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如何教好2-3歲幼兒

2--3歲   
這個階段,你的寶寶會很樂意跟你一起在廚房忙活。   52、讓你的寶寶和你一起做飯,這樣可以提高他對吃飯的興趣。 53、如果他告訴你他餓了,最好馬上讓他吃到東西,因為寶寶很可能在等待的過程中被其他東西所吸引,而失去吃飯的興趣。 54、你可以開始給他吃一些高纖維的碳水化合物,比如土豆、黑米等,但是不要太多,寶寶的小肚子很容易填滿。 55、避免吃煎烤食物,最好煮或者用微波爐加工食物。 56、如果寶寶愛吃奶油,只在麵包上涂薄薄一層,不要給他吃太多。 57、限制寶寶吃甜食,這樣寶寶得齲齒的概率就小很多。 58、製作食物的時候,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的喜好。比如可以嘗試將蔬菜做得五彩繽紛,孩子自然會胃口大開。 59、在買水果或者蔬菜時,讓寶寶自己做出選擇,寶寶肯定會更樂意吃自己選的東西。


有些人稱3歲兒是一種“完成期”,也有人稱之為“所有的出發點”,其實兩種說法都包含著3歲兒的形態。
    和1、2歲兒相較之下,3歲兒不管在哪一方面都已經開始成長。尤其是和混亂及粗暴的2歲兒互作比較的話,3歲兒可說是編制的完成期。同時,3歲兒也立足于人類文化性的出發點,他們透過文化認知,將所有最原始的本性隱藏起來;因此,3歲兒的成長可視為一個階段分水嶺。對好動的2歲兒感到疲憊不堪的父母,可以從小孩到3歲後體會到安詳的感受了。     儘管3歲兒思考能力幼稚,但卻有靈敏而豐富的感情;在生活習慣上有著明顯的成長,而運動機能也已減少危險性。至於排泄方面,也不再那?需要大人幫忙了。     在社會方面,3歲兒已有顯著的成長,交友的層面擴大,而遊戲的種類也更加活潑;另外,對他人的感情動向及表情也很敏感,當心情好的時候就會和別人保持和諧及友愛的關係。     不過3歲兒在夜晚時間比較難應付,假如這個時候由白天上班的父親來陪伴,情況可能好一些。     不感覺累時,3歲兒會活蹦亂跳地參與團體遊戲或獨自享受遊戲的樂趣,各種具有創造性的活動他都想試試看。在會話能力方面有進步,聽話及說話的態度也都非常認真,對指導及規則都樂於遵從,這時大人應多給予指導。而且,了解博取小孩的信賴、尊敬和喜歡,大人要扮演著適當保護者的角色。     依照一般情形而言,3歲小孩有接受集體活動指導的必要,並且注意家庭以外的教育是否能讓小孩所接受。     當然,小孩成長過程中,除了接受父母提供的各種新課題以外,大人有時也應該聽聽孩子的意見作為參考。     1、 敏感的情緒

感情中有一種最早萌芽的原始感情,我們稱之為“情緒”,而幼兒的感情幾乎被情緒所左右。嬰兒的情緒最初只有快樂和不快樂兩種,其後如樹分枝般地,
2歲以後就有愛、得意、喜悅、憤怒、恐懼、厭惡等各種感情。
    2歲兒的情緒大多是衝動性的,容易興奮、感情起伏大;和2歲兒相較之下,3歲兒情緒就穩定多了。此時,大人便可以發現孩子的感情非常豐富且敏銳。由此可知幼兒的情緒比其他語言、智慧發育得更早,他們對事物往往不加以理解而直接以感情直覺去判斷。所以與其對幼兒說教講道理,不如訴諸情感效果來得好。看見父母吵架,他們會在一旁哭泣;見母親與奶奶之間不和,也會安慰媽媽說“今天奶奶不在真好。”     還有,他們對成人之間親密的感情也會敏感地接受與反應。有一位母親說這樣說:“我在看一部三角關係的電影時,不知不覺?劇中人物的命運而歎息流淚,想不到坐在一旁的3歲女兒也跟著掉眼淚,可真把我嚇了一跳呢!”3歲兒並不懂劇情,只是被母親的情緒感染,3歲兒就是這般的敏感。     如果雙親有困難,3歲幼兒會非常懂事,如需要幫忙他還會適時伸出援手。雙親高興,他們也很高興,甚至會說:“媽媽今天很開心!”     在這種情境下,雙親如果要管教幼兒或禁止他們做某種行?時,只要以不愉快的感情去刺激他即可。不過說是容易,如果真正要做卻是相當難的。因?每一位父母在命令幼兒時,自然而然都會變得嚴厲起來;而想禁止幼兒做某件事時,又會表現得猶豫不決、態度曖昧不明。     各種情緒當中“恐懼”對3歲兒最?強烈。不曾見過的動物、黑夜或看不到雙親在身邊等。都會使他們感到恐懼。“忿怒”的情緒在2歲時達到頂點,到3歲則趨於緩和,所以3歲兒較少發脾氣。“嫉妒”的情緒多半由於弟妹分享父母的愛。3歲兒也較少啼器,因?他已學會用哭以外的方式提出他的要求,所以哭鬧使父母心煩的情形也較少,他們已能體會雙親的心情了。     如果3歲兒若動輒發脾氣的話,雙親就得好好檢討。3歲兒在“愛”、“幽默”、“美”方面的情感變得十分豐富,由於情感會隨著成長而豐富,使經驗的累積變得穩定、多情,所以父母必須慎重處理。     2、 愛的學習

當幼兒有了弟弟或妹妹時,他就要開始學習與弟妹分享雙親的愛,這對幼兒來說,是相當不容易做到的。
    對3歲小孩而言,學習分享這件事確實很困難。不過,能儘早讓他體會人生的無奈,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所助益的;否則等到他長大以後,這份獨佔的愛才突然被分割,以致心理上受到打擊。因此,始終讓幼兒認?一切的愛集於自己一身,那對他而言才是真正的難過。若是這樣,幼兒將來上幼稚園會認?園裏的老師、朋友都只屬於自己所有,反而會受到取笑或責難。所以即使有些困難,也該讓3歲的幼兒知道“愛是必須與他人分享的”。     愛雖被分割,但是在3歲幼兒的心靈中,另一種愛卻悄悄萌芽了,而這種新的愛將能改變他的情緒;因?愛雖是一體卻有兩面,那就是“愛”與“被愛”。 過了3歲,幼兒開始尋找愛的物件。有些人對這種說法也許不以?然,他們認?孩子所需要的只是大人的疼愛;事實上,小孩出需要擁有愛的物件。     當然,他無法一開始就去愛家中所加入的嬰兒,起初會滿懷嫉妒,但是天天與嬰兒接觸,日子一久,愛就會慢慢滋長。同時,在這之前,先讓他經歷愛其他物件也很好。     這時孩子的生活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小寵物,像布制玩偶、洋娃娃、甚至嬰兒時期的玩具等,不過他最中意的還是有生命的動物。     然而,像小鳥、金魚等反應不明顯的動物,並不適於幼兒飼養,而貓似乎也較適合老人趣味;所以具有活動及積極性等特色的狗,才是最理想、最討人喜歡的。     孩子喜歡狗,而狗也喜歡孩子,他們之間的關係很容易成?一體。由這種經驗可知,幼兒渴望照顧與疼愛比自己弱小的動物,開始嘗試與被愛不同付出愛的喜悅。     尤其是備愛大人寵愛以及兄姊呵護的老?,更需要愛的物件;此時並不需要特別珍貴的名犬,反而是弱小的狗最適當。     有些神經質的母親深怕飼養的小狗一旦發生意外,會使幼兒痛苦而不敢飼養動物;但是果真有這?一天,相位那只小動物留給幼兒愛的經驗已足夠彌補悲傷。更何況這種失去所愛的痛苦,幼兒遲早都要面對的。     愛與被愛二者平衡,幼兒才能理解“愛”的真義。       3、 教養方法


在育兒的生涯中,父母也許會陶醉在1歲兒的天真無邪裏,以?這種樣子可以一直持續下去;一旦目睹2歲兒的反抗情緒才有所醒悟。正當他們耽心這種反抗不知要持續多久時,步入3歲的幼兒卻又表現出另一種溫柔的面貌,令他們著實大吃一驚!
    3歲兒有著可以治癒父母“育兒恐懼症”的沈著;他很安定,卻自我意識漸漸增強,凡事請求的情形也不見了,已不需要信賴父母來消除心中的不安。 在語言能力方面較以前進步,大人說話的內容比較容易懂,能自我表現,與人相處的情形良好,對於父母的命令都能聽從。     當他給予大人幫忙時,最喜歡看見大人高興並給予肯定,因此3歲兒特別喜歡幫助人。     無論在家裏、在朋友中,他開始培養忍讓、等待等耐性。     人們一向認?3歲是開始教養的年齡,這表示3歲兒已經到達開始需要管教的年齡;不過,也不能操之過急,必須確實、按部就班地引導他自動自發去做。     父母若急於教育、要求太多,會使3歲兒變得被動且扼殺了他的獨立性。

目前幼稚教育的科學理論正逐漸被確立,教導幼兒只要依循科學的育兒方法必能收效:

(1) 因材施教
3歲的安安小時候不管做什?事總是慢條斯理,經常被其他小朋友催著“快點、快點”,連父母對她的緩慢有時都會覺得不耐煩。但是有一天,幾個小孩同時幫媽媽做一件事情時,就她做得最徹底、最仔細,這使媽媽恍然大悟,原來她花那?多時間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要她快,勢必做得不仔細。
而她這種個性並非媽媽教的,而是與生俱來的。
父母在管教子女時,必須配合他們的個性,也就是因材施教才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 選擇合適的課題
把5歲小孩的課題硬塞給3歲的幼兒,然後對別人誇耀:“我的孩子已有5歲的水準了!”這樣一來勢必苦了孩子。況且,這種情形不可能長久維持下去,終有一天他會失去興趣,所以這並不是科學的指導方法。
視幼兒的發育情形,最初給他稍低水準的課題,等他達成後給予誇獎;然後再提高標準,但給予不能過於勉強,否則幼兒會喪失興趣。
當然幼兒在完成課題時,千萬別忘了誇獎他,這是促進他學習的原動力。     (3) 明確定出範本及目標
教導孩子時可先讓幼兒看範本,再告訴他:“在外面遇到認識的人要打招呼說:‘您好’”並示範給他看、讓他模仿,有不當之處立刻加以糾正。
不過,只教他形式,而不告訴他?什?要這樣做,即使他照做了,也缺乏打招呼的誠意。因此大人還得讓他瞭解打招呼的意義是“表示你遇見對方心裏高興,如果你不跟對方打招呼,他會以?你討厭他。”幼兒懂得這些道理以後,跟別人打招呼時就會面帶微笑。面對3歲兒的微笑,任何人都會打從心底感到愉快,這樣就達到打招呼的目的了。     (4) 機會教育
一次家中來了訪客,3歲的冰冰很興奮,但又無法加入大人的談話,於是他煩燥地在客廳裏鑽來鑽去,最後把一壺熱茶打翻,手也燙傷了。
從那次慘痛的經驗裏他學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有客人的時候,小孩必須在自己的房間裏玩或看畫冊。 許多事情都可讓幼兒得到機會教育,所以不管結果是好是壞,都應該讓幼兒想想“?什?會這樣”“應該怎樣做才對”。     (5) 承認他的心理狀態並加以勉勵
凡是眼睛所看得到的,都容易成?你教導幼兒的題材,但是孩子的心理狀態卻常被大人所忽視。 善解人意、忍人所不能忍的美德,在3歲兒身上經常可見。但是大人往往忽視而不加以適時的嘉獎或鼓勵。 一位每次到超級市場就吵著要吃霜淇淋的孩子,某次跟媽媽去購物時,媽媽事先和他約定不能買霜淇淋,於是他拼命地忍耐;媽媽知道他一直在忍耐,便適時地誇獎他說:“你忍耐得很好哦!”小孩聽了也很高興地回答:“媽媽怎?會知道?”由此可見因?他的忍耐受到肯定,使他得到一種滿足感。     (6) 教養必須徹底
有些父母管教子女都只有三分鐘熱情,想到時就說:“睡覺前要說晚安”、“吃飯時間要把電視關掉”,但講過之後自己也忘了;等到突然再想起時,才急急地訓示或加以責備,這就是他對子女的教養不夠徹底,小孩往往也不知道自己何時會被斥責而感到不安。西德的科學家曾經用貓作實驗,不定時給貓不同的食物,結果那些貓都顯得非常恐懼不安。 所以教養小孩不能隨興而行,一定要配合小孩的成長狀況立下長遠的計劃,按部就班地給予適當的課題與教導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abcmay99/article?mid=1434&prev=1494&next=1369&l=f&fid=24






*******************************************************************************

教育孩子先要瞭解孩子

教育孩子先要瞭解孩子
      現在的家長幾乎都只有一個孩子,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沒有過程可以重複,而結果大家都希望只看到一個,那就是成功。所以,很多家長擔憂、焦慮甚至手足無措,生怕教不好孩子,不能給他一個成功的人生。 ­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為家長提供一點幫助。教子有方欄目為此設立。把你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不解、擔憂和焦慮,告訴我們,我們幫你請教專家。我們會選取比較典型的個例,整理成文,供你借鑒。 ­
   開學快一個月,孩子們即將迎來秋假,當孩子們了無心事地盼著假期的到來時,家長們卻又開始擔憂起來。短短一個月時間,孩子的表現讓家長們非常不安:老師反 映,孩子上課總是分心,坐不住;兒子回家以後怎麼都不肯寫作業;女兒的情緒變化無常……近日,每日商報教子有方熱線接到了許多家長的來電,希望能請專 家幫忙分析分析孩子不聽話的原因,該怎麼解決。我們把家長們的問題集中起來,請了加州大學博士,潛能和行為模式專家夏紅恒為家長們支招。 ­
   夏 博士說,家長在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瞭解孩子。在 夏 博士眼中,孩子的學習風格可以分成四個類型:認知型、模仿型、逆思型和 開放型,每一個類型的孩子所需要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這些個性是從孩子一生下來就決定的,家長們首先要瞭解孩子的這些本性,並順著本性引導孩子,讓他們 向好的方向發展。 ­
     以朋友方式對待認知型孩子 ­
     如果是認知型的孩子,他在平時會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喜歡爭辯,喜歡問事情的來源,學習比較主動,但比較固執,常常不理會別人的感受。這類孩子比較適合美 式教育法,平常要以朋友的方式來對待他們。與孩子溝通時一定要以理服人,不要讓孩子感覺你在以大欺小,這樣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當你對孩子有某些想法或 要求時,可以用徵求的語氣說出來,比如,小寶,媽媽覺得這件事這樣做會好一點,你看是不是?或者,媽媽覺得這衣服比較適合你,你覺得怎麼樣?這 樣,孩子的想法會得到尊重,同時,也調動了孩子動腦思考的積極性。另外,認知型的孩子大多內省智慧比較強,簡單地說,就是做事比較有規劃,能夠制定人生 目標和計畫,並能掌握計畫的進度。所以,在這類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可以先訴情,比如對孩子說你這樣做,媽媽很難過之類的話。孩子在看到媽媽不開心的樣 子卻沒有責怪他時,就會自我反省,而且犯錯後抗拒的心理情緒也會相應下降。接下來的說理就會很順利,孩子一般不會再狡辯了,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親子之間發生 衝突。重要的是,家長一定要注意不能用你怎麼這麼笨,怎麼這麼不聽話……”之類的你訊息。經常說一些你這樣做,我怎樣……”之類的話,孩子會比較 容易接受。當孩子遇到挫折時,要給予鼓勵,而不是嘲諷,多說你現在做得已經很好了,爸爸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還不如你呢!”及時的鼓勵是很必要的,千萬不能 說你怎麼這麼笨啊,這麼點小事都做不好。這樣對孩子的打擊是很大的,容易養成孩子膽小懦弱的性格。 ­
     模仿型孩子要慎重選玩伴 ­
     這類孩子的原則性不強,但模仿能力很強。只要他感覺好玩或有興趣的事物,不論好壞,他一律都會學過來。他們的學習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例如在學校受同學影 響,回家受家長影響。所以,模仿型孩子的玩伴須慎重選擇,而且要及早告訴孩子什麼是正確的,是該學的;什麼是不好的,是不該學的。孩子在這個階段,與父母 相處的時間最多,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不要在孩子面前有不良的表現,以免孩子有樣學樣。平時瞭解一些孩子好的表現,並鼓勵誇獎,使孩子對好的事物加深 印象,形成良好的習慣。另外,多給孩子讀一些偉人傳記、歷史典故以及寓言,給孩子樹立榜樣能很好地規範孩子的行為。 ­
   尊重逆思型孩子的反常想法 ­
   逆思型的孩子總是以否定別人為自己的快樂。常常是媽媽做好了紅豆湯給孩子吃,孩子卻說想吃綠豆湯;而當媽媽第二天做了綠豆湯給他吃時,他又說想吃紅豆湯 了。這並不是孩子惡意要這樣做,而是出於一種本性。雖然孩子的一些行為與常人不同,但他卻擁有很強的創新能力,具有發明家的潛力。所以,掌握好孩子的特質 並用適當的方法去溝通,以往令你頭痛的愛找麻煩的孩子也會向你規劃好的方向前進的。 ­
   本類型的孩子思維方式與常人不同,常常用我們意想不到的角度考慮問題,讓有的家長、老師覺得很好笑。其實這只是孩子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已,不代表孩子的見 解、行為有錯。做家長的千萬不要斥責孩子,而是應該站在孩子看事物的角度給予理解、引導。切忌不尊重孩子的意見,強迫孩子順從大人的意思…… 夏 博士建議家 長可以採取以下互動方法:以激將法刺激孩子向相反方向發展(如,你不做這件事,不是因為你不想做,而是因為你根本做不到);以積分的方式給予獎勵,達到就 給予獎勵或禮物,反之則給予處罰,因為孩子喜歡競爭與挑戰;與孩子協商制定一個合理的管理獎勵辦法,以激發孩子的動力等等。 ­
   挖掘開放型孩子的學習潛能 ­
   這類孩子擁有開放思考以及大量吸收的能力,像海綿吸水一般。不足的是,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不強,教一點就學一點,不教就不學。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大可以教 授孩子各類知識,不要怕孩子吸收不了,也不要怕孩子太小會感覺累。正常情況下,這些孩子都會很輕鬆地吸收、消化大量知識。值得提醒的是,0—10歲是孩子 最關鍵的基礎期,此階段對孩子的培養意義特別重大。這類孩子的缺點是學習主動性不夠,屬被動學習型,如有家長陪同學習、一對一輔導效果更好。如果培養的力 度和廣度不夠,孩子的潛力就會被浪費。反之,孩子的許多智慧、技能都會有長足的發展。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59992&prev=60003&next=59301&l=f&fid=78






******************************************************************************

教育孩子要先讀懂他們的心
人們總愛用天真無邪來形容孩子,認為孩子沒有什麼心理活動。其實不然,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具有複雜的心理活動,而且由於心理抵抗力差,容易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父母要細心觀察,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活動,並引導其向健康的方向發展。故事一:支配狂陽陽
故事一:
   5歲的陽陽站在超市的玩具櫃前,向媽媽索要一個音樂坦克媽媽說不買,陽陽沉默片刻便開始大吵大鬧起來。媽媽無奈之下只好屈服。誰知這時陽陽的注意力 已經不在音樂坦克上了:他一把將媽媽遞過來的音樂坦克扔到地上,用腳踢媽媽、踹音樂坦克,甚至對過來勸說的售貨員又抓又打,圍觀的人越多他越 鬧得歡。這時,音樂坦克似乎早已在陽陽的視線之外,他失去控制般地撒野。
  分析
  任性是不少孩子的通病,如果孩子的任性行為得不到及時矯治,就會發展為心理障礙支配狂。顯然,陽陽的行為已經遠遠超出了任性的範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他已經由任性發展為支配狂。
   支配狂是一種由於性格過分偏激,導致情緒控制方面的障礙。具有支配狂的孩子過分地以自我為中心,無理要求所有的人都必須圍著他轉,並傾向通過極端的語 言、行為等來引起旁人的注意,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如上例中的陽陽,後來的目的已經不是要獲得音樂坦克,而是通過吵鬧、撒野的方式來引起周圍人對他 的關注。
  特別提示:有慢性疾病或身體有缺陷的孩子、被寵愛過度的孩子以及自幼受到忽視的孩子最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
  對策
  防勝於治。下面這些及時而恰當的早期教育相信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走火入魔
  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情緒變化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晴雨錶。當孩子出現任性行為時,一定要找出原因:是孩子沒有得到恰當的關注,受了委屈,還是孩子的合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然後針對具體原因及時疏解孩子的情緒,而不是一味斥責孩子。
  不要無限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父母絕不能因疼愛孩子而不斷無原則地滿足他,不管合不合理。比如,孩子挑剔食物,不妨就讓他餓一餓,絕不額外給食物,幾次之後,他就會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得不到父母支持的。
  教孩子學會與人合作。
  比如在家通過食物分享、角色遊戲等各種方式,讓孩子瞭解到自己只是家庭中的一個成員,而不是核心。
  樹立起父母的權威。
  當發現孩子開始有支配狂的行為苗頭時,應當明確告訴孩子不行就是不行,讓孩子能夠看到並領教父母的權威。
  當然,如果孩子已經形成了這種心理障礙,糾正起來就絕非一日之功了,建議儘早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故事二:小心眼的甜甜
  大年初一,奶奶給甜甜和她的表哥各準備了小禮包。甜甜看看手上的黃色禮包,又看了看表哥手中的紫色禮包,突然大哭起來,把自己的禮包摔到地上,撲上去搶紫色禮包。奶奶忙把兩個禮包當著甜甜的面拆開,原來是兩盒一模一樣的巧克力糖。
  甜甜破涕為笑,甜甜媽卻愁上心頭:這麼小的孩子哪來這麼強烈的妒意?
  細細想來,甜甜的嫉妒情緒存在已不是 一兩 天了。4歲時,鄰家孩子有一架鋼琴,而甜甜只有電子琴,甜甜為此生了許多天的悶氣。到鄰家做客時,她竟逮著鋼琴發洩般地亂彈一氣,甜甜媽當時雖然制止了她的惡劣行為,卻忽略了甜甜心理上的扭曲情緒。
  到了6歲,甜甜的妒意表現得更強烈了。有一次,同學娜娜向她借輔導書,明明甜甜昨天剛買回家,她卻說沒有。甜甜媽問她為何要說謊,甜甜毫無愧色地說,誰讓她什麼都比我強,我就是不想借給她!
  面對女兒如此強烈的嫉妒心理,甜甜媽不知所措。
  分析
  嫉妒是孩子自我意識覺醒的外在表現,一般來說,2歲之前的孩子還不會表現出妒意,但隨著年齡增大,逐漸與周圍的夥伴攀比,對自己幾經努力也無法達成的目標充滿不甘,這時,對幸運兒的心理排斥和強烈妒意就冒出來了。
   嫉妒一方面是待人不夠寬容的具體表現,另一方面也是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表現,是成長的副產品。通常,嫉妒情緒強烈的孩子,好勝心也強,願意為某方面 超出同齡人而付出加倍的努力。父母要做的,是解決因此而產生的虛榮、攀比、說謊、任性等負面因素,而不要把嫉妒背後的進取動力也一筆抹煞。
  對策
  鼓勵孩子承認自己的嫉妒:
  假如發現孩子有妒意,父母便斥之為可恥想法予以打壓,會加深孩子內心的矛盾與扭曲;鼓勵孩子說出來,才是舒解孩子內心壓力的最佳途徑。合理地解決孩子的一些需求,並鼓勵孩子化嫉妒為力量,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
  機智地誘導:
   有些靦腆、內向的孩子不會當面承認自己的嫉妒,他會把不甘和不滿壓抑在心裏,然後找不相干的事發脾氣,借題發揮。這時父母很容易較起真來我就不信戳不 穿你這點小把戲!但專家認為,點破大可不必,不妨讓孩子與被嫉妒的物件一起生活 一兩 天,讓他自己去感受十全十美的孩子和家庭是不存在的,對方也有煩惱,也 有得不到的東西,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故事三:玩忽悠的小強
  小強5歲生日那天,爸爸媽媽帶他去吃肯德基,他滿心歡 喜地跟著爸爸媽媽出了門,到了肯德基店門口,卻突然說不想吃了。為什麼?”“我不想浪費那麼多的錢。小強的回答讓爸爸媽媽十分感動,覺得有如此懂事的 孩子真是自己的福分。雖然爸爸媽媽一再勸說小強進去,但小強堅持己見,絲毫沒有要退讓的意思,於是爸爸媽媽也只好作罷。過了一會兒,小強發話了:媽媽, 我想買個東西。”“買什麼?”“我什麼都不要。小強狡黠地笑了。一家人在大街上溜達著,小強不時地冒出一句:媽媽,我想買個東西。但每次媽媽問他想 要什麼,他都回答說他什麼也不要。爸爸媽媽終於明白,實際上,小強是真的想要買點什麼。我知道你是真的想買點什麼。到底想要什麼呢?”“我不敢說,怕你 們不讓。小強終於扭扭捏捏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當爸爸媽媽向他保證為了慶祝他的生日,會滿足他的要求以後,小強才將真實想法告訴了爸爸媽媽——原來,他 想要一個夢寐以求而價格不菲的玩具。
  分析
  孩子之所以不敢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源于爸爸媽媽一向限制孩子買 那些他們自己認為毫無意義的玩具。孩子害怕失敗,所以只好與爸爸媽媽玩忽悠。爸爸媽媽給了孩子一種任何要求都不可能實現的挫折感,使孩子失去自信,不 敢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爸爸媽媽,這種過分壓抑的心態對孩子未必是一件好事情。
  對策
  對孩子的要求,只要合理,爸爸媽媽就應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儘量給予滿足。不能滿足的,要向孩子解釋清楚,讓孩子自願放棄要求。
   如何滿足孩子的願望有個度的問題,比如,如果周圍的孩子都擁有眾多的玩具,我們又如何限制自己的孩子期盼獲得喜愛的玩具的願望呢?給孩子適當的成就感 與挫折感都是必要的,孩子需要寬鬆但又不放任自流的環境來磨煉良好的心態。有著良好心態的孩子成人後才能健康地面對社會,並最終走向成功。
  貼心提示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是父母教養是否得當的反照。要想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父母需要做的不是軟硬兼施地去改變孩子,而是更多地窺探孩子的心理,並因勢利導,讓孩子心服口服地改變自己。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59026&prev=59301&l=f&fid=78







****************************************************************************


教父母妙招。應對兩歲幼兒的「難纏」


大紀元首頁>文化網>教育園地>家庭教育>教養方法

文章作者:葉子


照片作者與攝影:葉子

兩歲至三歲的幼兒處在一個很微妙的成長階段,他們剛剛和可愛的嬰兒時代告別,
內心深處萌生了想要獨立的願望,對周圍的世界又充滿了好奇和渴望,
但是由於受語言和身體發育的限制,很多的想法和願望都得不到一一實現,
有時甚至連準確的表達自己的需要都有很大的難度。
這樣就難怪他們會經常發脾氣、摔東西、大喊大叫、
哭鼻子、甚至會去欺負別的小朋友,
也難怪一些精疲力竭和愁眉不展的父母會把他們叫作“可怕的兩歲”。

其實如果我們能多瞭解一些這個階段幼兒的生理與心理特點,
可能會幫助我們理解他們的一些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行為。
如果我們能夠因“齡”而異採取一些實用的育兒策略,
就有可能讓幼兒變得自信快樂,
減少一些完全有可能避免的“戰鬥”。

兩至三歲幼兒的一些的心理和生理特點:

•他們身體成長迅速,體力旺盛,喜歡運動,如喜歡跑、跳、爬、騎單車等。

•幼兒自身的性格特點逐漸顯露,如熱情、害羞、好動、安靜等。

•他們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想要瞭解周圍的一切事情,卻沒有安全意識。 

•他們不會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有不如意的事情就會以傷心、哭泣、吵鬧等方式發洩。

•他們由於受語言表達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所限,當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需求時,
  或別人不理解自己時,就會以吵鬧或哭泣的方法解決;與同齡人發生這類問題時,
  則會發生打人,咬人,強搶等方式。

•他們比較“健忘”,注意力時間短,且易分散。

•他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以為世界和別人都是為他們而存在,
  不會認識到其他的人也有需要和感覺。
  所以有時不理解為什麼他們不可以做那些不允許做的事情。

一些比較實用的育兒策略
1、保持鎮定
無論孩子的行為如何,父母們請保持鎮定和平穩的語氣,千萬不要失態,
如對孩子大吼、大聲訓斥等。因為這反而會引起幼兒的興趣,
認為這是取得父母注意力或達到目的的辦法之一。

2、提供給幼兒大量的時間和機會來玩
身體方面大量的運動會增加幼兒的自信心和自我成功感,
在玩耍中,幼兒的語言、思維、想像、好奇心等方面的能力會大大增加,
而這些有益的經歷都會讓孩子變得開心快樂。
而且如果父母經常和幼兒在一起玩耍,
會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父母的愛和關注也會促使幼兒的情緒穩定、樂觀、向上。

3、避免過度的對孩子說“不”
因為此時的孩子還沒有安全意識,所以他們會做出許多“離譜”的事情。
但是如果您頻頻和孩子說“不要碰這個”,“不許動那個”,這就會增加孩子們的挫折感,
進而會讓他們非常不開心。所以父母應儘量為孩子創設一個安全自由的環境,
讓他們可以不受太多的拘束的自由的活動。
如在家裏適當間隔後,設立一個他們的遊玩天地。
外出時,也不帶他們去那些不適合幼兒去的場所。

4、瞭解自己孩子的性格,避免做孩子不喜歡的事情。
因為每個孩子的喜好和性格都不一樣,強迫他們做不喜歡的事情,會引起幼兒的不愉快心理,
如逼著很害羞的孩子去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接觸,有時會造成適得其反。

5、引導鼓勵孩子自立,但同時又要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
幼兒喜愛自己做事情,如果家長幫助過多的話,反而會讓他們不開心。
但別忘了他們仍然需要父母的許多關心和愛。

6、分散注意力
當不允許孩子做某事時,分散他們的注意力是一個很容易的辦法,
往往不會引起幼兒的過激反應。

7、重複規則
幼兒的記憶力保持時間很短,所以導致他們都很“健忘”,
剛剛說過的話就丟在了腦後,所以需要您不斷的重複。






*****************************************************************************

成功教育嬰兒的3大原則

成功教育嬰兒的3大原則
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中發現: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嬰兒時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原則與不成功的父母是不同的。成功父母更多地自學傾向於使用無錯、無批評、無壓力三大原則。

無錯原則
當嬰兒發生淘氣、打架、損壞物品等行為時,傳統教育觀念認為嬰兒犯錯誤了,並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說服教育甚至打罵。
無錯原則認為:這是嬰兒對客觀世界進行探索的行為,在嬰兒自己的意識中,並不認為這是一種不合理的行為。
實際上,嬰兒的淘氣、損壞物品是由於不正確的認知,他並沒有主動犯錯誤的動機。千萬不要因此而認為他是一個令人煩惱的故意惹人生氣的「討厭」嬰兒。嬰兒的對、錯的觀念與成人有很大差異,他們主要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和人的。
示例一:嬰兒在跑動中衝撞另一個嬰兒
他這樣做不是為了把別的嬰兒撞倒取樂,這是他與其他嬰兒交流的一種手段,也許他只是希望另一個嬰兒同他做追逐遊戲。
示例二:嬰兒總喜歡翻箱倒櫃,拆裝玩具、電器等
他絕不是一個淘氣的嬰兒,而是一個好奇心強、非常聰明的嬰兒!嬰兒需要不停地對周圍事物進行探知,從而積累經驗。他不停地翻亂物品、拆裝玩具等,正是認識事物的行為。
示例三:嬰兒到鄰居家裡拿了東西,回家後就據為己有這並不是道德問題。這是嬰兒對物品佔有慾的一種表現--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像是他的手臂一樣應該屬於自己。在嬰幼兒期,這種現象是非常自然。
無論是長大後道德上多麼好的人在3歲時也難免會這樣。對於這種現象當然不能鼓勵,但也不可大聲呵斥他。父母應逐步引導,讓嬰兒分清楚自己家的東西和別人家裡的東西是不同的,可以讓他玩
一會兒再送還給人家,並且盡量在嬰兒愉快情緒下讓他歸還物品。

無批評原則
一些父母在日常嬰兒教育中,一旦嬰兒出現不能令人滿意的行為,就對其大聲呵斥、批評或表露出十分厭煩的情緒。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十分不妥的,會使嬰兒不知應該怎麼去做,自信心大大受挫,於是只會什麼也不做,喪失應有的自我行為主動性,長大後會表現出退縮、自卑、缺乏主動性等個性問題。
對0-3歲的嬰兒來說,說理性批評是有好處的,但是他並不能完全聽懂。因此,教給嬰兒正確的行為方式判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並且,在不斷地嘗試中,嬰兒會感知哪些是令人喜歡的行為,哪些行為是不招人喜歡的。
示例一:哭鬧不止的嬰兒
沒有嬰兒是喜歡哭的。面對哭鬧的嬰兒,對其進行嚴厲地批評毫無意義。父母應該把力氣放在分辨嬰兒的哭泣原因,再想些幫助他的辦法。如果嬰兒是因為針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哭鬧,父母應耐心告訴他不能滿足他的原因。如果解釋和勸導都無效,可以適當採取不理睬行為,讓他哭夠就可以 了。
示例二:嬰兒咬人
無批評人代表縱容嬰兒,必要的時候採取措施,如隔離辦法。咬人行為是不被允許的,這時可以採用隔離的辦法。首先向嬰兒指出這種行為是不可以的,然後讓他暫時離開這種情境。同大聲斥責、批評比較起來,隔離辦法會立即見效,而且用行為是嬰兒意識到行為不被允許更直接、效果會更好。
需注意的是,隔離一般不會造成對嬰兒感情的傷害,但不要把嬰兒關在小黑屋等令嬰兒恐懼的地
方。隔離只是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嬰兒得不到他人的注意,得不到他的一些權利,就像比賽中罰出
場幾分鐘一樣。

無壓力原則
一點兒壓力也不給嬰兒,讓嬰兒在一種極為順利的環境中成長,那麼嬰兒長大後遇到困難了豈不手
足無措?事實上,無壓力原則並不是這樣理解的。
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認為,一個只有在平等尊重的情境下才能產生合理、創新的思維。
示例一:一些語言是家長不該有的
有些父母在養育嬰兒過程中,盲目運用自己的權威地位,食嬰兒內心產生不必要的恐懼和緊張。
「你要是做不好,長大只能要飯了」!
「再不好好做,就把你關進小黑屋」!
更嚴重的:「你表現這麼差,真不是我們生的孩子」!「你再不聽話,將對你如何何……」此類語言或者做法,都會給嬰兒造成不必要的恐懼,使嬰兒失去對自己的肯定和勇氣。嬰兒在恐懼 和緊張情況下往往產生自我被動、退縮、怯懦。
示例二:幼兒園教師讓嬰兒在冰雪天穿不多的衣服做室外活動
平時我們說一個應該有壓力才會奮進,這種壓力是指挑戰,它是在已經有了戰勝困難和戰勝自我的 思想準備和勇氣。這些嬰兒是在鼓勵、進取、內心充滿勇氣的情況下去做的,這個活動鍛煉了他們 的耐寒能力和意志力。
示例三:愛迪生童年的故事
愛迪生的整個小學教育是在母親的身邊完成的。因為在學校裡,教師完全是專制式的,並且教師不 允許他提所謂愚蠢的問題。相反地,愛迪生的母親對他很有耐心,十分親切,樂於回答他各種各樣 的問題。有趣的是,愛迪生正是脫離了那種壓制式的不良的教育,和成為一個偉大的發明家。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nanny-diary/article?mid=713&prev=720&next=665&l=f&fid=12






****************************************************************************

與2~3歲的孩子相處的技巧

1.訂規矩

2.接納他對「一致」的需求

3.接受他尋求安全感的慰藉物

4.把重要的東西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

5.【避免不留餘地的指令】

6.設法轉移他的注意力

7.避免給他討價還價的機會

8.讓他自己說他想要怎麼解決問題

9.改變話題或離開現場

10.把計畫事先告訴他

11.讓生活處處充滿音樂感

12.不理會他的大哭大鬧

13.適當的給他機會做選擇

14.不要吝嗇你的鼓勵

以上資料
源自~巧連智教材活用手冊





***********************************************************************
給2~3歲孩子父母的提醒
1.不要期望日常事務會順利的進行,盡量放寬心胸。

2.如果事先沒有提醒或緩衝,不要突然改變任何常規,以免孩子無所適從。

3.避免提出任何可以用「不」回答的問題。

4.如果事關重要,不要讓孩子自己選擇。

5.不要期望孩子會毫無問題的等待或輪流。

6.避免對孩子說出極端、不留餘地的話。

7.避免對孩子的要求和頑固而情緒激動。

8.聽了孩子的「不」或「我不要」的反抗話語,不要太吃驚或激動。

9.不要期望孩子會大方的和其它孩子分享玩具。

10.不要突然拿走會讓孩子產生安全感的毯子,或是他心愛的玩具,也不要表示看不慣,要多尊重他。

11.放慢腳步,告訴自己;「孩子只是正在經過『這個時期』」。

12.別擔心孩子的智商,不要老是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13.不要沉溺在孩子依賴的「媽媽做」、「爸爸做」撒嬌聲中,而昏頭轉向。

14.如果想幫孩子,而他卻不想要別人幫忙,不要難過,放手讓他試試看。

以上資料
源自~巧連智教材活用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