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兒童發燒時,如何照料比較妥當

小孩子發燒不是吃藥就可以好的。



發燒代表體內某一個器官發炎了,所以會發燒...
你也知道,小孩子吃太多藥不好....但你知不知道,小孩或大人發燒,喝下寶礦力或舒跑(舒跑較濃要加水)就和在醫院打點滴是一樣的!?何必去吃藥呢,會造成小孩小肝臟的負擔。


你的小孩多吃沒有吸收,也就是腸胃有問題再加上發燒.....
我提議,小孩子的病兩天內沒有好轉,就必需換醫院試試看了..
你在中和,你可以去長庚兒童醫院(林口)去看看。你最把所有覺得奇怪的狀況告訴醫生,他會告訴你答案。如果答案和事實不附,如果是我,我在兩天內會換醫生,,,,


記得,小孩在晚上容易發燒,這時把小孩身上的衣服換薄一點的,,,要通風。
室內溫度要在23度左右,把冰枕包上一層毛巾後放在頭下。一晚要換三次到五次。不吃不要緊,多喝飲料.....愈多愈好!!會退燒的。



1. 不要驚慌(尤其是在三更半夜時),先用溫度計(肛溫者最好)量一下體溫。一般而言肛溫要量1分鐘,腋溫則須量3-5分鐘。通常肛溫會高過腋溫0.5℃左右。


2. 發燒時首先要補充水份,最簡單的方法是喝水。嬰幼兒(二歲以下),有時會因水份攝取不夠,引起所謂「脫水熱」,發燒需要多補充水份,但是否需要注射葡萄糖水或食鹽水?祇要能吃下去就沒有必要打針。


3. 發燒時,小孩的衣服穿著和平常一樣即可,勿需多添衣服,穿太多衣服,流汗太多,則更容易發生脫水,事實上穿著衣服應減少,以幫助散熱,此外,應天天洗澡,保持乾淨,才不會造成繼發性細菌感染。


4. 若小孩體溫於38.5℃以下,可先行給予睡冰枕,洗溫水澡等有助退燒,但不必用酒精擦浴,因使用不當反會引起副作用。


5. 家中應常備有口服退燒藥及肛門栓劑退燒藥。小孩發燒時:如非常不舒服,或體溫>38.5℃,可先予口服退燒藥,如小兒普拿疼。若吃完藥後燒沒退,可先給予洗溫水澡或服藥後1小時,仍持續高燒沒有流汗等退燒的情形,可以給予栓劑。口服退燒藥與栓劑兩者吸收速度不同,但效果一樣,至於退燒針,則少打為妙:其作用雖和前兩者相同,但小孩子多受皮肉之痛,並造成兒童對醫護人員恐懼感,且可能造成注射部位纖維化,這是當前家長最應更正的觀念之一。


6. 一般而言退燒藥的使用,須間隔4-6小時以上,若能合併使用睡冰枕,洗溫水澡效果更好。


7. 發燒小孩,若已找出病因,則需按時服藥(此時仍會發燒數天),這時退燒已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觀察小孩徵象,如呼吸困難、腹脹、疼痛、意識變化等。


8. 三更半夜發覺小孩發燒,不必急著找醫師,如果小孩仍能很安穩的睡覺,不如讓他好好休息睡到天亮;或可以直接給予栓塞劑。如果吵鬧不安,可按照上述步驟處理,待天亮後,再帶去看醫師。


9. 嬰幼兒(小於5歲)的發燒常會有熱痙攣(抽筋)的併發症,最常發生於6個月到5歲的小孩,溫度超過38.5℃,常在發燒頭24小時內發生,一般是良性的,抽搐時間不會超過10分鐘,有熱痙攣體質的小孩,如果有發燒,應先服用退燒藥,然後立刻求醫。


總之,小兒發燒時不必驚慌,「退燒」並不等於「治病」,找出病因,對症治療,自然會退燒。


人體的下視丘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作用就像冷氣機的設定溫度,正常的時候嬰幼兒設定的溫度比成人稍高,所以台語俚語說「囡仔屁股三斗火」很有趣,嬰幼兒肛溫大約在攝氏三十七點五度,上下變動一度左右。成人和較大兒童口溫大約攝氏三十六點八度,上下變動零點五度。

如果設定溫度提高,例如人體感染病原,引起白血球反應,產生「熱素」,就會刺激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當設定溫度被調到39。C時,身體藉著肌肉打顫收縮產熱,或者減少出汗散熱,將體溫提升到39。C為止。所以發燒前,可能會發冷發抖,再突然高燒,某些細菌毒素,這種現象特別明顯。

許多父母也觀察到,孩子容易在夜間發高燒。這是因為嬰幼兒身體含水比例較成人高,只要輕度缺水就影響散熱,容易發燒。孩子生病的時候,體力變差,睡得久。夜間長時間不進食喝水,當然體溫升高。


發燒會損傷腦子嗎?



發高燒本身,是不會使「腦筋變壞,智能變差」的,以往有這樣的誤解,是因為醫療知識尚未普及,發高燒背後的原因沒有區分清楚。事實上,只有腦炎、腦膜炎等腦質本身受疾病破壞才會傷及智能或感官機能,而非發燒把人燒笨,燒聾了。嬰幼兒體溫控制中樞穩定性不如成人,輕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燒40。C,發燒時家長只要知道如何處理,診斷病因應該交給專業的醫師,不必過份憂心。

根據統計,不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發燒,體溫很少超過41。C,如果超過這個溫度,罹患細菌性腦膜炎或敗血症的可能性比較高,應特別警覺。至於腦細胞所能耐受的高溫極限,可能必須到41.7。C,細胞蛋白質才會因高溫變質,造成不可回復的損傷,這種極端的高溫,很少伴隨疾病發生,臨床上惟有對麻醉過敏,引起惡性發燒才可能達到如此高溫。

就因為發燒本身不至於傷害孩子,所以退燒是否必要,長久以來一直有爭議。主張不必退燒的學者認為,發燒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可以幫助白血球抵抗細菌。發燒的型態可以幫助診斷病因,一味退燒反而誤導。

但是有更多的醫師和學者贊成適度的退燒。因為發燒會增加新陳代謝,造成內在的消耗,病人頭痛,倦怠,心跳加速,非常不舒服。嬰幼兒容易脫水,發燒造成水份蒸發,更是惡性循環。八歲以下的孩子,熱性痙攣的比例較高,放任發燒,引起次發的傷害是不必要的。

綜合以上的論點,面對發燒正確的態度,是把發燒當作一種警訊,就如烽火臺點燃,只是告訴我們敵人來犯一樣,必須找到引起發燒的病因對症下藥,才能釜底抽薪,不再發燒。


如何正確使用退燒藥?



每位兒童家裡都必須常備退燒藥以因應不時之需,免得臨時半夜發燒束手無策。退燒藥的使用也有技巧和原則,何時用、怎樣用,平時宜有正確觀念,才不會效果不佳或甚至退燒失控。

退燒藥有水劑、錠劑、栓劑和針劑。一般以水劑較溫和,最普遍使用的是普拿疼糖漿,阿斯匹靈錠劑退燒效果也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靈可能引發雷氏症候群,不宜使用。

栓劑用來塞肛門,由直腸吸收,效果快速,小孩拒絕吃藥時也能退燒,非常方便,但用量寧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燒過度,體溫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門,造成腹瀉。打退燒針,是最不安全的,有的孩子甚至過敏休克。退燒的方法很多,一定可以降溫,不必一時心急,因小失大。

嬰幼兒體表面積大,從皮膚散熱效果最好。發燒時不宜穿多衣服,強迫出汗,反而應用冰枕,溫水拍澡等物理性的退燒方式,輔助退燒藥劑的化學性退燒,效果最好。

簡而言之,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攝氏三十八點五度,就可以使用退燒藥水或栓劑,每次只用一種,劑量以體重計算。使用同時,配合冰枕,觀察半小時,再量一次體溫,如果未降,加上溫水(約30~33。C)擦洗。通常使用退燒藥一小時後,可以評估藥效。體溫不必降到正常,只要孩子舒服一些,不再煩躁不安就算有效。

退燒效果不彰常因劑量計算錯誤,孩子體重不斷增長,劑量也需不斷調整,應個別請教醫師。退燒藥也可以交替不同種類使用,也就是說,這次用普拿疼,下次用肛門栓劑,可以避免同類藥物累積過量。每次使用退燒藥,不論是否為同一種,應相隔四小時以上。

若不慎重疊使用過多退燒藥,有可能使體溫下降過速,造成四肢冰冷或發抖,此時改用毛毯保溫或熱水袋保暖,體溫自然回升,不必再用其他藥物,這種失控的退燒,基本上不會對孩子造成危險。

如何面對發燒?

發燒不是病,只是一種現象,代表體溫控制中樞失調了。當人體感染病原時,大量喝水是最好的預防發燒的方法。嬰幼兒平時喝奶完,就應習慣喝一些開水,一則漱口有清潔作用,避免蛀牙和口腔念珠菌滋生,一則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在生病的時後才不容易脫水和發燒。

每個幼兒的家庭都應常備體溫計和退燒藥。肛溫表和耳溫計測得的是中心溫度,比較準確,耳溫槍使用快速且方便,但品牌良莠不齊,或者測量方法不正確都可能有誤差,適合用來篩檢,高燒的情況仍應用肛溫表確認。

此外,發燒持續的天數比溫度的高低更重要。輕度的病毒感染,小嬰兒也可能燒到40。C,只要不持續超過三天,並不奇怪。但是越大的孩子,發燒持續超過三天以上,卻需要檢驗白血球,查明是否併發其它問題,不可掉以輕心。

最重要的,診斷發燒的原因需要專業判斷,發燒退了仍應去找醫師查明原因,特別是新生兒和六個月以下嬰兒,敗血症往往只表現體溫不穩或過低,千萬不可以為燒退了就沒事。







************************************************************************
小兒發燒怎麼辦?


一、什麼叫做發燒
發燒的定義並沒有一致,簡單說,肛溫38℃,腋溫或口溫37.8℃以上就可稱為發燒。發燒本身是身體對外來病原體侵襲的一種「正常」反應,會發燒表示身體防禦能力正常。發燒的治療,首在發現引起發燒的原因,而非發燒本身。

許多家長急著要幫小孩退燒,最主要的顧慮是擔心小孩的頭腦會燒壞,並變成智能不足...等後遺症。這都是由於對發燒認識不清,以訛傳訛所造成的不正確觀念。上述這些症狀並不是發燒本身引起的,而是小孩得了腦炎,腦膜炎,先天性感染等疾病本身所導致的腦細胞受損,而發燒只不過是伴隨這些疾病的一個症狀罷了。發燒若真的要燒到對腦細胞造成傷害,溫度要達41.5℃以上才有可能。

二、小兒發燒的原因
造成小兒發燒的原因有數百種,但最多的是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感冒),普通所謂的鼻炎、喉頭炎、和氣管炎皆可包括在感冒這個病名之內。其次常見的發燒原因有:尿道感染,中耳炎,發疹疾病(麻疹,德國麻疹和玫瑰疹等),腸胃炎,脫水及預防注射。

三、那些嬰孩發燒應特別留意
對於下列情形的發燒,家長不要掉以輕心,更要早些帶給醫師診治:
(1)小於28天的新生兒
(2)高燒超過41℃
(3)發燒合併紫斑
(4)免疫缺損病童
(5)小於3個月之嬰兒
(6)先天性心臟病兒童
(7)惡性腫瘤病童


四、小兒發燒的處理原則


1. 不要驚慌(尤其是在三更半夜時),先用溫度計(肛溫者最好)量一下體溫。一般而言肛溫要量1分鐘,腋溫則須量3-5分鐘。通常肛溫會高過腋溫0.5℃左右。

2. 發燒時首先要補充水份,最簡單的方法是喝水。嬰幼兒(二歲以下),有時會因水份攝取不夠,引起所謂「脫水熱」,發燒需要多補充水份,但是否需要注射葡萄糖水或食鹽水?祇要能吃下去就沒有必要打針。

3. 發燒時,小孩的衣服穿著和平常一樣即可,勿需多添衣服,穿太多衣服,流汗太多,則更容易發生脫水,事實上穿著衣服應減少,以幫助散熱,此外,應天天洗澡,保持乾淨,才不會造成繼發性細菌感染。

4. 若小孩體溫於38.5℃以下,可先行給予睡冰枕,洗溫水澡等有助退燒,但不必用酒精擦浴,因使用不當反會引起副作用。

5. 家中應常備有口服退燒藥及肛門栓劑退燒藥。小孩發燒時:如非常不舒服,或體溫>38.5℃,可先予口服退燒藥,如小兒普拿疼。若吃完藥後燒沒退,可先給予洗溫水澡或服藥後1小時,仍持續高燒沒有流汗等退燒的情形,可以給予栓劑。口服退燒藥與栓劑兩者吸收速度不同,但效果一樣,至於退燒針,則少打為妙:其作用雖和前兩者相同,但小孩子多受皮肉之痛,並造成兒童對醫護人員恐懼感,且可能造成注射部位纖維化,這是當前家長最應更正的觀念之一。

6. 一般而言退燒藥的使用,須間隔4-6小時以上,若能合併使用睡冰枕,洗溫水澡效果更好。

7. 發燒小孩,若已找出病因,則需按時服藥(此時仍會發燒數天),這時退燒已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觀察小孩徵象,如呼吸困難、腹脹、疼痛、意識變化等。

8. 三更半夜發覺小孩發燒,不必急著找醫師,如果小孩仍能很安穩的睡覺,不如讓他好好休息睡到天亮;或可以直接給予栓塞劑。如果吵鬧不安,可按照上述步驟處理,待天亮後,再帶去看醫師。

9. 嬰幼兒(小於5歲)的發燒常會有熱痙攣(抽筋)的併發症,最常發生於6個月到5歲的小孩,溫度超過38.5℃,常在發燒頭24小時內發生,一般是良性的,抽搐時間不會超過10分鐘,有熱痙攣體質的小孩,如果有發燒,應先服用退燒藥,然後立刻求醫。

總之,小兒發燒時不必驚慌,「退燒」並不等於「治病」,找出病因,對症治療,自然會退燒。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護理部/4C小兒科病房提供









*********************************************************************

發燒、抽搐,一定要就醫查原因




採訪撰文╱張玉櫻

諮詢╱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一般兒科兼兒童重症病室主任 宋文舉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 潘俊伸
當寶寶突然喪失意識、兩眼上吊、四肢不停抽筋、臉色發紫……,會讓父母及照顧者嚇壞了!當觸摸寶寶身體感覺有發燒,這可能是發燒引起的抽搐,又稱「熱痙攣」。為什麼會這樣?是癲癇嗎?嚴重嗎?發生當時及後續該如何處理?相信這是許多父母想知道的!
熱痙攣的典型症狀
「熱痙攣」發作的一般情況是:父母發現原來好好的寶寶,突然地意識全無、對外界刺激無反應、兩眼上吊、肢體肌肉僵硬地不停抖動、臉色發紫、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就是抽搐(又謂痙攣)的表現。然後再摸摸寶寶的身體或額頭,才知道原來寶寶發燒了!
「熱痙攣」發作的時間,短則數十秒,長則二、三十分鐘。發作過後,寶寶會因太累而熟睡一陣子(約半小時至數小時),然後會再醒來,此時意識狀況及活動力都應回復正常。
5歲以下幼兒常見,發作很突然
宋文舉主任表示,幼兒因發燒而引起的抽搐很常見,多發生於半歲至5歲間的幼兒,尤以1?3歲之間最多。在醫學統計上,所有6歲以前的健康寶寶中,大約有5%左右都曾有過此種「熱痙攣」的經驗。
「熱痙攣」多發作於「剛開始發燒之際」及「接著的24小時內」,所以父母們對這突來的抽搐幾乎是毫無準備的。然而,若寶寶已經連續燒了一、二天後,還有「熱痙攣」發生,則要特別小心有無其他潛在的嚴重問題存在!

為何寶寶容易發生熱痙攣?
宋文舉主任及潘俊伸醫師皆表示,幼兒因大腦神經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所以對體溫的控制能力不足,當體溫急劇變化時,腦部細胞會不正常地放電,身體也會因適應不良而反應過度。例如在大人受寒或發高燒時,全身肌肉會打寒顫;而在幼兒則會因為顫抖地失去控制,所以就以抽搐來表現了。
此外,潘俊伸醫師還指出,「熱痙攣」也可能和體質、基因等家族遺傳因素有關。宋文舉主任則指出,某些幼兒的大腦功能不是很健全,例如早產兒、腦部開過刀、曾有腦炎(或腦膜炎)、腦瘤等等,比較容易有「熱痙攣」現象。而且季節因素並不明顯,也就是說一年四季都會發生。
發燒、抽搐會不會使腦袋受傷?
這是許多父母的重要疑問。宋文舉主任指出,單純的「熱痙攣」不會造成大腦的後遺症,除非有以下情況:
◎ 原本腦部就有問題:例如腦炎、腦膜炎等所引起的發燒及抽搐,雖然復原後已沒有發燒及抽搐的現象,但大腦已因炎症的傷害而留下後遺症。
◎ 抽搐過久導致腦部缺氧:過久的抽搐會干擾正常的呼吸,或呼吸道被嘔吐物阻塞,造成氧氣無法進入肺內而導致身體缺氧,所以對大腦會有缺氧的後遺症。受損後的腦功能,包括語言、智力、行為、動作等,都會受到程度不同的影響。

抽搐的5大影響及緊急處理方法
人體的所有肌肉都是由神經所控制,抽搐的動作是因為腦神經暫時放出異常微電波,經由神經傳導到各個肌肉,結果全身的肌肉都不由自主地抽動了。此時病童會短暫的失去知覺(昏迷)。
宋文舉主任說明抽搐對身體的影響,包括下列各項:
1.干擾呼吸
主要的呼吸肌肉,如橫膈膜、胸肌及腹肌,都會因抽搐而無法有效地協調動作,使無法進行正常呼吸。所以時間過久(10分鐘以上)的全身性抽搐,會導致缺氧危機。
★處理方法:抽搐發作時要儘量保持頭頸稍上仰的姿勢,如能給予氧氣是最好的,必要時(抽搐10分鐘以上)施予口對口人工呼吸(雖然很難把氣吹進肺裡,但多少會有幫助)。
2.碰撞外傷
不由自主的全身肌肉強烈抽動,使身體無法維持平衡姿態,所以容易摔倒或碰撞而引起傷害,例如頭部外傷及腦震盪。
★處理方法:在發作時要馬上將寶寶抱移到安全地方,並在旁以軟物保護住。
3.呼吸道阻塞
全身抽搐時牙關緊閉,無法進行吞嚥動作,會使口腔、咽喉處積滿了唾液,造成呼吸道堵塞。
★處理方法:切勿用大人的手指試圖扳開寶寶的牙齒,以免被咬傷。可用外軟內硬物(如小布捲纏在筷子上)伸入牙關即可,然後使寶寶側臥或俯臥,讓唾液易流開咽喉處。
4.嘔吐
腹部及胃部很容易同時抽搐,所以胃內的食物會被擠壓出來而嘔吐;再加上咽喉部位的肌肉協調控制有問題,吞嚥、呼吸都異常,因此很容易將嘔吐物吸入氣管及肺內,造成呼吸阻塞!
★處理方法:嘔吐時將寶寶的臉側向一邊或臉朝下,並使用毛巾類將口內的嘔吐物儘量清理出來。在施行口對口(鼻)的人工呼吸時,一定要先確定寶寶的口鼻腔內是通暢的,並無雜物存在。
5.抽搐後昏睡
抽搐本身是大腦及所有肌肉的劇烈運動,所以在發作後,身體會非常的疲憊,很自然地寶寶會昏睡好一陣子,這是正常的現象,不用擔心。
★處理方法:不可餵食東西,因為抽搐有可能再發作。應送寶寶到醫院檢查造成抽搐的原因。
發生當時如何處理?
父母們初碰到這種狀況,總是會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宋文舉主任及潘俊伸醫師教您以下正確、簡明的緊急處理方法:
◎緊急處理原則:維持呼吸道暢通、防止外來傷害
只要寶寶膚色無發紫、無碰撞傷害的顧慮、無嘔吐發生,並有間斷的呼吸動作,就沒有立即的危險。
可協助寶寶躺下側臥,以利口中分泌物流出、避免嗆到,頭頸部稍微向後以維持呼吸道暢通,並移開旁邊的障礙物及鬆開衣物,以製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鎮定、正確的處理方法
記得保持鎮定、不要慌張!寶寶抽搐的動作是很難用外力制止的,所以不要將手指頭或任何東西強塞進入病童的口中,因為發作時很少會咬傷舌頭,這種動作只會造成雙方的傷害;此外,也不要大聲叫喊或用力搖晃企圖讓抽搐停止。父母們只須在旁防止其他意外傷害的發生即可,並可視情況做以下的處理:
* 短暫五分鐘以內的抽搐:通常過後寶寶呼吸順暢,暫時不需特殊的處理,可直接求醫檢查,找出抽搐的原因。
* 五分鐘以上長時間的抽搐、連續間斷不停的抽搐、抽搐過後呼吸微弱甚至停止:這都表示可能有嚴重的缺氧危險,所以當場即需給予氧氣或進行人工的口對口呼吸急救,並立即送醫治療。
抽搐過後,仍需就醫詳細檢查
抽搐過後,對引起發燒的原因還是要仔細檢查及治療,這也是求醫的主要目的,找出除了一般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外,有沒有比較特殊的病因存在?例如中耳炎、泌尿道發炎、腦炎,以及會致命的敗血症等,能及早發現、即早治療,對孩子才是最好的。
父母必學的技術
有習慣性抽搐的寶寶,父母及照顧者平時就要有熟練的技術,並在家裡貯備一些簡便的急救用具。包括:
◎氧氣筒及接管。
◎抽吸器,用以清除口鼻腔的嘔吐物。
◎易吸水的小毛巾或紗布(清除口腔用)。
◎熟練口對口人工呼吸術。
熱痙攣與癲癇的區別?需要吃藥嗎?
絕大多數幼兒的熱痙攣都是突發性的,一生也許就只有那麼一、兩次而已,屬於正常現象。癲癇則是先天的腦損傷,會有反覆的、無由的痙攣發作(沒發燒時也會),屬於病態。
宋文舉主任及潘俊伸醫師皆表示,熱痙攣並不需要靠吃藥來預防。況且皆發生於剛發燒的初期,是無法預期的,故也無須長期服用預防性的藥物。
但是對某些原來大腦就有問題的幼兒來說,其抽搐的頻率會很高,有時體溫只要一不穩定就會抽搐,此時醫生會開予一些抗抽搐的藥物來預防發作。
注意!沒有發燒的抽搐
宋文舉主任指出,沒有發燒的抽搐比較複雜,原因包括:癲癇、腦部發炎、腦瘤或腦出血、食(藥)物中毒、感染病等,這些都需要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如驗血、腦電波、腦部斷層檢查、核磁共振等),才能正確得知成因。
注意!別讓孩子單獨活動
潘俊伸醫師特別提醒爸媽們,對於曾發生過「熱痙攣」的孩子,千萬別讓他單獨活動,尤其是騎車、游泳等,以免「熱痙攣」又突然發生,會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此外,若孩子有感冒發燒應盡快退燒、儘早就醫,以免引發抽搐。
醫師的建議
◎ 幼兒「熱痙攣」是一種正常現象,不必過於擔心,發生當時不要驚慌。
◎ 寶寶嘔吐時要清除口腔內的堵塞物,保持呼吸通暢。
◎ 父母要熟練基本急救技術(如口對口人工呼吸),寧可多做而勿忘了做。
◎ 急救是分秒必爭的,就近求醫爭取時效。
◎ 尋求寶寶熱痙攣潛在的病因,是求醫的目的之一,也是很重要的。
◎ 一旦確認是「熱痙攣」之後,下次當寶寶感冒生病時,即使只有輕微發燒也要退燒,並記得事先詢問醫師。
◎ 注意居家安全,撤走家中可能會傷害寶寶的尖銳物品,以免再次發作時碰撞受傷。
◎ 切記!避免讓寶寶進行危險的活動,大人要隨時在身旁加以注意。
(詳文請見2007年八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sunny5432170/article?mid=152&prev=182&next=151&l=f&fid=10






********************************************************************************

寶寶發燒應變措施
寒流接連來襲,氣溫逐漸下降,又到了流感肆虐的季節,天氣寒冷,人的抵抗力也會跟著降低,也就容易被病毐感染,許多寶寶開始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感冒症狀,如果又出現高燒情形,媽媽總會擔心高燒會把腦筋燒壞了。


發燒會把腦筋燒壞嗎?
陽明醫院副院長楊文理表示,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觀念,通常要高燒到攝氏42度以上,才會影響腦細胞的生命與活性,但一般感冒不會燒到這麼高;除非是麻醉後的高燒,就是所謂的惡性熱,才有可能高燒到42度,造成腦細胞的損傷,所以一般感冒引起的發燒,媽媽不必過於擔心。
寶寶幾度才是發燒?
肛溫、耳溫超過38度、腋溫超過37度,口溫超過37.5度稱為發燒;但在激烈運動後、穿衣過多或是天氣炎熱,都可能引起體溫稍高,可以休息半小時後,再度測量。確定發燒之後,是否要立即就醫,楊文理說,如果是兩歲以下的幼兒,發燒一定要儘速就醫;如果孩子已經夠大,又有明顯的感冒症狀出現,倒是不必半夜趕著掛急診,可以多喝水、多休息,若是有發燒情況,也可以依體重自行服用退燒藥。
發燒是身體與疾病的作戰反應
楊文理指出,退燒藥是指示用藥,不是處方藥,有發燒症狀即可服用。而感冒是濾過性病毐引起,是一種自限性的疾病,也就是經過一段時間後,自已會痊癒,看醫生只是針對症狀予以治療;除非有合併症,如中耳炎、肺炎等,才會使用到抗生素。
如果寶寶有明顯的感冒症狀,雖然發燒,但是精神、食慾都不錯,媽媽可以不必過度擔心。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寶寶沒有明顯感冒症狀,只有發燒,那就一定要找醫生診斷,因為發燒是疾病的徵候,是身體和疾病作戰的反應,看醫生是要找出導致寶寶發燒的疾病,而不是治療發燒。
正確退燒家庭照護
確定引起發燒的原因後,就要想辦法退燒。體溫降下來的先決條件是體內要有足夠的水份;所以小孩發燒時,要補充足夠的水份,可以多喝果汁、米湯、菜湯、白開水等;還可以使用冰枕,冰枕可放在額頭或枕於頭下,用以降低頭部溫度;另外,可用攝氏30度左右的溫水拭浴半小時。
當然也可以使用退燒藥,發燒時較常使用的退燒藥有普拿疼、阿斯匹靈等,依寶寶的體重給予不同的劑量;由於阿斯匹靈會引起胃腸出血、酸中毐,故不可過量;某些病毐感染,如感冒、水痘等,使用阿斯匹靈可能出現嚴重的合併症,不可不慎。
太小的幼兒如果不會服藥,也可以使用栓劑,從肛門放入,發燒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找到致病的原因,如果是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胃腸道感染,三到五天會自然痊癒,若是持續不斷的發燒,甚至引起抽筋、脫水等,就要特別小心處理。
不要帶寶寶到處換醫師
寶寶罹患感冒直到痊癒有一定的病程,有的媽咪帶寶寶給一位醫生診斷過後,吃了一、二天藥,見病情沒有顯著改善,就會急著換一位醫生,楊文理說,最怕碰到這種逛醫院、逛醫生的病人,給同樣一位醫生診斷,他比較了解病情的進展,一再換醫生,並不表示後面的醫生醫術比較高明,而是寶寶的病程已到了該結束的階段。
所以醫生有必要和病人及家屬徹底溝通,讓病人了解濾過性病毐的感染有一定病程,經過一段時間自然會痊癒。
【取材自媽咪寶貝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lisa_liu0626/article?mid=299&prev=300&next=216&l=f&fid=8






*******************************************************************************

發燒   正確觀念 多喝水 溫水澡減衣物 
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6/08 00:07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小孩子如果發燒,如何正確退燒?新生兒與小兒科專家周怡宏醫師建議,體溫在攝氏三十八·五度以下時,建議多喝水、洗溫水澡促進排汗、減少衣物,並讓室溫維持在攝氏二十五度。


五月十六至二十五日,Baby Home家庭親子網站進行一項「媽媽幼兒退燒問卷大調查」,回收一萬一三○六份有效問卷顯示,八十五%的家長最擔心寶寶發燒,而當寶寶發燒生病時,七十%的家長會先自行在家護理觀察。發燒到三十八度或長達兩天,媽媽就會開始擔心。但驚人的是,超過六十%的家長發現寶寶發燒時,第一步就使用退燒藥或退燒塞劑,也有二十一%的媽媽會使用冰枕,但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都犯了錯。


部分長輩會讓發燒小孩蓋厚重棉被,讓孩子大量流汗,周怡宏醫師表示,臨床上觀察,這種退燒方式效果非常有限。當小孩發燒溫度在攝氏三十八·五度以下時,最好每三、四小時為小孩泡一次溫水澡,水溫在攝氏三十到四十度,一次泡十五到二十分鐘,毛細孔才會打開,幫助散熱。量體溫時,耳溫、肛溫最為準確,家長也要每三、四小時就為孩子量一次體溫,並加以記錄,以了解體溫起伏。


周怡宏提醒,小孩發燒時一定要多補充水分或一些電解質液,補充量要比平常多十%,假設平時一天喝水一千西西,發燒時喝水量就要增為一千一百西西,小孩若沒有喝白開水習慣,也可以暫時以果汁、蔬果汁、冬瓜茶、蓮藕茶等代替白開水,涼涼地喝,有助降溫。醫師補充,發燒時飲用含糖飲料,是一種緊急應變之道。平時小孩子還是應該以喝白開水為主,少喝含糖飲料。








*********************************************************************************

小兒內科疾病篇 -發燒

為什麼幼兒容易發燒?
一、因為其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較不成熟,所以對體溫的控制力較弱。
二、本身對病毒及細菌的抵抗力較差,防禦陣線薄弱,因此很容易在事先一點徵兆都沒有的情況下,就直接病毒素侵犯到體溫中樞而高燒起來了。
為什麼會發燒?
人體內各種功能及活動的進行,最適宜的溫度範圍大約是攝氏36.5度至37.5度,所以平均而論,正常的體溫認為是37度左右。
有些非疾病的因素會引起發燒:
一、環境溫度過高:體溫無法外散,所以就升高了,這就是所謂的中暑。
二、劇烈運動時及其後:會有暫時性的體溫升高。
三、腦部受傷或長瘤:破壞了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所以體溫的升降會有很大的變化。
四、某些特殊藥物的作用:如阿妥平(atropin)及麻醉劑。
因疾病而引起發燒者,則緣於各種病毒或細菌侵犯人體時,會放出一些毒素,而這些毒素就會改變大腦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使它將攝氏37度誤認為應該是39度或更高才正常,就好比冷氣機的設定被誤調了,因此產生發燒現象。
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疾病很多,如:感冒、扁桃腺發炎、氣管炎、肺炎、腸胃炎、腦炎……等,所以當有以上疾病時,都會伴隨著發燒。此外,癌症或腫瘤也會釋放出某種毒素,而使體溫調節中樞改變其設定,因此也會有莫名其妙的發燒狀況出現。
發燒對人體的影響:
發燒並不是只有壞處,事實上,它是利幣兼具,從好處來說,發燒可以:
一、做為一個警號,素示身體有問題了,需要注意或求醫治療。
二、可殺死病毒及細菌:許多疾病的病媒菌只有在正常溫度( 37 )時才能生存,所以當體溫升高時,可抑制這些有害病毒及細菌的生長,這也是人體防衛的轉機之一。所以古時有所謂的熱療法,就是讓病人浸在熱水或熱沙中,使體溫升高用以治病,其原理在於此。
三、發燒時身體會不適,此時因疲倦所以需要調養休息不致讓身體過度疲勞,以全力對抗內在的菌。
發燒的壞處則包括:
一、體溫突然的升高,會使幼兒調適不當而容易誘發抽筋。
二、發燒使兒體不適、全身痠痛、精神欠佳,不能從事正常活動。
三、發燒促使體內代謝活動增加,體力消耗很大,加上胃口不好,容易急速消瘦。
高燒會不會燒寶寶的腦袋?
大腦細胞的基本成份是蛋白質,而蛋白質通常要在攝氏42度以上才會逐漸地被破壞。一般的發燒很少會超過此一溫度,所以不用擔心會燒壞了大腦。
既然發燒不會傷到大腦,那麼為什麼一些原本正常的小孩,在某次的高燒後,就顯得非常不靈光或幾近白癡狀態呢?的確,偶然會有這類的個案發生,但並不是由高燒造成,而是原本就因腦炎、腦膜炎或高燒引起的抽筋過久導致大腦缺氧......等,所造成的大腦傷害,與高燒本身是兩回事。
氣管炎或肺炎也會發燒,但不會影響到大腦,由此可知,發燒與燒壞腦筋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體溫要高到多少,才應吃退燒藥?
退燒藥的目的在於使高溫減低,而不是完全不燒,另外藥吃多了對身體也有不良作用,所以由此可知只有在必要時才能服用退燒藥,以免濫用造成危險。
一般而言都在體溫達攝氏38.5℃ 以上時才開始服用,而且每次服藥中間一定要隔四至六小時。當然如果寶寶燒的並不高,譬如每天只燒兩三次,而且只達到38℃ 左右,也可以給他服用退燒藥,因為不會有過量的顧忌,但是其退燒的效果就不十分顯著了。
發燒時體溫為什麼會忽高忽低?
即使是正常的體溫,也不會衡定的一成不變,它是呈波型的高低狀,通常在清晨體溫最低,而下午體溫最高,但都維持在攝氏36℃ 至38℃ 之間。發燒時,體溫一樣是高低起伏的,這是典型的發燒,體溫調節中樞在此時被設定在39℃ 左右,高的時候可達40℃ 以上;過一會兒就降到38℃ 左右,然後沒多久,又會再升上去。所以幼兒生病發燒時,父母勿因短暫的燒退而心喜,因為一會兒之後,仍有可能再回升成高溫。
什麼時候才會自然退燒?
一般而論,發燒都要持續約三至五天左右,當然也有短期燒個 一兩 天的,或長的會燒到六七天,甚至兩個星期之久的,這要看病菌的種類及個人的免疫抵抗力而定。病好了以後,體溫調節中樞的設定就又會恢復成原來的攝氏37℃ 左右了。
為什麼吃了退燒藥之後,過沒多久又燒起來了?
退燒劑是是短暫地把燒降低一點,並不是『止』燒藥。它可以使身體感覺舒適些,是屬於症狀治療,而非真正的治根藥物。
退燒藥最主要的作用在於:
(1)
使體表面的血管擴張,血液中的熱可由體表散到空氣中
(2)
使汗液增加,流汗亦可幫助退燒
(3)
使體溫調節中樞所設定的溫度暫時地降低
(4)
使體內發炎的反應減緩一點,釋放出的毒素也減少一點。經由以上這些作用後,體溫都會有某種程度的暫時消退。但是在退燒的藥效消失後,身體又會發燒,這是因為疾病的因素還存在著的緣故。
為什麼吃了退燒藥,但燒一點都沒有退?
當這種現象發生的時候,可能是下面兩個原因:
一、藥效不足:沒有吃足夠或藥的品質有問題。
所以只要確定退燒藥沒有品質上的問題,還是應該必要時服用。
退燒藥千萬不可多服幾次或將劑量增加,以加強退燒的效果任何藥物(包括退燒藥)都有它們一定的用法,吃多了即會產生毒性。許多父母因愛兒心切,而把過多的退燒劑給幼兒服用,但用沒有燒,反而燒得更厲害,因為退燒藥的毒性反應之一,就是讓體溫升高。
市面上各種不同型式的退燒藥劑,有何差異?
以用法來分,有下列幾種:
一、口服劑:因退燒藥的本質成份都是帶苦味的,所以再加工製做成各種不同適於口服的型式:如,糖漿劑是專給幼兒服用的;口嚼劑適合五歲以下的幼童;片劑則專給已能良好吞嚥的孩童服用。口服的吸收效果不錯,一般在服用半小時後,即開始有退燒的作用產生。口服退燒劑在嚴重嘔吐的病童則不適用,因為會將藥吐出來。
二、栓劑::由肛門給藥,熟睡的幼兒使用此劑最方便,可以不用吵醒他起來吞藥。但對腹瀉的幼兒則不適用,因為栓劑會刺激肛門而使藥劑隨著水便排出。栓劑的平均吸收效果沒有一定,因此劑量不易控制。
三、針劑:可迅速達到退燒效果,但一般並不主張如此快速的退燒,因為對幼兒的身體不見得好,且打針易使寶寶哭叫,又易傳染肝炎........,所以應儘量避免。
不同的退燒藥最好不要隨意的互相併用,因為劑量不好控制,還是單獨使用比較安全。如果要併用的話,要先請教醫生。
其他的退燒方法:
父母時常碰到的問題是:藥己經按時吃了,但寶寶的燒還是很高,這個時候你可以採取下列幾種方法:
一、全身溫水拭浴: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 37 左右)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注意:千萬勿用冷水或酒精來拭浴,以免在短時間內快降溫,對寶寶不好。且燙熱的皮膚突然碰到冷水,寶寶的反應會劇烈,可能會抽搐。同理亦不宜於幼兒使用冰枕,因為幼兒不易轉動身體而易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冷,而酒精的氣味又會使幼兒昏睡,像喝醉了一般。
二、洗熱水澡:理論與前項相同。
三、多喝水:以助發汗。此外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體內的失水。
幼兒發燒可否吹冷氣或電扇以求降溫?
勿直接對著身體吹。可將幼兒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如果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則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發燒與疾病本身有何關連?
發燒只是疾病的症狀之一,而不是全部。醫師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響及進展,但通常父母只是看到疾病的外表;如發燒、嘔吐、咳嗽......等。醫師治病,首重病因的發現及能完全治癒的方法,而不是單純的只為退燒而己。所以在某些情況下,醫生會讓症狀(如發燒)持續地表現出來,以探尋內在真正的病因。 切記,不要一味的要求醫師退燒,去治療發燒這個症狀,而應遵從醫囑正確的找出引起發燒的原因,對症下藥。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1515&prev=1516&next=1514&l=f&fid=53







*******************************************************************************

【退燒常識】 大村鄉衛生所/黃建成醫師 如果我告訴你,我的三個孩子從未沒有使用退燒藥 ( 包括燒到四十度以上 ),你相信嗎? 我連續看過數萬人次的民眾從未沒有為他們打過一劑退燒針,你相信嗎? 你大可相信 ,因為我不喜歡幫人退燒!事實上,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發燒是最不須要處理的,因為發燒不是病,它是生病時一種自然而健康的生理現象。會發燒,表示身體的免疫系統正常。發燒是身體出了狀況的警示,好比敵機來襲時防空警報響起一般。我們要治療的是病,是擊退敵 機,那有想盡辦法消滅警報器的道理。 發燒的原因 我們的腦子裡有個叫「下視丘」的地方,專門負責調節人的體溫,讓體溫維持在一定的範圍。當這個體溫調節中樞受了某種影響就會發燒。可引起發燒的原因相當多,不過絕大多數是由病原體 ( 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體,黴菌 )感染造成的。 病原體感染人體後,體內的免疫系統便會動員白血球與敵人作戰,並刺激淋巴球產生抗體配合消滅敵人。 當病原體與白血球作戰後,其殘骸會釋出一種叫『熱原素』的東西,隨著血液循環到下視丘把體溫調高,人就發燒了!所以說,發燒是免疫功能正常下,人體對疾病的一種健康的反應。反之,如果免疫功能太差,例如有些早產兒、老年人與重病者,想燒也 燒不起來。 會燒過頭嗎? 不會的!大多數民眾都以為發燒就應該馬上退燒,否則萬一燒過頭了,燒壞腦筋,怎麼辦? 他們通常可以舉出例子加以証明。其實每個例子都是誤會!他們所舉的都是腦膜炎的個案。腦膜炎是病原體侵入腦部引起發炎的疾病,其主要症狀為頭痛、頸僵、嘔吐、高燒、昏迷等。好了之後,一部分人有癩癇或智障的後遺症。一般民眾不知道 『腦膜炎』這個病,只曉得該病人曾經發高燒,就認定是它幹的,真是天大的冤枉!其實一個腦膜炎的患者,不管燒到多高,有沒有退燒藥,結果都是一樣的。試想,破壞腦組織的那些病原體,要治療疾病的話,應該努力消滅病原體才對,給退燒藥有什麼用呢?何況發燒有一定的生理極限,高溫到某個限度就會停下來,不會愈燒愈高的。持續高燒是因為病原體還沒被完全消 滅之故,等病原體消滅了,燒自然就退了! 需不需要使用退燒藥? 發燒是人體生了病的警示,發燒的高度、形態與時間,都可提供醫師當作診斷與治療的參考。不當的退燒有時會隱蔽病情,影響診斷。譬如說合併腹痛的發燒,未經診斷前不給退燒藥 ( 也叫作解熱鎮痛劑 ) 已是醫界的共識。不過發燒引起種種的不適,到底需不需要給退燒藥應該視情況而定。在不是禁忌(不合併腹痛)的情形下,如果學生須要繼續上課的話,給顆退燒藥是恰當的。碰到講也講不通的家長給些退燒藥也是可以解釋得過去的? 如果是上班時間,我會考慮吃個退燒藥,否則發起燒來臉紅、心悸、四肢無力,如何面對病人呢?至於在家沒事的話,我只會多喝開水,多休息以待燒退。小孩子對發燒耐受力比大人好,有時燒到 三十九度以上仍然若無其事,活蹦亂跳的。如此,為什麼要給退燒藥呢? 我是不贊成一發燒給退燒藥的。本人初來大村衛生所上班時,發現護理人員打完預防針後就例行發給退燒藥,覺得這樣相當不好,容易讓民眾以為發燒就想該馬上吃藥退燒。於是交待護理人員往後不用發給退燒藥,以教育民眾取代之。打預防針 ( 主要是三合一疫苗 ) 引起的發燒通常兩三天就好了,根本不須要治療! 榮民總醫院有項研究,把打三合一 疫苗引起發燒的小孩子分成兩組,一組給退燒藥,一組不給退燒藥。結果發現不給退燒藥的 這組其血清 抗體濃度較高,可見發燒多少還是有驅動免疫方面的益處。 需要打退燒針嗎? 原則上是『能不打針盡量不打針,能不吃藥盡量不吃藥』。『退燒針』在先進國家早已被禁用! 可能是國人太愛打針的關係吧!衛生署尚未明令禁止。許多開業醫也樂用不疲! 然而純從醫學的觀點與教育的立場來看,打退燒針應該盡量避免的!除了針劑可能引起的種種併發問題之外,試想,有多少擔心焦慮的父母帶著小孩半夜求診,只為了本來他們可以自行處理的發燒呢?有多少發燒的病人或家屬在看完病後主動要求醫師為他們打一針呢?也許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也許有的醫師也一視同仁的對待自己的親人!不過我仍然深信,當個醫師的小孩,好處之一是針打得比別人少! 發燒要不要看醫生? 我建議發燒的病人還是趕快看醫生為宜,好讓醫師為您診斷並治療你的病。領了藥之後,除非有發燒以外的重要症狀,否則應該放心的把藥吃完再說,千萬不要只因為發燒而一再求診!有不少父母們,小孩吃了藥後燒還不退或退了又燒起來,以為該位醫師的處方沒效,以為該醫師的處方沒效,半夜三更又帶去看急診,甚至一連看了幾位醫師,真不值得如此!要知道,我們治療的是病,不是發燒啊!而疾病引起的發燒本來就是起起伏伏 的,不管有沒有使用退燒藥都是這樣。等急性期過了之後,燒也就退了! 如何照顧發燒的病人? 前述提及,我的三個小孩從沒有使用過退燒藥,那麼我是怎麼照顧他們的呢?簡單的,盡量讓病人舒服一點就是了!譬如說讓室內通風良好、多喝開水補充散失的水分、衣物不穿過多以舒適為宜、冬天用溫水,夏天用自來水擦操、冰枕可使頭部、臉部涼快些,以上都是幫助病人的好方法。我常告訴年輕的媽媽『一個優秀的母親要學會孩子發燒時不使用退燒藥』。 結論 發燒不是病,它是疾病所引起的一種症狀罷了!我們看醫生的目的是要治療病,不是要治療發燒,退燒藥的使用,只不過是讓病人舒服一些而己。為了免於民眾因『發燒看病』所苦,衛生單位應該多多教育民眾正確的面對與處理發燒的常識。筆者看病時,是否要開給退燒藥常常由患者自己決定,發現不少年輕的媽媽都能接受不使用退燒藥的觀念,也因此減少 了帶小孩子看醫生的次數。 筆者認為單純為退燒而打針應該被避免的,當民眾的醫療常識提昇之後,除非醫師認為給退燒藥對病人的健康有所幫助 ( 少數案例如此 ),否則是否開給退燒藥應該由病人自己或家屬來決定。民眾也應該學會如何使用退燒藥以備不時之需,相信將來有一天『病由醫師看,退燒自己來』會成為為普偏的醫療常識。 Dear All 小心含有阿斯匹靈成分之退燒劑 最近我家小朋友出水痘,幸好未有發燒症狀,就醫時小兒科醫師還是提醒,小心使用退燒劑,患有流行性感冒及水痘病症,切忌不可服用含有阿斯匹靈成分退燒劑,否則可能導致肝腦病變之雷式症候群,此症死亡率很高,現在小兒科第一線的用藥,多是以普拿疼藥物為主,而少用阿斯匹靈的藥物,但是市面藥房之退燒劑可能還售有含有阿斯匹靈成分產品之退燒劑 ( 包括市售之感冒成藥、藥房之配藥 ),要注意!! 病症還是到小醫院或診所就醫對症下藥較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