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寶寶爬行好處多多



作者:江長奇 - 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組長 - 臺安醫院
     
爬行在寶寶的動作與知能發展占著蠻重要的地位,在爬行的過程中除了手腳接觸地面得到不同地面給予四肢不同的觸覺刺激,同時四肢與軀幹亦需有足夠的肌力發展對抗寶寶自身的體重。對認知而言,爬行是寶寶身體有能力自主且準確移動的第一種方式,也是寶寶開拓視野的第一步,對於寶寶的認知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寶寶的爬行中,由於需要手腳合作才能將身體往前移動,藉此大量練習手腳協調運動,而在爬行時的心肺消耗是翻滾時所需消耗一倍以上,可以增加心肺耐受力,以期達到未來站立及快走時所需的心肺需求。
寶寶七個月時會先學會獨立坐在地上,對周遭物體有興趣時會將身體轉為移向物體,因為手支撐力量不足會轉成趴在地上抬頭直視物體,以手抓地的方式企圖將身體移向物體,這是寶寶開始學爬的第一步,但是因為手腳力氣不足,因此會看到寶寶空晃手腳身體卻無法前進,到七個月半時開始發展爬行,通常一開始因為是大腿貼地,所以大腿收縮時身體會後退,加上手臂伸直的力氣發展較早,因此一開始爬行通常會先向後爬,之後等到手腳有足夠的推力時再往前爬。
早期寶寶爬的方式是肚子貼地採匍匐前進,等到身體軀幹有足夠的力氣支撐身體重量且手腳可以一同將身體撐起時才開始採取肚子離地的爬行方式。
每個寶寶開始爬行的時間不一致,有的比較早有的比較晚,通常六到十個月開始爬行是可以接受時間範圍,有些寶寶在學習站立之前並不經過爬行的階段,而選擇直接站立,這也是容許的生長歷程,有些家長認為寶寶不經過爬行會對未來造成不良的影響,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這兩者有相關性,但是不否認的爬行對寶寶的感覺動作與認知發展有助益,如果寶寶不排斥爬行的動作是可以多鼓勵寶寶在站之前多爬行。
在此提供幾點原則讓家長鼓勵寶寶進行爬行運動:
1.   不要太急迫讓寶寶進行爬行運動,先觀察寶寶的頭部控制是否成熟趴著時是否會以手肘撐地觀察周圍,對好奇的物體是否會想以雙手擺動企圖前進。
2.   不要強迫性押著寶寶趴下,並推他向前進,這樣會令寶寶引起不舒服的感覺,應多以玩具誘導,將玩具漸漸遠離寶寶身邊,讓寶寶企圖以手腳擺動接近物體。
3.   剛開始學爬行運動時,寶寶因為腳的力氣較為不足,因此爸媽可以將手掌貼近寶寶的手掌,跟著寶寶出力的節奏,在寶寶腳一蹬時,跟著出力,輕輕從出力的腳推寶寶一把,讓寶寶瞭解這樣的出力方式是可以讓身體前進。
4.   在寶寶願意爬行時,進行爬行運動;當寶寶感覺累時就給予休息,不要勉強,尤其在剛學習爬行運動時。
5.   可以分段跟寶寶進行爬行訓練,每次10~20分鐘,每天進行四次,一邊玩遊戲一邊進行。
爬行運動可以給予寶寶感覺刺激、肢體動作學習與增進認知發展,但是不是每一個寶寶都必須經過爬行才會站立,家長不可著急或急迫,每個寶寶都有其獨特性,務必在寶寶願意的情形下進行。




************************************************************************
抱多動少 半數6月嬰不會爬 .
甯瑋瑜台北報導】衛生署最新調查發現,六個月大的寶寶多數已能翻身、發出笑聲,卻不到半數能肚子貼地爬行,不符合半歲時應達到的發展里程碑。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長邱淑媞指出,家長總讓寶寶躺著或抱著,致寶寶沒機會到處爬,建議應讓寶寶多趴著玩。

衛生署二○○五年起,追蹤近兩萬五千名嬰兒進行「出生世代調查」,預計追蹤到成人,最近完成三歲以下的發展里程碑分析。不同年齡層有不同發展里程碑,如半歲有五項里程碑,包含翻身、貼肚爬行、將物品由一手移到另一手、發出笑聲,看到主要照顧者會主動微笑。

一歲半會喊爸媽

調查發現半歲寶寶僅約四成五可貼肚爬行,另四項里程碑則皆有八、九成達成率。邱淑媞分析,貼肚爬行屬大動作發展,可能是家長總讓寶寶躺或抱著,「建議家長別過度保護,應讓寶寶多趴著玩。」半歲寶寶還要能對照顧者微笑,若不會注視,須留意是自閉症。

調查也顯示,九成五的一歲半寶寶能拿筆亂塗、有意義地喊爸媽;三歲幾乎都能模仿大人說話動作,自行走路不會跌倒,還會到不同地方找東西。

童綜合醫院副院長遲景上說,發展里程碑指兒童特定年齡時,應表現出的身心發展,如動作、語言、認知、社會適應等,動作分粗動作與精細動作,粗動作指站立、走路,精細動作與手部操作有關。

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李秉穎說,政府提供七歲以下兒童七次檢查,家長務必帶孩子讓醫師評估生長發展是否符合同齡進度。

早療把握三歲前

遲景上提醒,家長應密切觀察,在兒童健康手冊上勾選、確認是否符合指標,三到五歲腦細胞分化能力最強,若有發展遲緩,可趕在三歲前黃金期治療。






*********************************************************************
六歲之前步態變變變
黃如玉◎著
寶寶從一歲左右開始學會走路,一直到三、四歲,寶寶的走路方式會經歷幾次的改變。之所以會有這些變化,是因為寶寶剛出生時,腳底的足弓還沒有發展完全,脂肪的比例與成人的腳底比較起來是相對偏高的,所以在承受重量的時候,看起來會有足弓塌陷的情形。要讓寶寶的足弓慢慢長好,自然而然成為正常腳型,訣竅就是盡量讓孩子在赤腳的情況下學習走路、跑步,會是比較好的作法。

至於寶寶什麼時候才會走路?是許多父母很關心的事。以脊骨神經醫學的角度,認為寶寶與生俱來的能力,會知道什麼時候自己的骨骼、韌帶、關節、肌肉等組織是處於準備好的狀態,一旦時機成熟,寶寶自然就會開始走路了。

寶寶從O型腿到X型腿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全身都是縮著的,因此髖關節和膝蓋是完全彎曲,使得小腿和腳底會往內旋轉。當孩子開始學會走路之後,腿型會呈現像是有點O型腿的情況,這是正常現象不需要太過擔心。一直到三歲左右,腿型反而會呈現X型腿的樣子,以正常的發展狀態來說,到六、七歲時腿型就會自然變直。
.寶寶O型腿到X型腿示意圖

Point在三歲之前,寶寶的髖關節和膝蓋關節會比較彎,因此會呈現類似O型腿的樣子,三歲之後則會漸漸呈現為X型腿的腿型,六、七歲之後腿型自然變直。

寶寶學走路呈現外八步態
千萬不要以成人的標準,來看待正在學習走路的寶寶。寶寶剛學習走路時,多用腳掌前端的力量,臀部會比較翹,而且會整隻腳一起提起來踏下去,就像是唐老鴨一樣搖搖晃晃,步伐會與肩同寬或是比肩膀還要寬。有些寶寶為了支撐身體重量的平衡,會出現這個時期可以被接受的正常外八步態,這種姿勢在三歲左右就會慢慢恢復。另外,在剛學走路的這個時期,如果寶寶的手還不太會擺動,也不用太過於擔心,兩歲之後就會正常擺動了。

當寶寶兩歲多,不但會開始自然的擺動手臂,並且會使用腳跟來走路,也就是說已經能夠利用腳跟受力,讓前足做反彈,這是學習走路的正常變化。如果寶寶三歲之後,走路還像唐老鴨般出現外八步態,就要注意是否有髖關節的問題。

.寶寶學走路的外八步態示意圖
 
Point寶寶剛學習走路時,多用腳掌前端力量,而且會整隻腳一起提起來踏下去,步伐的樣子有時候會與肩同寬,或是出現比肩膀還要寬的外八步態。

寶寶學走路呈現內八步態
如果寶寶出生前胎位不正,腳底內旋的可能性會比一般寶寶高出很多,而且由於內旋的關係,走起路來會呈現較為明顯的內八步態。即使如此,有百分之九十的寶寶在過了一歲之後,會自己慢慢變為正常步態。如果過了兩歲還是有嚴重內八步態的狀況,就需要特別留意。

另外有一種內八步態的原因,是由於小腿的骨頭往內旋轉造成的,這種內八旋轉的位置大約在膝蓋的位置,在寶寶過了三歲之後應該會自然的恢復。但是,如果寶寶曾經有摔傷的紀錄,或是在按壓寶寶的膝蓋時有疼痛的反應,就需要尋求專家的協助了。

.寶寶學走路的內八步態示意圖
Point寶寶走起路來會呈現較為明顯的內八步態,可能是因為出生前胎位不正或是小腿的骨頭往內旋轉,通常到三歲左右應該會自然的恢復。
如果三歲到六歲的小孩,有內八步態的情形,大多都是髖關節內旋造成的,這些孩子最晚在十歲左右,當步態機制發展到跟成人一樣時,會慢慢變回正常步態;不過,通常這些小孩坐在地上的時候,會很習慣的以「反盤腿」的姿勢坐著,父母一定要從旁協助糾正,因為這樣的坐姿會讓髖關節內旋的情況更嚴重。
.小女孩反腿坐示意圖
Point千萬不要讓孩子養成「反盤腿」的坐姿,這樣只會讓髖關節內旋的情況更嚴重。
脊骨健康小百科
爬行對寶寶的好處有哪些?
一般來說,寶寶大約在九到十個月時會開始學習爬行,這個過程對於嬰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誠如大家所知,我們的左腦控制著右半邊身體的動作,而右腦控制了左半邊身體的動作,當寶寶在爬行的時候,需要左腳和右手,以及右腳和左手,做出同時間相對應的協調與平衡。對於寶寶來說,左右兩邊上下的同步動作,對於神經傳導和腦部的發展有相當大的益處。
有研究指出,爬行時間較短的嬰兒,在入學測驗時的表現,比不上爬行時間正常的嬰兒。換句話說,讓寶寶在自然的發展下爬行一段時間之後,再學習站立和走路,對腦部發展會有比較大的幫助。
新自然主義出版
《孩子的脊骨健康密碼增訂版》
(資料來源:新自然主義出版 提供)







******************************************************************************
嬰兒 學站跟學爬 階段

一、嬰兒學爬階段

(一)發展時機:

  八~九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

  大致上分為兩個階段,為俯爬以及狗爬式。一般而言,寶寶在八個月左右時懂得自然的爬行。在學習爬行的初期,幾乎都是以同手同腳的移動方式進行,之後會緩慢。在九個月大時,身體才能慢慢離開地面,採兩手前後交替的方式,開始順利的往前爬行。

 

(三)所代表的意義:

  爬行是所有粗動作發展的基礎,讓孩子爬行幾個月的時間是有許多好處的。首 還會左右轉動,這樣的舉動對頸部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另外幼兒爬行時用手腕支撐身體重量,能訓練手腕的力氣,對孩子未來拿湯匙吃飯、拿筆塗鴉都有所助益。在寶寶爬行的過程中,更可訓練寶寶膝、臂動作的協調與四肢關節的靈活度。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

  有些寶寶在爬行時出現用一腿爬行來帶動另一腿的方式,如此易讓父母誤以為寶寶另一腿發育不良,劉士嘉醫師指出,會出現這種情形是因為嬰兒在剛開始學習爬行時,兩隻腳的力量並不平衡,經常一隻腳較不靈活,這種情況屬於正常現象,父母不須過度擔憂,然而如果這種狀況維持太久而沒有改進,就要懷疑寶寶可能罹患了肌肉神經或腦性麻痺等異常狀況。爬行最容易發生的是頭部的外傷,當寶寶撞到頭部時,不管當時有無出現不舒服的情形,父母都應仔細觀察寶寶,最好在寶寶睡覺時也能叫醒他2~3次,看看是否有異狀,如果孩子出現嚴重頭痛、嘔吐、昏睡、抽慉等症狀就要立即送醫,特別提醒父母在發生頭部傷害的三天內,都應細心觀察。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建議父母應儘量把寶寶放在地板上,並利用色彩鮮豔、豐富的玩具或其他有趣的東西,誘導寶寶向前爬行、當寶寶努力爬到「終點」時,父母也別忘了須適時給予鼓勵。此外,為了讓寶寶爬得好,一定要將爬行的環境準備完善。爬行的地方必須軟硬適中,摩擦力不可過大或過小,父母可於地皮上鋪設塑膠軟墊或巧拼地板等輔助用品,為寶寶營造一個安全的爬行環境。

 

(六)建議輔助工具:

  各式色彩鮮豔的玩具、圖片、軟墊、巧拼地板。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

  當寶寶到了爬行的階段,容易碰到的危險地方或物品更多樣化了,吳芬芬醫師提醒父母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容易發生意外的地方:

1.地板:

水泥、磨石子、磁磚等所鋪設的地板,對學習爬行的寶寶來說,都容易因一不小心跌倒,而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為避免發生危險,可在硬地板上面鋪設軟墊,不過注意要使用厚度較高的軟墊才能發揮功用,並且避免買有很多小花紋的軟墊,以防寶寶將小花紋摳起來吃。

2.桌角、櫃子角:

尖銳的桌角或者是櫃子角,對家有學爬的寶寶來說簡直就是個「危險地帶」,其改善的方式為:最好一律將所有的桌角或櫃子角套上護墊,就算嬰幼兒不慎撞到,也能將傷害降到最低。

3.電插座:

寶寶在到處爬行的過程中,可能會爬到插座附近,如不小心留意將有觸電的危險,父母可使用電插座的防護蓋,在未使用的插座上加裝此一裝置,或是使用安全插座。

 



二、嬰兒學站階段7大重點

(一)發展時機:

  八~十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

  吳芬芬醫師指出,一般嬰兒在八個月大左右可經由扶持而慢慢學習站立,九個月時能攀扶著傢具站起來,到了十個月大時就可獨立站立。

 

(三)所代表的意義:

  站是走的前驅期,嬰兒在學會了站及接下來走的動作之後,其活動力會比之前增加好幾倍。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

  O型腿、X型腿、內八、外八、扁平足這些腿部問題常令父母十分憂心,但劉士嘉醫師表示,這些都是屬於生理性的情況,無關疾病問題,而是與個人差異有關,會自然而然隨著時間而漸漸獲得改善,與坐學步車或學習走路毫無關連。他更進一步指出,在扁平足方面,只要寶寶在墊腳時出現弓狀,父母就不須擔心。而在O型腿方面,通常99%都是屬於生理性情況,通常在寶寶一歲半~二歲半左右會漸修正,但如果過了三歲之後仍有此問題,就該考慮是否屬於病態。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父母可將寶寶放在家中桌子前或是茶几前,最好選擇高度與寶寶高度較適當者,再將寶寶喜愛的玩具放置在桌面上,讓他站著玩玩具,藉此訓練他雙腿的耐力及穩定性。另外,仰臥起坐及蹬腿運動也非常適合此段的父母與寶寶一起進行。

◎仰臥起坐: 讓寶寶仰躺,家長拉寶寶的雙手讓他坐起站立坐下躺下,如此重複進行,可增強寶寶的肌力。

◎蹬腿運動: 父母從寶寶腋下將其抱起,讓寶寶在父母身上彈跳,如此可促進寶寶腿部的伸展。

 

(六)建議輔助工具:

  各式玩具、高度與寶寶身高相當的桌子。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

  針對會站的寶寶所需注意的安全環境設計如下:

1.桌子: 切勿讓寶寶獨自站在蓋有垂落桌巾的桌腳旁,因為寶寶可能會去拉桌腳而扯下桌面上的東西,造成危險。建議家有學站時期的嬰兒,最好不要在桌子上鋪設垂落於桌腳的桌巾。

2.冰箱: 會站的寶寶也可能會去開冰箱的門,寶寶隨意的去開啟冰箱可能會導致危險。父母可使用防止隨意開門的門氈,此外在冰箱上可加貼安全的裝置,以防止嬰兒隨意去開啟冰箱。

3.電扇: 防止寶寶的手因一時好奇而將其伸入電扇中,父母在選擇電扇時,宜選擇有加裝安全防護的設計,當寶寶一碰觸時電扇就會停止,或者加套較細間隔的防護網。

 

三、嬰兒學走階段7大重點

(一)發展時機:

  十~十五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

  寶寶走的動作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十~十一個月):

  此階段是寶寶開始學習行走的第一階段,當父母發現寶寶在放手後能穩定站立,可以開始嘗試走路了!

◎第二階段(十二個月左右):

  蹲是此階段重要的發展過程,父母應注重寶寶站站連貫動作的訓練,如此做可增進寶寶腿部的肌力,並可以訓練身體的協調度。

◎第三階段(十二個月以上):

  此時寶寶扶著東西能夠行走,接下來必須讓寶寶學習放開手也能走二~三步,此階段需要加強寶寶平衡感的訓練。

◎第四階段(十三個月左右):

  此時父母除了繼續訓練腿部的肌力,及身體與眼睛的協調度之外,也要著重在訓練寶寶對不同地面的適應能力。

◎第五階段(十三~十五個月):

  寶寶已經能行走良好,對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漸增強,父母應該在此時滿足他的好奇心,使其朝正向發展。

 

(三)所代表的意義:

  當寶寶開始走路就代表著具備以下三項條件:

1. 寶寶能自主性的握拳,並隨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腳趾。

2. 寶寶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經足以支撐本身的重量。

3. 寶寶已經能靈活的轉移身體各部位的重心,並懂得運用四肢關節,上下肢各動作的發展也已經能協調得好。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

  有些寶寶在學習走路時會出現墊腳尖走路的行為,這到底是正常或異常呢?劉士嘉醫師表示,父母可觀察寶寶墊腳尖走路的頻率來判斷是否為異常現象,若寶寶有時用墊腳尖的方式走路,有時恢復正常狀態,則毋需擔憂。一般來說,寶寶大約在三歲之後運動協調才發展成熟,在此之前走路走不穩都不用過度擔心。很多剛學會走路的寶寶最容易發生的意外就是扭傷,再加上這時候的寶寶通常不能表達的非常清楚,父母就要細心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來得知。劉士嘉醫師表示,父母應仔細觀察寶寶走路是否出現一拐一拐的,或者躺在床上踢一踢,看寶寶是否能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壓一壓寶寶腿部各部位,看看寶寶是否會感到疼痛。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第一階段: 父母可利用學步用的推車或是學步車,協助寶寶忘記走路的恐懼感學習行走。

◎第二階段: 訓練寶寶學習蹲站的方式為,父母將玩具丟在地上,讓寶寶自己撿起來。

◎第三階段: 父母可以各自站在兩頭,讓寶寶慢慢從爸爸的這一頭走到媽媽的那一頭。

◎第四階段: 讓寶寶練習爬樓梯,如家中沒有樓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讓寶寶一上一下、一下一上的練習。

◎第五階段: 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邊高、一邊低的斜坡,但傾斜度不要太大,讓寶寶從高處走向低處,或由低處走向高處,此時父母須在一旁牽扶,以防止寶寶跌下來。

  依以上五個階段走路動作發展的不同而給予不同的輔助方式。

 

(六)建議輔助工具:

  學步車、樓梯、木板、小椅子。 

『備註』:寶寶在使用學步車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要領:

1.最好等寶寶七個月大以後,能夠支撐頸部並平穩坐立時再使用。

2.學步車的高度須適合寶寶的身高,不宜過高或過低。

3.每次使用的時間不宜過長,以不超過20分鐘為原則。

4.使用學步車應在大人們的視線範圍內。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

  學走路的寶寶所碰到的危險比前面幾項動作接觸的危險來得更多了,在環境安全的注意上,父母可要費更多的心思。除了居家環境的安全外,父母也可幫寶寶穿上防滑的鞋襪,以防止寶寶跌倒。

1.陽台:

寶寶一旦學會行走,「到處亂走」是必然的情形,此時父母就必須特別留意寶寶走到陽台上。沒有圍欄或欄杆在85公分以下,欄杆間隔過大(超過10公分以上),或者陽台上擺小凳子....等容易使寶寶誤爬上,而導致危險。

2.傢俱:

傢俱的擺設應儘量避免妨礙寶寶學習行走,父母宜將所有具危險性的物品放置高處或移走,並且須留意所有傢俱中具有尖銳的,角以防寶寶去碰撞。

3.門、窗:

寶寶容易在開關門中發生夾傷,父母可使用門防夾軟墊來避免危險;至於窗戶方面,最怕寶寶走窗邊玩窗簾繩,如此容易發生被繩子纏繞造成窒息的危險

 


把握最佳的輔助時機

  整個嬰兒期寶寶的動作發展是否正常,關係著生理健康及日後的認知發展,如果寶寶動作發展受阻,不但會影響日後的學習,也會形成心理的障礙,所以父母應該時時注意寶寶每個階段的動作發展情形。

  另外,寶寶每個動作的發展都代表著一層意義,如果能在最佳的時機給予適當輔助,對寶寶的動作發展將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52302927








********************************************************************************

嬰幼兒學習爬行 家長協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