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急性中耳炎 中耳積水


中耳積水早治療 痊癒機會大

治療中耳積水,早一點比較好。耳鼻喉科醫師楊宗翰表示,針對這種疾病而言,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其實痊癒的機會相當大,但如果延誤到治療的時機,患者可能因為聽力問題而影響學習成果,甚至出現粘連性中耳炎、中耳膽脂瘤等後遺症,這些後遺症將導致患者日後還需要進行中耳手術。

楊醫師強調,中耳積水也可能造成患者內耳受到損害,以致於發生神經性聽力障礙,當發生神經性聽力障礙的時候,患者聽力恐沒辦法恢復。因此,如果能夠早一點發現中耳積水的話,就應趕緊接受正規的醫療,最好不要拖,因為拖久了只會讓問題更複雜。

楊醫師指出,中耳積水是很常見的疾病,又可能帶來嚴重的後遺症,所以民眾應設法加以預防,家長若發現孩子有過敏性鼻炎或鼻竇炎的情況,千萬不要太大意,如果是罹患鼻竇炎的話,應該想辦法治好,如果是罹患過敏性鼻炎的話,應該設法控制住,這樣將有助於降低發生中耳積水的機會。
家長若發現孩子得了感冒,應該要讓孩子多休息,同時觀察孩子聽力有沒有減退的情形發生,假設孩子感冒時併發急性中耳炎的話,就必須接受徹底治療。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E4%B8%AD%E8%80%B3%E7%A9%8D%E6%B0%B4%E6%97%A9%E6%B2%BB%E7%99%82-%E7%97%8A%E7%99%92%E6%A9%9F%E6%9C%83%E5%A4%A7-160654681.html







*************************************************************************
急性中耳炎與中耳積水
此兩者是中耳炎的兩面。急性中耳炎,較為急性,會出現高燒、耳痛等症狀。而中耳積水則較為慢性,不會有高燒、耳痛等症狀,只會隱約的覺得小朋友的聽力變差。

急性中耳炎

一、簡介:中耳腔的體積為12立方公分,外以耳膜與外耳道相隔,內以耳咽管與鼻咽相通,為上呼吸道的一部分。因感冒、過敏、鼻竇炎、扁桃腺炎,細菌經由耳咽管進入中耳腔,而引發急性中耳炎。所以耳朵進水,會造成外耳炎,但不會造成中耳炎;而感冒卻會往上感染,經由耳咽管造成中耳炎。其大部份發生於學齡前的小孩,因為小孩的耳咽管較短、較平。

二、症狀:大小孩會說耳痛,有時會有發燒、耳漏。2歲前的小孩不會表達,會以拉耳朵、哭鬧、燥動、不安來表現,同時也會有發燒、感冒的症狀。

三、治療至少須給予抗生素1014,不然容易再復發。14天後若還有中耳積水,仍須繼續治療到積水消除為止。切不可因為症狀沒了,就以為是好了,而不繼續追蹤治療。只要接受適當足夠的治療,可完全康復,不會影響以後的聽力。

四、診斷以耳鏡並以本院之中耳壓分析儀檢查。

五、併發症:中耳積水、慢性中耳炎(耳膜穿孔)、膽脂瘤、腦膜炎、腦炎、腦膿瘍。

六、注意事項
  1、嬰兒不要躺著餵奶,以防奶倒吸入中耳。
  2、不要太用力鼻涕,以防鼻涕擤入中耳
  3、多喝水、多休息。
  4、禁食冰品、可樂、濃茶、咖啡、油炸辛辣食物、魚蝦、海鮮、香蕉、橘子、西瓜、芒果。
*

中耳積水


一、簡介:中耳積水亦是一種中耳炎,其發病過程較為慢性、隱約而較不易被察覺。通常是病患因感冒或鼻竇炎來看診時,於檢查耳朵時才發現。亦好發於學齡前小孩,但表現不像急性中耳炎那麼快速或疼痛。它通常不會耳痛,只是隱約的感覺孩子的聽力不太好,如要叫他幾次他才有反應或是看電視時音量要比較大聲才聽得見。它是造成兒童聽障的最主要原因。

二、原因:與洗澡水跑進耳朵無關!
  1、原來的急性中耳炎根本沒有完全好。急性中耳炎過了3個月,仍20%有中耳積水。
  2、因長期的感冒、鼻過敏、鼻竇炎、腺樣體肥大、扁桃腺炎,經由耳咽管,直接造成中耳積水,根本沒有經過急性中耳炎的步驟,此一狀況為家長最難察覺者。
  3、裂顎患者,因構造異常,有80%90%會有中耳積水。
  4、鼻咽癌:大人若有中耳積水,要強烈懷疑,並詳細檢查。

三、症狀:輕度聽力損失,約2030分貝並有其他感冒症狀。通常不會耳痛和發燒。因為長期聽力不佳,會造成上課聽不清楚,而功課退步。

四、治療:給予抗生素並鼓勵多嚼口香糖並多吹氣球,將氣吹入中耳中。若超過3個月積水仍不退,則須考慮置放「中耳通氣管」好將積水導出。若合併扁桃腺和腺樣體肥大時,可一齊手術切除。小孩子以全身麻醉方式進行手術,大人則不須。







**************************************************************************
中耳積水症狀之治療(積水起因於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童)
一、藥物治療
  1. 抗生素連續投藥十至十四天,約半數病患的症狀會消失。
  2. 接下來,再施以近兩個月、不用抗生素的後續治療,經此後續療程,約有八成五至九成病童可望痊癒。
  3. 所剩一至兩成療效不佳病童,則可考慮把中耳腔內的積水吸出,必要時可裝置中耳道氣管,使他們中耳腔黏膜在正常氣壓下恢復功能,進而改善聽力。
二、中耳道氣管導管的置放
    置放於中耳道氣管的導管。大都是多種材質製成的中空小管,通常於施行耳膜切開、積水抽吸乾淨後,才將此管卡在耳膜上,任其自行脫落。自行脫落的時間,由數周到一、兩年不等。
     除了上述藥物治療及氣管置放外,通氣法、腺樣體切除術、鼓膜穿刺術也都是可供選擇的外科療法。
三、通氣法
      治療及檢查用的通氣法相同,都是藉由氣流原理將管腔打通,但同樣不適用於年齡過小的病童。
四、腺樣體切除術
    腺樣體一且是幼童中耳積水的主要病因,不論是直接堵塞耳咽管,或是壓迫管壁而致病,置放中耳導氣管的同時,施以腺樣體切除術,向來被醫界認為是最有效的治療模式;不過,此法不適用於唇顎裂病童,免得因顎咽閉鎖不全而使病情加重。
五、鼓膜穿刺術
    鼓膜穿刺術,相較之下,以空針經由耳道直接穿過耳膜抽取中耳積水的鼓膜穿刺術,則無此顧慮,而且也比較適用於急性或亞急性患者,但若需一再穿刺治療,恐怕就需考慮改以中耳道氣管導管的置放。
    其實。除急性中耳炎有可能併發中耳積水外,慢性中耳炎所導致的耳朵流膿、聽力障礙等症狀,有時也易被誤認為中耳積水的表徵。這些慢性中耳炎患者的耳膜大都有破損,有些則有耳膜內陷情形,若是如此,外科手術治療大概免不了。根據統計,經此常規的外科手術後大約九成的患者耳膜可恢復完整,七、八成患者聽力可有效改善,且後遺症不多。
資料來源http://www.dryahoo.org.tw/%E6%AC%A1%E7%B6%B2%E9%A0%81/%E8%A1%9B%E6%95%99%E8%B5%B0%E5%BB%8A/%E8%80%B3%E9%BC%BB%E5%96%89%E7%A7%91/%E4%B8%AD%E8%80%B3%E7%A9%8D%E6%B0%B4%E6%B2%BB%E7%99%82.htm









**************************************************************************
門診時常可見中耳積水的幼童,其中,又有一部分需要接受中耳通氣管置入手術。不過,帶小朋友來醫院的父母,不管是從別的醫師或是親友處得到的資訊,卻有可能會不一樣,因此常有人會問:「為什麼他不用開刀?我家的小孩就得開刀呢?」
雖然醫學不斷進步,診所和醫院林立,增加就醫的方便性,但是中耳積水仍然是幼童手術的最主要原因。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1到3歲的幼兒,平均每人會得一次急性中耳炎,最主要的後遺症就是中耳積水。
幼童急性中耳炎後,仍有積水的比例很高,持續1個月的機率為40%;持續2個月的有20%,3個月的有10%。反過來說,即使不開刀,也有90%的人在3個月之內會好,但是剩下的10%,會自行痊癒的機會並不高。
         
單純的中耳積水會導致15到30分貝的聽力損失,而一般言語交談的平均音量超過40分貝,所以當父母在被問到小孩的日常生活狀況時,常常沒注意到小孩的聽力已有受損;然而對於學齡期的孩童而言,如此的聽損卻有長遠的影響。
因為構成語言發音的特殊性主要是在於子音,而子音大多由氣音所形成,音量大約就落在30分貝上下,所以家長雖然在短期之內還感覺不出小孩聽力受損,等到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小孩咬字不清,注意力下降,直到接受詳細檢查才發現問題。
根據國外的研究,學齡兒童中耳積水超過1個月以上,對於語言的發展影響可以超過半年,不可輕忽!
所以決定是否開刀的第一因素,就是積水持續的時間。
如前所述,大部分的病人會自然痊癒,如果太早決定開刀,會讓病人接受不必要的治療;太晚開刀治療,對小朋友的學習又有長遠的影響,而且還會有其他的後遺症。
目前醫界的共識是,如果雙耳都積水超過3個月,就該建議手術治療。但是除了時間之外,還要考慮一些特別因素,因此每個病人的治療過程並不會相同。
中耳積水造成聽損,對於聽力原本就不好、語言發展遲緩,或是有學習障礙的小朋友,更是雪上加霜,所以需要較為積極治療。一般是先給予廣效性抗生素2週,如果仍未改善,最多再觀察1個月,不要等到3個月。有些病人因為長期耳咽管功能不良,可以推測不開刀治療,積水自然痊癒的機會不大,這種情況下也不宜再拖3個月,例如先天性顎裂的病人,通常積水都是整年持續;有些小朋友以前裝過中耳通氣管,管子脫落不久後,又再度積水,這次自然痊癒的機會也不大,這些狀況都應該及早手術,不要再浪費3個月的時間觀察與等待。
如果檢查顯示,聽力損失超過35分貝,又有不同的考量。因為聽力越差,除了更加影響生活和學習之外,也代表中耳腔的病變不僅止於積水,還有可能併發聽小骨鏈的破壞、中耳腔內的沾黏、耳膜軟化塌陷等後遺症。
單純積水的問題只要將水導引出去,聽力大多能恢復;一旦有上述併發症,即使事後加裝通氣管,仍有可能殘存難以復元的聽損,如果不妥善及早開刀治療,永久性的聽力損失也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嚴重。
此外,如果中耳積水伴隨平衡失調、耳鳴、頭痛等症狀,或是不斷反覆發生急性中耳炎、高燒不退、甚至顏面神經麻痺,都是施行手術的時機。
之前有新聞報導,有病人因為中耳炎吃藥太久,引起腎衰竭而需要終生洗腎,因此最後再提醒大家,中耳積水和慢性中耳炎這兩種疾病,只有在急性期需要抗生素治療,以2週為原則,最多不超過1個月;如果藥物治療一段時間仍無改善,應該考慮手術治療。 (本文作者為宜蘭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以上轉載自由電子報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8k.iijeXBhYVsarAkMWWUWsRF.lV7A--/article?mid=692







*************************************************************************
中耳積水
林芳永醫師 
    五歲的陳小弟坐在診療椅上,他媽媽告訴我陳小弟他這兩天有鼻塞又流黏稠鼻涕的現象,要我幫他檢查一下是否感冒了!我使用童言童語與陳小弟溝通後幫他做了一些檢查,發現他確實有膿鼻涕位於鼻腔內,且當我檢查完他的耳朵後,我告訴他媽媽:「陳小弟他有鼻竇炎合併中耳積水的現象。」 他媽媽急忙說道:「中耳積水?這跟我幫他洗澡時水跑進去耳朵有沒有關係?」
    陳媽媽問我的問題是在門診裡我常被問到的問題。所謂中耳積水是指在耳膜與內耳之間的中耳腔積了一些液體,是屬於中耳炎的一種。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急性中耳炎後所留下的積液,二是擤鼻涕太用力,將鼻涕擤到中耳腔內所造成。由此可知中耳積水與洗澡時耳朵進水毫無關係。小朋友由於耳咽管的角度較為水平,中耳內液體不易排出,因此中耳積水的機率較大人高很多。
    中耳積水常見的症狀為聽力減退及耳悶塞感,僅少數病患會有耳脹痛感。就因為它並不常造成耳朵疼痛,小朋友不見得會報怨耳朵不適,中耳積水因此常被忽略。被診斷出中耳積水的小朋友往往都是在看感冒時,醫師「順便」診斷出來的。中耳積水若不治療,小朋友可能會因為聽力較差,使得學習效果打折扣;另外,長期積水也使中耳腔內的聽小骨有可能被破壞,造成永久性的聽力減退。
    親愛的家長們,若你懷疑你的小朋友聽力有問題時,一定要盡快帶去給耳鼻喉科醫師診治。感冒看病時,也不要忘了提醒醫師檢查一下你小孩的耳朵,相信這樣可以讓中耳積水對你的小孩影響降到最低。




************************************************************************
兒童最常見的聽障原因──中耳積水
兒童最常見的聽障原因──中耳積水
作者﹕嘉義基督教醫院黃威雄主任(轉載自黃威雄的ENT部落格)

案例一:
「醫師,我們家小朋友鼻涕流了一個多星期了,三天前半夜突然耳朵痛,急診處的醫師說這是急性中耳炎,要我帶來給你追蹤。」 醫生仔細地檢查完小朋友的耳朵、鼻子、喉嚨,轉頭對媽媽說:「這是感冒的併發症,現在耳膜還有輕微紅腫,而且中耳裡頭有積水,需要繼續服藥。」 「中耳積水?怎麼會這樣?!我幫他洗澡、洗頭一向都很小心啊,水怎麼會跑進耳朵裡頭?」媽媽著急地說。 「中耳積水是急性中耳炎殘留的後遺症,洗頭的水只會跑到外耳,不會引起中耳積水,不用太緊張。」醫生笑著回答。 「那中耳積水是不是很嚴重?耳朵會不會聽不見?」媽媽還是很擔心。
「中耳積水確實會影響聽力,不過多半是暫時的,只要好好的治療,絕大部分小朋友的聽力都可以完全恢復正常。」 案例二: 「醫師,我兒子最近兩三個星期老是又鼻塞又流黃鼻涕,半夜咳個不停,翻來覆去睡不好,有時候叫他,卻常常心不在焉的樣子不理我,請你幫忙檢查一下。」 醫生同樣很仔細地檢查完小朋友的耳朵、鼻子、喉嚨,還從小朋友的鼻子裡吸出一堆黃綠色的膿鼻涕。接著向擔心的母親解釋小朋友的病情:「他得了急性鼻竇炎,鼻涕倒流進喉嚨,所以常常咳嗽。同時中耳裡頭也有積水,這會影響聽力,所以你兒子不是不理妳,是因為他聽不見妳在叫他。」「原來如此,難怪他最近看電視開得特別大聲。」媽媽恍然大悟,緊接著又問道:「鼻竇炎加上中耳積水,這麼嚴重,有沒有什麼特效藥可以治療?」 「這是細菌感染,一般必須服用抗生素十天到兩個星期。」醫生回答。 「抗生素!要吃那麼久啊?最近政府不是叫大家不要亂吃抗生素,說會有細菌抗藥性,吃那麼多抗生素會不會有問題?」媽媽很害怕地問醫生。 「正確的抗生素使用原則是:『不該吃就不要吃,該吃就得吃完整個療程。』妳兒子這個狀況有吃抗生素的必要,所以一定要好好把藥吃完。抗生素使用兩個星期是標準的療程,對絕大部分人都是非常安全的,你不用擔心。」醫生細心地解釋。 中耳積水是小朋友最常見造成聽力損失的原因,大部分的都是像上述兩個例子一樣,由於罹患感冒或鼻竇炎,細菌或病毒經由耳咽管侵犯中耳腔,導致中耳發炎。幸好百分之九十的患者都會在三個月內康復,並不需要過度擔心。 對於中耳炎的治療,一般應優先考慮使用藥物,過去認為應服用抗生素兩三個月,現在由於細菌抗藥性快速增加,對抗生素的使用觀念也較慎重,筆者認為抗生素使用兩三週後,若無急性發炎的跡象即可停藥,這時候中耳積水未必會消退,可以進行聽力檢查判斷有無聽力的問題,若聽力還在正常範圍,一般只需繼續觀察追蹤,到三個月時若還有積水,就應該考慮外科方式的處理。若是聽力檢查異常,則宜早一點將積水去除,以免妨礙小朋友的學習成長。 對於中耳積水的外科處理方式包括:細針抽水、放置中耳通氣管及雷射耳膜造孔。細針抽水一般適用於中耳炎的急性期,若是病人對藥物反應不佳時,可以考慮此種方法。放置中耳通氣管適用於慢性中耳積水,通氣管安置在耳膜上,可以使中耳腔保持暢通,即使發炎也不會積水。一般約六個月到一年後通氣管會自然脫落。使用通氣管的優點是效果持久,但也有一些缺點,例如可能造成耳膜的破洞無法癒合、必須長期注意避免洗澡或洗頭的水跑進耳朵、通氣管會附著細菌使耳朵較容易流膿等問題。 雷射耳膜造孔是較新的技術,對急性中耳炎或慢性中耳積水皆適用,治療原理是利用雷射在耳膜上打洞,使中耳的積水經由洞口或耳咽管排出,正常狀況下雷射造成的耳膜造孔可以持續三到四個星期,絕大部分病人的中耳發炎會在這段期間消退,等耳膜造孔一癒合,小朋友也就完全康復。不需要一年到頭都在注意避免耳朵進水,耳膜永久性破洞與耳朵流膿的機會也比放置通氣管要小。與通氣管比較,雷射較弱勢的一點是,有效防止積水的期間只有一個月左右,比不上通氣管的半年到一年。 前面提到中耳炎的致病菌是經由耳咽管開口進入中耳裡面,耳咽管的開口位於鼻咽部,也就是人體鼻腔最深部,與咽喉相接的地方,開口的旁邊就是腺樣體,由於腺樣體常常是細菌喜歡寄生的地方,這些細菌很容易經由耳咽管開口侵犯中耳。對於反覆發作中耳積水的兒 童,在施行雷射耳膜造孔或是放置通氣管的同時,若能一併將腺樣體刮除,可以有效降低中耳炎的發生機率。 除了治療之外,下列狀況可能會增加兒童發生中耳積水的機會,例如,接觸二手煙、秋冬季節流行感冒、餵食牛奶取代母奶、使用安撫奶嘴、趴睡、寄放托嬰中心照顧等,最好能盡量避免。 中耳積水是小朋友最常見的聽障原因,也是最容易治療的聽障問題,父母親如能提高警覺,便可以讓小朋友免於因為聽力問題引起的生活與學習上的困擾。◇(http://www.dajiyuan.com)
2/3/2009 3:01:41 PM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1c2Mm8ybExK_VTIr2MoVQadDQw--/article?mid=49299






******************************************************************************************************

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
泛指耳膜有長期的破損或者中耳有長期反覆的感染。中耳在我
們的聽力傳導中站著重要的角色,若有慢性中耳炎,常見的症狀包括聽力
的下降、耳鳴、反覆的耳朵分泌物,在一些慢性中耳炎,上皮細胞會沿著
破損的耳膜鑽入中耳,形成所謂的膽脂瘤〈又叫珍珠瘤〉,嚴重的膽脂瘤
會傷害聽小骨或內耳造成更厲害的聽力損失或眩暈,損害顏面神經造成顏
面麻痺,甚至侵入腦部造成嚴重的感染,引起發燒、頭痛甚至會有生命的
危險。
要怎麼預防慢性中耳炎的發生呢?平常若有耳朵的感染需要給專業的醫
生做妥善的處理與治療。若懷疑慢性中耳炎,醫生會用耳鏡詳細的檢查耳
膜,看有無任何的破損或膽脂瘤生成的可能,再進一步則是做純音聽力檢
查,可判斷中耳或內耳損害的程度,接下來若有需要則是安排電腦斷層的
檢查,更進一步精確的影像評估。若有小的耳膜破損超過數個月沒有癒
合,最好盡早手術把耳膜修補,避免耳朵反覆的感染造成聽力的快速退化
及避免膽脂瘤的生成,若確定有膽脂瘤的生成,則更要盡早開刀處理,越
晚處理膽脂瘤範圍越大,不僅併發症越多,手術難度也越高,術後聽力的
回覆也越差。
慢性中耳炎的手術後,須服用口服抗生素避免感染。另外也要避免一些會
改變中耳壓力的一些動作,如:打噴嚏的時候嘴巴緊閉、用力擤或吸鼻涕、
用吸管用力喝飲料等。一般手術後二到四天就可以出院。等到手術後一個
月,會再次做聽力檢查追蹤聽力的狀況。手術成功率大於90%。
文章出處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 林諄儒 醫師
101.08.31 修訂
耳鼻喉科 聯絡電話: (02)2737-2181 轉8291







中耳積水之成因與治療
楊宗翰
中耳積水在醫學上有幾個同義名稱, 例如”漿液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
“積液性中耳炎”, 或是“膠耳” 等等. 臨床上指的是在中耳腔內積存有非化
膿性的液體, 並且耳鼓膜是完整無破裂的病例. 發生的年齡是成人及小孩都可能
發生, 但以兒童發生率較高, 而且好發於三至六歲的兒童. 一部分的中耳積水是
發生在急性中耳炎之後, 一部分是在感冒之後所形成. 其他有些不明原因的中耳
積水則可能與過敏, 免疫機能問題, 鼻咽腔的腺樣體肥大, 或是鼻竇炎有密切關
係.
中耳積水發生的原因, 是因為由中耳與外界相通的唯一管道--- 耳咽管(又名歐
氏管)受到阻塞或是功能不良, 以致於中耳內因為炎性或過敏反應所產生的液體
無法排出所致. 另外一種情況則是耳咽管阻塞後, 中耳內的空氣被周圍組織逐漸
吸收, 使得中耳腔裡的壓力由正變負, 甚至變成真空狀態, 形成一股吸力, 把原
本存在周圍組織內的組織液吸引滲出到中耳腔內, 終於造成中耳積水.
臨床表現上, 中耳積水除了引起聽力減退外, 除非其仍伴有其他相關的疾病(例
如先前所提到的鼻竇炎, 過敏等等), 並不會出現其他的症狀. 因此, 家長及學
校的老師們應該特別注意, 若是發覺或是感覺到小朋友看電視時會主動把音量
調高, 或是上課時似乎聽不清楚, 注意力無法集中, 或是叫他時似乎不太理人.
這些有聽力減退的現象時, 就應該把小朋友帶去給耳鼻喉科醫師檢查, 以便早期
診斷, 早期治療
中耳積水的診斷, 一般是以理學檢查時發現耳鼓膜有異常, 然後作鼓室圖檢查來
幫忙診斷. 有的時候, 在耳膜上面可以看到一條水平線橫過耳膜中間, 其上是空
氣, 其下是略呈黃色的液體. 這就是很標準的中耳積水的表現. 但是其他的時候,
耳膜上的變化並不是如此的典型, 因此就必須借重鼓室圖檢查來幫忙診斷. 在中
耳積水時最常見的鼓室圖為B 型, 但少數也會以C 型來表現, 這時診斷的困難度
就會比較高. 不過一般而言, 中耳積水的診斷對一個有經驗的耳鼻喉科醫師而言,應該不是太困難的事.
中耳積水在確定診斷後, 會給予兩週的抗生素, 並同時治療可能相伴所發生的疾
病( 例如過敏或是鼻竇炎等等). 然後觀察三個月. 若是積水有減退的現象, 則
繼續觀察. 若是病情並無進展, 就必須考慮裝置中耳通氣管的手術.
手術時, 先切開耳鼓膜, 再把中耳裡的積液吸出, 最後就把中耳通氣管放置於耳
膜上. 此時手術就算大功告成. 裝置中耳通氣管的目的, 一方面可以讓中耳裡的
積液流出, 二方面可以讓外界的空氣進入中耳腔, 使得中耳腔中的壓力恢復正常,進而使得耳咽管的功能恢復正常. 所裝置的中耳通氣管通常會在三到十八個月內自動脫落. 大多數的病人此時中耳積水已經消失, 耳咽管的功能也恢復了正常,而耳膜上的切口亦已癒合, 同時聽力也回復到正常. 然而, 並非每個病例都能如此幸運, 有部分的時候, 中耳通氣管脫落後, 中耳積水會復發. 即使再次的裝置
中耳通氣管, 並不一定保證就會痊癒. 另外一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則是在裝置了中
耳通氣管之後, 中耳腔持續的發炎, 中耳的積水不斷的流出, 甚至有膿性耳漏.
這種情況, 以現今的醫學而言, 仍是非常棘手的. 至於中耳積水同時伴有鼻咽腔
的腺樣體肥大, 是否要在裝置中耳通氣管的同時作腺樣體切除, 目前醫學界仍有
爭議, 尚未定論.
一般而言,若是能早期診斷, 早期治療, 中耳積水痊癒的機會相當大. 相反的若
是延誤診斷及治療, 除了因為病童聽力不好而影響學習及成長外, 可能會有如粘
連性中耳炎或是中耳膽脂瘤等等的後遺症, 將來必須接受中耳手術的治療. 另外,中耳積水也有可能造成內耳損害, 導致神經性聽力障礙. 遺憾的是, 這種神經性的聽力障礙是無法恢復的.既然中耳積水是小朋友常會發生的疾病, 又可能帶來嚴重的後遺症, 我們應該如何來預防呢? 首先, 若是小朋友有鼻過敏或是鼻竇炎的毛病, 不要掉以輕心. 對於鼻竇炎應該尋求治癒, 對於鼻過敏應該尋求控制, 以減少發生中耳積水的機會.
另外, 若是小朋友感冒了, 就應該讓小朋友多休息, 以期早日康復並注意其聽力
是否有減退的現象. 甚至若是小朋友因感冒而有急性中耳炎這種併發症時, 就必
須服用兩週的抗生素來作徹底的治療, 以減少中耳積水發生的機率. 吾人相信,
在醫師及家長的配合下, 事先預防, 早期診斷, 早期治療, 一定可以減少中耳積
水對個人家庭及社會帶來的影響. 使小朋友活的更健康更快樂.







*************************************************************************
急 性 中 耳 炎
急 性 中 耳 炎 原 因 是 小 孩 的 耳 咽 管 較 寬 短 , 平 直 易 導 致 細 菌 侵 入 。 嬰 兒 亦 可 能 因 嘔 吐 而 引 起 中 耳 炎 。
症 狀
  • 發 燒 3 9 ℃ 以 上 , 易 哭 吵 不 安 。
  • 耳 朵 疼 痛 , 較 小 的 小 孩 常 會 拉 或 揉 耳 朵 , 將 頭 搖 來 搖 去 表 示 疼 痛 。
  • 當 耳 膜 破 裂 時 , 會 有 膿 從 外 耳 流 出 。
注 意 事 項
  • 依 醫 師 指 示 , 使 用 抗 生 素 治 療 , 最 少 要 治 療 1 0 - 1 4 天 。  
  • 發 燒 時 予 退 燒 處 理 。
  • 如 有 膿 流 出 , 只 能 在 外 耳 將 之 拭 乾 。
  • 平 常 有 感 冒 時 , 應 保 持 鼻 道 暢 通 。
  • 平 時 避 免 躺 著 餵 奶 , 吐 奶 時 應 使 小 孩 側 臥 , 避 免 仰 臥 。
  • 若 有 大 量 膿 汁 流 出 時 , 患 耳 周 圍 皮 膚 應 用 冷 霜 ,
  • 氧 化 鋅 或 凡 士 林 塗 擦 , 以 防 外 耳 及 皮 膚 的 剝 蝕 。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lisa_liu0626/article?mid=404&prev=407&next=401&l=f&fid=8







*******************************************************************************

新生兒中耳炎像感冒 家長應提高警覺

作者: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 |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根據統計,0至4歲幼兒,平均占80%在三歲前都曾罹患中耳炎,尤其1至2歲的幼兒又為常見的中耳炎病患;彰化基督教醫院新生兒科主任蕭建洲指出,主要是因幼兒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耳咽管也較短且成水平,導致病毒容易至中耳腔誘發發炎等症狀。
臨床上,曾有一名1月大的新生兒罹患中耳炎,使耳朵不斷流膿,但因家長誤以為是感冒引起並未盡快就醫,導致症狀加劇,造成聽力受損;蕭建洲說,中耳炎初期症狀包括感冒、流鼻水、抓耳朵等,嚴重時會出現化膿等現象,若能及早發現,接受治療,其實都能有良好的預後。
主任蕭建洲進一步說明,目前國內已有中耳炎及肺炎鏈球菌疫苗,能提早預防中耳炎,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幼兒能提早約6週接受施打疫苗,有效幫助降低幼兒因感冒時誘發中耳炎的機率。
平時除了注意幼兒的均衡營養、充足睡眠,也應減少在感冒流行高峰期時,出入公共場合,降低誘發疾病的危險因子;蕭建洲說呼籲,若幼兒反覆感染中耳炎,恐會影響聽力,甚至造成中耳終身受損,家長應提高警覺。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166&prev=20168&l=f&fid=6







*******************************************************************************
常見的小兒中耳炎
時序入冬,氣候漸涼早晚溫差大,若沒有做好保暖工作,很容易使得免疫力下降,而引發感冒症狀。然而,小寶寶若患有感冒,常容易併發「中耳炎」,卻不容易被發現。
【文/林佩蓉;採訪諮詢/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梁家光】
不容忽視卻容易忽略 時序入冬,氣候漸涼早晚溫差大,若沒有做好保暖工作,很容易使得免疫力下降,而引發感冒症狀。然而,小寶寶若患有感冒,常容易併發「中耳炎」,卻不容易被發現。但是,因感冒引發的急性中耳炎若沒有積極處理,造成中耳積水,嚴重者更可能導致聽力障礙,「小兒中耳炎」是個不容忽視的常見疾病。
小兒感冒容易併發中耳炎
根據統計,嬰幼兒在3歲以前,約有70%得過1次的中耳炎,「其中有99%的中耳炎是因為感冒所導致的。」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梁家光指出,這就代表著若要預防小兒中耳炎,就必須降低寶寶被感冒病毒傳染的機會。梁家光醫師解釋,嬰幼兒較容易發生中耳炎的狀況,原因在於「耳咽管」的發育尚未完全,一般都較成人短且水平,因此在感冒或鼻炎發作時,病毒或細菌較容易由此進入中耳腔,而引起發炎的現象。
重要表徵:搔抓耳朵
一般因感冒而導致的中耳炎多為「急性中耳炎」,而急性中耳炎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病徵為耳朵疼痛及發燒。寶寶感冒時,即使沒有併發急性中耳炎,也很常出現發燒的症狀;因此家長必須注意寶寶平時的表現,尤其1歲以下的小寶寶,並不太會表達耳朵疼痛,只會不停的抓耳朵,這時家長就必須提高警覺,可能有中耳炎的問題發生。

4類型小兒中耳炎
1.偶發急性中耳炎
【狀況】主要因為中耳腔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產生中耳發炎的現象。多發生於嬰幼兒,但偶爾也會出現在成人,在季節更替時,中耳炎的病例會明顯增多,與感冒的流行有明顯的相關。
【治療】一般使用口服抗生素來治療,但有必要時會施行鼻腔或鼻咽腔分泌物的抽吸。在開始積極治療後48~72小時,耳痛或是發燒的狀況並未改善,醫師會考慮更換抗生素,並且在確認有必要時,再切開耳膜排膿,並做細菌培養,做更進一步的病情確認。
2.急性中耳炎引發積液性中耳炎
【狀況】中耳腔受到感染時,也可能使得耳咽管腫脹,便造成無法排出膿液的狀況,但因為發炎症狀已消退,耳朵不再疼痛,多數病童的家長便會認為已經治癒,殊不知尚有膿液留在中耳腔內。
【治療】通常醫師會繼續使用抗生素治療,若在3個月後尚未改善,便會考慮施行手術,將耳膜切開,並放置中耳通氣管,以避免長時間聽力及學習能力。
積液可能自行消退
在使用抗生素治療中耳炎的過程中,也可能使中耳的積液消退,梁家光醫師表示,臨床上在治療後1個月,還會有約40%的病患中耳仍有積液,在6星期之後還會有20%,8星期之後約還有10%的病患無法痊癒,這剩下10%的病患,要自癒的機率很低,通常醫師就會建議開刀治療。
 
3.屢發急性中耳炎
【狀況】在6個月內發生3次以上的急性中耳炎,或1年內發生4次以上,均可稱為「屢發」。耳咽管較為短且水平,為主要易受感染之原因,若屢次發生感染情況,就得考慮是否有先天性構造異常問題。
【治療】除病發時使用抗生素積極治療外,也可考慮長期使用預防性抗生素(低劑量),若效果不佳,也可進行耳膜切開放置通氣管。
4.持續的積液性中耳炎
【狀況】單純的積液性中耳炎,病患不會有任何的疼痛感,而聽力喪失僅20分貝,並不容易被察覺。尤其嬰幼兒,即使聽力有些許減退,平時照護者也不容易發現。通常是較大孩童,在學習的過程中被老師發現。
【治療】若已明顯造成聽力障礙,或已超過兩個月以上的積液性中耳炎,醫師便會施行耳膜切開手術,放入通氣管。
入侵內耳‧喪失聽力
梁家光醫師強調,當病毒或細菌侵入至內耳時,即使治癒發炎症狀,但卻無法恢復已喪失的聽力,因此提醒家長,一定要特別注意小耳中耳炎的發生,避免病況日漸嚴重造成憾事。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2008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訂閱媽媽寶寶雜誌電子版】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2097&prev=2136&next=2095&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