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季節交替的時候,很多父母總是會擔心家裡的小寶貝是否會不注意就生病了。要預防惱人的情況發生,最有效根本的方法就是從內在提升寶寶的免疫力。但是,要怎樣才能提升寶寶的免疫力呢?書田小兒科主任丁綺文醫師表示,從日常飲食著手是最有效的辦法。只要運用寶寶平日喝的牛奶,添加富含營養素食物,就可以輕易提升寶寶的免疫力。 丁綺文醫師指出,要提升寶寶免疫力最重要的關鍵,是營養要均衡。不論是餵食母奶,或是嬰兒奶粉,都要注意適量、均衡。因為免疫系統如果失調,過與不及都會容易產生疾病。抵抗力不足容易罹患感冒、發燒等傳染性疾病,而免疫反應過強則容易過敏、氣喘。因此,飲食的均衡、營養素攝取的適量,往往扮演著決定寶寶抵抗力適不適中的重要角色。丁綺文醫師說:「蔬果類如菠菜、蘋果、香蕉、蕃茄;肉類如鱈魚、牛肉;五穀類如綠豆、糙米、紅豆;以及雞蛋、起司等食物,都富含可以讓寶寶增強免疫力的重要營養成分,只要在平日的飲食中多攝取,寶寶要健康快樂的成長絕對不是一件難事。」 這些食物富含刺激免疫系統能力、增加免疫力的維生素,如天然胡蘿蔔素、核?酸、維生素A、C、E、B6、B12及鐵、鋅、硒、葉酸等...都是寶寶的絕佳副食品來源。不過,天然食物固然營養豐富,但不同年齡的寶寶有不同的飲食問題:太小的嬰兒無法咀嚼,而可以吞嚥的寶寶又有挑食的毛病。因此,媽媽可以把寶寶平日喝的奶粉適量加入副食品,將之作成泥狀或飲品,讓寶寶食用方便,輕輕鬆鬆讓寶寶喝出免疫力。 |
(取材自嬰兒與母親雜誌)
|
********************************************************************************
********************************************************************************
過敏兒換季夢魘 益菌吃出好體質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子倫/台北報導】 2013年4月19日 08:00
「哈啾!哈啾!」家中過敏兒噴嚏打不停,讓父母好心疼。每到換季,或是處在濕熱不通風,充滿塵螨的環境中,頓時成為過敏兒們的夢魘,專家提醒,改善孩童過敏不僅針對症狀治療,還得從強化抵抗力做起,據研究指出,益生菌能預防、緩解過敏,但在攝取時不可忽略3個原則。(影音/攝影記者黃志文)
過敏兒夢魘:換季、悶溼、塵螨
據台灣氣喘衛教學會統計,全台灣有近200萬個過敏兒,其中民國91年與96年調查數據顯示,過敏性鼻炎普及率更高達50%,換句話說,每兩人就有一人鼻子過敏,且每年數據依然維持在高水平。
長期投入益生菌研究的陽明大學生化暨分生所教授蔡英傑指出,台灣地處亞熱帶,溫暖潮溼的天氣是台灣最大宗過敏原「塵螨」最佳的生長環境,加上季節變換時,溫度、濕度跟著跳動,悶濕的天氣、急遽的溫差,家中滿布的塵螨彷彿過敏溫床,抵抗力較差的小朋友或是有過敏體質的孩子,很容易出現過敏症狀。而現今孩童太早、太頻繁地使用抗生素,殺死腸道有益菌,使腸道菌叢改變,也是讓腸道免疫發育不良,使體內免疫系統跟著失衡,造就如此多過敏兒的因素之一!
不僅是一般人想像中的打噴嚏、流鼻水、眼睛鼻子乾癢紅腫等,過敏兒因免疫失衡、抵抗力相對不穩定,比起一般人更容易有兒童常見傳染疾患,如腸病毒、輪狀病毒上身的隱憂,家長在照顧上的確會比較辛苦!
益生菌強化抵抗力
本身同為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院士的蔡英傑教授強調,過敏症狀在季節發作時除了可求助小
兒免疫過敏專科醫師評估治療外,要緩和過敏症狀,以及強化過敏兒本身的抵抗力,還是得
「從腸計議」、由根本調理做起,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研究顯示,特定益生菌能調節
失衡的免疫系統、預防或緩解各種過敏症狀,但在使用上有3個原則不可忽略!
- 益生菌對改善過敏體質要長期:市面許多抗敏型益生菌格不斐,又只有單一舒敏效果,花費上讓家長無法長期負擔使用是成效不好的原因之一。其實要改善過敏一定要2~3個月以上的時間,家長切勿心急。
- 多元益生功能素材同步搭配:過敏兒的營養補充上要儘量全面化,目前益生菌的發展已進步到有多元益生功能的菌株,因此可以補充不同功能型益生菌,例如有抗過敏文獻發表的菌,或者具抗輪狀病毒研究專利的菌等。另外,研究已知具腸病毒預防功效的乳鐵蛋白、含IgG的初乳蛋白等營養素也是很好的搭配選擇。
- 通過國家認證評核有保障:市售兒童營養補充品充斥優劣不齊,建議選擇有研究背景的廠商、具「國家品質標章」或「健字號」認證的商品較有保障!蔡英傑教授補充,除了讓過敏兒早日補充優質、價格實惠的益生菌,對強化抵抗力、保衛孩子健康相當有幫助外,平日也要做好居家防塵螨工作、做好寢具清潔,維持飲食均衡及健康作息,才能顧好孩子的健康!資料來源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04/12711
********************************************************************************
嬰兒缺C影響甚鉅 |
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 周怡宏
|
十九世紀末,嬰兒壞血病在歐美等國常被報告,主要理由是因為使用加熱過的牛奶,以及維生素C缺乏食物製品所致。在1912年,Holst and Frolisch 等學者在天竺鼠實驗中,成功的引發維生素C缺乏,並且使用食物添加方式治癒。此後被應用在臨床上,以新鮮水果或蔬菜汁補充餵食喝加熱牛奶的嬰兒,便不再有類似案例出現。 目前在美國極少有嬰兒壞血病,只有老人或酒癮者因少有水果或蔬菜攝取較會引起此症;另外,嬰兒若因醫療、經濟及社會理由而減少維生素C攝取者,也是可能的高危險群。因為母體經胎盤傳輸存量之影響,很少有七個月以下嬰兒罹患壞血病,國際間也無嬰兒壞血病發生率相關報告。
嬰兒缺C影響甚鉅
維生素C缺乏主要有以下四個:攝取不足、長期飢荒、極端偏食、錯誤使用水果蔬菜(如過度煮食)。嬰兒壞血病若病情嚴重,可造成心臟衰竭,甚而導致嬰兒猝死;較輕者則視侵犯不同器官引起之出血情形而異。例如:在大腿骨與小腿骨膜下出血,可引起極難忍受的疼痛。 兩歲以下的嬰幼兒(發生的高峰期在6~12月大時),一旦缺乏維生素C即容易引發壞血病,其症狀為最初表現虛弱嗜睡或者激動不安,更換尿片時常會引起大腿激烈疼痛,此一劇痛可能引發假性肢體痲痺,而嬰兒下肢常呈現青蛙腿般姿勢(髖部與膝蓋微屈而外轉),才能感到較舒適;一至三個月後,會出現呼吸短促及四肢關節疼痛,其他症狀還有皮膚變得粗糙、易於瘀青出血、牙齦似海棉般鬆軟而易出血(尤其上門牙)、牙齒易鬆動掉落、傷口不易癒合、情緒變化快等。而口腔乾燥與乾眼症也可能發生。 維生素C缺乏會在身體的腎上腺、血液、微血管壁、結締組織、牙齒、骨頭等器官造成影響。常見的現象有貧血、出血塊、易感冒、流鼻血、消化不良;缺乏一段時間後會發生的疾病包括有黃疸、全身水腫、乏尿、神經病變、發燒、抽搐、血壓偏低、肋軟骨交界鼓起與胸骨向下凹陷(與軟骨症念珠狀突出不同)、骨折與脫臼及眼球下垂(因眼窩出血)等現象。維生素C攝取不足在嬰兒主要後遺症為甲狀腺機能亢進、慢性牙齦炎、肌肉炎、慢性疲勞及體重減輕、骨質退化鈣化不全、發育不良、生長遲滯及感染率增加。 不過,維生素C缺乏症狀應與其他更嚴重疾病,如白血病、敗血性關節炎、兒童身體受虐、骨髓炎、風濕熱、小兒麻痺症等做鑑別診斷。
哪些食物富含維生素C?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維生素C對於嬰幼兒每日的建議量為30毫克,成人則為60毫克主要來源:蔬菜及水果是維生素C的主要來源,例如蘆筍、青椒、菠菜、馬鈴薯及包心菜類等蔬菜,以及檸檬、芭樂、西印度櫻桃、釋迦、奇異果、柑橘類和番茄等水果,都含量豐富。
給爸爸媽媽的幾個建議
臺灣許多家長喜歡以熱水沖泡嬰兒奶粉,殊不知維生素C無法耐受高溫,加熱時間長短對維生素C的破壞有明顯關係;並且會影響抗氧化功能,不可輕忽。為免破壞奶粉中維生素含量與活性,切記不要使用過熱水溫。 2. 切勿過量服用維生素C: 根據醫學研究顯示,長期且過量服用維生素C,可能會造成血管硬化,甚至進而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維生素C在體內的含量過多時,會具有產生自由基的變化,反而抵銷抗氧化功能。 3. 蔬菜烹調過程切勿過熱過久: 因維生素C容易被空氣、光、熱破壞,所以儲存過久或在烹調過程中,都會造成流失。因此蔬菜要冷藏以保持新鮮,快速清洗並且不要浸泡過久,等到要炒之前再切;炒時先加鹽而且不要加太多水,烹調時間不要太長,上桌後要儘快連湯汁一起食用。 4. 水果攝食儘量連表皮一起吃: 水果部分如果可以,就連皮一起吃;如果皮不能吃,則削皮或剝開後儘快食用。打果汁時可加少許鹽,並儘快飲用,若一次喝不完,一定要裝瓶密封冷藏。 5. 快速成長與遭受壓力時要增加攝取: 維生素C需要量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例如年齡、環境、運動量、感染及發燒等情況。壓力情況例如骨折、感染、手術、拔牙前後、精神病患、生活壓力大的人,需要量也比一般人高。一般情形下,只要飲食均衡,從食物中所獲得的量就可以達到建議量。若是身體情況特殊而造成需求量增加,可以適量補充維生素C錠劑。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
**************************************************************
嬰幼兒營養品選購指南 |
採訪撰文/王紹媛
|
【副食品】
寶寶4~6個月大,除了哺育母乳或應兒配方奶粉外,媽媽必須為寶寶添加其他食品,以提供其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素。根據業者表示,副食品的添加有助於寶寶學習成人的飲食方式,進而養成其日後的飲食習慣,對寶寶的人格發展與健康有深遠的影響。如何為寶寶添加及選購適合的副食品呢?3~4個月大的寶寶 五穀類如米粉、麥粉、五穀粉,每次添加一種五穀類,用湯匙代替奶瓶餵哺,且從一茶匙試餵再逐漸增加。 4~5個月大的寶寶 水果及蔬菜類如:果泥、果汁、菜泥、菜汁,可選擇味道較溫和的蔬菜或果汁,不需添加油鹽或其他調味料。 5~7個月大的寶寶 蛋黃、麵包干、餅乾、肝泥,由1/2 ~1茶匙漸增至全份,為避免過敏,應在寶寶出生6至12個月後才添加蛋白。 7~9個月大的寶寶 肉類如魚肉末、肉末、肉鬆、魚鬆,開始時以一茶匙的量,再慢慢增加。 家長在選購時應注意包括:挑選有品牌、有知名度的商品、製造日期、營養標示適合年齡,及包裝如檢查玻璃瓶是否有裂損、瓶口是否生鏽、瓶蓋是否浮凸等問題,確保衛生、安全。
【營養添加品】
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殷切期盼孩子健康長大的父母們,只要能力許可多樂於為孩子添加營養補充品,常見的營養補充品有下列幾種:益生菌 益生菌會隨年齡增長而漸漸減少,所以,市面上出現了添加益生菌的食品或嬰幼兒配方乳,增強腸道抑制害菌的生長。 蜂膠 據研究顯示,蜂膠有極廣泛的生物活化性,如抗菌、抗病毒、抗發炎、止痛、強化細胞膜、活化細胞、提高免疫功能、產生自然抗體、改善過敏體質、預防感染、治濕疹、減少蛀牙、安定血壓、促進血液循環等功效,此外,蜂膠所含的酚多精及咖啡酸,也可避免格蘭陰性及陽性菌、酵母菌、霉菌及原生蟲等細菌感染。 但須注意蜂膠不適合對蜜蜂相關產品過敏的人,及氣喘者;且醫師建議,幼兒至少需等到一歲半後再食用較恰當。 DHA 可促進神經細胞的生長分化,有助於活化腦部功能,嬰幼兒的DHA除可由母乳或牛奶中獲得,魚油中亦含有豐富的DHA及EPA,幫助腦部發育。 維他命補充品 目前市面上所販售的嬰幼兒維他命補充品,大致可以分為含(嚼)片,糖漿(滴液)等類型,所含的營養成分,不外乎嬰幼兒成長發育所必須的13種維他命A、B、C、D、E等重要礦物質。通常嬰幼兒專用的維他命補充品會有標示建議量,如果小孩有偏食習慣,可請教醫師或營養師,針對幼兒需要補充某一類的營養來購買維他命。
(取材自婦幼年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