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提早和嬰兒說話對大腦有益


在嬰兒開始講話之前,對他們說話是有特別意義的。
  
  最新研究指出,在嬰兒3個月大的時候跟他說話,可以影響他們的認知發展,對大腦學習如何分類有幫助。
  
  研究人員發現,有學習關聯字的嬰兒,對於簡單的分類工作,表現得比那些聽影像聲音的嬰兒好。
  
  西北大學心理系副教授Susan Hespos在新聞稿中表示,這些結果提供了說話與物體分類有關的最早期證據。
  
  研究人員表示,這個結果增加了提早對嬰兒說話是很重要的證據,可促進嬰兒的發展與認知。
  
  研究人員在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期刊發表的研究中,比較對嬰兒說話或是讓他聽聲音這兩種方式,對於46位3至4個月大的嬰兒在認知技能上有何影響。
  
  他們給嬰兒們看一系列的圖片,像是魚的圖片搭配說話或是聽嗶嗶聲。聽人說話的嬰兒會被告知這個東西像什麼,像是在給嬰兒們看圖片時,說「看,toma!」,toma是個魚的虛擬字。另一組的嬰兒則是聽一系列的嗶嗶聲,與字詞的聲調和長短仔細的搭配。
  
  之後,兩組都要測試分類的技能,將魚與恐龍的圖片並排顯示給嬰兒們看,由研究人員測量嬰兒們看每張圖的時間。如果嬰兒有從之前的練習在腦裡將魚放在一個類似的分類中,他們看這張照片的時間會比其他照片久。
  
  結果顯示,有聽到這個字的嬰兒會將魚分類;聽聲音的嬰兒則沒有。
  
  西北大學心理系教授Sandra Waxman表示,他們懷疑人的說話方式,或許是直接跟嬰兒說話的方式引起嬰兒注意到週遭的物品,促使他們分類。他們認為過一段時間以後,這些一般的專注效果會更好,能從流暢的說話中挑出個別的字,從個別的字中辨別出幾種字,並標示出這些字的意義。
資料來源http://www.howmama.com.tw/b79/t18242/





**********************************************************************
常和寶寶說話好處多多
文∕資深幼教工作者 黃琬玲
執行∕王紹媛

父母平時多和寶寶說話,將有助於孩子日後的學習專注!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可以藉由玩具、讀故事書等,讓寶寶學習辨識並理解不同的聲音,以及話語傳達的不同意義,以提升寶寶語言發展,並促進其心智的發展。

從懷孕六、七個月開始,我的寶寶就會等爸爸下班跟他隔著肚皮說話,然後,將近一個小時我跟爸爸聊天的時間,也是一天中胎動最厲害的時間,從孩子出生至今,寶寶還是每天興高采烈的等爸爸下班,跟我們玩一個小時才算是做好每一天的親子功課,我相信跟孩子和諧親密的互動,一定會是孩子未來生命發展的助力。

寶寶在胎兒期就已經發展出聽力,聽覺是寶寶探索外界事物的第一步,研究證實寶寶透過懷孕期的聽覺發展,從懷孕開始寶寶辨認母語的聲音,出生後在短短一年至兩年,迅速發展為聽得懂聲音的意義,讓許多家長想如何幫助孩子語言順利發展的方法。有人指出經常唸書給孩子聽、常跟孩子說話,引導他體驗各種事物,有助提昇孩子的語言發展,同時也可以促進其心智成長。

各月齡對聲音的反應

出生後的寶寶對聲音已經有很敏銳的反應了,喜歡聽輕柔的音樂,聽到熟悉的照顧者說話聲,情緒會安定下來,聽到突然的巨響會嚇到眨眼或睜大眼睛;一個月大的嬰兒會轉向聲音來源的方向,已經知道如果哭泣,能得到回應,或會有人來抱他,要時常叫他的名字,讓寶寶開心回應。

三個月後,大腦的視覺皮質已較能控制眼中所見,此時,寶寶會用眼睛追蹤人與動作,對著鏡中的自己或照顧者微笑;接著四、五個月,寶寶對生活周遭的聲音反應敏銳,像塑膠袋揉搓的窸窣聲音、開門關門的聲音、電話鈴聲、春節時期的鞭炮聲、大人的說話聲、電視廣告等聲音,都能引起寶寶好奇與注意,同時,他也逐漸能分辨聲音代表著不同的訊息;半歲前後的寶寶喜歡重複簡單的遊戲,例如:藏東西、躲貓貓等,一天內可以多玩幾次,他們可是樂此不疲。

七、八個月大的階段,寶寶大腦的語言路徑迅速成長,已經能發出韻母或聲母,模仿特定的音調,並開始結合視、聽、嗅、味、觸覺等感官對外界物品所建立的豐富概念,逐漸聽得懂簡單的指令,例如:拍拍手、給我球;發展到十一、十二個月大,寶寶的記憶力已經很棒了,會進一步模仿大人說話,並且透過聽到自己說話的聲音進行調音,越來越能說出有意義的語彙。

親子對話遊戲促進語言發展

語言發展過程是先「聽」再「說」,滿一歲的寶寶在聽了一年後,進入牙牙學語的階段,除了聽辨聲音的能力大增,對於語詞運用的觸類旁通也很有進展,例如:寶寶學會在圖鑑書上指著小狗說「汪汪」,看真的狗也會叫「汪汪」,已經有簡單的半具體的概念類化的能力。

面對不同階段寶寶,透過不同遊戲可以提昇其語言成長與發育喔!

06個月
遊戲名稱:叮噹!叮噹!歌謠鈴聲伴唱
準備物品:童謠音樂CD、有鈴聲的手搖玩具
引導小技巧:
1.讓嬰幼兒躺在床上或抱坐在大人膝上聽熟悉的音樂、童謠。
2.一起用有鈴聲的手搖玩具打拍子。
3.邊唸、邊唱、邊玩,還可加上有節奏的肢體運動與按摩。
 

612個月
遊戲名稱:「閱翻閱樂」親子圖書
準備物品:幼兒硬版或布質的圖畫童書。
引導小技巧:
1.引導孩子一起翻閱硬版或布質的圖畫書。
2.由大人唸給幼兒聽,觀察孩子有反應的地方,可停留或重複唸。
3.可邊唸邊玩,翻開、合上或遠、近變化,給幼兒不同的視聽感覺。
 

12
遊戲名稱:頭兒、肩膀、膝、腳趾
準備物品:幼兒身體、五官的圖畫童書;「頭兒、肩膀、膝、腳趾」兒歌CD
引導小技巧:
1.教導幼兒指認身體各部份
2.放「頭兒、肩膀、膝、腳趾」兒歌,邊唱邊做動作。
3.延伸其他有身體部位名稱的兒歌,如:兩隻老虎中的「一隻沒有…」,自己變換身體部位名稱。


23
遊戲名稱:認識事物
準備物品:嬰幼兒圖鑑書、日常生活的情境與事物。
引導小技巧:
1.隨時隨地教導幼兒生活的事物,(名稱)這是什麼;(用途)這是做什麼用的;(性質)這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等。
2.一起翻閱圖鑑書,邊指邊唸圖案的名稱。
3.問孩子問題(名稱)這是什麼;(用途)這是做什麼用的;(性質)這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等。
 

36
遊戲名稱:親子閱讀樂
準備物品:幼兒感興趣的圖畫童書。
引導小技巧:
1.讓幼兒坐在大人身旁或對面。
2.一起翻閱圖畫書,先引導孩子圖畫有些什麼東西或情景?劇中人物在做什麼?再說或唸故事給幼兒聽。
3.由孩子複述故事給大人或其他孩子聽。
 
http://www.dadupo.com.tw/m-u/2005-6/link-b.htm





*****************************************************************
開發寶貝語言大能力
採訪撰文/陳華櫻
採訪諮詢&資料提供/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英語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張鑑如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系副教授 許碧勳
          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教學部主任 李淑娥
參考資料/國際兒童教育協會中華民國分會之幼兒發展第二語言的理論與實施研討會資料
語言,是人際溝通與學習的最重要手段,它雖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但也需要後天的訓練,才能嫻熟的運用;未經後天的開發與訓練,本能也會因此退化或消失。語言發展的好,對日後的學習、人際關係都有助益,反之,則可能造成學習落後與社交畏縮。家長應從小提供孩子一個豐富而具啟發性的語言環境,不一定要花大錢購買許多教材,而在於多花時間與孩子互動,並配合孩子的發展進程給予適當引導。
本篇專訪了在幼兒語言發展上有長期研究的張鑑如、許碧勳兩位教授,分別針對幼兒的語言發展與訓練,及家長們所關心的外語學習問題,提出看法與建議。並請資深語言治療師李淑娥小姐,以其長期豐富的臨床治療經驗,提醒家長如何注意幼兒語言發展出現遲緩或障礙的徵兆,及尋求協助之道。
PART1 幼兒語言發展】
寶寶到底怎麼學會說話?
以往,心理學界的行為學派認為孩子學說話就像鸚鵡學人類說話一樣,是一字一句慢慢模仿,並在與大人的各種言語互動中學會說話的。但在1965年左右,心理學家杭士基(Noam Chomsky)修正了此種說法,認為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除了模仿之外,還會自創一些成人無法理解或聽來缺乏邏輯的句子,並在不斷的與成人互動中,自動發掘語言的規律,逐漸修正自己的語法,因此可以說只要是正常發展的孩子,天生就擁有學習語言的本能,只要有環境的刺激與成人的引導,便能學會說話。
0-3歲發展過程與特徵
首先,在幼兒還無法發出聲音語言之前,都是先從身體的舞動與哭聲開始表達他的生理需求並與外界溝通,通常會在1歲前後開始說第一有意義的字。以一般正常發展的孩子來說,0-3歲語言發展的過程及各階段特徵如下(但因每個孩子都有個別差異,僅供參考):
牙牙學語準備期010個月
是語言發展的前期,又稱先聲期。新生兒在滿月以後,因為睡夠了、吃飽了,覺得滿足或愉快時,會發出咕咕(cooing)之類的聲音; 接著便陸續出現唇齒爆發音、牙牙語(babbling)、亦即是聯合母音和子音而發出一些如MA-MADA-DA之類的音。
關鍵發展單字句期(10個月~14個月)
是真正語言的開始,為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會有意義的叫爸爸、媽媽。 
會揮手說bye-bye,或一些2個字的名詞。 常會以單字來表示一整句話,如說「媽媽」,可能是「媽媽我肚子餓了」、「媽媽快來」等意思;此外習慣以疊音來說單字,如「媽媽」、「ㄋㄟㄋㄟ」、「糖糖」等。 開始聽從父母的一些簡單指令,如「過來這裡」、「抱抱」等。 
快速集彙多字句期(14個月~110個月)
學會的字彙迅速增加,會使用一些簡單的名詞+動詞等,如「媽媽抱抱」。 喜歡詢問物品的名稱,學習指物命名。 又稱電報句期,所說出的單句簡略而結構不完整,就像電報文件一樣,如「媽媽、糖」,其實是「媽媽給我糖」,因此又稱電報句期。 會說謝謝、或回答一般問話如「那是什麼?」等。
模仿語法造句期(110個月~23個月)
開始模仿學習成人的語法,能回答簡單問題(如你叫什麼名字)或輪流對話,因此又稱文法期。 學會的語彙約3050個,並會使用你、我、他等代名詞,並稍微瞭解「上、下、以前」等空間、時間概念。 愛問為什麼複合句期(23個月~36個月)
喜歡問「為什麼」,因此又稱「好問期」,為語言學習過程中的爆發期,語彙快速增加,並學會複合句,如「媽媽去上班,然後弟弟就哭了」。
23個月~29個月
似乎能瞭解日常生活中的事與物,學會的語彙快速增加。 會問「誰」、「哪裡」、「做什麼」,或說一些簡單的句子,如媽媽買菜菜。 會使用「這個」、「那個」等冠詞。
29個月~36個月
開始會說較複雜的複合句,如「天黑黑,要下雨了」等。 會說剛剛發生的事,如「爸爸回來了」等。 會用『不要』等否定命令句,並在語言表現上較具攻擊性或誇大性。 影響語言發展的因素
#先天智力+後天刺激
#女寶寶比較會說話?
#父母營造的語言環境
語言發展的重要性
許多研究都顯示,語言發展關係著日後學習與思考能力的發展,想要在學校有優異表現,就要學會許多技能例如閱讀與寫作,而語言能力則是學習種種技能的基礎條件。語言發展速度慢,相對的在閱讀能力、表達與寫作能力上也都比較慢,孩子可能因此自信心受挫,無法提起學習熱忱。
此外,孩子若因為有語言上的障礙,無法明確表達自己想說的話,不但自尊心受損,也可能因為被其他孩子嘲笑、欺侮甚至被孤立,造成社交畏懼,在成長過程中影響了人格的正常發展,並產生日後的偏差行為。






*********************************************************************************************
孩子語言發展有問題,怎麼辦?
孩子說話大舌頭 別急著手術
【聯合報/記者呂筱蟬/報導】 部分小朋友在學說話時,會出現口齒不清俗稱「大舌頭」、「臭乳呆」情形,佳里奇美醫院復健科主任林芷指出,只要把握學齡前4至5歲進行語言治療,就能矯正發音問題,降低學習障礙。   林芷表示,發音不標準在醫學稱為「構音異常」,幼童若在檢查後未發現發音構造異常、聽力有問題或智力不足,原因則出自於唇、舌、顎等器官不協調,影響口腔靈敏度。部分家長將小孩送往「正音班」矯正發音,但不探究原因,狀況不會改善。   老一輩觀念則是到醫院做舌繫帶手術就能矯正發音,林芷說,這只是治療方式的一種,建議只有舌繫帶短到無法吸奶或伸舌無法過下唇,才需做外科手術。   她說,構音障礙原因人而異,語言治療方式也不同,可利用工具壓舌板輔助矯正,或透過誇張式聲音遊戲等方式治療;日常生活中家長可讓小朋友多吃硬的食物,或玩吹泡泡、風車等遊戲訓練牙齒、唇顎等靈活度。
林芷表示,4至5歲是接受治療的黃金時期,家長應多注意孩子的發音狀況,在上學前接受治療完成矯正,避免產生學習障礙。


Power By udn.com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19574






**********************************************************************
你家寶寶會不會說話?        專家 / 臺安醫院小兒復健科主任 陳達德 你曾驚訝隔壁家的小華很會說話,而慨歎自家的寶寶拙於言詞嗎?別以為這完全是天賦之別,前庭系統發展不良也可能導致語言功能障礙喔! 前庭系統刺激-可促進語言區發展成熟
左右半腦都有負責語言功能的大腦專區,其中左腦主要是負責有關情緒、意境及語意等語言功能;相對地,右腦則是負責順序、結構及語法等相關的語言功能。前庭刺激會影響左腦語言區的成熟,進而增加孩童的口語發聲頻率與品質,促進發音相關動作及計畫能力的成熟,並提升語言理解及對語音專注的程度等等。
語言發展遲滯-終將影響社會適應力
孩童在一歲前,對於語音可進行基本的模仿,但對語言符號本身的了解仍不足夠,需要環境中其他相關的訊息與提示來幫助理解 (例如:洗澡時在浴室跟嬰兒說「洗澡」,他似乎會理解而做出相對應的反應;但若在非洗澡時間或其他非浴室相關環境,則無法理解語言意義)。一直到四歲左右,孩童除了艱澀字彙及複雜語句、文法無法掌握外,基本上已經擁有類似成人的成熟語言能力了。
改善語言功能發展-居家處置有三大方向
改善前庭相關的語言功能發展。其簡易的居家處置主要有三大方向: ◎改善前庭系統功能
家長可提供孩童有關前庭刺激之遊戲與活動,例如盪鞦韆、溜滑梯、游泳、跳繩運動等等,建議一天至少進行一次(至少30分鐘)以上的頻率,若是孩童年紀介於四至七歲間,則可增加至三次以上。此外,養成孩童每天運動的習慣,並提升孩童的運動量,亦是相當有效、自然及健康的良好對策。
◎改善語言認知基礎
不論何種語言形式,語言符號的理解都是發展語言功能的基礎。家長可以在孩童的平時遊戲與教育中,增加實物的遊戲與應用,那麼藉由實物操作,便可以有效幫助孩童建立各種紮實的語言概念。此外,家長亦應注意各種相關語言概念間的連結 (例如由「三餐」聯想到「能吃的」「食物」),以多元感官經驗刺激的方式,幫助孩童有效而完整地將各種相關概念整合連結。
◎增加語言互動經驗
家長應鼓勵並營造孩童進行主動語言表達的機會,藉此增加語言互動的經驗。此外,亦可教導孩童其他溝通的輔助技巧,藉由學習語言的實用技能,幫助其產生社會適宜的語言溝通表現,也就是實際應用語言表達的能力。
語言功能是發展互動能力中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其發展不良不但會直接衝擊到孩童的溝通能力,更會影響其社會適應狀況及心理情緒功能。而藉由前庭系統功能的正常發展與改善,可幫助孩童自然、有效地發展其語言相關基礎功能,並促進其相關生理器官組織的成熟。家長一旦發現孩童有語言發展上的問題時,只要提供豐富且健康的語言發展環境,多給予一份鼓勵與耐心,並配合專業醫療人員的計畫與介入,相信所有的孩童都能有效地克服語言發展障礙!                                                                                       資訊來源:http://www.smartkids.com.tw/topics/detail.asp?articleid=236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8988&prev=8989&next=8896&l=f&fid=67

******************************************************************

******************************************************************
******************************************************************

孩子語言發展有問題,怎麼辦?
作者/李宜蓁
諮詢專家/台大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盧璐、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專任語言治療師席芸

>>>
歡迎加入「新知大耳朵粉絲」<<<
 
孩子不開金口、口吃、講話大舌頭,是語言發展遲緩或只是「大雞晚啼」?該立即看醫生嗎?看哪一科呢?認識四大語言發展障礙,遵守四原則,掌握治療的黃金期。

成成(化名)是家中獨子,雖然快三歲了,除了喊「爸爸」、「媽媽」以外,只會說「喝ㄋㄟㄋㄟ」、「抱抱」這些兩到三個字的詞,讓爸媽好擔心。後來成成被鑑定為語言發展遲緩,除每週接受一次語言治療外,治療師也建議早點送他去幼稚園就讀。有天去接成成,幼稚園老師說:「今天,成成完整的說了一句:「老師,我想要尿尿』。」成成的爸媽聞言,激動得差點哭出來……

每個父母都不會忘記孩子第一次、望著自己的臉叫「爸爸、媽媽」的那一刻。那時,只要是從孩子嘴裡冒出來的話,即使含糊不清,也覺得珍貴無比,值得喝采。

事實上,學會說話,確實比學會三步上籃更難、更複雜。台大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盧璐解釋,學說話像學鋼琴一樣,是一種從聽覺轉換成動作的發展。不同的是,舌頭比大拇指更加靈巧,很多發音上的差距是以毫秒計算;在整個大腦運動區域裡,舌頭佔最大區塊,可說是全身上下動作控制最精細的器官。而且學鋼琴有人教,學說話要自己來。孩子必須自己經過聽覺吸收,分辨出正確的語音,在多次歸納整理嘗試錯誤後,做出正確而流暢的動作。

隨著孩子長大,若他們還是不開金口,甚至愈來愈少話,或有口吃、大舌頭、發音不標準,到底該聽信老人家說的「大雞晚啼」,長大就會好了;還是應該有更積極的作為呢?

四種常見的語言發展障礙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專任語言治療師席芸表示,各年齡層有不同的語言發展問題,因此在討論語言發展問題時,必須先熟悉語言的發展進程,而女生的語言發展通常比男生快一些。兒童常見的語言發展障礙可分為以下四種:構音異常(台語稱「臭乳呆」)、語暢異常(口吃)、聲音異常(如沙啞)和語言發展遲緩。

一、構音異常:也就是俗稱的「臭乳呆」、「大舌頭」,是最常見的兒童語言障礙,與智力發展不見得有關,可能是口腔發音位置不對、聽辨能力不好、口腔靈活度的問題。例如把「草莓」說成「倒楣」;「西瓜」說成「雞蛙」。

盧璐分析,大部分兒童在三~四歲能正確發出多數的語音,且口齒清晰;大約只有五%的孩子會在上小學之前仍發錯或省略某些音。語言學習必然會經過這些錯誤摸索、嘗試練習的歷程,家長毋須太過擔心;且學習有先後順序,發音得從簡單的ㄅㄆㄇㄉㄊㄌ等母音開始,之後才能慢慢正確發出ㄓㄔㄕㄗㄘㄙ等較難的音。即使真的需要構音矯正,專家建議,四歲以後才是治療的黃金期,過早讓孩子接受治療,要求達到字正腔圓的境界,既沒有必要也不易達到效果。

二、語暢異常:也就是俗稱的「口吃」。口吃是指說話結巴不流利,會有重複、拖長語音,或字句中斷的現象;嚴重的還會合併眨眼、聳肩、甩頭等怪動作。根據統計,二~五歲的孩子約五%會有說話結巴不流利的現象,稱為「發展性口吃」;其中多數在幾個月到一兩年內會自然消失,只有不到一%的人長大會持續口吃,必須接受治療。造成口吃的原因目前未明,大多認為是生理與心理因素相互影響所致。

口吃的孩子剛開始往往不自覺,口吃得一塌糊塗還可以一直講;等到大一點,開始感受到大人們刻意糾正的壓力時,反而會讓孩子產生更大的挫折,產生害怕逃避的心理,使口吃更加嚴重。因此,在孩子說話結巴的初期,不需要接受治療,只要家長和老師耐心的等孩子把話說完,避免中途打斷或要求他重說,增加孩子說話的愉快經驗即可。

三、聲音沙啞:這是學齡兒童較常見的語言問題,男孩多於女孩,多半是長期大聲吼叫或大哭的錯誤習慣所導致──平常說話時用力不當,使聲帶與附近肌肉過度緊張,造成聲帶水腫。只要經過耳鼻喉科醫師診治,教導適當的發聲習慣,自然就會恢復。

四、語言發展遲緩:是最嚴重的語言發展障礙,需馬上尋求醫療協助。根據國際衛生組織的統計,~六歲孩子中,有發展遲緩問題的佔了一二%;其中「語言發展遲緩」這個項目就佔了六~八%,比例相當高。

席芸分析,語言發展遲緩的成因分為生理因素和環境因素。生理因素包括了智障、先天聽障、腦性麻痺、自閉症、情緒障礙、注意力缺失等,因為大腦認知發展不好,語言一定也不好。另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由於環境因素(包括疏於照顧與過度保護)導致的語言發展遲緩比例迅速飆高。例如,有些從小由外傭帶或隔代教養的孩子,語言刺激不足;或從小吃的食物全都打成泥狀,長期缺乏咀嚼動作,也會大大影響口腔的靈巧度;更有些孩子是完全不用張口,肚子還沒餓,飯就自動端到面前,根本不需開口與人溝通,練習機會嚴重不足。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未來發生各種學習障礙的機會比較大,一定得馬上處理。

與孩子說話,掌握四原則
語言學習有階段性,盧璐提醒家長,跟孩子說話時,請把握四個原則:「慢慢說、從簡單開始、記得重複、難度比孩子的程度高一些些」,並在日常生活互動中,創造自然而愉快的學習機會。

專家也提醒,若「孩子未滿兩歲,但叫了不理、教不會、聽不懂大人的話,且沒有溝通意圖」,或者是「到了兩歲還不說話」,不要遲疑,馬上找醫生。

目前國內的語言治療師大多與醫院的復健科合作,因此有語言問題可直接前往復健科,由語言治療師做評估與治療、由醫師做診斷與衛教;必要時醫師也會轉介兒童心智科,做完整的發展評估。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網站 提供)


**********************************************************************
**********************************************************************
寶寶遲遲不說話?
兩歲的寶寶遲遲不會講話,或只會叫爸爸、媽媽以外,其他的話都不會講,一般父母都會懷疑寶寶是否有語言障礙,或是有舌繫帶過短。
 
人類在語音發展之初期,即約五六個月開始呀呀學語時,咽喉構音及發音的功能是要逐漸一字一句訓練的,多聽、多講、多訓練,並模仿別人正確的音調而逐步的調正自己口舌聲帶的發音,如此日積月累始能在語言上有進展,所以通常狀況下寶寶只要能聽就應能講。
 
自幼即為喑啞者,其不能講話的原因並不是不能發音,而多是耳朵聽不到聲音,口(聲帶)雖然會發音,但因所發的音自己聽不到,無從矯正起,所以發的音別人聽不懂而已。
 
許多寶寶之所以不講話,是偷懶不願意學習發音。此種狀況多半是生長在大家庭中最小的個體較容易發生,因為父母長輩的寵愛奉承有加,只要寶寶手指一指,或隨便口內發個音,父母馬上就會揣摩其心意地領會出他的意思而照辦了,如此無法互動式地學習語言。
 
知道病因所在是寶寶不願意講話而不是不能講,所以平常要多鼓勵其使用言語,其方法如下:
1.
多聽兒歌及故事,父母長輩們並跟著說唱來帶領寶寶走向正確的咬字及發音。

2.
父母長輩說話時儘量避免混合肢體語言或較艱深難懂的辭句,寶寶可能並不懂大人的話,所以會有學習困難。  
3.
長輩要對寶寶的手勢視而不見,對不正確或不完整的發音聽而不聞,只要持之以恆,寶寶勢必要再進化他溝通的能力才能達到他所需要的東西,如此言語就可逐漸發展了。

4.
提早與其他同年齡或稍長的兒童相處:如早入托兒所與其他幼兒互相嬉戲,寶寶生長的環境改變了,在新環境中彼此的地位及角色相同,別的幼兒不會刻意的維護或 牽就他的弱點,如此寶寶的手勢及不正確的言語別的小朋友不會了解,就不會與他玩在一起了,為了繼續能在團體中玩耍及生存下去,寶寶勢必要趕緊發展自己的言 語能力,以與他人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