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蒙式幼兒居家活動設計

【 幼兒夾捏轉的活動設計 】 中台幼保系 連寶靜     
一雙靈活的手是開啟幼兒智慧之門的關鍵,而蒙特梭利博士曾說:「我看到了,我聽到了,直到親自動手做了,我才真正瞭解。」來形容幼兒學習的特色。身為家長的我們,無不渴望有個聰明、積極、好學的孩子,然而這些迷人的人格特質,除了先天的差異外,大半是要靠後天的努力來培養。當孩子的心思沒有焦點,亦無可專注的事物時,即出現了許多的空閒行為,而感到很無聊,無聊時就是處於一種心智的飢餓狀態中,是在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生命,唯有透過適當的引導和協助,接受挑戰,克服困難,才能激發幼兒的潛能,而其祕訣就是大人協助尋找和安排一些可供他們小抇忙碌的工作。日常生活中就藏著許多能訓練幼兒雙手能力的機會,只要稍具慧與耐心就可妥善利用那些隨手可得的材料,幫助幼兒精細動作的發展。       
幼兒手的能力,在嬰兒時期由無意識的抓、捏,到有意識、目標的拍擊、拿取,搖、抓、放,經常是運用其手指中段部位進行,而指尖的發展最慢、最難,但也最重要,尤其是食指、中指及拇指,這三雙手指的運用,創造了人類無數的文化和成就,舉凡文學、藝術、琴棋書畫,無不仰賴它們的協助,因此作者將在本文提出一些用來加強及訓練幼兒夾、捏、轉手指能力的活動設計與材料供家長參考:
----------------------------------------------------------------------------------------------------------
一、名稱:夾衣夾(夾) 材料:曬衣夾數個、竹籃子。 適用年齡:一歲半以上 示範: 1.介紹幼兒工作名稱與材料。 2.左手拿出一個衣夾,伸出右手前三根手指用力壓開衣夾,緩慢而清楚的示範數次 3.將衣夾夾在竹藍邊緣。 4.反覆練習夾完所有的衣夾。 延伸: 在竹籃邊緣畫上記號或貼貼紙,提醒幼兒將衣夾精準的夾在那些線或點上。
----------------------------------------------------------------------------------------------------------- 
二、 名稱:滴管吸水(捏)
材料:托盤裡放著二個杯子、滴管、小海棉。
適用年齡:一歲半以上。
示範:
1.介紹工作名稱與材料。
2.拿起滴管,用食指、拇指尖端捏吸杯中的水。
3.將左邊杯裡的水用滴管吸放入右邊的杯子中。
4.若有水灑落以小海棉擦拭清理。
註:
1.有顏色的水將更能吸引幼兒的興趣。
2.和幼兒比賽,將紙條或紙張撕成小碎片,看誰能撕得越小且較多。下方準備空紙盒收集碎紙片,亦是很好的捏撕的活動。
----------------------------------------------------------------------------------------------------------- 
三、名稱:轉瓶蓋(轉)
材料:空的乳液或香水罐子數個,盛裝托盤或籃子。
適用年齡:一歲半左右。
示範:
1.介紹工作名稱與材料。
2.籃子中拿出一個乳液的罐子,緩慢旋轉打開蓋子後放置桌上,再打開其他罐子。
3.再將它們依予一一旋轉關上。
4.可進行蓋子與罐身的分類及配對;如將蓋子與罐身分成兩組,不依序放置再由幼兒,配對出正確的組合。




************************************************************************ 
【 教導幼兒使用剪刀 】 中台幼保系 連寶靜     
剪刀,這便利的工具是日常生活中經常必須使用的利器,然而一般人總會直覺的制止或避免幼兒的接觸與使用,擔心那些小笨蛋會傷害自己。不久以前,筆者買了個汽車嬰兒安全座椅回家,折缷包裝的過程中,四歲的小姪兒興沖沖的跑來瞧瞧,正好必須用剪刀才能剪開繩子,在一旁的姪兒眼明手快的拿起剪刀想幫忙時,當刻被爺爺發現,馬上打他的手並大責:「小孩子,不可以拿剪刀。」我深深明白他幼小心中熱切的渴望,但沒有人相信他的能力。這種情景經常發生在不同的地方,然而,幼兒使用剪刀果真是那麼危險嗎?孩子終究要知道如何使用剪刀,成人該如何教導他們呢?希望經由本文,你將發現孩子不但可以安全自在的使用剪刀,而且讓剪刀成為學習的利器,讓孩子由剪的練習中更加的專注,耐心且充滿喜悅與成就感。  
名稱:剪工 年齡:一歲半到二歲以上
材料:剪刀、紙條約一~二公分寛、十五公分長、托盤或紙盒的盒蓋。
示範:
1.介紹剪刀的握法,說明險處,練習手指協調的能力,讓刀口張開,合起來數次。  
2.由另一雙手的食指與母指拿起已準備好的紙條,緩緩接近刀口,紙條的大小正好可讓幼兒作一刀剪斷的練習,稍有厚度的紙條在剪的時候會有清脆的聲音,增加剪的趣味,同時也較容易剪斷。父母家人事先為幼兒準備適當大小的紙條,將可使幼兒在剪的過程中增加安全性和充滿成就感。  
3.剪到尾端,根觀察幼兒大都能自己調整拿紙的手指位置,並設法避免剪到自己的手。而成人必須注意的是提醒幼兒剪刀的危險性及安排一個沒有搶奪、推擠、爭吵的環境讓幼兒能專注的使用剪刀。  
4.在剪的時候下方放置寛的托盤或盒子,以收集剪下的碎紙片,避免髒亂。   5.緩慢清楚的厈範後,成人則可退居觀察的角色,待幼兒技巧更熟練後便在條上畫上直線、斜線或曲線,鼓勵幼兒線剪下,增加剪的精準考驗和挑戰性。   6.能力更強,或年齡更大的孩子則給予他們方形的紙張中著廻形的曲線,讓幼兒練習如何可以從頭到尾不中斷的剪完一張紙,如此由簡而繁,由淺而深的練習。       
藉由以上的方法,你將會發現幼兒在二歲多,甚至一歲半就可以拿剪刀,而這樣的一份工作,將可吸引他們極大的興趣,比玩那些市售的玩具更令他們著迷,而在剪的過程中所須的專注,耐心和手眼協調的練習,都有助於他們日後的學習,克服生活中真實的問題與挑戰,是幼兒心中最大的渴望,希望家長們教導並給予幼兒使用剪刀的機會。



***********************************************************************   
【 教導幼兒穿脫衣服及整理衣物 】 中台幼保系 連寶靜     
晴時多雲偶陣雨。在這多變的氣候裏,免不了要為寶貝們穿衣或脫依,經常可見憂心的母親、奶奶追著小孩,要他們多加件衣服,而忙著玩的孩子們,卻似乎亮也不覺得冷,大人和小孩便因此常為了穿伯衣服而吵上一架呢!事實上,幼兒不見得需要穿太多衣服,既笨重又影響動作技能,還悶了一身汗在裏面;其實幼兒本身就有很高的熱能,而他們又總是動個不停,在那麼大的活動量之下,自然就不感到冷了!而大人可能必須多費心的是在幼兒剛起床後,那是最需要為他們多加件衣服的時候。       
既然穿脫衣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活動之一,那麼我們何不教導幼兒穿脫衣服的技巧呢!在幼兒能力範圍內的,成人們都該給予學習機會,並賦予責任,使其不需經常仰賴他人,而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有能力、有信心、且能為自己負責的孩子。因此,就從這些日常瑣事做起,只要成人們適當的教導,加上等候孩子依其速度進行的耐心,您將發現「多一分鐘的等待,幼兒就有多一分的能力。」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教導幼兒穿脫外套的技巧,而脫下來的外套外套可別隨手亂丟哦,那麼別忘了再教一招掛外套,讓幼兒知道如何將脫下的外套放在衣架中,再掛回小衣櫥裏。  
一、名稱:脫外套
材料:幼兒的外套或夾克。
年齡:兩歲或兩歲半以上
示範:
1.介紹工作名稱脫外套;天氣熱流汗的時候,才可以脫外套。
2.拉下拉鏈或解開釦子後,用雙手抓住衣襟。
3.提起衣,滑出肩部至手臂處。
4.用左手拉右邊袖口,拉出袖子,抽出手臂。
5.用右手拉左邊袖口,拉出袖子,一手提外套。
6.檢查外套是否脫反了。 7.若脫反了,將手伸至袖口直到露出手指,用手指抓住衣袖口再拉出。
---------------------------------------------------------------------------------------------------------- 
二、名稱:掛外套
材料:幼兒外套一件、衣架一個
年齡:雨歲半或三歲以上
示範:
1.介紹工作名稱掛外套、衣架,告知幼兒脫下的外套應隨手掛好。
2.拿起衣架,介紹衣架的兩旁彎處及掛勾處。
3.將外套平舖桌上成正向正面放在衣架旁,打開衣襟,指著袖洞,又指著衣架彎彎處,將衣架彎彎處放入外套的袖洞內。
4.指著外套領口內的標籤,上方的衣架掛勾處,幼兒再確認是否放好。
5.將拉鏈底部併攏,拉鏈頭必須穿至底部成平行,再往上拉。若幼兒此處有困難,成人可協助扣上拉鏈頭後再由幼兒拉上拉鏈。
6.完成後手拿掛勾處,將衣架和外套一起掛至小衣櫉內。
----------------------------------------------------------------------------------------------------------- 
三、名稱:穿外套
材料:幼兒外套一件 年齡:二歲半或三歲以上
示範:
1.將外套正面但反向平舖於卓上,領口內的標籤對著幼兒的腳尖。
2.打開衣襟,幼兒將手穿進去袖中,務必記得此時是領口朝幼兒,雙手皆穿進袖洞後雙手高舉,提起外,越過頭部,就可將手指穿出袖子。
3.拉下衣襟下擺,再拉起拉鏈,或扣上釦子即可。(註:此種穿法適合於四歲半以前幼兒學習,年齡更大的幼兒可直接學習大人穿外套的方法。)這是一種過渡時期的穿法,適用於三歲左右的幼兒練習。    
在臥室的衣櫉安排上,幼兒衣物應儘可能置於下方櫃子,讓幼兒可以自己拿自己放,甚至教他們摺衣服及分類、整理衣物,都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教育。而全家洗好曬乾的衣物,衣可由三歲半以上的幼兒摺疊、整理,成人在起初可和幼兒一起進行,教導他們如何分類、對摺,給予他們機會和時間,您將發現孩子是如此的可教且渴望參與生活的工作,有一天,當媽媽的您將可多出一些時間,喝點咖啡、看些書、更悠閒、從容且快樂,而孩子將更自信、事且勤快、負責!




***********************************************************************   
【 教導幼兒清掃工作 】 中台幼保系 連寶靜     
歲末年終,家長們必然有許多大掃除的機會,不知您如何安置身旁學齡前的幼兒呢?是否也讓他們參與掃除的工作呢?或者孩子們被驅離現場,落得又只能與玩具為伍,越少若麻煩越好呢?其實如果願給予孩子們機會與時間,您將發現那些小蘿葡頭竟也可發揮其能力,對掃除工作者有某種程度的貢獻呢?而更重要的是,在清掃時他們所表現出的專注、與執著,及那種被重用的喜悅與肯定。更何況賦予孩子責任,是培養他們成為有責任感的人必要的過程,在日常生活中讓幼兒動手做家事是最好的訓練。       
為使幼兒在清的工作中更得心應手,家長應事先準備適當的工具如小掃把、小畚斗、小抹布、海棉、小盆子等。此外,在觀念上,成人必須有一重要的先決認知;大人與小孩本質是不同的,成人往往較重視工作的結果,而孩子卻是樂於享受工作的過程,恰恰相反;其次,成人喜歡完成工作後的「休息」,而在學校裡我們要處罰那些失控的幼兒,最常使用的方法,便是請他們在一旁的椅子上「休息」,以作為懲罰。因此,在孩子工作的過程中,大人應儘可能讓他們依自己的速度去完成,而不要經常催趕他們,適度的輔導、鼓勵是必要的,適時離開、退居觀察的角色、放手讓幼兒自己獨立進行,也是一種智慧!
-------------------------------------------------------------------------------------------------------- 
擦拭盆栽
材料:室內闊葉盆栽、小海棉、小盆子、小毛巾、托盤
年齡:二歲~二歲半以上
示範:
1.介紹工作名稱及材料。
2.將盆栽搬到適當位置,請幼兒拿小盆子取水。(在小盆內,事先以膠帶或畫標示應取水量的上限,以免過多的水,在搬運時溢出來。)
3.將小海棉浸入小盆中,取出在小盆上方擰捏,拿溼小海棉輕輕拭葉子表面,另一手托住葉子的下方,並告之其易折斷,務必小心謹慎。
4.海棉若髒了,可在盆中清洗。
5.完成後拿小毛巾乾桌上或地上的水滴。
--------------------------------------------------------------------------------------------------------- 
掃把
材料:小掃把、畚斗、粉筆(或水性彩色筆)
年齡:二歲~二歲半以上
示範:
1.先以粉筆在地上畫一個適當大小的圓圈(或三角形、正方形等)。
2.拿起掃把,將垃圾掃往所畫好的圓圈中。家長可事先準備一些稍明顯或稍有高度的小紙團並將其灑於圈周圍,以利較幼小的孩子練習掃地。
3.拿畚斗將垃圾掃入,再放入垃圾筒中.對較小的孩子,有時成人必須在一旁協助拿畚斗,讓其能順利將垃圾掃入。
4.將畫好的圓圈用小溼海棉擦掉,用乾毛巾擦乾地面。



***********************************************************************   
【 給寶寶接受生活挑戰的機會 】 中台幼保系 連寶靜       
蒙特梭利教學法在台灣已廣受幼教界的採用與肯定,而家長們參觀蒙氏教室時,常驚奇的發現孩子們居然可以如此專注的工作,對幼兒在學校裡表現出的獨立及有條不紊的做事能力,十分不解,同樣的孩子為何在家中會如此刁蠻、混亂、沒有耐心,而在教室裡卻完全判若兩人?了教養方式改變之外,家長如何善用家用的環境及現有的資源,在不需購買蒙氏教具和電視的傷害下,做個輕快樂的母親呢?
---------------------------------------------------------------------------------------------------------    
讓寶寶善用雙手   
首先家長們請您蹲下,以幼兒的視覺角度,查看家中所有家俱的擺設,調整出一個能讓幼兒獨立活動的空間,在臥室方面,如床的高度、衣櫃的安排;室裡毛巾的位置及洗臉盆,幼兒是否能在不需要大人的協助下洗臉、刷牙、掛好毛巾、放好拖鞋?此外,家長可將果汁、茶預先倒在適合幼兒使用的容器中,再準備一些小抹布、小掃把、小杯子,讓孩子可以自己倒水喝,若打翻了也可以自己收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幼兒必須有適合他們雙手所能使用的工具,因為一雙靈敏的手是幼兒智能發展的要素,而做家事便是訓練雙手的最佳時機,您將意外的發現,原來他們可以是您生活的小幫手,而非那些麻煩的小傢伙。
---------------------------------------------------------------------------------------------------------    
用「工具」取代「玩具」   
然而家長經常不放心幼兒去做一些事,因為成人總是低估了幼兒的能力,家長如果希望您的孩子成為一個有信心的人,那麼你必須先對您的孩子產生信心。在蒙氏教室裡,我們為幼兒設計了許多令成人驚訝的工作,如切水果、剪刀、刺工、刷桌子等等,他們使用許多成人認為幼兒不許碰的工具,例如刀子、針線、剪刀,但經由成人仔細緩慢的示範使用方法後,孩子們學會了安全的使用這些工具,用以克服生活中最真實的挑戰,遠比玩那些市售的玩具更吸引力,更有助於增加孩子的專注力、穩定性和秩序感,這將是其日後學習數和語文的根本基礎。       
小的時候,我們都深切的渴望著「趕快長大」,那是對父母、成人們過度干涉和保護的不耐,每個孩子的心中無不渴望成為一個有能力,且獨立自主的人!何時成人們能真正觸及幼兒的心靈世界,設身處地為幼兒著想時,我人門所謂的犠牲奉獻才有實質的價值,才能真正去協助、引導孩子,也是蒙特梭利教學法中強調的主要精神。  
資料來源: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bid=11&sID=1681119&r=13&page=1

http://happysweet3.pixnet.net/blog/post/6467778






*********************************************************************
在選擇幼稚園或托兒所時,不少爸比媽咪可能會注意到,幼兒園常常會有自己特別的「教學法」,舉凡主題式、方案、單元,到似乎是外國學名的「蒙特梭利」及「華德福」等等,教學法不同,有時會影響到整個園的風格及寶貝所學習的內容。在這一期當中,我們先來看看在台灣各幼稚園及托兒所中常見到的──「蒙特梭利」,並介紹一所實行蒙特梭利教學的園所,讓您更了解其課程精神!
從操作中學習的蒙氏精神
剛滿100週年的蒙特梭利教學法,到了資訊發達、生活型態改變的今日仍受到許多幼兒教師及家長的歡迎,而一般人對於「蒙特梭利」的印象,也許是許多孩子安靜的操作各種教具;到底教具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孩子們一定是安靜地操作教具嗎?

蒙氏教育背景
瑪麗亞.蒙特梭利,義大利一位具有醫學背景的女性博士,在100多年前於羅馬實習時,主要工作是訪視羅馬城各個精神病院,尋找特殊的兒童並將其集中進行治療。當時蒙特梭利從特殊的孩子們身上發現,他們不應該受到關在精神病院的對待,於是便開始教育他們;自此蒙氏不斷的從觀察中去了解幼兒,慢慢的發展了一些計畫及對發展遲緩及智能障礙的特殊生有幫助的課程及教具,經過蒙氏課程教育過的特殊生,在當時的入學考中得到了比一般生還要好的成績!
蒙特梭利在此結果上發現,傳統「上對下」的教學是一種錯誤的教育,若將她的理論與方法使用在一般的幼兒身上,一定能獲得更宏大的效果;所以蒙特所利轉而把自己的教學法修正應用在一般幼兒身上,果然在正常孩子身上發現到驚人的成果。以認識形狀為例,傳統教學中教師用平面的紙上形狀教學,但她認為幼兒的手即為大腦的延伸,加上孩子喜歡摸摸弄弄動手操作,因此設計了一個孩子喜歡觸摸、木板切割成各種形狀的教具讓孩子來認識形狀,由於孩子可以自己操作,有更深刻的觸覺印象,所以學習效果會比一般教學好得多。
蒙特梭利小錦囊:也適用於特殊兒的蒙氏教學
由於蒙氏的教學法是起源於蒙特梭利對特殊兒的教育,因此此教學法也適用在特殊兒身上。吳明倫主任認為,由於蒙氏的教學有「目標明確」的特點,因此非常能掌握到孩子的進步;加上工作內容有許多是讓孩子動手操作,所以也適合發展較慢的特殊兒。

具有特色的蒙氏課程
特色1:結構性課程,讓孩子一步一步向前行
比起常見到的其他課程如主題、單元等等教學,蒙特梭利課程相較之下具有結構性及完整課程的架構;以主題教學法為例,由教師設計「交通工具」的主題──在一個學期的課程當中孩子可深入認識交通工具,但學期過後孩子就不一定有機會接觸到交通工具相關的主題,且在動作發展、生活、語言、認知、數學等等的領域中沒有明確的順序學習,主動性較弱的孩子學習內容就較容易被忽略。蒙氏的課程中,孩子有順序、有計畫的以自己的能力及速度,從簡易的工作開始慢慢進步到具困難度的工作,加上各種領域的設計,每個孩子在課程中都能夠廣泛且穩健地學習。
特色2:自己動手作的教學方式
蒙氏的教學歷史已經有百年多,對幼兒尊重的觀念、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強調環境的重要性、與孩子表現出來的獨立自主性,在當時為非常突破性的觀點;蒙氏工作的教具,就像是為體操選手準備的環境一樣,教練不能代替選手練習,老師也不能幫孩子做。蒙氏老師幫孩子預備一個適合的環境,引導孩子自己動手做,藉由幼兒實際操作的過程學習,發展孩子的生理與心智,工作時孩子的印象更深刻、學習經驗會變得更紮實且有概念。
特色3:混齡的學習環境
以正統蒙氏課程為導向的幼兒園,教室中的年齡分佈從3歲到6歲都有,能這樣分班的原因(也是優點之一),是由於蒙氏的工作具有適合不同年齡及能力的特色,即使是不同年齡的孩子,也可以依照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操作的工作;例如學習數學的孩子在剛開始接觸時會先認識對應、配對等等基礎,等到孩子長大些能力更好之後,老師就可以帶領他進行110、甚至100以內數字、數量的認識。而如此的分班方式讓班級就像是一個社會的縮影──有各種不同能力及年齡的孩子,在這樣班級中的大孩子或是經驗多的孩子較有機會去傳承、教導及照顧小小孩或是沒有經驗的孩子,整個教室氣氛是很融洽的,並有助於年幼孩子的穩定度及學習的成熟度,也可以發展年長孩子獨立、自信與能力練習的機會。
如此多年的教學法,也許有些家長會像小編一樣有疑問:面對今天如此動盪且變化多端的時代,蒙氏的教學法會不會與孩子的需求有落差呢?吳明倫主任說,當時蒙特梭利設計教具時,就已經觀察到孩子發展的需求及興趣,例如喜歡倒水的孩子,也許因為動作還沒發展好而倒不好,於是蒙特梭利就設計了一個「倒水」的教具,大小及重量等完全依照孩子的需要來預備,孩子在練習工作的時間裡,就會學習控制自己的肢體發展及成長。雖然時代及生活型態改變,但是幼兒的發展階段、順序及需求原則基本上並不會改變,但老師會依照孩子的狀況進行調整(如帶領方式、學習內容),所以蒙氏教學法才會到今天仍受到歡迎。

蒙氏課程在教學現場的運用
工作即是學習
蒙氏教學的「工作」非常重要,操作中孩子會建構他自己並幫助自己的生理發展、成就自己,就像大人在工作一樣需要專心並達成目標;老師在一旁的角色也相當重要,他們必須觀察孩子的興趣及需要,並為孩子設計出最適合他們的工作。爸比媽咪們有沒有發現年紀小的小孩非常愛抽衛生紙呢?當寶貝抽衛生紙時不一定是需要用,而是他們喜歡這種「遊戲」,當蒙氏的老師注意到這一點時,也許會使用不織布來設計出一個捲筒衛生紙的教具讓孩子可以重覆的使用;老師並且會示範及引導幼兒,先觀察孩子的需要(對工作沒興趣?不會用?),判斷後介入工作,並補足他們的需要或是帶領他們進階到更難的學習。工作時老師會把所有的教具放在工作櫃當中,孩子進入到園所後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工作並開始操作;若像前面所提到那位愛抽面紙的孩子因不知道要做什麼工作而走來走去時,老師就可以引導示範如何使用,讓孩子開始自己有興趣的工作;久而久之當孩子習慣工作時,就會自己去選擇喜歡的教具開始工作,老師也會依照孩子的表現再調整教具。
一般傳統的蒙氏學校,工作時間大約是兩個半小時,爸比媽咪也許無法想像孩子的工作可以如此的長時間,但其實孩子在這段時間當中能選擇轉換自己有興趣的工作,並進行深入且紮實的學習;不過現代有些蒙氏園所由於受到市場機制的影響,會把工作的時間調整為一個小時左右,操作時間就少了許多。而不同學校也會有不同的蒙氏特色,一般刻板印象所認知的「安靜」現象,其實會依照不同教師的個性而有所不同,有些班上也許會有「有聲音的安靜」,只有打擾到其他正在工作的人,或是討論的內容與學習無關時才會有老師過來引導提醒孩子。
家田托兒所的工作時間分成了上午及下午兩個時段,但是卻沒有強制的時間規則,從進到教室以後、與老師打招呼開始就開始工作,老師會利用音樂的播放讓孩子了解現在的時間應該要做什麼,孩子也會在每一次的工作中瞭解控制自己的工作時間。家田托兒所所長小燕老師說,因為希望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在工作,所以才會設定這麼多的工作時間。往教室裡一看,發現到孩子仍專注工作的神情,似乎真的非常喜歡他們的工作呢!
學習區內的工作
為了更了解蒙氏工作的實際情形,我們也特別觀察了家田托兒所內小朋友們的工作方式;進到園所中讓小編非常驚訝的是很多孩子都在做「數學」相關的工作,想到國小的孩子們對考卷心煩意亂的模樣,蒙氏課程中的孩子似乎很輕鬆但是嚴謹的在面對他們的工作。其中一位孩子將一顆一顆的珠子擺進1010有順序的洞洞裡,旁邊放著一張乘法練習…原來他正認真的練習乘法,運用教具來作練習,好像能比死背更了解數學的意義呢!
另一邊的工作櫃,也是家田托兒所的特色學習區,名為「小廚房」的工作區,裡面擺滿了完善的烹飪道具和食材,讓孩子盡情使用。家田的老師們深信孩子使用自己的雙手準備食物時,都必須先透過思考的機制協調合作,如量、器具的取用、順序的安排、觀察進行中的變化及善後,才能完成一連串的工作。由於家田托兒所沒有早點心時間,所以當孩子覺得餓的時候,就可以自己過來選喜歡的食材及調味做東西給自己吃,給孩子相當大的空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日常生活區,多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工作練習,只見坐在裡面的都是年紀最小的小小孩,在老師的領導下做著他們還不熟悉的工作,一個個小蘿蔔頭專心工作的樣子非常可愛,他們也都非常認真的在練習手中的工作!
戶外空間是孩子們的秘密花園,依照不同地形或植栽搭配藝術小品或自然物質,營造了相當不同的情境,也提升了孩子對人文藝術的敏感度。在戶外空間中兩個孩子正在使用水彩筆沾著廣告顏料畫圖,老師在旁邊觀察的同時,也會適時的提醒孩子:「旁邊有毛巾,你可以用毛巾來將筆擦乾」,問及孩子正在繪畫的主題時,所長小燕老師告訴我們她從來不告訴孩子應該要畫些什麼,她認為應該要讓孩子有自主發展、決定自己要畫什麼的機會,才不會被主題所限制住。所長在講的同時,孩子正拿起筆在圖畫紙的上方畫了一個藍色的太陽,好不生動!所長也說明了孩子畫畫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小班開始他們就會拿著類似粉餅的媒介來畫畫,再學習調色;等到手部的發展再進步一點時,就拿起筆來開始畫圖。
蒙特梭利小錦囊:蒙氏的孩子較少互動?
由理論看起來,蒙氏的工作似乎大都由孩子一個人來完成,如此的教學方式會不會讓孩子缺少與其他人互動的機會呢?吳明倫主任表示,蒙氏在其著作當中並沒有要求孩子不能和別人互動,相反的,蒙特梭利教育的目標也在讓孩子適應社會。在團體生活當中,孩子不可能和別人沒有互動;在課程中仍會有以學習為主的討論、或是朋友同學一起操作,或是大孩子指導小小孩的情況、備餐活動時孩子也常主動和別人聊聊天或共同合作,因此不必擔心孩子和別人缺少互動喔!
本土化的改變
蒙氏的教學在台灣的調整有兩點:1.作習時間調整;2.增加「看得到的學習」。台灣的家長大都焦慮的希望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能學到多一點能力,且因為希望有能「看得到」的成長,市場的機制下蒙氏的園所在作息上就必須作出改變;除了上述將工作時間縮短以外,也會加入其他的才藝課程。吳明倫主任就提醒家長,像孩子重要的「心智成熟」就是屬於「看不到」的,通常很多才藝課程都是家長的需求,孩子的成長並不是立見的,因此家長不需要太過焦慮;這樣的調整是回應家長的焦慮,不一定對孩子有真正的助益。
好的蒙氏園所不只是教具,精神與生活也同等重要,學校不會只是提供很多紙本或是作業讓幼兒來做,孩子的學習也不會侷限在教具的操作。更重要的應是利用生活經驗讓孩子體驗,包括摺自己帶來的衣服、主動掛書包等等都是相當重要的潛在學習;吳明倫主任舉出自己班上的例子:他們利用前一陣子常見到的柚子進行討論,讓孩子實際去聞、摸、拍、敲並感覺重量、品嚐等等認識柚子、並使用柚子進行不一樣的活動,這樣的活動雖然不是操作工作,但是老師一樣運用蒙氏教學的原則,利用孩子的感官經驗來學習,孩子一樣能很深刻地認識了「柚子」。 蒙氏的美語課程
因應目前美語為強勢語言的狀況,家田托兒所內有專門的蒙氏美語老師,來為孩子進行美語教學。在早上都是一對一的教學,由老師依序將孩子帶到教師裡,練習使用蒙氏美語的教具工作;老師採自然發音的方式教孩子美語,再讓他們操作蒙氏的拼音教具。
吳明倫主任表示,由於蒙氏起源於義大利,義大利文跟英文一樣是屬於拼音文字,所以蒙特梭利教育語文區對英語系的人而言很適用;不過中文是象形文字,除了注音之外,蒙氏語文架構就需要很多不同的轉換,所以針對母語而言,台灣的蒙式教室語文區是可以只有中文的!但就因為蒙式語文在英文學習的部份有它的一套系統,直接放到台灣的學校大部分是合用的,所以在美語至上的社會環境下,台灣的蒙式園所就多了英語教學這一塊!
蒙氏的學費高?
在採訪的過程中,有家長提出了關於「蒙氏幼稚園收費較貴」的問題,小編也將問題詢問了家田托兒所所長小燕老師及吳明倫老師,得到了以下的解答:
1.師資培育費用高:
所有的蒙氏老師都必須經過專業蒙特梭利的師資培訓及文化進修課程,其培訓的學費加起來是不少的,雖然有些學校只有部分的補助,但是要讓所有老師都有完整的培訓,也需要花上不少金錢;吳明倫老師並補充,薪資太低的園所,可能會無法請到好的蒙氏老師。
2.教具昂貴:
蒙氏的教具因經過特殊的設計,費用相當高,傳統的教具一套都要數千元起跳;一個完整的蒙氏園所必須有非常充足的資源,也就會投資許多金錢在教具上面。
3.師生比例較低:
蒙氏的園所師生比大約是110,同樣一個30人的班級,蒙氏教室就需要3位老師來協助引導幼兒,學校需要負擔的費用也比較高。

 重要的老師角色
前面已經提到很多,關於老師的引導角色對幼兒來說的重要性,當提及台灣有許多幼兒園都使用了蒙氏的教具時,吳明倫主任就強調:「教具只是基本的工具,引導幼兒的老師才最重要!」,他形容好的老師與工作的關係,就如同廚師與刀具,兩者應是相輔相成;一位好的老師能讓孩子在使用教具及工作上能夠有好的運用,且能塑造出一個非常優質的學習環境,而一般只會使用教具的幼兒園若缺少這樣一位好老師,會非常可惜了這些設計完善的教具。
像「家」一樣的學習及環境
蒙氏的園所中,環境及氛圍相信是許多家長非常喜歡的!在佈置方面,蒙氏的學校比較不會以明顯熱鬧、卡通、過於鮮豔的佈置來引起孩子的興奮,而是強調其安全感、舒服及輕鬆的學習環境,以優雅溫馨的方向來佈置,若有機會到蒙氏的學校參觀,就會發現蒙氏的學校就像是一個「家」一樣的舒服。
蒙氏的教學理念強調的是希望幼兒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學習時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孩子在操作的過程中氣氛應是平和融洽的,必須尊重他人、不破壞教具且不侵犯影響他人;活潑的孩子在蒙氏的教室當然也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他們跟大家一樣都必須學習尊重別人、尊重環境。
實際氣氛及環境
進入到蒙氏的托兒所後,會發現「家」的氣氛非常濃厚,還有與自然的巧妙結合;暖色系的原木佈置讓整個園所的感覺非常舒服,自然的陽光從大窗外灑進,搭配戶外可以玩水、有植物及動物的空間,只見每一個孩子都愜意的走動及工作,似乎就像在自己的家。在空間中不會見到孩子大聲的呼喊或是跑動,老師就是一位母親,溫柔親切的引導孩子進行工作或提醒他們,在這裡身心會自然地放鬆下來,並專心地做自己該做的事而不受影響;雖然是混齡的班級,除了年紀非常小的孩子多由老師來帶領以外,孩子們不會有非常明顯的隔閡,可見年齡對他們來說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當攝影師進入園所拍照時,大部分的小朋友並不會受到我們走來走去、不時鏡頭對著他們的影響,這樣的專注力在一般的幼稚園小朋友身上並不容易見到!若和孩子眼神交集或是不小心打擾到他們的工作,他們會堅定到告訴我們:「我正在『工作』」,那認真的神情可是讓攝影師都覺得頗有壓力、我們的工作可不能輸給他們。
家田托兒所的環境中,與其他幼稚園很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們的教室空間非常開放,你可以看見一區一區的學習區,學習區的模式是用來區隔蒙氏的五大領域,為添增人文藝術的風格大量採用了歐式復古家具和飾品,也運用了象徵性的佈置以傳達該區的特色;以不高的櫃子分隔,每一個角落都不會太隱密,卻又可以讓孩子流暢的在當中探索。
選擇一所適合您寶貝的學校
介紹完蒙氏的課程,相信許多爸比媽咪會覺得「這樣的教學也不錯」;但並不是每一所學校或是教學法都符合家長的需要,因此小編也特別詢問了吳明倫主任對家長選擇學校的一些小提醒:

提醒1
在選擇幼稚園或托兒所時,家長應先試著了解學校的特色及內容,思考為什麼這所學校會有這樣的理念及課程、他們的教學方向又是什麼?

提醒2
家長也必須釐清自己的價值觀,認為什麼對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在蒙氏的課程中,「幫助幼兒打好能力基礎、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發展」就是孩子在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需要的學習。


 提醒3
您想要孩子學什麼?大部分的幼稚園或托兒所都有非常清楚的教學內容,如果家長只注重增加孩子的外語能力,當然會去尋求重視外語教學的學校;不過如果家長更重視孩子學習專心的能力、主動學習的興趣、幼兒多方面能力均衡的發展,那麼家長更應該考量學校整體性帶給孩子的課程,以及老師、學校、環境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
最後吳明倫主任也提醒,其實在台灣每一所蒙氏的幼稚園或托兒所,都會隨著創辦人的教學理念和風格有所不同,所以即使有很多學校都標榜著「蒙特梭利教育」,但是每一家園所的風氣也會很不一樣!建議家長若喜歡這樣的教學法,還是要利用時間到各園所深入了解,才會選擇到最適合自己的園所喔!
吳明倫
現職:新竹嘉德琳幼稚園竹北分校主任
經歷:蒙特梭利教育講師
         耶魯特托兒所教師
         咪咪托兒所教師
         荳寶托兒所教師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3145&prev=3169&next=3141&l=f&fid=67






********************************************************************************

蒙特梭利教學
培養自主獨立的孩子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特別的深,生怕孩子受一點傷害。所以他們對孩子更多的是保護,放不開手腳,這樣導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賴性。也有些父母會幫助孩子設計人生規劃,但是這通常會使很多人忽視了自己真正的興趣和選擇的能力。
但是,二十一世紀將是自主選擇的世紀。
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ker)指出:因為資訊時代取代工業時代、世界無邊的競爭、放權自由的管理模式,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路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
在這個世紀裡,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進入了社會後,孩子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行業,自己的老師,自己的老闆,自己的公司,創業還是加入公司,學工還是學商,每一天面臨的都是選擇。
孩子需要獨立性、責任性、選擇能力、判斷力。
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是只會背誦知識,聽話被動,等著別人幫他作決定或做事情,那他進入社會就算不被欺負,也不會被重視。
你的孩子要在這樣的社會裡生存、競爭、成功,所以他必須學會自主選擇的能力。
google的創始人賽吉.布林(Sergey Brin)和賴瑞.佩吉(Larry Page)接受電視訪問時,記者問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哪一所學校,他們並沒有回答史丹福大學或密西根大學,而回答的是「蒙特梭利小學」--自由自在的學習沒有任一消極輸入的方式。在蒙特梭利教育的環境下,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是這樣的積極教育方式賦予了他們的鼓勵嘗試,積極自主,自我驅動的習慣,因而帶來了他們的成功。
如何培養獨立自主選擇的能力呢?我下面提出五個「要」和五個「不要」:
()要教孩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
從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自己的事務,讓她們明白,任何人都別想推卸責任,讓別人替她們收拾殘局。讓他們經過失敗學習,不要什麼都想幫孩子做。可以幫助分析自省,可以告訴他你會怎麼做,以幫助增加孩子的判斷力。
()要把選擇權給孩子,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
雖然你很確定該怎麼做,但是你應該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學習獨立決定。他從自己錯誤的學習比從你正確的指導還要多。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提供意見,但最後決定在於你,而且隨著你的長大,這些事情會越來越多。我記得五歲時,父母要我讀幼稚園,但是我想讀小學,於是他們把選擇權給了我:「考上了就讓你讀。」這件是我終身記得,因為那時我第一次理解一個五歲的小孩居然有選擇權。我特別珍惜這個選擇,於是我自主的讀書,真的也考上了。
()要培養孩子的負責心:
多指導,少批評。劉墉說:「以前我也對兒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後來我發現這其實培養了他做是不負責任的習慣。而且父母的過度包辦,也讓孩子變得沒有禮貌、不懂得珍惜。」不要事事指使孩子,最好有大方面的溝通和同意(例如:你的責任是把自己的房間整理乾淨,而不是「你的房間又亂七八糟了」)。當孩子沒做到時,讓他自己理解自己負責的重要性。
()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麼都教他們。
讓他自己去試,失敗也沒關係。
()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懲罰能夠激起責任心。
童欣在微軟亞洲研究中以負責出名。他小時候在學校犯錯後,媽媽甚至沒有一句責備。「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他看著兒子驚恐的眼睛,語氣溫和:「你過去是一個好孩子,以後還會是一個好孩子。」童欣說:「那個晚上,媽媽給了我最好的禮物。讓我一輩子都受用不盡。」
()不要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的自由。
要讓孩子自己去做他喜歡的事,讓自己有一片發揮的天地。如果你有顧慮,用「共同決定」的方法誘導他。例如孩子喜歡玩電腦,不要說「不准玩」,告訴他,如果你的成績夠好,或是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週只能玩兩個小時。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這樣不但能培養獨立能力,而且孩子還會為了自己的興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須做」的事。
()不要懲罰失敗。
可以懲罰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失敗是讓人進步的學習過程,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創造的動力,要鼓勵孩子在失敗中成長、堅強。'
()不要說教。
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說教,他可能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不要生活上凡是都包辦代替,放手讓孩子自己做。
除了培養獨立能力,也可以增加責任感和自信。
()不要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
覺得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過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從。不要什麼事情都說「不」,給孩子一個機會。

Q:孩子不喜歡吃飯,怎麼辦?另外,我可以告訴孩子:吃完飯就可以吃冰淇淋嗎?
A:不建議這樣說,因為會造成孩子做任何事,都要和父母交換條件,永遠和父母在討價還價。吃飯是本能的事,不要把它變成是一個議題。
孩子吃飯速度比較慢或不喜歡吃飯,建議可以先給小朋友少一點的份量,讓孩子可以先“吃完”,從不排斥吃飯開始。之後,再慢慢增加份量。
Q:孩子玩具都不收怎麼辦?
A:雖然我們要盡量養成他一樣玩具收好再拿一樣的習慣,但一個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聽說要21天)。在習慣培養的過程中,對於散落一地的玩具,孩子是沒有能力獨力收拾的;請大人陪著他,幫著他,「來,我們一起收!」
Q: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A:孩子有時候只是要惹您生氣而已!永遠保持不生氣的臉,笑瞇瞇地說沒關係,離開現場,因為孩子最怕的是“您不在乎”。父母最大的毛病就是講太多!拿小孩子沒辦法!如果孩子問:「為何要聽您的話?」請簡而有力的告訴他:「因為我是你媽媽!」,其餘後面的解釋(比如你現在不聽話,將來你的孩子也不會聽你的話諸如此類的)都不必說,要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是沒有選擇的。
Q:我的孩子到了該睡覺的時間,總不願乖乖上床睡覺,每次都要拖很久,該怎麼辦?
A:很多媽媽對小孩不願上床睡覺感到頭痛;祕訣是,訂出「上床」的時間,而不是「睡覺」的時間。時間到,就上床;想睡就睡,不想睡就安安靜靜躺著聽輕柔的音樂。久了小孩就會習慣時間到就上床睡了。面對小孩在上床時間到了,卻喜歡要求大量的睡前讀物,媽媽要堅持說:「一本!你自己選。」若孩子總是愛看同一本書,那是天大的好事,因為他會從每次看書得到不同的收獲。重覆一本書看多了,也才能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這和蒙式教育的工作方式有異曲同功之妙。
A:只在兩個節日─聖誕節和生日買東西給孩子。可以告訴孩子說:「我這次出門沒有看到『適合』您的玩具。」給孩子買東西是因為找到適合他的東西。例如小孩常會吵著要買車子,可以告訴他:「車子你已經夠多了,爸爸只有一部車」!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nanny-diary/article?mid=112&prev=114&next=111&l=f&fid=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