎麼樣?這 樣,孩子的想法會得到尊重,同時,也調動了孩子動腦思考的積極性。另外,認知型的孩子大多內省智慧比較強,簡單地說,就是做事比較有規劃,能夠制定人生 目標和計畫,並能掌握計畫的進度。所以,在這類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可以先訴情,比如對孩子說你這樣做,媽媽很難過之類的話。孩子在看到媽媽不開心的樣 子卻沒有責怪他時,就會自我反省,而且犯錯後抗拒的心理情緒也會相應下降。接下來的說理就會很順利,孩子一般不會再狡辯了,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親子之間發生 衝突。重要的是,家長一定要注意不能用你怎麼這麼笨,怎麼這麼不聽話……”之類的你訊息。經常說一些你這樣做,我怎樣……”之類的話,孩子會比較 容易接受。當孩子遇到挫折時,要給予鼓勵,而不是嘲諷,多說你現在做得已經很好了,爸爸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還不如你呢!”及時的鼓勵是很必要的,千萬不能 說你怎麼這麼笨啊,這麼點小事都做不好。這樣對孩子的打擊是很大的,容易養成孩子膽小懦弱的性格。 ­
     模仿型孩子要慎重選玩伴 ­
     這類孩子的原則性不強,但模仿能力很強。只要他感覺好玩或有興趣的事物,不論好壞,他一律都會學過來。他們的學習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例如在學校受同學影 響,回家受家長影響。所以,模仿型孩子的玩伴須慎重選擇,而且要及早告訴孩子什麼是正確的,是該學的;什麼是不好的,是不該學的。孩子在這個階段,與父母 相處的時間最多,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不要在孩子面前有不良的表現,以免孩子有樣學樣。平時瞭解一些孩子好的表現,並鼓勵誇獎,使孩子對好的事物加深 印象,形成良好的習慣。另外,多給孩子讀一些偉人傳記、歷史典故以及寓言,給孩子樹立榜樣能很好地規範孩子的行為。 ­
   尊重逆思型孩子的反常想法 ­
   逆思型的孩子總是以否定別人為自己的快樂。常常是媽媽做好了紅豆湯給孩子吃,孩子卻說想吃綠豆湯;而當媽媽第二天做了綠豆湯給他吃時,他又說想吃紅豆湯 了。這並不是孩子惡意要這樣做,而是出於一種本性。雖然孩子的一些行為與常人不同,但他卻擁有很強的創新能力,具有發明家的潛力。所以,掌握好孩子的特質 並用適當的方法去溝通,以往令你頭痛的愛找麻煩的孩子也會向你規劃好的方向前進的。 ­
   本類型的孩子思維方式與常人不同,常常用我們意想不到的角度考慮問題,讓有的家長、老師覺得很好笑。其實這只是孩子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已,不代表孩子的見 解、行為有錯。做家長的千萬不要斥責孩子,而是應該站在孩子看事物的角度給予理解、引導。切忌不尊重孩子的意見,強迫孩子順從大人的意思…… 夏 博士建議家 長可以採取以下互動方法:以激將法刺激孩子向相反方向發展(如,你不做這件事,不是因為你不想做,而是因為你根本做不到);以積分的方式給予獎勵,達到就 給予獎勵或禮物,反之則給予處罰,因為孩子喜歡競爭與挑戰;與孩子協商制定一個合理的管理獎勵辦法,以激發孩子的動力等等。 ­
   挖掘開放型孩子的學習潛能 ­
   這類孩子擁有開放思考以及大量吸收的能力,像海綿吸水一般。不足的是,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不強,教一點就學一點,不教就不學。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大可以教 授孩子各類知識,不要怕孩子吸收不了,也不要怕孩子太小會感覺累。正常情況下,這些孩子都會很輕鬆地吸收、消化大量知識。值得提醒的是,0—10歲是孩子 最關鍵的基礎期,此階段對孩子的培養意義特別重大。這類孩子的缺點是學習主動性不夠,屬被動學習型,如有家長陪同學習、一對一輔導效果更好。如果培養的力 度和廣度不夠,孩子的潛力就會被浪費。反之,孩子的許多智慧、技能都會有長足的發展。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59992&prev=60003&next=59301&l=f&fid=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