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過動兒如何治療

美國人楊森和其同事發表論文表示在1995年,調查在美國各地方9至17歲的1200位小孩,來研究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盛行率,結果大約有5%的人被診斷出來是過動兒,然而其中只有5%的過動兒服用藥物治療,這暗示著藥物治療的方式仍被大部分的人所忽視。 
  
關於人類的行為及情緒問題,從過去心理分析到行為治療模式,早在20世紀之初就被提出。然而依據現象學和生理病理學的研究,在這最近才漸漸被接受為一種孩童疾病的模式。由於生物分子醫學的研究,在這近十年來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研究如雨後春筍的提出,使得人們對這困擾家庭的過動兒問題,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及概念。 
  
然而有些家長難以接受孩子過動、注意力不足是一種疾病的概念,主要是因為它不像糖尿病或高血壓,可以用抽血或量血壓的方式來量化證實,而且它也不像焦慮症或猶豫症的病人,會主觀的描述自己不舒服的情形。因此注意力不足運動症有賴於教師及照顧者來正確的評估其行為及表現。因此必須綜合父母及師長的觀察描述,再加上臨床上觀察兒童的表現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
  
然而使用藥物治療,家長最擔心的就是有關藥物的副作用。其中爭議性最大的就是藥物會不會影響孩童的生長速率。在最近的醫學研究中克拉姆等人研究97名4至 12歲的過動兒,平均使用藥物力他能3年,而當他們到21至23歲時,這些使用過藥物的孩童並沒有在身高和體重不同於對照組,史賽色也發表經過四年之後使用藥物及未使用藥物力他能的兒童,檢查他們在身高的發展上並沒有顯著差異,倡使用藥物協助處理過動兒的過動、不專心及衝動性行為是非常確立的。 
  至於近年來用在年齡3至7歲的過動兒身上也有增加的趨勢。目前父母多為雙薪家庭孩子數目又少,所以對孩童心理及生理的發展寄予深切的期待。 
  
然而父母的心理過度補償及教養不當,常造成親子之間的對立,而形成家庭中的小霸王。加上衝動性的行為常伴隨在教養方面的教養方面的困難,甚至造成危險的意外。所以在1990年就有人研究利用藥物利力能在這些學齡前的過動兒,結果發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明顯減少。 
  
臨床上醫師會考量使用藥物的必然性,然而有些過動兒動軋闖禍或意外頻傳。我想像這樣的情形還是應該積極的治療比較好。例如有些學齡前的孩童把插頭插在母親的鼻孔,甚至用手指插入電器的插座裏,造成意外傷害。 
  
然而藥物治療並不能改善過動兒學業表現或社交功能。就是因為藥物作用在腦部神經傳導物質,使得人類的執行功能足以達成。而社交技巧或學習思考判斷,仍有賴教育訓練及行為治療的協助矯正,方能發揮更大的效果。

資料來源http://www.176happy.com/news_1218.html





幼兒過動症如何判斷

幼兒過動症又稱注意缺陷過動障礙,是幼兒最常見的行為障礙之一。學齡幼兒的患病率一般為3%~5%,男女比例為(4~9)︰1,幼兒是否患有過動症,要經過一系列科學的綜合評價,家長不能僅根據幼兒坐不住這一點來判斷。一般來說,幼兒過動症多有以下幾種表現:
  
1、幼兒過動症判斷一學習困難:因注意力障礙而學習效率低下。常伴有認知障礙,如p、b容易混淆,讀書時常漏字、跳行、詞序顛倒,認讀、拼讀的准確性差,默寫較困難,抄寫出錯多,做數學題常常因粗心大意而出錯。
  
2. 幼兒過動症判斷一社會適應不良:患兒常表現為個性倔強,不願受別人制約或排斥小夥伴,所以很難與其他同齡兒童相處,不得不常找比自己年齡小的兒童遊戲。
  
3、幼兒過動症判斷一活動過度:行為動作不分場合地明顯增多,很難安靜;做事有頭無尾,有始無終;上課東張西望,亂講話,玩弄鉛筆頭或橡皮。
  
4. 幼兒過動症判斷一感知覺障礙:表現為視一運動障礙、空間位置知覺障礙、左右辨別不能,經常反穿鞋子,聽覺綜合困難及視一聽轉換困難等。
  
5、幼兒過動症判斷一注意力障礙:容易分心,很難較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做作業心不在焉,馬馬虎虎;家長和老師抓得緊時學習成績好一些,但稍微放松成績就會明顯下降。
  
6. 幼兒過動症判斷一情緒和行為障礙:過動症患兒情緒不穩,極易沖動,對自己欲望的克制力很薄弱,一興奮就手舞足蹈,忘乎所以,稍受挫折就發脾氣、哭鬧。他們在學校會經常主動與同學爭吵或打架,行為沖動而不顧及後果。如不顧危險從高處跳下;想喝水時不顧杯子裏的水是涼是燙,抓起就喝。這些沖動有時會導致一些災難性的行為結果。
  
喜歡過動的幼兒並不一定是過動症惹的禍。有研究發現,現在獨生子女,玩伴少、接受教育過早,受的幹涉性管教過多,這些都可能讓幼兒的神經、精神系統長時間處於警覺狀態,有些幼兒就通過不停活動來消除緊張情緒、轉移注意力。焦慮等其他心理問題也可能表現為過動。家長盲目判斷幼兒患有過動症,會給幼兒的心理帶來不良影響,有些幼兒甚至會朝著家長的評價方向而發展,家長如果發現幼兒行為異常應及時請求專業醫師幫助。
  
幼兒過動症可塑性很強,如果及時治療,可增強自制力,有效改善幼兒的注意力,學習成績將會有效提高,從而改善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如果不及時治療,相當一部分幼兒的症狀會持續到少年甚至成年。目前過動症的治療,針對幼兒的不同發育時期,采用多角度、多模式、綜合性的方案,包括父母訓練、學業幹預、學校行為處理、感覺統合訓練、社交技巧訓練、腦電生物反饋訓練和藥物治療等。

資料來源http://www.176happy.com/news_1216.html






關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簡稱ADD)這個名詞首先於1980年出版的DSM第三版出現。在1987年出版的修訂本中,才改用現在的名稱。這個病症在台灣被稱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在香港被稱為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而在日本則被稱為注意欠陷多動性障害。在韓國則被稱為注意力缺乏過剩行動障礙(주의력결핍 과잉행동장애)。
  
除了ADHD或ADD以外,過去也曾采用過度活躍症或多動綜合症(Hyperkinetic Syndrome,簡稱HKS);微細腦損傷、微細腦機能障礙(Minimal Cerebral Dysfunction,簡稱MCD)等各種名稱。此外,外國出版物有時為了回避“disorder”這一個比較負面的詞語,會改稱為Attention-Deficit Syndrome(注意力不足候群,簡稱ADS)。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首次在20世紀初被討論。1902年,由一位對孩童疾病有興趣的喬治史提爾(George Still)醫生在倫敦發表了相關文章。他發現一些孩子似乎停不下來,情緒容易起伏,常常惹麻煩。ADHD的主要特征是不專注、過動和沖動,但這些症狀多會造成他們很難遵守規則行為或者維持固定的表現。史提爾醫生認為這些兒童“對於動作控制有不正常之處。”他寫了一篇以此為主題的文章並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上。美國心理學會公布的精神疾病診斷准則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簡稱DSM)在1980年對於過動症作了第一次的描述,並將它稱之為“兒童期的過動反應異常。”之後相關學者經過多次修改後,“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這個名詞終於產生,而它的症狀以及診斷的規范也越來越明朗。第四版最新的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Ⅳ)把ADHD分成三種不同的類型:分別有“注意力缺失”、“過動”、“注意力缺陷合並過動”。 在DSM-Ⅳ裏面,注意力缺陷和過動/沖動各有9種症狀,符合6種以上的症狀就可以確認診斷。同時,每一個症狀都必須在一個以上的環境中發生,比如說:在學校與在家裏。其它條件包括必須在7歲以前就觀察到相關症狀,且沒有其它的心理因素導致。 使用核磁共振(MRI)與功能性掃描(FMRI,可分析腦部血流量)可幫助我們了解ADHD患者,和一般人腦部結構與功能性的相異處。目前最一致的資料是小腦中間(小腦蚓部,位於腦後下端)及腦部中間區域(包括部分腦幹)的大小縮減。
  
以下是以“注意力”為主的特征:
  
1.常常無法注意細節,在功課上、工作上或是其它活動會粗心犯錯;
  
2.做事或活動很難維持專注力;
  
3.別人跟他說話時,經常表現出沒有在聽的樣子;
  
4.常常很難依照指示完成事情,無法完成功課、家務或工作(不是因為相反的行為或是無  法了解指示);
  
5.經常對組織性的工作或規劃活動感到困難;
  
6.經常逃避或厭惡需要花費心思的活動或工作;
  
7.常常忘東忘西(如書本或工作需要的東西);
  
8.很容易被幹擾;
  
9.常常忘記每天規律要做的事情。

資料來源http://www.176happy.com/news_1215.html







adhd過動兒心理問題

注意障礙是adhd過動兒的主要心理缺陷。主要表現是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專心聽課或做作業;注意穩定性差,容易被外來刺激幹擾,分散注意力;注意廣度狹,不善於分配和轉移,嚴重影響對新事物的認識、記憶和理解,使學習成績下降或學心效率低下。
  (1)情緒不穩定:同樣一種刺激,對一般學生來說,不會引起激惹,而對adhd過動兒來說,可能引起激惹,發脾氣,或悲傷優慮等。如在課堂上擾亂秩序,影響別人聽課,或者沉默不語,但思想上仍在開小差。
  (2)自卑恐懼心理:因adhd過動兒不受同學、老師的歡迎,學習成績差,常受家長的責備或懲罰,甚至打罵,就容易產生自卑和恐懼心理,害怕家長的懲罰,有時不敢回家。
  (3)反感厭惡情緒:因學習成績下降,家長經常責怪,老師、同學不時指責,就會有一種反感情緒和厭惡情緒,產生一種逃避現實的思想,有時采取說謊、欺騙的方法來應付家長,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甚至有逃學、出走等錯誤行為。
  (4)意志不堅強:adhd過動兒有時也能認識到自已的問題,也想下定決心改正,或在外界的壓力下也能完成作業。但由於缺乏堅強的意志,不能改正自已的缺點,或過後就忘,老病重犯,做事缺乏堅強的毅力和恒心,作業不認真,草草了事,常出現錯漏現象。
  (5)對學習不感興趣:adhd過動兒由於注意集中困難,容易分心,學習力下降,上課不能專心聽講,作業也不能專心去做,學習成績上不去。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困難越來越大,對學習就失去信心,缺乏興趣,甚至有厭學情緒,特別對需要思考的功課如數學、語文容易缺乏興趣。
資料來源http://www.176happy.com/news_1213.html






adhd/add是什麼?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俗稱是兒童多動症,其發病原因很多,是兒童青少年時期長見病,有的甚至廷續到成年。近年來由於環境、教育等因素,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
  
患有ADHD的孩子的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成績差、書寫潦草、活動過多,還有的孩子表現為:沖動任性、頂嘴沖撞、不合群,缺乏自我克制能力或者行為幼稚、怪僻、無目的以及貪玩、逃學、打架,甚至說謊、偷竊等,無論怎麼教育都無濟於事。隨著年齡增長,因自控力差易受不良影響和引誘,可發生打架鬥毆、說謊偷竊,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國內曾對1292名違法犯罪青少年調查,發現其中有978名學齡期曾被診斷為多動症,患病率為75%。部分病例成年後,還留有性格和行為缺陷,這就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
  
由於人們認識不足,有時會誤診、漏診,如果不及時治療,則會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不良影響,葬送了孩子的一生,同時也毀滅了家長的所有期望。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危害巨大,但治療藥物卻很少,且都是以西藥為主,副作用極大。我們編寫此網旨在全面普及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知識,讓廣大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兒童青少年的家長做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避免因不知道而廷誤治療時機,而嚴重危害孩子健康成長。
  
ADHD不是不良教養的結果,也不是孩子任性、不聽話的結果。
  
一個孩子不管是否有ADHD都可能任性、難管教、對抗、拒絕。自私是道德范疇的問題,而不是神經學的問題,不管一個人是否患有ADHD,我們都不是為自私、無理的行為找借口。現在的很多年輕家長都成長於父母成天忙碌不在家庭中,那些小時侯總是脖子裏掛鑰匙的孩子現在做了家長,盡管他們盡力想把這個新角色做好,但對於他們而言卻沒有好的家長模型可模仿。
  

(1)定義: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是一種病理狀態,是由於遺傳因素造成的神經學方面改變所至。
  注意缺陷障礙有很多種類型,現今這些都歸類在ADHD下。主要分成ADHD注意缺陷型和ADHD沖動-多動型和ADHD混合型三種。當然,近期注意缺陷合並或不合並多動這種分類也還常被提起。注意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雖有分型,但沒有任何兩個ADHD 兒童是相同的。
  
(2)關於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一般性描述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會影響大腦的一個、兩個或幾個區域,因此就出現了幾種ADHD的分型。
  這幾種分型與以下四個方面的行為損害有關:
1.出現的問題與注意力有關;2.出現的問題與沖動控制困難有關;3.出現的問題與活動過度或動個不停有關;4.容易煩躁。
  
這些紊亂有以下幾個重要特征:
  1)症狀在很多場合多有出現,不光是在學校或家裏。如果孩子只是在家中有表現,我們更應該考慮孩子是否有抑鬱,或是孩子與家長相處的問題。
  2)症狀在7歲前明顯表現出來。由於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是一種神經學方面的紊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個體應該是出生是就帶有此種紊亂。盡管這種紊亂在小學二、三年級前學業要求低時沒有帶來多大的問題,還是應該能注意到有些症狀在7歲前就有了。
  
由於研究的時間不同,采用的診斷標准各有差異,有的使用評定量表,有的只是根據臨床經驗,所以,多動症的患病率在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差別較大。

資料來源http://www.176happy.com/news_1212.html







什麼是過動症?

大人常說過動症的孩子是「調皮」、「手癢」,將過動、衝動的行為歸因於「性格」,忽略了孩子潛藏的腦神經問題。常要等到孩子入學之後,在學校適應上出現問題。父母才發現孩子真的不只是調皮、手癢,他們需要醫療的協助。
  
在人多的地方,您是否常看到一些小朋友精力旺盛的跑來跑去、爬高爬低,過度活潑調皮,又容易製造一些狀況。或者常聽到父母說孩子漫不經心、丟三掉四、拖拖拉拉、人緣不佳、功課不好,這一群孩子可能罹患了「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簡稱ADHD):又稱為 (1)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2) 注意力缺損過動症,(3) 過動症, (4) 多動症,是一種常見的兒童青少年疾患。最早在1854年由一位德國醫師Heinrich Hoffman所提出,之後陸續有一些相關研究發表。1994年APA根據累積的科學研究報告資料,重新定義及描述ADHD,並分為3個亞型 (不專心型、過動衝動型及混合型),成為目前臨床上最廣泛應用的ADHD定義。
  
ADHD有三大類症狀(一)注意力缺損(二)過動(三)衝動。「注意力缺損」症狀包括不注意、粗心犯錯、不專心傾聽、無法完成任務、不遵守指示以及容易分心。「過動及衝動」症狀包括打架、多話、在不當的時間四處亂跑以及打斷他人。有的孩子過動及衝動症狀比較嚴重,有的孩子注意力缺損比較嚴重。有些孩子則三種症狀都很明顯。
  
過動的孩子常常讓父母精疲力竭,因為他們像是一頭精力充沛的小蠻牛,動個不停。別的小孩受一兩次教訓就會記住,他們則是重覆的犯錯。他們想到什麼就做什麼,不管事情的後果。即使父母忍不住脾氣,打了孩子一頓,孩子最多只乖幾天。沒多久,同樣的行為模式又出現了。
  
過動症
的孩子並不是故意要惹父母生氣,他們的腦部狀況讓他們控制不了自己。過動兒之所以過動,主因就是「腦內化學傳導物質的不平衡」。過動症藥物可以改善這個問題,讓孩子注意力集中、自我控制的能力提升。   
有的父母常常說,小孩子總是比較皮,長大以後就會比較好了。的確,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活動量的確會比較下降,不再像之前那麼好動。但是如果對比起同年齡的孩子來說,孩子還是會顯得比較過動、衝動、注意力不集中。這樣的問題是有可能會延續到成年的。
  
父母應該要謹記,不能因為孩子長大後會稍微改善,因此現階段就不作任何治療。當孩子有過動症,孩子的學業、人際、生活都會受到幹擾,他的潛力就無從發揮。因為一直出狀況,學校老師、小朋友,甚至連父母都會討厭他,孩子就會變得自尊低落,敵視人群。不少過動兒長大後變成非行少年,違犯法律,這很可怕。過動症對孩子人格的損傷可能是一輩子都無法修複的。
  
過動症
雖然是一種腦部功能異常,但是問題並不嚴重。只要適當服用藥物,過動症就可以得到良好控制。藥物會讓孩子注意力集中、控制衝動能力提升,孩子因此可以安靜上課、耐心排隊、減少打人的行為。當有藥物的協助時,孩子會過得更自信、快樂,潛能才能夠發揮。
資料來源http://www.176happy.com/news_1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