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與寶寶對話

語言文字

孩子對語言的感受力特別敏銳,寶寶從牙牙學語到能用複雜的語句表達自己意志的過程中,他們展現了驚人的語言發展能力。雖然因為個別差異,語言發展的程度有快有慢,但是語言能力的增強,需要靠不斷的練習。所以多唸書給孩子聽、多跟他說說話,讓他體驗各種事物,對孩子語文能力的發展有極大幫助。

啟發幼兒語言潛能的方法
  對於正處語言能力啟蒙期,在語言能力上發展迅速,並有突破性進展的13歲幼兒,父母應如何掌握此關鍵期,為幼兒奠定良好的語言學習基礎?幼教專家們表示,多陪幼兒說話,同時配合豐富的聲調、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並讓幼兒多開口說,且結合生活經驗自然而然的教導,都有助於此時期幼兒語言的學習。


  本文綜合整理了美強生嬰幼兒營養專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教系盧明老師,以及致力幼兒智能開發的奇德兒腦力開發教學聯盟負責人陳文德教授所提供的方法,希望對家長在啟發13歲幼兒的語言潛能上,有所助益。
12歲幼兒的語言能力】
一般嬰兒大約從七個月開始,會由單純的發音進展到模仿語言的發音,步入所謂的「牙牙學語期」,此時幼兒大都以臉部表情和身體動作來和人溝通。到了一歲半以後,發音能力增強,會說簡單語句,對語言有強烈的學習慾,喜歡聽別人說話,並會認真地作出反應。
每個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快慢不同,比較遲些學會說話,並不代表孩子的智商較低,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和耐心的協助,孩子很快就會迎頭趕上。

有助12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方法
  • 多和幼兒說話,說話時眼睛看著他,並配合豐富的聲調、表情及肢體動作。
  • 對幼兒說話時語句要清晰,儘量減少用兒語。
  • 從幼兒開始牙牙學語,就讓他儘量說、唱、跑、跳。
  • 陪幼兒一起聽兒歌或童話錄音帶,鼓勵幼兒一起唱。
  • 和幼兒玩電話遊戲。
  • 唸童話書給幼兒聽,並和他一起閱讀。
  • 對幼兒感興趣的事,加以詳細說明,並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
  • 多讓幼兒開口說,兒音濃厚、說不完整都不必急著糾正他,告訴他您聽得懂,再把他想說的話,用正確的發音和語句說給幼兒聽。
  • 配合生活實物或圖片玩配對遊戲或看圖說故事。
  • 陪幼兒玩模仿遊戲。
23歲幼兒的語言能力 】
此階段的幼兒對詞彙的意義有較多的了解,已能有效運用語言,不再只是用表情或肢體動作來表達他的需求,而是用詞句來表達,對學習語言的興趣濃厚,常嘰哩呱啦說個不停。此時幼兒已能說出自己的姓名、身體各部位的名稱,及周遭環境中熟悉的人、事、物,喜歡發問,並喜歡說:「不要!」對自己喜愛的故事,百聽不厭。

有助23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方法
  • 唸童話書給幼兒聽,然後鼓勵幼兒說給您聽。
  • 陪幼兒一起看書,讓幼兒挑選他喜歡的書來看。
  • 當幼兒使用單字或簡短語句時,鼓勵他多說幾句。
  • 多使用形容詞、描述性字句和幼兒說話,如紅色的、香脆的蘋果。
  • 故意說錯某些事物的名稱,讓幼兒來指正。
  • 利用報紙、雜誌或書籍上的圖片,問幼兒看見什麼?如果家中有此物品,也請幼兒指出來。
  • 和幼兒玩簡單的猜謎遊戲。
  • 讓幼兒多和親友講電話。
  • 帶幼兒上超市,請幼兒說出他知道的商品或他喜歡的商品。
  • 帶幼兒到戶外接觸大自然,接觸不同的人,並讓他多和年齡相仿的孩子一起玩耍。
文章來源:美強生教戰手冊語文篇








*********************************************************************
嬰幼兒語言發展 . 好口才
由於人是社會性動物,相互溝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在所有的溝通行為中,語言溝通是最方便且重要的溝通工具!想想看,在孩子還未具備語言能力前,是如何與你溝通的?
嬰幼兒的非語言溝通方式
通常,孩子在還沒有口語能力前,與父母有以下五種非語言的溝通方式:
1.
哭泣: 這是孩子的本能,最初,他會因為餓了、不舒服而哭,但是慢慢地,他的哭法會變得愈來愈不一樣。
2.
臉部表情: 嬰幼兒可以改變臉部表情來傳達所有的情緒,只要看看他的表情,你就可以立即分辨,他是快樂、難過、滿足、不舒服、疲倦、害怕……
3.
手與手臂的動作: 8~10個月大的時候,他就會用手去接觸他想要的東西或是推開不要的東西或人,這是嬰兒期表達欲望最明顯的方式。
4.
腳和腿的動作: 當孩子躺在嬰兒床上,做充滿活力的腿部動作,也可看出他是處在哪種情緒中:高興、興奮或很沮喪、痛苦。等到他身體活動力更強時,他就會用兩條小腿,踢開他不喜歡的事物了。
5.
其他身體動作: 當他不安分地扭動著身體時,就表示他感到不耐煩了,你該問問他:「寶貝怎麼啦?」因為他在告訴你,「他不高興或不舒服」。若是他願意貼著你,尋求溫暖、舒適的擁抱時,這表示「喜歡和你在一起」,而且因此感到安全與安心。
如果父母經常與孩子相處,相信有能力充分掌握他每一個動作的需求,雖然有時仍會猜錯;反之,你若不夠了解他,而不能適時解讀情緒密碼並滿足他的需求,他會很難過。
語言‧開啟溝通與學習之門
語言,則是讓孩子與成人世界有了最直接的溝通工具,即使初期只是單字,但配上表情與手勢動作,父母對其需求的掌握度立刻大增,你也會發現,有了語言能力的bobo,動輒哭泣的行為也愈來愈少了,因為親子的溝通愈來愈順暢。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總督導林麗英指出,語言是與人溝通、互動及學習的橋樑,藉此才能再拓展各項能力,創造出個人的優勢!
身為資深語言治療師的她說,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不僅在說的能力明顯落後,還會伴隨一些學習能力較為不足的狀況,較複雜的事物、邏輯、順序、推理,甚至互動行為等各方面都會產生程度不一的困難,這些孩子在教室裡除了表現出不說話之外,也會出現學習比較落後,注意力比較渙散,對學習的內容比較有聽沒有懂等等的情形。
台大心理系助理教授曹峰銘指出,語言能力與認知能力相互影響,兩者相輔相成,在未來學習複雜的學科時,語言能力佳者具有更多的優勢能力。美國紐約大學教授暨美國蒙特梭利教學評鑑委員會MACTE委員Dr. Marlene Barron在台灣一場幼教師資研習會上指出,「語言是用來發展與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
box語言能力涵蓋面廣
語言能力包含聽、說、讀、寫,隨著個人特質與能力不同,有人擅長口語表達,有人專精文字寫作,有人則擁有快速的閱讀力……不同優勢,各有不同的表演舞台!曹峰銘助理教授說,有研究顯示,華裔四?六歲幼兒的數數能力較歐美兒童強,有來自語言學習的優勢,如一至十,中文和英文各有代表符號,但11以上的數字,在中文表示上,直接是「十」加「一」、「十」加「二」……簡單來說,就是一至十的排列組合;英文表示卻另有新字「eleven」、「twelve……,不是「ten」與「one」、「two……的組合,之後雖有某種規律,不過,要學的新字比中文來得多,無形中,增加了學習門檻與難度。
一個出生只會啼哭的baby,如何在短短的兩、三年間,學會了母語,掌握了結構複雜而嚴密的語言?
不同學派各有看法
對此,國際幼兒專家做了不少研究,謹將常被引用的四大觀點整理於下:
理論
提出學者
觀點
行為學習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史金納
強調外在的強化機制(或獎賞)影響個人的學習進度或成果。
認知理論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
語言發展和人類本身認知結構有關,語言是智力的產物,可反映個人的思考,而幼兒的認知能力是其語言表現的基礎。
社會學習觀
俄國心理學家維高斯基
語言的學習是社會化行為,幼兒透過與周遭人的互動,與同伴的合作,語言智能即可超越現有的水準。
天賦論
美國語言學家詹姆士基
提出「語言習得」是內在的歷程,人類天生有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透過大腦內類似電腦的「語言學習器」運作,即能發展出母語。
不過,沒有哪一種理論能足以解釋語言發展的現象,綜合各家說法,可歸納出語言的學習,受到人類先天生理與語言能力、認知結構與後天的社會環境交互作用所組合而成。
語言發展從哭聲開始
林麗英總督導說,新生兒從出生那一剎那的哭聲開始,就展開了語言的歷程。「哭」,讓嬰兒學習如何協調呼吸和發聲,做為將來發聲說話的基礎;「進食」,讓他們運用口腔、咽喉的肌肉,成為將來咬字發音的主要動力;「感官知覺」則讓他們藉由聽、看、摸、聞,探索外在的世界,成為認知學習重要的管道。所有幼兒的語言發展,都建立在這些感官知覺、動作,以及發聲遊戲、學習互動等等的基礎上。
三歲前是發展關鍵
由語言發展歷程看來,三歲以前可說是發展的關鍵,但是,在一歲半之前卻常被忽略,因為不少父母以為孩子還不會說話,不用特別「教」。對此,受訪者皆表示,語言的學習愈早愈好,因為聽覺是學習語言的「先備條件」,而大腦聽覺中樞成熟及發展的關鍵期在出生後的12個月內,在這段時間,必須給予早期聆聽語言的經驗,為他建立大量的資料庫,才能成為日後說話、嘗試表達的「原料」。
台中縣聲暉協進會理事長沈素戎說,聽覺異常的孩子,若能在六個月大內被發現並馬上接受復健,比六個月大後才確診與接受復健者,在學習及整體發展上有更好的表現。由於語言發展能力奠基在正常聽覺上,孩子出生時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是必要之舉!
box 嬰兒是世界語言專家 語言學家發現,嬰幼兒擁有語言天賦能力,隨時準備好去學習任何語言。曹峰銘助理教授解釋,因出生後六個月內的baby能分辨出母語或非母語的語音變化,但10個月大起,對非母語的語音敏感度則下降,只能從主要照顧者的語音中辨認母語中特有的結構。因此,刻意學習非母語的語言,卻在生活中缺少應用機會,其實不具成效!但是,如果孩子於這階段在自然的雙語環境中成長,並不會對兩種語言的學習產生錯亂。
順序相同‧速度因人而異 語言發展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必須在神經系統、發音器官與聽覺器官成熟後,才能順利學習語言。曹峰銘助理教授說,語言必須符合兩者標準,一是說話者必須知道自己所用語言的意思;二是能發出所處社會人們所用的字音、詞彙及語句。在正常的狀況下,孩子學會說話是有一定的歷程,不過,速度不同,像女孩的速度會比男孩快一點,但到了學齡階段,差異就不明顯了!曹峰銘助理教授表示,有時還須伴隨其他能力的相輔相成,如聽覺正常的孩子,也許因為發音器官的動作不純熟而無法順利發出語音,因為發出語音與神經系統協調發音器官的動作成熟度有關。
至於孩子的語言發展在什麼階段應有什麼程度,才算正常?耕莘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賴怡如表示,語言發展具有比較大的彈性,一般來說,一歲半還未出現有意義的語彙,兩歲仍不會用口語提出要求,就有發展遲緩的疑慮。為方便父母了解並觀察、紀錄,本文自「語言發展遲緩兒童語意發展檢核表」摘錄0?3歲部分內容。
不過,林麗英總督導則強調,父母應在乎的是,給孩子的刺激足夠與否,如果先前未給足夠刺激,他又怎麼具有該項能力呢?沈素戎理事長說,只要孩子應有的能力還未展現,父母就不厭其煩地教,直到能力出現為止。林麗英總督導說,聽覺理解力夠,但口語表達力稍慢,就等他迎頭趕上,若對感官刺激的反應、溝通行為和互動能力,以及認知理解能力都不符合實際年齡的話,就必須求助兒童心智科或語言治療師的專業協助了!
所有受訪者都一致表示,嬰幼兒的語言發展若少了豐富的語言刺激,是無法在具體的運用中學到語言;而語言刺激又必須存在生活中的各種活動,讓baby逐漸領會並掌握語言,更重要的是,還要在愉悅的情緒及充滿與人互動的願望下,而願意講話。
6 tips建立有利學習環境 語言在自然而然的情境下學習,才有意義,但現今環境卻讓孩子的語言發展出現了阻力,想要孩子有良好語言發展的話,身為嬰幼兒的語言啟蒙師,父母可是要全力以赴!
1.
多和孩子說話產生互動,且有眼神接觸 嬰兒時期,「聽」是一個重要的學習管道,多和他說話,增加其聽覺經驗,做為日後學習語言的基礎。語言因互動而有「對話」,林麗英總督導說,一來一往間,可讓孩子學習延緩等待、傾聽、理解並做出正確回應,然後再輪流,這是一種「對話形式的」良性循環。對話的同時,一定要有眼神的接觸,不僅是種禮貌,也可讓孩子專心,並從豐富的表情中分辨語意,學習在適當的時候說出合宜的話語。語言能力好的孩子,必然有個樂於說話的主要照顧者。
2.
提供豐富的生活經驗 生活經驗愈豐富,孩子的感官經驗愈豐富,認知、社會及情緒發展愈強,在語言的學習上,也更具優勢!除聽覺外,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等經驗都是學習語言的「原料」,原料愈多,變化愈多,愈能快速掌握語言的使用訣竅!?
3.
多製造溝通的環境 過分保護孩子,讓他身處「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環境,根本不需使用語言就能得到滿足,會阻礙語言能力的提升。受訪者皆提醒父母,要多製造需要使用語言的溝通環境,藉由多樣性的練習,提高使用語言的純熟度。引誘孩子多說話,需要父母的巧思,方法很多,生活中無處不是機會,最簡單的原則就是把孩子所需物品放在「看得到,拿不到」的地方,當他為了自身需求被滿足,必須要有所表達(或用手指,或用口說),父母可把握機會與他對話,使用語言的機會多,自然對能力增進有所助益! box讓「有點熟悉的陌生人」測試孩子的表現
曹峰銘助理教授指出,對大部分的媽媽而言,只憑孩子一個眼神或動作,就知道他下一步要做什麼,常順勢就拿了他要的玩具或食物,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的口語表達機會。而爸爸對孩子的了解程度不像媽媽,孩子對爸爸的感覺則有如「熟悉的陌生人」,兩人溝通勢必多費點口舌,才能互相了解對方需求為何。他建議,爸爸平常多跟孩子說說話,不僅創造溝通的機會,也可「測試」其語言能力的表現。
4.
做好學習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學習的對象,他從一言一行中學習說話的態度、語調、用與方式等,如果希望孩子說話得體,任何時刻都要注意自身表現!曹峰銘助理教授笑說,好的常學得比較慢,壞的則學很快,特別是罵人的話,父母若動輒出口成髒,很快就能從孩子口中聽到一樣的話。 沈素戎理事長提醒父母,與小嬰兒說話時,須將自己的說話速度放慢,或者將音拉長,好讓他聽清楚發音。曹峰銘助理教授說,口齒清晰會讓孩子的聲音敏感度較高,更易於學習並發出正確的聲音。
5.
不要寄望以電視、DVD學語言 林麗英總督導和曹峰銘助理教授強調,語言學習一定要有互動行為,且在各種情境當中學習,但單向的電視和DVD並無法提供足夠的互動,只能當做輔助工具。曹峰銘助理教授引用國外研究針指出,兩歲前經常看富有教育意義的DVD,對專注力和認知能力發展,比沒看的孩子表現來得差。賴怡如治療師以親身接觸個案為例,媽媽習慣讓孩子從小看電視「學習」,快兩歲時,突然發現喊他卻沒有回應,才驚覺出了問題而必須求助專業語言治療。
6.
建立閱讀的習慣 林麗英總督導表示,運用故事書的擬人化情節與豐富的圖片,可引起孩子的學習動機。曹峰銘助理教授說,閱讀的世界廣泛多元,字彙量多且變化度高,是很好的學習工具,透過親子共讀,有助語言能力的提升。Dr. Marlene Barron則強調,「如果你不喜歡閱讀,幼兒就不會喜歡閱讀」,因此,父母應以身作則,多帶著孩子看書,他才能建立閱讀習慣!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看似簡單,但要展現語言智慧──能視不同場合說出合宜的話,卻是需要長時間的學習,特別是在嬰幼兒時期,片刻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因為在沒有語聲的環境中,絕不可能發展語言智慧。

~原文刊載於200812月號《小天才養成誌》






**********************************************************************
7種遊戲刺激寶寶語言發展
0~3歲是寶寶好奇且學習力旺盛的階段,媽咪若在此時注意寶寶的聽力發展,運用有趣益智的遊戲與道具,將幫助寶寶的口腔肌肉發育更健全,把握寶寶的學習黃金期,學語過程更加事半功倍!
0~1歲寶寶的語言發展歷程
寶寶學語 生理與認知皆需正常發展
台北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謝明慧表示,語言是一種溝通系統,也是人類共通的溝通方式,用以幫助每個人更完善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在學習階段幫助寶寶穩健建立「語言」這個重要的溝通管道,將可幫助寶寶未來的溝通能力以及人際關係發展。然而在尚未發展出溝通使用的「語言」之前,寶寶其實已經開始與外界溝通,但最先使用的卻是「非語文」方式,例如眼神、姿勢等,因此爸比媽咪從寶寶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多增加和寶寶互動的機會。
寶寶學語,生理狀況與認知發展都相當重要,生理因素包括接收器官(聽覺、視覺)、發音器官(口腔構造、聲帶等)以及大腦神經中樞(掌管分析與組織語言系統)的發育是否正常,這三項因素對於語言發展而言可是缺一不可!而認知發展則由大腦中樞掌管,例如語言理解、因果關係的概念、學習記憶等。事實上,寶寶在從出生開始便已從非語文溝通系統中開始了學習,經由觀察、聆聽到建立概念,都是語言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即使寶寶幼時並不理解話中含意,家長也可透過眼神、動作以及語氣,與寶寶建立良好的溝通互動模式,讓寶寶早期便能獲得良好的溝通經驗,未來也將有助其語言學習。
KNOWLEDGE STATION知識補充站
寶寶的口腔肌肉發展也影響學語成效
新店耕莘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賴怡如表示,口腔肌肉的發育是否正常,也是學語的關鍵之一。寶寶從一開始進食的液體到副食品,最後固體食物,每個階段都是為因應不同時期的口腔發展。除了口腔閉合度會對學語造成影響外。若寶寶流口水的情形嚴重,可能表示寶寶的肌肉張力不夠穩定;舌頭伸不出來,則可能為W型舌(舌繫帶過短),將影響口語模仿以及說話能力,需要手術修剪。
和寶寶說話 可安撫其情緒
賴怡如語言治療師表示,若哭的時候都被家長抱起學習理解是發展重要的一環,媽咪應適時適量的給予寶寶刺激,當寶寶哭的時候不應為求止住哭聲而顧著哄他,和寶寶說說話、吸引他的注意力也是安撫寶寶情緒的方式之一。
運用各種聲音觀察寶寶辨識音源的能力
一般人對話的音量約在20~40分貝之間,在家中測試寶寶對聲音的反應時不需刻意大或小聲,依照正常說話的音量即可,正常情況下寶寶聽到聲音便會轉頭尋找音源。若寶寶對說話聲音的反應正常,家長亦可進一步試著用會發出聲音的玩具球,依舊秉持著不要製造過大聲響的前提,在不同方向、地方發出聲音,試探寶寶是否能夠尋找或辨識音源,假如必須製造很大的聲響,寶寶才出現反應,甚至從頭到尾毫無反應,則家長便需特別留意,建議到醫院進行專業檢測。
善用道具 提升寶寶對詞彙的瞭解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建議媽咪,當寶寶9~10個月大時,開始學習理解一些生活詞彙,但仍對於平時經常使用的物件詞彙較為敏感,因此建議媽媽可以在不同情境下都讓他試著找尋所指定的慣用物品的名稱,例如:指著寶寶的玩偶或奶瓶問:「娃娃(或ㄋㄟ ㄋㄟ)在哪裡」?讓寶寶來注意。等到寶寶11個月以上時,則可以將物品的範圍擴大,不用完全使用寶寶慣用的物品,例如指著廣告上的奶瓶圖片,問寶寶:「ㄋㄟ ㄋㄟ在哪裡?」讓孩子指認或注意,目的是引導孩子對於詞彙的瞭解更加正確!
面對面對話 有助語言學習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並指出,與寶寶對話的一般原則為應採行面對面的對話,目的在藉由這種直接的互動方式,提供其模仿與學習溝通的方式。在溝通過程中不可少的是可吸引寶寶注意力的聲調、態度應溫和且發音緩慢而清楚,讓寶寶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消化語言。
此外,6個月前的寶寶因為已經玩了一陣子自己的聲音,因此對母音以及部分的子音可能已經可以發出,建議媽咪到寶寶6個月之後,除了發出不同的疊音讓孩子注意外,可以在對話中加入少量的生活物品的名稱,藉由對慣用的生活物品命名,強化寶寶對詞彙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