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5把金鑰匙 開啟寶寶的語言潛能

雖然寶寶可能到了一歲左右,才開始發出我們大人「聽得懂」的語言,但其實寶寶從一出生開始,就不斷地透過他的聽覺、視覺、觸覺,來學習與身邊的人溝通互動喔! 台北長庚醫院王淑慧語言治療師表示,當父母和寶寶說話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讓寶寶開始熟習語言溝通中「一來一往」的對話模式;比方說,寶寶洗完澡了,媽咪對寶寶說:「洗完澡很舒服吧?」雖然寶寶還不會說話,但他會利用當時擁有的溝通條件發出聲音或做出動作來回應媽咪。
一開始寶寶的口腔小,舌頭活動空間有限,所以剛開始可能只能發出「咕咕咕」的聲音;隨著年紀增長,寶寶將可逐漸模仿發出大人聽得懂的咬字發音。王淑慧語言治療師表示,一般狀況下,寶寶大約在10個月到一歲左右會發出第一個「有意義」的詞彙(例如:看到爸爸回來時會叫爸爸,而不是單純地覆述「爸爸」這個詞);當寶寶可以開始獨立講單字後,接下來詞彙不只會快速成長,不久很快就能嘗試疊詞的短語與簡短的句子囉!
「嬰兒手語」有用嗎?
近年來有些團體開始引進推行「嬰兒手語」,這是因為小Baby還不會說話,沒有辦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且也還無法「聽懂」大人所說的話,因此「嬰兒手語」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家長用「手勢」搭配原有的「語言」(並不是叫家長不要說話喔),來豐富與寶寶溝通的內容,讓寶寶可以更清楚家長要表達的意思,也可以學習並模仿家長的手勢來與人溝通。
前文提到,寶寶不只是透過聽覺在學習語言,也透過視覺、觸覺來學習;因此手勢就是一個很好的視覺輔助,來傳達口語的內容。尤其對於口語發展較慢的寶寶來說,若是能夠透過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將能減輕口語表達不清時的焦慮和挫折感,亦有助寶寶的情緒穩定,和愉快正向的人際互動。
王淑慧語言治療師表示,「嬰兒手語」並不一定要有特定的手勢,家長可以發揮創意自創手勢,只要寶寶能明白你所表達的意思即可。若是覺得不知該如何用手勢表達,也可上網或去相關團體學習,不需要有任何壓力。
開啟寶寶語言潛能的5把鑰匙
倘若希望能幫助寶寶發展語言能力,王淑慧語言治療師建議家長可以試試看以下幾個方式與寶寶互動:

KEY 1
:豐富、加長與孩子的對話內容
這是指針對單一主題的對話,家長可以試著拉長並豐富其內容,例如:帶寶寶去公園散步時,可以認識植物、昆蟲,就算寶寶還無法與你對話,但拉長的句子可有助於寶寶的語言組織能力。
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陳湄涵教授建議,爸媽平常帶著寶寶做任何事時也可以跟他說明要做的事情,像是跟朋友聊天一樣,例如:「我們去散步囉!」「你要穿這雙鞋鞋還是那雙?」「你要坐車車還是自己走走?」等等,寶寶會慢慢了解你問的問題,即使還不會用說的方式回答,也可以用手指出他要的那個選項。

KEY 2
: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遊戲
唱歌、玩遊戲是最自然、活潑的學習語言方式,尤其是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時,會很自然地被刺激語言表達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有兄弟姊妹的小朋友通常能夠很快說話的原因。此外,在遊戲與唱歌的過程中,孩子有一定的規則、重覆性與情境可依循;「規則、重覆性與情境」是刺激語言最好的幫手。

KEY 3
:運用疊詞增加音調趣味
有些家長認為與孩子的對話,不應該使用「車車」等疊詞,而應一開始就使用正確的詞彙。但語言治療師認為在寶寶年幼時,家長有時運用疊詞來使句子的音調有所變化,會比較容易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而想要學習、模仿。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東西名稱都可以改成疊詞,且父母仍可平行的使用正式詞彙,協助孩子知道物件可能有兩個稱呼,這會讓孩子的語言更有彈性;而且將來孩子上學時也會學到正式的名稱用語,因此家長並不需要擔心使用疊詞會讓寶寶學到不正確的名稱。

KEY 4
:利用繪本擴充寶寶生活經驗
繪本是最佳的語言啟蒙工具,因為繪本帶給孩子的不只是句子的組織能力,更有許多生活情境的啟發想像。比方像洗澡的畫面,就可以引出許多話題;或是一些動物故事,都可以引發寶寶的想像力。還有,繪本也可以帶寶寶認識抽象的情緒表達,例如:生氣的臉部旁邊畫了一座火山,這樣的畫面可以讓寶寶學習「連結」的能力,知道原來「火山爆發」可以用來形容人生氣的樣子,這些將來都會自然而然轉化為孩子運用文字表達抽象事物的能力,所以繪本有助於寶寶的「讀寫萌發」。
寶寶因為年幼,可能大多數時間都是待在家裡或只能在家附近活動,尤其都市的孩子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更少,帶寶寶閱讀繪本,可以擴充寶寶的生活經驗(還可以看書環遊世界),增加詞彙,還有刺激寶寶的想像能力喔!

KEY 5
:自製圖卡、字卡樂趣多
除了繪本之外,家長也可以使用一些圖卡、字卡或海報,帶寶寶認識這些圖和字的意義。這些工具雖然不像繪本具有連結性、延伸性,但圖像和字比較大,可重點式加強寶寶的印象。王淑慧語言治療師建議家長也可以使用隨手可得的一些傳單、DM來教寶寶認識日常生活的事物;比方像百貨公司、大賣場的傳單上印有許多商品,可以跟寶寶玩遊戲:今天想吃什麼?想穿哪一套衣服?還有路上的大型招牌都是很好的學習工具(比方像麥當勞的M)。不過要提醒家長的是,在使用圖卡、字卡或DM時,都不需要刻意教寶寶「認」字或「學」什麼,只要在自然的情境中玩遊戲、引發寶寶的興趣就可以了。



Q
:我家小孩兩歲了還不會說話,正常嗎?
大部分的小朋友通常在一歲多時就會開始說出有意義的單字,但如果到了兩歲都還不會說話怎麼辦呢?
台北長庚醫院王淑慧語言治療師表示,寶寶語言發展的能力需要「環境」來刺激。現在的家庭小孩生得少,如果主要照顧者也不常和寶寶對話的話,寶寶的語言發展能力也許就會發展得較慢。若是到了兩歲,寶寶仍沒有說出單詞的話,王淑慧治療師建議家長可以先觀察看看孩子是否有其他的「語言表示」,例如:手語,或是會發出類似的聲音;如果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聽得懂大人說的話(例如:叫寶寶拿鞋穿,他會去拿鞋),也有一些手勢或聲音與大人互動的話,治療師建議家長可以先送寶寶去上學,讓寶寶能多接收一些「同儕」的刺激,將可有助於語言發展的能力。
即使學校裡面的小朋友也不太會講話,但小朋友之間自有他們「溝通」的語言(雖然大人可能一點都聽不懂)。孩子們之間的玩耍、互動,和大人單向式地對孩子說話或是「教」孩子說話,是完全不一樣的語言能力刺激。就如前文所述,其實最自然的語言學習方式,就是讓孩子在與同伴的遊戲過程中學習。如果孩子已上學一陣子、接受團體生活的刺激之後,仍然不會說話的話,家長可以再求助於專業的語言治療師來做評估和治療。初步的治療方式包括透過說故事、對話、遊戲、畫畫等方式來幫助孩子。

Q
:讓寶寶從小身處「多語言」的環境好嗎?
有的小朋友因為爸媽和家中長輩在平日生活中即會講不同的方言(如:閩南語、客家話、廣東話),或是像混血兒因為爸媽來自不同的國籍,這樣的孩子很自然地(非刻意學習)從小就會學會多種語言。因為這種多語言的環境是來自於平常的生活對話(且該方言是使用者的母語),而非語言學校的「上課」模式,因此孩子的學習是很自然而生活化,也比較不容易遺忘。但語言治療師提醒,這樣多重語言的環境,有時可能也會讓寶寶比較慢開始說話,因為他接收到的語言刺激較多,可能會需要較多時間整理,因此若是較慢才開始說第一個字,家長不要太擔心喔!
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陳湄涵教授表示,在寶寶還小的時候即讓他常常聽到不同的語言,可以刺激寶寶聽覺的敏感度,進而有助於孩子學習標準的發音,這也是為什麼學音樂的小孩通常學外語時會較一般小孩發音標準,因為他們的聽覺較為敏銳。所以若是家裡無法像混血兒家庭那樣有自然的雙重母語環境的話,教授建議家長也可以時常播放一些外國童謠或廣播,重點是讓孩子覺得有趣,並刺激孩子聽力的敏感度。正因為寶寶小時候所聽到的語言會在記憶中產生某種程度的「範本」作用,因此,教授提醒爸媽──最好不要讓家裡的外籍幫佣教孩子英文,否則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正確發音,萬一養成錯誤的發音習慣,將來就很難糾正了。
陳湄涵教授表示,小朋友因為生活單純、聽力較成人敏銳,因此容易學習正確的發音,而且因為比較不會害怕犯錯,所以也較容易進入第二外語的世界;但若以學習速度和效果來說的話,成人的學習能力會比小朋友強,這是因為成人已經建立一套自己學習的模式和邏輯,因此能夠比小朋友更快掌握學習外語時的技巧和重點。因此,在寶寶小時候,家長只需要培養寶寶喜歡語言的興趣、熟悉正確的發音即可,不用刻意去要求孩子死背外語單字或句子,因為除非是母語的環境,否則孩子長大之後若不常使用,也是會忘記的。最怕的就是刻意要求孩子學習外語,做很多功課,造成孩子的壓力,反倒會使孩子對於外語產生恐懼和排斥喔!

Q
:一定要上「雙語」幼稚園,才能贏在起跑點嗎?
現在的父母因為孩子生得少,社會的競爭壓力大,只要經濟尚能負擔得起,很多人會將孩子送去唸「雙語」幼稚園,甚至是「全美語」幼稚園,讓孩子不會輸在起跑點。但陳湄涵教授認為,幼稚園的教育應該還是要以「幼教」內容為主(如:生活習慣、品格教育、培養孩子的興趣……),而不是以「語言學習」為主。因為學校的美語環境和真正的國外環境還是不一樣的,孩子回到家後也無法完全使用美語,因此教授還是要提醒家長,對於此階段的孩子只需要培養他學語言的興趣即可,不用刻意以「學語言」為挑選幼稚園時的主要考量。
家長若還是希望能夠讓孩子在幼稚園時就接觸英文的話,建議在挑選幼稚園時,最好能找一間同時具備幼教系畢業師資和英文系畢業師資的學校,才能夠同時兼顧幼教和外語教學的品質。以國內目前現行的法規來說,其實幼稚園執照是無法合法聘用外籍師資的,除非以「補習班」的執照來聘請。陳湄涵教授提醒家長要注意學校的外籍老師是否有幼教相關背景,或是該學校是否有提供外籍老師幼教方面的教育訓練,否則孩子可能接觸到的是「不適任」的老師喔!
在教學方面,幼稚園的孩子喜歡唱歌、玩遊戲,因此建議老師多以此種方式來融入語言學習,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背誦,甚至用文法觀念來教學。王淑慧語言治療師也提醒家長,不要只注重外語,而忽略了母語的學習;其實當孩子能將一種語言學好時,只要他有興趣和學習的動機,長大後自然能夠掌握其他語言的學習的!
王淑慧
現任:台北長庚顱顏中心語言治療師
陳湄涵
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2011
1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
促 進 孩 子 的 語 言 能 力

父 母 可 藉 許 多 輕 鬆 的 方 式 , 幫 助 孩 子 打 好 語 言 能 力 的 基 礎 , 作 為 他 們 日 後 學 習 知 識 的 根 基 。

給 家 長 的 建 議

  1. 與 小 孩 子 說 話 時 , 要 用 簡 單 的 字 , 並 配 合 簡 單 的 手 勢 。
  2. 對 孩 子 所 說 的 話 給 予 適 當 的 反 應 , 這 樣 做 能 增 加 他 的 詞 語 字 彙 , 並 提 供 新 的 知 識 。
  3. 餵 小 孩 吃 飯 或 幫 小 孩 穿 衣 服 時 , 可 教 導 他 們 有 關 食 物 或 衣 物 之 類 的 字 詞 。
  4. 在 解 釋 抽 象 的 概 念 如 「 頂 端 」 、 「 底 部 」 、 「 寬 窄 」 和 「 長 短 」 等 , 要 強 調 它 們 的 意 義 。 而 且 , 一 次 選 幾 個 字 就 夠 了 , 別 一 下 子 對 孩 子 解 釋 太 多 。
  5. 假 設 你 打 算 做 一 件 事 , 你 可 在 不 同 時 間 反 覆 地 談 及 , 以 幫 助 孩 子 熟 悉 不 同 時 間 的 用 詞 。 例 如 : 事 前 說 : 我 們 將 要 去 外 婆 的 家 。
    當 時 說 : 我 們 正 在 去 外 婆 的 家 。  
    事 後 說 : 我 們 昨 天 去 過 外 婆 的 家 。
  6. 孩 子 喜 歡 亂 用 他 所 學 習 到 的 字 句 , 父 母 不 應 對 其 說 話 內 容 太 緊 張 或 以 為 他 在 說 謊 。
  7. 父 母 和 小 孩 玩 的 時 候 , 可 以 教 導 他 們 一 些 合 邏 輯 的 語 法 。
  8. 玩 「 一 個 命 令 , 一 個 動 作 」 遊 戲 , 有 助 於 擴 充 語 言 概 念 和 記 憶 力 。
  9. 唸 故 事 書 給 孩 子 聽 , 然 後 請 他 們 用 自 己 的 話 把 故 事 說 出 來 。
  10. 多 和 孩 子 交 談 , 並 加 以 指 導 , 如 果 交 談 能 成 為 一 種 樂 趣 , 對 孩 子 的 語 言 發 展 會 有 很 大 的 幫 助 。

資料來源:香港明愛家庭服務香港明愛家庭服務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401&prev=402&next=400&l=f&fid=10





*********************************************************************
我有話要說!幫助孩子學會表達
還不太會說話的幼兒遇到事情,往往都是以哭、鬧脾氣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情緒,這樣的表態只會讓大人明白他們有需求,卻不能清楚知道他們要的到底是什麼。幫助孩子表達,引導他說出心裡話的首要方式就是要了解其個性與特質,再適時依照他的狀況鼓勵他慢慢說出來。
幼兒不會表達的3原因
幼兒總是喜歡與人分享,聽到大人對他們的讚賞,會讓他們重複同樣的言行,藉此來肯定自己,因此大人的反應對孩子來說具有重要意義。財團法人友緣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臨床中心社工員楊淑芬指出,孩子不會表達的可能原因有以下3種。

1.
個人特質
即本身表達能力有困難,他不知道自己有這些需要及想法是合理的,覺得自己沒有權力感,所以選擇不說,此類型的孩子通常會用鬧彆扭的方式來表達其需求及想法。

2.
環境影響
1)照顧者太過保護孩子:有的照顧者在孩子還沒說之前就先幫他打理好一切,如:孩子要喝水,就先幫他開好蓋子,讓孩子習慣等待幫忙,久了也就不會去思考「該如何表達?」。
2)照顧者的態度較為權威:容易否決孩子的意見或想辦法說服孩子接受他的想法,如此會讓孩子覺得說了沒用就放棄不講。

3.
生理限制
有些孩子生理結構上有先天限制,如患有亞斯伯格症或自閉症的孩子,他們本身在了解自己情緒上就有困難,因此要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及想法更不容易。
  
每個孩子的氣質及特質都不一樣,了解上述他們可能不會表達的原因後,照顧者仍需注意孩子的言行發展。天主教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若琳表示,影響孩子表達的重要因素包括他的語言發展是否有遲緩現象、本身氣質是否較為內向、照顧者平常給予他的言語刺激夠不夠、孩子與照顧者之間的關係、以及與孩子互動的人和環境是否是他所熟悉及信任等。
  
哭、鬧是常見的表達方式
當幼兒有所需求,但不會表達時,他們常會以哭、鬧彆扭、發脾氣、打人的方式呈現,有些孩子則會私下解決;有的則會選擇放棄不說;另外有的則會直接順應他人,因為他會認為說了沒用。此外,有的孩子會因為不理解而不予回應;有的因為跟人溝通有障礙而表達不當,甚至會出現不當的肢體語言,如:搶奪、衝動的行為。
楊淑芬表示,「哭」是表達不出來的孩子最常用的方法,因為他們認為「哭」,大人就會有反應,只要用「哭」的方式就能得到他們想要的,因此常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有時孩子也會用「鬧彆扭」的方式,因為他們說不出自己的需要,或覺得大人可能會不允許,當心裡搖擺不定時,就有情緒出現。
培養孩子表達的益處
「表達」,不僅可以讓孩子的需求被知道,還可增加溝通及口語表達機會。楊淑芬指出,當孩子學會表達時,他已經有自我的概念,也代表他比較能接納自己的需要,了解自己要什麼,一旦他能自我接納,對自己會比較有自信,且比較能為他人著想。
另一方面,學會表達的孩子可增加其情緒穩定度,一旦他能用口語的方式表現其需求,非口語(即肢體動作)的表達方式就會比較少;此外,孩子一旦知道他說出來會被滿足時,會比較有意願等待被滿足,而不是只會哭鬧,且學會表達的孩子能提高協調能力,當自己與他人的意見能共存時,他會懂得提出自己的需要與他人協調,藉此增進人際關係,讓人知道如何跟他合作。
結語
教導還不大會說話的孩子學會表達並不容易,但是只要您能用心去聆聽孩子心中的聲音,明白他的需求,順著他的個性及特質逐漸去引導他,培養孩子表達也可以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