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打疫苗預防針

打疫苗預防 B 型肝炎

民國73年起,台灣開始針對所有的新生兒施打B 型肝炎疫苗,懷孕的媽媽如果是B肝帶原者而且B 肝活性指標e 抗原是陽性,生下的小孩除了打疫苗外,還必須注射免疫球蛋白。如果懷孕的媽媽是B 肝帶原者,但是B 肝活性指標e 抗原是陰性,生下的小孩與非B 肝孕婦一樣,只需要施打疫苗,無需注射免疫球蛋白。在以往沒有疫苗的年代,台灣慢性B 型肝炎患者是全人口的15-20%,如今,接受了預防措施的新一代,慢性B 肝帶原者的機率大幅下降為1-2%,新一代的肝癌也下降三分之二,顯然效果卓著。但是從數據中可以發現這樣的預防計畫並不是很完美,還是有漏網之魚,今年4月份在Gastroenterology 雜誌,台灣許多大醫院共同完成的一篇研究報告,給了我們一個審視,補破網的機會。
總共2356位媽媽是B 型肝炎帶原者的小孩被納入研究,大家在出生時都接受了B 型肝炎預防計畫。所有小孩中的2.46%,很不幸預防失敗,成為帶原者,其中,e 抗原陽性媽媽的小孩成為帶原者機率是9.26%,e 抗原陰性媽媽的小孩成為帶原者機率是0.23%,e 抗原陽性媽媽的小孩得到慢性B 型肝炎的機會是e 抗原陰性媽媽小孩的40.3倍。e 抗原陰性媽媽的小孩自費打免疫球蛋白,小孩成為帶原者機率是0.14%,e 抗原陰性媽媽的小孩只打疫苗,小孩成為帶原者機率是0.29%,兩者並無明顯差異。
過去,沒有疫苗與免疫球蛋白,e 抗原陽性媽媽的小孩,十之八九都會成為帶原者,這個研究顯示免疫球蛋白 + 疫苗已經很有效的降低傳染率,但是還是有10% 的失敗率。美國新生兒B 型肝炎預防方式與台灣不同,美國針對每一位B 肝帶原者母親,不管是e 抗原陽性或陰性,新生兒均施打免疫球蛋白 + 疫苗,美國是B 肝低流行區域;相對的台灣是高流行區域,因此政府只提供e 抗原陽性的B 肝帶原媽媽新生兒打免疫球蛋白,但是很多e 抗原陰性的媽媽願意自費為小孩打免疫球蛋白,希望能為小孩多提供更多的保護措施。這個研究為台灣政府提供了很好的辯護,e 抗原陰性媽媽的小孩被傳染的機率是很低的,即使加上免疫球蛋白似乎也無法將防禦率更有效的提升。問題來了,e 抗原陰性並不是代表沒有傳染力,還是有少數新生兒被感染了B 型肝炎,而且就算是多打了免疫球蛋白,也無法完全避免傳染。
B 肝患者,如果e 抗原是陽性,血中病毒濃度幾乎都是偏高的,偏高的病毒同時意謂著高傳染力。e 抗原陰性的患者呢?大部分的血中病毒濃度是偏低的,但是有例外,少部分還是偏高,偏高的濃度還是等同於高傳染力。該如何更進一步降低傳染的機率,答案在降低孕婦生產時的病毒濃度。目前已有一些小規模研究顯示,在懷孕第三期時服用抗B 型肝炎病毒藥物,可以有效減少將B型肝炎傳染給新生兒。大規模研究目前仍在進行中,請大家拭目以待。

作者:臺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蔡青岩
出處:臺安醫訊第172期

資料來源http://www.tahsda.org.tw/newsletters/?p=1773#more-1773





********************************************************************

日本腦炎疫苗開打了!

日本腦炎列為第三類法定傳染病,主要發生在夏天,傳染窩以豬、鳥類及病媒蚊為主,藉由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等病媒蚊叮咬傳播,接種疫苗是最直接、有效和經濟的預防方法,為配合臺灣的日本腦炎流行季節主要發生於5至10月間,故日本腦炎疫苗開打時間為3至5月,以達有效免疫力與防治效果。
公費日本腦炎疫苗接種對象為出生年滿15個月幼兒應接種二劑(第1、2劑間隔2週),隔年再接種第三劑,以及國小一年級再追加第4劑,以產生有效免疫力。防治措施除接種疫苗外,亦要做好防蚊措施,盡量避免於流行季節5至10月,在病媒蚊孳生地點附近活動,或請穿著長袖長褲、身體裸露處塗抹防蚊藥劑,以避免蚊蟲叮咬,降低感染風險。
提醒民眾要前往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前,請記得攜帶兒童健康手冊、健保IC卡及相關證明文件,至臺北市預防接種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疫苗免費,但需自付掛號費及診察費。臺北市日本腦炎疫苗接種點,可至衛生局網站查詢,或洽健康服務中心及衛生局預防接種諮詢專線:2375-4341。
作者:臺安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 羅佳琳醫師
出處:臺安醫訊第158期

資料來源http://www.tahsda.org.tw/newsletters/?p=414#more-414







********************************************************************************
育兒生活 預防針哪裡打比較好?
採訪/林潔欣
諮詢/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湯國廷
孩子在二歲前總是有許多預防針要施打,無論是健保?付或自費的疫苗,到哪打預防針才是最適當的呢?是醫院、診所,還是衛生所就好了呢?其實各有利弊,端看家長自己去評估囉!
從寶寶出生以後,打預防針似乎成為每個月必做的事,台北市的家長由於剛好配合健兒門診免費看診的時間,所以多半到醫院去施打,但台北市外的家長就不一定了,有的人到診所、有的人到地方衛生所,到底哪裡比較好呢?其實,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湯國廷表示,沒有哪裡比較好的特定標準,只要是有小兒科專業醫師看診的地方,家長都可以視方便性去施打。
哪裡打有差別嗎?
差異一:價格不同
由於衛生署沒有規定掛號費與診察費的價格,因此醫療院所與診所的價錢都不一,掛號費從50~100元不等,診察費也有從150~200元的差別,有些醫院不收,更有些還收空針費、技術費等。至於衛生所,全省每間都各有不同,有些有醫師駐守的需要掛號費,有些只有護士的則不用;但台北市則由於施行七歲以下兒童至健兒門診及衛生所打預防針都免費,是為特例。所以以價格來說,衛生所最便宜。
不僅如此,每個地方自費的疫苗價格也不同,以b型嗜血桿菌來說,價格從900~1000元不等,而五合一疫苗也有1800~2000元的差別,雖然藥廠是同ㄧ家,但藥價卻不同,這是因為每家醫院或診所所購買的量不同,量多購買當然比較便宜,量少購買的成本就會轉嫁到家長身上囉!
差異二:疾病傳染機會不同
在醫院裡打預防針即使是在門診掛號,醫師也會建議家長去掛健兒門診,因為一般門診多半是有疾病的孩子才會去,而所謂「健兒門診」就是健康的小孩去做例行檢查的,家長必須要先填健康情況的單子,或先將兒童健保手冊中的「家長紀錄事項」填妥,醫師才好針對孩子日常的健康情況加以診察,再判斷是否適合打預防針。且目前小兒科醫學會推動,鼓勵所有的家長儘量讓三歲以下的孩子,到兒科專門醫療診所去看病、施打疫苗,對於孩子的健康較有保障。
但診所就不同了,通常診所由於沒有區分出「健兒門診」,因此去打預防針的、健康的小孩,就有可能會和生病去看診的孩子混在一起,這樣傳染力會比較大。而衛生所看病的人當然更少,因此較不會有互相感染的問題。
差異三:醫療品質不同
衛生署對於診所可否施打預防針的規定有三:只要是有內科、婦產科、家醫科、小兒科任一科的專科執照醫師駐診,診所內使用拋棄式針頭、擁有足夠的疫苗冷藏空間者,就可以申請預防針注射服務。
因此,這會導致即使是內科、婦產科,這些完全沒有受過小兒科專業的醫師,也可以為孩子判斷是否適合施打,有些診所甚至沒有護士,是由醫師親手施打。而衛生所也一樣,由於全省的醫療分布不平均,有些地方有醫師駐診,有些只有護士發病例史的單子讓家長填,且就算是有醫師駐診的衛生所,也會由於採取輪流指派制,而不一定是小兒科醫師在那兒!
差異四:冷藏空間不同
由於疫苗必須要冷藏又有存放的時間限制,又為了避免「打錯針事件」的再度發生,所有的醫療院所或衛生所,都有一個獨立存放疫苗的冷藏空間,但由於設備的不同,醫院的疫苗冷藏室當然比較大,無論是自費或健保疫苗都有足夠的空間。但診所由於冷藏室多半比較小,因此容易發生只有自費疫苗,反而不提供健保疫苗施打的情形。衛生所則由於不屬於醫療機構,多半只提供健保的疫苗施打服務,對於自費的疫苗較不會購買。
施打疫苗前須知
湯國廷表示,打預防針這件事可大可小,許多家長往往覺得是小事一樁,但錯過了會有感染傳染疾病的機會,每次施打後又可能有產生後遺症的憂慮,因此,家長還是慎選地方比較好。但也不是說醫院一定比其他的地方好,如果離家近的診所或衛生所是由小兒科專科醫師所駐診、價格合理、方便性又高的話,當然也可以考慮。除此之外,醫師還提醒家長需注意以下幾點:
  1. 帶孩子至醫院打預防針之前,記得要先填妥健康狀況調查單,或者兒童健康手冊上的家長紀錄事項,如此醫師才知道這時期孩子的身體狀況。
  2. 帶孩子去打預防針的人最好是平常的照顧者,以免醫師診察時ㄧ問三不知,還得打電話詢問。
  3. 最好帶孩子去出生時的醫院施打疫苗,因為孩子的病例較完整,尤其是有先天性疾病或出生時即有疾病的寶寶。除非是在婦產科診所生產,診所內又沒有小兒科醫師時,才建議去有小兒科醫師的醫療診所施打。
  4. 最好能在同一個地方施打疫苗,因為醫師才知道上次施打的時候有無產生後遺症,通常症狀會愈來愈嚴重,所以家長得有心理準備,醫師也會提醒家長注意。例如:健保?付的三合一疫苗很容易有發燒的情況,第一劑時有,第二劑、第三劑時會更嚴重。
  5. 如果選擇至診所或衛生所施打,不一定每天都會有足夠的疫苗,所以去之前應先打電話預約或詢問,確定當天有此預防針時再去比較好。當然醫院比較沒有這層顧慮,但在流感期施打流感疫苗之前,容易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還是先問一下比較妥當。

(詳文請見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3_39.asp







***********************************************************************
育兒生活 PART2
疫苗推陳出新 爸媽頭大~
除原本要施打的常規疫苗,新型的自費疫苗種類也越來越多了。每類疫苗都有其價值,施打的時程也不太一樣,看得父母眼花撩亂,不知該如何選擇?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常規疫苗及目前主要的自費疫苗有哪些,而它們又帶來什麼樣的保護呢?
常規疫苗接種
萬芳醫學中心小兒部主任郭雲鼎表示,常規疫苗的設立,是為了減少嬰幼兒罹患致死性及侵襲性疾病的機率,並在權衡疫苗及後續社會成本高低而決定的。像是B型肝炎早期帶原非常厲害,且多為母子垂直感染,堪稱是台灣的「國病」,因此將它列入常規疫苗,以阻斷肝炎帶原之機會。每個孩子出生後,必須接種衛生署所定之常規疫苗,避免遭受嚴重疾病威脅。在政府多年的推動下,加上環境衛生進步,已確實降低疾病之侵襲,減少社會所付出之成本,也保障兒童的身體健康:
1.卡介苗
卡介苗可預防新生兒感染結核桿菌,屬活性疫苗。接種後7~14天,接種部位會產生紅色小結節。4~6週後小結節會變成濃?或潰瘍,約2~3個月潰瘍會自然癒合,形成紅色疤痕。少數孩子會有同側腋下淋巴結腫大的情形。
出生滿24小時,凡體重達2500公克即可接種。
2.B型肝炎疫苗
B型肝炎主要是透過帶原的母體然癒合,形成紅色疤痕。少數孩子會合併處現。的自費疫苗,B型肝炎帶原的母體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是傷口接觸到帶有病毒的血液而感染。為基因重組疫苗,安全性高,接種後較少產生副作用。媽媽如為B型肝炎e抗原陽性者,孩子在出生24小時內需施打一劑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第一劑:出生滿3~5天
第二劑:出生滿1個月
第三劑:出生滿6個月

3.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混合疫苗
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混合疫苗為不活性(死毒)疫苗。接種後1~2天,有的孩子會出現發燒、哭鬧、食慾下降,接種部位出現紅、腫的現象。接種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混合疫苗,白喉免疫時效可達10年以上。百日咳可維持至小學以上。破傷風接種後抗體率95﹪,時效可達10年以上,預防效果最佳。
第一劑:出生滿2個月
第二劑:出生滿4個月
第三劑:出生滿6個月
第四劑:出生滿1年6個月
第五劑:國小一年級接種破傷風、減量白喉疫苗
4.小兒麻痺口服疫苗
小兒麻痺口服疫苗為活性減毒疫苗。其優點為:1.較易於小朋友接受。2.透過腸道吸收,增強腸道抵抗力。3.在偏遠地區接種,有群體免疫的功能。但因為它是將病毒的毒性減弱後製成疫苗,部分孩子在前兩劑會出現暫時性肢體麻痺的現象,約三百萬人中會有一名因此而罹患小兒麻痺。
第一劑:出生滿2個月
第二劑:出生滿4個月
第三劑:出生滿6個月
第四劑:出生滿1年6個月
第五劑:國小一年級追加一劑
5.水痘疫苗
水痘病毒可經空氣、飛沫及直接接觸感染,幾乎一年四季都可看到它的蹤跡。且在發疹前、後,及結痂前都具傳染力。
施打水痘疫苗後,預防效果達95~99%,免疫時效可達10年以上或更久。副作用極低,只有少數幼兒會出現發燒、局部紅腫的情形,或接種3週內出現少部分的水痘。
出生滿12個月後方可接種,共一劑。
6.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三者皆為經由空氣傳染,感染後亦可能產生嚴重的併發症。所以為預防感染,接種疫苗刻不容緩。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為活性減毒疫苗,可同時預防這三種疾病,並可以長期免疫。注射後局部反應很少,與麻疹疫苗一樣在接種後第5~12天,偶有疹子、咳嗽、鼻炎或發燒。與德國痲疹疫苗一樣,偶有發燒、暫時性關節痛。腮腺炎疫苗曾有引起輕微中樞神經反應之病例報告,但機率極小。
第一劑:出生滿1歲3個月
第二劑:國小一年級時再追加1劑
7.日本腦炎疫苗
每年春末夏初為流行期,乃是由病媒蚊叮咬,傳染日本腦炎病毒所致。由於死亡率高,即使及時治療也會留下神經性後遺症,因此如寶寶已達一定的年齡,就應在3~5月接種疫苗。
日本腦炎疫苗為不活性(死菌)疫苗,注射後局部偶有紅腫、疼痛,或全身偶有發燒、頭痛、倦怠感等症狀,約2~3天症狀就會消失。日本腦炎不能和三合一、四合一、五合一、六合一疫苗同時施打,以免產生神經性的副作用。而嚴重感染及高燒者,亦不建議施打日本腦炎疫苗。
第一劑:出生滿1歲3個月,當年之3~5月接種
第二劑:前劑隔2週後注射第二劑
第三劑:出生滿2年3個月,當年之3~5月
第四劑:國小一年級,當年之3~5月
自費疫苗種類及其功用
是不是施打常規疫苗後,寶寶的健康就從此不受疾病威脅呢?那家長可能要失望囉!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常規疫苗雖然能預防上述疾病,但仍有許多傳染病威脅著寶寶的健康,其中包括一些極具殺傷力且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後遺症的疾病。近幾年來,一直有許多學者專家在研發一些新的疫苗,也已經有許多成果。而這些新疫苗的出現,便適時填補了原本的空缺。
看到這裡,或許家長忍不住要說,光是常規疫苗就讓寶寶挨了不少針,要是再加上其他疫苗,只怕寶寶又要當「針包」了。事實上,嬰幼兒人權日漸受到重視,不只是家長,以疫苗研究及醫界的立場而言,也希望減少孩子打針的痛苦,因此,除了預防新疾病的新疫苗陸陸續續出現以外,「打一次針可以預防多種疾病」的多合一混合疫苗也因應而生了。所謂多合一疫苗就是把多種疾病的疫苗做適當的處理以後,混合在一起。一般疫苗是不可以隨意混在一起,因為會互相影響效果。一定要經過特殊的處理,才可以維持和常規疫苗相當的效果,也不會增加副作用。
不管是新的疫苗或多合一混合性疫苗,它們都具備一定的價值,幫助寶寶抵禦疾病的侵襲。可惜的是這兩者目前都需自費施打,而這也是較令家長傷腦筋的地方。故如經濟能力許可,而寶寶又屬高危險群的話,還是建議儘可能施打,力求防疫的完整性。
常見流行性傳染病疫苗
國泰綜合醫院汐止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周美慧表示,目前常見的流行性傳染病疫苗包括:b型嗜血桿菌疫苗、流感疫苗、A型肝炎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及尚未上市的輪狀病毒疫苗。這些傳染病或許盛行率不高,可是一旦受到感染,侵襲性重症會併發長期後遺症甚至造成死亡,故仍有疫苗施打的必要性,故建議家長因經濟考量和個別需要施打。
1.b型嗜血桿菌疫苗(約900~1000元,含掛號費)
鎮b型嗜血桿菌在台灣不是那麼常見,但受到感染後,會導致侵襲性腦膜炎、肺炎等,即使救活下來,也會留下終身後遺症,嚴重者影響身心發展。目前美國已全面施打b型嗜血桿菌疫苗。台灣自混合性疫苗誕生後,門診中較少有要求單獨施打的案例,多以混合性疫苗代替。
第一劑:出生滿2個月
第二劑:出生滿4個月
第三劑:出生滿6個月
第四劑:出生滿1年6個月
2.流感疫苗(約450~500元,含掛號費)
流行感冒會造成嬰幼兒呼吸道疾病,常見的症狀有發燒達39℃、全身無力、忽冷忽熱、喉嚨疼痛、不願意吞食,還有噁心、腹瀉、食慾不佳等腸胃道症狀。流行感冒病毒變異性大,無法完全預防疾病發生,但注射流感疫苗可降低其嚴重程度。2歲以下的孩子容易受到感染,建議施打疫苗以增強防禦力。接種後有少部分還同會出現局部紅腫、疼痛的現象,只有極少數的人會有全身性反應。
每年施打一次。6~35個月大幼兒,若未曾注射流感疫苗,需於第一劑施打後,隔1個月追加1劑。
3.A型肝炎疫苗(約1000~1200元,含掛號費)
A型肝炎為經由糞口感染,雖然目前環境衛生比以往改善許多,但這也表示大部分的人身上都沒有A型肝炎抗體,一旦發生感染,極可能爆發大流行。現在政府僅在山地部落強制施打,但近年來各國旅遊頻繁,在台外籍工作者增多,也使得A型肝炎再度受到重視。約有4%的幼兒接種後會出現局部紅腫、疼痛、硬塊的現象,通常2天內即可恢復。
第一劑:出生滿12個月
第二劑:第一劑施打後年6個月第一劑疫苗已大幅降低這些疾病對孩子的威脅了。
4.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7價疫苗:2800~3200元,23價疫苗:1000元,含掛號費)
肺炎鏈球菌是世界上最毒的細菌之一,感染途徑有二:1.平時潛伏在人體鼻腔內,待身體免疫力下降時,便趁機出來搗亂。2.透過飛沫 、或受飛沫污染之物品感染,所以人多的地方也會增加感染機率。
一旦感染肺炎鏈球菌,容易引發急性中耳炎、腦膜炎、肺炎、菌血症/敗血症等侵入性疾病,死亡率為肺炎(5~7﹪)、菌血症/敗血症(20﹪)、腦膜炎(30﹪)。即使知道病症而用藥,但因痊癒後仍會留下痙攣、癲癇、智力障礙、聽力障礙等終身後遺症,因此接種疫苗可說是預防感染的最佳方式。肺炎鏈球菌疫苗主要有舊型23價疫苗及新型7價疫苗兩種。而7價疫苗具備:1.減少口鼻帶菌量。家中如有老人、孕婦,小兒注射疫苗還可連帶減少成人患病率。2.滿2個月即可開始施打7價疫苗,提早保護孩子健康。3減少病原傳播,可達群體免疫的效果。
*23價多醣體肺炎鏈球菌疫苗
:出生滿2年才可施打,需注射一劑。
*7價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
2~6個月者施打四劑,每劑至少間隔1個月。
7~11個月者施打三劑,每劑至少間隔1個月。
12~23個月者施打二劑,每劑至少間隔2個月。
2~5歲者施打一劑。
5.輪狀病毒疫苗(即將上市)
輪狀病毒是常見造成寶寶腸胃道疾病的元凶,好發於冬季,其感染途徑多以糞口感染,病發時會出現水便,伴隨輕中度嘔吐或發燒,並持續5~7天腹瀉,嚴重時還會有脫水、代謝性中毒的情形。臨床上多採用症狀治療,緩解身體不適。
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可預防病毒侵襲,而加強衛生,避免接觸感染原,同樣是預防感染的方法。
* 三劑型:
第一劑:出生滿2個月服用
第二劑:出生滿4個月服用
第三劑:出生滿6個月服用
*二劑型:
第一劑:出生之後6個星期
第二劑:第一劑服用後至少隔4個星期(第二劑最晚需於寶寶6個月內服用)
*疫苗價格依各家醫療院所而略有不同,民眾可至接種單位查詢確切數字。
★多合一混合性疫苗
多合一混合疫苗現有新型三合一疫苗、四合一疫苗、五合一疫苗、六合一疫苗數種。其包含的成分則視疫苗種類而增加。由於它能減少挨針次數,且提供較多保護,連帶地爸爸媽媽也輕鬆多了,以致選擇混合性疫苗的民眾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疫苗名稱
效用
接種時程
1.新型三合一疫 苗(約500~600元,含掛號費)
新型三合一疫苗和舊型三合一疫苗一樣,主要是為預防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但兩者不同的地方在於,新型三合一非細胞型疫苗透過新的純化過程,將百日咳疫苗中容易引起副作用的成分去除,保留可激發人體免疫的部份,效果和舊型差不多,但副作用卻降低了。
由於新舊疫苗單劑價格僅有數百元之差,且能降低寶寶接種後發燒、躁動、哭鬧等副作用,現在家長幾乎都以新型疫苗或多合一混合性疫苗取代舊型三合一了。
第一劑:出生滿2個月
第二劑:出生滿4個月
第三劑:出生滿6個月
第四劑:出生滿1年6個月
2.四合一疫苗(約1200~1500元,含掛號費)
即新型三合一加上b型嗜血桿菌疫苗,可一次預防四種疾病,大人小孩都輕鬆不少!
第一劑:出生滿2個月
第二劑:出生滿4個月
第三劑:出生滿6個月
第四劑:出生滿1年6個月
3.五合一疫苗(約1800~2000元,含掛號費)
五合一疫苗比四合一疫苗多加了去活性小兒麻痺疫苗,將口服疫苗改為注射型沙克疫苗。注射型沙克疫苗雖然沒有群體免疫的效力,但可改善口服疫苗容易引起副作用的缺點。家長選擇五合一疫苗多是為了減少寶寶挨針數,衛生署日前規定凡施打五合一疫苗者,需在國小1年級前補足2劑口服疫苗,家長可在孩子打過前2劑五合一疫苗並詢問醫師後,進行補充口服疫苗。
第一劑:出生2兩個月
第二劑:出生滿4個月
第三劑:出生滿6個月
第四劑:出生滿1年6個月
4.六合一疫苗(約2100元,含掛號費)
最新六合一疫苗成份含白喉、百日咳、破傷風、b型嗜血桿菌、小兒麻痺,再加上B型肝炎疫苗,保護變得更多,卻不用再讓寶寶當針包。
值得注意的是,欲施打六合一疫苗者,在出生滿兩天仍需接種一劑B型肝炎疫苗,而之後的六合一接種時程則為1.5、3、6個月、1歲6個月。因為六合一的接種時程和其他疫苗都不一樣,容易造成混淆,且它第一劑的時間較早,所以家長如欲改選六合一疫苗,最好在寶寶1個月大時就要下決定,或者也可在六個月大時施打第三劑進行轉換。
第一劑:出生滿1.5個月
第二劑:出生滿3個月
第三劑:出生滿6個月
第四劑:出生滿1年6個月
*疫苗價格依各家醫療院所而略有不同,民眾可至接種單位查詢確切數字。
★多合一混合性疫苗大解析
有了混合性疫苗可供選擇,爸爸媽媽雖然覺得方便,卻不免反過頭來思考混合疫苗的安全性及效價問題。在安全性方面,其實家長不用煩惱,因為凡經核准上市的疫苗,不管是四合一、五合一、六合一疫苗,都已經過實驗證實,不會對人體產生不良的影響。
而在效價方面,由於多合一疫苗是將多種疫苗合成一支,有些疫苗可能會互相干擾,以致其中某一支效果下降,但目前市面上的混合性疫苗都已將相互干擾的部分降到最低,在預防某一種疾病上,人體還是能產生足夠的抗體,效用與單獨施打差不多。
(詳文請見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3_35.asp








***********************************************************************
兒童健康手冊-寶寶健康防線
採訪/陳雯琪
諮詢/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 潘俊伸
攝影/黃大川
演出/(Baby)陳立宸、(Mamy)柯品如
每個寶寶一出生都會領到一本「兒童健康手冊」,媽咪得好好利用才行。兒童健康手冊內提供了寶寶生長發育的各種資訊可供媽咪參考,媽咪務必認真填寫,才能詳細地記錄寶寶的各種生長狀況唷!
寶寶為什麼需要「兒童健康手冊」呢?喔!原來它紀錄著寶寶的成長發育、預防接種及身體健康狀況,是寶寶最重要的健康記錄手冊,可做為日後預防接種的參考,若遺失可就糟囉!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潘俊伸指出,擁有它,還要善用它才是!兒童健康手冊裡面有各種小朋友成長發育相關訊息,家長應確實地填寫,於兒童健檢時供醫師參考,如此才能確實掌握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
健康手冊 記錄寶寶成長點滴
兒童健康手冊是寶寶的健康保護網,怎麼說呢?潘俊伸表示,兒童健康手冊記錄著寶寶成長發育的點點滴滴,如果家長能詳實地做筆記,那麼無形中就是替寶寶架起一條健康的防線!此外,它的功用還不止這樣,裡面還有各種預防注射及衛教參考資料,是家長最方便的育兒工具書。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看似小小的兒童健康手冊,卻是寶寶最重要的守護符唷!由於它紀錄著寶寶0~6歲的各種成長數值,因此可達到早期發現嬰幼兒疾病,早期治療,降低殘障率及死亡率的重要目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記錄預防注射時程!
從出生開始寶寶該施打的疫苗可不少,不少迷糊的家長根本就搞不清楚寶寶到底施打了沒?此時就有賴兒童健康手冊的幫忙囉!兒童健康手冊裡會詳細地記錄寶寶的疫苗施打時程、施打副作用,及施打後居家照顧細則,是新手媽咪不可少的育兒工具書。
*衛教資訊詳實!
新手媽咪對於寶寶的各種突發狀況常會感到措手不及,而兒童健康手冊裡有詳細地衛教資料,對於寶寶較常發生的疾病及如何就醫、求助管道等均有初略的介紹,可供媽咪日常參考。
*積極防治疾病!
兒童健康手冊內詳實地記錄了寶寶的生長發育情形,如:身高、體重、頭圍等,因此,一旦寶寶的生長發育狀況發生異常,如:生長遲緩等,即可積極地介入治療,達到防治的功效。
媽咪認真看!使用Tips
填寫兒童健康手冊不單單是醫師的責任唷!正確地了解使用方法,才能物盡其用,確實發揮兒童健康手冊的最大功用。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潘俊伸提醒,確實填寫兒童健康手冊,將有助於醫師了解寶寶的身心靈成長發育情形,等於是給寶寶多一重保障唷!媽咪千萬不能偷懶。
Tips:確實填寫
全民健康保險特別為6歲以下幼童提供的9次免費健康檢查及諮詢服務。因此,家長在帶寶寶前往健康檢查前,應事先填寫兒童健康手冊中的寶寶生長紀錄表及家長紀錄欄,如:6~7個月的寶寶是否會翻身?是否會拿東西?等。
依各年齡的發展指標來檢視、記錄孩子的發展狀況,確實建立寶寶的健康紀錄與生長發育資料,將有助於醫師評估寶寶的學習、飲食、身心發展等狀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不可省略。
此外,家長也應先做功課,針對各項檢查項目的意義做了解,並與醫師討論、正確解讀各項資訊,如有問題也應詢問如何改善,如此才不會窮緊張。
Tips:正確解讀
寶寶1歲以前身高、體重、頭圍、胸圍是重要的成長發育指標,因此,家長需要特別留心寶寶上述三項發展的生長曲線數值,生長曲線若介於第3~97百分位,就屬正常範圍。舉例來說,如果生長曲線是位於第10~25百分位,雖然偏低,但仍為正常,家長不必過份憂心。
但若寶寶的身高、體重、頭圍生長曲線掉落至第3百分位以下,或增加至第97%以上,或是原來為第50百分位,但突然掉落至第10百分位,或是爆增至第75百分位,就表示生長發育可能出現問題,需就醫診治是否有異常的情形。
一般來說,只要各項指標順著正常曲線移動,身高體重平行增加(相差不超過兩條百分位曲線),那麼就算偶爾孩子食慾不佳,也不至於使家長擔心。
Tips:定期健檢
除了正確地解讀資訊之外,最好也養成定期健檢的習慣,如此才能清楚地掌握孩子生長曲線的變化,那麼才有助於了解孩子的成長發育情形,如果寶寶平時有不適或生長發育上的異狀,也務必於檢查時告知醫師。
那麼小寶寶該做幾次健檢?全民健康保險提供6歲以下兒童共9次的免費保健服務。其檢查時程是:未滿一歲給付4次,每次間隔二至三個月;一歲至二歲有2次,二至三歲、三至四歲及六歲前各有1次,共9次。家長應確實帶寶寶前往,以期早期發現問題,早期治療。
兒童健康手冊重要項目
寶寶的兒童健康手冊裡有哪些重要的資訊呢?是家長絕不能錯過的呢?潘俊伸提醒,兒童健康手冊裡有許多重要的資訊,諸如:兒童生長曲線、大便檢測卡、生長紀錄表、預防注射時程等,家長要好好善用才行唷!
* 出生紀錄表:記載寶寶出生狀況紀錄表,記錄寶寶出生時間、身高、體重,除可做為診斷參考之外,也是寶寶很好的紀念呢!
* 嬰兒大便顏色卡:媽咪可從卡上的圖例顯示來觀察寶寶大便的顏色,利用比色法,來觀察寶寶大便顏色,以期能早期診斷膽汁滯流症。若發現寶寶大便顏色與卡片上白色、灰白色或淡黃色相似,就應立即通報大便卡諮詢中心,協助寶寶進行進一步的診斷。若寶寶大便顏色正常,則應於於滿月施打B型肝炎疫苗時,連同帶著填寫完整的「嬰兒大便顏色識別卡」,由接種醫療院所或衛生所集中收回,寄至大便卡諮詢中心。
* 生長紀錄表、生長曲線圖:紀錄0~6歲寶寶的身高、體重、頭圍,及紀錄男寶寶及女寶寶的身高、體重、頭圍是否達同年齡的水平。若生長曲線介於第3~97百分位均屬正常。
* 家長紀錄事項及健康檢查紀錄:觀察及記錄0~6歲兒童發展情形,如:動作發展、社會性等,家長應於平時自行填寫,以做為就醫時的重要參考數值。
* 預防接種時程及紀錄表:兒童預防保健服務檢查紀錄表,提供0~6歲前的幼兒預防保健服務給付共9次。此外,兒童健康手冊裡清楚地將寶寶應施打的疫苗種類、接種部位、年齡、次數等載明,家長只要依據手冊時間,按時接種即可。此外,兒童健康手冊裡也針對兒童預防注射後的禁忌、副作用、照顧注意事項做提醒,家長可先事先閱讀,如此才不易延誤接種時程。
* 衛教指導篇:如:母乳哺育的技巧,視力、口腔、事故傷害預防及緊急連絡電話等衛教,可供媽咪日常參考。
box:遺失了怎麼辦?
兒童健康手冊內有寶寶的疫苗施打及各項發展指數記錄,可做為日後施打疫苗的參考,因此,家長應妥善保存,不過,如果不小心遺失了,也別太過緊張,只需至當地衛生局或衛生所,或是至國民健康局補領即可。
而潘俊伸也強調,小朋友的兒童健康手冊遺失了,代表著疫苗接種記錄也跟著一併遺失了,因此在領到新的兒童健康手冊之後,媽咪也別忘了至原醫療院所補登疫苗接種記錄,以供日後參考唷!
此外,還要提醒家長,寶寶的健康檢查最好選擇可以信賴且有耐心的醫師,且最好至同一醫療院所,避免東換一家、西換一家,如此健康記錄才有一貫性,若發生問題時也較易掌握情況唷!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3_36.asp







***********************************************************************
免費水痘疫苗開打了!
衛生署署立桃園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裴仁生 
新年新氣象,攸關幼兒健康有兩個新政策上路了;一是就醫全面改用IC卡(原來的健康手冊最好還是帶在身邊,因為上面有記載小朋友的身高、體重與頭圍等生長曲線,可以幫助醫師了解小朋友的生長狀況,還有詳載自出生後打疫苗的時程;這些都是IC卡上看不到的喔)。另一項政策利多鮮為人知,就是免費的水痘疫苗開始接種了。到底水痘是什麼疾病?不就是皮膚長一些水珠,而且得過一次就不再得嗎?為什麼還要全面推廣水痘疫苗呢? 水痘為法定傳染病
大家都知道,水痘和麻疹、德國麻疹一樣,出過一次後就幾乎不會再得到。但是這三種主要侵犯皮膚的疾病,有時也會侵犯其他重要器官,如:造成腦膜腦炎、肺炎與肝炎等,也因此他們都被列為法定傳染病。考量風險與經濟效益,施打預防針仍是面對這類疾病最好的辦法。
水痘在台灣常常可見,幾乎一年四季都有零星個案,在冬末與春初偶而會爆發地方流行,病患以一至十歲之間最多,年齡愈大症狀會愈嚴重。水痘是由皰疹病毒家族之一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所傳染,這是一種DNA病毒,會藉由病患的飛沫與皮疹的接觸而傳播,傳染性極高,同一家庭內的成員若無免疫力,有九成的機率會得到。
經過二至三週的潛伏期後,病童會出現發燒、肌肉與關節酸痛等前驅症狀二至五天,接著全身(包含軀幹與頭臉)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皮疹,有紅丘疹、水泡疹、膿疹與痂疹等,皮膚變化前後約一至二週的時間,其中以水泡疹最典型,因此出水痘又稱長水珠。
誰是水痘感染的高危險群?
水痘的診斷主要靠臨床表現,對非典型病患可以輔以血清學、特殊染色(Tzanck smear)、電子顯微鏡與聚合媒連鎖反應加以診斷。
對大部分免疫力健全的幼童而言,水痘並不會產生其他嚴重的疾病,但仍有少數(約千分之一至百分之一)的人會有其他表現,最常見就是疹子出現後因癢去搔抓,而造成皮膚的繼發性細菌感染,甚至留下疤痕,其他更嚴重的合併症則包括中耳炎、腦炎、肺炎與肝炎等,有萬分之五左右的死亡率。至於其他免疫機能低下的族群,感染到水痘病毒後,出現嚴重併發症的危險性則更高,死亡率也更高。
避免搔抓 引發細菌感染
得到水痘後怎麼辦?首先要隔離以減少疾病散佈,患病學童不應上學,直到皮膚水皰全部乾癟為止才沒有傳染性。同時幼童的指甲要修剪,以防止搔癢造成續發性的細菌感染,其他止癢的方法包括冷水浴、皮膚收斂劑與口服抗組織胺等。
此外,要避免服用阿斯匹靈來退燒止痛,以免併發雷氏症候群;對於合併肺炎、肝炎與腦膜腦炎的病患,需要靜脈注射抗病毒藥(Acyclovir或Foscarnet等);對於免疫不全的患者,還可以考慮早期使用干擾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療。
施打疫苗,效果達98%以上

(取材自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3_15.asp







*************************************************************************

寶寶健康護照
淺談兒童健康手冊

          第一次聽到寶寶哇哇的哭聲,對挺了十個月肚子的媽媽和只能隔著肚皮想像的爸爸來說,感動應是難以言喻!但接下來,照顧寶寶的吃、喝、拉、撒才是挑戰的開始。寶寶的大便稀稀糊糊是正常的嗎?只吃母奶會不會營養不夠,長得太瘦?什麼時候該接種疫苗?有沒有什麼副作用呢?一個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可能會讓新手爸媽想把小寶寶塞回肚子裡。別擔心,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編印的〝兒童健康手冊〞就解答了不少疑惑。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本寶寶的健康護照。
        最開始的寶寶出生狀況紀錄表,包含了懷孕週數、體重、身長和頭圍等,這可是影響日後生長發育的基準點,記得請接生的醫療院所填清楚喔。健康紅綠燈則是提醒父母如何觀察寶寶的皮膚黃疸和大便顏色。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問題,相關的因素很多,包括新生兒的紅血球容積較大、代謝較快、代謝的酵素較不成熟和哺育母乳等,大多數會在兩星期左右慢慢消退。然而,有一小部份延遲不退的黃疸,可能是膽道閉鎖或其它肝膽疾病。膽道閉鎖是膽汁引流通道的異常,需要早期診斷和手術。若寶寶的糞便顏色為淡黃色或白色,接近大便卡的編號1到 3號顏色,就可能是膽汁滯留,無法排到十二指腸和糞便混合,需要儘快請教專業兒科醫師。
        寶寶長得好不好也是父母關心的重點,生長曲線圖就提供了基本的參考準則。正常生長曲線的繪製,是測量許多同一年齡兒童的各種生長指標,從小到大依次排序,再製作成不同的百分位曲線。男孩和女孩的標準略有不同。生長曲線圖的橫軸為年齡,縱軸為頭圍、體重或身高,依不同年齡的測量值,可以對應到紅色曲線的百分位,也就是小寶寶在一百個同年齡的小朋友排第幾名。這些生長指標和遺傳、營養或生病都有相關,若突然極度增加或減少百分位,可能有異常狀況,需要和看診醫師詳細討論。另外,早產兒 (妊娠週數小於37週)在產後初期需以校正之產後年齡,即將產後年齡減去提早出生的週數,再去比對生長曲線。下回小寶寶作健康檢查測量體重時,爸媽也可以自己動手畫畫看!
       至於兒童預防保健的時程和診察項目有一個簡表說明,比較詳細的是不同年齡的家長記錄事項和健康檢查紀錄。前者為父母事先填寫,一方面可以自行檢測對寶寶身體狀態的了解,並把擔心或想咨詢的問題記錄下來,另一方面也讓醫師在看診時更清楚寶寶的情形。後者則是醫師看診時,填寫此時的身體狀態和指導事項。這樣,爸媽們就能更清楚小寶寶的發展狀態及未來要注意的地方。
        手冊中有不少的篇幅是衛教指導,包含了許多照顧寶寶時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擔心及簡單處理方式。新生兒篩檢、母乳哺育、嬰兒睡姿及睡眠環境建議、早期發現嬰幼兒聽力損失、添加副食品、事故傷害預防、幼兒發展、口腔和視力保健、飲食和睡眠習慣的培養、避免二手菸、如廁訓練、發燒的迷思等,豐富的內容值得爸媽們一讀再讀的。
        最後就是疫苗接種的時程和紀錄表,同時明了目前常規及自費預防接種的項目和接種的注意事項、相關反應及處理。疫苗是利用注射沒有毒性或減低毒性的致病菌,讓小朋友的身體認識致病菌而產生免疫力,所建議的接種時程都有其意義,是讓小寶寶在最容易感染前得到抗體,而且部分疫苗接種年齡越大,副作用也會加劇,所以儘可能讓小寶寶按時接種疫苗,才是保護寶寶最有效的方式。若無法按時接受預防接種,也應該跟醫師好好討論對寶寶最有幫助的方式。
        壓軸當然有各個兒童發展評估醫院和衛生局的聯絡電話和住址,有任何問題,應儘早就醫,預防重於治療。花點時間,仔細讀讀〝兒童健康手冊〞,應該會讓新手爸媽在照顧小寶貝時更得心應手! 希望每個寶寶都能健康平安的長大。
( 衛教文章僅為諮詢參考之用, 無法取代實際的醫療行為; 身體如有不適建議來院就醫治療。)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720&prev=20757&next=20719&l=f&fid=6






************************************************************************

混合疫苗讓寶寶少挨針 

自從發現種牛痘可以預防天花病毒的感染之後,人類與傳染病之間的戰爭進入了另一個里程碑。預防接種有效阻隔某些傳染病,醫學界不斷的想藉由疫苗以達到初級預防的效果,目標是讓常見的病毒、細菌、寄生蟲都能藉著疫苗來預防。
目前大部份的疫苗都是經由注射的途徑給予,疫苗的種類越多,也同時意味著可能要挨更多的針,這對大多數的小孩可以說是可怕的事情,同時父母們也需花更多的時間帶小朋友打疫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將數種疫苗混合在一起的混合疫苗於是產生,希望在不影響安全性及預防效果的前提下,更能兼顧費用、方便性及舒適性。

三合一疫苗 目前國內的混合疫苗有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的混合疫苗(MMR)以及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的混合疫苗(DTP)。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的混合疫苗較為單純,家長們只要按照衛生署訂定的時程注射就可以了;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由於有數種可以選擇,到底要為寶寶選擇哪一種最好呢? 白喉是一種嚴重的呼吸道疾病,死亡率可高達5%到10%,有時會併發心肌炎或腦炎。在沒有疫苗的30年代,百日咳是幼兒最常見的傳染病之一。破傷風桿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隨時伺機侵入傷口。由於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的發展,使這三種疾病的發生率大幅降低。傳統的三合一疫苗,也就是衛生所免費疫苗,裡面含有全細胞型百日咳疫苗,事實上是兒童常規疫苗中副作用最大的。 傳統的三合一疫苗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發燒、食慾不振、嘔吐、接種部位紅腫,其中以發燒最為普遍,統計上有42%的接種嬰幼兒的肛溫大於38℃,5.4%會達到39.5℃的高溫。嬰幼兒發高燒會讓家長擔心,甚至發燒會引起嬰兒抽筋。為了減少這些副作用,於是出現了新一代的三合一疫苗,其中的百日咳疫苗是一種非細胞疫苗,純化了百日咳桿菌的有效抗原,除去無效而有害的成分。 新一代三合一疫苗的副作用大幅減少,一般發燒等副作用都在10%~20%以下,而高燒更是少見,新一代三合一疫苗需自費廠商建議接種費用為500元。


四合一疫苗 四合一疫苗是新的三合一疫苗再加上b型嗜血桿菌疫苗。為什麼要打b型嗜血桿菌疫苗?因為一旦小孩感染b型嗜血桿菌,有可能發生腦膜炎(事實上b型嗜血桿菌感染是引起兒童後天性智能不足最常見的原因)、敗血症,嚴重時甚至會致命。
而b型嗜血桿菌疫苗注射的時程與白喉百日咳破傷風類似,於是藥廠製造出四合一疫苗,單純b型嗜血桿菌疫苗費用約1200元,家長們也可以選擇讓寶寶接種b型嗜血桿菌疫苗加上三合一疫苗,但是小寶寶一共要多挨四針,所以才有四合一疫苗的問世。四合一疫苗的建議接種費用約為1400元。 五合一疫苗 家長一定會記得打三合一疫苗時,護士小姐會趁小寶寶哇哇大哭時滴進一滴液體,那液體就是口服小兒麻痺疫苗,也就是沙賓疫苗。沙賓疫苗是活性減毒疫苗,相對於注射型的非活性疫苗,沙賓疫苗可以引發腸道免疫,病毒可以由糞便排出體外,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 小兒麻痺疫苗讓許多國家小兒麻痺的發生率接近零,但是由於口服疫苗中的減毒病毒有可能恢復毒性,對於免疫力不全的小孩有可能會造成小兒麻痺,其機率約一百萬分之一,因此現在美國已不使用口服疫苗,將注射的小兒麻痺疫苗加在四合一疫苗裡,就是所謂五合一疫苗,五合一疫苗的建議接種費用約2000元。 不管是三合一、四合一、五合一疫苗,注射的時程都一樣,都是在出生2、4、6個月及一歲半注射,如果另外加打b型嗜血桿菌疫苗也是同樣的時程。

六合一疫苗 由於疫苗研發的進步,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混合疫苗上市,目前已有五合一疫苗混合B型肝炎疫苗的六合一疫苗預備上市,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我國自民國43年開始使用白喉、百日咳、傷風混合疫苗,對於這三種疾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歷年來由於政府積極推動各項預防接種政策,多種侵襲國人健康甚劇的傳染病陸續受到有效的控制,家長們應該知道疫苗雖有其副作用,但是與其預防效果比較起來,還是可以接受的,不應擔心副作用而拒絕接受疫苗注射。 我們更期待醫學界能發展更新的疫苗以防治更多的疾病,當然將來也可能出現更多的口服疫苗或皮膚貼片疫苗,這樣小寶寶就可以減少挨針之苦了。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anny-680214/article?mid=24014&prev=24015&next=24012&l=f&fid=48







********************************************************************************
育兒生活
生活照顧 Baby Care 疫苗接種後的照顧問題
採訪/陳姵樺
諮詢/中國醫藥大學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 林曉娟
常聽到媽咪抱怨:「最怕帶孩子去打預防針了,因為事後照顧真的很麻煩!」的確,過去傳統的公費疫苗注射,副作用較多,讓家長在後續照顧上,費盡心思。而新型的自費疫苗,其產生的副作用較低,家長在照顧時也輕鬆不少。
新生兒從出生至3歲,需要接受十多次的疫苗接種,疫苗的種類很多,每一種疫苗接種後可能引發的副作用都不同,家長需要關注與照顧的方式也有異,中國醫藥大學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林曉娟表示,雖然現在新型的疫苗所引發的副作用較少,但仍可能有一些輕微症狀,家長也不可忽視,若施打疫苗後發生較嚴重的副作用,仍需帶回醫院給醫師診治。以下就針對寶寶需注射的公費疫苗以及自費疫苗,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及照護方式做介紹。
公費疫苗
寶寶從出生到3歲的公費疫苗包括:卡介苗、B型肝炎、傳統三合一(白喉、破傷風、細胞性百日咳)、口服小兒麻痺、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日本腦炎、水痘、流感(6個月到兩歲免費)等。
卡介苗
林曉娟醫師表示,新生兒出生3天內若檢查正常就需施打卡介苗,卡介苗打完後7至14天在施打的左上臂會有小結節,4至6周可能出現膿包,若出現膿包不需要擦藥,也不需要其他處置,大約2至3個月就會癒合結疤或只留下小針孔。但若在施打後在左側頸部或腋下出現淋巴結腫大,就需要看醫師,由醫師診斷處置。
卡介苗需在1歲前施打完成,若超過1歲,則需做結核菌素測驗,反應為陰性才能接種。
B型肝炎、日本腦炎、流感
這三種疫苗施打後較少有什麼副作用,有些寶寶在施打後會發生打針部位腫痛,建議可用冰敷的方式減少疼痛感。需注意的是,日本腦炎疫苗第一劑與第二劑的間隔不可以超過三個月,否則第一劑疫苗會失效。另外,流感疫苗建議在流感高峰期前約每年九月底至十月就施打,防護的效果會較佳。
傳統三合一(白喉、破傷風、細胞性百日咳)
林曉娟醫師表示,目前公費施打的傳統三合一疫苗,引起發燒的比率也頗高。因為傳統的三合一疫苗中的百日咳疫苗,是由整隻百日咳細菌的死菌製成,所以較容易引起發燒、哭鬧的副作用,通常2~3天會恢復。當輕微發燒時可以服用醫師開立的退燒藥,症狀若嚴重(如持續發燒),應回醫院讓醫師診治。
口服小兒麻痺疫苗
林曉娟醫師指出,根據統計,第一劑的口服小兒麻痺疫苗,會有230萬分之一的比率引起小兒麻痺症,此外並未有其他副作用。要注意的是,口服此疫苗前後30分鐘都不能吃喝東西,以免疫苗被稀釋而減低作用。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這一劑混合疫苗中,麻疹疫苗屬於活疫苗,有些寶寶注射後可能在5至10天出現疹子、微燒、咳嗽、鼻炎等副作用;德國麻疹疫苗則有可能出現發燒與暫時性的關節炎;而腮腺炎疫苗則有可能出現無毒性腦膜炎。林曉娟醫師表示,上述這些副作用的發生機率都不高,若出現副作用還是要由醫師診治較佳。
水痘
水痘也屬於活疫苗,而且其潛伏期長,若有副作用會發生在兩週後,出現微燒與少量的疹子,林曉娟醫師表示,這些症狀多數自己會痊癒,家長不需過於憂慮。
自費疫苗
自費疫苗包括:新型三合一(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四合一(新型三合一疫苗+b型嗜血桿菌疫苗)、五合一(四合一疫苗+注射式沙克小兒麻痺疫苗)、六合一(五合一疫苗+B型肝炎疫苗)、輪狀病毒口服疫苗、肺炎雙鏈球菌疫苗、A肝疫苗等。
新型三合一、四合一、五合一、六合一
林曉娟醫師表示,基本的新型三合一疫苗,因為其中的百日咳疫苗只抽取百日咳病菌部分有用抗原來製成疫苗,不像傳統三合一是用整株死菌製成,因此接種後較少出現發燒等副作用;四合一疫苗則是新型三合一疫苗再加上b型嗜血桿菌疫苗;而五合一則是將四合一再加上採用死菌製成的注射式沙克小兒麻痺疫苗,減少第一劑的口服小兒麻痺疫苗,會有230萬分之一的比率引起小兒麻痺症的危險性;五合一疫苗再加上B型肝炎疫苗的六合一疫苗,與前三種疫苗一樣,其副作用少,且寶寶的挨針次數可大為下降。
輪狀病毒口服疫苗
輪狀病毒主要是經由糞口傳染,也就是手的接觸是最主要傳染途徑,特別是年齡愈小的寶寶喜歡將手或玩具放入口中,特別容易感染,但是親密的接觸以及飛沫也有可能傳染;因為輪狀病毒屬於病毒性感染,所以會在短時間內造成大流行,五歲以下嬰幼兒幾乎都曾被感染至少一次,其感染率與環境衛生無關。而其病徵會先出現嘔吐,之後拉肚子與發燒症狀同時出現,大部分發燒會持續2至3天,有的幼兒甚至會嘔吐嚴重無法進食,造成脫水的狀況,目前並沒有治療輪狀病毒的藥物,只能用支持療法。輪狀病毒是一種得過就會在體內產生一些抗體的疾病,所以兩歲以上的幼兒大多擁有抗體,被感染的症狀會較輕微;但對於兩歲以下抵抗力較弱的幼兒來說,輪狀病毒引起的症狀通常較為嚴重,因此最近台灣引進了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提供一歲以下的幼兒自費預防接種;輪狀病毒疫苗服用後並無明顯的副作用,發燒、嘔吐或腹瀉的比例與安慰劑組相當。
肺炎雙鏈球菌疫苗
此疫苗的副作用少,有時會出現打針部位腫痛或發燒的症狀。林曉娟醫師表示,肺炎雙鏈球菌是對兩歲之前寶寶侵襲性高的疾病,寶寶兩歲前的得病率高,而且容易出現壞死性肺炎、肋膜積液、膿胸以及可能會影響智力的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所以建議家長讓寶寶在兩歲前就接種,預防勝於治療。
A肝疫苗
滿1歲就可以施打A肝疫苗,此疫苗並沒有明顯的副作用,若寶寶可能前往東南亞等衛生條件較落後的地區,建議在前往之前將此疫苗施打完成。

(詳文請見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3_51.asp








**************************************************************************
育兒生活
Baby Care 寶貝照顧 寶寶乖乖上醫院,不害怕!
採訪/王紹媛
諮詢/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邱政洵
幾乎所有的小孩子,對到醫院看病,都會有害怕、恐懼心理,造成原因如:對陌生環境的不安、醫師檢查過程的不適感,及身體不舒服造成的情緒反應等。有就醫恐懼的孩子,家長應以正面鼓勵方式,解除孩子的焦慮與害怕,才能讓孩子順利得到醫師診治。
媽媽:「琪琪,準備好了嗎?媽媽今天要帶你到醫院打預防針?」
琪琪:「醫院好恐怖,打針好痛,我不要去醫院。」
媽媽:「不行,已經跟醫師約好了,一定要去。」
琪琪:「我不要去啦,哇哇哇……」
孩子為什麼害怕上醫院?
常可以看到,父母抱著生病的寶寶到醫院就診時,腳都還沒有跨進醫院門檻,就聽到寶寶哇啦啦的哭聲,且還不斷搖頭表示不要進去醫院;有些孩子還會抱住媽媽的大腿,甚至坐在地上大哭,就是不肯乖乖進去醫院。
到底醫院有什麼可怕的魔力,讓孩子抵死不從?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邱政洵指出,孩子會害怕醫院、醫師的原因,大致可歸納以下幾點:
  1. 寶寶生病時,最需要的是家長的呵護與安全感,來忘記身體的不舒服和焦慮情緒;但這時候帶他到一個陌生的醫院環境,及陌生的醫師,要對自己身體進行各樣檢查和治療,很容易產生排斥的情緒。
  2. 以前就醫時發生不愉快的經驗,造成孩子揮之不去的惡夢,所以只要一想到要看醫生,就會很害怕。如:醫師檢查時,將硬硬的鴨舌板,直接放入寶寶的嘴巴裡,因而造成喉嚨不舒服、嘔吐等情形;護士阿姨很兇,打針時很用力,寶寶因此產生驚嚇。
  3. 家長平常管教孩子的時候,常會以「你再不乖,媽媽就帶你到醫院,請醫師叔叔幫你打針。」父母經常用「醫師打針」來恐嚇威脅小孩,日積月累下,就造成孩子害怕就醫的情結。
  4. 寶寶如果每次去醫院幾乎都得挨一針,如生病、預防接種等,當然寶寶會對去醫院感到恐懼。
建立良好形象 克服就醫恐懼
由以上可知,孩子對醫院產生恐懼的原因,不外乎是當生病的時候,所產生的不安情緒反應;或上醫院就診時,對陌生環境和醫師檢查過程不舒服;或打針時感到恐懼與害怕。邱政洵醫師說,孩子們都難免要到醫院看病,又幾乎很多的孩子一到醫院後,就會感到害怕和緊張,面對寶寶的情緒反應,常讓父母頭疼不已,因為既要擔心寶寶病情,又而看到小寶貝哭鬧不止,真是又心痛不已,那麼,如何消除孩子對到醫院看病就醫感到恐懼害怕呢?這還需從家長、醫師、醫院三方面著手才行。
*家長可以做的
  1. 由熟悉人帶去醫院。一般來說,剛出生的寶寶對於上醫院並不會感到恐懼,會感到恐懼害怕的,多半是九個月大寶寶,因為這階段的寶寶開始會認人,對於陌生的環境及人會產生恐懼感,如果又剛好碰到寶寶生病時,更是缺乏安全感。所以這個時候,帶寶寶上醫院的責任,最好由熟悉人來做,讓孩子感覺熟悉及有安全感,自然能減低不少害怕的感覺。
  2. 不以醫院嚇唬孩子。要降低孩子對醫院的恐懼感,最重要的是,不要隨便拿醫院的名字來嚇唬孩子。例如:平時孩子調皮搗蛋或犯錯時就恐嚇他說:「如果你再不聽媽媽的話,將飯吃完,等下就帶你去醫院請護士阿姨幫你打聽話的針。」或「如果你再調皮搗蛋,我就帶你到醫院找醫師叔叔打針。」此外,在醫院等候醫師看病時,家長不斷地提醒孩子:「等下醫師檢查要乖乖的,打針的時候不要亂動,知道嗎!這類恐嚇的話,都會讓孩子懼怕去醫院及看醫師。
  3. 用遊戲減輕焦慮。透過遊戲或角色扮演,讓孩子能得知即將面對的醫療處置,以及在醫療過程中會遇到的各種人物與治療,減少就醫時產生的恐懼。例如寶寶是小兒科醫師、小兔子是護士、小熊是小Baby。小熊生病了,所以寶寶現在要幫小熊量體溫、檢查身體,然後還要請小兔子護士幫小熊打針……。
  4. 透過故事引導。平時父母不妨以說故事的方式,讓孩子對身體健康有所認識,例如:生病了為什麼要看醫師?為什麼要吃藥?除此之外,也可以買些介紹醫院及醫療工具的故事書,讓孩子先了解醫院有哪些人事物,降低去醫院時的恐懼。例如:醫院裡有醫師叔叔、護士阿姨,醫師叔叔會拿像手電筒的東西,將燈照在寶寶的喉嚨,看看有沒有壞東西在裡面,然後把細菌殺死,寶寶就可以恢復健康,不再痛痛了!
  5. 事先溝通。父母可以在上醫院前與孩子先溝通解釋,例如:「等下去醫院不一定會打針,不要緊張;寶寶可以跟醫師說哪裡不舒服,然後請醫師叔叔幫寶寶找出細菌。」或是請有經驗的哥哥姊姊做經驗分享,都可以減少小朋友不肯上醫院及哭鬧時的機率。
*醫師可以做的
  1. 掌握看診技巧。醫師看診的態度看專業技巧,也會影響寶寶看診情緒。例如:當小朋友進入診間時,不要馬上問診、看病,可以先和孩子聊聊天,做些不引起孩子焦慮心理的互動。「妹妹,今天的衣服好漂亮,是媽媽買的嗎?」「這是糖果、這是餅乾,等下叔叔檢查完,你可以自己拿一個喜歡的吃!」
    除此之外,醫師檢查寶寶身體的順序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先從量體溫、聽心臟等開始,而看喉嚨、檢查耳朵等,會使寶寶不舒服的留到最後再檢查,可減少小孩對就醫的焦慮恐懼與不適。
  2. 給小禮物當獎勵。小兒科醫師桌上可以擺放些小朋友的玩具、糖果、小玩偶、小貼紙,來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減少看病時的不安,在做完檢查之後,可以當作獎勵小朋友的禮物,讓看醫師不再是件恐懼的事情。
  3. 衣服穿著柔和。大部分醫師都是死板板的白色衣服,如果能夠穿著柔和色彩的服裝、卡通圖案的領帶等,也可以轉移小朋友對醫師的恐懼感。
*醫院可以做的
溫馨的就醫環境:醫院裡陌生環境、藥水味和針筒,是令小朋友產生恐懼與排斥到醫院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能提供一個歡樂、有趣又安全的兒童看醫環境,使每個孩子就醫時能有如在家的感受和溫馨,將能減少心裡的懼怕和身體的不舒服。例如:在兒童看病的地方,牆壁上有溫馨、可愛的卡通佈置、有小朋友喜愛的節目影片、玩具和遊戲等等,讓病童可以在娛樂中一邊待診、一邊遊玩,打發無聊的時間外,也能降低就醫時的恐懼。
事前鼓勵、平常心看待
當孩子生病的時候,會因為生理上的病痛變得比較悲傷、脆弱,如果又要到醫院就診,則面對環境的陌生和醫療過程中所帶來的不舒服,其焦慮和不安,只能以不斷的哭喊,來表示抗議。所以父母應溫和對待孩子的排斥與情緒反應,並透過事前的心理準備及鼓勵,即讓孩子減輕上醫院的恐懼。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3_50.asp






************************************************************************
如何照顧剛打預防針的寶寶
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李俊賢
台灣地區近年來許多嚴重猖獗的傳染性疾病已經逐漸減少了,其原因除了歸功於社會經濟的進步以及環境衛生的改善外,全面性預防接種的實施更是重要的原因。


從嬰兒期以至成人,每個人都要接受數次的預防接種,尤其在嬰兒期施打預防針的次數更多,已經成了幼兒預防保健項目中最重要的部份。然而,預防接種注射後,常有不少的反應與副作用,常讓初為人父母者不知所措。


如何去處理這些反應,茲提供一些方法供家長們參考: 卡介苗:注射部位可以照常沐浴,如果有膿泡或潰爛時,不必擦藥或包紮,但是注意不要弄破,如果不小心弄破了,只須擦乾並且保持乾燥。腋下淋巴結腫大如果直徑超過一公分,應至醫院檢查。
B型肝炎:輕微發燒通常照一般發燒處理即可。


三合一疫苗:這是反應最激烈而且頻率最高的疫苗,幼兒接種後,可以輕揉二下,如果有些許紅腫可先用熱毛巾熱敷,多喝開水,如果發燒肛溫超過38.5度以上,可先服用醫師開予之小兒普拿疼,但如果發燒超過39.5度以上則要送醫。


口服小兒麻痺疫苗:服用小兒麻痺疫苗,前後半小時內不要進食,以增加疫苗在體內繁殖效果,如果有神經方面的症狀,如四肢麻痺無力、痙攣等應速送醫。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注射後應多喝開水,少出入公共場所,避免感冒,如果在注射後一、二天就有發燒,應立刻就醫診治。


日本腦炎:多喝開水,避免感冒即可。 另外如果小寶寶出現神智不清、四肢麻痺、哭鬧不安、痙攣、休克時,應即速送醫治療。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20.asp








******************************************************************************

善用寶寶手冊 發展遲緩可避免

作者: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 |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家有嬰幼兒的媽媽們,妳們對孩子夠了解嗎?桃園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職能治療師莊偉男指出,在評估孩子是否發展遲 緩,而詢問家長關於孩子的發展情形時,最常聽到的答案都是「我忘記了,好像是?」,一些媽媽們對於自己孩子的發展明顯不夠了解,但對於治療師而言,孩子的 發展里程碑是很重要的事。
莊偉男表示,如果能及早發現寶寶出現發展遲緩的問題,就可以早做因應,因此家長應確實注意 《兒童健康手冊》的記錄與訊息;例如兒童預防保健服務,提醒家長們在孩子多大時,要接受檢查,包括身體檢查、問診項目及發展診查,其中在發展診查可讓醫師 及家長們初步了解孩子是否發展正常。
家長們在寶寶接受健康檢查前,也務必要填寫,以便自己和醫師可以更留心寶寶的狀況;如果孩子有異常,醫師會幫忙評估,必要時,會轉介其他科做更進一 步的詳細評估及檢查。另外,衛教指導篇也有提供常見的問題解決方法及注意事項,讓家長們在遇到問題時,可以做初步處理或事先預防。
莊偉男提醒,手冊上還有各縣市衛生局的聯絡地址及電話、新版兒童生長曲線圖、發展里程碑圖示,及兒童發展評估轉介單,讓家長知道每個縣市的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醫院名稱及聯絡電話等重要資訊,可多加利用。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656&prev=20657&next=20655&l=f&fid=6








*****************************************************************************

小兒疫苗功效介紹~常規疫苗
作者:林潔雨  出處:MamiHome媽咪窩


常規的小兒疫苗有哪些?功效為何?施打時間有無限制?有什麼副作用嗎?了解小兒醫療,齊心讓孩子快樂成長!

卡介苗

.預防疾病:結核病。
感染結核病會出現咳嗽、發燒、疲倦、胃口差、體重減輕、夜間盜汗,甚至喀血、呼吸短促、胸痛等症狀,所有年齡層都可能感染,所以寶寶一出生最好接種疫苗。

.施打時間:
(1)卡介苗是一種活性疫苗,出生滿24小時,體重達2500公克以上的新生兒皆可接種;早產兒可在體重達到標準,經醫師評估後再接種。最好能在1歲之內完成。

(2)等孩子將來上小學一年級時,會再做一次疤痕普查,若沒有種卡介苗的疤痕,或疤痕過小,而且結核菌素試驗呈陰性反應者,須再接種一次。

.副作用及注意事項:
(1)只要沒有特別狀況都可以接種。早產兒或出生就有發燒症狀的寶寶,則要先做觀察。

(2)接種後1~2週,接種部位會出現紅色小結節,不需特別處理,如果變成黃色膿包或潰瘍(可能持續1~2個月時間,甚至4個月後自然癒合),不要去擠壓或包紮,只要保持局部清潔即可,寶寶可以照常洗澡,但不建議泡澡。

(3)假如接種部位出現多量膿液,或同側腋窩淋巴腺有腫大情形,必須請醫師診治。


 

B型肝炎疫苗

.預防疾病:B型肝炎。
由B肝病毒引起,多數患者沒有症狀,而有B肝的人得到肝癌的機會較正常人高很多。

台灣地區B型肝炎罹患率很高,如果產婦是s抗原陽性,不論e抗原是否為陽性(e抗原陽性時由政府補助費用),寶寶應在出生後24小時內,趕快打一劑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最遲不超過24小時。後續再按時接種例行的B型肝炎疫苗,才能使感染率降到最低。

.施打時間:
*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若產婦檢查是B型肝炎帶原者,寶寶出生24小時內必須施打。

*B型肝炎疫苗:是屬於不活化疫苗,出生2~5天打第一劑,滿月打第二劑,滿6個月打第三劑。

‧副作用:
很少會出現特別反應。接種部位可能有紅腫、疼痛情形,偶有發燒倦怠,通常1~2日即消失。寶寶接種後若有發燒,可多喝水,必要時服用醫護人員給的退燒藥。

.注意事項:發高燒、對第一劑B肝疫苗發生過敏反應者不要施打。




五合一疫苗

.預防疾病:白喉、破傷風、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小兒麻痺。

*白喉─多發生在15歲以下沒有接種白喉疫苗的小孩,主要侵犯咽喉,病童因白喉桿菌在鼻、扁桃腺、咽或喉部產生偽膜而引起呼吸道阻塞,白喉桿菌分泌的毒素會引起心肌炎或神經炎等嚴重合併症。

*破傷風─破傷風桿菌進入深部傷口,在無氧情況下會大量繁殖,並放出毒素而引起牙關緊閉、肌肉收縮、四肢痙攣等嚴重神經、肌肉症狀。

*百日咳─是一種急性呼吸道細菌傳染疾病,易侵犯5歲以下兒童,會引起嚴重陣發性咳嗽而影響呼吸與進食,病童容易併發肺炎、痙攣或較嚴重的腦部問題,1歲以下幼兒是高危險群。

*b型嗜血桿菌─感染後會有喉嚨發炎、呼吸困難等症狀,並可能引發中耳炎、肺炎、腦炎等嚴重併發症。幼兒是高危險群,尤其6個月以下嬰兒得到,症狀會更厲害。

*小兒麻痺─是由小兒麻痺症病毒引起的急性疾病,病患會有發燒、頭痛、喉痛、嘔吐、腹瀉等症狀,部份會出現肌肉疼痛、四肢及面部肌肉無力,或呼吸及進食功能受到影響而威脅到生命。

以往混合疫苗有舊型三合一、新型三合一、四合一、五合一、六合一疫苗,今年政府已將五合一疫苗納入免費常規接種項目。

.施打時間:出生2、4、6個月、1歲6個月,共打四劑。

.副作用:五合一沒有三合一疫苗容易出現發燒副作用;而且改用注射型小兒麻痺疫苗,也比以往使用的口服小兒麻痺疫苗安全(口服疫苗約有100-250萬分之一的機會出現類小兒麻痺感染的症狀),但在小兒麻痺盛行區,注射型疫苗可能會影響整體防疫效果。

.注意事項:
(1)少數幼兒接種後,注射部位可能出現紅腫、疼痛及疲倦等症狀,約2~3天可恢復。

(2)可將出生6個月應施打的B肝疫苗第三劑,配合五合一疫苗的時間一起施打。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

.預防疾病: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

*麻疹-經空氣傳染的病毒性疾病,感染後會有高燒、咳嗽、結膜炎、鼻炎、口腔黏膜出現白色斑點。疹子最先出現在臉頰及耳後,之後散怖至四肢及全身,嚴重時會併發中耳炎、肺炎或腦炎,導致耳聾或智力遲鈍,甚至死亡。

*腮腺炎-即俗稱「豬頭皮」,易侵犯唾液腺,尤其耳下腺,病人會有發燒、頭痛、耳下腺腫大等症狀。

*德國麻疹-病人被感染會出現輕微發燒、鼻咽炎、耳後淋巴結腫大等,疹子約維持3天。M.M.R是屬於活性減毒疫苗,對上述疾病的預防效果可達九成以上,且可以長期免疫。

.施打時間:出生滿12~15個月、國小一年級各接種一劑。

.副作用:局部反應很少。接種後第5~12天,可能有疹子、咳嗽、鼻炎或發燒。

.哪些人不能施打?
(1)有嚴重疾病者(一般感冒不在此限)。
(2)免疫不全者(包括使用腎上腺皮質素或抗癌藥物者)。
(3)孕婦。

.注意事項:
*接種3個月內避免懷孕。

*曾注射過免疫球蛋白、血漿或輸血,要等3個月後才能接種,以免失效。




日本腦炎疫苗

.預防疾病:日本腦炎。

日本腦炎是以蚊子為媒介的濾過性病毒感染疾病,感染後可能出現頭痛、嗜睡、昏迷、抽搐等症狀,甚至引發腦炎,其預後差,且致命性高。

.施打時間:出生滿1歲3個月打第一劑,隔兩星期再打第二劑,2歲3個月再打第三劑,入小學後可再加一劑。

由於每年只有在3~7月期間施打,假如1歲3個月時剛好沒有疫苗,就要等隔年3月開始打,而且前兩劑一定要按時打完,萬一第一劑打完,第二劑忘記打,第二年就得重打,所以家長要特別留意施打時程。

.注意事項:
*局部反應在接種部位有發紅、腫脹、疼痛;偶有發燒、倦怠感等症狀,2~3天會消失。

*日本腦炎疫苗很容易與其他疫苗起作用,尤其不可和五合一或六合一疫苗同時間接種。


 

 

流感疫苗

.預防疾病:預防因感染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流感症狀比一般感冒嚴重,感染後會出現高燒、寒顫、喉嚨痛、頭痛、肌肉酸痛、疲倦、鼻塞與咳嗽等症狀,可能要一星期才能完全恢復。

.施打時間:出生6個月以後開始施打,且因為病毒會變種,所以需每年選擇最可能引發流行的菌株製成疫苗。9歲以下第一次接種要打兩劑,之後每年只要打一劑,通常在每年10月開始開放施打。

.副作用:

流感疫苗是採雞胚胎製造,假如寶寶對蛋白過敏,可能在接種後會出現激烈反應。至於去年新型流感疫苗施打後發生群體頭暈情形,是因為大家對新型流感不了解,所以因為害怕而造成群體恐慌進而出現不適。

.注意事項:
*接種後先在門診休息半小時,以免發生過敏性休克時無法即時搶救。

*麻疹疫苗也會有過敏性休克的可能,如果打過麻疹疫苗沒問題,流感疫苗大概也不會有問題。

*注射部位可能出現酸痛、類似流感症狀(如喉嚨痛、倦怠),只要多休息、多補充水份,不會有太大問題。



 

水痘疫苗

.預防疾病: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

它具有高度傳染力,感染後會引起紅疹、水泡、發癢、發燒、疲倦等症狀,可能併發肺炎、腦炎或死亡。水痘是很普遍的兒童疾病,好發於幼童,而年紀愈大感染,症狀愈嚴重。

水痘疫苗是一種活性減毒疫苗,可避免嚴重的水痘症狀,接種後若仍感染水痘,其症狀會很輕微,且比較不會發燒,復原較快。

.施打時間:出生滿1歲。

.副作用:可能會長出少許疹子,大約2~3週消失,不需特別處理。

.注意事項:若不要和MMR一起施打,建議間隔1個月,因為這兩種疫苗皆屬活疫苗,如果同時接種,應選不同部位施打。











*******************************************************************************
漏打疫苗,該如何補救?

馬偕紀念醫院 小兒科系 小兒感染科主任 紀鑫醫師


寶寶出生後即展開一連串的疫苗接種,不僅接種時程越來越複雜,接種項目也漸漸增多,父母常會搞不清楚,而更讓父母擔心的是萬一漏打其中一劑時,該怎麼辦?是否因此無法補救呢?其實,一旦漏打疫苗,家長千萬不要因怕麻煩而不想補救,絕大部分的疫苗都可以在漏打後進行補打。

各種疫苗補打時的方式以及注意事項:
單劑疫苗的補打方式

卡介苗:1歲以下幼兒可在任何時間補打,如果漏打後已超過1歲,需做結核菌素試驗(採皮下測試),若為陰性反應才須補打,陽性反應者不需再補打。

水痘疫苗:任何時間都可補打,它可以和麻疹德國麻疹與腮腺炎疫苗一起補打,若不一起補打,兩者施打時間須間隔一個月。

麻疹德國麻疹與腮腺炎疫苗:任何時間都可補打,它可以和水痘疫苗一起補打,若不一起補打,兩者施打時間須間隔一個月。


混合型(預防多種疾病)疫苗的補打方式
五合一混合疫苗:這類疫苗比較沒有漏打後的問題,萬一漏打,只要按照需要的劑數補打完即可,例如:已打了一劑,之後未照時間施打,則只要依照各劑間隔時間(6~8週)陸續補打三劑就可以。

多劑的預防單一疾病疫苗的補打方式
B型肝炎疫苗:只需依照各劑之間的間隔時間補打即可。

肺炎鏈球菌疫苗:小於6個月寶寶:分別在2、4、6個月打完三劑,之後在滿1歲之後再追加一劑,共施打四劑。

‧7~12個月寶寶:間隔2個月打一劑,打完兩劑後再追加第三劑即可。

‧1歲以上寶寶:須間隔2各月打兩劑。

‧2歲以上寶寶:只要打一劑。

日本腦炎疫苗:基礎劑的間隔間隔未能在同一年度,就必須重新打第一劑,只要未完成基礎劑,就無法追加第三劑 。

輪狀病毒疫苗:此疫苗有兩種類型均建議出生後滿8個月內吃完。例如:已吃第一劑,第二劑(或第三劑)盡可能在滿8個月時吃完。

流行性感冒疫苗:如果以前曾接種過,今年只需接種一劑;從未接種者,必須打兩劑,兩劑間隔一個月。


醫師的叮嚀
家長一定要好好保管寶寶的健康手冊,以免遺失後記不得施打的進度,雖然重複施打不會有什麼問題(只是多打的部分沒有效果),但還是盡量避免,以免寶寶多挨針,所以除了保管好手冊之外,每一次施打後也要檢查護理人員是否已在手冊上蓋章。






***************************************************************************

常規注射疫苗:卡介苗
 卡介苗是一種減毒的活菌疫苗,目的是用來預防結核病的發生。 一般在結核病病例較多的國家,主張新生兒在還沒有感染時接種卡介苗,以便產生對結核病的抵抗力,主要可避免㐀成結核性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卡介苗係使用活的牛型結核桿菌製成,接種人體後通過引起輕微感染而產生對人型結核桿菌的免疫力。
 卡介苗為菌液經冷凍乾燥而成白色的粉末,注射前加入稀釋液後取0.1ml接種於左上臂三角肌中央皮內。經稀釋後的卡介苗每瓶可接種約二十人。因只有約兩小時效期,所以醫院或衛生所,需將接種卡介苗的孩童集中在同一天一起接種。出生後24小時即可接種,但體重要達2500克。
 接種禁忌為嚴重濕疹與有明顯皮膚表皮缺損的其他皮膚病、免疫機能不全者。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接種後可能產生的反應: 注射後接種部位大多有紅色小結節,不需特別處理。
 紅色小結節若變成輕微的膿泡或潰瘍,不需要擠壓或包紮,只要保持局部清潔,用無菌紗布或棉球擦拭即可約經2-3月潰瘍就會自然癒合,不需使用藥物治療。如果接種部位出現多量的膿液或發生同側腋窩淋巴腺腫大情形,可請醫師診治,是否需投以抗結核菌藥物。

常規注射疫苗:B型肝炎疫苗
 為一種非活性疫苗,係用基因工程技術複製出B型肝炎病毒外殼之s抗原。
因不具任何DNARNA故無病毒活性。注射入人體能產生良好反應,一般也不容易有明顯副作用。由於相關研究顯示,出生24小時內接種可更早發揮預防母子間垂直傳染的效應,因此自民國100年起已改為”出生24小時內儘速接種”所以在各醫療院所出生的寶寶,也是一洗完澡就會馬上注射。
除非以下現象:發燒、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對疫苗嚴重過敏、體重不足2000克。若也要接種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者,可同時不同部位一起注射。接種時程:第1劑:出生24小時內儘速接種。第2劑:出生滿1個月。第3劑:出生滿6個月。

常規注射疫苗:5合一疫苗
 是一種注射式的不活化疫苗,可以同時預防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以及b型嗜血桿菌等五種傳染病。此疫苗將舊型三合一疫苗中的全細胞性百
日咳成分,改為非細胞性百日咳成份,可大幅減少接種後發生注射部位紅腫、疼痛或發燒等不良反應的機率,另外也用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IPV)取代口服小兒麻痺疫苗(OPV),以避免發生機率極低的因疫苗引致小兒麻痺症(VAPP)的發生。
另外新加入b型嗜血桿菌疫苗,降低其引起的肺炎、腦膜炎等嚴重病症接種時程(自993月起全面實施)為出生滿2個月、出生滿4個月、出生滿6個月、出生16個月。接種禁忌:因疫苗有時會有副作用,故有一些限制:先前接種白喉、破傷風、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小兒麻痺相關疫苗或對本疫苗任何成分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出生未滿6週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患有進行性痙攣症或神經系統疾病者,宜於醫師判斷病情已經穩定後才注射疫苗。需用藥物治療的心臟衰竭或發紺性心臟病者。滿7歲以上不適用。 接種後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及因應方式:接種後1-3天可能發生注射部位紅腫、酸痛,偶爾有哭鬧不安、疲倦、食慾不振或嘔吐等症狀,通常2-3天後會恢復。
不停啼哭或發高燒之症狀則較為少見;若發燒不嚴重可先服用退燒藥處理。嚴重不良反應如嚴重過敏、昏睡或痙攣則極為罕見。如接種部位紅腫持續擴大、接種後持續高燒超過48小時或發生嚴重過敏反應及嚴重不適症狀,應儘㏿請醫師處理。

常規注射疫苗:水痘疫苗
 水痘疫苗是一種高度活性的減毒疫苗,適用於接種壹歲以上之健康兒童。不過其免疫力並非百分之百,少數接種疫苗者仍會遭受感染,大多症狀較輕微。可能會產生較少的水痘,且較不會發燒,復原較快。另外未滿一歲之嬰兒在未接種前有遭感染的風險,應避免與疑似之病患接觸。此外,接種疫苗後,不宜使用水楊酸類退燒藥如阿斯匹靈等。最近曾輸血或接受其他血液製劑者(如免疫球蛋白),應詢問原診治醫師何時可接種水痘疫苗。母親懷孕並非注射禁忌。
常規注射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
一歲以上接種。它是利用組織培養製造出來的活性減毒疫苗, 使用皮下注射。注射後少數人會在五至十二天左右輕度發燒,通常為良性可自癒的。
 接種禁忌*已知對「蛋」之蛋白質或疫苗的成份有嚴重過敏者,不予接種 *孕婦。*已知患有嚴重免疫缺失者最近曾輸血或接受其他血液製劑者(如免疫球蛋白),應詢問原診治醫師何時可接種母親懷孕並非注射禁忌。

常規注射疫苗:日本腦炎疫苗
 年滿15個月的幼兒,應接受2劑注射,兩劑間隔2週,隔年再接種一劑。自102年起,滿5歲以上之兒童實施於入國小前完成第四劑疫苗接種。受限於疫苗可供貨時間,多集中於每年35月接種,惟在疫苗充足及效期內,則可全年供貨。

常規注射疫苗:流感疫苗
 目前上市的流感疫苗是利用雞胚培養病毒,加以去活化以後製成的疫苗。因為這種疫苗的保護效力大約只能維持一、二年,而且流感病毒常常發生變異,所以必須每年接種一劑疫苗。每年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疾病管制中心都會根據前幾年在全世界調查的資料,推測次年可能流行的病毒種類,而建議出疫苗的成份。
因為流感是危害人類最大的呼吸道感染之一,尤其有鑑於每年流感的嚴重危害,希望大家都來接種。最近幾年,因為一直有A(H1N1) A(H3N2) 病毒的同時流行,所以疫苗的成分都包括了這兩種A型流感病毒與一種B型流感病毒。一般而言,這種疫苗的保護效力大約在60-90% 之間,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接種者
會出現局部注射部位的副作用,百分之一至二會出現發燒等全身性反應,算是安全而有效的疫苗。

常規注射疫苗: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 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是利用破傷風和白喉桿菌所分泌出來的外毒素,經減毒製成類毒素,與經過純化的百日咳抗原成份混合製成適用於滿4歲以上兒童的追加接種或補種,可同時提升學幼童對於破傷風、白喉及百日咳的免疫力;除保護學童,亦可降低學童罹患百日咳傳染幼童,造成嚴重併發症之機率。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及小兒麻痺混合疫苗(Tdap-IPV)則除了Tdap疫苗外,增加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混合而成。ÄÄ接種時程原於國小一年級常規接種,101年起該劑Tdap-IPV推行於滿5歲至入小學前完成。ÄÄÄ禁忌症先前接種白喉破傷風百日咳相關疫苗及小兒麻痺疫苗或對本疫苗任何成分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患有進行性痙攣症或神經系統疾病者,宜於醫師判斷病情已經穩定後才注射疫苗。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

非常規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
 肺炎鏈球菌是一種易導致嚴重感染的細菌,會有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的可能。由於其毒性強,又容易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是治療起來相當棘手的病菌。
目前嬰兒可接種的稱為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它是一種不活化的疫苗,由一個大型蛋白質連接多個血清型之病菌片段所製成國內現行上市廠牌依所含血清型分別有10價及13價之分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五歲以下兒童,13價疫苗(PCV13)所含肺炎鏈球菌型別的保護效力約為85%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時程:兩個月以上即可施打,需接種四劑。接種禁忌:先前接種本疫苗或對本疫苗任何成分,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出生未滿6週。接種後可能產生的反應:接種後少數的人可能發生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的反應,一般於接種2天內恢復。發燒、倦怠等嚴重副作用則極少發生。接種後如有持續發燒、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昏、心跳加㏿等不適症狀,應儘㏿就醫,請醫師做進一步的判斷與處理。
102 3月起開始提供公費13價疫苗(PCV13)疫苗,對象為97-100年出生且滿2歲以上,過去未曾接種或尚未完成PCV13接種時程之幼童。其它年齡層若要接種,仍需自費。預防針的接種當然越早開始越好,既能及早產生抗體保護身
體,也能減少因身體已帶菌,導致日後疫苗注射效果變差的現象。希望日後政府能提早提供免費疫苗,以嘉惠民眾。


非常規疫苗:輪狀病毒疫苗
 輪狀病毒,是小兒最常見的病毒性腸胃炎主因,可佔一半左右,也是病毒性腸胃炎裡面症狀最嚴重的。輪狀病毒藉由糞口傳播,傳染力很強,在嬰幼兒身上只要少量病毒就足以致病,因此常會大規模流行。目前也沒有特效藥可治療,會讓孩子受罪一週左右,幾乎所有兒童在五歲前都會得上一次,即使多注重環境衛生也難倖免。雖然人體在染病後會產生抗體,但有可能因感染不同型別之輪狀病毒而再次發病,無法完全免疫。目前市面上販售之活性減毒的二種輪狀疫苗,分
別為Rotarix(羅特律),來自歐洲。 Rotarix為人類輪狀病毒所製成,需服用兩劑。另一種稱RotaTeq(輪達停),來自美國。RotaTeq為人-牛輪狀病毒重組所製成,需服用三劑。兩家疫苗在完成接種後均可減少住院率達90%以上,都是非常優秀的疫苗。不但可讓寶寶減少痛苦,也減少家長因需陪病導致經濟或精神上損失。接種時程方面,兩者皆建議最早可自6週開始,間隔4週以上給予。臨床上都會和每兩個月的五合一疫苗接種同時進行比較好記。Rotarix(羅特律)應在出生24週內服用完畢,而RotaTeq(輪達停)則應在八個月內服用完畢。
接種禁忌:
*先前對此種疫苗有嚴重過敏反應者
*未經矯正之胃腸道畸形
*明顯腹瀉或嘔吐
*急性發燒
接種後可能產生的反應:
*胃腸不適
*發燒
*煩躁不安

非常規疫苗:A型肝炎疫苗
 我國A型肝炎疫苗接種政策:衛生署自民國84年起陸續針對設籍30山地鄉及9個鄰近山地鄉之平地鄉等高風險地區之學幼童實施A型肝炎疫苗接種另因小三通可能㐀成A型肝炎引入之危機,故自91年起對金門、連江兩縣之兒童實施接種。一般少有特別反應,主要為接種部位紅腫痛。系統性反應不常見。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304&prev=20305&next=20301&l=f&fi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