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待產 產痛 生產

台灣的生產可以不一樣
文/司晏芳
在台灣過度醫療化的環境,有哪些醫生、護士開始改變做法?

和一年前比起來,台灣生產環境的確不太一樣了。看法雖仍分歧,但已有醫生不再堅持對產婦剃毛、灌腸,也視狀況才決定要否剪會陰……,態度日趨開放。
他們為何會改變? 外國孕婦扭轉本國醫生習慣 「我是一點一滴改變的,」台北榮總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晟立緩緩地說。近40歲的他,擁有4年主治醫師資歷。 擔任住院醫師時,他學到要照「習慣」做。升上主治醫師後,他經常替台北美國學校老師接生,這些外國孕婦來產檢時,都備好問題問醫生,並提出要求:分娩時不要剃毛、不要灌腸、不要打靜脈點滴等。 待產時,她們喜歡下來走動、改變待產姿勢、吃東西補充體力。 凡此種種,違反院內習慣,但外國媽媽們十分堅持自己的要求。和氣的陳晟立醫師說,「在不增加合併症風險的前提下,我都會同意。孕婦半坐姿生產,我蹲低點接生也沒問題」。 沒想到,外國孕婦逐漸扭轉了他照護正常自然產婦的「習慣」。4年前,他開始不要求待產自然產婦禁食,接著是間歇地使用電子胎心音監測器,原則上每小時監測15~20分鐘即可,鼓勵孕婦下床活動。 去年起,產後不再為孕婦打促進子宮收縮的針劑,嘗試選擇性地執行會陰切開,也就是能不剪就儘量不剪。 陳晟立尤其不會去剪經產婦,也就是生過小孩的媽媽,「依我的經驗,第2胎都不剪,其實半數不會有裂傷,也不必縫,但有些技巧要抓到(掌握),」他說。 不剪不代表不必縫,因為還是可能會有裂傷,需要縫合傷口。 但如果是生第一胎的媽媽,陳晟立還是會剪,因為他曾試過幾個不剪,結果只有兩個孕婦的會陰未撕裂,因為她們的寶寶小,但其他幾個則撕裂得亂七八糟,讓他很難說服自己是為了媽媽好。 陳晟立幽默道,符合孕婦期待的親善生產,有時候對醫生可就不太親善。 尤其如果孕婦要求不剃毛,他就得花更大的功夫來縫合裂傷。每鉤一針打結,縫線會和孕婦傷口部位的毛髮糾結在一起,他需要從線頭裡拉出一根根毛髮,再稍稍撥開毛髮,縫下一針。 他不諱言,有幾個醫生想半夜被叫起來接生,還要慢慢撥開毛髮縫傷口? 所以,如果孕婦沒有要求,大部份醫生還是會選擇簡單、快速的產科常規作業模式來生。 減緩產痛有新招 除了少數醫生改變了做法,也有醫院提供更親善的生產環境。
去年底,台北榮總的產房開始提供其他非藥物性的減痛方法,首創用兩顆網球綁在棉襪套,在孕婦下背部來回滾動,緩解孕婦腰痠背痛,也利於陪產者施力。 另外,北榮今年陸續添置造價百萬的生產床,取代原本的推床(比一般病床還窄,孕婦躺在上面待產,連翻身都難)。
生產床則是推床的兩倍大,還可以配合孕婦半坐、側臥等姿勢,調整各種角度。並且提供各種待產姿勢、如何調整生產床的說明手冊。 自今年3月起,北榮的剖腹產婦也能和自然產婦一樣,在產後30分鐘開始哺餵母奶。WHO鼓勵母親在嬰兒出生後的一小時內開始接受指導,餵哺母奶,有助提高日後成功哺餵母奶。 過去,剖腹產媽媽等回病房才能和寶寶在一起,但現在媽媽轉進恢復室觀察,就可以和寶寶在一起。 從產前指導網球按摩、協助孕婦使用生產床,找到她最舒服的姿勢,到產後指導餵母奶,再再需要護理人員花時間和孕婦互動,給予她支持、陪伴。 但過去醫療化的生產照護模式,謢理人員只需關心機器數字正不正常,孕婦喊痛幫她加藥就可走開。 沒時間好好生 國健局「營造人性化生產環境先驅計劃」主持人郭素貞(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助產研究所教授),目前負責編寫各項生產醫護介入措施的說明書和規劃產前教育課程,計劃未來由護理人員向低風險的自然產婦做初步解釋,最後由孕婦和醫生討論定案,撰寫個人的生產計劃書。 因為,「推動母親親善生產,需要有另外一組人在產前花時間跟孕婦講解,做到充分告知,」台北榮總婦產科主治醫師王鵬惠建議。 在台灣,產前媽媽(準父母)教室的授課老師未有認證評鑑,教學品質良莠不齊,甚至常淪為廠商留資料、孕婦到處參加領贈品的場合。 而且,台灣醫生沒有時間和孕婦好好談,她有哪些選擇,各有什麼優點和限制。 產檢門診時間緊迫,每個人只能分配到5分鐘,醫生還要等她們一個個上檯、下檯和穿好衣服,剩下幾分鐘坐下來好好討論? 等孕婦進醫院待產,產痛疼得她無法思考,任憑醫療人員想解釋各種醫療介入措施,她也聽不進去,大叫「你幫我決定就好!」 生產時,醫護人員太急著幫忙孕婦生,用力壓她肚子,促使寶寶快速衝出來,但會陰還來不及伸展,反而容易造成厲害的裂傷。


郭素貞認為,「台灣生得很急!孕婦需要醫護人員花時間協助,慢慢等她生。」 她提醒,多給孕婦一點時間,讓會陰有機會延展,就有可能不用挨剪刀。
生產風險誰來擔 這一年多來,不只醫護人員企圖改變做法,關心孕婦權益的婦女團體不遺餘力奔走,齊赴衛生署提出建言,促成新政。 她們呼籲,政府落實孕婦知的權利及自主性,並建立承擔生產風險的機制。例如,一旦母嬰在生產過程發生永久性傷害,一律由政府的生育風險基金賠償。藉以減少孕婦與醫師(助產師)之間的對立,不讓醫生因為擔心醫療糾紛、可能的刑事訴訟與執照被吊銷,而採取防衛性醫療,以致生產過度醫療化並浪費了醫療資源。 一旦發生羊水栓塞、肩難產,是醫生的惡夢、孕婦的悲劇。台灣每年有3~6位孕婦死於羊水栓塞,而肩難產的發生率約0.2~2%,可能會讓寶寶發生手臂神經受損、骨折甚至腦性痲痺的後遺症。 另外,一位醫學中心的婦產科主治醫生透露,台灣孕產婦死亡率介於十萬分之6~10,相當每年有20~30個孕婦死亡。 「台灣醫生對生產醫療化愈做愈多,可以理解,但不一定可以被接受,」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瑛說,我們不是一味反對醫生做這做那。問題在於:孕婦有沒有被充分告知?可不可以有必要才做? 其實,孕婦愈積極準備參與生產,選擇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愈能接受「生產是有風險的」,了解計劃也會有變化,並對她的生產負責。 花蓮門諾醫院一位婦產科護理師,親身經驗照顧一個外國孕婦,在產前擬好自己的生產計劃書,但後來幾乎都沒按照她的計劃來做。 她的產程進展不順利,所以本來不希望打針也打針,不希望灌腸也灌,除了剃毛外,其他的都做了,但她也能夠接受,因為她事前充分了解,有足夠的知識面對生產的不確定性。 美國促進產科服務聯盟主席伍莉博士,接受《康健雜誌》專訪時表示,我們並非要求孕婦一定用哪一套來生,而是希望營造一個多元選擇的生產環境,由醫護人員提供充足的知識和協助,怎麼做由她決定。 更重要的是,懷孕生產需要花時間準備,從計劃懷孕開始,到思考自己想要一個什麼樣的生產並積極參與,這些也是台灣孕婦該做好的功課,她說。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anny-680214/article?mid=24052&prev=24053&next=24050&l=f&fid=48






********************************************************************************

生產方式決定寶寶腸道免疫力


文/滿溢小兒科診所院長 何成宜醫師 冬天是輪狀病毒流行的季節,家長無不希望家中寶寶都能有最好的抵抗力,遠離病毒的威脅。寶寶抵抗力的建立取決於許多因素,包含了遺傳、荷爾蒙、以及營養等,但您或許不知道,媽媽所選擇的生產方式,其實也是影響寶寶抵抗力的關鍵因素之ㄧ。
剖腹產比例逐年提高
生產方式包含自然產以及剖腹產,根據2007年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統計資料,目前台灣剖腹產的比例已經高達32%,且逐年提高,比例與美國及義大利等歐美先進國家極為接近。媽媽之所以選擇剖腹產,除了一些醫學狀況,例如胎兒胎位不正、媽媽的骨盆腔太小、胎兒太大、以及媽媽的一些疾病等,另外可能還包括台灣民間選擇胎兒出生時辰的習俗、媽媽害怕疼痛、以及醫療保險有給付等,而這些都可能是造成台灣剖腹產比例居高不下的原因。
生產方式對寶寶體質的影響
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生產方式其實影響寶寶未來的體質甚鉅。新生兒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而免疫系統的發展需要後天環境中適當且逐步的刺激,自然產的寶寶在經過媽媽的產道時,可刺激腸道免疫能力的發展,而媽媽產道的細菌也會在寶寶的腸道滋生,這包含了比菲德氏菌以及乳酸桿菌等益生菌。然而,在手術室誕生的剖腹產寶寶,沒有經過媽媽的產道,就少了這樣的機會。最新研究發現自然產的寶寶腸道中的益生菌含量,尤其是寶寶健康的指標益菌-比菲德氏菌,明顯較剖腹產的寶寶來的多。而由於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系統,腸道健康是寶寶免疫功能健全發展的關鍵,因此若腸道中益生菌含量較少,可能會影響寶寶日後發生感染以及過敏疾病的機會。
當生產方式已經決定了寶寶免疫能力發展的第一步,後續媽媽應該要如何來幫助寶寶加強抵抗力,建立好體質呢?其實營養是最重要的一環。以下就來談談如何由營養著手加強寶寶的免疫力。
水解蛋白接近母乳,給寶寶最好的保護蛋白質是影響寶寶免疫力的關鍵營養素。母乳蛋白質是寶寶的免疫系統所熟悉的蛋白質;相對的,外來食物中的蛋白質,對於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的寶寶來說,較不容易被接受,且易造成過敏反應。這就是為什麼母乳可以給寶寶好體質,並提供寶寶最好的天然保護。因此,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所有寶寶都應該盡量哺餵全母乳,但在無法完全哺餵母乳時,則建議以適度水解蛋白配方做為替代。因為適度水解蛋白技術可以改變牛奶蛋白質的結構,使其更接近母乳,不僅大幅降低牛奶蛋白的致敏性,更可保留有用的小片段胜肽,用來誘發寶寶的免疫耐受力,訓練寶寶的免疫系統逐步發展成熟,提供所有寶寶接近母乳的最佳保護。
益生菌可加強寶寶的抵抗力
除了上述分子小,且較好吸收的營養之外,這時再哺餵含有益生菌的奶粉,更可以幫助寶寶改善腸道菌叢生態,奠定免疫力發展的基礎。有研究指出爲寶寶補充比菲德氏益菌,可增加寶寶腸道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提升腸道免疫機能;此外,乳酸桿菌能夠減少異位性皮膚炎及兒童感染性腹瀉的發生。補充這些經過臨床實證的菌種,都能幫助寶寶提升腸道免疫力。

結語寶寶的生產方式既然無法改變,建議媽媽由營養著手,來幫助寶寶建立最佳的免疫基礎。以適度水解蛋白來延續母乳的天然保護,並補充比菲德氏菌以及乳酸桿菌,可以幫助寶寶調整體質,增強免疫力,遠離季節傳染病的威脅!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9440&next=9303&l=f&fid=63






********************************************************************************

生產災難!羊水栓塞

嬰兒與母親 11月號 NO.409
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黃莉佳
輯╱張玉櫻
(前言)
「羊水栓塞」這個生產災難,是連婦產科醫師都害怕、無法躲避的惡魔!見識過的醫師的形容幾乎都是前一分鐘產婦還有說有笑,下一分鐘說不舒服就馬上狀況急轉直下,搶救都來不及!沒有前兆、無從預防!經常造成醫療糾紛!那該怎麼辦呢?


沒有前兆、無法預防
什麼是「羊水栓塞」?
「羊水栓塞」是產科急症中比較罕見的一種併發症,最早是由SteinerLuschbaug1941年所發現,這些產後死亡的產婦,肺部有胎兒的雜質,而認為產婦死亡的原因,是羊水帶著這些雜質,塞住產婦肺部的血管所造成的結果。
但是羊水要如何進去母體內?雖然大部分的時期,羊水被羊膜包住而與母體隔絕,但在羊膜穿刺、外傷、陣痛或生產時子宮壁的撕裂傷,都會造成羊水進入媽咪的體內,尤其是剖腹產更提供可讓大量羊水進入母體血液的機會,但為什麼大部分的媽咪都不會發生羊水栓塞?
現在認為可能羊水進入的多寡並不是很重要,而是羊水中的胎兒細胞、頭髮或是羊水中的其他物質進入了母體的循環,進而導致母體心肺機能衰竭所致。根據最近的研究發現,這種症狀發生的過程反而比較像是一種過敏現象,因此改成「妊娠過敏症候群」(anaphylactic syndrome of pregnancy)。

發生率極低,但無法推測

羊水栓塞病人並無特定的族群及年齡。生產方式對於羊水栓塞的發生機率,也沒有影響。不論產婦選擇剖腹產或自然產,都不會增加或減少此症發生的機率。因此目前尚無法推測或預防羊水栓塞的發生。發生率約為八千至八萬分之一,通常發生於分娩的過程之中。

發生速度極快

當產婦發病時,會有相當戲劇化的臨床表現,前一分鐘還有說有笑,但是,下一分鐘就突然表現出吸不到空氣、呼吸困難的症狀,血壓就快速降到血壓計測不到的狀態,接著就會出現全身抽搐、四肢發紺、心肺衰竭、心臟突然停止跳動而死亡。可分以下兩個階段的變化:

第一階段

    產婦症狀為呼吸困難及低血壓,肺動脈高壓,迅速變成心臟停頓,出現缺氧及進入昏迷狀態。

第二階段

40%病人經過第一階段生還,進入第二階段。在此階段內病人出現大量出血,出現顫抖、咳嗽,血液凝固障礙伴隨大量失血因此需要大量輸血。若此階段胎兒尚未娩出,心血管系統崩潰易造成胎兒窘迫或死亡。

死亡率高達9成!

一半以上的產婦會在症狀出現後一個小時內死亡,即使經緊急心肺甦醒術而存活,其中50%會出現「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病變」,造成血液無法正常凝固,導致全身性出血或產後血崩死亡。根據醫學統計,發生羊水栓塞的產婦死亡率高達90%

嚴重的後遺症

至於新生兒,若經適當搶救有較高的存活率,但是,倖存的新生兒當中,有一半還是會因為腦部缺氧,而造成神經方面的後遺症。
既然無法發現導致羊水栓塞的危險因子,那麼早期診斷及治療是不是有幫助?接近九成的媽咪只來得及做心肺復甦術。若急救成功,還得面臨腦部缺氧神經受損、心臟無力、全身性血液無法凝固的問題,以及洗腎等後遺症和多種臟器衰竭。
治療設備的進步並沒有對產婦的預後有幫助,因為在發生的瞬間就已決定產婦的嚴重程度。但對急救成功的產婦,就需要完善的設備和照顧來做進一步治療。

沒有前兆!無從預防!


就病理生理學上來說,其成因還並不清楚,但一些可能易導致羊水進入母體內的原因有:羊膜破裂、子宮破裂、子宮與靜脈間的壓力程度改變及剖腹產。過去曾有報告表示羊水栓塞和催產素的使用有關,但在1993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的研究已經排除這個說法。高齡、難產或者多產次等也曾報告與羊水栓塞有關,然而目前沒有哪些原因是確定的羊水栓塞因子,也沒有羊水栓塞的前兆症狀,所以目前沒有任何可以預測會導致羊水栓塞的指標來做預防



經常造成醫療糾紛

新聞報導有關產婦因羊水栓塞死亡、變成植物人,而家屬告上法庭的案例屢見不鮮,但對一般民眾而言,羊水栓塞卻十分的陌生,當然也就無法理解這項疾病的無法預測性和嚴重性。
因羊水栓塞死亡率極高,加上變化快速,常常來不及搶救就猝死,家屬往往難以接受,甚至認為是接生過程中醫師的疏失,糾紛也就因此產生。
一旦發生的緊急處置
正因羊水栓塞是一個沒有徵兆、無法預防而且死亡率甚高的產科急症,對產婦的家庭與醫療團隊而言,都是潛藏暗處無法躲避的惡魔。因此一旦發生羊水栓塞,不但產科的醫師與護理人員必須緊急判斷與處置,甚至需要內科醫師和小兒科醫師、麻醉科醫師等醫療團隊的協助。在最短的時間之內,一邊進行對母親的急救,一邊讓小寶寶趕快生出來,以增加母嬰的存活率!

發生率極低,不要太過擔心

目前沒有哪些原因是造成羊水栓塞的確定因子,也沒有羊水栓塞的前兆症狀。所以無法告訴懷孕的婦女,誰是羊水栓塞的高危險群、誰沒有發生羊水栓塞的可能,或者發生哪些症狀表示她可能在未來發生羊水栓塞。
雖然羊水栓塞稱之為「生產災難」,但為了孕育新生命,每位母親在懷孕過程中都承受了相當大的風險,所幸羊水栓塞的比例極低,準媽咪們千萬不要太擔心。新生命的誕生總是帶來喜悅,祝準媽咪都能平安地度過生產歷程,歡喜地與寶寶見面。

黃莉佳
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
現任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英國胎兒基金會透明帶測量合格醫師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6584&prev=6585&next=6582&l=f&fid=63







*******************************************************************************
慘痛  產痛誰人知

生產對產婦而言,可說是陌生而又充滿壓力的一種經驗,同時也是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危機時期。產痛是指分娩開始時,有規律之子宮收縮使產婦感到一陣陣腹痛,初時甚輕微,只會略感不舒適,隨著產程進展會越來越不舒適。產婦在產痛中掙扎,而漫長的產程更令她們覺得難以忍受。有的產婦如此描述她們的生產經驗:「生產的感受是無法用語言或文字來形容的!」然而陪產的人可以利用專業知識與技術來協助、指導和陪伴產婦,共同經歷她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難忘的一刻!

  對於陰道生產的產婦,在待產和生產期間有一個人在旁邊支持是很重要的,時時告訴她:「妳做得很好!」這樣會使產婦覺得更愉快與自豪。一般而言,產婦覺得最有幫助的支持行為是讚美、尊重、友善、照顧和接受她們。

  大部分產婦對生產的期望與實際生產經歷不相符合,包括生產過程的長短、生產的困難和疼痛的程度。雖然產前已有很好的準備,但是產程中仍須需經歷產痛,而令產婦覺得最不愉快的經驗就是疼痛和失去控制。

  根據產婦的描述,她們在產痛時所表現出來的反應包括:煩躁不安、哭、叫、要求開刀、咬緊牙、忍耐和嘆氣、不要別人碰她、對丈夫發脾氣、找醫生……等等反應。

  根據產婦表示,能夠幫助她們減輕產痛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轉移注意力:藉由與他人說話、期待產程進展、唸經、禱告、抓床單、把力量發洩出去。

2.放鬆的方法:按摩、深呼吸(拉梅茲呼吸法)、翻身、坐起來。

3.支持者的協助:如握著先生或陪伴者的手、家人在旁邊照顧、醫護人員的探視等。

  生產時的疼痛,不是普通人所能忍受與想像的,唯有產婦的自我控制,再加上陪伴者或醫護人員的協助,才能讓產婦獲得更進一步的舒適。如果仍無法忍受疼痛,可建議採用無痛分娩法,以減輕產痛。

資料來源:長庚醫院婦產科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4946&prev=4949&next=4945&l=f&fid=63






*********************************************************************************

生產必須疼痛嗎?

腰椎硬腹外腔麻醉,是目前較理想而實用的無痛分娩法,對怕痛的產婦而言是項福音。

孕育出新生命的感覺,對大多數婦女來說是非常美好的,但生產的過程卻是極端痛苦,也是非常令人畏懼的。

人類的生產,是否必須飽嘗錐心之痛才有意義呢?親子關係與母子連心的感情,是否必須透過陣陣的產痛才得以建立起來呢?這是許多醫界前輩經常在思考的問題。簡言之,「在生產中痛苦是必要的,是有意義的」一直是醫師們企圖澄清的迷思。

產痛其實可以減輕或解除
就目前的了解,產痛並不是親子關係得以建立的必要條件,因此,醫界認為企圖減輕或解除婦女生產疼痛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曾經被用以減輕或解除產痛的方法很多,催眠、針灸、電流刺激、拉梅茲無痛分娩、藥物止痛、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包括腰椎硬膜外腔麻醉)等都有人用,然而,真正比較常用的是腰椎硬膜外腔麻醉法與拉梅茲無痛分娩

腰椎硬膜外腔麻醉是目前公認比較理想而有效的無痛分娩法。操作時,先用穿刺針刺入硬膜外腔,再將一條細軟的塑膠管經由穿刺針放入硬膜外腔,注入麻醉藥物,即可達到止痛目的。

這種麻醉止痛法只會麻醉腹部以下的感覺神經,不會阻斷運動神經。因此,雖然可以達到無痛分娩的效果,但是對產婦的身體活動不會有影響,一般來說是相當安全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麻醉止痛法通常必須在產婦已經進入產程,經過一段陣痛,子宮頸口張開三、四公分之後才實施。換句話說,並不是整個生產過程都完全不會疼痛,然而一旦實施後,只要間隔一定的時間經塑膠軟管將麻醉藥物注入硬膜外腔,即可繼續維持無痛狀態。

無痛分娩會延長產程?
有些醫師的經驗指出,實施這種無痛分娩法會使產程延長,有些醫師則認為不會,由於每位醫師的經驗不同,因此,目前仍莫衷一是。然而,所有的醫師都同意,腰椎硬膜外腔麻醉的產婦與一般自然生產的產婦一樣,可能在生產的過程中因為胎頭骨盆不對稱或胎兒窘迫(胎心音不穩或胎兒缺氧)而必須施行緊急剖腹生產。碰到這種情形時,只要利用原有的塑膠軟管注入麻醉藥物即可實施剖腹生產,不須另行使用其他麻醉方法。

有人擔心這種麻醉法會傷到脊髓而造成腰痠背痛,實際上機會非常低。產婦生產後的腰痠背痛和懷孕時期姿勢改變對肌腱及關節所造成的影響有關,和腰椎麻醉無關,這由許多自然生產的婦女也會有腰痠背痛的現象可以得到印證。

考慮可能的併發症
硬膜外腔麻醉雖然相當安全,但也有一些潛在的危險,所以,在整個過程中必須隨時嚴密監視母子的情況(通常會利用胎兒監視器來監視母體和胎兒的狀況)。這種麻醉可能發生的併發症有:

‧麻醉範圍超過腹部以上而影響到母體的正常呼吸,有時需要利用呼吸器來幫忙。
‧由於血管擴張而使血壓下降,只要及時處理,不至危及母子健康。
‧麻醉後頭痛。如果穿刺針穿破脊髓,使脊髓液外流過多,可能造成麻醉後頭痛,這種情形只要由靜脈補充液體及服用止痛藥即可解除。
‧可能造成胎心異常,必要時須行緊急剖腹產。

總而言之,腰椎硬膜外腔麻醉是目前較理想而實用的無痛分娩法,對害怕疼痛的產婦來說,是可以選擇的無痛分娩法,但它們有可能發生併發症。因此,在施行時要密切觀察,格外小心,以免母子的健康與生命受到傷害。(本文摘錄自詹益宏醫師著作《從懷孕到分娩》)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4908&prev=4909&next=4907&l=f&fid=63






*********************************************************************************

18題待產疑問全解

‧MamiHome媽咪窩 2011/10/24 
 已足月是否可以運動促產兆?已有落紅應該馬上去待產?待產過程可以吃東西嗎?即將生產的媽咪們心情既緊張又期待,而且有一大堆的問題想搞清楚,本篇提供最詳盡的解答。 


【採訪/陳姵樺;諮詢/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立孝、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產房護理長梁慧婷;攝影/Kiwi】

已足月是否可以運動促產兆?已有落紅應該馬上去待產?待產過程可以吃東西嗎?即將生產的媽咪們心情既緊張又期待,而且有一大堆的問題想搞清楚,本篇提供最詳盡的解答。

Q1.已滿37周未有產兆,是否應多運動促進子宮收縮?


(MamiHome雜誌/提供)

是否要多運動促進宮縮?這點對於初產婦(生第一胎)與經產婦(第二胎以上)的答案不同。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立孝指出,如果是初產婦會建議做一些緩和的運動,像是走路散步或是配合拉梅茲呼吸法的一些骨盆腔擴張運動,一天的運動時間在2小時內即可,因為此時期孕婦肚子較大,過度運動有些低血壓的媽咪會頭暈;而光田產房護理長梁慧婷也表示,孕婦可以做一些盤腿的瑜伽動作,但須注意的是,以往會建議孕婦做爬樓梯運動,但因為此時孕婦肚子大、重心不穩,爬樓梯有跌倒的危險,所以最好暫停此運動。
而經產婦則要看前一胎的生產狀況再決定是否多做運動。如果前一胎曾經發生早產就不建議做運動,但若前一胎是過了預產期催生後才生產,就可多做運動來促進子宮收縮。

Q2.無法確定是否為規則的宮縮,應去待產室檢查?
此問題的答案為Yes。因為每個產婦對宮縮的感受性不同,如果自己無法確定,醫院會幫產婦裝上胎兒監視器檢查,此儀器可測量出子宮收縮的頻率、強度以及胎兒的心跳,以此得知宮縮的實際狀況。

通常第一胎所謂規則的宮縮是大約每3~6分鐘陣痛一次,且陣痛的強度愈來愈強,疼痛持續的時間愈來愈長。而第二胎產婦的差異性很大,所以當無法確定是否為規則的宮縮,就應去待產室檢查。

Q3.已有落紅,是否就要去待產?
落紅是子宮頸內緣脫屑的現象,通常會以咖啡色的分泌物呈現,是產兆的其中一項,可能是子宮收縮密集或是子宮頸開啟所產生的現象,但並不代表馬上就要生產了。張立孝醫師表示,當出現落紅時還要觀察有無伴隨規律的宮縮,若沒有,就不需要立即去待產;但若伴隨每幾分鐘就規律宮縮一次,即可至醫院檢查,由醫師評估是否應準備待產。


(MamiHome雜誌/提供)

Q4.破水或落紅,可以先洗澡再去醫院嗎?
接續上一題,有些產婦是落紅伴隨羊水破的狀況,當發生落紅可先觀察,但若是羊水破了,不管懷孕幾週,都要馬上到醫院檢查。梁慧婷護理長表示,有的產婦包覆羊水的地方破個小洞,羊水少量流出,產婦會有水慢慢滲出的感覺;有的則破洞很大,這時流出的羊水量多,內褲會明顯溼透。而羊水破了流出的物質會像水一樣稀,和一般分泌物的黏稠狀不同,很容易可辨別。

張立孝醫師表示,羊水是包覆著胎兒的內容物,羊水破了表示胎兒所在的環境與外界沒有阻隔,此時在母體陰道的細菌就容易進入讓胎兒受到感染,所以孕婦要馬上住院做檢查,若發生胎兒受感染,此時就要看懷孕週數,來評估是否要讓胎兒提早出來。

張立孝醫師建議,發生落紅或羊水破都不要先洗澡,一方面怕在洗澡時胎兒有被感染的風險,另一方面洗澡後再去醫院,醫師看不到破水或分泌物狀態較難做診斷;而梁慧婷護理長則表示,如果準媽媽待產前真的想先洗澡,只要不泡澡坐浴,不進行陰道內的灌洗,原則上可避免感染的問題,因此簡單淋浴應該還可以。

Q5.接近預產期了,要自行在家先剃陰毛嗎?
此問題的答案為NO。這個工作護理人員會依照產婦的狀況做處理。一般自然產的媽咪如果本身陰毛不多,生產時可以不剃或稍微修剪一下即可;但若陰毛濃密,護理人員會剃掉陰道口至肛門口部位的陰毛,主要是因生產完醫師要縫合裂開傷口時,陰毛太多會干擾縫合的工作。而剖腹產產婦則為了降低感染率以及消毒需求,陰毛必須全部剃掉。

Q6.待產室裡只能一位親人陪伴嗎?
每家醫院的規定不同,有的建議一位親人陪伴,有的則允許兩人,主要是怕產婦受到干擾。建議產婦的主要精神支持者,像是先生或媽媽等來陪伴較佳。

Q7.待產過程可以吃東西或喝水嗎?
自然產的媽咪是可以在待產過程中吃些易消化的食物或喝水,但建議不要吃喝過多,或是吃過油膩的食物,因為到最後生產時肚子會用力,若之前吃了過多過油膩的食物,這時容易發生嘔吐的狀況。所以梁慧婷護理長建議,可在產程後期吃些巧克力或糖果等高熱量的食物,讓準媽媽儲備多一些體力在生產時可用。

而剖腹產因為需要麻醉,必須在麻醉前禁食6至8小時,所以待產時是不能吃東西的;另外,原本要自然產但因產程過長,預期可能需要剖腹產者,也需禁食。

Q7.請問子宮頸口開幾公分可以進入待產室?
張立孝醫師指出,子宮頸要開3至4公分才算進入產程活躍期的起始點,進入這個起始點後,順利的話大約每小時會再開1公分,子宮頸全開是9至10公分(視各別胎兒頭部的寛度而定),所以進入產程活躍期的起始點後,至少還要6個小時左右才能進分娩室生產,且有些第一胎的產婦甚至會有長達20小時的待產時間。

所以,一般來說子宮頸要開3至4公分,醫師才會讓產婦待產,主要原因是太早進入待產室,產婦待產時間會過久;不過,超過41週無產兆需要催生的產婦,則不管子宮頸開幾公分都要進待產室。

至於待產至何時才能進產房呢?原則上初產婦要等到子宮頸全開才進產房,但經產婦約開到8公分時就可進入,而若是胎兒頭部下降的速度很快,也會視狀況提早讓產婦進產房。

Q9.想採用無痛分娩,是否應提前說?
最好是提前說!因為要做無痛分娩必須連絡麻醉師,麻醉師與婦產科醫師要一起評估孕婦是否適合做,評估後醫師還要跟家屬解釋無痛分娩的過程,再加上施打麻醉劑,這都需要一些時間。

通常子宮頸開到3公分以上才可以做無痛分娩,太早做會讓產程拉長;太晚做,例如初產婦子宮頸已開到6公分,或是經產婦子宮頸已開到4、5公分,這時已經進入中後段產程,產婦可能隨時都會生產,此時已經不適合再做無痛分娩了。

梁慧婷護理長表示,所謂的無痛分娩並不是完全不感到痛,只是減輕待產時的疼痛,但因每個人對痛的耐受力不同,有的人做了無痛分娩會覺得真的不怎麼痛了,但也有人覺得沒什麼效用;不過即使是施行無痛分娩,至分娩時刻仍必須關掉麻醉藥,如此有痛感才能用對力量,順利將寶寶生出。
【完整內容請見《 MamiHome媽咪窩》雙月刊2011年7月號】
引用自 :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47584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8788&prev=8833&next=8699&l=f&fid=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