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教寶寶成為人際高手

教寶寶成為人際高手-分齡檢視
採訪/陳雯琪
諮詢/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黃倩儀
參考資料/嬰幼兒發展與輔導
媽咪:「我明天不想上學了!」您一定曾聽過家裡的寶貝有這樣的困擾吧!專家警告,當您的孩子曾經出現類似的行為時,這可能是小孩人際關係出現問題的警訊!
前言:
人是群居的動物,打從娘胎開始就離不開社會,愈早學習如何與人培養良好的互動,關係您小朋友日後的人格發展,及適應未來的能力,因此爸比、媽咪,趕緊來了解寶寶在行為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難雜症,才可適時地成為寶寶的人生導師唷!
Part1:社會化 人生必修過程
小國從托兒所回家告訴媽媽,同學都不理我,我明天再也不要去上課了。而且接連著幾天,也都不願意上學,媽媽發現事情不太對勁,馬上撥電話與學校老師聯係,經彼此溝通後才發現,因為小國是獨生子,非常受父母疼愛,幾乎是有求必應,所以養成他霸道、任性的個性;而在托兒所中,小國也喜歡霸佔玩具,不願與其他小朋友分享,導致其他的孩子漸漸的不喜歡和他一起玩,小國在學校沒有朋友,所以才不喜歡上學。
看了小國的故事,我們發現,一個人的社會行為必須發展成熟,才能與人和平相處、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為他人所接受。若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生自我中心、不考慮他人感受等行為,會影響孩子的社會適應力,因此父母應注意寶寶在發展過程中是否有偏頗,如此才能針對不適應處,做補強及改正的動作。
重點項目提點
人從出生就開始積極學習社會化!但什麼是「社會化」呢?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黃倩儀說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其生活習慣、行為、語言、思考模式與道德行為等,往往受到周遭的人,及所處社會文化的影響。這個從自然人蛻變成社會人的過程,就是所謂的社會化。社會化是每個寶寶成長過程中,必需且一定要學習的事情,其中有些重點項目,是絕不能遺漏的,媽咪可要瞧仔細囉!
1. 當地文化所認可的行為:
在每一個文化下,都有幾套約定俗成的遊戲規則,如不能隨便動手打人、不可口出穢言等,這些都是必需經由成年人的教導,才能學習到的,如果寶寶學習的成效愈高,代表其社會化程度愈高,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愈合宜、愈能被社會上其他人認可。
2. 扮演當地文化所讚同的角色:
人從小到大,在生活中很自然地就會學會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才能符合社會期待,例如怎麼當一個好學生、怎麼成為一個稱職母親等。
3. 發展圓融的社會關係:
社會化的過程中,人須與其所生存的社會,發展出圓融的關係,才能活的自在、快樂。舉例來說,當一個人能發自內心與旁人接觸,人際關係愈佳,就愈容易獲得自我滿足。
分齡檢視幼兒社會化發展
面對寶寶令人頭痛的行為舉止時,不用太煩惱,其實小毛病可能都是社會化發展時的必經歷程,如果能有粗略的了解,肯定能開足馬力,應付寶寶各種難以理解的行為喔!
1.嬰兒時期:
甫出生寶寶不會說話,只能盡其所能的用鳴鳴、嗯嗯等聲音,或是舞動四肢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好惡或與照顧者溝通。媽咪可能會有些疑問,怎麼能判斷自己的baby已經開始發展社會化行為了呢?黃情議說,得等寶寶三個月左右,能辨認人與事,了解人的存在,且喜歡接近人時才開始。
舉例來說,觀察三個月的寶寶會發現,當媽媽離開身邊時,他可能會用哭泣的方式,吸引媽媽回到身邊。而長大些約至六個月左右,他就會開始好奇地跟著媽咪走東走西;同時會開始認生,只要一有不熟悉的人接近,他就會躲到媽媽後面,這是很自然的表現,到九個月~一歲間會更顯著,媽咪不用大驚小怪。
2.幼兒時期:
二~六歲,是寶寶接觸家庭以外世界的開始,也是社會行為發展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的寶寶已經學會走路、說話,對於環境的好奇心,遠大於父母,喜愛跟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後面,當小跟屁蟲,是討人厭的愛哭鬼;媽咪要注意,如果沒有其他玩伴,寶寶可能會自行假想玩伴與玩具、玩偶對話,建議多帶寶寶外出晃晃,與其他人接觸才行喔!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47.asp





**************************************************************
教寶寶成為人際高手-害羞、模仿
採訪/陳雯琪
諮詢/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黃倩儀
參考資料/嬰幼兒發展與輔導
新聞經常報導,某人因人際關係不佳而自殘,或是做出攻擊他人的舉動。不是在嚇唬人,這些不當的行為,可能都是因為社會適應力不佳所造成,我們先來了解影響孩子社會化的種種因素,以避免阻礙寶寶的未來發展。
1.個人:
寶寶本身的狀況,如健康、語言發展、智力發展、情緒發展、道德發展,及人格特質等,各方面均有良好表現的話,可增加寶寶與他人互動的機會,社會行為發展會較健全。
2.家庭:
家庭環境是影響小朋友最深遠的地方,如果父母的婚姻關係佳,小朋友自然能學到良好的待人相處之道;其次是教養方式,如父母採放任或專橫的方法,小朋友可能會較不獨立、容易發怒或不負責任,在社交上的表現就顯得較差。其他,若親子關係、手足關係、出生序等方面,關係良好,則小孩較能表現出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並學習分享與合作。
3.社會: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朋友會開始接觸家庭以外的社會組織,行為也受其影響,例如學校老師、同年齡的朋友、社會大眾等。老師及大眾傳播對小朋友有示範作用,如果影響是正面的,對小孩的發展較為有利,而同儕則可讓寶寶培養互助合作的精神。
搞定寶寶的8種社會行為
當寶寶開始發展社會行為時,會有那些難纏行為,媽咪你都知道嗎?倘若不清楚,也別著急,跟著黃倩儀老師來一趟深度之旅吧!如此一來,面對寶寶怕生、愛模仿、喜歡和媽媽作對時,才不會感到困惑,或是措手不及喔!
難搞行為One:害羞
黃倩儀指出,認生是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發展階段,有些長大後自然會減低,有的則會持續一生;這與寶寶個人的氣質有關,觀察幼兒可以發現,有些活潑外向,有些則容易害羞,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喔!
破解法:
寶寶害羞,是自我意識萌芽的表現,不必急於矯正,但如果害羞過頭,父母就得找出問題所在,並積極解決!一般來說,造成寶寶害羞的原因有二種,其一是自身因素,其二是家庭因素。
自身因素可能與孩子身材過胖、過瘦、身體有缺陷,或是覺得自己長的不好看有關。家庭因素則可能是父母要求過高,或過度保護,例如,父母如果萬事要求完美,可能使小孩因經常擔心事情做不好而挨罵,產生膽怯或害羞的情緒;而過度保護,則會使小孩難以克服陌生焦慮,害怕與人接觸,長久下來,可能會使小孩產生自卑的性格,有礙發展。
若寶寶有過度害羞的毛病,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就很重要,黃倩儀建議,此時父母應多鼓勵小孩與同儕接觸,並多讓小孩有表現的機會,以讚美、鼓勵來代替責罵,讓寶寶覺得自己是被接納的、被喜愛的,讓其在安全感的環境下,建立自我價值。
難搞行為Two:模仿
模仿是社會行為的重要部分,與學習問題解決能力有極大的關聯,也是檢視幼兒心智成長的重要依據。黃倩儀解釋,嬰兒約到三、四個月大時,才真的會模仿,如模仿媽媽的各種動作等,期待與媽媽建立關係。
等小孩大些,約四歲左右,就會開始展開模仿遊戲,瘋狂地模仿周圍的人,並顯得樂在其中,常見的有藉由模仿父母舉止等行為,來了解成人的世界,或表達自己的感受。
破解法:
雖然早期的嬰兒模仿只是一種反射驅使行為,不是真正的模仿,但父母還是可多與孩子互動,如張嘴、吐舌等。可提供寶貝有趣的刺激,有助於開啟寶寶頭腦的新連結,為接下來的發展程序奠定基礎。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48.asp





************************************************************
教寶寶成為人際高手-競爭、反抗
採訪/陳雯琪
諮詢/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黃倩儀
參考資料/嬰幼兒發展與輔導
難搞行為Three:競爭
處於嬰兒時期的寶寶,並不真的具有攻擊或競爭的意圖,其注意力的焦點多半為玩具。寶寶經常會去搶別人手上的玩具,有趣的是,當玩具到手後,他可能馬上就扔掉不要了,轉而再去搶別人手上的另一個玩具。
待成長至幼兒時期,寶寶就會有明顯的競爭意圖,在言語上或遊戲時,會想超越其他人,黃倩儀說,如果仔細聽小孩的對話,常會聽到甲寶寶炫耀說:「我有玩具槍,你沒有。」乙寶寶想都沒想就回說:「我也有,昨天媽媽才買給我的,比你的新,而且更棒。」事實上,乙寶寶的媽媽可能根本就沒有買玩具,但寶寶會為了與他人比較、競爭而撒謊。
破解法:
黃倩儀說明,幼兒時期的寶寶有種的舉動是很正常的行為。當幼兒期的寶寶為了強過他人而撒謊時,家長不可斷然地認定小孩有撒謊的壞習慣,應先搞清楚,孩子為什麼說謊?再來判定。面對孩子的競爭行為,父母的態度很重要,若鼓勵良性競爭,可以促進幼兒自尊的形成,及成就動機;但反過來說,若經常教導孩子,一定要考100分、爭第一,反而會使幼兒流於惡性競爭的不好習慣中,不得不小心。
難搞行為Four:反抗
我家的小孩很叛逆,經常將不要掛在嘴邊,怎麼辦?如果父母有這樣的憂慮,就得先著手了解,寶寶為什麼會反抗。從嬰兒十八個月起,就開始有反抗意識,此時寶寶對自我有了認識,知道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表現於外的,就是常說「不要。」
人生的第一次反抗期,大約是在三歲左右出現。幼兒會開始和爸媽作對,媽媽叫他不要做某一件事,他偏偏就要去做;而且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動手處理,可卻又經常把事情搞砸了,經常把媽媽搞的很頭痛,不知如何是好!六歲左右的寶寶,雖然頗具獨立性,但自尊心強,不願受批評,有強烈的反抗性,容易與人發生糾紛。
破解法:
面對寶寶的反抗行為,父母不必擔心寶寶會成為叛逆小子,告訴你一個小秘密,根據研究顯示,如果嬰幼時期沒有過反抗行為的小朋友,可能會成為意志力薄弱的小孩,所以家裡的小孩出現反抗行為,其實是件很好的事情喔!但要注意,也不可一味的放縱寶寶,否則會將事情搞的更糟!
黃倩儀指出,正確的處理方式應為,有技巧的轉移小孩的注意力。首先父母先深呼吸,做和寶寶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接著經常使用讚美的方式來對待小孩,例如,誇讚寶寶:「你會自己收玩具,好棒啊!可不可以再幫媽媽一個忙呢?」;最後要提醒,千萬不要用打罵的方式,因為若以威脅、打罵來應付的話,可能會引起小孩更大的反彈!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49.asp





************************************************************
教寶寶成為人際高手-利社會、攻擊
採訪/陳雯琪
諮詢/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黃倩儀
參考資料/嬰幼兒發展與輔導
難搞行為Five:利社會
你知道嗎?人類的天性中就含有利社會行為!從出生開始,人類就不斷的發展利社會行為,唯有透過互助合作,種族才得以存活。黃倩儀認為,寶寶從出生~六個月,就開始展現此項行為的特質,例如心情好時對大人微笑;情緒不佳時則哭鬧;此外,寶寶也會主動參加社會遊戲,喜歡和媽媽玩躲貓貓等。待成長至六~十二個月,寶寶開始會在遊戲中扮演主動的角色,並開始與他人分享的行為,也會對熟悉的人表現自己的情感。
再大些到了一~二歲左右,小孩開始會服從大人簡單的要求,對遊戲的規則有初淺的認識,並開始會安慰人,主動幫忙媽媽。二~三歲的幼兒的反應則更加明顯了,孩子會知道應該要幫助人,也願意表達樂於助人的意願。想知道嬰幼兒的利社會行為表現還有哪些?現在就告訴你!
1.同情和憐憫:
到醫院的育嬰室走一趟,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只要其中一個寶寶哭了,其他的寶寶也會哇哇哇的哭起來,這就是寶寶的伴哭現象,但這只是一種聽覺刺激反應,不是真的有所反應。
大約要到十八個月左右,寶寶才能約略體會其他人的感受,並安慰人,如見到家人因傷心而哭泣,小寶寶搖搖晃晃的走去給對方一個擁抱。不過,並不是每個寶寶見到別人哀傷時,都會有相同的反應,其中仍存有個別的差異性,舉例來說,有些寶寶會因知道,別人傷心的情緒可能會影響自己,因而反而會伸手打在哭的人,以期能解除自己不愉快的感覺。
幼兒時期的寶寶,對他人的悲傷已經能採取有效的行動,例如,如果有其他的小朋友傷心而哭泣,寶寶可能會走過去拍拍他,或想些好玩的點子,企圖安慰他、幫助他渡過傷心的時刻。
破解法:
怎麼培養寶寶的同情心?媽咪是關鍵!黃倩儀指出,當嬰幼兒出現傷害他人的行為時,若媽媽以懲罰的方式來處理,則寶寶可能會較缺少同情心喔!相反的,如果媽媽以說理的方式代替處罰,勸導孩子給予受害者幫助,那麼孩子會較有同情心。所以當下回小朋友有不當的行為時,先別急著處罰,試著用溫和說理的方式來處理吧!
2.分享與合作
如果以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就太小看他們囉!當不會說話的嬰兒試圖用手指東西與你溝通時,就是分享的開始;而當他開始會和你躲貓貓時,就是合作行為的開始。很奇妙吧!幼兒時期的分享,則需視孩子的經驗不同,而有所差別。舉例來說,如果其他的寶寶曾和他分享玩具,那麼日後他也會和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反之則不會。此時,寶寶也會藉由與同儕玩耍的機會,來學習合作的行為。
破解法:
不要將孩子整日關在家裡,多帶他出去和其他小孩玩吧!只要能提供適當的環境,讓孩子有機會與他人相處,孩子就能學到如何與人分享與合作。
難搞行為Six:攻擊
嬰兒時期的攻擊行為多不具敵意,例如當寶寶動手搶別人手上的物品時,注意力多在物品上,而非人的身上,其目的只是在奪取物品,而不是真的想傷害人,所以時常會出現打人或力道稍重的情形。長大些,到了幼兒期,雖然較少有攻擊身體的情形,但敵意卻增加不少,寶寶會開始有嘲笑他人的行為,特別是三~五歲時,經常會為了搶玩具,而有意圖的傷害同伴。
破解法:
寶寶經常動手打人,或是喜愛用不雅的話語辱罵同伴,怎麼辦?其實幼兒的攻擊行為會隨著年齡增長、社會互動增多、自我控制增強而獲改善,所以不用太過緊張。不過,如果你對寶寶的行為感到難以控制時,不要隨便扔一個玩具讓寶寶宣洩,否則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寶寶認為,生氣時打人是被允許的唷!試試看黃倩儀老師的方法吧!或許可以減少孩子的攻擊行為!
1. 不相容反應技術:
如果寶寶的攻擊性行為,只是為了吸引長輩注意,該不該制止呢?阻止了,怕孩子變本加厲;不理會,又怕孩子以為打人是被許可的行為,究竟該如何是好?此時不妨採取不相容反應技術法,除非孩子有嚴重的攻擊行為出現,否則不應加以干涉,另一方面,則對與人分享的幼兒加以獎勵。
2. 使用暫停法:
用暫停法來對付寶寶的攻擊性行為也十分有效喔!執行起來也不太困難,媽咪可以試看看。下回當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就立即中止他的活動,請他到一旁靜坐,同時不可開口說話,旁人也不能與他交談,約維持5分鐘左右,即可收到不錯的成效。但要注意,不宜將幼兒關在密閉或黑暗的空間內,以免產生反效果。
3. 打造不具攻擊性的環境:
這個方法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提供足夠的玩具,及寬廣的活動空間,避免小孩因碰撞,或搶奪玩具產生攻擊事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千萬不可漏掉,即不要給寶寶具有攻擊性的玩具,記住了嗎?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50.asp






********************************************************************************
幼兒的友伴關係

家有大小寶貝教養策略
小寶貝v.s.大寶貝(一歲半~三歲)
  三歲內的孩子與七個月大的寶寶相處上,基本上不會有衝突,家長選購玩具時,應按照個別年齡採購適合的玩具;而玩具最好也不要共用,因為七個月以上的孩子目前正在長牙齒的階段,凡是手上有東西必往嘴裡送,容易發生意外。
 道生教育機構教育推廣部專員黃雅芬表示,三歲以前的孩子玩的遊戲屬於「平行遊戲」,即使把兩個同年齡的小孩擺在一起,他們經常是各玩各的,不會主動與對方玩角色扮演的互動遊戲。
可採行的教養方法
  一次要照顧兩個一再說明仍然聽不懂的孩子,且多半採取哭泣的方法來與你溝通,媽媽容易被搞得頭暈轉向,苦不堪言。黃雅芬認為,改善的方法:

 
第一、培養兩個小孩共同的作息習慣,不要讓一個在吃飯,另一個在睡覺,否則大人會感到同一件事永遠做不完。 
第二、兩者兼顧的陪伴方式是,將七個月大的孩子放在螃蟹車裡或是小床上,讓大小孩坐在一旁,大人可以教導大孩子你想要他學習的東西,不時也抱抱小小孩。 
第三、利用互相學習的方法訓練簡單的日常生活常規。例如,幫小小孩換完尿布時,可以對大小孩說:「寶寶上完廁所要洗手,哥哥(姊姊)以後上完廁所也要洗手喔!」。 
第四、可以帶兩個孩子作一些很簡單的遊戲。 
第五、特別注意孩子的安全,避免大小孩碰觸危險物品,造成兩個孩子受傷。
注意大小孩的偏差行為
  道爾敦雙語課輔中心主任賴映秀表示,家長對於三歲內的孩子的教養方法,最主要是給大孩子建立「他的長大是被父母所期待」的觀念。家長千萬不要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
  爸媽必須留意大小孩是否有異常行為出現,如果忽略了孩子因感受到不被重視,而刻意以異常行為吸引大人關注時,時間一久,這些偏差行為就會成為一種壞習慣。切記,不可以「應該」或「不應該」的口氣來要求孩子,盡可能用期待取代命令。
分清楚玩具所有權
  由於這兩個小孩的年齡很接近,最容易出現搶玩具的情形。家長應該屏除傳統觀念,認為大的就應該讓小的,應採是非分明的處理態度,分清楚東西屬於誰的。如果爸媽一眛地要大小孩禮讓弟弟或妹妹,只會時時提醒他打翻一缸醋罈子。
  三歲內的小孩心思還不會細膩到與弟妹計較,但有時候他可能會打小的,不代表他不愛弟妹,有可能只是想引起注意而已。賴映秀認為,媽媽可以帶領大小孩一起照顧小小孩,藉由參與感讓他知道小小孩是屬於他和爸媽的,他就比較不會產生排斥感,同時多利用對比方法,讓大的了解他和弟妹的差異之處。
資料來源:育兒生活雜誌




****************************************************************
幼兒交友型態發展

2歲幼兒】
遊戲模式是個人化的。他可以和一堆玩具玩在一起,但和別的小朋友的交往,只是蜻蜓點水式的。
2歲到3歲的幼兒】
喜歡繞著大哥哥大姊姊一起玩,像是圍在團體邊緣遊戲的一分子。
3歲到4歲間的幼兒】
已經可以獨立發展出一對一的平行關係。並且喜歡和朋友一起遊戲。
4歲以上的幼兒】
已經建立一些固定的玩伴關係,並且開始接納及帶領比他年齡小的孩子一起遊戲。



**********************************************************************

幼兒的友伴關係

幼兒生活的重心除了家庭之外,過了三歲,父母將會明顯發現他已經能夠開始建立起自己小小的人際關係。他也許會開口要求去某某人家玩,更重要的他會說:他是我的朋友。幼兒踏出這一步,的確令父母欣喜莫名,這是他人生中社交的第一步,在其中,他將面臨如何得到別人的認同,並且學習與人分享這些重要的人生課題。

仔細觀察幼兒結交朋友的模式,可以發現幼兒結交朋友的模式,受到性格因素的影響很大。內向文靜的孩子,通常在結交朋友上採取被動、退縮的姿態,他需要慢慢的時間醞釀、等待,然後才能進入團體;而外向活潑的孩子,則傾向於主動積極的投入,他很快便能融入一個新團體,並在團體中獲得某種地位。但一份穩定友伴關係的建立和孩子的內向或外向並沒有絕對的關聯。一份穩定的友伴關係,需要兩個重要的元素:認同與分享。
  對幼兒來說,得到別人的認同,意味著我們可以一起玩遊戲。而隨著心智年齡的成長,幼兒社交的技巧也愈益純熟。從個人化的遊戲型態,到圍著大哥哥大姊姊要求一起玩,然後獨立發展 出一對一的友伴關係,這中間不過是短短二三年間的事。(請參考幼兒交友型態發展表)幼兒可能會運用各種方法,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包括正面的做法如:分享、微笑、善體人意----等;也包括各項負面的做法如:粗魯、無禮、打人、搶奪、哭叫----等。幼兒有時並不明瞭,這些做法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友誼,反而會破壞友誼。不管如何,當幼兒以錯誤的做法嘗試來交朋友時,父母應該用孩子能夠了解的語言、例子,詳細解釋給孩子聽,孩子可能會重複犯錯好幾次,而這些都是必經的過程。
  「分享」是幼兒在交友過程中最重要的學習課題。有些獨生子女因為獨享慣了,特別無法與別人分享。交朋友會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時機。鼓勵孩子拿出心愛的玩具、書本,與朋友一起玩或者閱讀;而朋友的玩具也會借給你玩,這一來一往間,將會創造出彼此的互動與分享,友伴關係就從此處悄悄萌芽。




**********************************************************************

教養指南針-手足間的吃味戰爭,如何搞定?
當我們打在一起!
  手足間的吃味戰爭,如何搞定?
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師 吳孟
璋 輯╱張玉櫻
自從家中多了一個孩子之後,許多爸媽就有這樣的困擾,原本乖巧的小孩,可能因為弟妹的誕生而變得難以管教、愛搗亂、愛哭鬧,甚至出現尿床、要人餵吃飯、學習嬰兒等退化行為,還會偷欺負弟妹,令父母親頭痛不已!該怎麼辦呢?

有不同依附關係品質的兒童,對相同事件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例如對於陌生人的接近與父母親的離開,有的幼兒非常容易產生焦慮、哭鬧反應,有的則稍加安撫即可接受;又如對於馬路上大車經過的巨大聲響,有的兒童會驚恐並尋求主要照顧者的安撫,有的則會好奇多於害怕,在與父母親確認後會主動前往察探。

手足之間常見哪些問題?如何解決?
  如何減低手足競爭的衝突行為?主要在於父母親的態度。如果在新生兒出生之前就已經與老大維持穩定的依附關係,在新生兒出生後也能繼續享有緊密的聯繫與適當的回應,則對於兄姊而言,其調適過程會較容易,手足競爭的情形也會比較少。一般而言,多數的兄姊對於這樣的狀況,通常很快就能調適過來。

幼兒的攻擊行為
   手足之間的競爭,衝突打架等攻擊行為是屢見不鮮的問題,也常是父母親教養小孩感到最頭痛的地方。

  影響攻擊行為的原因很多,其中家庭環境是最重要的一環。處於高壓家庭中的兒童,通常是生活在家人彼此爭吵的環境,彼此不願意主動開口,說話的方式多帶有批評、指責與攻擊的意味,很容易激怒對方。所以如何創造一個不具攻擊性的環境,對於減少兒童的攻擊行為就變得很重要了,譬如可以減少容易激發敵意的玩具,如刀、槍等;或者提供較充足的玩具,減少因資源不足而引起的攻擊行為,以及較多關心、親切的說話語氣。
如何培養手足之間親密的感情?

   當然從懷孕開始,就可以慢慢培養手足間的情感,因為兄姊對於即將出生的弟妹,有多種不同的情緒,如興奮、擔心、焦慮等等,如果父母能敏感地覺察,且維持原有的關注、保持安全的依附關係,並在雙方成長互動的過程中,適當的加以引導、給予適當行為的正增強(例如當老大安慰哭鬧的弟妹時,加以鼓勵),則手足之間較能夠產生親密的感情。

  另外,父母親相處的和睦程度、父母親對於幼兒之間的關注程度能否一視同仁,也會影響手足關係融洽與否。 

結語
  因為家庭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父母親又是這個系統中至關重要的角色,所以手足感情培養需從父母親做起,包括:
(1)維持良好的婚姻與互動關係;
(2)敏感覺察孩子的情緒表達,以適當的回應來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3)了解兒童行為的原因,以適切的增強、削弱方式,來減少兒童的攻擊反應及促進正向行為。

   以上種種都是影響手足感情的重要因素,有時父母親在幼兒成長過程中會感到不知所措,例如:如何敏感地覺察幼兒的情緒?幼兒的情緒表現狀況是否正常?有安全的依附關係嗎?手足的爭吵情形太嚴重了該怎麼處理?父母親或許會詢問周遭有小孩的親友,或許會從書刊雜誌得到訊息;但如果一直有無法解決的困擾問題時,應諮詢具有兒童專長的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以得到適當的協助。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cherylmama-family/article?mid=5109&prev=5137&next=5108&l=f&fid=27



***********************************************************************

手足相親不是夢

文/楊俐容(EQ親職教育專家)

  有兩個或更多孩子的爸爸、媽媽請注意,你們的家庭生活裡,是否經常出現以下狀況呢?請自我檢查一下,看看下列狀況是否常在你家上演?經常出現的請打勾:

  □父母常對孩子說:「你為什麼不能像哥哥(或姐姐、弟弟、妹妹)一樣……?」或者:「你姐姐(或哥哥、弟弟、妹妹)要是能像你一樣……就好了。」

  □父母常對孩子說:「大的本來就該讓小的!」或者:「小的要聽哥哥(或姐姐)的話。」

  □父母總是很自然的對老大要求較嚴,對老么比較寬鬆。

  □父母老是覺得某個孩子比較乖巧、順眼。

  □某個孩子常來告手足的密、打小報告。


 如果家庭裡常見上述情形,表示爸爸、媽媽對於什麼樣的表現才是「好孩子」,有牢不可破的刻板印象;對於排行角色的看法,也相當固執;對於自己的偏心,則不容易察覺。一般而言,勾選的項目越多,家裡的手足紛爭通常較多,兄弟姐妹之間的心結也比較嚴重。

  從事親職教育工作多年,我發現手足之爭始終高居父母困擾排行榜的前幾名。常常聽到剛生下第二個寶寶的爸爸、媽媽訴苦:「原本看孩子自己一個人,覺得他很孤單、無聊,才想要生個弟妹給他作伴;誰知道老大很討厭老二,一天到晚吵著要把嬰兒送回去!」

  在有些家庭,這個問題甚至會一路延燒,伴隨孩子長大。一位兩個兒子都已經是青少年的朋友發牢騷:「他們兄弟倆一天到晚吵鬧不休,真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家裡才有安靜的一天。連在外人面前都會互相吐槽,讓我這個媽媽好沒面子啊!」殊不知,抱怨的可不只家長,孩子們也常為了兄弟姐妹的關係鬧得不愉快。

  記得有一次到女兒的班上去帶晨光活動,和全班孩子談論「最討厭的人」,十個孩子裡,竟有八個最討厭的對象是兄弟姐妹,而且覺得父母偏心的比例相當高。

  父母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孩子,動機大多為了讓孩子在人生路上有手足相伴,在需要時互相支持。誰知道,明明是為孩子著想,卻常落得兩面不是人,只能感嘆「手心手背都是肉」,期待孩子長大懂事後能和平相處。

 事實上,手足紛爭雖然常見,卻不是棘手的問題。以下幾個處理手足紛爭的原則,提供參考:


接納對手足的情緒 引導孩子適當表達

  常常聽到父母說:「你怎麼可以討厭你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其實,所有的情緒都極其真實而自然,交情再好的人,也可能在某些時候會覺得對方令人討厭。

  面臨這種情形,家長可以用「你很不喜歡他……,是嗎?」「你一定很氣他……」之類的話語,表達接納孩子的情緒;先幫助孩子緩和情緒,再引導他們以適當方式表達對手足的情緒,例如:「你可以把感受寫出來或畫下來。」


強調行為準則 而非仲裁角色



  譬如當某個孩子打了兄弟姐妹而必須被處罰時,如果父母說:「因為你動手『打人』,所以必須接受處罰」,這時候父母所堅持的是行為規範;但是如果父母說:「因為你打了『弟弟』,所以必須接受處罰」,孩子聽到的重點,將會是因為對象是「弟弟」所以被處罰,而不是因為「打人」被處罰,如此他對手足的怨恨只會更深。

創造生命共同體的互動情境

  譬如親友送了兩個不一樣的禮物給家裡的孩子,卻未指明哪一個給誰時,最好由孩子自行討論,決定哪個歸誰;如果爭吵不休,不肯妥協,沒有結論,那麼所有的禮物都歸爸爸、媽媽所有。

  為孩子創造這樣的情境,他們不只學會如何協商、妥協,更藉由這個溝通過程學到:唯有手足合作,才能獲得最大利益。

不做善意或非善意的比較

  無論是善意的說:「你比姐姐體貼多了!」或者非善意的說:「你為什麼不能像姐姐那麼體貼?」這類比較,都會強化手足的競爭,而建立在競爭基礎上的關係,將很難真正和諧。父母最好在日常生活中,避開這個暗礁。

  為人父母者只要對自己是否偏心有所警覺,並且確實掌握上述幾個原則,手足紛爭就可以大幅減少。然而,不要忘記「孩子終究是孩子」,生命的成長也需要耐心等待,即使父母處理得宜,孩子們也不會永遠不爭吵。然而,可以期待的是:孩子逐漸成熟並日漸親密,將不會是空想。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8/1/3 家庭版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cherylmama-family/article?mid=10667&prev=10668&next=10151&l=f&fid=27






********************************************************************************

手足教養守則

諮詢/張老師特約諮商師 陳瑀婕
採訪/陳逸馨

現今社會環境和以前不太一樣,以往傳統的大家庭,漸被核心化的小家庭取而代之;此外,現代人生活富足、多為雙薪制,年齡也比較長壽。在少子化的現代,家中有其他手足對年輕世代來說,最大的優點便是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及陪伴的功能。

兄弟姐妹,有你真好~
有兄弟姐妹的人多半都會同意,平常你可能會覺得手足很討厭,老是找你麻煩,會和你爭吵、搶東西,但是當你碰到困難需要幫忙時,他卻又挺身而出,無條件的替你出主意、解決問題。而大部分的父母會覺得,只生一個孩子怕他感到孤單,在經濟能力許可之下,會想再生一個孩子陪伴他,讓孩子們玩在一起,家長也可以稍微休息一下。

手足關係良or劣,取決於父母的教養態度!
張老師特約諮商師陳瑀婕表示,許多人回想起自己的手足關係,其實是不太愉快的,而造成孩子不開心的原因,大都與父母本身的教養態度有關。有些家長會和大孩子說:「你是哥哥/姐姐,要讓弟弟/妹妹,不可以那麼霸道!」把既定的觀念及成規套在孩子身上,反而限制住孩子的發展,這時被約束的大孩子,可能會把氣出在弟弟/妹妹身上,認為是他害自己被罵,當家長隨意介入孩子的爭吵時,反而會讓自己與孩子們形成一種三角關係。
有些人長大後對自己缺乏自信,可能是源自於小時候在手足競爭上老是輸的關係,這樣的孩子,會覺得永遠得不到父母親的重視,將來可能會帶著這道創傷長大,進而影響到他的人際關係。因此,家長若能在孩子小的時候,便多加留意他們的手足關係,對他將來的人際發展定有正面的幫助。

手足競爭從何來?
兄弟姐妹間最常見的就是競爭關係,但手足競爭多數都來自於家長的比較。孩子之間當然也會存有比較的心理,為了想要得到某個人的肯定、期望自己做得更好,而家長的比較心態,無形之中便助長了這樣的行為。爸比媽咪必須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及瞭解孩子的先天氣質,有些孩子喜歡運動,有的孩子愛畫畫,這是無法比較的。家長若能給孩子多點空間去學習、發揮自己的專長,將能激發出他的潛能。
舉例來說,孩子如果不會彈鋼琴,但是很喜歡畫畫,家長可以試著和他說:「琴彈不好沒關係,但是你很會畫畫喔!」讓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有哪些優點。最近很流行正向心理學,若將此套用在手足教養上,家長可鼓勵孩子多看看彼此的優點,這可幫助孩子在遇到困難、挫折、阻礙及衝突時,願意正向思考,對整個家庭氣氛的維持,都很有助益。
陳瑀婕提醒打算生第二胎的媽咪,最好先為長子長女做好心理建設。一般來說,多數的長子長女會視即將出生的弟弟妹妹為掠奪者,覺得自己被迫與他人分享爸比媽咪,如果這時家長仍一味的要求長子長女要做好模範,希冀他在一夕之間成為懂事的大孩子,對他來說不僅是沉重的負擔,更容易導致長子長女討厭自己的弟弟妹妹。家長應以溫和的態度作示範,讓長子長女自然而然地學習如何照顧弟弟妹妹,且就算已經生了第二胎,家長也要留些時間與長子長女單獨相處,不要讓自己的時間全被第二胎佔據,孩子會更不平衡。

教養停看聽~媽咪,妳偏心!
特別偏心某個孩子,這是有可能發生的,人總是會比較喜歡可愛、聰明的孩子,但當父母親察覺到自己有偏心的傾向,或是其中一個孩子告訴你,你對另一個孩子比較好時,家長就要反省檢討自己是不是真的這樣,如果真的有,也不是什麼嚴重的錯誤,而應試著去尋找另一個你覺得比較不可愛的孩子有哪些優點。可愛聰穎的孩子,優點必定是顯而易見的;反之,較不可愛的孩子代表著他的優點必須花點心思去挖掘。
陳瑀婕表示,如果有孩子質疑你偏心時,首先應告訴孩子:「媽咪是愛你的,你們都是我的寶貝!」以加深他的印象,假如孩子問你為什麼哥哥有這個玩具我都沒有,媽咪就要告訴孩子,哥哥擁有的原因是什麼,且雖然他沒有這款玩具,卻有別樣東西是哥哥沒有的,來矯正孩子的想法及認知。而在行為上,媽咪必須增加與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讓孩子感受到,媽咪不管是想法或是表現上都是愛他的。
佛洛依德曾說:「一個可以真正得到母親疼愛的人,一定對自己很有自信。」佛洛依德本身就是最好的見證,他認為自己的學說是最優秀的,而這樣的自信便源於他覺得自己是母親最疼愛的孩子。不只如此,臨床實證上也可看到,假若孩子得到父母的尊重、肯定,將可提升孩子的自信,並讓孩子勇於嘗試不同的事物。

★Learn!手足教養6技巧
手足雖然是朋友,但也有著競爭的關係,而最早的競爭即為父母的愛與重視。掌握以下六個教養手足時的小技巧,定能幫助家長更加得心應手:
1、不比較
上述已經提過,家長的比較會使孩子產生競爭的心理,影響手足關係,只要爸比媽咪能多去發掘每個孩子的優點與特長,並予以鼓勵及肯定,不要存有比較的心態,不僅能使手足和諧,整個家庭關係也會更為融洽!
2、少介入
家長在處理手足問題時,最大的原則就是不要當孩子的裁判、法官,陳瑀婕表示,除非孩子已出現傷害性的行為,破壞到家裡的東西或傷害到對方,這時就要用力的介入,否則一般的手足爭吵,建議家長先當個觀察者就好。先聽聽孩子們在吵些什麼?想一想有無介入的必要?當然,如果孩子已經向你求助了,這時就不能不理不睬,家長可回應孩子:「我有聽到你在叫我,你們再吵10分鐘。」以過程取向而非結果取向,千萬不要只是隨便回應孩子:「你們不要吵了,媽咪沒有空!」其實手足間的爭吵很快就可以合好,多數時候孩子吵完就會繼續玩在一起,反而常常是大人自己在那裡生氣。
但是如果孩子吵了10幾分鐘還沒握手言合,家長就必須主動瞭解其爭吵原因,問問孩子:「你們吵了那麼久,現在打算怎麼解決?」聽完他們的說法若覺得不妥,可再和孩子說:「媽咪覺得你們這樣的解決方式不是很好,我有幾個建議。」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但要是有限的選擇,這既符合了權威也做到了民主,等孩子選完後,家長可一同協助其執行,處理的過程完全不需要打罵。
3、多尊重
尊重每個孩子的想法及意見,不要強迫孩子。孩子們本身的問題,就交給他們自己去解決,以培養孩子獨立的習慣。
4、理性與感性兼具
有些家長會把私人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在公司被老闆罵、和婆婆處不好等,一時情緒上來就亂罵孩子,使孩子成了出氣筒。家長在教養孩子時,勿摻雜太多的私人情緒,應多傾聽孩子的聲音。
5、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和空間
孩子終究是孩子,家長應給予他時間和空間去成長,不要強迫孩子一夕長大,多一點耐心,孩子一定可以做得很好。
6、培養與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與方式
在這個部分,現代父母應刻意的去經營,否則等到孩子青春期就來不及了。孩子長大後開始有自己的朋友、生活,若小時候與父母的關係沒有建立好,長大之後他根本不會想和家長在一起。爸比媽咪應找到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連結,成為專屬你們之間的暗號或行為。舉例來說,大孩子可能特別喜歡和你一起看故事書、和較小的孩子則培養出一同畫畫的默契。

從出生排行看孩子個性*
除了孩子本身的先天氣質、性別,會影響孩子的個性外,在手足中的排行,或多或少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陳瑀婕表示,在長子長女中比較常看到的是,原先他們是最先被注意到的,但當媽咪生第二胎後,他的光芒逐漸被搶走,也許長子長女會想著如何回到原先的地位,或是有更大的渴望,成為媽媽心中的乖孩子。這時家長可能會利用這樣的心態,要求孩子要有大哥哥、大姐姐的樣子,而為了討父母歡心,長子長女便會努力遵循這樣的規則,因此老大的個性通常會變成一個順從者,甚至會比較依賴父母。另一方面看來,比較求新求變、標新立異、敢往前衝的,往往都是老么,這可能和老么是家中排行最小的,會覺得自己被管最多有關。

除了長子與老么外,假若媽咪生了三個孩子,那麼中間排行的孩子又有著特別的氣質。心理學認為,排行第二的孩子和長子長女比較容易形成競爭的關係,當他覺得自己比不過哥哥、姐姐時,就會想往外發展;而倘若媽咪生了三個以上的孩子,不屬於長子、老么及中間排行的孩子(如四胎中的第三胎),就可能覺得自己沒有人管束,長期下來會認為自己是被忽略、不被重視的,當進入幼稚園後,很快的就會結交到朋友,且只要他有一點點優點被看到,就會很高興。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68&prev=369&next=367&l=f&fid=10





********************************************************************************

人際IQ180,從小培養起!   讓您的聰明寶寶更受人歡迎
父母從小用心培養孩子的好人格、好個性,可以奠定孩子良好的人際IQ,幫助孩子建立好人緣,讓孩子在成長學習的路上,更有自信也更能發揮潛能!
美國知名的教育學家L.B. Murphy曾經說過,人際智能和情緒應不同,情緒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高興的時候會笑,難過的時候會哭,不必經過學習。但是人際關係就不同了,人際關係是因為人與人接觸所衍生出來的社會行為,所以人際智能是必須經由天學習來的。而當小寶寶對外在所接觸的人有不同的認知與互動時,媽媽就可以儘早引導寶寶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開啟寶寶的人際IQ,幫助寶寶尊定人格發展的好基礎!



寶寶從互動開始啟蒙人際IQ
小寶寶在很小的時候就有認知能力,會認得爸爸媽媽的長相,記得爸爸媽媽的聲音,也會對熟悉的聲音有不同的反應。這個時候與小寶寶互動,可以增加他與外界環境的接觸介面,也會幫助小寶寶吸收外在環境的訊息。而小寶寶對熟悉的人事物感興趣,這表示小寶寶開始藉由互動,啟蒙他的人際智能發展。在寶寶學習互動的關鍵時期,越早開啟寶寶的人際IQ,對寶寶將來的成長學習與人格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也會幫助寶寶的潛能更能發揮!



開啟寶寶人際IQ發展的敲門磚
雖然知道寶寶很早就有學習的能力,但是,媽媽們一定還是會不禁懷疑,為什麼我們家的寶貝有時候還是很〝魯〞呢?其實1-3歲的寶寶本來就處於自我中心的時期,想要教導他們「瞭解、體認別人的情緒、感覺」,往往會是事倍功半。然而,媽媽可以巧妙地運用一些方法,讓孩子更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幫助寶寶建立安全感,有助於寶寶與人相處
1-3歲這個階段的寶寶正是建立安全感的最好時期,媽媽可以藉由固定寶寶的作息時間,來建立寶寶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正是健全寶寶人格以及往後與人相處最重要的基礎。知名的幼教專家Dr.Anna Freud就曾經指出:寶寶發展的三大要素是固定的作息、愛心和富啟發的環境;而固定且規律的作息程序,正是開啟寶寶對世界信任、有信心的一塊敲門磚。



‧ 用故事開啟寶寶的同理心,體會他人的心情
其實1-3歲的寶寶還不懂得「同理心」,他們很難去體會別人的處境,這時候故事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媽媽可以藉著說故事,和寶寶一起討論故事的內容,引導寶寶瞭解故事中人物的情緒、行為、動機和感覺。例如:醜小鴨的故事,媽媽在說故事的同時讓寶寶體會和同情醜小鴨的遭遇,寶寶甚至會說出「長得醜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欺負醜小鴨嘛!」、「醜小鴨好可憐,我們不可以隨便欺負別人。」等等很有同理心的話來。


寶寶有了安全感和同理心,媽媽才能適時的開啟寶寶的人際智能。例如:這時候媽媽告訴寶寶:人跟人相處要有禮貌、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等等,寶寶才能夠理解。別忘了,寶寶的理解力在4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啟動了,在寶寶還小的時候媽媽適時的引導,將會為寶寶往後的人際關係奠定良好的基礎!



讓寶寶人際IQ180的生活小祕訣
好的人際IQ是需要後天培養與學習的,在媽媽幫寶寶建立了安全感和同理心、開啟寶寶的人際智能基礎之後,在與家人以外的人、事、物接觸時,寶寶也開始建立他的社會行為及人際關係,這時媽媽的引導與幫助格外的重要!只要利用在生活中實際發生的情節,建立寶寶正確與他人的互動及相處觀念,讓寶寶在遊戲及生活中開心的學習,媽媽們將會發現:寶寶的人際IQ一天比一天更進步,潛能發展也會更聰明!



懂得分享,讓寶寶成為一個分享小太陽
慷慨大方、懂得分享的孩子總是比較討人喜歡,對良好的人格發展也很重要。而1-3歲的寶寶常常是以自我中心來看世界,只關心和自己有關的事情,這個時期也是寶寶發展「所有權」概念的時期。媽媽們會發現這個時候的寶寶特別愛說:「這是我的」或是「這是洋洋〈寶寶名〉的」,他們會當著別人的面前盡所能地保護自己的東西,不許別人來拿或碰等等。


雖然寶寶的行為發展還不太懂得「分享」,但是聰明的媽媽可以藉由遊戲,慢慢地把分享的精神巧妙地融入寶寶的生活中,幫助寶寶在生活中體驗分享的概念及分享時快樂。


相信每一個寶寶都喜歡有伴、有人陪他一起玩,媽媽可以透過寶寶心中的渴望或想法,提供一些能幫助寶寶分享有社交行為的遊戲,多讓自己的寶寶和其他小孩一起玩,例如扮家家、溜滑梯都是不錯的遊戲。


剛開始請給寶寶一點時間,不要急著要求寶寶馬上有能跟別人分享、輪流的表現,當寶寶破除剛開始的陌生感,和其他小朋友有了良好的互動時,請媽媽即時給寶寶鼓勵,讓寶寶感受分享時的樂趣,同時也讓寶寶知道媽媽很喜歡寶寶能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這樣的鼓勵會讓寶寶更有自信的與人相處,寶寶與人交往會更有良好的互動,成為人群中的分享小太陽!



聰明懂禮貌,讓寶寶成為人見人愛的小紳士小淑女
禮貌是重要的生活好習慣,想要1-3歲的寶寶懂禮貌,聰明的媽媽當然是要運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境,隨時隨地把握學習的機會,來教導寶寶了解『禮貌』的觀念。例如,平常拿玩具給寶寶時,趁機會教導寶寶說『謝謝』;在家裡有訪客時,鼓勵寶寶邀請訪客吃東西,主動說『請』,並且讚美寶寶;在不小心碰到或踩到寶寶時,媽媽也要記得說『對不起』,讓寶寶知道媽媽的貼心,逐漸建立寶寶對人的同理心。


此外,媽媽也可以多花點心思陪孩子認識外面的世界,多帶寶寶到社區認識鄰居,或到住家附近的公園與鄰居小朋友一起遊戲,在這些互動的過程中,讓寶寶習慣看見別人會主動打招呼,並引導寶寶什麼時候該說「請、謝謝、對不起」。當然囉,媽媽的身教是最重要的部份,不管是對待親近的家人、或是附近的鄰居,都是以禮待人,寶寶在媽媽的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都是有禮貌的小紳士、小淑女,獲得好人緣,而成為人見人愛的小寶寶喔!



貼心小幫手, 讓寶寶學習主動幫忙
隨著寶寶學會走路、開始揮舞著小手拿東西、丟東西,看到他精力充沛地發展小小雙手萬能,媽媽心裡一方面高興,另一方面卻也常常累得在後面你丟我撿...。


其實,當寶寶手部抓握等操作能力,已經到達會丟東西的時候,他也有能力開始幫忙拿東西或撿東西了。媽媽可以在安全範圍內,試著多讓寶寶幫忙拿東西,像是幫忙拿紙巾、塑膠碗、書本等,並且要多鼓勵寶寶幫忙把自己丟的東西撿起來;每當孩子做了妳要求他幫忙的這些小事,別忘了稱讚他,並且重複唸一遍他的好行為,例如寶貝最棒了,會幫忙把玩具撿起來放好喔!這樣自然會讓孩子覺得「幫忙」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


而隨著寶寶手眼協調的操作能力愈來愈成熟,媽媽可以用遊戲的方式指派更困難的差事給孩子,千萬別怕麻煩,覺得自己做比較快,而失去培養寶寶幫忙的好機會。當寶寶幫忙完成一件有挑戰的事,而受到稱讚和感謝時,無形中不但會加強孩子的自信心,覺得自己有能力完成了不起的事並受到肯定,同時也能建立孩子樂於幫忙的好個性,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好品格、有規矩,讓寶寶變成乖乖好榜樣
當寶寶開始有了同理心時,寶寶的一些負面行為也相對減少。所有的媽媽都知道1-3歲的寶寶常常會有一些不好的行為,例如愛打人、會咬人,甚至拉扯別人的頭髮等問題行為發生,那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的語言能力還不夠成熟,還不太能用語言來充分表達自己的需求,另外也是寶寶這個時候的動作行為優於語言發展,所以一個不滿意,小手一揮就出現打人的行為了。


這時媽媽除了口頭上要讓寶寶知道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外,態度上一定要很堅決,讓寶寶清楚明白「別人」不喜歡他這樣的動作,而同理心的建立正好可以改善寶寶這些負面的行為,導正寶寶有規矩、守秩序,成為人人誇獎的好榜樣。


另外也要為寶寶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規,加強寶寶的自理能力,例如:天天要做的一些穿衣、吃飯、洗臉、刷牙等生活小事,別小看這些瑣事,一旦寶寶養成好習慣,會是一輩子都受用的。同時研究顯示,自理能力越佳的寶寶越有自信,越能在同儕之中成為好榜樣,得到大家的喜愛,在人際IQ上也有良好的表現。


想要讓寶寶成為乖乖好榜樣,就得擅用寶寶愛聽故事、愛模仿的天性,帶領寶寶一起成長,學習好行為,讓寶寶和朋友間有良好的互動,成為別人學習的一個乖乖好榜樣!



寶寶人際IQ180,潛能發展更A+
幫助寶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好的人際關係正是奠定社交行為的基礎,寶寶有良好的社交行為,可以改善過動、負面的行為,也讓寶寶的人格發展更健全。相信每一個媽媽們都知道健全的人格發展對寶寶成長的重要性,它能幫助寶寶在學習表現上有比較好的成就動機、比較能夠忍受挫折、在態度上也比較自動自發、對自己有信心。因此讓寶寶從生活中,學習如何分享、懂禮貌、有規矩、會幫忙等行為表現,就可以輕易讓寶寶奠定健全的人格發展基礎,輕輕鬆鬆讓寶寶人際IQ180,寶寶的潛能發展自然更A+喔!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64.asp








*********************************************************************************

親子旅遊+聚會 玩出寶寶社交力!媽咪寶貝 4月號 NO.154
採訪撰文/吳慧敏
諮詢/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
  《孩子就是要這樣玩──2266親子聚會指南》作者主婦張尤麗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依文章出現順序排列)
模特兒/漂亮媽咪cc&可愛女兒cc(母女檔)
    美麗媽咪Maggie&俏皮寶貝博允(母子檔)
梳化/蔡琇惠
玩具提供/樂雅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捱過了冷颼颼的冬雨時節,終於盼到了春暖花開的美好四月天,相信許多大人小孩迫不及待來場親子旅遊,或是舉辦親子聚會。然而現代人孩子生養的少,不妨藉由出門活動、親子聚會的過程,替孩子找到玩伴,玩出寶寶天生的社交力!

PART1親子旅遊醫療篇
諮詢兒科醫師,嬰幼兒出遊So Easy
有了孩子後, 過去總是甜蜜出遊的兩人世界突然闖入了第三者,雖然也想帶著小寶貝出門活動、接觸人群,卻顧慮著孩子的身體健康與生活作息,想著:「寶寶這麼小,適合外出 嗎?生病了怎麼辦?」事實上,任何一本醫學教科書都沒有規定寶寶要到哪個年紀才適合被大人帶出門、甚至是旅行喔。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表示:「如果想要帶小朋友出去玩,不管多大都可以,但我們建議最好等到孩子再長大一點會比較適合。」潘醫師就他長期在臨床兒科的經驗認為:「帶小小孩出門,尤其是一歲以下的孩子,最好等到孩子三個月大以後再帶他出門,相對來講會比較安全。」

這是因為新生嬰兒的心肺功能與成熟度可能尚未健全,或是潛在性的身體問題還沒有被發現,再加上疫苗尚未接種完畢、身體的抵抗力也不足,容易出現水土不服或是被疾病傳染等風險,建議等到孩子三個月大之後再帶出門較適宜。

此外,三個月大後的孩子對於外界的環境感受變得更敏銳,如果有什麼身體上的不舒服,大人較容易發現,反觀年齡太小的孩子哭鬧不停時,常常搞不懂他是肚子餓還是身體不舒服。


備妥救急藥物,出門不煩惱
出門在外,最擔心的莫過於身體發生不適,尤其年紀尚小、抵抗力不足的嬰幼兒。潘俊伸醫師叮嚀父母,事先不妨請兒科醫師評估孩子的身體狀況,必要時再根據體質開立救急藥物,以備不時之需。

而現在正值春、夏交替的暖熱季節,必須格外注意呼吸道的健康,潘俊伸醫師指出,此季節帶著孩子出門最好備妥退燒、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疾病的藥物,並且以糖漿類的藥劑代替容易受潮的藥粉。

另外,出門在 外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如果還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嬰兒,且又是親餵母乳的貝比,飲食上反而沒有太大的顧忌,但若是已進入副食品階段的小寶貝,最好請兒 科醫師開立止吐、止瀉等胃腸藥物,尤其盛夏季節,正是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肆虐的活動期,更需要注意飲食衛生。

反之,若是以 配方奶為主食的嬰幼兒,則要注意飲用水的乾淨度。潘醫師表示,如果是到已開發的國家旅遊,較無衛生上的堪慮,但也要評估旅遊的環境是否有提供飲用水加熱的 設備,沖泡奶粉前先用熱水將奶瓶燙過、消毒,可請餐廳的服務員提供熱水,或是自備熱水瓶、隨時備用,不建議用生飲水直接沖洗,此外也要留心奶粉的保存方 式,切勿讓奶粉直接受太陽照射,避免成分變質。如果是衛生環境不佳的地區,則不鼓勵帶著孩子前往。

最後,潘醫師叮嚀家長,由於孩子服用的藥物劑量和成人不同,正確做法是帶著孩子到兒科門診與醫師共同討論,並非自行到藥局購買成藥!

最好等到孩子三個月大以後再帶他出門。


萬全準備!防蚊、防曬、防中暑
撇除梅雨和颱風季節,臺灣的夏季非常適合大人帶著孩子出門旅遊,但每年的夏天均溫屢創新高,在此熱浪下,孩子也需要防蚊、防曬、與防中暑喔!

避免蚊蟲的攻擊
由於臺灣的夏天正值蚊蟲大量出沒的季節,要特別小心登革熱,一歲以上的孩子也要記得定期接種日本腦炎疫苗。  
                                                                                                                                                                                                                                                                                                                                                                                                                                                                                                                                                                                                                                                                                                                                                                                                                     潘俊伸醫師表示,目前市面上所標榜的天然防蚊產品,尚無醫學文獻證明其功效,最有效果的防蚊產品還是添加了化學成分(目前證實有效的防蚊液成分為待乙妥),嬰幼兒建議選擇含量15%以下的低濃度產品,並且勿使用在孩子的臉上。最佳防蚊蟲的方式是穿著長袖衣褲,或是攜帶物理性防蚊紗罩、簡易蚊帳,睡覺時還可杜止蚊蟲干擾。

潘醫師警告,坐在手推車裡的嬰幼兒最受蚊蟲的青睞(剛好蚊子都在小朋友的高度範圍),因此,手推車上最好加上防蚊罩,並且讓寶寶穿上鞋襪,稚嫩的小腳才不會遭受無情的攻擊。

遠離紫外線的曬傷
為了能有效隔離紫外線的傷害,出遊前請務必替寶寶做好防曬準備,如:擦防曬乳液、戴帽子、穿薄長袖外套,盡量避免待在烈陽下超過1小時。如何選擇防曬乳?潘俊伸醫師提到,使用在嬰幼兒肌膚上的防曬乳,可以選擇防曬係數低(約SPF20即可),經過認證無毒的產品,應在出門前30分鐘,均勻塗抹在身體的外露部位,每隔二~三個鐘頭塗抹一次。

不過,由於一歲以下寶寶的肌膚較敏感,或是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將防曬乳沾到手、吃下肚、揉眼睛,因此不建議塗抹任何的防曬產品,最天然的方式便是穿著抗紫外線的衣褲。

小心戲水,避免熱過頭
天氣一熱,家 長喜歡帶著孩子到游泳池或是海邊戲水玩耍,無論如何孩子進行水上活動時,都不可以離開大人的視線範圍,如果孩子身體狀況不佳,請停止所有水上活動,特別是 不可空腹戲水,容易發生意外。潘俊伸醫師提醒,家長要適時替孩子補充水分、防止脫水,但也要記得不要讓孩子將泳池或是海邊的水任意喝下肚。

如果發現孩子看起來很倦怠、臉部潮紅、身體發燙、卻沒有流汗時,即有可能出現中暑情況。這時候趕緊到陰涼地方休息、補充水分,但不能馬上用冰水降溫身體,需要緩慢地汲取室溫的冷水漸進式地冷敷寶寶的身體、散熱,讓身體的溫度慢慢地下降。


解決寶寶搭飛機的身體不適
雖然剛出生的小嬰兒就可以搭飛機出遠門,但仍是不建議年紀小的嬰幼兒進行長途的飛行,若是真的要出國遊玩,建議選擇短程飛行的國家。

寶寶也可能在飛機降落時出現哭鬧或是躁動不安的狀況,這是因為當飛機下降時,大氣壓上升,中耳內氣壓相對下降,除非主動作一些打開歐式管的動作,否則管內徑會塌陷滲液會被拉入中耳,大氣壓超過中耳內壓時,容易發生耳氣壓傷。為了解決飛機降落的不舒服感,在飛機降落前,可讓寶寶吸吮牛奶等,藉由寶寶適度的吞口水的動作,減輕疼痛與不舒服的感覺,舒緩因耳壓不平衡造成耳痛引起的哭鬧。

最後,潘俊伸醫師建議,三至六個月的寶寶,不妨自行開車帶著他到公園、郊外遊玩。六個月到兩歲的小孩,可嘗試帶他前往遠方旅行,只是不要讓此時期的孩子長時間搭乘交通工具,他們容易不耐煩,這時候則建議準備孩子平常依附的小玩具或是小被子等安撫情緒;兩歲以上的孩子,可試著和他們溝通或是說故事的方式轉移注意力,避免躁動不安。


PART2親子旅遊實戰篇
嬰幼兒玩什麼?怎麼玩?
長期深耕於教養書寫的創作者,同時也是〈2266親子聚會〉創辦人的主婦張尤麗,在孩子出生後沒多久,就帶著小孩到各地進行簡單的小旅行,近則住家附近的公園、郊山都能玩出一套心法;遠至日本、歐洲等國家,也都有親子旅踏的實戰經驗。

張尤麗就她豐富的閱歷向我們表示:「親子旅遊,地點選擇很重要。」家長要視孩子年齡的大小選擇出遊地點,對於不會走路的嬰兒來說,大多時間由父母親抱著、揹著,出遊地點反而不是個大問題。

不過,對於已 經學會走路的寶寶來說,戶外旅遊首先要注意旅遊地點安不安全,最好不要安排在人太多、太擁擠的地方。像是以大安森林公園和社區小公園相比較,她認為社區小 公園反而較適合,這是因為家長能夠輕易看到孩子的蹤跡,也建議盡量找附近設有洗手間的地方、理想狀況最好還有飲水機。

無論旅遊地點在國內或是在國外,無論一天往返還是兩天以上的旅行,許多家長總希望挑一個大人玩得愉快、小孩玩得盡興的雙贏地方。到底是要依大人喜好、還是遷就孩子需要?出門玩,是要跟團旅行(親子團)、還是自助旅行等等疑問?

張尤麗認為:「大 人有判斷能力,而嬰幼兒並沒有判斷能力,他們只是喜歡跟著父母出去玩。」她進一步指出:「學齡前的小孩不管到什麼地方,他都在玩像是追鴿子、撿石頭、撿落 葉或是餵魚等簡單的遊戲,當然有個沙坑就更棒了,然後大人只要晚上開放孩子無限制的跳床和跑跳,他就會跟你說:『太好玩了!』」

畢竟,對嬰幼兒來說,親子旅遊的重點在於親子互動,除了考慮旅遊地點的安全性、衛生性,只要大人做好妥善的行程規劃,學齡前的孩子充分讓他有活動的空間、時間安排不緊湊即可,出遊的目標在於大人小孩皆能玩得盡興,而非玩了什麼地方。

嬰幼兒並沒有判斷能力,他們只是喜歡跟著父母出去玩。


出國旅遊,豐富孩子閱歷!?
再拉到出國這 件事,或許多數人覺得出國可以擴展孩子的視野、認識不同的文化、培養國際觀等,張尤麗表示:「出國其實對小小孩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他只會覺得我是跟著爸爸 媽媽出門、坐飛機、住旅館,其實跟在國內旅遊,坐車、住旅館是一樣的意思,重點在於玩的動作。」別忘了,三歲之前的寶寶幾乎沒有什麼記憶,如前一段所述, 親子旅遊的景點在於大人的選擇,孩子的年齡則是影響行程的安排。

雖然張尤麗在 自己的孩子六個月大時,就帶著他們坐飛機出國旅遊,不過重點還是在於大人的旅遊習慣和喜好。家長如果擅長自助旅行,不妨嘗試帶著孩子來場自助旅行;如果是 跟團,親子旅遊時也建議跟團,不要貿然改變旅遊的方式,無須為了趕流行就帶著孩子進行自助旅行,也不用為了孩子刻意參加親子旅遊團,除非有家長喜歡的景點 再做考慮。

她建議如果是第一次帶學齡前的孩子出國旅遊,先帶著寶寶在國內進行一趟小旅行,搭捷運、坐火車、乘公車,離家玩個一天、甚至數天的行程,就會清楚知道嬰幼兒在外的作息和體力。如果孩子年紀太小,不適合長時間的活動,只要上、下午選定一個景點即可。

此外,帶小孩出遊最好不要到處換旅館,因為換旅館意謂著要搬運行李、徒增負擔,親子旅遊切記將行程簡單化,帶嬰幼兒旅行並沒有想像中的棘手。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9736&prev=19740&next=19735&l=f&fi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