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新生兒黃疸 必要時需暫停餵母乳

黃疸是新生兒留院照護最常見的原因。為什麼寶寶會有黃疸?這會不會有後遺症?需要住院治療多久?能不能哺餵母乳?家長往往滿腹疑問與焦慮,以下便一一解答這些疑惑。


◎什麼是黃疸?
紅血球老化代謝會產生「膽紅素」,經肝臟處理後,排出體外。如果紅血球代謝太快或肝細胞功能不夠成熟、來不及處理,過多膽紅素就會沈積在皮膚和黏膜,使膚色變黃。所以,代謝路徑任一環節發生問題,都可能造成黃疸。


◎為何新生兒易有黃疸?
新生兒血液中的紅血球濃度較高,壽命也比成人短,所以紅血球代謝後產生的膽紅素比較多;再加上新生兒的肝細胞功能還不成熟,無法處理大量的膽紅素,且膽紅素經腸肝循環回到肝臟的比例也較高,所以容易發生黃疸。
多數新生兒的黃疸在出生後第二天開始出現,第五到六天最高,然後慢慢下降,如果黃疸指數都在正常範圍內,並不需特別治療;但若指數過高,則應進一步檢查,找出病因,例如:母子血型不合造成的溶血、紅血球內缺乏某種酵素(俗稱蠶豆症)、新生兒感染,或有肝膽疾病,再針對問題處理。


◎母乳與黃疸的關係?
許多家長擔心,哺餵母乳會不會增加黃疸的發生率?由於新生兒出生後頭2、3天,正是黃疸指數開始上升的起點,此時的母乳分泌量可能尚未充沛,寶寶吃得少,易增加腸肝循環,使膽紅素更形升高,以致容易出現黃疸。
其實,只要增加母乳哺餵的頻率,刺激母乳分泌,有充足的奶水和排便,就能減少腸肝循環吸收的膽紅素,黃疸自然逐漸改善。不過有些新生兒因出現嚴重脫水,為免電解質不平衡造成併發症,還是需要額外的介入治療。若黃疸指數經治療仍無法下降,甚至達到需要換血的標準,則應暫時停餵母乳。
另一種母乳性黃疸較晚發生,可持續一星期到兩星期,甚至3個月之久,其真正原因尚無定論。這個階段,重要的是確定寶寶的健康良好,且排除病理性原因(尤其是肝膽疾病),只要持續追蹤黃疸指數在安全範圍內,不需過度擔心。若有醫療上的考量需暫停母乳哺餵,約2天到3天後,黃疸指數即明顯下降,之後重新哺餵母乳,黃疸指數也不會再上升。


◎黃疸有什麼症狀?如何治療?
一般而言,高黃疸除了膚色變化外,並無明顯身體異狀,但切勿以為黃種人皮膚黃有什麼關係。過多的膽紅素若未經肝臟酵素代謝,可能進入腦組織,使腦部細胞壞死,引起神經病變,留下後遺症,稱為「核黃疸」。在急性期,寶寶會吸吮力減弱、活力降低,繼而出現尖銳哭聲、角弓反張(沿著脊骨的肌肉痙攣,令身體不由自主地向後彎曲,成為半圓形的弓狀。)或痙攣,甚至造成日後神經發展異常,如聽力缺損、手足徐動症等。
其實只要早期發現,積極處理,大多數的新生兒黃疸都可經由簡單的照光治療,讓膽紅素轉換成另一種化學結構物,從尿液排出體外。但少數極嚴重的黃疸需要換血,才能避免核黃疸,若是肝膽疾病引起的黃疸則需手術治療,這些都須由醫師根據寶寶的體重和出生天數來評估,父母親可別貿然把寶寶放在太陽下「照光」,若是曬傷或脫水就得不償失。


◎家長注意事項:
新生兒黃疸看似小問題,實則有大學問。家長在照顧上應特別注意寶寶的餵食情形(吸吮力好不好)、奶量夠不夠(皮膚會乾燥嗎?尿布有沒有分量?體重是否增加?)膚色的變化及大便的顏色,避免接觸?丸或紫藥水等可能惡化蠶豆症的物質,並和醫護人員保持良好溝通,早期發現,適當治療,就能避免遺憾。
(作者為永和耕莘醫院小兒科醫師)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kelly3821589/article?mid=756&prev=757&l=f&fid=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