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幼兒體能協調遊戲 + 促進幼兒身體機能發展的運動遊戲

幼兒體能
體 能 活 動 一 般 分 為 大 肌 肉 和 小 肌 肉 兩 方 面 , 大 肌 肉 活 動 的 主 要 目 的 是 讓 孩 子 掌 握 體 能 發 展 的 基 礎 能 力 , 如 平 衡 力 、 協 調 性 和 柔 軟 性 等 。 以 下 介 紹 的 玩 具 教 材 , 部 分 是 由 老 師 自 製 , 特 別 因 應 不 同 年 紀 、 班 級 的 孩 子 發 展 需 要 而 設 計 , 對 鍛 鍊 孩 子 的 體 能 發 展 有 很 大 的 幫 助 。

遊 戲 難 度 由 淺 入 深 … …
幼 兒 班 ( 三 歲 適 玩 )
摘 水 果
---------------------------------------
透 過 孩 子 跨 步 前 行 , 把 樹 上 的 水 果 如 蘋 果 、 橙 和 香 蕉 摘 下 來 , 作 影 子 配 對 的 遊 戲 , 可 訓 練 孩 子 的 身 體 協 調 能 力 和 加 深 他 們 對 不 同 水 果 形 狀 的 認 識 。
砌 面 譜
-------------------------------------------
由 六 位 小 朋 友 分 別 拿 著 眼 、 耳 、 口 和 鼻 四 部 分 拼 圖 , 跑 幼兒體能到 前 方 面 譜 前 輪 流 拼 貼 在 正 確 的 位 置 上 , 目 的 是 練 習 孩 子 的 踏 跳 動 作 和 認 識 五 官 的 位 置 。
中班  ( 四 歲 適 玩 )
廢 物 回 收
讓 孩 子 提 著 裝 有 廢 物 如 汽 水 罐 、 紙 包 飲 品 空 盒 的 籃 子 , 並 跟 著 腳 印 的 指 示 走 到 回 收 箱 處 , 在 運 送 過 程 除 可 鍛 鍊 孩 子 身 體 的 平 衡 力 , 亦 可 讓 他 們 認 識 到 環 保 的 重 要 性 。
深 海 捕 魚
首 先 跳 過 膠 圈 的 障 礙 , 再 在 軟 墊 上 模 仿 游 泳 的 姿 勢 , 然 後 利 用 布 手 掌 捕 捉 海 產 回 到 隊 伍 中 , 目 的 是 讓 孩 子 在 遊 戲 中 享 受 暢 泳 及 捕 魚 的 樂 趣 , 並 從 中 領 會 到 距 離 感 和 速 度 感 。
運 送 水 果
--------------------------------------
孩 子 以 隊 際 形 式 ( 每 兩 人 一 組 ) 進 行 比 賽 , 運 送 水 果 到 籃 子 褢 , 最 快 的 便 成 為 優 勝 隊 伍 。 這 遊 戲 不 但 能 給 孩 子 發 揮 合 作 精 神 , 亦 能 領 會 到 重 量 感 和 物 件 的 持 握 方 法 。
大 班 ( 五 歲 適 玩 )
火 鍋 速 遞
-----------------------------------------
首 先 , 把 孩 子 分 成 兩 組 , 玩 法 是 要 他 們 踏 上 健 康 板 運 送 火 鍋 材 料 到 煲 前 , 並 把 食 物 分 類 放 入 煲 中 。 這 個 遊 戲 不 但 能 加 強 他 們 對 食 物 種 類 的 認 識 , 鬥 快 運 送 的 過 程 , 更 有 助 孩 子 血 液 循 環 , 亦 可 培 育 到 孩 子 們 團 體 合 作 的 精 神 。
插 花 學 計 數
------------------------------------------
孩 子 手 執 著 有 數 字 算 式 的 花 , 跨 過 障 礙 物 將 花 插 入 草 叢 內 。 透 過 數 字 插 花 遊 戲 可 幫 助 孩 子 平 衡 身 體 , 同 時 亦 可 作 思 考 練 習 。
自 製 簡 易 布 偶 親 子 齊 樂
以 上 的 幼 稚 園 玩 具 比 較 大 型 , 若 媽 咪 想 在 家 中 給 孩 子 玩 相 關 的 玩 意 , 可 試 做 此 款 簡 易 布 偶 和 孩 子 齊 齊 來 玩 捉 魚 遊 戲 。
材 料 : 絨 布 、 針 線 、 棉 花 、 較 剪 、 膠 眼 一 對 及 魚 形 設 計 圖
製 法 : 把 魚 的 形 狀 剪 下 , 利 用 針 線 把 魚 縫 合 , 再 塞 入 棉 花 , 最 後 貼 上 魚 眼 即 成 。
體 能 遊 戲 是 幼 兒 教 育 中 重 要 的 一 環 , 除 了 能 促 進 兒 童 的 身 體 發 展 外 , 更 能 培 育 他 們 的 意 志 、 自 信 、 群 性 和 對 概 念 的 認 識 , 對 他 們 日 後 對 美 的 欣 賞 和 表 達 方 面 都 有 很 大 的 幫 助 。 父 母 在 家 中 亦 可 讓 孩 子 協 助 做 家 務 , 如 讓 孩 子 在 開 飯 前 擺 放 筷 子 及 碗 具 , 作 為 給 孩 子 的 練 習 , 並 且 可 以 加 強 親 子 間 的 感 情 。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y12435/article?mid=297&prev=308&next=296&l=f&fid=14







********************************************************************
促進幼兒身體機能發展的運動遊戲
幼兒是遊戲高手,也是遊戲天才,在寬廣的自然環境裡,和玩伴們奔跑追逐。在遊戲中習得知識,身體的以及運動的機能也在遊戲中發展。   值得擔憂的是幼兒的自然環境和遊戲場所,不斷被侵奪,限縮了他們遊戲的機會。所以我們有必要認真思考,如何豐富孩子們的運動經驗,幼教機構也應積極指導幼兒體育。在有限的環境中,如何發展幼兒身體和運動機能,是幼兒教育的重要課題。
運動機能的發展必需以運動技能的獲得為基礎

   幼兒天性喜歡活動身體玩遊戲,並從遊戲中發展他們的社會性、人格、習慣、態度,甚至知識的發展。被限制於家庭內,少與他人遊戲的孩子,在身體與運動機能上都表現拙劣,也會有知識發展與行為上的問題,這是大家都已知的事實。    幼兒在與幼兒們的遊戲中成長,獲得技能。為了獲得技能,他們必需:    (1) 了解運動的組合。    (2) 了解運動的遊戲。    (3) 了解運動遊具的使用方法。
   以上條件提升運動機能更上一層,換句話說,這些是獲得運動技能的過程。幼兒的遊戲,必需能令他們喜歡運動,然後才能發展出技能,然後才有望他們能快樂的享受較高層次的遊戲。    這些運動遊戲的技能,不是自動附身於孩子身上的,它要配合孩子的成長、配合時機,還有透過有效的遊戲的體驗,才能正確的上身。所以課程的設計要著眼於更具體、更系統的安排,把握幼兒運動能力的發展階段,並對各種遊戲所含的運動能力作科學分析、理解、追根究底。    技能獲得的過程,包括爬行、轉身、走等「移動運動」的技能,經由經驗於一歲前後能過及身。接著發展出來的是「基本運動」技能,這是單純的運動技能,隨著生活的進展,轉化成生活的技能,變成活用的技能。    例如爬上、爬下、跳躍、平衡的技能有了,發展出旋轉、懸吊、垂直攀登等操縱自己身體活動的能力,而壓、拉、投、轉、打等操作性感覺技能約於二歲時發展,而緊緊附著於身,則需到五、六歲左右,運動目的與遊戲目的的技能發展階段,這個正確的發展時程,要到國小五、六年級時候,發展出運動技能。    幼兒教育階段目標在於協助幼兒將基本運動技能廣被於身,並協調組合這些技能於適當的遊戲、運動中,發展出遊戲功能及運動功能的技能。    這些技能的開發,在幼兒教育的階段,主要依賴遊戲活動。在遊戲中建立幼兒正確的基本技能,將運動技能與遊戲相結合。所以探討幼兒的遊戲時,關鍵問題應是基本的運動技能是否與遊戲密切而正確的結合。
技能與遊戲的關係

   每一個幼稚園都有鞦韆吧,這算是最普遍的遊具了,大家的想法大約都一樣,孩子喜歡,就給他們玩吧。大家也許不曾想過,盪鞦韆是發展「搖擺」技能無可取代的遊具,它是發展幼兒協調反應與平衡的運動能力非常重要的遊具。跳繩是跳躍技能和「旋轉」手腕的技能的有效遊戲,肌肉骨骼的協調性,以及長時間跳躍,都有促進筋力持久的運動機能的功用。    從這個角度來看,隨性的讓孩子盪鞦韆作遊戲,或者積極的藉遊具開發幼兒運動潛能的保育,因保育者態度的不同,保育效果當然也大大不同。我們在此以表二再來強調遊戲的運動技能和運動機能的關係。   說到運動機能,可以從以下七個機能來探討:
(1)
平衡性─單腳站立,站立於狹窄的定點上(平均台),在不穩定的場地上運動,以上運動以平衡性為必備能力。
(2)
柔軟性─身體的上半身能前後左右彎曲,翻筋斗、曲身收縮身體、迴轉半身、關節靈活活動範圍擴大。
(3)
筋肉持久力─垂直攀爬、懸吊身體、連續跳躍等,在用力的狀態下長時間持續的使力的能力。
(4)
瞬間爆發力─跳遠、跳高、跳越障礙,這些動作必需靠瞬間一下子使力於筋肉上的能力。
(5)
敏捷性─快速反應避開物體而越過去,移動身體避免被球打到,突然而快速改變行動方向,突然改變身體活動的節奏和速度等,這些是快速反應動作的能力。
(6)
協調性─各種投擲物體的動作,行動中打球、行動進行中踢球,在幾種動作組合中同時採取另一不同的動作的能力。
(7)
速度─朝既定方向快速移動、短距離衝刺等能力。

   以上七種運動機能,是在許多遊戲中都用得到的,而且以組合的方式呈現。在遊戲中不斷訓練身體動作,在反覆運用身體各部分動作中,幼兒漸漸了解如何操縱自己的身體來行動。    但一項遊戲中未必能包含所有的運動機能,因此在安排遊戲時要仔細考慮,使幼兒的運動機能能得到均衡的發展機會,正如同攝食需均衡一樣,每種運動機能都要用到,讓孩子有更多種類的運動技能。    至於年齡與技能發展的關係,那又是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將在以後提及。
  (摘錄自親子教育雜誌第 129期)


【幼稚園的角色任務】
  時間流轉帶動了環境的變遷,在二、三十年前,幼稚園不被認為是必要的,所以義務教育當然從國小開始。今天義務教育向下延伸,已是一種共識,很少有父母不把孩子送到幼稚園的。大家都相信不送孩子入園就讀,孩子的幼兒教育就一片空白,無法和他人站在公平的起跑點上。   
  幼稚園該為孩子提供什麼?
  幼兒的團體適應能力,這是大家必然會想到的,所以社會性的培養,在來自各家客戶的孩子集體建構的環境氛圍中,在老師的指導照顧下,小家庭少子化的環境中生長的孩子,可以享受更多的人際互動。幼稚園應該努力的工作,是協助孩子學習良好的人際規範和能力,這就是教養,引導孩子學習「做人」。
  訓練幼兒的自立能力,這也是最重要的目標。幼兒期是「自我」觀念的萌芽期,從自我到自立,是一條需要步步為營的成長之路。孩子必須在團體中和同年齡的孩子們密切而頻繁的互動,在同儕關係中促進自我的成長。一般認為自我要順利發展,幼兒越早進入團體生活越有利。二歲的孩子受不了母子分離的痛苦,那麼三歲應是理想的「分手」期。因為這時期的幼兒,也非常渴望友伴。
  促進幼兒心智能力的發展,永遠是學習的主要內容。幼兒期的五官五感已相當發達,應該善加訓練和刺激,有計畫的指導。因為此期知性教育,事關將來的學習態度,導引幼兒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大量的探索活動可以因勢利導,使教育成為借力使力,教師既不違自然法則,幼兒也快樂滿足。
  幼兒生活於家庭和幼稚園的兩個空間,教師和家長的接力照顧下。學校和家庭,家長和老師,自然要密切的聯繫。千萬不能園裡所學,荒疏於家裡,接力棒可不要在交接中掉了,所以幼稚園還要勤於親師聯繫,攜手並進。
  (摘錄自親子教育雜誌第 127期)

【現代幼兒的困境與對策】
  近年來各級學校學生的問題行為越來越多,即使是年幼的孩子,在幼稚園和托兒所的幼兒們,也不乏拒絕上學、咬指甲、吮手指、偏食、少食、過食、語言發展遲緩等疑難雜症。孩子有問題行為,困擾家長,也困擾著孩子,總合起來,也困擾了社會。  
  現在資訊普及,對這些事情報章雜誌也報導不少,所以父母對這方面的知識增加了,認識也深刻了,這些是正面的發展,而潛在的問題,諮商機構、醫院也較過去能做更有效的推測。至於負面的發展也是存在的,例如因為報導,引起父母的過敏反應、焦慮,甚至武斷的強迫思想,認定自己的孩子正是報導中的問題等等,本來無事,卻庸人自擾,搞得心裡惶惶不安,孩子也冤枉的被父母貼上錯誤的標籤。
  孩子的困擾問題,的確有年年增加的趨勢。究其原因,第一是物質文明急速發展,在高度機械化的現代社會,一切講求速度和效率,現代人的生活被逼得和時間賽跑,喘不過氣來,大人和小孩都被追得失去了從容的步調。而現在的幼兒,被學習追趕著過生活,要求的一項指標就是速度。在這樣生活方式下的孩子,首先受到的影響是情緒的不安定。有調查研究顯示,學習才藝項目越多的孩子,有困擾問題的比率較高。可見幼兒的學習,已經成為他們很大的負擔。
  第二個被指責的是所謂「管理社會」的問題。今天這個以科學原理進行著的現代社會,一切都從管理的概念出發,我們可稱之為管理社會。管理學指出,整個社會包括人在內的一切事物,均應作合理的、效率的經營。這種管理特徵使社會有強烈的管理色彩,因而人的主體性和個性被迫消失了。一九七0年代後半,特別是包括女性在內的酒精中毒、職場中層管理人自殺、各年齡層在內的憂鬱症患者,均急速增加,可說是管理社會的病理現象。而只就幼兒而言,幼稚教育機構的教師親身感覺,問題行為的增加和社會相呼應。因而引出另一個問題;教師員額應該增加,否則以教師的眼睛,無法把所有的孩子都看在他們的眼裡,如何能把一個個孩子仔細照顧好。正因如此,很多幼稚園不得不採行統制性的較強硬的管理方式,來實施保育和教育。
  這也許是其中一個極端的例子,某一小學給每位小朋友都編上編號,彰顯其管理體制,以便及早發現問題,採取對策,防止問題行為的發生。這種作法完全無視於學生的人格,除了管理,沒有人性。在這種體制下,孩子的自主性、創造力、判斷力無從培養,師生間也缺乏人性的互動。問題行為不因管理而防止,解決問題必需靠自發的、主體的、師生合作的思考,一起擬定對策才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培養孩子適應力、思考力的機會,也給教師專業成長的機會。一旦有問題發生了,讓孩子自己自省、思考,以自己的力量去解決,才能發展出生存所需的適應力。管理體制下,不能奢望與期待會有理想的保育和教育。如果孩子沒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情緒也無法安定,他的困擾問題將層出不窮。
  孩子問題行為的產生背景,已如前述,是現代社會的影響。現在我們更進一步探討如何產生的問題。我們要特別聚焦於「家庭」,因為它是基本人格形成的場域。
  現代家庭的主要特徵是小家庭的形態,三代同堂已很少見。多為親子二代的組成,且孩子數目少,一家人口數多半不出五人。家庭規模改變,角色和機能也起了變化,這個變化正是問題的起源。專家研究並具體分析如下:
一、母親知識增加,因而造成母親中心的養育傾向。
二、家庭缺乏精神支柱,因而缺乏教養原理的統一性。
三、以機械文明為合理化的生活,因而人際關係稀薄化。
四、家庭人際疏於經營,因而流於表象缺少感情。
五、娛樂活動缺乏規制,成為單純的享樂。
六、祖先崇拜觀念淡薄,家庭缺乏宗教色彩。
七、父權失落、母權上升的家庭新秩序與道德未建立,因而出現無序狀況。
八、偏重學歷和知能,重視開發孩子的能力,家庭教育的畫一埋沒了個性。
九、只求自己的孩子和家庭好,自我中心的生活態度。
十、小家庭因與親戚關係不夠緊密,而形成孤立。
十一、父母缺之其他家族可作感情支持,對孩子的問題沒有適當的諮商對象。
  以上小家庭的諸多問題,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度,近年來少子化明顯,家族成員更少,如果家庭內的管理色彩加重,必產生家庭互動的改變。具體的說,親子關係上過度保護或干涉、支配,將是幼兒情緒問題的原因。
  接著我們要提到孩子問題的對策了,原則上早期發現,早期處理,對問題的解決或治療最有利。放任不理只會在時間的流程中慢性化,更難治療了。以積極態度面對問題,早期發現、解決、治療,甚至求助專門機構和專家,使人格形成的障礙早日解決。幼稚園、托兒所在今天就學率這麼高,就學年齡如此低下的情況下,要負起問題行為預防和治療的最大責任。
  幼教機構的幼兒就學率因婦女就業而驟增,即使全職媽媽也會為了嬰幼兒的社會發展而送孩子入園。其結果是幼兒人格發展的基本場域,從家庭轉移到托兒所和幼稚園,特別在小家庭的家庭機能萎縮之下,幼教機構更是責無旁貸。這意味著幼教工作者應充分學習人格成長理論,以便協助幼兒健全人格的發展;此外對幼兒種種情緒和心理問題的預防,能夠採取積極的態度;保育者要有能力成為父母的諮商者,提供心理衛生相關理論和技術,協助解決孩子們的困擾問題。幼教工作者在協助父母和幼兒上,要能勝任工作並提供有效果和效率的專業知識。
  有關幼兒困擾問題的研究與學識,內容繁多,諸如兒童精神醫學、心理學、社會福利學、教育學等等,可見這是一門重大的學問;而問題解決與治療方面,也包括了心理療法、諮商、個案研究等。因此要專精此道,幾乎是不可能的,從事幼兒福祉工作的老師們,是幼兒心靈的導師,是父母的依賴,能不誡慎恐懼,努力鞭策自己,則孩子們的人生才有保障。
  說點具體的問題吧,例如某一幼兒,他吃飯時總是拖拖拉拉,好像非常困難,這類行為,太常見了,幾乎不算問題嘛,可是太常見不代表不必改進,很多父母老師都深感頭痛,孩子本人的營養和健康也受威脅呢。為了改進其進食行為,反覆提醒他「快吃、快吃!」「不可以拖拖拉拉!」這不是治療的行動。真正有效的治療行動是探討孩子「為什麼一到吃飯時候就拖拖拉拉,「為什麼沒有吃飯的動機和積極的行為。」針對行為的現象採取對應措施,才能解決問題。探討問題行為產生的背景是絕對必要的,總之,原因和結果(問題行為)是有必然的因果關係的,除去才能解決,這才是真正的解決問題。
  (摘錄自親子教育雜誌第 129期)


【幼稚園指導計劃的探討】
  指導計劃的擬訂,執行到檢討反省,每一步驟都不可疏忽,因為保育幼兒,不容許有瑕疵。首先有一種普遍的誤解,以為課程中一定要選擇與配合具體的經驗與活動,為了確實踐履指導計劃,成為以教材選擇、教材實施為中心的計劃。   
  其次是很多人以為教育實踐必須與學校教育的型態相近,例如一定要列舉具體活動目標,要以目標選擇教材,要明示選擇教材的理由,甚至活動方法、結果等等形式,常成為計劃的靈魂所在。
  以上造成的結果是幼兒教育成為「授業」,和國中、國小沒有兩樣的恐怖結果。我們認為這樣的教育已不是「實踐」計劃,而是「實施」計劃。指導計畫已成為我們保育工作的契約,好像非實施不可,否則便是不履契約。問題是幼兒便失去主體性的活動,很難絕對的對應計劃中的一切要求。
  第三個問題是重要的活動常關聯到數個領域和數個領域的活動目標、要點,並與每日的具體指導計劃有關,如果你是領域主義的極端份子,只知固守領域,日日按表操課,豈不失去靈魂,硬被牽著鼻子走。
  在擬定指導計劃時,要把握幾個重點。其一是要以每個孩子的發展狀況,配合幼兒的生活而展開,必要的體驗要能充分給予幼兒機會,為了確實做到要有具體的方法。配合幼兒的生活,當然是以幼兒生活為中心而展開各項活動,各種體驗是幼兒最重要的功課。其次是要擬訂具體的目標,內容要明確,並安排適切的環境,以利活動的選擇與展開,這關聯到目標、環境與內容的密切關係。具體的目標和內容要組織起來,而明確的內容為其基礎,至於適切的環境應屬最難以達到的部分,更期待大家努力追求。
  再談具體的目標與內容擬訂要把握幾個重點。首先要考慮園所在的地域實況,仔細觀察園生活整體對幼兒發展的過程,幼兒的年齡、興趣的方向、幼兒的人際發展等等,這些都包含於幼兒身心發展實際狀況中。最根本的做法是教師們要通力合作,在課程編制階段園長、主任在內,大家充分討論研究,掌握每個孩子的實際狀況。
  站在這種立點上來考量環境問題,因為環境是達成具體目標的適切組織,幼兒與環境密不可分,緊密互動。透過環境,師生共築完全信賴關係,進而努力創發更有利教育的環境。
  幼稚園與當地社區、家庭應該建立密切的關係,在擬訂指導計劃時要考慮到空箋的擴大延伸,時間的延續,不以幼稚園的圍牆為地界,不以放學時間為時限,如同幼兒的心是拘不住的,幼兒心也是停不住的。幼兒在園裡學到新東西,也許是新歌,回家教媽媽唱,所以計劃的擬訂和實行,這一部分是在家庭中進行的,園和家庭銜接起來,園裡的活動在家庭裡有了連續,園與家庭,本來就是幼兒生活的場域,兩者不僅要聯絡,更應該要「連續」。
  (摘錄自親子教育雜誌第 122期)


【幼兒的生活】
  因為社會變遷的現實,我們一想到幼兒的生活馬上聯想到幼稚園,所以可以簡單的說,幼兒到園的時間他便開始了他一天的生活。至於一個幼兒的幼兒生涯從什麼時候開始,也由於社會變遷的現狀,很多幼稚園接受一歲多不到兩歲的幼兒,所以幼兒的幼稚園生涯常常不只三年,而是四年甚至更久。   
  幼兒生活我們沒有太多的要求,只希望幼兒能過著以幼兒為主體的生活,也就是以遊戲為中心。在遊戲中幼兒能培養生活的能力,相信任何了解幼兒的成人都知道遊戲是幼兒的一切,只要正確的促進幼兒遊戲,孩子們會在遊戲中增長生活能力,逐漸成長茁壯。
  語文遊戲、音樂遊戲、模仿遊戲,遊戲的種種隨著各種活動主題而花樣繁多,因為命名容易難免引人誤解,以為在遊戲之上加兩個字便對幼兒有益,所以從幼兒到園裡直至放學,幼兒的生活疲於遊戲,但幼兒的臉上心中,卻絲毫沒有快樂。
  問題出在哪裡?遊戲的重點不在名詞本身,而在精神意義,教師是否了解遊戲?是否了解幼兒?是否用心在幼兒的遊戲?為了促進以幼兒為主體的生活,要佈置安排適合幼兒這個時期的環境,這個環境必須是幼兒自己感覺需要而主動自發而產生的,這整個過程就是遊戲。幼兒在活動的狀況下發展出相應的周遭環境,這些環境更發揮活動的效果,激發更多的樂趣,這些樂趣再衍生出更多的狀況,環環相扣,欲罷不能,直到活動非結束不可,依舊回味無窮。
  (摘錄自親子教育雜誌第 121期)


【幼教工作者的五個角色責任】
  幼稚園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是幼教成敗的關鍵。我們很少看到社會與教育機關對這個問題的期待,反觀日本,他們非常重視教師的專業角色責任,在「幼稚園教育的基本」中,明定教師施教是以理解與預期每一幼兒主體性的活動,並以這些為前提而構築週遭環境。而教師還要呼應每個孩子的活動,隨時發揮他的角色功能,使幼兒的活動更豐富。   
  幼稚園的老師,他同時扮演五個角色,他是幼兒的保護者、理解者、示範者、共同作業者,以及遊戲援助者。幼稚園教育,應以幼兒的欲望為出發點,幼兒以其求去與環境關聯,然後透過具體的活動,最後達成了目標。幼稚園積極協助幼兒實現其動機欲望,展開幼兒的生活,期間要做的是適切的指導、活動的留意和協調,建立與發展指導計劃,以及時時刻刻沿著幼兒活動的軌跡做最柔軟的指導。
  我們強調的教師的五個角色就是希望教師們不要自己一個人孤獨的行走,他要和孩子們一起前進。如果各走各的路,例如教師為了做孩子的模範,他自己走在大家之前,做大家的榜樣,這下糟了,他突顯自己,卻離孩子越走越遠,如何能走在師生共同的步道上。
  教師的五個角色責任並非把教師分成五個部分,教師以教師的本質存在,他有各種面向,不影響其本質,他的某一行為在某一時地是「模範者」的角色,在另一角色中仍以同一行為表現,沒有那麼分歧複雜。如果教師真心全意接納孩子,他的思想言行全是為了孩子,他甚至是為了孩子而存在,教師要成為幼兒的「理解者」,他必須理解全部而非部分。「共同作業者」,幼兒與教師都有主體性,有人以為教師展現主體性,是否會損及幼兒的主體性,其關鍵在協調與和諧。
  (摘錄自親子教育雜誌第 121期)

【再論教師的角色責任】
  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家庭環境、文化環境,在不斷的變遷中,幼兒無所適從。幼兒該如何適從?有賴教師做他的保護者、理解者、示範者和共同作業者。   
  絕大部分的老師,是以自己的判斷為準,交給幼兒工作是「教師認為」幼兒能做好這件事。這是不對的,這不叫共同作業者。不管是共同作業、活動、或者生活,最重要的是要強調「共同」、教師和幼兒一起,一起去完成某一任務或目標。
  要成為共同生活者,因為生活中必然有種種喜樂、悲傷、辛苦、困難,這是生活的現實,教師可以坦白的告訴孩子,你討厭那些事情,因為這是人性之常,可以讓幼兒了解老師的感覺和感情,更了解老師。
  把教師當作典範,一旦犯錯,更能感受到「教師是神聖的工作」,而倍感壓力,促使教師在幼兒面前,要做一個很棒的人,盡量以最好的形象出現在幼兒面前,時時提醒自己,戒慎恐懼,這就是師範教育。人生有失意頹喪,幼兒在生活中碰得到,但還是要讓孩子看更多正面的形象,如努力生活的模樣,就是教師要表現的積極形象。
  教師常犯的毛病,以為他可以解決每個幼兒的所有問題,貪多務得,一口氣進行許多活動的同時,緊接著陷入了苦惱,他無法思考,只想趕快解決,結果他的保育工作一下掉入均等主義或齊頭式的保育,這是一定要避免的,不可著急,也不可草率。
  班級是幼兒安定身心的場所,但這應是第一步,不是終點,當他心裡落實了,應該要從第一步踏出去。班級師應該像是身上帶著衛星天線似的,雖不一定要寸步不離孩子,不一定要隨時把孩子限定於自己的視線內,但他要能隨時隨地感知孩子在那裡,在做什麼遊戲,處於什麼狀況中。這是班級老師存在的重要意義。
  理解是一種人文關懷和人文態度,非一蹴可及,必須長時間的臨場磨練和薰陶,才能培養出較精準的理解力,看出孩子的狀況。班級保育是個便宜行事,通常幼稚園是個大家庭,大家同心協力,事半功倍,除了保育室之外的教學和活動,讓幼兒有更豐富的人際和生活,這時候教師組成的保育團隊實施團體保育勢在必行,這時對幼兒的理解要求的是「共通的理解」。我們認為不需特別要求或強調全體同樣的想法,畢竟每個人有他獨自的思考,多少會有些差異,但這差異應是互補大於矛盾才行。
  人際關係是幼兒非常重要的發展任務,人際關係除了個人與個人的關係之外,還有個人與團體、團體對個人,其間的道理是非常複雜的。教師基於對幼兒的理解,運用其認知和經驗,提供幼兒較佳的協助,也有賴教師發揮其「理解者」的角色功能。每個教師有他的獨特見解,每個老師都可基於幼兒利益,提供幼兒學習。幼兒受教多方多元,就是他的獲益。正因為園中有各色各樣的人,組合成有一個有效的有機體,所以對幼兒發揮的影響,才會有加乘的效果。園裡的保育場面越是有多樣性越具有意義,我們要強調的是集團中的人與事要充分協調,還要強調每個教師都應重視自我充實。當大家都有此共識和努力,幼兒在園中學習和生活,才能獲益良多。
  (摘錄自親子教育雜誌第 121期)


【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
  幼稚園的教育目標應是培養幼兒獨立自主和自律的根芽,所以幼兒哭著進來,是很正常的,但當修業終了,他應該展現的幼教成果是表現出自主性,能自律,那應該是什麼模樣的孩子?   
  所謂有自主性的孩子,他會自己思考,自己行動。這樣的孩子生氣勃勃,意志堅強,有旺盛的動機欲望。這樣的孩子不是一日造就的,他有一條漫長的發展過程,需要一步一步的走過,點滴在心。幼稚園要安排這樣的一條路,發揮教育的效能。人類在出生的當時,便開始漫長的成長旅路,循序發展,而自立的慾望不是我們強加在孩子身子的,是他與生俱來的一個因子。人類必須以它為基礎而展開成長的工程。
  幼兒的個性是先天的,應對幼兒個性的方式,則是大人,所以責任還是回到大人身上,大人要做的功課,其實是很多的。有個性的孩子,有強烈的慾求,他們思想明確,行動明快,喜歡一個人進行,想到做到,劍及履及,做父母和教師的宜從旁靜觀,適時支持,切忌打壓其慾望。而自立慾弱的孩子,要設法強化其欲求,鼓勵孩子起來行動的意志,鼓勵孩子自己做。強化欲求的第一步,要建立幼兒的自信心,讓孩子有更多機會,經驗「成功的體驗」。
  (摘錄自親子教育雜誌第 123期)


【幼稚園的教育課程】
  教育是心靈建設的工程,一定要與時俱進,甚至預測未來,掌握趨勢。所以應有新的思考方法,隨時檢驗課程,推陳出新。課程設計和制定要針對幼兒身心發展的實際狀態,還要呼應地區環境的實際需要,來編定適切的課程。然後分成健康、社會、自然、語文、音樂律動、美勞繪畫等領域,再依教育原理做適當的組織,配合幼兒的經驗和活動,做適切的選擇配列,加上適切的指導。每個環節每個步驟,都加以小心處理和周密思考,幼兒因充分的學習而達到預期的發展目標。   
  理想的幼稚園課程:「透過幼稚園生活的全盤狀況,達成幼兒階段總體教育目標。施教時要考慮幼兒生活經驗與身心發展過程,以具體的內容和要點,做適切的組織。在進行活動時,特別重視幼兒自我觀念的萌芽,意識他人的存在,學習自我控制能力的訓練,以上均為幼兒期發展的重要任務,務求確實培養。對幼兒的觀點,要以入園至畢業的期間,做長期視野的幅度,展開充實的生活為考慮重點。」
(1)
以長遠的眼光,把教育期間視為一整體。
(2)
把握該園的實情和地方的實態。
(3)
看重每一位幼兒為獨立的重要的個體,強調每個孩子都是惟一的、獨特的、不能忽視的。
(4)
強調一切具體化,具體目標、具體內容、具體過程,都要落實到幼兒身上。
(5)
保障幼兒入園至畢業期間的充實生活。
  幼稚園的課程,當然都是為了達成教育的目標,大家深思熟慮下擬定的一系列目標,通常是一條一條陳列出來,一目瞭然。但別誤解目標是整體的,因而課程要達成的是目標的總和,綜合的目標。這需要透過多樣性的活動,才有完成的可能。
  一向以來,許多幼稚園裡各項計畫的擬定,都習於先設計表格,這實在是很呆板又陳腐的作法,造成以表格形式決定內容的本末倒置現象,我們希望大家都能以內容為主,先有內容,外在形式只不過是表現方式罷了。總之,我們想要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希望他們習慣什麼樣的生活,才是我們時刻心心念念的,這方面的認知,意志、動力的組合才是最重要的,形式只是個外殼。
  (摘錄自親子教育雜誌第 123期)


【兄弟姐妹VS獨生子女的問題】
  獨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在簡單三角形的貧乏人際關係下成長,是個無法改變的事實。為了改善這個現象,避免孩子在家庭內養成自我中心的人格與情緒經驗,要提供很多時間和機會,給孩子玩伴和玩伴集團,讓孩子在很多玩伴團體中,融入他們當中去遊戲。   
  家庭中的獨生子女在家中集三千寵愛在一身,被捧在手心。但是到了幼稚園,他變成了很多人中的一人,沒有特權,也不能獨享關愛,所以無論他走到哪哩,和多少人玩耍,都無法複製家庭內唯我獨尊的人際關係。外面的世界無法再現他的家庭狀況,使他感到內外的落差,適應問題是獨子獨女首先要面對的課題。
  玩伴們和兄弟手足是不同的,玩伴們的年齡大體來說是同齡的,兄弟則不同年齡,除非是雙胞胎。兄弟有年齡差異,所以儘管父母對兄弟的愛是一樣的,也力求公平,但弟妹對兄姊還是非常羨慕的,羨慕他們有身為兄姊的特權,而反過來兄姊也羨慕弟妹,羨慕他們得到父母更多的保護。而在健全的父母養育下,子女經驗到父母再怎麼愛兄弟,對自己的愛沒有絲毫的減少和改變,他們學會與兄弟共享父母的愛,而非獨占。在家庭內學會與兄弟共享的孩子,在家庭以外的場合,他們對「給」與「取」的人際關係,適應得更順利,更得心應手,而且學得更牢靠。
  總之,不只是成人,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須面對種種要求規則、禮儀、規矩,來與他人互動的場合。我們不得不強烈要求孩子舉止合宜不悖常理,因為大家都不願因行為不合人情世理而被周圍的人排斥,大家都害怕被周圍的人孤立。如果我們期待孩子能順利學到經驗,感受到分享的快樂,體會慷慨和寬大,帶來和諧和調和,是多麼美好的事,那麼就要好好的教導孩子,學會兄弟分享,而不只是盡情給孩子更多的愛而已。
  (摘錄自親子教育雜誌第 125期)


【文字與數字─自然認識與刻意教導的差別】
  很多幼兒教育的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都一致認為現在的幼兒對文字和數字的認識能力,非常普遍。還沒有進入小學就讀的所謂學齡前幼兒,很多都已有閱讀能力、數數能力。   
  這當然是令人驚訝的可喜現象,但仔細思考,我們也難免感到不安,我們擔心的是教孩子們認字的人,她們沒有受過教育專業的訓練,不懂指導方法,不符教育的考量。如同我們批評不適任教師,她們沒有教師資格。
  現在很多媽媽在孩子很小時,就把孩子送進各種補習班,這正是坊間才藝班、英文班、作文班、電腦班、圍棋班、柔道班蓬勃發展的原因。但是我們的不安依舊,這些業者,他們有教育專業嗎?
  問題永遠存在,我們不得不嚴肅探討,對幼兒文字和數字的指導,該用什麼方法?
學齡前幼兒多已識字

  許多國小新生幾乎都已經會讀、會寫、會拼注音符號,不只如此,他們大多認得很多國字,閱讀幼兒讀物,沒有困難,大致看得懂內容。這是今天幼兒的一般現象,不要大驚小怪,現在的孩子比起他們的上一代,實在是學問大多了。
  想想上一代或上二代的孩子,都在進入小學求學之後,才正式開始學寫字,學注音符號,然後開始學習國字和數字。時代的變化實在太大了,電視和幼兒讀物的普及,讓幼兒觸目所及都是文字和數字,無所不在和無所遁逃,不知不覺滲入幼兒腦海中。不知何時,幼兒就記熟了這些符號,對它們有了興趣。這個現象,與我們小時候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今天孩子的許多表現,其實不是教導的結果,因為我們並沒有刻意的教學,而是幼兒耳濡目染,自然學會。因此在此浮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自然學會」和「教導學會」,兩者有什麼區別?
教學方法包含規則

  孩子自然學會,不受外力干預,感覺是輕鬆愉快的。但若以電視、雜誌、讀物成為幼兒學習的教材,而以這些教材來教導的人,無論介入深淺,扮演的都是指導者的角色。在這樣的狀況下最值得擔心的問題,不在幼兒而在擔任指導者的人們,通常多半都是媽媽們,媽媽的教學法是一種個人的流派,自成一派,單方面的,常常沒有與他人交流經驗和看法,且限於自己的有限條件,這是媽媽老師的危機。    日本東京幼兒教育中心的幼教學者水野茂一,正是提出最嚴厲批評的學者之一,他對於學前幼兒學習文字、數字的狀況,特別感到憂心忡忡。
  對幼兒而言,學習認識文字和數字,是他們前所未有的經驗,是第一次接觸。因此幼兒自己對認知的方法是對是錯,沒有判斷的能力,這是自然的。他該如何認知這個字,該形成什麼概念,該怎麼寫,該怎麼用,他都無法掌握。br>   如果第一次的接觸,幼兒不幸有了錯誤的學習,產生不正確的認知現象。要再作正確的學習,糾正上一次的錯誤,所費的精力,將是第一次學習的數倍以上。「慎始」真的很重要,一旦發生錯誤,要扭轉錯誤,要塗去錯誤的印記,還要清除錯誤的後遺影響,當然要賠上數倍的努力。
  水野茂一是這樣說的:「為什麼我們要讓孩子學到錯誤的東西,然後又拼命去教導孩子們改去錯誤的學習,回歸到正確的途徑上。錯誤當然要改,我們不是反對改正。問題是,幼兒的特質就是頑固,一旦學習發生了,他們對任何更改和更正,都會頑強抗拒。」這正是更正的困難所在,這也是指導不能犯錯的原因。
  對於國小新生,我們要儘可能接納,不要設定底線。國小對新生的要求越簡單越好,「知道自己的名字」、「會說自己的名字」,這是非常聰明的作法。這表示我們將接納的,是一群待琢的璞玉,而不是有待費力修復的瑕疵品。
  所以水野茂一這麼說:「幼兒進入國小之後,總是要學習國字和數字的,所以學齡前何必急著拿這些東西來折騰他們。到了國小一年級,利用國語課、數學課的時候,嚴嚴謹謹的教導,不是很好嗎。」果能如此,就不必為難幼兒的媽媽,非要她們個個都是國語、數學老師,畢竟這是不可能的事。
上小學之後的學習並非輕易

  幼兒進入國小就學,他們面對的第一個學習課題是注音符號,它們是數十個子音加上十多個母音,以及它們的一大堆排列組合的拼音,這個負擔應該不小吧。每個音都得確確實實的學會,它的功能是用來學會國字的正確發音。但學會讀、寫每個注音符號,並不表示他們一定會拼音,總有不易學會的孩子,飽嚐挫折的滋味。
  既然注音符號是用來協助幼兒對文字的發音,把文字「讀」出來,「唸」出來,那麼在學習拼音的同時,就應該同時學習文章的閱讀。如果一面學習拼音,一面能琅琅讀出一段段的文章,學習就更有意義,更有趣了。
   總之,國小教學的重點是國語能力和數學能力的發展,應該讓學習意義化、趣味化,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學習是嚴肅的事,但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教學法,讓幼兒快樂的學習。
   現在問題已經很清楚了,每個學習階段都有它的任務。幼稚園該努力的,是生活指導、人際發展的指導、體能的鍛練,遊戲的經驗,健康與安全的指導。而文字與數字,本來就在生活中,我們不刻意排除和忽視,但這不是此階段的任務。我們該做的是在幼兒畢業前,嚴格檢驗一番,為幼兒做好上述的基本能力,準備順利的進入國小,開始另一個嶄新的學習階段。
  (摘錄自親子教育雜誌第 113期)


【幼兒保育環境的探討】
   幼稚園負有保育之責,必需提供適當的環境,以促進幼兒身心發展。
保育的根本是因境利導

   幼兒教育的目標可以這麼說,「幼稚園負起保育之責,必需提供適當的環境,以促進幼兒身心發展。」這個「適當的環境」,其實是保育的根本,一切保育由此發展出來。   因為幼兒的特質是活動的,充滿了對知識追求的好奇心,不需要老師教導、灌輸、填鴨式的強迫教學,只要有「適當的環境」,例如「試驗屋」、「探索屋」、「科學角」、「閱讀角」……,幼兒自發性的活動慾望便源源而出。所以老師只要提供可觸摸,可實驗、可探索的環境,幼兒會自動自發的「上當」。
  現在的學校學習,幾乎是千篇一律的,老師在講台上口若懸河,把學生們拼命向教學目標去拉拔,老師拼命的拉,學生卻毫無開步走的動機慾望,所以所訂下的目標,總是遙不可及,這種教學技術,尤其不可用於幼兒教育上。在幼兒教育中,老師的目標、企圖,一定要潛藏於環境中,幼兒身處佈置好的環境中,與它有了互動,潛藏於其中的目標便啟動它的機能,發揮它的吸引力,幼兒的學習是在不知不覺中熱烈進行著。
  我們一再強調的「適當的環境」,到底是什麼模樣?試著具體的加以一番描述吧。第一是指園或班級教室的環境,例如園舍、庭園、保育室、活動室、教室等各種稱呼,其中的玩具、遊具、用具、教材、教具等。第二是指園內的各種角色功能的「人」。凡是存在於園生態圈中的人,只要進入幼兒眼裡,無論幼兒看與不看,其實對幼兒都起了或多或少的影響。這些園中的人都是幼兒的「模特兒」,或者給幼兒一些刺激、或者給幼兒一些靈感,雖是無心插柳,卻引發幼兒的奇思異想、行為反應、思想交流、競合努力……,他們都與幼兒有「保育關係」,組合保育團隊。當然正面的關係,一定要發展出堅強的信賴關係,以信賴為基礎,接納幼兒、激勵幼兒、肯定幼兒,一切為幼兒而設計,一切為幼兒而活動。這些保育相關人員,是環境中最重要的部份。    在致力於園生活圈內這兩類保育環境之前,當然對保育的背景,應早已充分掌握了。了解時代潮流,敏於現代社會發展,熟悉地域特色,把握家庭環境。把這些非常重要的資料和訊息,充分考慮於幼保環境的設計中。這是宏觀的保育環境,但限於篇幅,我們只好以設施、設備、教材、教具等物質環境為中心,來探討保育環境。
促進幼兒生活的保育環境

   幼稚園的園舍、庭園、活動室、遊戲室、大型固定遊具等施設和設備,可說是幼兒活動展開的舞台。通常這些設施,都是表達了園方和保育工作者的構想,他們的思考如何利用這些設施,來達成他們的理想。既然如此,那麼對設施的運用情形,目標理想的達成與否,應有檢討的必要。    最近幼教界的經營,競爭日益激烈,所以各園所競相以豪華的保育設施作號召。各園所無不標榜自家擁有先進的設備,新奇的設施。可是外觀上雖頗有吸引人的地方,但這些設施設備與該園的教育理念有何對照呼應,對幼兒活動有何作用,卻少有考慮,給人本末倒置的疑慮,其效果恐怕適得其反。    舉例來說,有園所誇口自家的設施如何先進而齊備,深入考察,幾乎都是大人喜歡的東西。有的園所空間狹窄,最適合幼兒戶外活動的空間,只有一個花圃,卻是禁止進入;還有的幼稚園花木不少,卻嚴禁幼兒觸摸;有的園所為了設置大型遊具,把庭院的樹木砍光了,或者庭園舖上塑膠地板,令昆蟲絕跡   還有的園所很重視教室美化,貼上外國進口的壁紙,當然又是禁止幼兒觸摸和利用,老師三令五申「不准觸摸」、「不准弄髒」。這些例子不勝枚舉,再再證明他們的設施設備無法和教育目的相呼應。
為了幼兒保育環境的改善和充實

   幼兒有種種發展的可能性,他們抱持種種興趣和要挑戰的目標,保育設施要作為他們發展的基礎,提供活動的發起點,而非把幼兒齊一化。為了完成具體活動,必需的施設不可打折,以利活動進行。   幼兒要在理想的環境中生活,相關成人有義務提供幼兒最好的施設。把這些概念當作指標,安排能確保幼兒發展的環境,是我們時刻提醒不忘的準則。但理想不能憑空達成,經濟和物質條件總是一個現實的問題。   因此在一面描繪理想的同時,一面在現實的限制下充實保育環境,是必要的折衷之道。針對保育環境的改善和充實,首先應有確切的方向。這個方向是指這個也必要,那個也重要的多樣條件中,不被迷惑,清楚考慮地區特色、家庭環境和幼兒發展的實際狀況。為保障幼兒發展,不可或缺的設施不?性,就這是掌握了方向。每個園所有其環境的獨特性,此外,各園的保育理念,經營者和保育者的幼教觀和保育觀,也大大影響方向。所以隨時檢討保育環境的實況,隨時檢測有無偏離方向,然後不斷改善和充實保育環境,才能順利朝既定的方向前進。
環境建構以幼兒為目標

   適當的保育環境,有助於保育活動的進行,已如前述。而什麼樣的環境建構,有利於什麼樣的活動展開,這是單純的靜態環境設定,這只能算環境建構的一部份。另一部份,則視環境為「生物」,隨著幼兒的思想、活動而變化,這一部份才是最重要的環境。    例如用積木箱組合成「交通工具」,正在從事活動的幼兒,為了使造型更像實物,而情緒與意識高漲,隨著活動進行,作品越加生動與真實感,內容越豐富,活動越發欲罷不能。拼排的拼排,著色的著色,描繪的描繪,次第發展開來。    這場合中最初必要和考慮的東西,幾乎已全部設想,而伴隨活動發展最重要的東西,則遠遠超出當初的那些材料。環境由最初的積木箱,像生物一樣不斷成長,變成有機體的組合物,也許是車子、船、飛機、大空梭……。總之「東西」已非原來單純的東西,經由幼兒的活動和思考、創造,付予了珍貴的生命。
  (摘錄自親子教育雜誌第 1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