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招搞定厭奶寶寶 |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主任 彭純芝
|
家長常會很困擾,希望這種餵奶好像打仗的日子早點過去。雖然醫師或一些育兒經都會告訴父母,這是許多寶寶會經歷的過程,只要沒生病,以平常心看待就好了。然而實際上,能如此豁達的父母實在不多! |
「想盡辦法讓寶寶吃」是多數家長會做的選擇,而以下一些做法可提供為寶寶厭奶所苦的爸媽實際的參考:
1. 營造理想的進食環境:
最基本的是觀察寶寶在什麼情況下餵食的最理想,而去營造一個最適當的進食環境。大多數的寶寶在一個安靜、較不會被干擾的場所比較容易專心吃奶。
2. 父母必須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
因為寶寶會感受到餵食者緊繃的情緒,而影響其食慾。
3. 適時給予寶寶關愛與鼓勵:
如此寶寶會有最好的進食心情。
4. 千萬不可「不擇手段」:
逼食、強迫他,或大發脾氣,弄得寶寶哭鬧收場,這是最笨的方法,常常會適得其反。
5. 嘗試副食品:
其實,4~6個月大的小寶寶也可以接觸副食品了,有時可以嘗試用湯匙餵食一些簡單的副食品(果汁、米糊、麥糊),讓寶寶接觸奶瓶以外的食物來源,一來多多少少吃一點,二來也訓練寶寶的口腔適應性,將來對固體食物的接受度會比較好。
6. 促進食慾用藥:
必要時,醫師可以使用一些促進食慾的藥,對一部份小朋友也許有幫忙。
7. 補充維生素:
對於喝奶量很少的寶寶,這也是一個不錯方法。
食量雖少,但成長沒問題
這個階段的寶寶雖然吃得少,大多仍能維持該有的成長,也沒有證據顯示會影響智能發展。所以父母可依生長曲線圖,評估寶寶的生長情形,若沒有偏離該有的成長曲線,大可順其自然。
若有疾病症狀則要就醫
不過仍要注意,還是要小心辨別有無其他影響食慾的原因存在。並不是每個不喝奶的寶寶都可以很輕鬆的以「厭奶期」三個字帶過,我們必須注意寶寶有無其他的症狀,像是腸胃症狀:嘔吐、腹脹、腹瀉或便秘等,或是感染的跡象:如發燒。小心觀察寶寶的呼吸狀況、精神狀態以及活動量,若有任何生病的症狀,或是體重的百分位明顯下降時,還是要請醫師診斷,是否有疾病的存在。
(取材自嬰兒與母親雜誌)
|
**************************************************************
不吃不喝,寶寶發生了啥事-六到十二個月 |
來源:給孩子最完整的營養/婦幼家庭出版社
編著:忠孝醫院營養師 洪若樸 |
例一 柔柔是個七個月大的女嬰,一向是個笑門常開,逢人即笑的健康寶寶。但是今天早上醒來後,餵她牛奶或是稀飯,她都不吃、同時也變得粘人,整天要她媽媽抱,並且口水一直流個不停。到了下午,整個人都變得哭鬧下安,連開水也只喝幾口,所以媽媽抱著她來向兒科醫師求助。兒科醫師檢查柔柔的喉嚨,發現有二,三顆圍著紅暈的水泡,正是典型的咽喉炎。醫師解釋此病的來由後,並且教導媽媽以清淡口味的食物,甚至以冰涼的飲料餵食,讓柔柔在這段生病期間,水分、食量的攝取不會缺乏,而能應付此症引起的不適、嘴痛及發燒。
六到十二個月
在這段時期,寶寶開始容易感染一些病毒及細菌。所以玫瑰疹、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喉炎、皰疹性牙齟口腔炎.......等,紛紛出籠,目不暇給。這些病毒性感染皆會造成喉嚨、口腔的不適,當然會嚴重波及其進食。
另外,這些病毒感染也會合併腸胃道的不適,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一起出現,當然會加重影響進食的慾望。所以,寶寶若是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是腸胃道感染等症狀時,其食慾的低落是可想而知,但是焦急的父母親可絲毫不這想。
我常在門診工作時被這些焦急的父母親,一直用詢問的口氣問道:「為什不吃?為什都不吃?一口都不吃!」甚至經過一番解釋,外加保證,父母親還是那句話---「為什不吃?為什都不吃?」可憐天下父母心,寶寶要恢復病前的食慾,恐怕要一個禮拜左右,而我也足足聽了一個禮拜的為什麼,甚至以白眼、怒斥對待。
會引起食慾減退的原因,除了前述外,還有睡眠、出遠門、疲勞、緊張、情緒改變等等。在出現這些情況時,不需要太擔心,因為等這些原因消失後,寶寶的食慾便會再恢復
正常。 同時,要再三強調的是:要注意寶寶是患了什麼病而食慾不振?在這前提下,要觀察寶寶有沒有精神?有沒有活力?愉不愉快?有沒有發燒、腹瀉、嘔吐?是不是一直哭鬧不停?以這些情形做為判斷的根據,只要一覺得寶寶有什症狀或是不妥時,一定要立刻送醫就診。 |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1-23.asp
*************************************************************
育兒錦囊 寶寶特殊時期~厭奶期的營養 |
採訪/余靜雯
|
◆特殊生理時期-厭奶期
寶寶厭奶的現象普遍發生在六個月之後,甚至有的寶寶在四個月左右便有厭奶的現象,其發生的原因很多,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林炫沛表示,隨著時間的成長,嬰兒的生理發育及感官功能愈來愈成熟,開始對周遭的環境產生好奇並喜歡探索,自然就容易對「吃」分心,這該是厭奶的主要原因。另外,四個月之後可開始替寶寶添加副食品,寶寶在吃了與牛奶不同的多樣化食物之後,很可能會「喜新厭舊」,變得不再只鍾情於「牛奶」這種單一口味的東西。
林炫沛醫師進一步指出,厭奶的發生並非就代表著寶寶會營養不良,如果寶寶的成長曲線屬於正常(可參照兒童健康手冊),且活動力一如往昔,無其他異常的現象發生,就像有些生理的不適症狀會導致寶寶厭奶(如:剛打完預防針、長牙期間、脹氣等),這種情形通常持續幾天後即恢復正常,父母就毋需過於擔憂。然而如果寶寶食慾仍然不振,且出現活動力變差的情形,則有必要察覺是否有其他的生理疾病了。
寶寶厭奶的因應原則
至於在厭奶時期是否有一些因應方法,馬偕醫院營養師謝玉琇提供以下幾項要領供父母參考:
了解原因,補充需求
如果寶寶的厭奶現象是因為生病了,那就必須先依症狀的不同給予適當的食物。如:便秘會影響寶寶的食慾,導致他無法專心喝奶,這時可試著多幾寶寶吃些蔬菜、水果類等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可改善便秘的症狀。
不宜隨意更換牛奶
如果寶寶平時所喝的牛奶口味會成份忽然被更換了,也容易引起孩子拒絕喝奶的行為,所以當家長們考慮替寶寶換奶時,須採漸進式的添加方式(每天半匙添加新奶粉直至全部更換為止)。
多樣化的食物供給
寶寶會產生厭奶的情形,可能是因為吃膩了單一的食物,如果父母能在食物的種類上做變化,將可提高孩子對食物的接受程度,另外,如果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父母甚至可以在食物的顏色上下點工夫,如:胡蘿蔔、瘦肉、青菜、蛋黃……等都是副食品的最佳「調色」材料。
營養足夠的替代品
寶寶不喜歡喝富含鈣質的牛奶,父母可提供一樣含鈣的食物替代品,如:小魚乾、骨頭湯……等以補其不足。
減少外界的刺激
孩子容易因分心而忘記「吃」,如果四周不斷有人走動或有吵雜聲,如此容易分散寶寶的注意力,因而忘記喝奶的「行動」。因此給孩子一個安靜的進食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事。 有的寶寶厭奶可能是因為奶嘴的口徑大小,不容易吸吮,使他無法順利喝奶。測試奶嘴口徑的方式為,把奶瓶倒過來,標準口徑的牛奶會成水滴狀陸續滴出,奶水滴的太快或太慢都容易造成寶寶的不適感,而引起厭奶的情況。 |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
*******************************************************************************
常見寶寶餵食6大問題
| |
這些表示想喝奶的動作包括:從睡夢中醒來東張西望,並不斷頂著舌尖或吸手。若是寶寶飽了,也能從寶寶的動作觀察:嘴巴自然鬆開,並有著滿足的表情,此時,想再餵,他也不吸了。 | |
【文/李藹芬】
寶寶出生後,最讓媽媽掛心的莫過於「寶寶吃得夠不夠?」總擔心寶寶吃得不夠,影響了生長發育。事實上,寶寶餓了就會喝奶,飽了則停止,媽咪無須過於擔心,才能用更輕鬆的心情享受育兒所帶來的樂趣!
「寶寶到底吃得夠不夠啊?」、「都是兩個月大的寶寶,為什麼我的寶寶吃得比隔壁的大寶少?」關於吃多少,一直是為人母者最擔憂的事情,不過,除了吃多少外,還有其他相關餵食問題需要媽媽的關心,才是確保寶寶健康成長的重要關鍵! Q1.如何確認親餵的寶寶吃飽了? 不少親餵的媽媽因為無法確實得知寶寶究竟吃了多少量,而擔心「寶寶是否有吃飽?」三軍總醫院小兒部小兒腸胃科主任黃清峯表示,「寶寶會以哭鬧表達肚子餓了要喝奶的需求,當寶寶哭哭鬧鬧時,在排除其他原因後,如尿布濕了、不舒服等,多半就是要喝奶,這時,只要媽媽餵寶寶喝奶,寶寶就會吃得津津有味」。 他說,「親餵的媽媽是配合寶寶的需求,而不是時間到了才餵,只要寶寶表現出想喝奶的樣子就餵」,甚至媽媽可透過觀察寶寶的動作,而不需要等寶寶哭了才餵。這些表示想喝奶的動作包括:從睡夢中醒來東張西望,並不斷頂著舌尖或吸手。若是寶寶飽了,也能從寶寶的動作觀察:嘴巴自然鬆開,並有著滿足的表情,此時,想再餵,他也不吸了。 當然,對於要一直吸ㄋㄟ ㄋㄟ的寶寶而言,好像永遠吃不飽的樣子,難免讓媽媽擔心是否「乳汁分泌不足而讓寶寶吃不夠」,黃清峯醫師指出,「這並非一定是母乳量不夠的問題,也有可能是餵奶技巧還不到位」,建議新手媽媽可向專家諮詢以改善狀況,「如果真有不足的問題,就多給機會讓寶寶吸,以刺激泌乳機制,達到供需平衡」。 寶寶喝飽與否的觀察指標 雖然最簡單且確實的方法是幫寶寶量體重,但不是每個家庭都有寶寶體重器,黃清峯醫師指出,短時間內可透過寶寶的大小便觀察是否喝飽了: 大便:對新生兒而言,每天至少有兩次便便,媽媽就不用太擔心了。出生五天後仍只有深綠色或黑色大便,甚或沒有大便,則代表寶寶「喝不夠」。必要時需求助於兒科醫師。 小便:出生後的前五天,每多一天要多加一片尿布;五天後,每天約換上六片至八片的尿布,尿液顏色清淡,且尿布有重量感。他給了媽媽「有重量」的具體參考值,「掂掂換下的尿布,約有兩片乾尿布的量」。若出生後三天後的尿尿次數仍不多,或是尿尿顏色變成深黃色甚至橘色,也代表寶寶「喝不夠」。 黃清峯醫師說,「長時間的觀察則是藉由定期的健康檢查,掌握寶寶的生長曲線,就能知道寶寶的餵食狀況」。但他提醒,「寶寶過了四個月大後,體重增加的速度將會趨緩」。 Q2.瓶餵的寶寶要固定喝奶時間嗎? 相對親餵的週期較密集,瓶餵的寶寶喝奶週期較長,也比較能讓寶寶在固定的時間喝奶。然而,黃清峯醫師強調,「以尊重寶寶的需求為主」。瓶餵的問題往往在於餵太多,他說,「媽媽總希望瓶餵的寶寶,能把奶瓶的奶都喝光光,但事實上,寶寶存有『大小餐』的問題,即一天之內,某幾餐喝得較多,某幾餐則喝得較少,如果要求寶寶每一餐都喝完,這樣容易有餵太多的問題」。黃清峯醫師說,曾有媽媽因為寶寶某一餐喝得比較少,以為寶寶怎麼了,心急之下,一把抱住寶寶就往急診室衝。黃清峯醫師指出,「只要寶寶的精神好、活力佳,某一餐吃得少一點沒關係,而且應該從一天的總量來看寶寶的進食狀況」。 他建議,媽媽可觀察寶寶的喝奶狀況並做紀錄,了解「大小餐」的分布情況,也可做為是否要加奶量的參考依據。如這餐喝了150c.c.,下一餐時間還沒到就哭了要喝奶,或明明已喝完150c.c.的量,卻還在哭,這時,媽媽可再泡個30c.c.餵寶寶喝,「若連續幾次都是一樣的狀況,不妨考慮加量」。 Q3.瓶餵的消毒工作要怎麼做? 寶寶的腸胃道免疫機能還未上軌道,所以,瓶餵時,務必做好清潔消毒的工作,避免寶寶「病從口入」。黃清峯醫師說,每一次喝完奶後,應將奶瓶奶嘴拆開清洗乾淨,等到要再次使用前,才以煮沸或蒸氣的方式進行消毒,「雖不能完全滅菌,但也大幅減少了帶菌量」,他補充,「有的父母習慣一天只消毒一次,這樣做是錯的」,因為即使高溫消毒過,若保存不當仍容易滋生細菌。 黃清峯醫師分享英國衛生部提出瓶餵前的準備建議: 1. 將使用的桌面範圍清空,並用抹布擦過一遍。 2. 沖泡者正確洗手,並注意指甲要剪短,避免藏汙納垢。 3. 將所有寶寶會使用到的用具都放入消毒鍋進行消毒。他提醒,奶瓶要倒過來放進鍋內,才能讓蒸氣進入瓶內。 4. 打開鍋蓋後,將之反放在桌面,自鍋內取出會用到的物品放於此,而不要直接接觸桌面。 Q4.怎麼沖泡配方奶才正確? 因故無法以母乳哺育時,不得不使用配方奶,他提醒,「用正確的方式沖泡很重要,才能讓寶寶獲得應有的養分」。掌握正確沖泡的要點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