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發飆寶貝,抓狂爸媽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科員 洪玉來
「我是做爸爸以後才開始學做爸爸的!」這句話若用在家有新生兒、週歲前的父母親身上,是最貼切不過的了!不僅開始學做父母,而且是手忙腳亂的開始打理孩子的一切。


父母EQ不佳,影響寶寶心理發展


由於「孩子年齡越小,發展速率越快」,對於這樣天天見得到的生理、心理迅速的改變,父母親在育兒的技能與心情上的調適,絕不是只有逗弄小Baby咯咯笑聲的手指功夫就能應付。這樣的挑戰從第一天孩子出生後就開始,到之後遇到困難的沮喪與情緒失序,常讓新生兒的父母親在甜蜜與哀愁的手足無措中,去面對一個只會伊伊作響到呀呀學語階段的孩子,若家長不瞭解如何去理解與排除新生兒所帶來的慌亂與脫軌,則對新生兒的態度與照顧不僅影響到孩子未來的心理發展,父母親本身的互動也會使家庭生活因孩子的出現而陷入混戰當中。所以了解本階段的孩子發展特質,將使孩子在情緒發展上較為健康,相對的也將使家長免於因孩子的不穩定而隨之煩躁。


另外,0~1歲的孩子是以感官來學習體驗身邊的事物,所以凡事都會有動手動腳的好奇,故有些動作的出現除了探索以外,也有「玩一玩」的意味。遇到此情況時,家長可別以為孩子就是壞或蓄意破壞,例如當出現上述孩子不想張嘴、就想擊落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暫停餵食,待孩子興緻稍減後再試,總比將其綁手、扳嘴硬塞或等待收拾慘況來得好。


孩子不懂事?其實可以溝通的


當狀況發生了,父母要給孩子告誡,切忌只是一味的發脾氣、一陣亂打,尤其是在面對0~1歲的孩子無法意會自己的錯誤時,更是如此,因為孩子所接收到的只是大人的紊亂情緒,及自己的皮肉傷,這樣的情緒若在孩子的生活中反覆出現,定會影響孩子日後處理事情的行為模式與情緒反應。在事件發生後,一面收拾一面告訴孩子這樣給媽媽製造多大的麻煩,並在孩子面前將這些事做最後的處理。


勿以孩子還小不懂,其實孩子就像個急速吸收的海棉,從生下來那一刻起,便用各階段特有的學習模式在吸收生活的點點滴滴。0~1歲的孩子就像個沉默的學習者,學習著生活中應有的禮數,家長若知此特質,或可稍減自己過度的情緒反應。



孩子正在模仿你!


孩子雖小,但從其出生後許多的行為,皆已在模仿或靠身邊的人給予的回應中開始塑造自己的性格。在家照顧新生子女的重責常常落在初為人母的肩上,我們除了期待母親能有良好的EQ並瞭解孩子的發展特質外,家人的精神支持與鼓勵,也是轉換母親情緒的重要關鍵。這其中包含家事的分擔,以避免讓母親覺得孩子的出生對她而言只是加重負擔;建立夫妻間教養孩子的默契與共識,是快樂育兒沒煩惱的關鍵。想要有情緒發展健康的子女,父母親的穩定情緒比什麼都重要呢!

(取材自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22.asp







*****************************************************************************

幼兒行為觀察與輔導

發脾氣行為與輔導
    幼兒無法適時或正確表達需求
    遇到挫折與不如意
    容忍度尚未成熟
    疲倦
    無所事事
如何輔導幼兒發脾氣的行為
    教導幼兒尊重他人的權利和感受
    培養幼兒的挫折容忍度
    協助幼兒發展自我控制的能力
    轉移幼兒的注意力
    讓幼兒在錯誤中學習
    給幼兒適當的示範
說謊行為與輔導
說謊的動機
    語言能力的不足:絕無欺騙他人的意圖,只是因為語言能力的不足,而說出失真的話,如「我看見一隻比狗還大的貓」
    幼兒心智未充分發展(萬物有靈論):幼兒常把自己睡夢中出現的東西當成真實的事物,並且認為別人也知道這些事情,他們不了解個人的夢只屬於個人,而且夢中的事物不曾出現於真實世界。
    為滿足願望而說謊:即使是成人,也會期望欲求能滿足。但這種念頭幼兒會說出口,因為幼兒心中想要實現的願望,他會以事實的型態把願望具體表現出來。
    怕被責備,保護自己:幼兒有時因為害怕被處罰,會以謊言保護自己

    想引起成人的注意或成為眾人的焦點

    父母的管教態度過於嚴格:過於嚴格的標準來要求孩子,不但會形成孩子心理上的壓力,也易造成孩子退縮的性格,當孩子學會了壓抑,也許會寧可選擇說謊也不願表達真正的感受。
    孩子模仿父母說謊的行為:有時父母自己說謊而又希望孩子不要說謊,幼兒在耳儒目染的情況下,會學習父母的說謊行為。
輔導說謊行為的方法
    瞭解幼兒說謊的潛在原因
    可利用行為學派或社會學習理論來輔導
    引導幼兒區辨真實及想像的差異
    同理幼兒的需求與期望
    鼓勵並教導幼兒誠實的行為
    成人可以提供相關經驗,適時自我揭露
預防說謊行為的方法
    以身作則
    滿足幼兒內在合理的心理需求
    減少過高的期望,容許幼兒犯錯的機會
    降低負向消極的懲罰
    和幼兒一起討論出合理、且可以互相接受的規範
    重視與幼兒的溝通技巧及品質
偷竊行為與輔導
幼兒偷竊的原因
    缺乏物權概念
    自我中心
    容易受到刺激與誘惑 (自控能力不足)
    為引起注意
    認同與模仿
    報復、忌妒與虛榮心
    成人不正確的態度
輔導方式
    了解偷竊的原因
    適時、適當的糾正行為
    學校和家庭相互配合
    使用行為改變技術(增強正向行為)
    使用認知學派的輔導方式: 思考中斷法、延宕滿足、自我指導法
    了解家庭生活背景
    個別輔導
預防偷竊行為
    加強同理心
    建立物權正確觀念
    培養自我規範的能力
    增加成就感
    引導幼兒內省、自我省察的能力
    培養幼兒正確的價值觀
    延宕慾望滿足
    平常需觀察與紀錄幼兒行為,以找到規則
    家長與老師以身作則
攻擊行為與輔導
幼兒攻擊的動機
    保護自我的原始本能(心理分析)
    因為受到挫折(挫折攻擊假說)
    染色體或大腦出現異常(生理機能)
    傳播媒體的影響(觀察學習)
攻擊行為的輔導
    了解攻擊行為的原因
    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活動
    利用行為改變技術
    擔任小幫手
攻擊行為的預防
    以身作則
    選擇良好的社會媒介
    引導幼兒表達內心的情緒
    培養幼兒尊重的態度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79&prev=380&next=378&l=f&fid=10







***************************************************************************

解讀小寶寶發脾氣與攻擊性

發脾氣
當孩子處在一種無法控制的惱怒之中時,就會發脾氣。大多數18個月到3歲的孩子不時地會發脾氣,但是有些孩子會頻繁一些,有的則少一些。意志較強、比較武斷的孩子,比隨和安靜的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多一些。有些孩子發脾氣只是惱怒的短暫發泄,很快就過去了。而有的孩子發脾氣的時間會長些,還會躺在地上尖叫打滾,扔東西或憋住氣。偶然發脾氣對孩子的情感發育實際上有好處。它能釋放壓抑住的沮喪,讓他懂得生氣是件正常的事,不過生氣的表達需要控制。它還說明你的孩子有精力、有主張,日後對他會有好處。但是,過多發脾氣對父母和孩子是件精疲力竭的事,它會發展成抗拒社交的行爲。因此,如果你的孩子經常發脾氣,你要儘是找出原因,盡可能避免誘發它的場合。
憋住氣
在發脾氣的時候,孩子憋住氣並不罕見。孩子的臉越來越紅,然後變藍或變白。在這個時候,呼吸通常會開始恢復正常,但有時孩子會四肢僵硬,或亂拍亂打,甚至不省人事。看見孩子憋住氣是很嚇人的,但幸運的是這不會傷害他。如果孩子憋住氣後失去了知覺,要諮詢醫生,排除疾病的可能。否則,當憋住氣孩子時,不要管他,雖然這很難做到。不要拍他或給他潑冷水。如果他暫時失去知覺,注意觀察他,但是一看到他開始恢復意識,你就走開。
撞腦袋
在1-2歲之間,如果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或發脾氣,他會把頭撞向牆壁或地板。雖然父母擔心孩子會弄傷他自己,但是受傷的情況是很罕見的。如果孩子是正常的,不必擔心他撞腦袋,最好是不予理會。有些孩子在就寢前,或感到疲倦和煩悶的時候也會撞腦袋。
發脾氣的原因
*尋求關注
幼兒喜歡成爲關注的中心,發脾氣可能是獲得關注的一種方式。
*沮喪
如果孩子被禁止做他想做的事,由於能力所限做不來某件事,或者他被迫做他不想做的事,就會産生沮喪的情緒。是否有必要爭論,要加以選擇,對無關要緊的事不要強求,例如不讓他穿舊襪子,不讓他挑他想穿的T恤等。
*模仿
他可能看到並模仿其他孩子或成人發脾氣。
*勒索
他可能利用發脾氣達到自己的目的
*疲倦
如果孩子累了或過於興奮,就會容易發脾氣
*饑餓
孩子需要經常吃東西。如果正餐時間相距太長,孩子會餓。要保證在正餐之間給他吃有營養的零食。
*無所適從
允許他做這些事,但不許做其他事,這之間沒有清楚的指導加以說明原因,或者父母中一個說“行”,另一個說“不行”,這使孩子感到困惑或沮喪。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在一天當中設定一些休息時間。如果一天之中進行太多的活動,或者他在遊戲班或日托中心已經很忙了,你還希望他陪你去購物,那麽發脾氣就在所難免了。
對付發脾氣
盡可能找出誘發的場合,避開它們。如果孩子發了脾氣,你應該保持平靜,並記住,在一定的時候,這個階段就會過去。
隨著他長大,你可以跟他多談一些有關生氣、有關對待生氣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你自己不要發脾氣,也不要讓步,更不要利用賄賂、打耳光或威脅來對待他的發脾氣。
*分散注意力:試圖指點窗外的東西,或者建議去公園。
*不理會:如果孩子沒有了觀衆,他就無從表演了。把他放在另一個房間裏,直到脾氣發完爲止,或者,如果安全的話,你離開房間。
*帶走:如果是在公衆場所,你要決定是留在原地,不理會旁人的指責的評論和目光,直到他發完脾氣爲止,還是以最少的麻煩把他帶離現場。如果孩子在尖叫踢腳,要把有危險的物品移到他碰不著的地方,以免他傷了自己。
*“生氣玩具”:給孩子提供其他發泄惱怒和沮喪的途徑---一些玩具像鼓或其他樂器能幫助他宣泄情感,把情感引向建設性的方向,有些體育活動如騎腳踏車也有這種作用。鼓勵他通過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加入:如果孩子在大聲喊叫,你也一起喊一會兒,然後慢慢降低你的聲音。孩子可能會模仿你,直到你們都在低聲耳語。這向孩子表明,用低語來表達惱怒,比用身體的暴力表達更能被接受。
*補償:一旦發過脾氣,讓孩子瞭解生氣是自然的事,你有時也會生氣。保證讓他明白你仍然愛他,只是不喜歡他的行爲。當他恢復自我控制時,別忘了表揚他。
攻擊性
惱怒和攻擊性常見於2歲左右的孩子中,兩者聯繫密切。不過,攻擊性通常被視爲惱怒的極端表現形式,而且直接針對他人。幼兒會打、咬、抓或踢另一個孩子、成人或動物。一個表現出攻擊性的孩子會引起父母極大的憂慮和擔心,而且這種行爲不受其他孩子和父母的歡迎。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有時表現得有攻擊性,這並非意味著他長大就是攻擊性的,或是抗拒社交的。
對成人來說沮喪是件小事,對一個孩子 來說可能會是件大事,導致動粗。所以大多數幼兒偶然會打或咬別的孩子,或猛推人一掌。出於好奇,也因爲他不知道那樣會疼,孩子還可能捅人家的眼睛、咬人或扯別人的頭髮。同時,對一個2歲的孩子來說,不願意與人分享、想獨佔玩具、爲爭奪玩具打架,這都是正常的事。男孩被認爲比女孩子更具攻擊性,但是這是本能所致還是後天習得,仍然是一上頗具爭議的話題。
無論如何,如果你的孩子開始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爲、欺負其他孩子 ,他需要明白他的行爲是不可接受的,你要幫助他學會用其他途徑宣泄惱怒、表達自己。
導致攻擊性行爲的原因
你的孩子生氣,因爲:
*被阻止做他想要做的事,或者不易被人理解。
*太小,不知道有些動作會把別人弄疼。
*在感情上覺得壓抑、不安全或不被人愛。
*覺得嫉妒,例如家裏有了新的嬰兒。
*模仿一個曾經對他進行過攻擊的成人或大一些的孩子。
*對某種食物或添加劑有過敏反應。
*受到身體缺陷(如聽力受損)的干擾。
*疲倦和饑餓。
*狂躁--比起安靜靦腆的孩子來說,這種孩子會用攻擊性的方式表達他們的精力與熱情。
*通過戶外體育活動仍未能消耗精力。
*看到電視上的暴力和攻擊性人物成功逃避懲罰。
*不斷受到批評和懲罰。
制止攻擊性行爲
一看見負面行爲的迹象,就必須作出反應。如果你的孩子咬、打或踢你或其他孩子,要告訴他這會弄疼別人,你不允許他再這麽做。如果你們在一起玩,或者你的孩子正在跟另一個孩子玩,你的孩子有攻擊性行爲,告訴他:如果再這麽做,你會離開,或他的玩伴會離開。然後,關注受欺負的孩子,不要理會你的孩子。如果他無視你的警告,再次重復攻擊性行爲,你就要實施你的威脅。如果他的行爲是針對你的,你們正在家裏,把孩子移離現場,放到另一個房間裏呆一段時間。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爲時,有些父母覺得打屁股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但這只會教給孩子暴力是可以接受的。不過,有些人認爲,給他一個不痛的巴掌去告訴他做錯了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你對孩子的攻擊性十分憂慮,諮詢醫生或保健人員。
預防攻擊性行爲
當孩子跟其他孩子玩的時候,要注意他。就像發脾氣一樣,對一個即將採取攻擊性行爲的孩子,有時是可以把他的注意力引開的。例如,如果爲了爭奪一件玩具,你的孩子即將跟另一個孩子打架了,把玩具拿開,讓他們進行別的活動。對一個即將咬人或踢人的孩子大喝一聲“不”,可能會制止他的行動,或者試圖用響亮的聲音說,比如:“傑米抱抱”或者“傑米親親珍”。
然而,不必總是趕忙去化解3歲孩子的紛爭,除非一方即將受到傷害。如果他們能夠自己解決問題,那就最好了。
如果你的孩子還不懂分享,那麽當另一個孩子來玩時,爲避免爭吵,將他心愛的玩具拿開。
如果你的孩子在玩耍當中過於興奮,利用喝水或吃零食作爲小休,讓他靜下來。此外,如果他沒有足夠的活動去消耗精力,在一天當中讓他跳舞或到處跑跑。
在安靜的時間裏,跟孩子交談,以便找出是否有事情在困擾著他。他可能對新生的嬰兒心懷嫉妒,可能對生活的變化感到不安。孩子長大一點時,應當教給孩子 如何做到有主見,善於表達,而不採用攻擊性的手段。
當孩子表現出攻擊性的時候,你應清楚表明你不喜歡的是他的行爲,而不是他本人。他自己可能對自己的行爲感到很不愉快,需要你向他證實他還是可愛的孩子。
欺負人
一個只有3歲的孩子也可能會欺負人,並且可能專門針對某一個孩子。採取行動很有必要,不要以爲這種壞行爲很快就會過去。如果你認爲孩子在欺負人,應該找出原因--嫉妒、自卑、沮喪或者別人在欺負他。
孩子爲什麽發脾氣?
  事實上,小孩子發脾氣有很多種類型,只要區別其中的差異,才能有的放矢,做好排解工作。
  1.疲勞或受挫折時發脾氣。孩子在饑餓、疲勞或爲他所做的事感到困惑時,很容易發脾氣,其發泄方式主要是哭叫和踢東西。對此你應及時作出反應,安排他小睡或給他小吃。如果這樣還不行,你就要設法使他安靜下來,問清楚他哪里不舒服,並安慰他,鼓勵他,給他提供幫助。如果還不奏效,就讓他去做些別的事情,以轉換心情。
  2.尋求注意。有時,孩子想要和你玩,想要你注意他,或者你沒有答應他的要求(比如買玩具),或者你出門不準備帶他,於是他就連哭帶喊,甚至重重地撞門。這時,你需要對他微笑,對他說你愛他,並把他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讓他發他的脾氣,等他安靜下來,再主動與他談話。
  3.賭氣說“不”。“該吃飯了”,你宣佈說,但你的孩子卻說不”;“我們去散步吧!”,他還是說“不”;無論你說什麽,他都反對。這時,你可以推遲一些事情,可以放段輕音樂,讓孩子放鬆一下,切忌做正面衝突。就像大人一樣,孩子也有心情不順的時候,雨過天就晴了。
  4.破壞性或惡作劇的發脾氣。他們可能會專門在公共場合和人多的時候,發出尖叫。對此,你可以採取隔離的辦法,既讓他冷靜下來,又作爲一種懲罰。事後,你應該告訴他這樣做是非常不禮貌也不受歡迎的,是大家不希望看到的行爲和表現。
  5.情緒失控。有時孩子會在身體上和情緒上完全失去控制,尖叫著而且連踢帶敲地鬧個不停,此時你一定要冷靜,儘量抱住他,讓他平靜下來,以防他傷害自己或他人。事後,你一定要認真聽取他的想法,瞭解事發原因,以防再犯。
  家長的處理辦法
  首先,你要搞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其次,你要儘量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比如,你是否太“專權”了,什麽都說了算,讓孩子感覺不到自主和成就感,如果是這樣的話,你不妨在一些無關大局的事情上讓他做決定。教他如何做出正確的決定,這也是他真正成長的開始。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發脾氣時,你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不要急躁。如果他不願洗澡,你不妨讓他再玩一會,但不能放棄讓他洗澡。切記讓步要有理、有利、有節,讓步不能過大,也不能過於頻繁,否則,他很可能會養成用發脾氣與你討價還價的習慣。
  一般來說,孩子越大,發脾氣就會越加頻繁和具有分裂性,而且難於控制。最好的策略是用以往行之有效的辦法,如對待剛會走路的孩子,帶他到寂靜的地方去,叫他表達自己的感情,待平靜後再與他談曾經發生過什麽,爲什麽。
  如果孩子長在4歲到5歲時還繼續發脾氣,你一定不要跟著生氣。這時,你可以告訴他你是如何疲勞和心煩,幫助他認識到這種行爲如何不好,千萬不要對他進行身體或口頭上的侵犯,要耐心,耐心,再耐心。切記,在教育孩子方面決沒有捷徑可走。
  就像與成人交往一樣,在孩子發脾氣時不要與他爭論不休。你可以把這當作是孩子提高語言技巧的機會,誘導他把發脾氣的原因說出來,一定要沈住氣傾聽他的解釋。即便是孩子錯了,也不要在火頭上與他理論,一定要等到孩子火氣消失以後,再與他談話,指出他方才所做的有什麽不對之處。
[轉帖]現身說法----阻止小鳥發脾氣
昨天快睡覺了,小鳥突然發現了個新玩意:電暖氣上的鐵支架。
她拿下那個鐵東西,興高采烈的放在頭上當髮卡。其實她一拿到手裏我就發現了,如果她只是拿拿就放下我就不管了,但一看她那架勢,像是不玩個天翻地覆不罷休,於是我就走過去,說:“該睡覺了,瀅快點上床,把這個給媽媽。”然後相當於搶過來那個鐵東西,轉身把它擱到了安全的地方。(很粗魯吧。 ) 小鳥果然大哭起來,“給我,給我,你不能把它搶走,我還沒玩夠呢,哇。。。。 ” 我把她抱到床上,她還掙扎著,然後我突然福至心靈,(可能是白天剛看的關於孩子發脾氣的文章給了我靈感。)我就乘著她哭的間隙說:“媽媽把東西拿走,你不高興了是嗎?” 這時候如果說的話不打動孩子心扉,她是很難停下來的,這句話大概剛好說到她心裏了,她停了一下,我接著說:“要是我喜歡玩什麽,別人不讓我玩,我也會不高興的”(尋求共鳴,並弱化反應程度—我用“不高興”代替了“大哭”)
“剛才的鐵鈎子兩邊有鐵銹,又帶尖,太危險了,媽媽就收起來了。但是我知道,”
“比如媽媽也想開車,但爸爸說我開得不好,讓我練好了再開。我也不舒服,但我哭了嗎?”
“沒哭。” (她應我的話,我就知道,這個例子讓她感興趣了。)
“我知道爸爸是爲了我好,所以我也不太高興,但是我才不哭呢,等我練好了再去開嘛。我是不是很聽話。”
“嗯,我也很聽話。”
…… (又重復強化了一遍)
“好了,睡覺吧。”
我很高興自己應付了一次發脾氣事件。
再強調一次,我覺得這句話很重要。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發脾氣時,你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不要急躁。”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10&prev=311&l=f&fid=10







******************************************************************************

不亂發飆的孩子-孩子情緒管理的第一本書 
適讀年齡:父母親
「專治發脾氣醫生」萊文森博士指導你如何讓孩子不亂發脾氣
《內容摘要》

孩子鬧脾氣,讓你常常抓狂?
發脾氣是兒童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此書提供給您處理的訣竅及有效的建議,
讓你的愛與關注,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
並培養出孩子面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兩歲到狂飆的青春期孩子,這本親切、有趣又實用的指導手冊能讓父母了解所有關於孩子發脾氣的事。本書將為你解答所有疑問:◎最容易引發孩子脾氣的誘因為何?
◎孩子發脾氣該怎麼辦?
◎如何預防孩子坐飛機、長途開車旅行,以及在超市發脾氣?
◎父母如何輕鬆度過孩子可怕的兩歲時期?
◎如何正確安全的使用隔離法?


作者曾任教於大學,擁有長達十五年治療各種年齡層孩子及家庭的經驗,他幽默、充滿感情的寫作風格贏得了很多讀者喜愛,是著名的「專治發脾氣醫生」。閱讀本書,您將得知所有關於孩子發脾氣的秘密、處理訣竅及正確的建議。


《推薦序》



一、游乾桂 兒童心理與親職教育專家
最常引起孩子情緒反應的仍是父母。因為你的快樂、滿足、健康、自由與否,與孩子息息相關,它會牽動成人的情緒,也牽動孩子的行為反應,我們叫它「以身作則」;好喜歡書中父母篇裡的一段話:「我將你留在最後,並不是因為父母不重要,而是要你記住,你在孩子的世界有多重要!」
作者精采的把反省化約成一章章有用的操作,讓焦心的父母言簡意賅的明白:「我該怎麼做!」如果書可以用「絕妙」、「創意」、「佳作」形容,我樂於這樣稱它!

二、蔡文哲 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 主治醫師「發脾氣」最常見的源頭是「挫折」,「發脾氣」的發生也就代表了一個人忍受挫折的狀況。教養孩子,尤其是要教導他們面對挫折、控制情緒行為,最難的不在於「知」,而在於「行」,而且也絕不是花錢買各種神奇的食品,或是送孩子上一些超級課程就可以達為隨時隨地的親子互動才是真正最重要的教材,再怎麼昂貴神奇的課程,絕對抵不上每天24小時的親子相處。全書篇幅不大,易懂易行,非常務實,父母們可以慢慢細讀,再逐步調整改造你的教養方式。


《作者簡介》
凱西.萊文森博士(Kathy Levinson, PH.D.)
生於紐約長島,霍夫斯特大學(Hosfstra University)心理學及初級教育學士,並獲得昆司學院(Queens College)碩士學位和心理學家的專業執照,在長島的西溫哈卡學區(Sewanhaka School District)擔任長達七年的心理輔導老師。
萊文森博士兼具演說家和作家雙重身分,經常以兒童發展、教育問題、教養技巧,還有發脾氣為題,向專業或社區組織發表演說,是受歡迎的家庭治療學家和著名的「專治發脾氣醫生」。







***************************************************************************
我的孩子說『不』怎麼辦
  兩歲的孩子可以很固執。你會發覺,他回應你的時候,總是「不」字當頭﹕不!不要!不行!我不願意。

  這個年紀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每樣事都想照自己的意思去做,而且會抓住每一個機會向你宣示他的獨立性。當他堅持我要這樣,或者我不要那樣時,你就得設法保持冷靜。如果跟他「硬踫」,結果會是﹕你倆一個頭頂冒煙,另一個則嚎啕大哭!到時,局面真的不知如何收拾是好。

  孩子在家裏「扭計」,父母通常都有辦法應付(是軟是硬就不得而知了。),但孩子在公眾場所鬧彆扭的情景,我們就見過不少。無論在街道或公共汽車上,在商店或超級市場裏,孩子鬧脾氣,父母就會使出「統治者」的威嚴去制止他。有時父母管的愈厲害,他就反抗的愈起勁,大家像是上演一場相互鬥法的鬧劇!

  其實發生這種情況,多半時候孩子並非故意給大人麻煩,或故意置大人於尷尬處境,而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倘若父母只懂事事壓抑他,他心裏覺得難受,反抗性就會更強烈。但理性地向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解釋,他亦未必會明白事理。這時,最有效的疏導方法,莫過於及時轉移他的注意力。

  很多父母抱怨,兩至三歲的孩子經常倔強得難以應付。如果我們接受這個「甚麼都反抗」的現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階段,也就是兒童心理學家所說的「自我的確認」,那麼我們就比較能夠在孩子說「不」的時候,心平氣和地誘導他避開無謂的「對抗」,這個大家都沒必要掉進去的陷阱。請記住,問題不在於孩子是否「無理取鬧」或「逢事必反」,而在於你如何理解他的行為,以及能否作出適當的疏導。我們有責任幫孩子一把,使他能順利度過這「說不」的階段,那麼他以後自會變得更懂事的。

  有些父母,尤其是上一輩的,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另一些卻把體罰看成忌諱。兩者都是極端,但如何分界才算是中庸之道,卻使很多父母傷透腦筋。其實體罰可以同時有正面和負面的教育意義。如果父母打孩子只是為了洩憤,之後沒有嘗試解釋和修好彼此關係,那麼孩子就會把這行為理解為一種強者與弱者之間的角力。他或者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些使你生氣的事情,試探你的忍耐力有多強,那你以後就永無寧日了!

  然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要學習分辦對錯,學曉哪些行為規範要遵守,超越了這些規範,就會受到懲罰。我們不要拘泥於應否實施體罰,反而要問問自己,有沒有訂立「賞罰分明」的原則,有沒有試圖在讚賞與責罰之間取得平衡?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裏,總覺得孩子做得好做得對是應份的,做不好自然要挨打挨罵。就拿幼兒學如廁來說吧,他總會有「不小心」尿濕衣服的時候。一般情況是,他做對了,我們沒有特別去讚他鼓勵他,但他「失手」的那幾次,我們就笑他奚落他。我們是否可以把這種觀念扭轉過來呢?多讓孩子聽到讚賞鼓勵的說話,一方面可幫助他建立自信;另一方面,在他被罰時,他會較易接受,因為他意識到父母做事是有分寸的。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277&prev=278&next=276&l=f&fid=10







******************************************************************

不打不罵教孩子60招!

1招 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第2招 做孩子人生成長的好榜樣
  第3招 放下父母架子,平等對待孩子
  第4招 信任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
  第5招 永遠用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
  第6招 向孩子敞開自己的心扉
  第7招 凡事都要與孩子商量
  第8招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
  第9招 主義和孩子說話的語氣
  第10招 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



  11 善聽孩子的弦外之音
  第12 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講話
  第13 尊重孩子的秘密和個人隱私
  第14 尊重孩子的個人興趣
  第15 尊重孩子的理想和追求
  第16 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
  第17 尊重孩子的各種權利
  第18 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
  第19 尊重孩子的朋友
  第20 發現和放大孩子的優點

  第21
永遠別說傷害孩子的話
  第22
不在孩子面前嘮叨個不停
  第23蹲下來
和孩子說話
  第24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第25
用溝通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第26
與孩子交流時多聽少說
  第27
用溫和的建議走進孩子的心靈
  第28
不用權威的口吻指責孩子
  第29
從生活細節上體貼孩子
  第30
讓孩子感覺到深深的愛

  第31
包容孩子的過失
  第32
寬容孩子的缺點
  第33
理解孩子的壞脾氣
  第34
多抽些時間陪陪孩子  
  第35
不將過高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
  第36 不扮演孩子的
監工
  第37
讓孩子自己作決定
  第38
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
  第39
不把家變成死板的教室
  第40
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

  第41
允許孩子發發小脾氣
  第42 不急於糾正孩子的
出格
  第43
不要和逆反的孩子較勁
  第44
永遠不對孩子進行體罰
  第45
不粗暴專制地對待孩子
  第46
賞識孩子的努力和勤奮
  第47
及時誇獎孩子
  第48
對孩子進行合理獎懲
  第49
在他人面前讚揚孩子
  第50
用讚美點擊孩子的缺點

  第51 肯定孩子的
叛逆
  第52
不對孩子進行威脅
  第53
適時靈活地激勵孩子
  第54
肯定和欣賞孩子的閃光
  第55
不對孩子一味指責
  第56
不對孩子下否定的預言
  第57
不拿孩子和他人隨便比較
  第58
多一些引導,少一點控制
  第59
用小紙條和孩子進行交流
  第60 不向孩子提苛刻條件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38078&prev=39040&next=38072&l=f&fid=78







******************************************************************************

我孩子總尖叫不停,怎麼辦?

請問教養專家

我孩子總尖叫不停,怎麼辦?

我兒子一歲八個月大,很固執,要怎樣就怎樣,只要不高興不是哭就是持續尖叫。我試過轉移他
的注意力,但效果愈來愈不好;也試過拍打他的大腿,但他哭得更大聲。怎樣才能改掉他尖叫不
止的習慣呢?

一歲多的孩子會鬧情緒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為身體不舒服(如生病、疲累、肚子餓);也可能
是因為孩子較自我中心(因同理心發展尚未成熟),無法完全遵從父母的指令而引發情緒反應;
或因為想博取父母的注意;也有可能是孩子本身感受到情緒壓力和困擾;再加上此年齡的孩子受
限於語言能力,無法完整表達自己的需求,因此,孩子容易出現負向的情緒或行為表現。


當孩子鬧情緒時,父母可以遵循以下方式:1.在處理孩子的情緒/行為前,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心平氣和的處理孩子的情緒/行為);2.了解孩子情緒/行為背後的原因及意義(平日即需仔
細觀察孩子的情緒/行為反應習慣);3.接納孩子的情緒(記得「每個人都會有情緒」);4.協
助孩子處理情緒(設法讓孩子平靜下來,例如帶孩子離開現場,或抱緊孩子避免孩子因躁動而無
法安靜);5.協助孩子說出需求或協助孩子辨識情緒(引導孩子說出「我好想睡覺」、「我好生
氣」、「我好難過」等);6.提供孩子解決問題的策略並鼓勵孩子練習(孩子平靜下來後,鼓勵
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及需求,並尋求協助)。



若孩子的情緒/行為一直無法有效的被處理,則建議父母尋求兒童心理專業人員的協助。



兒童的情緒發展其實從出生就開始了。幼兒藉由觀察模仿及經驗學習發展出自己的情緒調適能
力。因此,父母要能即時意識到孩子所發出的情緒表達訊號,並對孩子的需求給予立即且適當的
回應,才能培養孩子穩定的情緒及良好的調適能力。
文章來自:http://www.parenting.com.tw/QA/QATopic.action?id=318&idType=1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798&prev=20820&next=20796&l=f&fid=6









****************************************************************************

三步驟、四處方,扭轉孩子的壞脾氣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

家庭是孩子學習情緒能力最重要的開始,父母更是孩子最重要的情緒教練。

要如何提高孩子EQ?

三個步驟、四帖處方,可以提供父母參考。

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

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三個步驟
培養情緒能力,愈早開始愈好,且要注重方法和技巧。


在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時,父母可採取以下三個步驟:

步驟1: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出現情緒反應,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傾聽的技巧,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知道你願意理解他的感受,就會慢慢將心情沉澱下來。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感覺,是一個人對周遭事物的主觀感受,因此沒有對錯之分。

它是一種能量,一旦湧現了,絕不會憑空消失,需要有效抒解的管道。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洪儷瑜指出,國人因文化的關係,並不接納負向的情緒。

在孩子出現負面的情緒時,大人往往回以「不可以這樣」,或是輕忽壓抑,而不能提供孩子一個實際練習面對和處理負向情緒的機會,或是體會孩子在處理這種情緒時需要一段心理歷程。

例如:當我覺得害怕、緊張、擔心、嫉妒時,我覺得如何?我可以怎麼辦?

如此一來,孩子表面上可能沒事,但內心那股「氣」依然存在,「情緒垃圾」愈積愈多,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不過,同理孩子的情緒,並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緒表現當成工具,對父母予取予求。

要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不當的行為必須被規範。

步驟2: 協助孩子覺察、表達情緒,並釐清原因
接下來,父母要像一面情緒鏡子,運用言語反映孩子的真實感受,協助孩子覺察、認清自己的情緒,例如:「看你哭得這麼傷心,一定很難過,對不對?」


回應孩子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明瞭自己的感覺。

之後,繼續用開放性的提問方式,例如:「今天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

協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釐清情緒背後的原因。

只有找到情緒反應的真正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對症下藥。

步驟3:引導孩子調整認知,思考解決方案
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引導他調整認知,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擾的事情,例如:「玩具被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你覺得很生氣。但是你打人沒辦法讓玩具恢復原狀。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四個處方箋
處方箋1 身心覺察,換個想法更好


情緒管理的基礎是自我覺察。

最早提出「EQ」概念的耶魯大學教授彼得‧沙洛維建議父母,要多和孩子談感受,讓孩子和他的「感覺」在一起,問「你現在有什麼感覺?」「哪一種情緒的感受最深刻?」幫孩子把潛藏的感覺引發出來。

情緒就像畫家手中的繽紛顏料,唯有自由的經驗各種情緒,才知道如何運用它、調整它。

孩子的情緒反應,特別容易牽動生理的變化,例如:害羞時容易臉紅、緊張時心跳會加速、害怕時會發抖等等。

平時多和孩子練習身體放鬆技巧,例如:深呼吸、肌肉放鬆、靜坐等,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情緒覺察力,穩定情緒波動。

青少年心理諮商專家蔡秀玲在《情緒管理》提出「每日情緒紀錄表」的做法。

父母可陪孩子記錄每日的情緒變化,找出他常有的情緒反應、伴隨的想法及行為,讓孩子了解情緒、想法及行為三者之間的關係,再嘗試換個想法。

例如,孩子和好朋友吵架(事件),覺得既生氣又難過(情緒反應),因為他認為兩人一定不會和好,而他自己再也交不到好朋友(想法),於是跟爸媽說他明天不想去上學(行為)。

其實,導致情緒的主因,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自己的「想法」。

引導孩子換個角度思考,在想法中少用「一定」、「必須」等字眼,就能降低情緒的強度和影響。

處方箋2 愛與肯定,累積快樂存摺
「正向心理學」之父馬汀‧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快樂》指出,童年積存的正向情緒,是孩子未來遭遇挫折時可吃的老本。


正向情緒可拓展孩子的認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反的,負面情緒會削弱孩子的忍受度。

正向的情緒經驗存得愈多,孩子就愈有勇氣面對困境,消除負向情緒。

塞利格曼強調,建構孩子的正向情緒並不是教孩子盲目的樂觀,或者否認、避免負面情緒。

充足的安全感、肯定孩子的自我、溫暖熱情的家庭氣氛、無條件的愛但有條件的獎勵,以及許多好事件,都能為孩子架設一張「情緒安全網」。

處方箋3 親子共讀,豐富情緒語彙
研究發現,能夠表達自我感受的孩子,比較不會把情緒反應在行為上,也比較不容易把情緒轉成生理反應。


新罕布夏大學教授約翰.梅耶建議,藉由親子共讀,讓孩子累積豐富多元的「情緒語彙」。

情緒語彙幫助孩子標示不同情緒狀態,學習用適切的「字╲語言」描述自己確切的感受。

故事是現實世界的縮影,孩子從故事中辨識不同情緒,了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快樂及憂傷等不同情緒。

藉由讀後討論和角色扮演,父母引導孩子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事情的始末,了解書中人物在哪些情境下、做哪些事,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情緒反應,學習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情緒語彙也分不同的強度和層次。

例如:孩子說他很「害怕」時,你是否分辨得出他是不安(輕度)、掛心(中下程度)、焦慮(中度)、苦惱(中上程度),還是驚恐(強度)呢?

先協助孩子分辨他的情緒落在「情緒座標圖」的哪個點,才能根據程度不同,選擇適當的調節之道。

處方箋4 身教重於一切
良好的典範勝過千言萬語。在處理孩子情緒之前,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洪儷瑜感慨指出,很多父母在處理情緒時經常言行不一,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和孩子一樣,但對於孩子的問題卻一副道德勸說,而導致孩子對於父母的管教失去信心。

孩子透過觀察、模仿,不斷吸收父母因應情緒的風格,在孩子面前適當表現你的情緒益顯重要。

偶爾和孩子分享自己如何從錯誤中學習的往事,也有助於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

當你坦誠的說「媽媽明天要上台報告,覺得很緊張」時,孩子學會「有情緒是人之常情」;當你遇到挫折,對自己說「沒關係,只要我冷靜下來想清楚,一定有辦法克服」,孩子了解到「自我對話的重要性」;當孩子手中的氣球不慎飄走了,你高興大喊:「你看,氣球媽媽在呼喚它了,趕快和氣球說再見!」原本悲傷的孩子就會發現「轉換情緒帶來的驚奇」。

最後,要提醒家長的是,「EQ教育不是特效藥,而是漢方藥」,孩子的改變需要時間。

培養情緒力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一旦開始,就會漸入佳境。

只要父母投入時間和耐心,運用技巧和練習,就能調好孩子的情緒體質,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選擇,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4130&next=4129&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