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2大寶寶常見腸胃困擾 腹瀉VS.便秘




嬰兒也會有便秘嗎?還是奶粉不適合造成的呢?」寶寶的「ㄣㄣ」問題,是家長每天都需面對的課題,雖看似平常不過,其中卻大有學問呢!

到底怎樣的症狀才算腹瀉?怎樣才算便秘?什麼樣的情況下家長可以先在家觀察?而什麼時候家長才有帶寶寶給小兒科醫師診察的必要?以下就針對嬰幼兒常見兩大腸胃困擾─「腹瀉與便秘」,分別介紹其症狀、形成原因、處理與治療方式,讓家長在讀完後,面對寶寶的「ㄣㄣ」隱疾時,不會再緊張兮兮、手忙腳亂。


Problem1、腹瀉

排便的次數增多,或是大便的量、含水量明顯增加,也與個人的腸胃體質、飲食因素的影響有關。一般而言,排便的次數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尤其是哺餵母乳的新生兒,排便的次數1天可高達7~8次之多,形狀也偏稀糊、帶水;一直要到滿月後,大便才會比較成形,排便的次數也會逐漸減少;至於餵食配方奶的新生兒,其大便通常比餵食母奶的寶寶來得成形,含水量也較少,排便次數也較少,1天約3~5次。至於2~3歲以上的孩子,排便次數較接近成人,平均1天1次。

症狀

看到這裡,家長可能還是會疑惑︰「那寶寶究竟一天需要排便幾次才算正常呢?」其實不一定要拘泥於排便的次數,我們成人自己每天排便的次數也不是完全固定的,家長平時就應觀察寶寶每天排便的狀況,如果排便次數或大便量跟平常相比明顯增多,那可能就是有腹瀉的徵兆囉!

當確定寶寶真的有腹瀉問題之後,接下來要問的是︰「腹瀉的情形有多久了?」腹瀉通常可分成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腹瀉是指症狀少於兩週的腹瀉,慢性腹瀉則是指症狀超過兩週的腹瀉;慢性腹瀉可能會造成小朋友體重減輕、營養不良,有時必須接受多項檢查才能確實找出病因。

腹瀉4成因

造成寶寶急性腹瀉的原因包括以下4種︰

1.腸胃感染
常見的有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沙門氏菌等,這些感染可能會讓小朋友出現發燒、上吐下瀉的症狀。

2.食物過敏
1歲以前的寶寶,腸胃道的保護力尚未成熟,可能會因為對食物過敏而造成腹瀉,容易過敏的食物如:牛奶、黃豆、雞蛋的蛋白、柑橘類水果、花生核果、蝦蟹貝類等;若是食物過敏,則寶寶除了腹瀉之外,皮膚上也可能會出現發癢的疹子。

3.醣類或脂肪吸收不良
吃大餐後、吃進太多甜食、果汁,或是急性腸胃炎之後因乳糖酶缺乏所引起的乳糖不耐,皆有可能會造成腹瀉。

4.使用藥物
某些抗生素會促進腸胃蠕動,並殺死腸道內的正常益生菌,進而造成寶寶腹瀉。

寶寶發生腹瀉時,可能會因為進食減少、排便量增多而出現脫水的現象;如果孩子出現嗜睡、體重減輕、小便減少、哭泣但沒有眼淚、皮膚乾燥且彈性降低等症狀時,表示已有中度至重度不等的脫水現象,須趕快送醫診治。


資訊站》認識學步幼兒腹瀉

若寶寶發生慢性腹瀉,但其身高、體重都在正常範圍之內,活力正常,也沒有發燒感染的現象,則可能為︰「慢性非特異性腹瀉」(chronic non-specific diarrhea),又稱為「學步幼兒腹瀉」(toddler’s diarrhea),常見於1~2歲的學步期幼兒,造成這類腹瀉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這個年紀的寶寶正開始接觸各類新食物,而其腸胃消化能力又還沒完全成熟所致。如果您的寶寶是以上這種情況,請不必過度擔心,若經小兒科醫師評估沒有其他身體或腸胃的問題,等他再長大一些,這種狀況便會自然消失。

3種治療方式

一般治療兒童腹瀉的方式可分成以下3種︰

1.補充水分
補充的不僅只是水分,還包括葡萄糖及電解質的補充。補充的方式可以經由口來攝取補充,若小朋友吐得太厲害而無法從口進食,或是腹瀉太嚴重,一吃就拉,甚至已出現嚴重脫水症狀,就必須使用靜脈點滴注射。口服補充以口服電解質液(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最為恰當,一般市售運動飲料或果汁糖分太高,並不適合有腹瀉症狀的兒童飲用。

2.調整飲食
餵食母乳的嬰兒並不需要停止餵食,餵食配方奶的嬰兒可改為食用米湯,或是將原本食用的配方奶稀釋2/3~1/2不等;但若食用稀釋配方的時間超過3~5天,則寶寶會營養不足,需向兒科醫師諮詢進一步處理方式,或考慮換用不含乳糖的奶粉(俗稱止瀉奶粉)。若是因牛奶蛋白過敏所引起的腹瀉,則要在醫師指示下更換成水解蛋白特殊配方奶粉,或餵食純母奶。年紀較大的兒童發生腹瀉時,建議以清淡飲食(少油、少糖、少鹽)為原則,如:稀飯、白吐司搭配一些清淡菜餚。

3.針對腹瀉原因治療
這部分主要是希望家長們能夠遵照醫師的指示,按時餵食寶寶藥物。


Problem2、便秘

便秘也是寶寶很常見的腸胃困擾之一,而且當寶寶發生便秘狀況時,往往也會產生哭鬧情緒,影響日常作息與睡眠。

症狀

有學者把便秘定義成︰超過兩週以上的排便次數減少,或是解便困難。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便秘都不是疾病造成的,少數因疾病造成的便秘,如︰先天性巨結腸症、脊髓或腸道神經病變導致的腸蠕動不良等,臨床上並不常見,且需要特殊檢查才能診斷出來。

成因:多為偏食或排便習慣不佳

不同年齡的寶寶出現排便困難,或排便次數減少的情況,可能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6個月以內的小嬰兒大多都是排出糊軟的便便,很少會有硬大便,如果大便不硬,寶寶很用力卻還上不出來,通常是因為他還不太會用力(即肚子用力,肛門肌肉卻沒有放鬆)。


成因1.偏食

若是大一點的孩子發生便秘,則通常是飲食與排便習慣不良所致。大家都知道,要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才不容易便秘,可是有些孩子就是偏食,爸媽也拿他沒辦法。一般的孩子在6個月之前大多以母乳或配方奶粉為主食,4~6個月開始添加副食品,1歲之後逐漸增加固體食物的量,2歲以後應以飯菜等固體食物為主,牛奶只是點心。如果寶寶在1歲,甚至2歲之後還是以喝奶為主,不太吃飯吃菜的話,則容易因牛奶當中的纖維質很少,而發生便秘的問題。

成因2.排便習慣不佳

小朋友如果曾有排便困難、解大便會疼痛的經驗,那他以後可能會因為害怕疼痛而故意憋住不去排便,如此一來容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因疼痛而不敢排便,導致糞便在腸道內積存很久才排出來,而糞便在大腸內時間越長,糞便中的水分就會持續地被大腸所吸收而使得糞便變得越來越乾硬,而越硬的大便就越難排出來,且排便的時候也會有相當不適的疼痛感。

此外,如果小朋友習慣了忽視便意,常常憋住不去排便,那麼他的腸子會因為長期積存大量宿便而變得鬆弛,排便反射也會變得不靈敏,變成一定要積到很多大便後腸子才有感覺,才會想去上廁所,可是卻因為腸子已經彈性疲乏而解不乾淨,時間久了之後,小朋友就會時常抱怨腹脹、腹痛,甚至可能進而影響營養吸收跟生長發育。

小訣竅》幫寶寶順利排便

如何幫助肛門還不會用力的寶寶能順利排便呢?家長可以在棉花棒的前端沾一點凡士林或嬰兒油作為潤滑,輕巧緩慢的伸入肛門1~2公分,寶寶的肛門感覺到刺激,就會放鬆並把大便排出。如果寶寶的大便不硬,不需要服用軟便藥,也不用改換奶粉,只要用上述刺激肛門的方式協助他排便即可。但這個方法最好還是要在小兒科醫師,或有照顧嬰幼兒經驗的護理人員指導之下再來進行操作。

2種治療方式

1.均衡飲食&規律排便
平時多讓小朋友攝取高纖蔬果,每天也要補充足量的液體(編按:0~6個月大的寶寶每天每公斤攝取100~150c.c.液體,包含母乳或沖泡的奶粉量;6~12個月大的寶寶每天每公斤攝取100c.c.液體,包含母乳、沖泡的奶粉量、果汁、蔬菜汁等;1歲以上第一個10公斤,每天攝取100c.c.液體,第二個10公斤每天攝取50c.c.液體),並養成規律時間排便的習慣,不要讓孩子憋大便,才是預防便秘的根本之道。

2.藥物治療
如果小朋友的便秘已經造成他身體不適,例如︰時常腹脹腹痛、排便疼痛、大便太硬導致肛門破皮流血等,此時就應該要使用藥物來治療。藥物治療包括口服軟便藥及肛門排空治療,後者是在小朋友自己上不出來時,使用肛門塞劑或浣腸劑來促使他排便,這些藥物必須在醫師指導之下使用。


醫師小叮嚀

治療孩子的便秘,不能單只是從藥物治療著手,養成規律排便、不憋大便的習慣,以及良好的飲食攝取,才是最重要的治本之道。不過,飲食跟排便的習慣不太可能在短期之內改變,家長需要多花些時間與耐心,以誘導和鼓勵的方式來幫助孩子。

‧Baby Life 2008/12/29
資料來源http://kk970317.pixnet.net/blog/post/24773310







*****************************************************************************

小兒便秘4原因+6大照護指引

父母親平常應多注意孩童排便狀況,若發現孩童開始有不敢大便、大便疼痛、出血等狀況時,就應前往醫院診治,否則拖得越久,使情況惡化,治療更為困難。便秘追根究底,還是與本身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相關,仔細觀察及小心照護,並與醫師配合,一般預後良好。
【文/振興醫院小兒科主任 張嘉侃;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給新手媽媽的話
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減少或排出乾硬的糞便,並合併有排便困難、腸道蠕動減慢和腹部不適的症狀。排便正常機轉來自直腸膨脹,導致內括約肌鬆弛,糞便進入肛管內產生便意,再藉由意志控制下,使外括約肌鬆弛排出糞便。當結腸對水分再吸收增加,使大便變乾、變硬,或感覺、運動神經失調及大腸蠕動異常,都有可能導致排便失常而造成便秘。
  常見便秘症狀 腹脹、腹痛(通常便秘的腹痛是一陣一陣在肚臍周圍的痛)、食慾不振、體重增加緩慢,情緒上會產生焦慮、記憶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維遲鈍,甚至會影響生長發育。   有時便秘久了,糞便在直腸已變成糞石,造成糞水從糞石旁往下滲,常被誤以為拉肚子而給予止瀉藥,反而加重便秘的問題。另外便秘也可能導致肛裂產生,此原因是糞便過硬造成排便後肛門口裂傷,由於裂傷導致排便疼痛,孩童反而更畏懼排便造成惡性循環。 
便秘4原因 
功能性問題: 多數秘秘屬功能性,父母親飲食習慣會影響到孩童,父母親容易便秘,孩童也會有便秘傾向。 
器質性問題: 雖然多數便秘屬於功能生,但有少部分屬於器質性便秘,常見原因有先天性巨結腸症、甲狀腺功能不足、腸阻塞、慢性鉛中毒、脊柱裂、長期臥床等。 
飲食不當: 減少高蛋白、高脂肪及精緻食物攝取,例如:肉類、奶油、油炸食物、速食、冰品、巧克力、蛋、起司等,因為這類食物在胃部排空的速度較慢,無法促進腸胃道蠕動,惡化便秘情形。 
心理因素: 父母親對孩童排便習慣太過於強調,或父母親對排便引導不當,會造成孩童反抗的心理。孩童受到突然的精神刺激,或缺少運動和情緒低落,會抑制腸胃蠕動,導致腸壁肌肉缺乏而便秘。   

照護6大指引 
增加水份攝取: 水份攝取原則,每公斤至少需要100-150cc,所以以10公斤的小朋友為例,大約一天要喝1000cc至1500cc,體重超過10公斤以上,每天至少要攝取2000cc才足夠。 
飲食攝取:
1.一歲以下嬰兒發生便秘時,可以增加水分的攝取及給予富含纖維的新鮮果汁、蔬菜泥或水果泥。
2.一歲以上幼兒不能以牛奶為主食,發生便秘時應該減少蛋白質類食物的攝取,增加富含纖維的食物攝取,例如全穀類、豆類、豆製品及蔬果等。
3.注意少用零食或糖果來籠絡孩童,因為這些食物通常高油、高糖或高鹽但是纖維含量少,容易造成便秘及營養不均的問題。 
食物選擇表 食物類別 選用原則 肉類 適量 蛋類 皆可 豆類及其豆製品 未加工的豆類,如:黃豆、綠豆、紅豆等 蔬菜類 含纖維多的各種蔬菜,如:鮮香菇、空心菜、高麗菜、茭白筍、四季豆、花椰菜等 水果類 含高纖維的水果,如:梨、柳丁、蘋果、芭樂、香蕉、香瓜等 五穀根莖類 全穀類及其製品,如:糙米、玉米、全麥吐司、燕麥、小米等 
腹部按摩: 建議二餐中間可考慮,沿著孩童的肚臍周圍,順時針方向輕輕按摩,每天3-5次,每次3-5分鐘,使腸蠕動較順,食物殘渣也容易送到直腸內,產生便意感。 
肛門刺激(針對一歲以下嬰兒):
1. 間接刺激:時間選擇在喝完奶後不久(30分鐘至一小時之內),寶寶會有排便反射,父母親可考慮刺激寶寶大腿內側或肛門口周圍的皮膚,作刮搔的動作,也是一種刺激方法。
2. 直接刺激:寶寶如果超過48小時未解便,可考慮以棉花棒或肛溫計沾一些凡士林或嬰兒油深入寶寶肛門內約2-3公分,並作旋轉動作2-3圈,如此可以刺激寶寶排便,效果不好,可每12小時做一次。 
良好習慣: 有的孩童因為貪玩,或者沒有在有便意時候解大便,就會使得大便變硬,造成解便後肛裂,這時孩童會因為怕痛而忍住不要排便,使得大便更乾硬,如此惡性循環,便秘情形更加嚴重。對於較大的幼兒,父母親可鼓勵孩童定時坐馬桶,給予充足解便時間,利用清晨或者飯後督促孩童如廁,但若孩童不排便,則不可勉強。孩童解便時周圍環境宜單純,減少玩具、電視等干擾,以利孩童專心解便。適當運動,可使胃腸活動加強,增進食慾,提高排便動力,另外規律的生活作息、放鬆心情也可以改善便秘情形。 
藥物使用: 以上情形處理過後,孩童仍有便秘情形,父母親可直接帶孩童就醫,交由專業醫師處理。藥物使用盡量以口服為主,避免常常灌腸造成孩童畏懼之心理。當排便痛苦減輕時,孩童會較不害怕解便,有助於重新建立排便習慣,但切記需聽從醫師指示,不宜自行用藥,也不可長期使用,否則當腸壁神經感受細胞的反應降低時,即使腸內有足量糞便,也無法產生正常蠕動及排便反射。
【更多內容請見2011年9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4711&prev=4720&l=f&fid=53






*******************************************************************************
小兒易便秘 醫師:副食品多補充穀類 
作者: 張益勤 |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2012年11月14日 下午4:47

世界小兒消化醫學會議今年首度在台灣舉辦,並且針對嬰兒的腸胃不耐受問題,提出診斷方法。醫師表示,臨床的小兒腸胃問題從拉肚子轉換成便秘居多,建議家長除了觀察寶寶的身高體重,也要注意小朋友的嘔吐物。

根 據統計,台灣每四個寶寶就有三個曾經出現溢吐奶、脹氣等腸胃不耐受的現象,讓父母親除了經常送小孩到醫院,也不斷更換配方奶粉。今年的世界小兒消化醫學會 議,特別針對小兒腸胃問題的臨床診斷,包括便秘、脹氣、腹絞痛、溢吐奶和牛奶蛋白過敏等,發表處理原則,讓一般小兒科醫師也能判斷是否轉診小兒腸胃科。馬 偕醫院小兒腸胃科醫師李宏昌建議家長,除了注意孩子的生長發育,也要觀察孩子的嘔吐物,提早發現問題,儘速就醫。

李宏昌說,哺餵母乳可以降低嬰兒的腸胃問題,尤其母乳有配方乳沒有的免疫球蛋白,增加嬰兒的抵抗力。他表示,以前嬰兒腸胃問題多是拉肚子,但是現在以小兒便秘居多,推論和補充蛋白質相關,建議四個月到六個月大的嬰兒補充副食品時,要以穀類為主,避免過多蛋白質造成便秘。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7677&next=17676&l=f&fid=6






*********************************************************************************

寶寶腹瀉
造成寶寶慢性腹瀉的原因

當寶寶腹瀉超過兩個月以上就可以稱為慢性腹瀉。由於腹瀉遷延不愈,常伴有消化吸收障礙、營養不良、反復感染和生長發育落後等癥狀。
  寶寶慢性腹瀉的原因與對策
  ·糖不耐受癥
  原發性雙糖不耐受在出生後不久,寶寶便腹瀉,原因是缺少雙糖?,使大量糖不能吸收,在腸道內形成滲透壓增高,使大量水分吸收到腸腔中,形成腹瀉。
  繼發性雙糖不耐受更多見,是由於胃腸炎後腸黏膜受損,致使雙糖?缺乏。這種腹瀉可持續數月。
  對策:
  從食物中去除不耐受的糖。對原發性不耐受糖的寶寶,需長期限制糖,但隨年齡增長對碳水化合物不耐受會有所改善,此時可適當添加一些牛奶、淀粉和糖。對繼發性不耐受糖的寶寶,限制糖僅是暫時的,經過數周或數月後,可以逐步恢復正常飲食。
  ·牛奶過敏
  牛奶是一種異性蛋白,其中一種乳球蛋白會損害小腸黏膜,是主要的過敏原。有些小寶寶對致敏的牛奶蛋白清除及處理功能較差,就會發生腹瀉和腹痛。此時不停牛奶,腹瀉就遷延不愈。
  對策:
  從寶寶的食物中去除牛奶。由於羊奶和馬奶也有交叉過敏反應,所以也不宜服用。如無母奶,可用豆奶、肉湯和酪蛋白水解物代替牛奶。也可改用代乳粉喂養,同時加輔食品,如蛋黃泥、菜泥、胡蘿卜汁等,以後逐漸增加固體食品即可。
  對牛奶過敏也會隨著年齡增大而減少,一般到了2歲後牛奶過敏巳很少見。在寶寶6個月後可給予少許牛奶以了解是否過敏,若無過敏癥狀可逐漸增加牛奶量。
  ·菌群失調
  當寶寶患了嚴重的感染性疾病或手術後抵抗力明顯下降,若在此時應用大量廣譜抗菌素或皮質激素治療,使免疫功能低下,對抗菌素敏感的腸道內正常細菌受到抑制,而不敏感的致病菌就會大量繁殖引起長久的腹瀉。
  對策:
  停用所有的抗菌素及皮質激素,然後補充腸道正常菌種,以恢復腸道內微生態平衡,使正常菌種佔據絕對優勢。常用的有雙歧杆菌、乳酸杆菌、糞鏈球菌等。
  對麥類過敏
  寶寶對大麥、小麥和黑麥中麩質(麥粉中的蛋白質)的抗原部分過敏,引起局部腸道過敏反應。當脂肪進入小腸後不易被腸壁吸收,遂從糞便中排出,造成持久的脂肪瀉。
  對策:
  停用所有含麥類的食品。初期應給予含果糖與葡萄糖的食物及脫脂牛奶。待病情好轉逐漸增加蛋白質食品,如豆漿、瘦牛肉、魚、雞肉等。以後酌情增加淀粉及脂肪食品。如再次發生消化不良癥狀及腹瀉,立即恢復初期食品。
  營養不良
  容易使腹瀉遷延不愈,持久的腹瀉又促進營養不良,這樣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多見於人工喂養的寶寶。
  對策:
  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步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針對性地進行營養補充,防止寶寶的飲食品種單一,增加蛋白質、脂肪的攝入量,適量補充含維生素類豐富的食物。
  慢性腹瀉容易使寶寶體內失水,出現電解質紊亂。因此當食療效果不明顯時,一定要及時帶寶寶去醫院檢查,進行必要的藥物治療。
資料來源http://health.big5.enorth.com.cn/system/2009/03/17/003930926.shtml







******************************************************************************************************************
嬰幼兒腹瀉的種類
嬰幼兒腹瀉
  判斷小兒是否腹瀉,不能單憑大便次數是否增多,還要看大便量是否增加和大便性質是否改變。僅排便次數增多,大便依然是成形的,稱假性腹瀉。根據引起腹瀉的原因,腹瀉大致分成三類:
  ()生理性腹瀉。有的嬰兒出生不久就出現黃綠色的稀便,大便次數也多,但精神很好,沒有嘔吐,食欲始終很好,隨著年齡增長,於添加輔食品後腹瀉自然消失。有生理性腹瀉的小兒,通常在攝取牛奶或雞蛋等異體蛋白質後,甚至在受到日曬、風吹或衣服的磨擦後,易發生皮膚濕疹、體溫昇高等現象。
  ()消化不良性腹瀉。在嬰兒期引起的腹瀉,最常見的是由於喂養不當,不是吃得太多,便是吃得太少;天氣太熱,突然受涼;頻繁調換新的食品等,均可因消化不良而引起腹瀉。消化不良性腹瀉有發熱、嘔吐、食欲不振等癥狀。大便呈稀糊狀、蛋花湯樣或水樣,甚至帶有粘液。
  ()感染性腹瀉。由於細菌、病毒或霉菌侵入腸胃道引起的腹瀉稱感染性腹瀉。患有這類腹瀉的小兒多數有發熱,嘔吐不一定是主要癥狀,糞便有異常臭味,含有粘液或膿血,如不及時治療,則腹瀉會持續或加重。由於引起腹瀉的病原體不同,其腹瀉又各有其特點,如:
  1、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輕的常無發熱或僅有低熱,大便次數增加,混有膿血;生的可突發高熱,面色蒼白,抽搐,四肢發冷,脈搏摸不到,甚至昏迷不醒。因為發病很急,腸道的病變還未形成,病兒不但沒有腹瀉,有時還可便秘。這種發問和腦膜炎、敗血癥很難區別。我們稱它為中毒型菌痢。1歲以內的嬰兒患難與共菌痢癥狀往往不典型,表現無熱或低熱,每天排3-5次水樣大便,易誤診為消化不良。
  2、病毒(多為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大多發生在每年的8-11月份,9月份是發病高峰。又稱秋季腹瀉。多見於營養良好的6-18個月的嬰兒。秋季腹瀉起病急,體溫昇高在38-40攝氏度之間,同時有感冒產癥狀,在發病當天就有腹瀉。大便像米湯或蛋花湯一樣,不少量粘液。由於大便量多,常像水一樣衝出來,因此病兒很快就出現眼眶凹陷、口脣乾燥等脫水癥狀。小兒有嚴重口渴感和哭鬧不安等現象。
  空腸彎曲菌是我國小兒感染性腹瀉的重要致漬菌之一,幾乎佔感慨性腹瀉病例中第二位,僅次於天菌痢。全年均可發生,夏秋季為發病高峰,尤以兩歲以下最多。潛伏期3-5天,全身中毒癥狀明顯,有高熱、嘔吐和腹痛,接著出現黃色帶有奇特惡臭的水樣便,也有少數為粘液或膿血樣便。
  3、霉菌引起的腹瀉。大便黃色稀薄或綠色,多泡沫,不粘液,呈豆渣樣,平時體弱、營養不良或長期服用抗生素的小兒容易發生。
資料來源http://health.big5.enorth.com.cn/system/2009/04/02/003946520.shtml







******************************************************************************************************************
嬰幼兒腹瀉病的病因總結
  1、體質因素
  本病主要發生在嬰幼兒,其內因特點:嬰兒胃腸道發育不夠成熟,?的活性較低,但營養需要相對地多,胃腸道負擔重。嬰兒時期神經、內分泌、循環系統及肝、腎功能發育均未成熟,調節機能較差。嬰兒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血清大腸杆菌抗體滴度以初生至2周歲最低,以後漸昇高。因而嬰幼兒易患大腸杆菌腸炎。母乳中大腸杆菌抗體滴度高,特別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腸杆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喂養兒較少發病,患病也較輕。同理小嬰兒輪狀病毒抗體低,同一集體流行時,小嬰兒罹病多。嬰兒體液分布和成人不同,細胞外液佔比例較高,且水分代謝旺盛,調節功能又差,較易發生體液、電解質紊亂。嬰兒易患佝僂病和營養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亂,此時腸道分泌型IgA不足,腹瀉後易於遷延。
  2、感染因素:分為消化道內與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為主
  (1)消化道內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隨污染的食物或水進入小兒消化道,因而易發生在人工喂養兒。哺喂時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經消毒或消毒不夠,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過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帶菌()者的傳染,如病房內暴發細菌性(或病毒性)腸炎後部分醫護人員受染,成為無癥狀腸道帶菌()者,可導致病原傳播。
  (2)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的器官、組織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瀉,常見於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膚感染等。腹瀉多不嚴重,年齡越小者越多見。引起腹瀉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腸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另一部分可能是腸道內外均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染所引起。
  (3)濫用抗生素所致的腸道菌群紊亂:長期較大量地應用廣譜抗生素如氯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氨?青霉素、各種頭孢霉素,特別是兩種或以上並用時,除可直接刺激腸道或刺激植物神經引起腸蠕動增快、葡萄糖吸收減少、雙糖?活性降低而發生腹瀉外,更嚴重的是可引起腸道菌群紊亂。此時正常的腸道大腸杆菌消失或明顯減少,同時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杆菌、綠膿杆菌、難辨梭狀芽胞杆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藥物較難控制的腸炎。
  3、消化功能紊亂
  (1)飲食因素;(2)不耐受碳水化物;(3)食物過敏;(4)藥物影響;(5)其他因素:如不清潔的環境、戶外活動過少,生活規律的突然改變、外界氣候的突變(中醫稱為『風、寒、暑、濕瀉』)等,也易引起嬰兒腹瀉。
  已知的發病機理與病原有關,細菌和病毒性腸炎明顯不同。
  1.細菌性
  (1)致病性大腸杆菌腸炎:發病之初EPEC特異性地粘附於小腸粘膜表皮細胞上,粘附作用是由於一種經質粒傳遞的特殊菌毛的作用。這種菌毛是絲狀膜蛋白,具有特的密碼質粒,對有種屬特異性的細胞有粘附性。可借其動力穿通腸上皮細胞表面的粘膠層(gel layer covering opithelial cells),使形成菌落,結果導致小腸上皮微絨毛的損傷。
  (2)腸毒性大遙杆菌腸炎:ETECEPEC是不同的血清型,其致病作用有兩個步驟:先在小腸粘膜細胞上粘附,並在其表面定居、繁殖,這階段主由細菌的特殊菌毛完成;2步產生腸毒素:一各為不耐熱毒素(LT),其結構、致病機制和免疫學性質與霍亂霉素相似。已知有AB兩種亞單位,其中B能連接小腸上皮細胞GM、神經節?脂。亞單位B便於亞單位A進入細胞發揮其生物學作用:活化細胞上的腺?酸環化?,使ATP轉化為cAMP,使細胞內cAMP明顯增高,導致腸道水分和氯化物分泌過多,並抑制鈉的再吸收,腸液分泌過多,腸蠕動增劇,而瀉出大量水樣便。另一種為耐熱毒素,其活性部分分為STaSTb,後者為腸毒素主要成分,它刺激鳥?環化?,使GTB轉化為cGMP,細胞內cGMP增高,氯化物吸收減少,引致腸液分泌增多。許多產生ST的菌株也產生LT,常引起較重腹瀉。攜帶腸毒素的質粒也攜帶定居因子基因,已知有定居因子的大腸杆菌血清型有:O78H11O6H16O159HvO139H25等。
  (3)侵襲性大腸杆菌腸炎:EIEC是志賀菌樣大腸杆菌。主要特點是能侵入大、小腸粘膜,穿入上皮細胞內,使細胞蛋白溶解並在其中生長繁殖,使粘膜刷狀緣受損,局部發生潰瘍甚至出血,所以臨床大便表現似痢疾。其侵入性受控於在質粒,消除此質粒細菌即喪失其侵襲力,質粒可轉移給無毒力菌株。
  (4)空腸彎曲菌腸炎:已發現空腸彎曲菌有LT,使腸cAMP增高。另有細菌毒素,具體發病機理尚待進一步研究。
  2.病毒性
  病毒性腸炎發病機理與細菌性者不同,無cAMPTcGMP增多現象。以輪狀病毒腸炎為例;輪狀病毒感染後,先侵犯小腸粘膜上皮細胞,由感染處向周圍廣泛擴展,直到侵及全部小腸。實驗免模型表明:感染早期小腸集合淋巴結區嚴重受累,提示此處為侵入門戶,以後小腸絨毛上皮廣泛受損,而陷窩上皮無病變,除小腸外,胃及大腸都不受染。小腸表面上皮受損後,陷窩上皮迅速增生,病毒脫落,而陷窩上皮增生迅速,自陷窩向外發展,覆蓋小腸腔表面,這些新增生的上皮細胞不能很快分化,因而無消化吸收功能,從而大量腸液積於腸腔,而排出水樣大便。Norwalk病毒在小腸也有類似上述的發病過程。
  病理生理:
  1、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物代謝障礙因腸道消化功能減低和腸蠕動亢進,營養物的消化和吸收發生障礙。病程中蛋白質的同化減低不多,有的患兒腹瀉很重,仍能消化吸收相當量的蛋白質。脂肪的同化和吸收受影響較大,一般患兒脂肪的呼吸為正常的50?70%;嚴重病例只吸收食入量的20%。恢復期腸蠕動亢時已消失數日至數周後,作脂肪平衡實驗,發現脂肪的同化作用用仍低。碳水化物的吸收也受影響。患兒糖耐量試驗曲線低平,與碳水化物吸收障礙有一定關系。
  2、水和電解質紊亂腹瀉導致大量的水和電解質丟失,主要是大量腸液的丟失,產生一系列臨床癥狀。
  (1)脫水
  脫水原因:吐瀉使液體丟失量增加。根據北京兒童醫院觀察:較重病例每天從大使丟失液體約30ml/kg,最多者達81mg/kg,比正常增加10倍以上;食物和液體入量減少,食欲減退,嚴重嘔吐,幾乎等於禁食;葉瀉丟失鈉、鉀等電解質,使身體保留水分的能力減低;患兒多數發熱,呼吸增憶快,酸中毒時呼吸深快,使不感覺水分損失增多,可高達80mg/kg·d(正常為30mg/kg·d)。有人測量體溫每昇高1,水分丟失增加10?12mg/kg·d
  脫水的性質:因水和電解質損失比例的不同,可分三種類型:
  1)等滲性脫水:國內材料等滲性脫水佔嬰幼兒腹瀉脫水病人的40%?80%。血清鈉在正常范圍,130?150mmol/L。病程較短、大使中含鈉較少者、以及腎功能調解較好者,多呈等滲性脫水。病程較短、營養情況正常的大腸杆菌腸炎,也多呈等滲性脫水。這類脫水的主要特點是細胞外液丟失,細胞內液丟失不明顯。
  2)低滲性脫水:佔脫水患兒的20?50%。血清鈉濃度減低(低鈉血癥)130mmol/L以下。腹瀉便中含鈉較多,如病程稍長的大腸杆菌腸炎患兒大便含鈉多在20?75mmol/L,有的更高。在腹瀉較重、病程稍長、鈉丟失多,尤其是病程中飲水多而攝入含電解質的食物少,易導致抵滲性脫水。在營養不良兒,平時血清鈉偏低或正常低限,腹瀉後也易發生低滲滲性脫水。此類脫水特點是細胞外液丟失多,一部分排出體外,一部分進入細胞,導致細胞內液增加。所以脫水癥狀出現早,循環量減少快,易致循環衰竭。
  3)高滲性脫水:佔脫水患兒的1?12%。血清鈉濃度增高(高鈉血癥),在150mmol/L以上。因丟失水分相對地較鈉為多,或攝入鹽類較多,而呈高滲。如患兒營養狀況好、發病急、發熱高、病程短、大使中含鈉不高,尤病後進食減少不多者,易發生高滲性脫水。在氣候炎熱時,因口渴而大量吃奶,或脫水重而腎功能受影響時,有時因濫用含鈉液治療,都可發生高滲性脫水。此類脫水特點是:細胞外液滲透壓高,導致部分細胞內液轉移至細胞外,致細胞內脫水,而細胞外液減少不重,故臨床脫水癥狀出現較晚,而由於腦細胞脫水,出現神經系統癥狀。
  (2)酸中毒:脫水時常伴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原因:從大便丟失大量鹼性溶質;中度以上脫水時血容量減少、腎血流量不足,腎調節功能減低,遠曲小管Na+H+的交換減少,H+排出減少,體內H+增加;血液濃縮致循環減慢,因而組織缺氧等,使人體分解過程增加,酸性代謝產物增多(有機酸和無機酸等)飢餓致血糖降低,肝糖原不足以及肝功能減低,而致酮體堆積,腎髒不能及時排出。因此可見酸中毒是代謝性的。患兒血清二氧化碳結合力多在10?20mmol/L(22?45vol%),重癥可達5?10mmol/L或更低。小嬰兒酸中毒常較重,但呼吸代償功能不好,多無呼吸深長的癥狀,不易早期發現。較重的低滲性脫水患兒,因細胞外液丟失多,腎調節功能差,酸中毒多較重。
  (3)低鉀血癥:腹瀉水樣便中鉀濃度約20?50mmol/L,因進食少,鉀入量少。腹瀉時細胞內鉀丟失很重要,丟失原因:酸中毒時細胞外液氫離子和鈉離子進入細胞,換出鉀離子隨小便排出,即使在細胞內缺鉀時仍然發生。因此酸中毒時細胞內缺鉀,血清鉀並不低,甚至因血濃縮而昇高;血清鉀降低時細胞內鉀離子移至細胞外,鈉離子進入細胞;當脫水、缺氧等引起細胞障礙時,細胞膜鈉泵受影響,鉀向細胞內和鈉向細胞外的轉移都減少。輸液前血濃縮、腎功能低下,小便排鉀減少,此時血清鉀濃度多不低,亦少低鉀癥狀。輸液後血濃縮被糾正,血清鉀稀釋;脫水好轉後尿量增多,遠曲小管鈉、鉀離子交換活躍,大量鉀始排出。輸液供葡萄糖,在合成糖原時一部分鉀被固定(每合成1g糖原需鉀0.36mmol)。此時輸液禁食,鉀入量少。
  (4)血鈣和鎂的改變:腹瀉較久的患兒,或原有營養不良、佝僂病者,在酸中毒糾正後,常因血鈣離子降低而出現手足搐搦癥。缺鎂癥狀僅在久瀉、營養不良者偶見。兒科研究所曾測定41例患兒的血清鎂:入院時正常,輸液後不同程度地下降,平均降低0.53? 0.55mmol/L,脫水重者下降幅度較大。治療期間未補鎂,恢復期五般病例血清鎂又回昇至正常,但病久及脫水重者回昇都少。低鎂癥狀多在低鈉、低鉀、低鈣都糾正後出現。
  與臨床癥狀不成比例,病理改變較輕。大體所見主要是腸管脹氣、小腸粘膜充血及卡他性炎癥。少數病例在回腸下段和盲遙出現腸壁囊樣積氣,主要在粘膜下層,個別病例在回腸下段可見12個帽針頭大小的淺潰瘍。有時腸腔內有血樣大便,但多不能找到出血部位。鏡下除充血、白細胞浸潤和偶見小潰瘍外,無其他特殊所見。病久者可見營養不良的改變。肝髒脂肪浸潤較多見。偶有腦靜脈竇血栓形成。合並癥常見支氣管肺炎和中耳、腎盂等處的化膿灶。








************************************************************************
嬰幼兒腹瀉應該如何預防?
過去本症是嬰幼兒時期發病率極高的疾病之一,也是嬰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經國內外多年研究,加強預防,提高了診治水平,近年來發病較少,病情也較輕,但仍是嬰幼兒的常見病。首都兒科研究所19861988三年間,在七省一市進行了30萬人次的逐月小兒監測。結果農村5歲以下小兒發病次數平均每年2.01/人,北京市為0.45/人。對比第三世界平均每年3.3/人為低。以78月份為高峰2歲以內小兒占3/4。死亡率0.51(第三世界平均6.5)。根據全國各地統計,嬰幼兒腹瀉約占科總住院人數的1224%,農村發病高於城市。遇有治療有及時或有嚴重併發症如營養不良、腸道外感染等情況,仍有死亡。一般醫院病死率已降至1%左右。

主要方法:
② 鼓勵母乳餵養,尤以生后46個月和第一個夏季最重要,應避免夏季繼奶;
人工餵養時要注意衛生和水源清潔。每次餵食前用開水洗燙食具,每日煮沸消毒一次;
母乳和人工餵養都應按時添加輔食,切忌幾種輔食同時添加;食慾不振或在發熱初期,應減少奶和其他食物入量,以水代替,最好用口服補液鹽配成飲料口服;
夏季炎熱時避免過食或食用富於脂肪的食物。嬰兒體溫調節功能差,夏季要少穿衣服,注意居室通風;
患營養不良、佝僂病或腸道外感染時,應及時治療,防止併發腹瀉;
感染性腹瀉,尤其是大腸桿菌、鼠傷寒或其他沙門氏菌和輪狀病毒引起的,傳染性很強,易在病房內廣泛傳播,必須嚴重消毒隔離,否則易在兒科病房發生交叉感染。消毒方法以過氧乙酸煙熏效果最好,其次是用新消毒表面消毒再加紫外線照射。腹瀉病例的病房最好每月用過氧乙酸煙熏徹底消毒;
下地玩耍的小兒飯前便后要洗手;
醫務人員要努力宣傳小兒腹瀉的預防措施,以免再犯腹瀉。輪狀病毒流行甚廣,疫苗為理想的預防方法。對輪狀病毒已有疫苗口服的報道,保護率為80%以上,但持久性尚待研究。取決於病因、營養狀況及治療的遲早。耐藥性致病性大腸桿菌或真菌所致腹瀉預后較差。病毒性腸炎預后良好。營養不良和佝僂病患兒發生腹瀉,由於機體調節功能差,預后較差。病情重、治療較晚、發生嚴重併發症,如急性腎功能衰竭或嚴重繼發感染者預后不良。








腹瀉後補水相當有講究
腹瀉雖然不是什麼大病,但卻容易造成病人流失大量水分,如不能及時醫治和補水,很容易引起脫水,造成人體各器官的損害,年齡大的患者以及慢性病患者,尤其需要警惕。
  正常情況下,消化道裡的大部分水分會被大腸黏膜吸收,但病人腹瀉時,其大腸內黏膜遭到破壞,對水分的吸收功能就會大大減弱,水分被大量排出,以致發生脫水,出現如皮膚蒼白,口渴、呼吸急促、頭暈目眩等癥狀。此時,正是應該大量補水的時候,否則脫水日漸嚴重,病人甚至可能會昏迷。
  但病人腹瀉後補水是相當有講究的。腹瀉期間,光喝白開水或純淨水,不僅水很難被吸收,還容易導致水中毒,造成病人水腫。患者可自制補液水,取米湯500毫昇加入細鹽1.75(約半啤酒瓶蓋);或取白開水500毫昇加細鹽1.75克、白糖10克。若不脫水後仍有腹瀉,則應按照『丟多少補多少』的原則補液。補液過程中應注意補液速度和補液量,並要考慮患者的年齡、心肺腎功能及病情,以避免並發癥的發生。心、腦、腎功能不全及高鉀血癥患者慎用。家庭治療期間如果腹瀉不見好轉或加重,出現頻繁嘔吐、有休克表現或伴有其他嚴重並發癥者,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腹瀉時,為預防脫水發生,應注意液體的攝入量一定要比平時多;補液也宜及早進行,不要等到有脫水癥狀出現時纔用;不要喝高糖飲料,以免加重病情。
資料來源http://health.big5.enorth.com.cn/system/2009/03/17/003929961.shtml







******************************************************************************

吐綠奶、長不大 寶寶腸胃出問題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很多媽媽都會煩惱寶寶吐奶,常會懷疑是奶粉有問題而開始換遍各種奶粉、嘗試過各種親友偏方,等到真的沒辦法,才請醫師評估。

馬偕小兒部主治醫師李宏昌強調,如果寶寶體重不增加、吐奶有奇怪顏色,就應該要就醫,讓醫師根據寶寶的症狀釐清問題;台灣小兒消化醫學會理事長倪衍玄醫師也提醒,寶寶腸胃不適的原因有很多,換奶粉、試偏方的過程可能會延誤診斷的時機。

李宏昌表示,爸媽最常見的困擾是溢、吐奶,占了七、八成、其次是脹氣、便秘、腹絞痛及牛奶蛋白過敏等狀況。

李宏昌強調,若寶寶溢、吐奶且體重沒有增加,有可能是消化、吸收出狀況,如果吐出了夾雜黃色或綠色的奶,可能是膽汁,這些都要趕快送醫。吐奶也可能是因為寶寶的胃賁門尚未發育完全,所以出現暫時性的胃食道逆流,但8成以上的寶寶都會在一歲半以前就自動好起來。

此外,有時候媽媽會抱怨「寶寶在保母家就乖乖喝奶,給媽媽餵就很不配合」,李宏昌提醒,這可能是因為現在職業婦女的工作、育兒壓力大,寶寶受到媽媽焦慮心情的影響,也比較容易有焦躁的反應。

李宏昌建議,寶寶喝完奶之後,讓寶寶直立著靠在爸媽肩上休息20到30分鐘,也可以降低吐奶的機率。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7710&prev=17713&next=17707&l=f&fid=6







*********************************************************************************

偶吐奶別擔心 亂換奶粉恐更糟

中央社 – 2012年11月14日 下午5:26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4日電)醫師今天說,吃配方奶粉的寶寶大約6到7成曾吐奶、便秘或腹瀉,偶而如此就不必擔心,隨便換奶粉恐弄巧成拙,甚至耽誤病情。
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理事長、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李宏昌今天指出,曾有4個月大男嬰吐奶,家長換了好幾種奶粉,孩子卻愈吃愈瘦,最後才發現問題是胃扭結導致逆流,小孩當然食不下嚥。
李宏昌說,也有家長習慣1匙奶粉配上固定水量,卻沒有注意每家廠牌奶粉每匙容量不同,造成奶粉泡得太稀,寶寶營養不良;也有幼兒對牛奶蛋白過敏,問題不在配方奶粉,而是同時哺育母乳的媽媽喝了牛奶,孩子從母奶喝到過敏原。
李宏昌說,嬰幼兒消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哺餵配方奶粉發生消化不良,多數情況下生長發育沒有異狀,可是心急的家長往往聽信非專業意見,隨便換奶粉,換出問題來。
這個問題也引起國際專家的重視,第4屆世界小兒消化醫學會今年首度在台灣主辦,今天會中公布「小兒腸胃問題臨床診斷處理原則」,兒科醫師可以釐清小兒便秘、溢吐奶、腹絞痛、脹氣伴隨哭鬧、牛奶蛋白過敏的情況,找出原因,正確處理。
與會的墨西哥國立小兒科研究所研究主任古提瑞茲.卡斯得隆(Pedro Gutierrez- Castrellon)以腹絞痛為例說明,在沒有腸胃出血、家族史、發育遲緩等情況下,親子互動默契不佳、媽媽過於焦慮也可能影響小寶寶,讓寶寶肚子痛。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7678&prev=17682&l=f&fid=6








******************************************************************************
拒絕腹瀉對抗輪狀病毒

寶寶腹瀉  可能是感染輪狀病毒?
6個月~2歲是小寶寶輪狀病毒感染的高峰期,症狀除了類似感冒之外,最令家長頭疼的就是腹瀉了,但其實只要處理得宜,通常在腹瀉過後幾天就能讓症狀舒緩,醫師建議可在寶寶6個月之前施打輪狀病毒疫苗,能達到九成的預防效果喔!孩子怎麼常常一生病就開始嘔吐與腹瀉呢?真是令家長頭疼呀!看著孩子不停地將吃進去的食物排出,真是心疼與不捨。其實這是孩子成長中必定會遇到的狀況,在腸胃還未完全成熟時,只要遇到一點點的感染就會造成上吐下瀉。而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湯國廷表示,通常孩子腹瀉的原因很多,腸炎只是其中之ㄧ,其他如腸胃蠕動不正常、呼吸道感染、感冒,也都會導致腹瀉。而腹瀉的定義很簡單,凡是與孩子之前的便便相比,含水量較多即稱之。

以腸炎來說,腸胃道受到病毒、細菌、寄生蟲感染時都會造成腹瀉,而冬天又以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星狀病毒等為最常見﹔細菌感染方面則是以沙門氏菌為首。孩子感染時有時是單一的,但有更多時候是合併二種以上的感染源,如果遇到嚴重急性腸炎合併脫水時,通常須要住院治療才行。





常見的腹瀉原兇—輪狀病毒
以最常造成小寶寶腹瀉的輪狀病毒來說,通常發生在5歲以下的孩童,尤其於6個月~2歲為高峰期,感染的方式有呼吸道飛沫傳染、攝入不乾淨的食物與水或接觸到環境中的嘔吐物等,雖然也會傳染給大人,但症狀比兒童輕微。

病徵在前二天會以發燒表現,但溫度不高,很少超過39℃,同時會合併嘔吐但不超過二天,在第一天稍晚或在第二天之後才開始腹瀉,持續二至七天。由於這時病毒會感染到小腸的前半段,使得小腸絨毛上頂端含有大量乳糖?的部分脫落,若此時再餵食含有乳糖的食物時,將無法完全被消化,因此腹瀉時的排泄物會有很濃的酸味,且由於腸道內滲透壓升高,大量的水分進入腸道內,使得大便狀態很稀、量又多,嚴重的話一天會腹瀉十幾次以上,一旦造成中度脫水的現象,即須住院打點滴處理了。湯國廷指出,有些第三世界國家由於醫療資源不發達,孩子遇到輪狀病毒時,甚至會因為脫水過於嚴重而導致死亡,因此家長千萬不可輕忽處理。

腹瀉時的處理與照顧
如果孩子腹瀉個不停時該怎麼辦?除了應盡快帶孩子給小兒科醫師醫治外,湯國廷表示,最重要的是要評估寶寶有無脫水及其他的毒性症狀(高燒不退、腹脹如鼓、活動力降低),輕微的脫水,只要補充口服電解質水即可,但如果是6個月以前的小寶寶感染到時,母乳還是可以繼續餵食,萬一腹瀉情況繼續,可考慮將母乳稀釋;喝配方奶的寶寶則可以將奶泡淡一些,甚至是暫時餵食無乳醣成分的配方奶一段時間。

6個月以上的孩子建議先暫時停止奶類製品,可用稀飯、白吐司、白饅頭、白煮麵來代替,稀飯和麵可加些鹽份以補充電解質。「那可以用運動飲料代替嗎?」湯國廷說,最好不要,因為運動飲料的糖分過多,有時孩子愈喝反而腹瀉得更嚴重,甚至會阻礙電解質的吸收,尤其有些人認為只要稀釋過即可降低糖分,但其實連電解質都降低了,如此選擇運動飲料似乎也失去了效用。

輪狀病毒口服疫苗已上市
針對輪狀病毒,現今已有預防疫苗問世,家長最好在孩子6個月之前即帶孩子施打,可預防約90%的感染機率。由於6個月大後,輪狀病毒感染的機會大增,超過6個月後雖然還是可以施打,但已失去接種疫苗來預防的意義。

目前,輪狀病毒的口服疫苗已有兩家藥廠成功研發。其一是荷商葛蘭素史克藥廠的人類減毒型輪狀病毒疫苗,只須口服兩劑,第一劑於出生後六個星期;第二劑與第一劑服用日期至少相隔四星期且最晚須於寶寶六個月大內服用。另外還有默克藥廠的牛重組型弱毒輪狀病毒疫苗,共口服三劑,分別於2、4、6個月大時服用。兩者都經衛生署核准上市,效果及安全也都過證實,都可預防台灣常見的輪狀病毒血清型G1、G2、G3、G4及G9。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lisa_liu0626/article?mid=87&prev=88&next=18&l=f&fi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