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協助孩子建立手足之情|老大老二搶媽媽

  
多多強調孩子之間正面的互動,你會發現對立的情況越來越少。

為人父母都希望兒女相親相愛,看到老大對新生寶寶有負面的態度,做父母的難免難過、生氣,但是這種情緒性的反應對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並沒有幫助。

接納老大的負面反應
面對任何一個可能擾亂其生活的重大改變,孩子的心裡都會產生負面的感覺,這是很正常的,特別當伴隨改變而來的是父母對他的關心減少了,這種負面的情緒便會益發強烈。假如孩子對你大發脾氣或是罵你,而你的反應是斥責他「不可以說這種話」,或是「你怎麼可以這樣子」,他心裡負面的情緒並不會就此消失,反而會積壓在心底。從此以後,為了害怕失去你的愛與認同,他也許不再把對你的感覺直接表現出來,但是卻可能把怒氣發洩在小寶寶身上。
孩子出現負面反應時,你應該抱持接納的態度,如此才能幫助他徹底釋懷。雖然你也許不很清楚他真正的意思,但最好還是鼓勵他把心裡的感覺說出來。如果他說:「我不要小寶寶坐車子」,或是:「小寶寶什麼時候才會離開我們家?」你就可以告訴他:「我知道你很難接受一個小寶寶。有時候大人太忙或太累的時候會疏於照顧你,但我們還是非常愛你。」不必為小寶寶的出生向他道歉或是故意不予理會,只要接納他的感受,然後向他保證無論如何你還是愛他,孩子若感到他與你之間的關係是穩固的,自然就覺得沒有必要排斥小寶寶了。

多說一些手足間的溫馨故事
有些父母一再說些大人自認為好笑的故事,殊不知這對建立手足關係是阻力而非助力。譬如:「你還記不記得有一次小剛要把他妹妹佳佳丟到垃圾桶?」如果你一再在孩子面前提這些事,而沒有另外說些手足相愛的故事加以平衡,孩子在無形中會認定他和弟弟妹妹永遠也處不好。小孩子通常喜歡別人說他們的小弟弟或小妹妹,像跟屁蟲一樣跟著他,或是小時後哥哥姊姊常常唱催眠曲哄他們睡覺。這類流露手足之情的溫馨小故事,對建立手足之情會更有幫助。

讚美老大
看到老大對弟弟或妹妹很好時,要記得讚美他。「剛剛你跑來跑去時,很小心沒有把寶寶撞倒,我覺得你好棒,我好喜歡你。」假如孩子願意和小寶寶分享玩具,或是任憑小寶寶動他的東西而沒有加以斥責,這時候你應該告訴他你很高興他這麼做。如果你一天讚美他很多次,等到你不得不責備他時,他也比較不會有受傷的感覺。

不要拿兩個孩子做比較
盡量不要拿孩子做比較,這是養兒育女最重要的原則。你可以在家人或外人面前放心談論孩子之間的差異,但是差異未必就是對立。不要說老大太好動、老二比較安靜,或是老大很乖、老二很難帶。假如一再灌輸孩子這種觀念,讓他們覺得手足之間的特質是對立的,無異就是在為他們架設競爭的舞台。

公平?不公平?
養兒育女最大的挑戰就是處理公平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爭議性很大,因為父母在小的時候可能也覺得自己的父母偏愛某個孩子。這些父母為了不使孩子受到嫉妒之苦,便費盡心思地想要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問題是人不可能完全公平,因為每個孩子的要求和需要都不一樣,一味地追求公平可能使父母哭笑不得。有一位媽媽說她每次做餅乾,一定要先把麵粉糰放在磅秤上秤看看,免得做出來的餅乾大小不一樣。還有些父母抱怨每次到學校接孩子,如果事先沒有協調好,幾個孩子一定會為了誰坐前座爭吵不休。
如果父母給孩子的觀念是「公平是很重要的」,孩子自然跟著認為公平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你應該一開始就告訴孩子你愛他們,但是並非每一次都能做到公平。誠如一位媽媽說的:「人生並非事事公平,我當然沒有權利讓孩子以為這個世界是公平的。在我們家,如果有人抱怨別人得的比他多,我就會對他說『我知道你喜歡受到公平的待遇,問題是你們兩個本來就不一樣,我沒有辦法每一次都做到公平、公正,但是我對你們的愛是一樣的』。」
記住,手足之間的妒忌、競爭、爭吵原本就很正常,你的責任不是除去孩子心中負面的情緒,而是幫助孩子認真面對。多多強調孩子之間正面的互動,你會發現對立的情況越來越少。

取材自New父母學院-老大老二搶媽媽


資料來源http://www.tmac.com.tw/parents/parents_detail.asp?parentskindid=2&parentsPage=2








******************************************************************************
小寶威脅大寶,霸王地位不保?
採訪撰文∕莊惠旭
採訪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陳若琳
     托兒所主任 劉碧謹
參考資料∕兩歲小霸王、人際篇—育兒錦囊集
當第二個小孩誕生時,你是否因為忙著照顧小的,卻不自覺忽略了老大呢?小小孩需要你費心,大小孩需要你更多的關心,弟弟妹妹的出現帶走老大家中小霸王的地位,也難怪手足衝突日復一日的上演,其實,這些衝突是可以避免的,如何在照料兩個孩子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親愛的媽咪們,這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喔! 對於大小孩而言,隨著家中新成員的到來,孩子的世界必然有所改變,尤其是本來家中的獨生子,將失去他們在父母心中獨特的地位,要孩子適應新生兒的加入,便成為一段辛苦且艱辛的過程,因此父母需要花些時間,付出特別的愛與關懷,讓他沒有壓力,一同開心迎接弟弟妹妹的來到。
隨著新生兒的誕生,父母自然而然會付出較多的心思在他的身上,對於老大而言,自然會覺得備受冷落,開始嫉妒起手足,如何讓老大接受弟弟妹妹的誕生,與父母一同歡喜迎接新生兒的到來呢?
一、注意告知的內容及語氣
劉主任提醒家長們,不能跟孩子說「媽咪將來陪弟弟妹妹的時間會比較多,可能比較沒時間陪你囉」,這樣的說法會讓孩子覺得媽咪是不是不愛我了,產生徬徨焦慮感,對孩子心理建設反而會產生反效果。托兒所主任劉碧謹表示,在準備懷第二胎時,媽咪可以以朋友的角色陪孩子聊天,藉由溝通的方式與孩子做心理建設,例如試著問孩子:「你一個人都沒有人陪你玩,很無聊對不對?媽咪生個弟弟或妹妹陪你玩好不好?」,透過這樣的方式,能讓孩子認同媽咪的說法,他就比較能接受弟弟妹妹的到來。
二、提早讓孩子接受新生兒即將到來的事實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若琳建議各位媽咪們,在懷孕前,就應讓孩子接受新生兒即將到來的事實。可以讓孩子看看他誕生前照的超音波片,一邊跟孩子介紹說:「媽咪現在肚子裡有一個跟這個一樣的小寶寶喔,他將來就是你的弟弟或妹妹」。這種告知對孩子而言很重要,媽咪可以藉由完整的懷孕生產過程從中教育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如何誕生到這個世界。也可以帶孩子一起去做產檢,讓他看看弟弟妹妹的樣子;或是讓孩子輕趴在媽媽的肚子上,聽聽新生命的心跳聲,一邊向他解釋小生命的誕生過程。
三、準備東西,每人都有一份
如何避免讓孩子有爸爸、媽媽偏寵弟妹的想法?陳老師表示,家長準備玩具時,應該讓孩子一人有一份,也可以告訴親戚朋友,如果帶了禮物來探視小寶寶的話,最好帶個小禮物給老大,請他們花點功夫在老大身上,讓孩子覺得自己還是很受重視的。
四、讓大小孩感覺受重視
照顧新生兒固然要花很多心力,然而不能全把重心集中在小小孩上,在照顧新生兒時,劉主任建議,家長可以一邊看顧小的,不時在回頭看看老大在做些什麼,偶爾給他一個回應,一個微笑的動作。發現老大不對勁時,先把照顧新生兒的工作交給丈夫,讓丈夫一同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再去看看老大,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受重視的。
五、讓大小孩有參與感
讓孩子參與照顧新生兒也是減少孩子焦慮的辦法。陳老師提到,媽媽們在幫新生兒換尿布、泡牛奶時,可以讓孩子幫忙拿尿布、奶瓶,讓孩子有擔任兄長的使命感。如果孩子沒有參與感,很容易會把弟妹當成家中入侵者,進而找方法發洩心裡的嫉妒,例如可能在媽媽忙著餵奶或換尿布時搗蛋,或者對老二有捏、打等不友善的行為出現。如果孩子有這樣的情況產生,就表示孩子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外,此時他不但需要父母較多的關注,還要對弟妹有更多的參與。
大小都有特權
家長們可以設法讓孩子覺得成長是一件高興的事,把握孩子「喜歡長大」的期待心理,更具積極的意義。例如給大小孩一些弟妹所沒有的,然而卻符合他本身年齡的特權,例如:上幼稚園。給小的孩子一種期盼,等到他長大也可以有跟哥哥、姐姐一樣權利,另一方面,別忘了給予他符合目前年齡的特權,如可以吸奶瓶、爸媽常常抱他、玩屬於他的小小玩具等。如此一來,孩子們個別擁有屬於自己年齡範圍的特權,也較能各自有所滿足,而不容易發生爭執了。

(取材自媽咪寶貝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107.asp









****************************************************************************

父母偏心是天性,排行老大最受寵

最近一期《時代》雜誌揭露,在不同家庭中,每位父母都有自己最喜歡的孩子。這源自早已預設好的生物自戀行為,為的是將屬於自己的特質繁衍下去。
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天下的父母絕對是偏心的。最近一期《時代》雜誌揭露,在不同家庭中,每位父母都有自己最喜歡的孩子。這源自早已預設好的生物自戀行為,為的是將屬於自己的特質繁衍下去。
文中引用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研究指出,65%的母親和70%的父親會不自覺對某個孩子特別偏愛,而對象往往是老大,主要是父母在他/她的身上投注的心力和時間較多。真實比率還要更高,因為在觀察者面前,父母總是努力掩飾自己的偏心。
《手足效應》的作者傑弗里‧克魯傑表示,父母偏心是有規律可循的,但成因複雜,包括了基因、排行、性別、性格、健康程度,甚至連長相都是。另外一項調查發現,父母最喜歡和自己性格相反的孩子:大多數父親最疼愛么女,絕大部分母親則偏愛長子。儘管沒有一個父母肯承認,孩子們卻感覺得到誰比較受寵。
父母的偏心,會為孩子帶來極為深遠的影響。研究指出,受寵的孩子容易傲慢、自私,而那些覺得自己不受重視的孩子易有焦慮、自卑和憂鬱傾向,甚至衍生行為問題。專家給父母的建議是,如果你非得要寵愛某個孩子,請暗自放在心裡。即便被孩子看穿了,你最好也否認,這樣才能降低對他們的傷害。
「我再也不要跟你玩了!」手足是我們在世上的第一個玩伴和朋友,自然也是我們最先結怨的「死對頭」。不論我們是三歲或九十三歲,似乎很難擺脫從小吵到大的「宿命」。
根據美國《真實簡單》雜誌,小朋友吵架的點和大人想的不一樣。我們都以為小孩吵架不外就是在爭寵、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但《社會發展》期刊曾發表過的一項手足吵架的研究,卻發現事實完全相反。
小小孩最在乎自己有沒有被公平對待
最能引發學齡手足鬥爭的事就是「被迫分享自己的東西」,如玩具、三輪車等。「為了讓爸媽注意自己」這個原因反而墊底。小小孩真正最在乎的是「自己有沒有被平等對待」,而他們對比對象就是手足。因此有沒有「拿到一模一樣大小的蛋糕」、「一樣多的樂高積木」、「有沒有分到爸媽另一隻腿上的寶座」……絕不是大人眼中芝麻綠豆小事而已。
在老二出生以前,老大根本沒想過要計較這些事,但對於老大來說,「家裡多了一個寶寶就好像先生對太太說,我要娶小老婆,從今以後,你們要一起擁有我一樣,」《兒童與青少年手足關係》作者、心理學家麥弗斯基(Avidan Milevsky)生動勾勒出手足間的微妙情結。
2~4歲手足,每10分鐘吵一次架
美國親職教練、作家瑪克罕(Laura Markham)從手足互動的研究發現:年紀愈小的小孩,還不能控制自己的衝動或尚未發展同理心時,就愈容易用放大鏡去看他人與自己個性上的差異,而這會造成愈吵愈烈的局面。她舉例3~7歲小孩搶玩具(一方搶走,另一方再搶回來)的頻率,平均一小時會發生3.5次,但2~4歲年段的幼兒發生這類爭吵的頻率更高,平均每10分鐘就發生1次。
那爸媽該怎麼辦呢?難不成要拿量尺出來分餅乾?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家庭關係的教授克雷瑪(Laurie Kramer)要爸媽安心,如果父母願意好好跟孩子解釋差異背後的原因,其實孩子是能夠理解「不同的小孩需要不一樣的對待」。譬如,對老大說:「小寶寶還不像你這麼能幹,現階段很多事都沒辦法自己來,需要爸爸比較多的幫忙,這只是暫時的。」或者,妹妹看到姊姊有新衣服,而自己沒有,媽媽可以說:「姊姊也是穿別人給的舊衣服,但這次拿到的舊褲子已經磨破了,媽媽才買新的給她。」
九歲前吵架不能不管
如果小孩已吵到不可開交、大聲尖叫的地步時,爸媽可千萬不要以為「讓他們自己解決就好」。美國賓州大學促進人類發展預防研究中心的教授芬柏格(Mark Feinberg)表示,九歲以下的小孩衝突管理的技巧還不成熟,沒有大人正向的引導,很容易陷入沒有建設性、鬼打牆的爭吵模式:是我的。才不是,是我的。不,那是我的。才不是,那是我的……如果大人不管,小孩也可能會覺得反正沒有解決或不和好也沒關係。因此,孩子年幼時,爸媽還是要積極當調停者,讓孩子都有機會發言把事發經過說一遍,協助他們一起發想解決的辦法,甚至協商輪流退讓。當孩子成功解決爭執時,也不忘鼓勵他們:「你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愈來愈好了!」這過程當然比直接叫孩子去罰站耗時,卻是值得的投資,因為你在訓練孩子學會為自己發聲、自己處理衝突。


父母不必每次孩子吵架都要進來協調,可以選擇心情比較平靜、不趕時間時再介入會比較好。但若小孩打起來、有肢體上衝突時,父母無論如何都要介入,芬柏格提醒。

資料來源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8505&pag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