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專注力
好腦袋是吃出來的!一頓優質早餐,可以讓人贏在起跑點;「三高」食物就像是腦力的隱形殺手。你的孩子吃對了嗎?
飲食對健康的重要,古今中外眾所周知。上一世紀的英國著名女作家薇吉尼雅‧沃夫更深信,「一個人想要好好地思考、好好地愛、以及好好地睡,那就得好好地吃。」美國亞歷桑納大學醫學教授安德魯‧威爾前年也在《時代》雜誌發表專文直言,「你和你的腦袋是你吃出來的!」
「健腦食物」(Brain Food)真的有嗎?不只威爾篤信不疑,許多不同的研究也想證明,吃什麼(或不吃什麼)對腦力如專注力、記憶、感知、學習、語言、計畫與決策等心智活動的影響。 影響專注力的神經傳導物質 食物與腦力之間的因果關聯目前尚未完全定論,但不容置疑的是──腦細胞要有效率地與其他腦細胞形成神經迴路,非得仰賴如信差般運送訊息的神經傳導物質。目前已發現的神經傳導物質有一百多種,其原料絕大多數來自於我們吃的食物。其中又以乙醯膽鹼、多巴胺、血清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與專注力、記憶力、思考、認知的心智活動密切相關。 乙醯膽鹼,會影響記憶力、隨意肌的運動、行為的控制等,研究發現,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乙醯膽鹼呈現不足或轉化有障礙。富含乙醯膽鹼的主要食物來源:蛋黃、花生、小麥胚芽、肝臟、肉、魚、牛奶、起司,以及蔬菜,尤其是花椰菜、甘藍菜、青花菜等。 多巴胺,會影響運動、專注力與學習,也會影響情緒。食物中的蛋白質可以提供豐富的多巴胺,每天吃下充足的蛋白質就能幫助你覺得有活力、警覺力以及判斷力。但太多的多巴胺可能會引起精神分裂,太少多巴胺可能會引起帕金森症。富含多巴胺的食物如奶製品、肉、魚、豆類、豆製品、堅果等。
血清素,攸關睡眠、清醒、心情、胃口以及靈敏度,也是腦部產生愉悅感覺的回饋系統的關鍵成分,有助於穩定情緒。缺乏血清素會讓人覺得沮喪,提不起勁。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為腦部提供能量,並提供製造血清素的色胺酸,義大利麵糰、澱粉含量高的蔬菜、馬鈴薯、穀類、麵包等是主要來源。
若想要維持攸關腦力能量與效率的神經傳導物質的充足濃度,並發揮最大功用,如何攝取富含製造或滋養這些神經傳導物質成分的食物,即所謂的「健腦食物」,已成為提升專注力、記憶力、思考力的「健腦飲食學」的入門必修。台北縣營養師公會理事長楊蕊萍指出第一、也是最基本守則:「均衡飲食」。 守則1 均衡飲食,五大營養素不可偏廢 要養成良好的專注力飲食習慣,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助理教授陳怡君不假思索地說,「均衡飲食與定時定量。」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以及礦物質五大營養素不可偏廢。 「均衡飲食」聽似老生常談,對現代雙薪家庭卻是當務之急。因為有愈來愈多的孩子成為「外食族」,一天三餐經常依賴外食,許多孩子不是不吃就是胡亂吃。在衛生署一項有關國小學童營養狀況的調查研究顯示,有七成學童至少一項營養素瀕臨匱乏。 台北市大同國小一年前開始推動「全腦學習」,並推出「健腦營養午餐」。雖然欠缺科學性研究,但校長陳清義綜合老師們的主觀觀察表示,「學生學習情緒比較穩定,到訓導處接受糾正不當行為的學生也少很多。」
「每週一餐的健腦午餐,最大的意義在於飲食教育,」之前負責設計大同國小「健腦午餐」、現任國立台南啟聰學校營養師洪嫆真說,她在用餐時間透過廣播來讓學生知道,這一餐吃進哪些營養成分,對自己的健康與學習又有何關聯?藉此引起學生對食物及營養的興趣,「建立良好的均衡飲食觀念與習慣,可以讓孩子一輩子受惠。」
守則2 早餐非吃不可,而且要吃得對 「一日之計在於晨」,古諺的智慧震古鑠今。一頓優質健康的早餐,真的可以讓人「贏在起點」。根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報告發現,早餐進食後十五分鐘,就有增強記憶力的表現。英國的一項研究也指出,在上學之前吃了早餐的孩子,遠比那些餓著肚子上學的孩子專注力更能集中。台北醫學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有吃早餐的學童在學業成績的表現,也比沒吃早餐的學童來得好。 高蛋白質再加上含纖維質高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是優質的早餐組合。「早餐要吃對食物,」洪嫆真建議,孩子的早餐要避免甜食,而多醣類全穀類食物,又比精緻單醣為主的食物如白麵粉製品來得好。因為屬於多醣類食物在人體消化比較緩慢,血糖不會大起大落,可以提供更長時間的腦力能量。 別小看早餐一杯甜奶茶作用,它可能是導致孩子元氣上天又下地的禍首。雖說葡萄糖是腦細胞主要能量來源,足夠醣類是維持高效率腦力的前提,但含糖量過高的甜食會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同時激發腎上腺素的釋放,孩子從覺得興奮很快地變得疲倦,注意力大受負面影響。
守則3 營養攝取自天然食物,補充品為下下策
號稱可以提升專注力、記憶力、學習力等「健腦補充品」,引起許多望子女成龍鳳的父母趨之若鶩。但陳怡君強調,「營養補充品是下下策。」營養補充品不能取代一餐均衡的飲食,而且一般消費者難以了解營養補充品原料來源,以及製程等的可靠性與安全性,也難以計算飲食加上補充品,是否在某些營養素造成過量。父母如要以營養補充品提升或改善孩子專注力,最好在諮詢小兒科醫師或營養保健專家之後再決定,以免適得其反。 守則4 遠離「三高」餐點 有些醫學或營養專家會建議父母,若覺得孩子過動或有專注力的問題,先檢視孩子究竟吃了什麼?因為很有可能是食物惹的禍,例如「三高」食物。許多研究已證明高糖、高油、高鹽的「三高」食物,不利孩子的成長與健康。高油脂會讓頭腦變得遲鈍、血液變濃稠;高鹽分會使血壓上升造成情緒緊繃;高糖分會使血糖急遽上升又下降;「三高」食物就像孩子腦力的「隱形殺手」。 「『不吃什麼』比『吃進什麼』,對提升或改善孩子的專注力更為重要,」馬蘭中醫診所院長曾綺華迫切地提出中醫另一種觀點。她花了兩年時間投入古籍研究,以及先鋒計畫的臨床研究後發現,過動或專注力有問題與孩子的「胃熱」體質密切相關,而「嗜食肥甘」是導致胃熱體質的主因。「胃熱,那就像孩子的肚子有一鍋熱水在煮,」曾綺華形容,因此父母要幫孩子做的是「關火」,也就是不要吃進會引起胃熱的燥熱食物,如巧克力、蛋糕、冰淇淋、炸雞、薯條。 守則5 少吃食品添加物 國內外有些研究指出,食品添加物是影響孩子的過動、過敏、情緒以及專注力不足的主因。雖然這些研究沒有做出不容置疑的結論,但許多醫師以及營養師對父母提出共同建議,「提升孩子的專注力,食品添加物少吃為妙。」一項由英國政府資助的研究計畫發現,孩子過動行為因吃進含有食品添加物的食物而明顯增加,一旦停止這些含有食品添加物的飲食,孩子過動行為就明顯減少。 守則6 多喝白開水或礦泉水 水在人體血液中佔有八成以上,就像輸送系統,把養分輸送到頭腦,也帶走有害物質。俗諺的「水是百藥之王」,不是沒有道理。根據研究指出,大多數人喝水不足,使得腦力表現低於原有水平。在英國有一項研究發現,在學業成績表現優秀的學童,每天至少喝八杯水。因此希望腦力能高效率演出,除了均衡又健康的飲食外,每天一定要喝進充分的白開水,根據專家建議,至少要喝足二公升的水,頭腦才不會「乾枯」,專注力有源源不斷的能量。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4903&prev=14904&next=14902&l=f&fid=28 ***************************************************************************** 吃吃喝喝教出好孩子(上) ‧媽咪寶貝 2011/09/29 |
孩子沒有健碩的身體,要如何應付他未來的人生呢?好的食物不只可以餵飽孩子的胃,也可滋養他的心靈,而餐桌上的意義,不只是成長所需要的補給站,也是輕鬆訓練孩子生活、習慣、分享與付出的好所在,更是父母一起學習成長的好地方! |
【採訪撰文/吳慧敏;諮詢/《餐桌上教出好孩子》作者葉眉;食譜示範/蘇逸;食譜拍攝/阿春;模特兒/氣質妹妹Mia;攝影/米果攝影】
用食物滋養孩子情緒
心情好 營養自然被吸收 相對的,葉眉同時指出孩子餓上一兩頓並不是壞事情。她認為孩子會直覺感受到家人肯定不會餓著他的小肚子,於是吃飯時間常出現的戲碼便是:大人追在孩子的屁股後頭,三催四請連哄帶騙地央求孩子乖乖吃完一頓飯。葉眉指出,這種現象常發生在大陸,尤其大陸的孩子多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塊,在1+2+4的結構下(也就是四個老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再加上父母),對孩子的愛太過滿盈,孩子想吃什麼就給什麼,也就造成現在常是胖孩子多過瘦孩子。 而孩子若是不餓,大人依著孩子的脾氣慣著他進食,餐餐吃得不定時,加上食物取之容易,孩子並不會懂得珍惜食物。另一方面,食育之道,也在乎用餐時的心情,心情不好,吃下肚的食物又怎能被妥善消化與吸收呢?會有如此的體悟,源自於葉眉也曾經追著孩子餵過一兩次,後來發現,當孩子餓了玩累了,發現沒有任何想吃得東西供在眼前,再進食時,會感受到食物特別的美味,讓精神同時獲取滿足。 這讓葉眉從觀察和注意孩子的情緒當下,在吃飯這等小事情,領悟到不同的箇中意義,從餐桌上學習對食物的認識,並給予讚美。不過,葉眉也知道孩子無法杜絕所謂垃圾食物的誘惑,尤其速食食物的吮指留香,大人也愛,何況是孩子呢。葉眉認為不讓孩子吃,他也不快樂,他會想:「別的孩子都有吃,我自己卻沒得吃!」她所採取的原則便是讓孩子偶一為之品嚐丁點兒,讓孩子適當滿足口腹之慾,但頻率不能過高。在大陸那邊有個說法:「只有垃圾吃法,沒有垃圾食物」,若是好東西不間斷的攝取豈不是在傷害身體嗎? 再引申一下,比如很多家長認為PSP等為壞玩具,不給孩子買,但葉眉把它當作一個像小汽車一樣的普通玩具,淡然買給孩子。因為孩子都有一種犯忌心理,你越是說不好的垃圾東西,他越是要私下去玩。家長就平常心對待這類玩具,母親意念裡的正面力量,會是好的精神食物。 「追著孩子問分數,不如關心一下他的大便,在孩子上下不通暢而焦慮的時候,給他遞上一杯涼爽的蜂蜜水」。甫翻閱《餐桌上教出好孩子》,便被文章內這一段話所吸引,貼切卻又平易實在。的確,生活在富裕下的孩子物質生活樣樣不缺,不管是大陸的一胎化或是臺灣的少子化,都讓父母對家中寶貝疼愛有加,但另一方面,卻各各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嶄露頭角。但我們是不是忘了,忘了孩子的成長就像是一場馬拉松的過程,對手其實是孩子自己。 孩子沒有健碩的身體,如何應付他未來的人生呢?於是在這本書中,我們窺見一位母親教養孩子的過程便從餐桌上出發,在飼養孩子的歷程中確保他的身體健康,同時也要呵護他的心靈成長,順勢食物的特性用以調理孩子的情緒,這真是另一種特別的教養體驗。《餐桌上教出好孩子》一書的作者葉眉跟我們聊到,這是因為食物和孩子的情緒調和、營養有絕對的關係,孩子初生之際,便懂得尋母乳逐漸長大,不容置疑,飲食對動物來說就是基本獲取的營養管道之一。 出乎意料,葉眉卻稱自己是一個生了寶寶後才愛上廚房的女人,她開玩笑說:「也許孩子長大離家,她也會成為一個忘記如何烤蛋糕的女人」,隨著寶寶出生後才開始接觸食譜,涉獵多方的養育知識。或許這與她的成長經驗與記憶攸關,許多教養禮儀就從餐桌上開始,就像是孔子云:「食不言,寢不語」,「不時不食」等,後來這也成為她教養孩子的「食育之道」,讓食物變成餐桌禮儀的教具;同時也是精神撫慰的糧食,滋養孩子的成長進程。 我們冷不防好奇,食物為什麼跟情緒有關?葉眉同我們舉例,當孩子情緒不好時,若是再讓他吃下更多的肉類,心性反躁。若是孩子與外界的接觸過程中,出現焦慮和不安,偶爾做頓素餐、蔬食料理,或是調些蜂蜜水讓孩子飲用,都可適時讓孩子得到些許的情緒調整。食育,不只做為營養補充,也是滋養身心的尤物。
教育孩子 也在教育大人
食育之道看似不難,也沒有蘊含什麼艱深的大道理,卻需要大人的用心,教育孩子的同時不也是在教育自己?有道是我們不是生來就懂得做個好父母,都是在有了孩子後才明白父母是怎麼一回事,的確,孩子生來得人疼惹人愛,但生養教育卻無法分割,教育從小紮根,父母仍是佔據多數的時間與責任,但也別因此將「愛」變成了「溺愛」。
葉眉說道大陸的孩子各各都是家中寶貝,她的孩子剛出生時,一開始尚未抓穩教養原則時,對孩子的照顧也是無微不至,呵護備極,不許家人有一丁點兒的聲響,只要出現絲毫的動靜都會擔心干擾到孩子的睡眠,但後來葉眉覺得這種作法對孩子的發展不好,當孩子日後到幼兒園學習時,只要出現細微動靜便容易受干擾,無法專心。
因此「粗養」也是葉眉的教養態度,她說道粗養只是生活習慣上的養成,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家長會將孩子的每個時段安排得非常完美,學練琴、學寫文、學習數學競賽的題目,每一天每一秒都被安排得緊鑼密鼓。但葉眉認為這是不好的,她的做法便是適度尊重孩子,詢問兒子今天要做些什麼?由他自己決定,透過生活的安排,放手是一種粗養,也是尊重孩子的教養方式。
葉眉跟我們分享,她發現兒子成長到某個年齡時,變得不喜歡和以前要好的朋友一起玩了,她問:「為什麼不喜歡某某朋友來家裡作客了呢?」兒子答道:「我在變化,他沒有變化啊,他還在媽媽的管理下生活。」她這才發現孩子的心智管理,與外界的交往能力都變了,相對的,過度在大人保護下的孩子,會讓孩子失去天性成長的機會,也會失去面對挫折環境的適應性。
與此同時,大人必須學習與忍受孩子沒達成期望的焦慮感。當然葉眉自己也曾焦慮過,特別是本身就是個煩惱孩子的家長,例如周圍有十個人,當有九個人都在學習才藝時,確實有焦慮之時,但葉眉學著跟孩子已經長大的家長交流,是否真是上了名校後工作一個個像樣?在大陸民間曾經做過一個調查,三十多年來的高考狀元沒一個是頂尖人才,葉眉說道人的走向不會假,反而孩子的健康快樂才是重要,大家都在比拚孩子的學習狀況,有人會談到孩子的心情如何嗎?讓孩子學習他所要承擔成長的壓力,而非將大人的焦慮直接給予孩子。
葉眉說,我們成人也非完美,也常帶有焦慮感的時候,像是有些時候孩子的作業拖延了,東西扔不見了,成績出現波動了,一些家長會立刻批評與責難孩子:「你怎麼搞得,是不是最近玩太多了。」卻有可能出現反效果,葉眉這時候反而會安慰自己「兒孫自有兒孫福」,等到自我的心情平復時,再來想想自己應該可以怎麼做。
我願意與孩子一起成長
看完葉眉的書,孰知每位家長教養孩子的方法果真是千百種,但葉眉想分享的是
:「我從來不認為我是一個完美的母親,但我是一個願意成長的母親,願意忍受成長焦慮的母親。」例如餐桌上若是出現不知來源的食物,發現自己也答不上時,便會一起與孩子尋求答案,便是將精神食育灌輸到食物中。
像是書中葉眉寫道,孩子開口說話後,每回吃東西總會問:「是什麼?」再大一點或問:「為什麼呀?」常讓葉眉回答不出來,她便選擇老老實實地說:「媽媽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們一起找看看吧。」跟著孩子一起學習,也是因由對著食物的好奇,引導孩子認識這個世界,進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葉眉分享她也常見到有些媽咪為了孩子而刻意當一個完美的媽媽,假裝自己什麼都行,那很虛偽,就大方告訴孩子自己不是一個完美的媽媽,也會有搞不定的時候呀,但跟著孩子一起成長卻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過程。
另一方面,大人在情緒不好時總是會說一些不中聽甚至刺傷別人的言語,葉眉認為這時候要等到孩子與自己的心境都平穩時,再同孩子說道理。不過有些事情不在當時教育孩子等過了重要節點再教,往往也就來不及了,儘管孩子憤怒,大人也要堅持原則,跟他說道理,不是別人要做什麼你也要跟著去做什麼。反之,經常受批評的孩子會不把批評當一回事,葉眉會利用兒子快樂的時候跟他說事情,首先會先自己思考該怎麼談論話題,她認為孩子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父母時時也得反省自己的錯。
此外,家長在要求孩子之前,自己是否有做好榜樣呢?像是自己與先生都嗜好閱讀,在沒有規定孩子讀書的狀況下,發現孩子也特愛看書,就是潛移默化的ㄧ種,不會刻意認為大人做了某事,孩子就非得跟著做,而是要在不知不覺中讓環境自然地被營造出來,讓孩子主動感受:「到底是什麼有趣的東西,可以讓媽媽可以這麼投入呢?」但別的家長卻可能將一堆書籍、世界名著搬回家中,但家中卻感受不出所謂的書香氣息,對孩子而言也無任何的意義。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4548&next=4423&l=f&fid=53
*******************************************************************************************
吃出專注力 & 每天十分鐘:一週健腦早餐計畫
吃出專注力
2008-10 /
親子天下雜誌2期 / 作者:林玉珮
研究指出,每天從一頓營養豐富的早餐開始,才能幫助孩子集中精神,發揮好腦力喔!2010年五月號《親子天下》雜誌特別邀請營養師,為所有忙碌的爸爸媽媽,設計了一人份,週一到週五,綜合中西日式,營養、健腦,而且能在十到十五分鐘內,快速上桌的美味早餐。
好腦袋是吃出來的!一頓優質早餐,可以讓人贏在起跑點;「三高」食物就像是腦力的隱形殺手。你的孩子吃對了嗎?
飲食對健康的重要,古今中外眾所周知。上一世紀的英國著名女作家薇吉尼雅‧沃夫更深信,「一個人想要好好地思考、好好地愛、以及好好地睡,那就得好好地吃。」美國亞歷桑納大學醫學教授安德魯‧威爾前年也在《時代》雜誌發表專文直言,「你和你的腦袋是你吃出來的!」
「健腦食物」(Brain
Food)真的有嗎?不只威爾篤信不疑,許多不同的研究也想證明,吃什麼(或不吃什麼)對腦力如專注力、記憶、感知、學習、語言、計畫與決策等心智活動的影響。
影響專注力的神經傳導物質
食物與腦力之間的因果關聯目前尚未完全定論,但不容置疑的是──腦細胞要有效率地與其他腦細胞形成神經迴路,非得仰賴如信差般運送訊息的神經傳導物質。目前已發現的神經傳導物質有一百多種,其原料絕大多數來自於我們吃的食物。其中又以乙醯膽鹼、多巴胺、血清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與專注力、記憶力、思考、認知的心智活動密切相關。
乙醯膽鹼,會影響記憶力、隨意肌的運動、行為的控制等,研究發現,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乙醯膽鹼呈現不足或轉化有障礙。富含乙醯膽鹼的主要食物來源:蛋黃、花生、小麥胚芽、肝臟、肉、魚、牛奶、起司,以及蔬菜,尤其是花椰菜、甘藍菜、青花菜等。
多巴胺,會影響運動、專注力與學習,也會影響情緒。食物中的蛋白質可以提供豐富的多巴胺,每天吃下充足的蛋白質就能幫助你覺得有活力、警覺力以及判斷力。但太多的多巴胺可能會引起精神分裂,太少多巴胺可能會引起帕金森症。富含多巴胺的食物如奶製品、肉、魚、豆類、豆製品、堅果等。
血清素,攸關睡眠、清醒、心情、胃口以及靈敏度,也是腦部產生愉悅感覺的回饋系統的關鍵成分,有助於穩定情緒。缺乏血清素會讓人覺得沮喪,提不起勁。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為腦部提供能量,並提供製造血清素的色胺酸,義大利麵糰、澱粉含量高的蔬菜、馬鈴薯、穀類、麵包等是主要來源。
若想要維持攸關腦力能量與效率的神經傳導物質的充足濃度,並發揮最大功用,如何攝取富含製造或滋養這些神經傳導物質成分的食物,即所謂的「健腦食物」,已成為提升專注力、記憶力、思考力的「健腦飲食學」的入門必修。台北縣營養師公會理事長楊蕊萍指出第一、也是最基本守則:「均衡飲食」。
守則1 均衡飲食,五大營養素不可偏廢
要養成良好的專注力飲食習慣,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助理教授陳怡君不假思索地說,「均衡飲食與定時定量。」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以及礦物質五大營養素不可偏廢。
「均衡飲食」聽似老生常談,對現代雙薪家庭卻是當務之急。因為有愈來愈多的孩子成為「外食族」,一天三餐經常依賴外食,許多孩子不是不吃就是胡亂吃。在衛生署一項有關國小學童營養狀況的調查研究顯示,有七成學童至少一項營養素瀕臨匱乏。
台北市大同國小一年前開始推動「全腦學習」,並推出「健腦營養午餐」。雖然欠缺科學性研究,但校長陳清義綜合老師們的主觀觀察表示,「學生學習情緒比較穩定,到訓導處接受糾正不當行為的學生也少很多。」
「每週一餐的健腦午餐,最大的意義在於飲食教育,」之前負責設計大同國小「健腦午餐」、現任國立台南啟聰學校營養師洪嫆真說,她在用餐時間透過廣播來讓學生知道,這一餐吃進哪些營養成分,對自己的健康與學習又有何關聯?藉此引起學生對食物及營養的興趣,「建立良好的均衡飲食觀念與習慣,可以讓孩子一輩子受惠。」
守則2 早餐非吃不可,而且要吃得對
「一日之計在於晨」,古諺的智慧震古鑠今。一頓優質健康的早餐,真的可以讓人「贏在起點」。根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報告發現,早餐進食後十五分鐘,就有增強記憶力的表現。英國的一項研究也指出,在上學之前吃了早餐的孩子,遠比那些餓著肚子上學的孩子專注力更能集中。台北醫學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有吃早餐的學童在學業成績的表現,也比沒吃早餐的學童來得好。
高蛋白質再加上含纖維質高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是優質的早餐組合。「早餐要吃對食物,」洪嫆真建議,孩子的早餐要避免甜食,而多醣類全穀類食物,又比精緻單醣為主的食物如白麵粉製品來得好。因為屬於多醣類食物在人體消化比較緩慢,血糖不會大起大落,可以提供更長時間的腦力能量。
別小看早餐一杯甜奶茶作用,它可能是導致孩子元氣上天又下地的禍首。雖說葡萄糖是腦細胞主要能量來源,足夠醣類是維持高效率腦力的前提,但含糖量過高的甜食會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同時激發腎上腺素的釋放,孩子從覺得興奮很快地變得疲倦,注意力大受負面影響。
守則3 營養攝取自天然食物,補充品為下下策
號稱可以提升專注力、記憶力、學習力等「健腦補充品」,引起許多望子女成龍鳳的父母趨之若鶩。但陳怡君強調,「營養補充品是下下策。」營養補充品不能取代一餐均衡的飲食,而且一般消費者難以了解營養補充品原料來源,以及製程等的可靠性與安全性,也難以計算飲食加上補充品,是否在某些營養素造成過量。父母如要以營養補充品提升或改善孩子專注力,最好在諮詢小兒科醫師或營養保健專家之後再決定,以免適得其反。
守則4 遠離「三高」餐點
有些醫學或營養專家會建議父母,若覺得孩子過動或有專注力的問題,先檢視孩子究竟吃了什麼?因為很有可能是食物惹的禍,例如「三高」食物。許多研究已證明高糖、高油、高鹽的「三高」食物,不利孩子的成長與健康。高油脂會讓頭腦變得遲鈍、血液變濃稠;高鹽分會使血壓上升造成情緒緊繃;高糖分會使血糖急遽上升又下降;「三高」食物就像孩子腦力的「隱形殺手」。
「『不吃什麼』比『吃進什麼』,對提升或改善孩子的專注力更為重要,」馬蘭中醫診所院長曾綺華迫切地提出中醫另一種觀點。她花了兩年時間投入古籍研究,以及先鋒計畫的臨床研究後發現,過動或專注力有問題與孩子的「胃熱」體質密切相關,而「嗜食肥甘」是導致胃熱體質的主因。「胃熱,那就像孩子的肚子有一鍋熱水在煮,」曾綺華形容,因此父母要幫孩子做的是「關火」,也就是不要吃進會引起胃熱的燥熱食物,如巧克力、蛋糕、冰淇淋、炸雞、薯條。
守則5 少吃食品添加物
國內外有些研究指出,食品添加物是影響孩子的過動、過敏、情緒以及專注力不足的主因。雖然這些研究沒有做出不容置疑的結論,但許多醫師以及營養師對父母提出共同建議,「提升孩子的專注力,食品添加物少吃為妙。」一項由英國政府資助的研究計畫發現,孩子過動行為因吃進含有食品添加物的食物而明顯增加,一旦停止這些含有食品添加物的飲食,孩子過動行為就明顯減少。
守則6 多喝白開水或礦泉水
水在人體血液中佔有八成以上,就像輸送系統,把養分輸送到頭腦,也帶走有害物質。俗諺的「水是百藥之王」,不是沒有道理。根據研究指出,大多數人喝水不足,使得腦力表現低於原有水平。在英國有一項研究發現,在學業成績表現優秀的學童,每天至少喝八杯水。因此希望腦力能高效率演出,除了均衡又健康的飲食外,每天一定要喝進充分的白開水,根據專家建議,至少要喝足二公升的水,頭腦才不會「乾枯」,專注力有源源不斷的能量。
許多研究已證明高糖、高油、高鹽的「三高」食物,不利孩子的成長與健康。高油脂會讓頭腦變得遲鈍、血液變濃稠;高鹽分會使血壓上升造成情緒緊繃;高糖分會使血糖急遽上升又下降;「三高」食物就像孩子腦力的「隱形殺手」。
每天十分鐘:一週健腦早餐計畫
2011-08 /
影音 / 作者:企劃/周映璇
*******************************************************************************
|
因為收集的資訊很多,最近都將相同的類似的,合併貼在同一文章裡,方便一次搜尋與參考,所以還是有不斷新增許多好文分享喔!!!(((網頁內收集之轉貼的文章及圖片資訊,如有觸及侵犯到原作者著作權,拜託請告之,將立即作修改處理!謝謝您的指教與分享,感恩!)))
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