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改變孩子壞習慣的技巧


想要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可依心理學上「行為改變技術」的原理,採取以下步驟:

觀察孩子的不良行為,明確記錄下來。從出現次數最多的行為開始糾正,一次以一個為原則。親子共同訂定可行的執行計畫及獎勵方式(如:得到十個圈可以換一個小獎品)。父母確實執行並記錄(記錄卡要放在家中最明顯處)。當孩子行為有所改善時,可定期調整要求標準。不良習慣得到改善時,為使好習慣繼續保持,獎勵可試著漸由口頭稱讚代替。記住,多稱讚孩子的好行為,孩子會愈來愈好。同時別忘了,若要孩子改變不良習慣,父母更要「以身作則」,並且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也唯有如此,孩子才會樂於接受我們的引導和影響,養成良好的習慣。

資料來源:
陪孩子一起成長─國民小學家長手冊。
教育部,87年6月。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lisa_liu0626/article?mid=406&prev=414&next=405&l=f&fid=20








********************************************************************************

寶寶壞習慣全攻略
最近,悄悄收集了有關寶寶不良習慣的部分資料,主要是講述在寶寶發展的過程中,由於爸爸媽媽的教養不當而造成的種種問題。下面,我將一一分析給各位爸爸媽媽聽:
    1 撿臟東西吃。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曾經有過撿東西吃的行為,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因此形成了壞的習慣。在寶寶還很小的時候,家長就應當在日常生活中給他灌輸東西掉在地上就臟了,不能再撿起來吃的正確觀念。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有食物掉到地上的情況,這時家長應該對孩子說:“喲,東西臟了,我們需要洗一下。”並立即去清洗;或者告訴孩子食物已經臟了,不能要了,並立即將地上的臟東西打掃到垃圾桶裏。而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浪費食物而將其揀起直接放入自己嘴中。有統計顯示,有撿臟東西吃壞毛病的寶寶,其家長大多有那些食物掉在地上覺得扔了可惜,撿起來塞自己嘴裏的做法。
    記住:當你告訴寶寶“掉地上太臟了,媽媽吃了,給你新的。”的時候,寶寶根本理解不了這麼多,他只明白的是,既然媽媽可以撿起東西吃,那麼我也可以……另外,因為小寶寶辨別事物和是非的能力還比較差,所以在他看來,東西掉在床上、桌上和掉地上是一樣的。因此爸爸媽媽對於掉到床上、桌上的東西也要遵照上面的原則處理,不要以為乾淨就撿起來吃掉,這樣會在無形中誤導了您們的小寶寶。當然,這裡說的不僅是要在家中這樣,在戶外更是應當如此。因此爸爸媽媽要注意:
    一 細菌在潮濕的地方繁殖得比較快,因此要避免寶寶在這樣的地方撿拾東西吃。
    二 在戶外,任何東西掉到地上都不要撿起來吃,因為此處有可能曾留有貓、狗等動物的糞便。
    三 餐桌有小東西,一定要立即拿走,以免寶寶當成食物誤食造成嚴重後果。
    四 當孩子在地上撿東西吃時,家長一定不要怒斥孩子,也不要用手打掉他手裏的東西,這樣會驚嚇到年幼的孩子。
2 扔東西孩子一般到了6~8個月,就開始有扔東西的行為了。當孩子在無意中扔起東西的時候,他會異常興奮,會認為自己又多了一項大本領,因此會非常高興地進行多次重復,同時也希望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能夠給予他讚揚。在重復的同時,寶寶實際上也是在學習。比如:他會觀察物體的墜落軌道、方式,並注意不同物體落地時的聲音;他會逐漸發覺扔東西和發出聲音之間是存在著必然關係的,從而學習了邏輯知識;從扔出東西到等待聲音,從而學會心理期待等等。
    所以,扔東西對寶寶而言,是必經的一個成長階段,對於寶寶的智力和心理成長都有很大好處。但是,家長在這件事情上的不同態度會導致孩子往不同的方向發展。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在寶寶開始掌握這項技能的時候,提供給孩子一些適當的玩具(比如線球、皮球等等),並創造一個安全、寬敞的環境,讓寶寶扔個夠。在寶寶剛開始扔東西的時候,家長應當給予大量的表揚,這樣可以增強小寶寶的自信心和快樂情緒,讓他能快樂愉快地玩、輕鬆地接受知識。但當他慢慢長大後,應注意逐漸淡化他的扔東西行為,以免養成不良的習慣。
    需要注意的是,寶寶因為年紀小,手、腦綜合協調能力不夠完善,所以在扔東西的時候,可能會不慎損壞物品(比如落下的球砸倒了桌上的花瓶),對此家長一定不要大呼小叫,也不要過於批評孩子,因為家長的反應會讓孩子感覺很特別、很誇張,這將無形中強化了他用扔東西的方式引起家長注意的意識,以後一旦他想引起別人注意或想表現自己,都會想到用扔東西的方式來實現,這樣最終會讓他形成扔東西的壞習慣。如果孩子已經形成了扔東西的壞習慣,那麼媽媽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一 設計各種扔東西的遊戲,讓他扔個夠,把壞習慣變成一種技能。如扔球、擲沙包等,並可教給他各種投擲技能。
    二 寶寶兩歲以後已經有一定的辨別能力了,爸爸媽媽要耐心地告訴他什麼東西可以扔,什麼東西不能扔。
    三 如果孩子扔東西影響了其他人休息、工作等,要對孩子提出正面批評,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四如果孩子是因為生氣、發泄而扔東西,那麼爸爸媽媽應先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對孩子生氣的原因。如果理由是正當的,要對寶寶加以同情,並給予他安慰;如果是因為無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則可以採取轉移目標的方法進行處理。
    伍有時寶寶扔東西只是為了引起爸爸媽媽等成人的注意,所以只要稍微加強對寶寶的關注程度,讓寶寶感覺到家長在注意他,就可以避免孩子亂扔東西的壞習慣。
    六 告訴孩子扔出的東西要自己撿回來,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孩子亂扔東西的毛病。
 3 破壞性行為孩子隨著能力的提高,將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一些破壞性的行為。它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寶寶長到快2歲的時候,好奇心開始逐漸增強,對所有的物品都很感興趣,喜歡東摸摸、西看看。
    但是由於他們的動手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都還比較差,對各種物品的性能也不是很了解,所以難免會破壞一些東西(有時甚至可能是家長十分喜歡的東西),這應該得到家長的諒解。
    另一種情況是:當孩子手中的工作遠遠超過了他的實際能力,多次嘗試失敗後的挫折感往往會激怒年幼的孩子,為了發泄自身的沮喪感,孩子就會做出一些破壞性的行為。如果屬於這種情況,家長千萬不要訓斥孩子,因為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很委屈和被誤解,感覺自己很孤立,從而產生憤怒的情緒,甚至有意採取更大的破壞行動來表現出他的憤慨,或者故意繼續破壞來挑逗家長,看家長生氣的樣子,從中獲得滿足抵消失敗的感覺。對於孩子的破壞性行為,家長要注意採用以下幾種策略來幫助他改正:
    一 對於他所破壞的東西,凡是能恢復原狀的,家長要求孩子和自己一起將它加以恢復和修補。
    二 告訴孩子不管是因為什麼,破壞東西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應儘量避免和改正。
    三 搞清孩子破壞的原因,不要過分批評,應採取措施安撫他的異常情緒。
    四 多陪寶寶做遊戲,提高他的動手技能,幫助他取得小小的成功,培養他的成功感。
    伍對於孩子的各種情緒,成人要多用心加以體會,並適時地替孩子錶達出來。當孩子明白爸爸媽媽理解他的意思後,他的憤怒就會大大地降低,從而放棄過激的破壞性行為。同時,這對親子關係也大有好處。
    六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首先自己要平靜,要冷靜地處理各種問題,給孩子做出好的表率。
    七 要積極鼓勵孩子的好奇心,並盡可能地提供給孩子一些可以滿足好奇心的玩具,如拼拆玩具。
    八 成人要仔細觀察是否有其他人惡意或無意地慫恿、縱容孩子的破壞性行為,如果有,一定要立刻加以制止。

4 任性與發脾氣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大多數的孩子會出現一些任性的行為,尤其是在2~4歲最為常見。一些爸爸媽媽對孩子過於溺愛、嬌慣,凡事都順著孩子的心意。一旦某件事不能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孩子就會任性地大哭、大鬧。
    如果爸爸媽媽為此而心疼做了第一次讓步,這就讓孩子意識到了他的這種做法十分有效,以後就會不斷使用這種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滋養了孩子任性妄為的壞毛病。此外,孩子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在多次嘗試、努力做某件事情後仍舊失敗,這種挫折感也會讓孩子大發脾氣。對於這些情況,爸爸媽媽可以參考以下的一些方法:
    一 平日不要過於嬌慣孩子,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讓他知道爸爸媽媽不是萬能的,不是他的每一個要求都能夠實現。
    二年幼的孩子在情緒上比較多變,因此爸爸媽媽在處理事情時要思想先行,在考慮好可能發生的情況及處理的辦法之後再行動,以免到時不能應付孩子的任性撒嬌。
    三對待孩子任性和發脾氣,雖然心裏很著急,但臉上不要過於表露,可以採取不理睬的方式淡化法處理,孩子在自覺沒趣後會自己停止。
    四 用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將精力投入新的事物中。孩子是健忘的,自然就會忽略剛才發生的事情。
    伍 儘量不要讓孩子第一次發脾氣就得逞,勝利感會激勵他以後次次都使用這種方法。
    六當著孩子的面多誇獎別的聽話的孩子,讓他多接受正面暗示,意識到任性的孩子爸爸媽媽不喜歡。為了博得爸爸媽媽的表揚,他也會學得很乖。
    七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表現出自己沒辦法,也不要說諸如“再不聽話我揍你”等話語。
    八 不要輕易對孩子許諾,特別是做不到的事情,而答應了的一定要做到,這樣你說的每一句話,孩子才可能信任、明白它的分量。
    九 適當懲罰,告訴孩子因為他發脾氣而錯過了他盼望已久的活動,這足以令他在下次發脾氣前慎重考慮。 十 家人態度要一致,不能一人一個態度,讓發脾氣的孩子鑽空子。
    ⑾ 讓孩子在多種選擇中自己做出決定,因為是他自己的選擇,他不太好意思發脾氣。
    ⑿ 要堅定,不要因為孩子的大哭而改變主意。

    5 攻擊性行為: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會經歷咬人、打人的階段,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成長階段。一般情況下採用淡化的方法很快就會過渡過去。但是也有不少寶寶會進而養成具有攻擊性行為的習慣,需要大人加以糾正。造成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很多。打人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可能是他發泄不快的一種方法;也可能是模倣別的小朋友、家長或電視的行為等等。咬人可能是1歲半前口唇期寶寶的探索性行為;可能是模倣小動物的動作;也可能是親吻的表現,不過是力度掌握的不準而已。
    對於這些攻擊性行為,家長要注意:
    一 家長要以身作則,平日不要有打孩子等攻擊性行為。
    二 不要讓孩子看暴力電視。
    三 平時要教育寶寶講文明,在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要友好,不要打人罵人,如果欺負了別的小朋友要道歉。
    四 要培養孩子的各種技能,特別是社交能力和語言能力。
    伍 教孩子講出憤怒的情緒,家長加以適當的疏導。
    六 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打了,家長要勇於批評別人的孩子。否則,我們的寶寶會失去安全感,覺得只有打別人才能保護自己。
    七不能雙重標準,自己孩子被攻擊就沒完沒了地大吵大鬧;自己孩子攻擊了別人就無所謂,甚至洋洋得意,這只能給孩子非常壞的影響。
    以上我列舉了一些寶寶的不良習慣,希望對各位媽媽爸爸有所提醒,您們的正確指導將影響孩子今後的行為規範。為了孩子,您該做些什麼了……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288&next=287&l=f&fid=10






******************************************************************************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處於成長過程中的孩子,總會表現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如果父母聽之任之,一旦這些不良行為習慣成自然,它們必將成為孩子成長的羈絆,正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因此,專家提醒父母:不要忽視這些小小的壞習慣,趕快防患於未然,並尋求迅速制止的辦法。

1.攻擊性行為
  為何不容忽視:孩子和小夥伴有小衝突的時候,你可能不一定會去管教,但是你不該忽視那些小小的攻擊性行為,比如推倒小弟弟或掐小朋友。父母問題顧問米歇爾博士認為,如果你不管的話,孩子到了8歲左右,這種不良行為就會積習難改了。放任自流傳遞的信息是傷害別人是可以被接受的。
  制止方法:正面應對攻擊性行為。把孩子拉到一邊告訴他,「那樣會傷了妹妹。如果他這樣對你,你會怎樣呢?」要告訴他任何傷害別人的舉動都是不可以的。在下次出去玩之前,提醒他不要粗魯霸道,幫他練習生氣時該說些什麼。也可以給他一點小小的懲罰,如果他再犯的話,不讓他出去玩。

2.打斷談話
  為何不容忽視:你的孩子也許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你什麼或問你某些問題,但是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卻不會有助於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時光。結果將會是他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並不能忍受任何挫敗。
  制止方法:下一次在你要打電話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告訴孩子他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你。給他安排點活動或者讓他玩一個他平時沒玩過的玩具。如果你在談話時,他纏著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談完。之後告訴他干擾別人並不會得到他想要的。

3.假裝聽不見你說話
  為何不容忽視:收拾玩具、自己拿水喝,當你提醒孩子做些他不愛做的事,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沒聽見一樣,這時你不能忽視了。因為這樣下來傳遞的信息是漠視大人的指令無所謂。一次又一次提醒孩子等於是在訓練他可以等待提示,而不需要注意你的第一次指令,如果你縱容孩子繼續這種行為,你的孩子很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並極有控制欲。
  制止方法:不要在房子的另一側跟孩子說話,走到她面前,告訴他該做什麼。談話時,讓他看著你,並且回答「好的,媽媽。」輕撫她的肩膀,呼喚她的名字,關掉電視都會有助於吸引她的注意。如果他不聽話的話,告訴他後果是什麼。當五歲的傑克開始「選擇性聽取」時,他的父母決定採取措施。他們告訴孩子,如果他非要父母反覆要求他做事的話,比如說來吃飯或洗澡,那麼那一天他只能看一個動畫片,(通常他可以看兩個)或者那一周他將損失一個外出遊玩的機會。如果他們不得不提醒他兩次的話,一個動畫片也不讓看了,或兩天不能出去玩。媽媽們該努力做到不讓步,否則的話,他會繼續這種壞習慣的。

4.使小性子
  為何不容忽視:你或許以為孩子在青春期前不會跟你翻白眼,或說話傲慢無理,但是傲慢的舉止通常在兒童模仿大孩子以試探父母的反應時就開始了。一些家長以為這只是階段性的,於是就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你不正面應對這一問題,你會發現孩子大概上三年級的時候會沒有朋友,並無法與老師和其他成人融洽相處。
  制止方法:讓孩子清楚他自己的行為。舉個例子,告訴他「你這樣翻白眼,好像是不愛聽我說的話。」這並不是要讓孩子感覺難為情,而是讓他明白這樣做可能會失去朋友的友誼和愛戴。如果他堅持不改的話,你可以不理他並走開。你可以這樣說:「你如果這樣和我說話的話,我聽不見。當你準備好有禮貌地說話時,我才會聽。」

5.誇大事實
  為何不容忽視:也許一個還不會疊被子的孩子說自己整理了床鋪,或是一個甚至還沒坐過飛機的小孩告訴同伴他去過迪斯尼,這些誇海口的行為似乎無關緊要,但一定要警惕孩子的不誠實。專家認為:「如果孩子瞭解到說謊可以很容易美化自己,可以避免讓他做那些他不愛做的事,讓他擺脫闖禍的困境,撒謊就變成很自然的事了。」
  制止方法:當孩子說點小謊時,坐在他身旁,直截了當告訴他。「去迪斯尼當然很有意思,說不定我們哪天就會去的,但現在還沒去過,你不該告訴小妹妹說你去過。」告訴他,如果總是扯謊的話,人們就會不相信他的話了。看看他撒謊的動機是什麼,別讓他的小謊話不斷得逞。舉個例子,如果他還沒刷牙就說刷過了,要讓他回去再刷。當5歲的瀟瀟開始撒謊時,她媽媽給她講了『狼來了』的故事,撒謊的孩子在狼真來了的時候,沒人相信,沒人來幫她。講故事可以有助於孩子正確看待問題,孩子會慢慢學會非常坦率。當你不相信他的某些話時,他會很堅決地維護自己。

6.無視規則

  為何不容忽視:如果孩子能自己拿小吃,自己放DVD,當然很方便,但是有些吃的,比如糖果不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吃的,也不能一整天都在家裡看DVD。專家認為放任孩子不遵循規則做事情絕對不是好辦法。如果你看著一個兩歲的小孩子自己從櫃檯裡拿餅乾很好玩,那就等著瞧吧,看看他到了八歲不打招呼自己跑到朋友家去怎麼辦。
  制止方法:制定幾項家庭紀律,並經常和你的孩子談論這個話題,比如,告訴孩子:「你得問問可不可以吃糖,因為這是規矩。」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以外的時候就打開電視,告訴他把電視關掉。並且大聲清楚地陳述規則,這將有助於讓孩子銘記在心。當四歲的姍姍未經允許就拿了些圖畫筆玩並把她的一隻胳膊整個都塗成了黃色,他的媽媽告訴她下午不能幫著畫車庫促銷的廣告牌了。雖然她哭了,但只有這樣才不會讓她故伎重演。


[[幾種非糾正不可的生活惡習]]


1.不良擦拭
  必糾理由:孩子會自己使用尿壺時,你或許願意讓他自己來處理。但是如果沒有擦拭妥當的話,他的手可能會弄得一團糟。對女孩子來說,不當擦拭可能會導致膀胱炎。
  制止方法:要檢查一下,看看他的內褲就知道了,孩子也許還會需要定期的指導。

2.挖鼻孔
  必糾理由:儘管看著孩子的手指從鼻子游到嘴裡很噁心,但是吃鼻涕並不會讓孩子生病。但是挖鼻孔卻是感染的一個主要途徑。
  制止方法:轉移注意力通常是很有效的。給他本書或玩具,任何能佔著手的東西都行。向孩子解釋挖鼻孔會傳染病菌。隨身攜帶紙巾,在他伸手挖鼻子時立刻遞給他。讓鼻孔濕潤會減輕瘙癢感。冬天在他的臥室裡放個加濕器會有助於避免晚上睡覺鼻涕變干。

3.忘記洗手
  必糾理由:經常不洗手的孩子可能會接觸到一些可怕病菌,比如說寄生蟲、排泄類病菌、甚至甲肝。
  制止方法:經常,並溫柔地提示。提醒她吃飯前,出去玩之後,更重要的是,上完廁所後一定要洗手。你不防在衣櫥,或包裡備些殺菌濕巾。

4.咬指甲
  必糾理由:孩子的指尖可能會流血、感染。咬髒指甲也會傳染細菌。
  制止方法:大多數小孩子在無聊時咬指甲,此時不妨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比如用音樂,書或畫筆和紙,等等。

5.摳瘡痂
  必糾理由:骯髒的手指會將感染性細菌帶到傷口上。反覆被揭開的傷口也會結疤。
  制止方法:在傷口上敷抗病毒藥膏,然後用創可貼包好以防小手碰到。讓他選擇一個最喜歡的卡通創可貼,他就會不願意把它揭掉了。

6.不遮掩地咳嗽、打噴嚏
  必糾理由:感冒病毒或其他更嚴重的疾病,像肺炎、腦膜炎都是通過這些顆粒傳播的。
  制止方法:做個好榜樣。如果你在咳嗽、打噴嚏時能自己擋住鼻子或嘴,孩子很可能會跟你學。不要怕嘮叨,要經常提醒孩子。為防治病毒傳染,教孩子朝胳膊肘,而不是手上打噴嚏。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287&prev=288&next=286&l=f&fid=10






******************************************************************************
為何寶寶愛破壞?─解析寶寶的破壞行為(上)
  「我的孩子現在一歲,在他七、八個月大的時候,愛上撕紙遊戲,於是為了防止他的破壞行為,我只好把家中的童書都藏起來,只留一些廢紙供他玩耍。但是,寶寶的破壞行為愈來愈嚴重,他會把玩具拆掉,把畫筆拆開,好像是想看看裏面有什麼。我該鼓勵他的這種行為嗎?還是應該及時制止?」

  這位媽媽遇到的問題,常見於三歲前的孩子。「破壞」是孩子成長發育過程中都會有的行為,只是每個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程度不同罷了。

*破壞行為的產生原因並非單一,通常是多方面原因綜合的結果。
█破壞行為原因探究:
  幼兒的破壞行為有三大原因,分別是動作發展的需要、強烈的探索欲和創造欲望。

◆動作發展的需要
  嬰幼兒的動作發展通常遵循著三個規律,即從頭到腳、由內而外、由粗到細。幼兒對周圍環境和外界事物的理解和感知,多半是伴隨著動作而進行的,從七、八個月開始,幼兒就會對抓、握、鬆開、用手撕等動作產生興趣,等孩子長到一歲左右的時候,他的動作還會變得更明顯,而且也更精細,例如反覆的抓、握、鬆開都是精細動作的最佳練習。

  幼兒對手的控制及使用程度,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每一個動作的開始都會比較困難。而幼兒的破壞行為與其精細動作的發展,如手、腳、嘴等各種動作,有著很大的關係。

  一歲左右的幼兒,心智發展也在同步進行著,不但開始學說話,也可以走路了,所以一歲時會出現第一個反抗,二、三歲之後則會更明顯。

  由於幼兒的心理發展愈見成熟,因此他必然會產生掌控的欲望,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孩子開始喜歡對大人說「我不要」(兩歲時最明顯),老是想要獨立行使他的「權力」;在動作方面也表現出對動作的掌控,希望藉此體驗到獨立和控制的成就感。這時,爸爸媽媽要協助孩子體驗這種掌控周圍事物的感受,如此將有益於孩子自信心的初步建立。

◆強烈的探索欲
  其實,破壞行為是孩子表現強烈探索欲的一種方式。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人類天生的一種心理現象,幼兒由於智力和語言表達受限,只好採取另一種方式去探索與認識事物,這是感知動作思維的具體表現,也是幼兒破壞行為的原因之一。

  幼兒對物體進行撕、摔、砸等破壞行為的心理動機,主要是想用自己的小手去揭開事物的謎底,以探究周圍的事物和環境,或是想檢驗一下自己的能力。

  這時,爸爸媽媽應該盡量理解幼兒的心理活動,主動幫助寶寶滿足他的探索欲,比如,買回一個鬧鐘,可先拆開讓孩子看看,同時進行講解鬧鐘的原理,這樣不僅能夠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減少破壞行為的發生,也可讓孩子體會到被滿足的快樂。(待續)
為何寶寶愛破壞?─解析寶寶的破壞行為(下)
◆創造欲望萌芽出現:
  幼兒天性活躍,所以他們對周圍的規律會有一種想打破的欲望,因為只有打破規律,才能看到事物的變化,進而認識規律。因此,幼兒在探索四周環境時,破壞的成分肯定要比建設的成份多;然而,探究、好奇和破壞是創造的基礎,對原本有序的世界進行探索,其行為本身就意味著「破壞」。

  其實,幼兒愛破壞是天性使然,也是其創造萌芽的一種體現。適當地利用孩子的此一天性,多方加以引導和鼓勵,就能使孩子的創造萌芽得到進一步的深化,有利於其大腦發育及提高日後處理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從小培養出了一種濃厚的求知欲望。反之,如果孩子老實聽話,是個乖寶寶,家裏雖然少了破壞氣氛,所有的物品安然無恙,但孩子的天性卻被抹殺了,也泯滅了孩子愛動、好奇、勇敢的天性,這樣做的結果反而不利於孩子的人格發展及智能培養。

  心理學家指出,對孩子創造能力的培養,最需要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為基礎,也就是說,他們在進行創造性活動時,千萬不要因其行為幼稚而嘲笑或干擾,而應給予適時的鼓勵和勸導,幫助他們自由自在地完成自我創造活動。

  此外,幼兒還需要一些有益的刺激,所以爸爸媽媽應多提供孩子一些能滿足他對聲音、顏色和動手需要的刺激,給孩子一些破壞的空間,這些都是未來孩子創造力形成的基礎。也許今天的破壞,將在明天造就一個創意寶寶呢!

  孩子愛破壞,你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價值,而你給予孩子的,卻是他一生受用不盡的無窮財富──思考、創造和智慧。

█探究行為之6種表現形式:
◆嘗試行為
  孩子的嘗試行為,其目的在於瞭解事物的本來面貌,體驗嘗試的過程;因而,大多帶有大膽冒險、反常態的特點,由此也就多少帶有某種不合理性和不安全性。家長不能只是輕率地訓斥與禁止,而應進一步瞭解他們嘗試的動機為何。

◆搜集行為
  孩子從3歲起就開始對搜集東西感興趣,而對此行徑,家長不應草率地認定它是無聊的行為,更不能輕率、粗暴地加以阻止,因為這不僅會影響親子關係,而且還會壓抑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操作行為
  操作行為是指借助某種物品、材料與玩、教具所進行和探究的活動。家長應充分重視孩子的操作行為,並為他們提供各種操作活動所必需的材料或工具,以利於他們在操作活動中充分地發揮想像力,並展現其重組思維與再造能力。

◆提問行為
  孩子的提問過程通常隱含著極其強烈的求知欲與探究精神,作為家長的您,應該認真傾聽他們的提問,並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參與他們的討論,然後透過問題解答之間的互動,不斷提高他們的提問水準,使他們學會用已知問題去解決未知問題。

◆遊戲行為
  孩子的探究行為還大量地表現在遊戲活動中,所以他們的遊戲活動,大多是以其獨特的思維方式,透過角色扮演、物體構建、情境活動等途徑,以進行認知與行為相結合的探究過程,藉以滿足其再現成人世界與探究客觀世界的願望。

◆破壞行為
  孩子的探究行為有時會以破壞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拆卸和打破規範等行為;此時家長要慎重對待他們的破壞行為,及時解答他們的疑惑和問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282&prev=283&next=281&l=f&fid=10







*******************************************************************************

  糾正壞習慣                                文 / 潘捷  專家 / 朱長超 

大多數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不論吃補品、上補習班,可謂費盡苦心;殊不知在開發智力的同時,不小心讓孩子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反而影響智力發展。

飲食壞習慣
根據日本專家研究發現,兒童的腦力發展決定於食物,因腦功能的優劣,有80%以上取決於營養;而腦是人類生存和從事各種活動的中樞,它對營養的好壞、平衡很敏感,因此,所攝取食物「質量」的高低,與腦子的聰慧成正比。
研究還發現,脂肪(主要指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群、維生素E、鈣、蛋白質、糖(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素,對大腦的健全發育具有重要作用,但人體不能自行合成這些物質,必須透過食物的攝入才能取得,因此,想要為孩子聰明加分,必須長期地均衡攝取這些營養物質。

不過,有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非但影響了營養的攝取,也間接損害了孩子的智力,家長必須引以為戒,勿讓孩子養成這些壞習慣:


1.輕視早餐
不吃早餐或者匆匆忙忙吃完早餐的習慣,都會嚴重影響智力發育和身體健康。
科學家研究指出,不吃早餐的兒童,在記憶和運用新知識方面,明顯趕不上吃早餐的孩子;除此之外,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瞬間記憶力也不及後者。
專家曾經實驗:在上午10點左右檢測孩子們的血糖;結果發現,不吃早餐或早餐很馬虎的孩子,血糖不僅低於正常供給值,對大腦的營養供應也不足,同時會產生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其次,長期不吃早餐,也會對健康造成損害;很多家長由於工作繁忙等原因,自己也不吃早餐,這都是不可取的,應該盡早改正。
營養專家指出,一頓理想的早餐,須掌握適當的用餐時間、營養量及主副食品的搭配。在正常情況下,起床後30分鐘的食慾較好,最適宜吃早餐;小孩的早餐通常以一杯牛奶、一個雞蛋和一、兩片麵包為適量,牛奶可與果汁交替飲用,也可用麵條和餅乾代替麵包。


2.長期飽食
你是否在吃飽後,常常感覺疲勞、想睡覺呢?這是因為進食後,腸胃需要進行消化,於是血液供應開始向腸胃集中,繼而造成腦部暫時缺氧所致;所以,長期飽食會影響大腦發育,除此之外,還會造成營養過剩,導致肥胖,並且對腸胃功能也有影響。專家建議,小孩的進食量多以七、八分飽為宜。


3.挑食偏食
小孩子最容易偏食、挑食,有的不愛吃蔬菜,有的不愛喝牛奶,有的不吃魚......,對自己喜歡吃的東西總是大吃特吃,對不喜歡吃的東西則吃得很少,或完全不吃,這些都是飲食的壞習慣。
大腦的新陳代謝,需要全方位的營養素才能完成,缺一不可;若只食用某一類食物,只能攝取一部分營養物質,所以,魚、肉、蛋、奶、豆、五穀雜糧、蔬菜水果等,樣樣都要吃。
有的孩子不願意吃蔬菜,因此體內缺乏粗纖維,這會延長大便在腸道中停留的時間,於是人體就會大量吸收其中的有毒物質,不但會造成中樞神經中毒,同時還會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維遲鈍等症狀,最後則會影響智力發育。


4.甜食過量
糖轉化成的葡萄糖,可成為腦細胞的能源,因此,適量攝取一些含糖食品,有助於大腦發育,但並非多多益善;根據研究發現,食用過多的糖會產生酸性體質,也會阻礙人體攝取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導致機體營養不良,進而影響大腦發育。
此外,甜食過量所造成的肥胖兒,由於體重過重,行動困難,導致他們更不願意參與活動,使大腦得不到資訊的刺激,也會進而影響智力發育;而由於缺乏活動健身,又會使孩子的肥胖加劇,如此惡性循環,遂造成「肥胖兒童平均智力比非肥胖兒童低」的殘酷事實。


5.喜吃油炸食品
市售的油炸食品,所用的油多半是回鍋油,而食物在烹飪中經高溫焦化,不但會使蛋白質變性,失去生物活性作用,還會產生具有強烈致癌作用的朵環胺類物質,使反覆使用的回鍋油中,也含有致癌毒物,長期食用此類油炸食品,會加速腦細胞的衰老和死亡。




睡眠壞習慣
睡眠是大腦消除疲勞的主要方式,長期睡眠不足或質量太差,會影響智力發展,加速腦細胞的活力衰退。


1.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可能是因孩子沈迷電視、遊戲不肯睡覺,也可能是家長給他太多功課,以致沒有養成按時睡覺的好習慣所造成。
問題是,人體的生長取決於腦垂體前葉分泌的生長激素,它也和腦細胞的發育密切相關,而睡眠時所分泌的生長激素是醒時的3倍多,因此,如果孩子長期睡眠不足,不僅會影響身高的增長,也會影響智力。


2.蒙頭睡覺
蒙頭睡覺時,棉被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氧氣濃度不斷下降,容易導致大腦供氧不足,長期如此,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會有不良影響。


3.趴著睡覺
跟蒙頭睡覺一樣,趴著睡覺同樣會引起腦部供氧不足,也會讓身體壓迫心臟,造成不適;對於嬰兒來說,甚至還可能造成窒息。


4.打鼾使智力下降
根據研究指出,打鼾代表睡眠時上呼吸道阻力增加。而兒童階段是孩子大腦發育、認知能力與智能快速發展的階段,睡眠時的呼吸困難會破壞睡眠周期,使人體得不到氧氣供應,進而導致腦細胞死亡,嚴重影響孩子的智力、反應速度和視覺協調能力。
至於,導致打鼾的原因很多,如嬰兒的奶塊淤積,增殖體肥大、扁桃體肥大、支氣管炎以及睡姿不良,都可能造成打鼾。如果孩子經常大聲打鼾,應該去看醫生,以免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期。




父母的壞習慣
你很可能不知道,父母的許多壞習慣,也會影響孩子的智力,它們主要發生在飲食和環境方面。

1.在家中抽菸
年輕的爸爸們,別以為寶寶出生了,你就可以在家裏大肆地抽菸。如果你在家裏抽菸,讓寶寶吸入過多「二手菸」,不僅危害孩子的身體健康,還會阻礙孩子的智力發展,因為經常處在煙霧中,一氧化碳增多,空氣中的含氧量相對降低,便會使大腦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導致記憶力下降。

2.經常帶孩子逛街
帶孩子逛街、認識外面的世界,是一個不錯的活動,但很多人往往犯了一個錯誤:帶孩子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大街上、馬路旁,而不是空氣清新的公園、綠地閒逛。
由於馬路上的空氣品質不佳,尤其是汽機車所排放的廢氣含鉛量多,吸入過多會損害人體神經系統,降低免疫力。鉛在兒童呼吸道中的吸收率,是成人的1.6~2.7倍,兒童若吸入過量的鉛,會造成過動、反應遲鈍、學習困難、運動失調等鉛中毒症狀,因此帶孩子外出,最好選擇空氣較好的地方,以避免各種污染源。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1627&next=1512&l=f&fid=57








*********************************************************************************
一歲寶寶可以有的8大壞習慣



導讀: 很多大人喜歡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寶寶的一些“壞習慣”,並試圖去阻止和改掉。 專家指





出,寶寶的一些舉動其實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呢!

寶寶一天天長大著,從第一次發音模糊地叫出爸爸媽媽,到自己拿湯匙吃飯,從天天躺搖籃





到匍匐前進,這一點一滴的進步都給家人帶來無比的喜悅。 然而,隨之而來的“壞習慣”也讓





媽媽們苦惱不已。 專家提醒家長,有些習慣是寶寶發育過程中的自然現象,媽媽只需引導即





可。

“壞習慣”一:亂“吃”東西


1歲以內的寶寶都喜歡把能夠抓到的東西放到嘴裡“嚐嚐”,大人覺得很不衛生,通常都要把東





西從寶寶嘴邊拿掉,甚至還會喝斥“不許吃,臟”!其實錯的是大人,而不是寶寶。 12個月以





前,寶寶感知世界的開始就是他們的小嘴,大人千萬不要強行阻止。
 

“壞習慣”二:越大越怕生


很多家長發現寶寶6個月以前誰抱都高興,可是六個月以後卻越來越怕生。 家裡來了客人或換





個環境就不開心,甚至大哭大鬧,這讓爸爸媽媽很是尷尬:“怎麼寶寶越大越沒出息了呢?”事





實上,“怕生”是一種成長現象。 六個月以上的嬰兒已經開始會區分親人和陌生人了,如果寶





寶在腦子裡檢索不到眼前這個陌生人的形象,就會感到不安:“這個傢伙是誰?”不要強逼著寶





寶給不熟悉的人打招呼,這會讓他更害怕。

“壞習慣”三:讓人頭疼的“搬運工”


寶寶長到一歲多時,可以滿地亂爬亂走,不少爸爸媽媽開始頭疼了:小傢伙特喜歡搬東西,





只要能拖得動的東西,就會從這頭搬到那頭,又從那頭搬到這頭,忙得滿頭大汗卻樂此





疲。 甚至經常有時候,你找不到你隨時會用到的小物件,因為它被寶寶無意的“藏”起來了。 





其實,爸爸媽媽完全不必為此煩惱,當寶寶發現許多東西會因他的努力而發生改變時,就會





很有成就感。 你要做的就是經常來整理家裡的物品,同時滿足寶寶的搬運需求和你找到自己





東西的需求。

“壞習慣”四:到處亂爬


在地上爬來爬去多髒啊!媽媽們一般不喜歡讓寶寶在地上亂爬。 但爬行是寶寶行走的第一步,





而且爬行還能加強寶寶的手、眼、腰、腿等全身部位的協調,能較早地讓寶寶主動接觸和





識事物,促進認知能力的發育。 很多已經會走的寶寶,也會突然爬下來看世界,對於陌生的





環境,除了畏懼感,寶寶也會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通過自己動手去探索、認識和





了解世界,自娛自樂。
 

“壞習慣”五:亂扔東西


東西扔到地上,或是嘩嘩地倒掉,這是孩子們特別喜歡做的事情之一。 把倒掉的東西重新放





回桶裡,接著再倒。 這樣反复玩,孩子們會感覺非常開心。 你把玩具遞給寶寶,他看都不看





就扔到地上。 你撿起來,他再扔。 有時候寶寶抓到什麼都扔,水杯、湯匙、飯碗……扔東西





實是一種“嬰兒遊戲”。 寶寶在不斷重複的遊戲動作中,強化了對各種物體、環境的認識,





還可以鍛煉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為日後的認知發展打基礎。 “扔”和“撿”之間的眼神交流、身





體接觸,滿足了寶寶的情感需求與情緒發展,親子關係得到進一步強化。

  
“壞習慣”六:用手抓飯


一歲左右的寶寶經常用手抓飯吃,或者是寶寶會使用勺子、筷子的時候,還不小心把食物灑





在桌子上或地板上時,孩子往往會用手去摸、去捏、去抓這些食物。 很多家長會立即制止這





種“不規矩”的行為。 其實寶寶用手抓飯不僅可以增加他們對食物的熟悉度,逐漸培養他們對





食物的興趣,還能避免寶寶長大後養成挑食的壞習慣。 這是孩子想了解食物質感的一種方





式,你不要生氣地加以製止。 吃飯和讀書都是需要慢慢培養興趣的,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接





食物的顏色、形狀和特質吧。

  
“壞習慣”七:吃手指


寶寶四五個月的時候喜歡吮吸手指,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把嬰兒出生後第一年稱為“口腔期”,是





人格發展的第一個基礎階段。 孩子是通過吮、舔、咬等方式來嘗試認知事物、感知世界的。 





吃手是寶寶成長過程中一種心理需求和行為,是寶寶一種健康的自我安慰的方式。 在正常發





育情況下,寶寶不會養成吃手的習慣,家長不必擔心,也無需設法阻止。 強硬地制止孩子吃





手,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陰影,長大後容易焦慮、發脾氣,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

  
“壞習慣”八:愛玩衛生紙捲


當寶寶逐漸長大,你發現他開始喜歡拆東西,通常喜歡把捲好的線軸或磁帶解開,再重新卷





好。 其實這對鍛煉孩子的小肌肉很有好處。 很多媽媽說,孩子特別愛玩衛生紙捲,道理也是





一樣的。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769163516442181&set=a.411089322249604.109035.411046232253913&typ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