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預防早產有21套

文/亞東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吳文毅

早產,是造成新生兒死亡與幼兒學習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早產數目在過去20年內不斷地增加,從9.4%上升到11.9%,增加了2.7個百分點。每年有超過2萬名嬰兒是早產出生,雖然導致早產發生的原因,仍然有一半為不明,但從發生早產的原因下手,是今日預防早產的最佳方法。

所謂早產兒指的是懷孕週數滿20週,但未滿37週出生的小嬰兒。早產兒佔所有新生兒死亡原因的80%。所以只有對造成早產的原因充分瞭解後,才能避免早產的發生。

從早期原因來預防

造成早產常見的原因及預防方法如下:
1.高齡或低齡懷孕
母親年齡較低(年齡小於17歲),或母親年齡太大(大於40歲)都不宜。
*盡量在適當年齡懷孕。

2.懷孕間隔時間太短
根據「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顯示,二次生產間的時間如果距離太近,可能會增加早產或新生兒死亡等併發症的發生機率。

*胎次過密少於半年
前一胎生產到下一胎懷孕之間若相隔不到半年,相較於一般胎兒,則下一胎發生早產、低體重兒(少於2,500公克)的機率增加四成。

*胎次過密低於一年
若間隔在一年內,則寶寶早產、低體重的風險也會增加一成左右。

3.情緒壓力過大
母親長期的心理壓力會導致壓力相關荷爾蒙的產生,也會刺激其他荷爾蒙的連鎖作用而觸發子宮收縮造成早產。

*心情愉快
故保持心情愉快,也是防止早產的方法。

*少壓力
研究顯示,減少生活壓力可降低懷孕時期併發症的發生率。

4.抽菸、喝酒、嗑藥等不良嗜好
*避免吃檳榔
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和環境衛生研究組主任葛應欽,針對屏東、台東一帶186名孕婦,以問卷進行回溯調查,發現其中62名有懷孕不良的婦女,43%有吃檳榔,排除菸、酒的干擾因素,分析光是吃檳榔的孕婦,有生殖危害的機率是一般孕婦的2.8倍;另外從醫院內調查,發現危害機率提升到5倍,除了流產的機率高,嬰兒的出生體重也偏低。

*避免抽菸
根據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的研究,孕期內抽菸的婦女,早期流產的機率會提高,嬰兒體重較輕、身長較短、頭圍較短。而且也會增加周產期新生兒死亡及胎盤早期剝離的機率,嬰兒畸形發生率也顯著提高,嬰兒神經行為發展方面也會受到影響。如無法戒菸,至少應減少到每日10根以下。

5.孕期有泌尿系統感染
有0.3~2%的懷孕婦女會發生急性膀胱炎。孕婦因為膀胱壁會變得水腫,比一般人更容易受傷、感染,甚至往上造成腎臟感染,因為懷孕中高量的黃體素會抑制膀胱迫尿肌收縮,而增大的子宮體又壓迫膀胱進入腹腔,造成膀胱不易排空尿流,而輸尿管受到增大的子宮壓迫,形同輸尿管阻塞,更易導致輸尿管擴張。

*膀胱內壓
孕婦腹部出力時,如咳嗽、跑步、提重物,受力而增加的膀胱內壓,推擠尿液結果,尿液順著擴張的輸尿管逆流而上。此時如果尿液受到病菌感染,又無法完全將感染的尿液排空,病菌便由下泌尿道感染蔓延至上泌尿道。

*多喝水
所以孕婦每天至少要喝水2,000 c.c.以上,不要憋尿、上廁所由前往後擦拭,平時可以多食用蔓越莓汁,才能減少泌尿道感染的機會。

6.曾有早產或流產病史者
*臥床休息
有早產經驗者,每天除正常睡眠外,最好能再增加一天二次,每次一小時的臥床休息,並自懷孕二十週以後減少行房,並使用保險套,以減少精液對子宮的刺激。

*避免行房
若子宮頸已擴張大於一公分,則應增加臥床休息及避免行房。

7.衛生習慣不良
*接受口腔治療
保持口腔衛生在懷孕時非常重要。罹患牙周病的孕婦,若未在胎兒較穩定的6至6個月內,接受口腔治療,口腔細菌可能造成全身性的感染誘發早產。

8.嚴重的營養不良
*飲食均衡
懷孕期間飲食必須均衡。加拿大研究結果指出,在懷孕期間營養不良的母綿羊,其胎兒待在母體的時間明顯縮短許多,這發現暗示著早產發生的可能原因。

9.避免身、心過度勞累
*避免提重物
懷孕20週後應避免過度用力的體能活動,避免提超過10公斤的重物。

*避免工作過勞
減少工作壓力、工作量,避免從事會增加腹壓的家事。每天開車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2小時。

10.孕期感染
*牙周病
細菌感染使身體免疫系統作用而引發早產的例子相當常見。細菌會隱藏在如產道、子宮頸及羊膜、胎膜等地方。即使細菌感染並非在生殖系統相關的地方,如牙周病,可能也會造早產。

*重視個人衛生
防制之道是注意個人衛生及健康,避免感冒、尿道炎、陰道感染等感染疾病的發生。注意身體清潔舒適,每天洗澡、換穿棉質內褲、避免陰道灌洗或穿緊身衣物。

11.生殖系統異常者
*手術治療
例如雙角子宮、子宮中隔者,因為子宮必須健全,胎兒才能在其中順利著床、生長。子宮若是畸形就無法順利懷孕,必須手術治療。

12.內科慢性疾病者
*甲狀腺機能抗進
例如有甲狀腺機能抗進、氣喘、癲癇、SLE的孕婦。因為甲狀腺機能亢進對母體會造成許多的併發症,如造成流產、早產等,甚至增加子癇前症與鬱血性心臟衰竭的危險性。

13.人工生殖與多胞胎孕婦
*多胞胎
不少不孕症的婦女在人工生殖技術的協助下懷孕,一次植入多個胚胎以提高懷孕機會,因此產下多胞胎的比例也大幅提高。懷多胞胎婦女早產的機率為單胞胎29.6倍。

*避免行房
多胞胎的母親在懷孕末期最好避免行房。懷三胞胎以上,建議執行減胎手術減至雙胞胎。

14.妊娠毒血症
*避免胎兒窘迫
胎兒在子宮內的生長狀況不佳,長期處於不利的生長環境中,胎兒會出現窘迫徵兆,以致於產科醫生會考慮提早剖腹娩出。

*藥物控制
另一個主要因素是因為母體高血壓無法用藥物適當的控制,為免得孕婦發生子癇症,所以便提前娩出胎兒。

15.子宮頸閉鎖不全
*子宮頸環紮術
接受過子宮頸的手術或懷孕間隔太密,易造成子宮頸閉鎖不全,應儘早接受子宮頸環紮術。

16.胎盤早期剝離
胎盤早期剝離就是妊娠20週後或分娩期,胎盤的位置是正常,但是在胎兒出生之前,全部或部分從子宮壁剝離下來。

*加強產前檢查
預防要點在於加強產前檢查及保健,及時發現、治療妊娠毒血症、慢性高血壓症、慢性腎炎等。妊娠晚期避免腹部外傷及性行為。

17.早期破水
未足月早期破水,主要發生在懷孕37週前,羊膜已自然破裂而造成羊水流出。

*避免盆浴
避免產生早期破水的方法包括:洗澡時最好採淋浴方式,不宜使用盆浴、暫時避免性生活、不可使用陰道灌洗、注意危險徵象、定期返院產檢。

18.遺傳或染色體異常
*先天缺陷
大約每一百個新生兒當中,就有二至三個有先天的缺陷。早產分娩之所以普遍,是因為這些先天缺陷與其他危險因素相連,例如,羊水過多或過少、胎兒生長遲緩、母親的慢性病,或是感染。

19.前置胎盤
*安胎
前置胎盤發生的出血是母體血,雖然出血量很少會達到休克的量,如果無法有效止血或安胎失敗,就需要終止妊娠讓胎兒提早出世,這樣才能確保母子健康,然而出生早產兒的機會就相對提高了。

20.產前出血
子宮也許會因胎盤分離(胎盤部分或完全從子宮壁剝落)而出血。出血會觸發血液中數種蛋白質的釋出,因此刺激子宮收縮。

21.不明原因早產
定期接受產前檢查,維持正常的妊娠時間,儘量延長胎兒在子宮內成長的時間,發現早產現象,立即就醫,與醫師配合,妥善處理安胎及早期破水的問題,越早發現早產徵象,越早就醫診治,安胎成功的機會就越大。

*注意宮縮
每天固定2~3次以手接觸腹部,注意其每小時收縮、變硬的次數。
30週前每小時大約3次以下,30週後每小時大約4次以下,如超過這個標準,即應臥床休息,並適度補充水分,若仍不能改善請立即就醫。

*記錄胎動
每天早晚撥出30分鐘靜靜測量胎動與子宮收縮的情形,並予以紀錄,如有異常應提高警覺。

為了減少早產兒的來臨與家庭社會的負擔,切記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才是預防早產的要訣,或許我們無法使早產兒消失,但由於我們的努力及早期預防,盼將早產率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不可不知的早期徵兆

由於早產的發生有一半為不明原因,因此更要配合醫囑,確實做好產前檢查,透過產檢及病史評估,做早產高危險因子判定,並加以因應與重視。儘早找出高危險因子,加強教導及定期檢查,降低其影響結果。

但是,經評估為高危險群者,並非一定會早產,而經評估不是高危險群者,也不表示一定不會早產。因此,懷孕中的婦女都必須注意早產徵兆,盡量避免早產的發生。預防早產的方法最重要便是要認識早產的早期徵兆,包括以下幾點:
1.胎動過多或過少。
2.持續性的腰痠(休息已無法改善)。
3.陰道分泌物增加或帶有血絲。
4.下腹部有下墜感。
5.破水(滴滴答答的滲出或像小瀑步一樣嘩一下就流出)。
6.腹瀉或腸絞痛增加。
7.肚子像月經來前的悶痛。
8.腹部持續緊繃感(像石頭或球一樣硬硬的)。
9.出血(36週前需特別注意)。
10.子宮收縮次數增加(正常懷孕20~30週每小時應少於3次、30~36週每小時應少於4次)。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9386&prev=9680&next=9019&l=f&fid=9







*********************************************************************************

無痛性產前出血 「前置胎盤」孕媽咪注意!

 
摘自嬰兒與母親雜誌
文╱高雄長庚醫院婦產部總醫師暨臨床研究員 許天綸
輯╱張玉櫻

「前置胎盤」是指胎盤的位置「很低」,甚至可能蓋住子宮頸口,最常見的臨床表徵是「無痛性出血」,若急速大量失血,可能危及母體及胎兒;產後大出血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危險狀況。那麼有「前置胎盤」的孕婦該怎麼辦呢?怎麼生比較好?
什麼是「前置胎盤」?
「前置胎盤」並不是指胎盤位於子宮的「前壁」,而是指胎盤的位置「很低」,很接近子宮頸內口,甚至可能蓋住子宮頸口;發生機率約1/300?1/400。
一般胎盤著床於子宮的上半部,倘若子宮受過傷或者血流分佈不均勻,就可能造成胎盤著床位置較低,偶爾會有出血的現象。但隨著子宮長大,胎盤通常也會往上移行。到了懷孕後期,僅有部分人還是維持「前置胎盤」的狀態。

「前置胎盤」的危險因子
◎ 高齡:大於35歲的母親發生的機會提高到1/100;而小於20歲的母親發生前置胎盤的機會為1/1500。
◎ 之前子宮曾動過手術:包含流產手術、子宮內膜搔刮手術、剖腹生產、肌瘤切除手術。
◎ 上一胎曾發生過「前置胎盤」:則下一胎再發生的機會大約是4?8%。
◎ 剖腹產越多次,再發生的機會越高:若超過4次剖腹產,發生的機會是一般人的8倍,甚至可能合併植入性胎盤,相當危險!
◎ 多產次。
◎ 多胞胎。
◎ 抽煙。


前置胎盤有四種型態
根據胎盤與子宮頸的相對位置,前置胎盤可分為四個型態:
1. 低位性胎盤:胎盤位於子宮下段,距子宮頸小於2cm(見圖一)。
2. 邊緣性前置胎盤:胎盤的邊緣剛好到達子宮頸內口。
3. 部分性前置胎盤:胎盤覆蓋部份子宮頸。
4. 完全性前置胎盤:胎盤完全覆蓋住子宮頸(見圖二)。
診斷須靠超音波檢查,而且最好能做陰道超音波檢查,以確定是哪一種型態。

「無痛性出血」最常見,大量失血會危及母體及胎兒
前置胎盤最常見的臨床表徵就是「無痛性出血」,通常在懷孕28週後發生,此與「胎盤早期剝離」的「持續性劇痛合併大量出血」不同。然而,「無痛性出血」也可能是因為子宮頸息肉所造成,須用鴨嘴撐開陰道觀察才知道。不過原則上,前置胎盤的病人並不建議進行手指內診。

前置胎盤容易伴隨早產、胎位不正及貧血,若貧血較嚴重,胎兒容易發育不良,甚至胎死腹中,生產時對母體也比較危險。

第一次的出血量通常不多,但越到懷孕晚期,胎盤越大,出血量也會越多,可能造成嚴重貧血及凝血功能異常,若急速大量失血,則可能危及母體及胎兒。


產後特別注意大出血!
由於「前置胎盤」容易合併「子宮下段收縮不良」,而造成產後大出血,所以產後須特別注意子宮的收縮及惡露量。除了住院期間給予子宮收縮藥物之外,還要靠哺乳來刺激體內分泌「催產素」,以促進子宮收縮。至於坐月子方法和其他剖腹產婦大致相同,不過對於生化湯的服用要更嚴格注意,一定要等惡露量穩定了再開始服用。

以往前置胎盤對於母體與胎兒造成莫大的威脅,然而隨著醫療的進步,死亡率已經大大減低。若無合併其他問題(如植入性胎盤、胎盤早期剝離、嚴重貧血、凝血功能異常、破水、早產等),嬰兒與母親的預後都不錯。

★「前置胎盤」孕婦須知
◎ 按時產檢。
◎ 注意胎動。
◎ 產前須注意避免缺鐵性貧血。
◎ 避免劇烈運動及行房,不過並不需要整天臥床,輕鬆散步及居家作息都是沒有關係的。
◎ 若有出血或自覺子宮收縮甚至腹痛時,就要有心理準備,隨時可能得輸血或住院,甚至緊急開刀。所以建議妳儘速到有血庫及小兒科加護病房的醫院接受進一步診斷及治療。最好選在正常上班時間開刀,萬一發生大出血,有比較足夠的人手可以幫忙。

結語
面對「前置胎盤」要小心謹慎,但請放鬆心情,您的醫師會給您完整的諮詢及建議,和您一起迎接寶貝的來臨!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0928&prev=10929&next=10927&l=f&fid=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