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小兒鼻竇炎


時序來到了秋冬的季節,大家都喜歡窩在密閉的室內,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更頻繁,加上各種病原體的活性增強,感染上呼吸道疾病的機會大為增加,這也意味著耳鼻喉科旺季的來臨。在小朋友身上,因為本身的免疫力較差,且尚未建立好良好的衛生習慣,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形便屢見不鮮。


雖然大部份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體以病毒為主,只要好好休息,配合症狀緩解的藥物治療,多半可以順利痊癒。然而,小朋友鼻腔與鼻竇解剖構造的連通性密切,正常粘膜纖毛清理的功能較差,鼻腔的發炎一下子阻塞了鼻竇開口,很容易繼發細菌的感染孳生。也因此,小朋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果治療不完全,很容易併發成為急性鼻竇炎。


小兒鼻竇炎與成人的鼻竇炎基本上有很大的差別:小兒鼻竇炎的發生率比成人鼻竇炎來的高。主要原因就是先前提到的解剖構造─年紀愈小,鼻腔與鼻竇的關係愈密切。值得注意的是,因為兒童的鼻竇在出生後仍持續地發育,如果小時候常常罹患鼻竇炎,容易造成後續鼻竇的發育不良,影響顏面顱骨的外觀;長大以後,罹患鼻竇炎,甚至演變為慢性鼻竇炎的機會也相對提高。


小兒鼻竇炎的症狀和診斷條件,與大人的鼻竇炎也是大不相同。由於鼻竇的位置在顏面顱骨當中,不像中耳炎一般可以直接由耳鏡作診斷;加上許多小朋友對症狀描述的不足,臨床檢查配合度低,小朋友鼻竇炎的診斷並不容易。雖然鼻竇炎最準確的診斷是鼻竇電腦斷層攝影,考慮到小朋友放射線曝露的潛在風險,常常是以臨床上不具特異性的可疑症狀來輔助診斷(表1)。至於一般認為黃、綠鼻涕多半表示感染鼻竇炎,實際上,並不能單純以鼻子分泌物的顏色,來判定小朋友是否有鼻竇炎。


不管是常見致病菌、好發年齡層或危險因子,小兒鼻竇炎和小兒中耳炎都十分類似。臨床上,兩者也常常伴隨發生。這和小朋友另一個特殊的生理解剖構造─“腺樣體”有關:腺樣體屬於扁桃組織的一種,位居鼻咽腔正中央,鄰近耳咽管(耳咽管是連接中耳腔到鼻咽腔的管狀結構)的開口。我們知道小朋友容易得到中耳炎,與兒童時期耳咽管的解剖位置較水平,功能未成熟有關。然而引起發炎感染的來源,則多半來自於緊鄰於旁的腺樣體。簡單的說,腺樣體因為鼻腔鼻竇炎的感染而發炎腫脹,影響到開口在旁邊的耳咽管,造成耳咽管炎,進而演變成急性中耳炎。


小兒鼻竇炎的治療方法,包括有抗生素、排膿和幫助鼻粘膜消腫的輔助方法。首先,正確而適量的抗生素是治療急性鼻竇炎的不二法則。急性鼻竇炎的抗生素療程至少要十~十四天(若症狀未緩解,需再延長二週)。我們瞭解,小兒鼻竇炎的治療目的在於預防併發症和防止鼻竇發炎的慢性化。一般急性鼻竇炎的表象症狀(包括鼻塞、流鼻水、夜間咳嗽等等),在服藥數天後,通常就會得到改善,但鼻竇的發炎其實仍在持續(外觀上是看不出來的)。如果抗生素的治療不完全、甚至間斷性的服藥,常常會把急性鼻竇炎拖成反覆性鼻竇炎,甚至慢性鼻竇炎。而鼻竇發炎慢性化的結果,除了增加健康和生活上的困擾,也會進而影響到小朋友將來成年鼻竇的發育和功能。


小兒鼻竇炎的治療除了藥物,排膿,也就是耳鼻喉科的局部治療,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小朋友鼻腔、鼻竇的連通性比大人好,經由鼻腔分泌物的抽吸移除,可以立即改善鼻塞,緩解鼻部不適的症狀,更能有效地達到幫助鼻竇排膿的目的。


其他鼻竇炎治療的輔助療法,包括鼻腔局部的蒸氣治療和鼻腔灌洗(表2),目的在於幫助移除膿液,減緩腫脹的鼻粘膜,對小兒鼻竇炎的治療也有正面的作用。


因為藥物和衛生觀念的進步,大部份小兒鼻竇炎在接受藥物和局部治療後,多能順利痊癒。除非出現鼻竇炎的併發症(如眼眶炎、腦膜炎、顏面骨髓炎等),或存在有鼻竇或鼻腔的解剖構造阻礙(如腺樣體肥大或鼻瘜肉等),使排膿不順,小兒鼻竇炎一般很少像成人鼻竇炎需要以手術方式治療。
小兒鼻竇炎的可疑症狀:(表1)
◎感冒症狀如流鼻水、咳嗽經過治療仍超過十天以上,且伴有輕微發燒。
◎感冒之後一直沒有改善的黃、綠鼻涕。
◎持續二週以上的咳嗽,尤以夜間有痰的咳嗽為主。
◎清晨時分明顯的眼皮周圍水腫;有時眼角可見膿狀分泌物。
◎較大的小朋友可能會描述如眼周圍脹痛,前額頭痛,臉頰疼痛等症狀。

鼻腔灌洗(洗鼻子)(表2)
用燒開後冷卻的溫水加鹽(嚐起來微有鹹味即可),由一側鼻腔緩緩注入,一次約5到10CC。按壓住兩側鼻孔後,輕輕擺動、更換頭部的姿勢,由同側或由對側鼻腔將水流出,如此換側反覆施行數次。
鼻腔清洗是最經濟的鼻腔保養方法,不只對鼻竇炎有輔助治療的功效,藉由鼻腔內外來物(如過敏原)的清除,對鼻過敏的症狀改善也有幫助。

作者:臺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江裕群
出處:臺安醫訊第142期

資料來源http://www.tahsda.org.tw/newsletters/?p=1393#more-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