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家事小幫手:給孩子犯錯的空間,享受動手的快樂

作者:LULU

嫁給大泰山之後最大的學習就是彼此溝通的藝術,還有一個最大的學習就是分工合作的效率,尤其有了孩子,每天需要承擔的責任又更多了。

聖經裡有一句很好的話:「一人追趕千人,二人追趕萬人」,但我和大泰山二人連自己都搞不定,連追上螞蟻都很難,只覺得每一次吵架,千頭萬緒追著我們,真是慘慘慘!不過,在中間的磨合中,我們有一些學習,就是放手交給對方。東方女性刻苦耐勞的個性,造就了許多大少爺及小少爺,我們做得太多了,以致必須一輩子收拾善後,我想孩子也很容易被我們這樣造就。

我很喜歡蒙特梭利教養法中教孩子「工作」的方式,從小訓練他的小肌肉與反應,我們常常希望孩子自動自發,但其實他的不自動及不自發也是我們養成的,小從折棉被、收拾杯盤,大至幫忙洗碗、打掃,其實孩子是可以被訓練的,也許剛開始他們做的並不好,但給他們犯錯的空間是非常重要的。

我記得有一次我請樂樂幫忙吸地板,他差點沒把整個房子給拆了,但看到那努力幫忙的認真小臉,我好開心,也樂在其中,樂樂更有無比的成就感,所以每次我需要他的幫忙,我都會尊稱他為「小幫手」,當他覺得自己是「幫手」,而不是「殺手」時,他整個榮譽心被提升,更加起勁的幫我做家事,而在完成之後我也會給他一個大大的「讚」;雖然有時候他越幫越忙,但我也學習放手讓他去做,不剝奪他練習的機會。

還記得有一次樂樂很不情願收拾自己玩完的玩具,我真的拿出垃圾袋告訴他,如果你不收,就表示你不想愛惜你的玩具,那我就把這些玩具收起來送給會珍惜它們的小朋友!他看看我手上的垃圾袋,再看看我,一動也不動,於是我真的動手把他心愛的玩具裝袋送走!

看著他哭泣可憐的小臉,我固然心疼,但仍堅持管教的界線。往後只要說到「收玩具」,即使他百般不願意,仍舊會乖乖的把玩具收好,因為他知道我是說話算話的媽咪,這招可是我向專家學來的,不過真的挺管用,讓孩子學習愛惜自己的玩具,但是媽媽可是要徹底執行喔!

孩子就像陶土,小的時候,我們必須花點智慧與心思,努力的雕塑,用心的捏、捏、捏,才能讓他成為有用的器皿。《聖經》上說:「合神心意的器皿」是必須經過磨塑的,孩子也是,我們有責任磨塑他,成為這個世界的動力,而不是阻力,所以從做家事開始,讓他懂得分工合作,知道這個世界不是繞著他轉,而是他必須是推動世界成為美好的一分子。

TIPS:
在讓孩子動手幫忙做家事之前,為他預備一個安全的環境是很重要的。像是如果要請孩子幫忙切水果時,可以準備一把安全的兒童刀具及較軟、好切的香蕉,並且示範後再請孩子實做;請孩子幫忙擦桌子時,則可以準備小條、吸水力強的乾淨抹布,這樣才不會越幫越忙,也才不容易受傷喔!

本文出自《大自然裡的教養課》新手父母

資料來源http://www.babyou.com/index.php?do=news&locid=613&id=11194






*******************************************************************
很多父母總埋怨「孩子什麼事都不自己做,老要父母幫忙」,這些父母是否想過,自己是否曾幫助孩子做了太多,已讓他養成依賴心理,反正一切都有父母做好,何必還要自己來。
常聽父母抱怨孩子「這也不做,那也不做,連個簡單的家事都不會」,但是換個角度想,孩子為何不願自己做而想依賴父母,背後最大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這可能需要想想,從小是否有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做,讓他養成好習慣。
個案一 不練習走‧自然走不好
男孩冬冬一歲多了,照理說,正是愛自己走來走去的年紀,但是總不見他想要自己走,只要外出,走個幾步,就吵著要父母抱;如果不抱,要求他自己走,冬冬就又哭又鬧的。看著別家小男孩活蹦亂跳的,愛子心切的父母不禁懷疑冬冬的腳是不是有問題,而帶他至醫院求診,經過檢查,並無任何健康問題。後來輾轉介紹至心智科就醫,經了解父母的帶養方式,原來問題出在父母的態度!
愛乾淨的父母不想孩子把自己弄得髒髒的,加上怕他累,總習慣從小把冬冬抱在身上,明明是該練習走路的時候,冬冬卻像小無尾熊一樣掛在父母身上。一直抱著冬冬的父母,也有累的時候,希望冬冬自己下來走幾步時,他卻走不了幾步就喊累,而吵著要抱抱,稍有不順,哭鬧戲碼立刻登場,讓父母煩心不已。
提供機會‧能力自然出現
由於冬冬缺少練習走路的機會,下肢的張力與耐力明顯不足,熟練度也不夠,所以,只要走幾步就會累,而希望父母抱他,當父母不抱,自然鬧起脾氣。其實以一歲多的年紀來說,不僅會自己走路,也會扶著上樓梯,還會脫衣服、拉下褲子、甚至可以幫忙收拾自己的小玩具……,很多事都可在其能力範圍內,但前提是,父母有從小提供機會讓他自己做,如果父母事事代勞,那麼,即使是正常應有能力,一切也會變得「好難」而無法自己做了。  所謂「自理能力」就是只靠自己即能完成的事項,如果不能靠一己之力完成,就不要奢望孩子以後能夠獨立自主。就像走路一樣,愈多練習,愈能走得穩、走得快,耐力、肌力、平衡感與協調性都從中反覆練習而來。有的孩子到了三、四歲,走不好,走不久,多源於學步期的的練習不夠,愈不熟練,愈不想自己走;不想自己走,跟著少了探索的學習機會;進而影響了認知能力與經驗發展;經驗的缺乏就沒有足夠的語彙奠定語言發展基礎;語言能力不足,即無法做好溝通……一路影響下來,恐怕不是當初因為怕孩子累,而一直抱著的父母,所能想像的結果吧。 
個案二 經驗不足‧哭鬧逃避
寧寧兩歲半了,卻彷彿什麼都不會,在家要她收拾玩具,她不做,父母念了幾句,沒想到她用哭鬧不休回應。當她進幼兒園後,老師屢屢向父母反應,寧寧的表現跟其他孩子明顯不同,東西拿不牢、走路走不穩、對老師說的話好像有聽沒有懂,因而懷疑她是否發展遲緩,建議家長帶至心智科評估。
經過評估,寧寧並無病理性的發展遲緩問題,一切都是經驗不足所致!為何經驗不足,跟冬冬一樣,寧寧的問題也是因父母過度代勞而造成。父母幾乎不讓寧寧自己動手做事,長久缺乏經驗的結果,讓寧寧的能力明顯落後,各個軸向都無法得到正常的發展,她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的責任,演變成只知道用哭鬧逃避父母的要求。
幫太多‧害了孩子
的確,父母若不能意識到幫孩子做太多,其實是害了孩子的道理,那麼,孩子將是父母一生的負擔。自理能力不足的孩子,通常其他心智發展也不會太好,因為這是環環相扣的發展循環。
 
很多孩子在兩歲多時,被父母埋怨「愈來愈不好帶」,主要原因即在於自主行為能力不多,沒辦法面對父母的要求時,即易出現哭鬧行為。其實一歲多的孩子就有能力做不少的事情,兩歲多的孩子則能在品質上有更好的表現,就在不斷練習中,磨出了精細度與熟練度、培養了問題解決能力、能力慢慢內化成習慣、認知能力隨之增強、責任感亦在無形中養成,就更具行為規範的能力,這樣的孩子,在家不需父母動輒叨叨念念,在外面則可順利融入團體生活並遵守生活規範,基本上,無需師長過分擔心!
趕時間‧無暇等待
只可惜現在的生活型態對孩子自理能力養成形成莫大的阻礙!其一,父母沒有太多時間等孩子慢慢發展能力,每當孩子想練習時,父母一聲「快一點」,給孩子帶來壓力,根本沒辦法慢慢做完,少了練習,少了鼓勵,孩子原本熱切想要學習的欲望,常常會被一聲「快一點」壓抑,就變得愈來愈不想做了。  延長等待的時間,看孩子如何用他的方式做,才是父母應有的態度!因此,父母要學的是「提早做準備」,能力不是在要用時才來練習,練習需要時間,所以,平常就要練習以累積經驗。如果真的趕時間,也只是站在協助立場,主力仍是孩子。以收玩具為例,父母可主動提醒孩子「把玩具收一收」,當孩子有收拾的動作時,父母再藉「我們來比賽」,順勢「幫忙」,既可加快速度,仍能訓練孩子自己收玩具。 
怕哭鬧‧盡力滿足
其二,則是隔代教養的祖父母或外傭、保母做了太多,為了讓孩子不哭鬧,因此,竭盡所能的做,一旦孩子的需求被滿足了,就不懂什麼是「要求」,又該要求什麼,當然,每每面對父母或老師的要求時,也不會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更不必說會照做了,這樣自會被貼上「不遵守行為規範」的標籤。團體生活中,最重紀律規範,不能遵守的孩子又如何能適應團體生活呢?  對於兩歲多的孩子,若是家庭無法提供足夠練習機會,不妨送去幼兒園,藉由同儕力量加速學習速度,但家庭最好能與園所同步配合教養方式,避免發生「在學校是天使,在家是霸王」的雙面人表現。
 
一歲多的孩子一天所做的事情,就是學習處理自己的事,這些日常生活經驗的累積,就是點點滴滴增加孩子的基本能力,但父母往往輕忽基本能力養成的重要,只會要求孩子有好的學業成績,卻忘了萬一成了「生活上的低能兒」,只怕父母這輩子永遠也卸不下照顧孩子的重擔!
【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治醫師吳貞瑩
~
原文刊載於20091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資料來源http://kp6355.pixnet.net/blog/category/1362884






*******************************************************************************

童年做家事 將來工作才高薪

更新日期:2009/11/15 22:17
現在很多家長擔心孩子長大後找不到工作?專家說要增加孩子競爭力,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參與做家事,美國哈佛大學就發現,童年時家事做得多,長大後不但人際關係比較好,就連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也高出四倍,來看今天的主播周記。



什麼,都小六了,還真有同學沒做過家事,沒關係,只要肯學就會做,先來挑戰一下最入門的摺衣服。同樣年紀同個班級,卻有同學超專業,可比百貨公司專櫃人員,摺得又快又好。摺衣服、洗碗掃地早就會了,還想挑戰高難度學做菜,家長放手讓孩子做家長,真的很重要。美國哈佛大學更研究發現,童年經常做家事,長大後人際關係比較好,獲得高薪工作機會會高出四倍,失業機會則大大減少了十五倍。

真是萬萬不得,過度保護,捨不得讓孩子做家事,會剝奪學習機會,因為就連拖地、掃地、擦桌子、擦窗戶這些小小的家事,也能養成勤勞習慣,還能培養孩子分析判斷、選擇做決定以及負責任的能力與態度,家長要想得開,不要讓孩子變成考試一百分的生活白痴。(完整影音新聞請見:http://news.cts.com.tw/cts/life/200911/200911150344969.html


兒子們別怪老媽對你不好
叫你做家事可是為了你的將來
這可是有科學根據的
是該多為我分擔一點了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a26567485/article?mid=2457&prev=2463&l=f&fid=9






********************************************************************************


讓孩子學會自我教育的十五個策略

讓孩子學會自我教育的十五個策略:
1、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2、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自己去運籌;
3、給孩子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體驗;    4、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解答;
 5
、給孩子一個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6、給孩子一個機遇,讓他自己去抓住;
7、給孩子一次交往,讓他自己去合作;
8、 給孩子一個對手,讓他自己去競爭;
9、給孩子一個權力,讓他自己去選擇;
10、給孩子一個題目,讓他自己去創造
11、給孩子一本好書,讓他自己去閱讀
12、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自己去奉獻
13、給孩子一項家務,讓他自己去勞動
14、給孩子一項運動,讓他自己去鍛煉
15、給孩子一點錢財,讓他自己去支配。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66316&prev=66567&next=65032&l=f&fid=78






********************************************************************************

培養孩子的基本能力

孩子是不成熟的個體,不成熟所蘊含的意義就是一種「未定」和「可塑」,所以此一階段的發展最為重要。因此,為人父母者必須把握這段可塑期,培養孩子一些基本的能力。  一、培養孩子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對於以後的學習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則,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能夠主動學習。

二、培養孩子良好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的好壞,影響層面相當廣泛。孩子的人際關係不好,不但影響課業學習,導致學習生活的不愉快,甚至會有不良行為的產生。因此,培養他自尊、尊人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養孩子獨力自主的能力:現代家庭子女少,父母常常把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無形中養程孩子凡事依賴的習性,事實上孩子也渴望能擁有獨立自主的空間。因此,我們必須給予機會,讓他運用自己的能力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安排自己的生活。

四、培養孩子自我約束的能力:能夠自我約束就能夠自我控制欲求,不易被外力所引誘,將來才不致「迷失」於社會的「五光十色」之中。

五、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可以減少親子間衝突的機會,並且獲得別人的尊重,增進人際關係的良性發展,對於日後的為人處事與人格發展助益甚大。

六、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有自信心的人總是樂觀進取、積極主動、勇於面對挑戰。因此,我門應該給予孩子成功的機會,尊重他、鼓勵他,從小建立他的自信心。

七、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力:現代的孩子常常被保護的太周到,生活上遇到一點點的不如意,就會呼爹喊娘的,完全沒有能力去面對。因此,挫折容忍力的培養,對現代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

八、培養孩子的判斷能力:現代自由開放的社會,是非分明、價值混淆,每天必須面對形形色色的人、事、物的慫恿或誘惑,如果沒有一份自我思考和價值判斷的能力,將很難通過社會嚴格的考驗。

黎巴嫩大詩人紀伯倫曾說:「孩子們來自你的身體,但是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愛,但不能塑造他們的思想。」所以我們必須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培養它一些基本能力,然後順著他的性向、興趣和能力去發展,千萬不要因為大人的「補償心理」而扭曲了孩子的正常成長。




******************************************************************************

培養孩子的基本能力
孩子是不成熟的個體,不成熟所蘊含的意義就是一種「未定」和「可塑」,所以此一階段的發展最為重要。因此,為人父母者必須把握這段可塑期,培養孩子一些基本的能力。

一、培養孩子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對於以後的學習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則,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能夠主動學習。

二、培養孩子良好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的好壞,影響層面相當廣泛。孩子的人際關係不好,不但影響課業學習,導致學習生活的不愉快,甚至會有不良行為的產生。因此,培養他自尊、尊人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養孩子獨力自主的能力:現代家庭子女少,父母常常把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無形中養程孩子凡事依賴的習性,事實上孩子也渴望能擁有獨立自主的空間。因此,我們必須給予機會,讓他運用自己的能力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安排自己的生活。

四、培養孩子自我約束的能力:能夠自我約束就能夠自我控制欲求,不易被外力所引誘,將來才不致「迷失」於社會的「五光十色」之中。

五、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可以減少親子間衝突的機會,並且獲得別人的尊重,增進人際關係的良性發展,對於日後的為人處事與人格發展助益甚大。

六、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有自信心的人總是樂觀進取、積極主動、勇於面對挑戰。因此,我門應該給予孩子成功的機會,尊重他、鼓勵他,從小建立他的自信心。

七、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力:現代的孩子常常被保護的太周到,生活上遇到一點點的不如意,就會呼爹喊娘的,完全沒有能力去面對。因此,挫折容忍力的培養,對現代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

八、培養孩子的判斷能力:現代自由開放的社會,是非分明、價值混淆,每天必須面對形形色色的人、事、物的慫恿或誘惑,如果沒有一份自我思考和價值判斷的能力,將很難通過社會嚴格的考驗。


黎巴嫩大詩人紀伯倫曾說:「孩子們來自你的身體,但是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愛,但不能塑造他們的思想。」所以我們必須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培養它一些基本能力,然後順著他的性向、興趣和能力去發展,千萬不要因為大人的「補償心理」而扭曲了孩子的正常成長。




********************************************************************************
鼓勵孩子當義工--體會付出的樂趣
現代的孩子,生長在物質優渥的環境裡,也出現了「青鳥症候群」的現象〈又稱飽食症候群〉。
許多父母總是抱怨,孩子只知要求父母,而不懂付出,天天過著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舒服生活,在個性方面,現代兒童也變得耐性不足、缺乏毅力、並且逃避責任,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
如何才能袪除現代兒童、青少年的缺點呢?我想,除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外,鼓勵孩子擔任義工,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


小菁的改變
張家的女兒小菁,就讀明星高中。父母為了讓她專心唸書,從不要求小菁作任何家事。三年下來,小菁變得只注重自己的功課和外表,對週遭的人、事、物毫不關心。

連續假期裡,張太太要求女兒幫忙大掃除,小菁不但一口回絕,而且還說她已經很久沒做家事不會做了。張太太除了傷心以外,也是一籌末展。

一天,小菁參加學校的社工服務,到一所教會附設的老人安養中心,照顧傷殘無依的老人。等小菁回家以後,看見父母在整理家裡,立刻主動加入打掃的行列,張先生覺得好驚訝。


找到成就感
就讀國中三年級的志強,不喜歡讀書。下課後,不是運動、打電動就是和朋友閒逛。星期天,志強因為缺乏零用錢,想到圖書館找當義工的母親拿錢。當他看見媽媽正在整理書架上的藏書,一時興起,也幫起忙來。志強雖然不喜歡讀書,但是搬運書本、擺放圖書的工作對他來說,還做得滿起勁的。看著自己整理好的書,整整齊齊排列在書架上,心中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往後,當媽媽有事不能輪值義工時,志強總是很高興的代班。幾次以後,志強覺得這份工作很有意義。在母親的鼓勵下,志強也加入義工的行列。現在的志強,不僅喜歡看書,而且也考上專校,對自己的未來更充滿信心。

以上的兩個實際例子顯示:參與義工工作可以改變孩子不良的習性和態度。
建議做父母的你,不妨多鼓勵孩子參加服務性社團,讓孩子從服務中肯定自己的價值,充實生活的內涵,拓展生活層面,並且體會付出比獲得更有樂趣的真諦。





*********************************************************************
孩子做家事好處多

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孩子做家事不僅可以養成勤勞的習慣,更可以學到許多能力,獲得自信心與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筆者的女兒國一參加學校舉辦的露營活動,晚上打電話回家,既興奮又驚訝的說:「爸,我不知道我們同學都不會煎蛋,現在大家都在排隊等我煎蛋給他們吃呢!」
假如一個國小低年級的孩子,媽媽告訴他:「小寶!垃圾車來了,請你幫忙把垃圾袋綁好,然後拿去垃圾車好嗎?」

當小朋友接到這樣的請求後,他就要開始思考,垃圾袋要怎麼綁,才不至於沿路掉垃圾;綁好之後要開始分析、判斷、選擇並且做決定,要經由哪一條路徑拿去垃圾車。分析的結果,甲路線的張家有一條狗很兇,乙路線比較近但是路燈太暗,丙路線比較遠但是路燈較亮。判斷的結果丙路線比較安全,他要選擇安全的路徑,所以決定走丙路線。

當小朋友把垃圾拿到定點後,垃圾車還沒到,他是要放著就走,還是要遵守垃圾不落地的規定,等垃圾車來了再將垃圾丟上去。這就是他表現責任感的時候。

不要小看一件小小的家事,它可以培養孩子分析、判斷、選擇、做決定以及負責任的能力與態度,大人不可不察。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經追蹤研究一組青少年達數十年,發現這些孩子在童年時期參與家務工作做得較多的人,比做得較少的人,成年後在人際關係方面有較好的表現,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此外,前者也比較樂觀而有充實感,後者犯罪的可能性則比前者高。

鄭石岩教授也表示,台灣社會因為經濟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工業科技的不斷提升,造成社會變遷加速。我們想要下一代有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就必須提早訓練,而最好的訓練方式,就是指導孩子做家事。

因此,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捨不得讓他們做家事,反而剝奪了他們學習的機會。

資料來源http://s2.hwces.tnc.edu.tw/~principal/ss1.htm






**************************************************************************

怎樣調教性格軟弱的孩子

 一、讓孩子學會生活,把握自己。家長的包辦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軟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這等於剝奪了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導致了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萎縮。



  二、讓孩子接觸同伴,鍛煉 自己。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表現得最為明顯,這也是糾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徑。愛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點,父母要讓性格軟弱的孩子經常和膽大勇敢的小夥伴在一起,跟著做出一些平時不敢做的事,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鍛煉。



  三、尊重孩子,不當眾揭孩子的短。相對來說,性格軟弱的孩子比較內向,感情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如果當眾揭孩子的短,會損傷孩子的尊嚴,無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強化孩子的弱點。



  四、讓孩子大膽地說話。要做到這一點,功夫還是在父母身上。首先,父母應該戒急戒躁,不能當面打罵、責備,逼迫孩子說話;其次,可以邀請一些同齡小孩和性格軟弱者一起參與集體活動,這時父母在一旁引導或乾脆回避,讓他們有一個自由的無拘束的語言 空間。如果條件允許,父母還可以經常帶孩子到一些視野、空間開曠的地帶,鼓勵孩子放聲宣洩。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62548&prev=62549&next=62430&l=f&fid=78





*********************************************************************************

家事好好玩,養出孩子競爭力
家事變「佳事」
培養孩子技能與美德

親子專家吳娟瑜、蔡菁菁、陳映如表示,做家事除了幫忙分擔家務外,還可訓練小孩以下能力:

1.訓練時間管理能力:很多家長以為做家事太浪費時間,應該讓孩子專心念書。事實上,若讓孩子把家事當成和念書一樣的例行工作,他自然會更懂得如何安排調配時間。

2.養成勤勞態度:很多成功的人從小就會幫忙做家事,小時候懂得幫忙做家事,從中養成勤勞認真的做事態度,日後自然容易有所成就。

3.學習協調和團隊合作能力:藉由和兄弟姊妹分配家事,學習如何與他人溝通協調,進行團隊合作。

4.培養責任感:讓孩子從小瞭解家事是全家每個人的共同責任,從中培養責任感。
完整內容請見《大家健康雜誌20118月號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4612&prev=4627&l=f&fid=53







******************************************************************************

跟孩子一起來做家事


文/編輯部 
採訪諮詢/輔仁大學民生學院兒童與家庭學系附設托兒所教保組長陳巧湄老師
 
「家事」是全家人一起維護這個家庭而去做的事,但很多爸媽一遇到要讓孩子做家事的問題就頭痛。其實只要方法適宜,讓孩子參與家事的好處多多,不但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有助於適應團體生活,還能加強家庭的凝聚力,讓做家事成為親子共樂的時光。
做家事有助於社會化行為
有「家」就有「家事」,可是該由誰來做呢?大多數現代爸媽在工作忙碌之餘,回到家還得拖著疲憊的身心做家事,在這種情況下,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一起來幫忙,卻又擔心孩子手腳太慢或愈幫愈忙,與其還得收拾善後,不如自己動手比較快。因此,即使孩子想參與做家事,父母也會不自覺地習慣以「你還不會」來回應,於是在幼兒園裡常見到有些孩子習慣說「我不會」,並且期待他人的幫助。其實這些認為自己「不會」的孩子,只要給予機會,以適當的方式引導,就會慢慢從「我不會」轉變為「我會」。
輔幼中心教保組長陳老師表示,幼兒園的老師發現到這樣的現象:比較常參與家事的小朋友們,在老師在教大家自己脫外套的時候,會比較快理解步驟的順序,也比較主動且獨立的完成。而對於需要一步步引導完成的小朋友來說,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發現自己「我會」,從把拉鍊拉開、先脫左邊,再脫右邊,最後收進櫃子裡,這一連串的小動作都有助於小朋友建立做事有先後順序的概念,並從中發現自己擁有獨立執行的能力。
當小朋友們發現「我會」而增加了信心,便能進一步養成負責任的態度。幼兒園的老師也觀察到,相較起這些積極主動的孩子,如果小朋友在家中沒有機會參與家事,依賴性會比較高,負責、獨力的特質也較弱,適應團體生活相對較為困難。
做家事輕鬆來
很多爸媽會擔心小朋友做家事的時候受傷,或是小朋友不想做怎麼辦?陳老師提供以下4點的建議,給爸媽參考:
爸爸或媽媽在現場分配與協助
當小朋友參與家事的時候,爸爸或媽媽一定要在現場,分配比較安全簡單的家事給孩子,並適時給予協助。
與孩子分工合作完成家事
「家事」是「一家人的事」,比如要清掃地板,可以由小朋友掃地,爸爸媽媽拖地,不僅能讓孩子學會分工合作的精神,也讓家事成為親子共享的時光。
讓家事就像遊戲
小朋友都有好奇心,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一同發掘家事的樂趣,讓家事成為遊戲。例如讓2歲大的孩子幫忙洗米,他會覺得就像是玩水,而且經過一次一次掏米的動作,還可以促進小肌肉發展。
給予適合孩子能力的家事
每個孩子的年齡、個性、發展都有差異,建議爸爸媽媽先了解自己孩子的能 力,給予他能勝任的家事;如果強求他做好超過能力範圍的家事,導致挫折感過重,日後反而容易對家事感到排斥。
老師提醒爸媽,同樣一件家事,由孩子來做自然不如爸爸媽媽做得好,但孩子做家事時的過程應著眼於態度和精神,爸媽應好好鼓勵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認真負責地完成家事是很棒的事。
家事不分性別
爸媽對做家事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認同,所以當爸媽認為「家事」是全家人一起維護這個家庭而去做的事,孩子就會跟著認同,一起去維護。傳統觀念裡總是男主外,女主內,但現代家庭漸漸趨向少子化與多元型態,家中成員的功能角色會跟著轉變,性別化的刻板印象也漸漸不適用於現代家庭的經營。尤其現代的爸爸媽媽大多是雙重角色,工作與家庭兩頭燒,更應該共同分擔家事,為孩子樹立起好榜樣。
老師提醒媽媽們,在做家事這件事上,爸爸也是需要被鼓勵的!比起抱怨、嘮叨的方式,不如轉換成多給予鼓勵、具體調配工作,這樣一來爸爸會發現:做家事也能獲得成就感!因此,與其把家事分成哪些是爸爸做、哪些是媽媽做,不如轉換成每件家事是爸爸或媽媽都可以做的新觀念,並且有全家一起彈性分配並且互相幫忙的共識。舉例來說,爸媽可以先針對所有家事達成共識,溝通好彼此的角色與工作分配,再與孩子分工合作,像是爸爸去買菜,媽媽就幫忙帶孩子;或是爸爸晾衣服,孩子可幫忙拿衣架,媽媽拖地,孩子可幫忙換水。這麼一來不但能增加家庭的凝聚力,更可以讓做家事成為親子共樂的時光。
★別讓家事變懲罰
許多爸媽會一邊做家事一邊抱怨,或是把做家事當成是懲罰,這些舉動無形中都會讓孩子覺得做家事是件不快樂的事。別忘了,家事不該是懲罰,反而可以把它當成一件有趣的親子活動,孩子自然就會想要主動參與了。



《星期八》樂活父母生活情報誌
2009
/1月號

(資料來源:星期八 樂活父母生活情報誌 提供)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Hnjs_zKGAxofVZ1I.B3hikw-/article?mid=49793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2587&prev=2590&next=2583&l=f&fid=53








**************************************************************************
過新年,讓小搗蛋變成小幫手!
雖然寶貝個頭小小,除了玩似乎什麼都不會,還常常闖禍惹得爸媽七竅生煙,但仔細想想,寶貝會做的事還真不少,尤其1歲以後模仿能力大增,愛抽面紙的他們,有時也會順手擦擦桌子。這時爸媽如果順水推舟,教導寶貝擦桌子的簡單要領,過年大掃除,頑皮寶貝也可以搖身一變,成為貼心小幫手。

做家事能促進身心發展 

在做家事的過程,寶貝必須觀察、模仿爸媽的行動,理解並執行任務的內容,不但訓練著他的手眼協調和問題解決能力,也精進了手部肌肉的靈巧度,對身心發展有很大幫助。打掃、煮年夜飯等工作看似繁複,但絕對有寶貝能勝任的任務,爸媽可以順著他的身心發展,分派給他做得來的家事。不過,每個孩子發展速度不一樣,請依據寶貝能力再適當分派工作。 

小幫手從跟班學技巧 

爸媽做家事時爬上爬下、在廚房裡忙進忙出,手上工具一種換過一種,看在寶貝眼裡,可是「好玩得不得了」,完全感受不到體力付出辛苦,還一直吵著要幫忙。這時請寶貝幫忙最省力,爸媽可以挑選安全的工具遞給寶貝,讓他一起做家事,寶貝自然會模仿。比方擦書櫃,只要順手將一塊乾淨的布給在一旁跟前跟後的寶貝,他便會有模有樣地學爸媽東擦西擦;黏家具保護墊時,也可以在寶貝面前示範撕貼紙然後黏上椅角,寶貝看過幾次,便知道要幫忙把椅子放倒,然後黏上保護墊。但是有些動作需要訣竅。譬如摺衣服,寶貝即使動機滿滿,但他或許只觀察到疊衣服的動作,並沒注意到要對齊、摺完要平整。這時爸媽可以先讓寶貝從只需要對摺一兩次、不怕縐的小褲子或襪子開始練習,告訴他如何對齊,必要時稍微提點,進步時候給他充分的口頭獎勵,寶貝會做得欲罷不能。這時爸媽就可以放心地在旁邊摺其他衣服,或做別的事情。等他小褲子摺好了,再進一步教他摺有袖子的衣服。 

合理期待寶貝表現 

雖然爸媽已經儘量按照寶貝的能力發展,分派適當的任務給他,但孩子卻不一定能達到完美,譬如幫忙擦地時,他們雖然能夠模仿大人跪在地板擦呀擦,卻不保證能擦乾淨。爸媽最好先期待放在「減少搗蛋機會」,以及培養他們共同參與家事的「責任感」。 

寶貝做完交付工作以後,爸媽再檢查一遍,一方面將家事確實完成,另一方面也能更清楚寶貝現在的能力到底如何,還需要哪方面的協助。如果寶貝一次比一次進步,甚至真的幫上忙,請多多鼓勵,因為爸媽的肯定與完成任務的成就感,會讓自我意識發展中的寶貝,添加不少自信心。 

◎1-3孩子可以嘗試的家事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數位雜誌 
資料來源http://parent.kimy.com.tw/new/keyArticle.aspx?art_id=233&g_i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