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引導嬰兒的口腔期發展期

作者:文/郭盈秀
出處:媽媽寶寶雜誌
備註:採訪諮詢/耕莘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賴怡如


掌握要訣‧引導嬰兒口腔期發展
根據理論,嬰兒期的一開始是口腔期,這也是為什麼每個寶寶總是把東西往口裡放,習慣先用嘴巴認識自己身體和探索世界。然而,新手父母更想了解:口腔期其他可能行為?該注意什麼?如何預防和應變處理狀況?這是否對寶寶的未來大有影響?
  
根據佛洛伊德(Freud)的人格發展理論,將人生分為多個發展時期;其中為許多人熟知的「嬰兒口腔期」為0~2歲左右。在這段期間,寶寶主要的探索工具就是「嘴巴」,藉由口腔的任何動作,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進而促使身心的完整發展。

口腔期的簡要進程
從胎兒一出世,本能地哇哇大哭,嘴巴和鼻子大口大口地呼吸著空氣,似乎一開始,就有了口腔的相關行為與反應。耕莘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賴怡如表示,隨著時間推進,寶寶通常都會逐步往不同階段的方向發展,速度有快有慢,因人而異,建議父母無需過於心急。
3個月前:尋乳
新生兒時期,當寶寶的臉頰或嘴角被觸碰時,會產生自然的「尋乳反射」動作,或是本能地會尋找周邊可以啃咬的物品(如包巾等),這可說是最初明顯的口腔動作。
哺餵母乳,是對寶寶最佳的口腔刺激。賴怡如治療師說明,藉由吸吮乳汁飽滿的乳房,除了能補充所需營養,更能「滿足」寶寶此時的「口腹之慾」。
3個月:嘴巴閉合
寶寶因為要喝奶,所以自然學會吸吮的動作。賴怡如治療師表示,大約在3個月大左右,當不喝奶時,寶寶的嘴巴較能呈現閉合的狀態。
4~9個月:舌頭活動
賴怡如治療師表示,寶寶4~6個月大前後,口腔的發展進展到舌頭和臉頰部分。大約在4個月之後,寶寶舌頭能夠上下活動;6個月大時,舌頭能夠左右轉動;8~9個月左右,舌頭能夠左右移動。這些動作,與寶寶的「咀嚼」息息相關,而這項功能大約在1歲左右發展完備。
6個月~2歲:下巴開合狀態
寶寶6個月大,下巴的發展狀態比較穩定;7~8個月左右,寶寶下巴能做些半開合動作,且知道如何收下巴,因此父母可慢慢地讓寶寶練習使用鴨嘴杯喝水;到了1歲半~2歲,再開始使用一般的杯子練習。

手眼協調對口腔期的幫助
寶寶3個月大後,口腔敏感度高,會自動地出現吸吮手指、腳趾的狀況,這是他們認識自己身體的方式,更是口腔期重要的特徵之一。針對此,賴怡如治療師表示,想要進階到如此發展,代表寶寶必須先具備手眼協調的能力。
一旦手眼協調能力養成,建議父母可多加運用此項特質,增加相關刺激,促進發展進程。如:讓寶寶眼睛能看到、注意到感興趣的物品(如安全玩具),然後會持續注視,並且進一步以手去拿取或碰觸,再放入口中探索。唯父母需跟在身旁,隨時注意狀況以應變。

2因素‧進展速度有差異
或許不少父母想問:不同氣質或不同生長速度的寶寶,口腔期的狀況是否也會大不同呢?針對此,賴怡如治療師表示,氣質個性與發展並無直接關係;但不同的生長速度,主要與嬰幼兒能力發展的先後順序有關,有的會按一般歷程、循序漸進養成每項能力,有的受到某些因素影響,寶寶不一定都會經歷到每個階段,自然也可能會出現缺乏某種能力的情況。
1 環境因素
父母給予的某些外在環境因素,在嬰幼兒長時間接觸下,自然會以此為準則,進而養成能力與習慣。因此,賴怡如治療師提醒,父母應提供全面的環境,不要因為疼愛而省略該有的嘗試(如擔心寶寶咬不動或吸收不佳,多給予流質食物);剛開始還可以,長久下來會讓寶寶養成習慣,反而可能不易學會咀嚼的完整能力。
2 人為因素
嬰幼兒猶如海綿和白紙,父母的態度和行為,都可能會忠實地反應在寶寶身上。賴怡如治療師表示,以寶寶邁入副食品階段為例,最理想的狀態是每項食材都應均衡嘗試,如果父母有意無意地表現出負面態度(如皺眉表情),寶寶都能夠從中感覺到這是不友善的,因而想避開,如此便少了某些口腔刺激,對發展或多或少有影響(如偏食,可能影響日後發育)。

3事宜‧安全引導寶寶口腔期發展
好動又好奇心重的寶寶,隨時都可能東抓西抓,把東西放入口中,有時候連父母都難以招架與應付;不想限制發展,但又擔心安全與健康,怎麼辦?賴怡如治療師提出以下安全相關事宜,提供父母做為參考。
1 周遭環境
最基本的,與寶寶有關的周遭環境,切勿堆積或散落危險物品,一定要保持乾淨、安全和無死角,以減少寶寶受傷的機會。


2 保持關注
嬰幼兒尚未有成熟的自我行為能力,父母必須隨侍在側關注著;一有狀況,才能即時反應與應變,將傷害降至最低。就算家中同時有大孩子和小寶寶,父母也不要過於放心而忽略。
賴怡如治療師舉例,以往曾發生弟弟啃著通樂瓶子上的蓋子,姊姊認為他想打開而幫忙,結果弟弟順勢喝下去,造成喉嚨灼傷。除了關注外,也提醒父母,需事先了解寶寶的啃咬物如果被咬開後,裡面的物質是否會帶來傷害。
3 危急應變
除了平日多留意外,父母是否具備危急應變能力,更是重要。賴怡如治療師表示,哽塞是最常發生的狀況,而哈姆立克法是最佳的急救方式,建議父母應該學會較佳,以備不時之需。

原文刊載於2012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詳細文章內容,請至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站www.mombaby.com.tw 閱覽







*******************************************************************
*******************************************************************
我會說...ㄚ!--3個月認知語言
  寶寶不但是能分辨媽媽、爸爸的聲音,也會開始跟人們玩起了ㄚㄚㄚ的發聲遊戲囉!他會從自己的聲音裡,辨別出不一樣的發聲方式,然後不斷重複練習。所以,當我們跟寶寶說話時,他也會ㄚㄚㄚ的,好像是在回應呢!   不但如此,寶寶還會模仿呢!想不到吧!寶寶在三個月大的時候,就會隨著我們唱歌的音調,哼出一段相當相似的聲音來當作回應。這似乎是嬰兒的天生能力,一種對於音樂的天生敏感度;也之所以為何從懷孕期開始,就有胎教音樂;也是為何從寶寶一出生開始,就盡量要能接觸音樂;因為,這都可以強化寶寶處理訊息的能力;並且藉著隨音樂哼起的過程,鼓勵他重複自己所聽到的聲音,作為刺激語言發展的方式之一。 哈!我認得你!   可以確定的,是寶寶對您的一切是非常清楚了!他知道你的聲音、味道、還有摟抱的方式!即使現在寶寶的視覺發展還沒有完全,但他可以用觸覺、聽覺來感受周圍的一切。所以,寶寶記得你的!   而寶寶因為好奇,會開始去發現各種千奇百怪的東西。因此他不僅僅是認得人,還會發現、而且記得會動的、粗粗的、軟軟的東西;也會記得有聲音的、亮亮的東西。這些都是他在探索過程中的發現,而且也記得很好呢! 說說話、玩遊戲   或許,您會覺得跟2.3個月的寶寶說話,是有一點好笑的;可是,根據研究顯示,這段時間的交談,並不亞於10年、或15年後你們彼此的交談。而且這段時候的交談,是有助於寶寶在未來語言上、或交談上的發展和互動,甚至在敏捷度上,也會有相當傑出的表現唷!跟寶寶說說話,只是增加互動的機會,因此,可以是很簡單的唸唸故事、哼哼童謠、唱唱兒歌...,然後不忘豐富自己說話或唱歌時的語調和節奏,因為高高低低、悅耳活潑的聲音,會讓寶寶覺得好有樂趣!   至於玩遊戲,也可以很簡單的囉!牽起寶寶的手或腳,帶他跟著音樂節奏,拍拍手、踢踢腳,除了是幫助大小肌肉的發展,也是發展寶寶的韻律感。還有帶寶寶照鏡子,對著鏡子說話、做表情,讓寶寶對於真人與影像內做認知的連結。或許剛開始寶寶還不清楚鏡子裡的人究竟是誰;可是,可以看到滑稽又天真可愛的表演,寶寶還是不會吝嗇給一個咯咯的笑的!




*******************************************************************
寶貝,聽懂了沒?~嬰兒如何瞭解語言
剛上小學的小表姊對著不到三個月大的小表弟說說笑笑的,只見小表弟不時「嗚、嗚」地發聲,又扭動著身體,逗得小表姊很開心:「小BABY知道我在跟他講話哦!」這個七歲不到的小姊姊如此結論。 小寶寶愛溝通   從小嬰兒的身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人類天生有溝通的需要,所以,當小孩或者大人對嬰兒說話時,他會開合嘴唇,一副對答的樣子。   一歲前的嬰兒(英文「INFANT」一字,乃是源自拉丁文,是「無言語」的意思)正處於發展語文的準備期。雖然他們不會說話,但已具備並展現出某些程度的溝通能力與企圖;他們既能傾聽,也能發聲。   新生兒會以各種方式對語言作反應,例如:會以聽到的語言節奏來扭動身體,也能分辨母親和陌生人的聲音。而三個月左右的嬰兒已能發出「嗚、啊、哦」的聲音,以回報母親或是照顧者的微笑與交談,那是具社交性的。 聆聽為學習之本   在語言發展過程中,理解是先於表達的,因此在學說話的初期,嬰兒會先聆聽周遭的聲音並且嘗試模仿。   實證研究指出,嬰兒不但能分辨人說話的聲音與其他事物所發出聲音的不同,也能分辨母語與非母語。六個月大的孩子對母語的反應,絕對大於對其他種語言的反應。   此外,710個月大的嬰兒喜歡聽一般句型勝過於一些奇怪的語句。有一個實驗可以支持這樣的說法:實驗者讓媽媽以兩種不同的念法念同一個故事。媽媽先念:「灰姑娘住在一個很大很豪華的房子,但是卻黑黑暗暗的,因為他有一個很兇的後母。」然後媽媽又念:「灰姑娘住在一個很大很豪華,的房子但,是卻黑黑暗暗的因,為他有一個很兇的後母。」實驗發現,孩子顯然比較喜歡正常斷句的念法。 經驗累積能量   到底嬰兒是如何瞭解周圍人所說的話呢?這個年齡孩子對語言的瞭解,大部分是依據語言以外的條件,像是所看到的(發話人及其表情),或者是依平衡運動的要素(如聽見聲音時小孩的姿勢)等,在這些要素的複合刺激下,嬰兒將得到的訊息線索,逐漸組織他們對語言的瞭解。   舉例來說,一位母親對著八個月大的嬰兒問:「爸爸在哪裡?」如果地點是在臥室,且嬰兒是坐在媽媽的臂彎裡,那麼這個嬰兒每次都能做出正確的反應。不過,如果地點改變了,且嬰兒是被橫抱著,或媽媽用生氣的語調來問時,嬰兒就不一定會做出瞭解的反應了。所以,往往會出現父母興高采烈地向他人描述小寶貝聽得懂話了,希望孩子當場表演一下時,小寶貝卻給爸媽「漏氣」!   此外,嬰兒還可透過不斷地與人互動,逐漸學習、瞭解周遭聲音的意義。例如:我們對寶寶攤開雙手,微笑說「抱抱」,並隨之抱起寶寶,在重複這種愉快安全的經驗下,嬰兒便能領悟到「抱抱」這個聲音與行動間的關係。 「懂」或「不懂」,都要多跟他說   為了幫助寶寶瞭解語言,在嬰兒周遭的成人(尤其是父母),要常和孩子交談,用抑揚頓挫的語調,重複使用一些簡單的字。這樣可以幫助嬰兒的腦部作複雜的神經聯結工作,以作為將來完整語言發展的預備。 作者:陳銀螢





*************************************************************
寶寶在學我說話
曉仙阿姨和媽媽已經有好一陣子沒見面,今天好不容易抽空聚在一起,聊聊最近發生的新鮮事,兩人不時笑得前俯後仰的。   正當曉仙阿姨說到和同事去東京玩的旅行心得,一旁搖籃裡正玩玩具的仔仔忽然大聲地說起話來:「ㄞˋ-ㄞˋ!ㄞˋ-ㄞˋ!」阿姨覺得很有趣:「你看,仔仔也知道迪斯耐樂園很好玩!」媽媽也打趣地說:「就是啊!話都不會說就知道學人家講『迪斯耐』,說不定將來還非得帶他去玩一趟不可呢!」 寶寶學說話的過程   當嬰兒還很小的時候,他們就會發現,利用舌頭、牙齒可以製造出各種奇怪的「音效」,並且對玩這個「新玩具」樂此不疲。   四個月大的寶寶,已會使用一些母音和子音,拼湊出類似說話的聲音,或許還會出現一些奇怪的、將來不會在他的母語中出現的發音與音調。   到七、八個月大時,寶寶的興趣會從單純地玩自己的聲音,轉而模仿自外界聽到的聲音。寶寶會使用自己母語範圍內的音素來表現,所以,雖是模仿動物的叫聲或玩具所發出的聲音,但也不會模仿得一模一樣。不過,到了這個階段,寶寶便很少會發出在自己生活周遭不存在的語言或聲音了。 模仿,學說話的必經之路   爸爸媽媽所說出來的話語,是寶寶最愛模仿的,這種模仿是寶寶學習語言的基礎。寶寶因為還不能正確地發音,所以會學大人說話的節奏、韻律或整體聽起來的感覺,用自己容易說出的語音,不斷重複。比方,當媽媽說「下-雨」,寶寶或許就說成了「ㄑㄧㄚˋ-ㄑㄧㄚˋ」。   起初,寶寶這樣子的模仿,並沒有傳達自己意思的作用,可是,當寶寶學會區辨音調、開始瞭解在一些固定的情境下,大人會說的話或句子後,他也開始會在不同狀況下,用不同音調的聲音來表達自己的需要了。   寶寶接近一歲時,因為聽覺機能的進步,嘴、顎、舌頭的動作也更靈活,呼吸、發聲構造也較成熟,於是他發出的音節就更準確了。但不同於之前的直接模仿,寶寶經由視野和活動範圍的擴大,以及經驗的學習,他們漸漸瞭解哪些音節是指稱某些事物的聲音,進而產生有意義的溝通語言。 多跟寶寶說話   總之,寶寶的語言學習必須透過模仿,從聽大人的語言,到學會區辨、再發出與聽到的聲音相似的語音,同時以聽覺、視覺來認識外界所發生的各種現象,在把現象和語音連結起來後,才得以學會使用語言。   因此,大人可以多和寶寶說話,讓孩子有更豐富的語言學習材料。別以為他聽不懂而興致缺缺,因為早在寶寶只有1012週大的時候,他就會對外界或別人的聲音有所反應,尤其,對愈是熟悉的人,像爸爸媽媽,他的反應愈多。   就算寶寶聽不懂你到底在說什麼(其實就像你也聽不懂寶寶到底要說什麼一樣),你們的對話還是可以在抑揚頓挫的音調中進行,親子間的情感還是可以順暢交流!

作者:帥文慧





***************************************************************
咿咿呀呀學說話 談幼兒語言的學習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基本橋樑。當寶寶還不會說話之前,是透過傾聽,或是以哭、微笑等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等到寶寶發出第一聲有意義的單字,那是經過前期經驗的累積,才能正確表達出來的,所以千萬不能小覷幼兒語言學習的重要性。
語言能力的學習
語言能力從模仿中建立
寶的語言學習能力可是很強的,而且從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默默學習了。語言一開始的學習,是從模仿中建立基礎,所以多多與寶寶說話,讓他聽到你的聲音,他就 會有語言印象。等到寶寶三、四個月大後,會有反應式的聲音;約五、六個月大,開始會利用不規則的聲音如「啊」、「咿」與外界溝通,媽咪可模仿寶寶發出的聲 音,通常寶寶聽到你的回應,會高興地「咯咯」笑了起來,這就是與寶寶之間最好的溝通!
語言能力從遊戲中培養
教孩子說話不必太刻板,媽咪可以從小遊戲中,讓孩子自然地學習說話的樂趣與意義。

1.
聲音動作的吸引:以唱兒歌、唸童謠或說故事的方式,加上比手畫腳的手勢,吸引寶寶的興趣,
  並輔以簡單易懂的敘述方式,讓寶寶很快地融入其中。
2.
圖片物品的吸引:鮮豔的圖書繪本、生活周遭可見的物品,常吸引寶寶的目光,媽咪可以藉由看
  到圖片、物品,就講出正確名稱,加強寶寶的語言與物品之間的關聯性。
3.
聲光玩具的吸引:利用聲光玩具,讓寶寶記憶不同物品發出的不同聲音,並學習辨別。 語言教導的正確觀
親自和孩子說話
現在繁忙的社會,保母取代媽咪帶孩子已經不稀奇了,而外籍保母又十分普遍的狀況,朝夕相處,造成孩子的發音怪異,入學後不容易融入校園生活;或是父母沒有時間陪小孩子玩,就放電視、CD 讓孩子學習,缺乏互動的回饋,也會讓孩子的語言能力落後。
多與孩子說話是讓孩子學習語言的基本要件,所以父母經常與孩子對話、玩遊戲,對孩子的語言學習才有幫助,而不是將孩子丟給保母,依賴電視、教學 CD,這會讓孩子未來的學習之路更辛苦。
詞語要正確
孩子初期學說話時,發出的「狗狗」、「黑黑」的疊字詞讓人覺得很可愛,不過父母在教導或回應時,不要以疊字詞讓孩子誤會這才是正確的語言,應讓孩子明白正確的用語,並正確的表達出來。
發音要矯正
孩子講話「臭奶呆」,聽在大人耳裡或許很可愛,但是記得還是要矯正孩子的錯誤發音,因為如果固定之後,就很難改正,但是記得不要太急切而矯枉過正,以免造成小孩的心理壓力而不敢說話,反而失去學習的機會!
耐心與鼓勵
子的語言發展是有階段性的,因此需要父母耐心地指導。例如剛會講句子的小孩,有時急著要表達時,可能會發生結巴的情況,此時可以鼓勵他慢慢講。孩子想要表 達時要適時地輔助他;當孩子表達不清楚,以鼓勵的態度取代嘲笑或發怒。讓孩子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充滿自信,學習才會更有成效。
叮嚀
孩子在學習說話時,良好的環境是最重要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記得一定要謹言慎行,不然孩子有樣學樣,若學到負面的用語,屆時想要改掉,可就更困難了!






******************************************************************************

教0歲寶寶說話就是這麼簡單 
如何教寶寶說話?爸媽與寶寶的日常互動就是在教寶寶說話。雖然寶寶要到
1歲左右才能說出理解其語義的詞,但這之前的一年裡,他已經開始為日後開口說話做準備。

Part1 寶寶如何學說話?
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與身邊的人交流,寶寶就真正開始脫離嬰兒期。語言的表達就是說話,它和寶寶的學習和思維能力密切相關,能夠很好地與他人溝通對寶寶一生助益很大。
寶寶的語言準備階段
不少寶寶在12個月大時說出了第1個理解其確切意思的詞。在這之前的一年裡,他們都在為這一刻做準備。他們咿呀作語、咕咕噥噥、哼哼哈哈練習著發音,逐步學習著對發音的控制。與爸媽、照顧自己的大人進行的日常互動中,發展語言的理解能力,把詞的發音和詞的意思聯繫起來,並通過這種互動,學習構成一個句子的語法規則。
一歲前寶寶發音的順序《插圖:母音圖a o e I u V樣圖已有》
03個月)簡單發音階段:3個月時會發較多的母音,如:a,e,i,o,u和少量輔音m,h
48個月)連續音節階段:會發的輔音增加;而且出現重複的連續音節。寶寶會發出ma-mapa-pa的聲音,其實並不是叫爸媽,而是前言語階段的發音現象。
912個月)說話萌芽階段:會發更多的聲音和不同音節的連續發音、變換音調,還能模仿成人和學習新的發音。有些發音和具體事物聯繫,有確切的語義,說出第一個理解語義的詞語。

寶寶說話的時間因人而異
和其他發育項目一樣,寶寶會說話的時間也是有個體差異的。有的寶寶早在9個月就會說話,而有的寶寶快到2歲才會說話,一般來說平均年齡是在14個月。只要寶寶的語言發育能力符合月齡的標準,爸媽就不用太擔心。大部分寶寶在1歲時已經瞭解不少詞的意思,他們懂得的詞要比會說的詞多得多。
小寶寶對音調的理解超過對詞的理解,但理解力和表達力同步要到1歲半。寶寶是通過「聽」來學說話,在寶寶能說出有意義的話之前,其實已經能懂得不少大人們說話的內容。
聽音調察覺父母的語意
雖然寶寶無法全部明白你所說的每句話的意思,但卻能根據爸媽說話的語氣和音調,知道你是在表揚他還是在批評他。對於月齡小的寶寶來說,對音調表達出的情緒的理解掌握超過對詞的理解。因為音調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為引起寶寶興趣,我們的音調常常是上揚的;安慰寶寶時,大人的音調是下滑的。
一般來說,寶寶從9個月就開始獲得語義,也就是說開始理解大人們說的一些話,例如知道過來、丟掉等意思。到1歲時,寶寶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開始互相聯繫起來。1歲半之後,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達到同步,能說出他想說的話,表達明顯順暢。


Part 2 爸媽如何教寶寶說話
良好的親子互動是寶寶學說話的最好方法,爸媽和寶寶互動的品質和頻率決定寶寶日後溝通能力的好壞。
常聽到爸媽對他說話的寶寶要比不常聽到的寶寶懂得的詞要多得多。在照顧寶寶時,爸媽是否熱情地與小寶寶交談,在寶寶學說話的過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爸媽教寶寶說話的形式
1.為寶寶示範
首先要讓寶寶的注意力集中在這個物品、這件事情上,然後說出名稱,使用結構簡單的短語。要選擇正在做的或者寶寶正在注意的事情。比如餵寶寶吃蘋果時,就可以說「蘋果」,或者用一個短語「這是蘋果」。為了便於寶寶理解語法規則,要使用簡短的句子。
但並不是指不要對寶寶交待來龍去脈、前因後果的長句子。有時對寶寶說一些長句子,能讓寶寶較早學會使用複雜的句子。

2.重複說幾遍
可以重複或者大聲強調想要寶寶學習的詞語,比如:「這是蘋果。蘋果。」一個詞要重複很多遍後,寶寶才能理解並且記憶,最後自己說出這個詞。
對寶寶重複相同的話、唱同樣的歌、唸相同的歌謠,這一切都能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自然發生,而且能有強化的作用。豐富的語言輸入量是非常必要的。
3.幫助寶寶說出想說的話
寶寶在「咿咿呀呀」時其實他很想表達,但想說又不會說,可以幫助寶寶把他想說的話說出來。認真聽寶寶「說的話」並替他說出所想。除了可以發展寶寶的語言能力外,其實這也是一種很積極的回應,能給予寶寶很大的鼓勵,讓他更想學習。例如當寶寶手指著蘋果咿呀時,就可以說:「噢,這是蘋果。寶寶想吃對不對」。
擴展用法其實是很好的提升寶寶認知的方法。擴展時可以用「描述」、「比較」等方法。可以描述事物的顏色、形狀、大小等。例如說:「蘋果,紅色的蘋果。」、「比草莓還大的蘋果」、「又圓又好吃的蘋果」,通過這些語言都可以讓寶寶瞭解事物的性質,提升寶寶對事物的認知,增加辭彙量。

喜歡用兒語教寶寶說話好嗎?
一般來說,寶寶比較偏愛自己的照顧者——媽媽的聲音,因為伴隨著媽媽的聲音,寶寶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很多媽媽也傾向使用兒語來和寶寶交流。兒語一般具備較高水準的音韻、較大的音頻範圍,且多樣化和音調誇張,單詞重複。月齡較小的寶寶比較偏愛具備這些特點的聲音。兒語常和媽媽一起出現,讓寶寶感覺良好。
此時,如果媽媽傾向兒語來與寶寶交流,那麼爸爸可使用正常的大人語言,減少使用兒語,讓寶寶的語言有不同的刺激。
長期兒語是不好的喔!
兒語的結構比較簡單會影響寶寶接觸必須學習的語法結構。除了發音、詞語意思的理解外,寶寶學說話也要學習符合規則的語法結構。
通常爸媽以為兒語對寶寶來說比較簡單,寶寶更易理解,其實,寶寶像是一張白紙,輸入什麼就能接受什麼。最好在五、六個月之後就及早給予寶寶正常的、優美的成人語言,在他大腦中留下印記,促進他的智力開發。
因為,當寶寶聽到的辭彙越多,學會說話越早,因為每天能聽到許多辭彙能幫助寶寶發展語言。
寶寶會說話,不僅是指能發出聲音,而且還指的是寶寶理解詞語或句子的意思後說出表達自己意思的話。如果過度使用兒語,反而會限制他的學習空間。

讓寶寶掌握語義的方法
要讓寶寶可以將所聽到的一切和事物、行動聯結起來。爸媽直接對寶寶說話是比較好的方法,寶寶聽到的話一定要配合情境,也就是說爸媽正在對寶寶說的話必須是正在發生的事情,當然首先要引起寶寶的注意,注意了才能聽進去,明白意思。還要激發寶寶回應自己,互動交流才是學習語言的最好方式。
在寶寶還沒有學會說話以前,他的回應可能是咿咿呀呀、身體姿勢和表情。爸媽要學會察言觀色,對寶寶的行為、情緒保持敏感,就能和寶寶互動,抓住和保持寶寶的注意力,好好學習語言。



Part 3教寶寶說話的技巧
語言的材料分佈在日常生活中,爸媽要做的是「花時間」。寶寶身處的語言環境十分重要。其實語言環境的安排並不需刻意,在日常例行的活動中,就有很多教寶寶學習說話的機會。
爸媽在照料寶寶吃喝,陪伴寶寶玩耍時都能教寶寶說話;也可以對寶寶說說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對寶寶說當下正在發生的事,這是為了讓寶寶把他看到、聽到、摸到、聞到、嚐到的東西和爸媽所說的話聯繫起來。這些例行的活動,有的甚至每天都會發生,在不斷的重複中寶寶發展著他的理解能力。

smart point
:如何讓寶寶理解的辭彙增加?
一是讓寶寶能夠有能力對發音有良好的控制;另外就是認知的提升。認識的東西越來越多,並且把發音和認識的東西搭配起來,辭彙就增多了。

如何抓住寶寶的注意力
其實和大人一樣,寶寶也是對感興趣的東西才樂意去學習。但到底什麼東西是寶寶感興趣的呢?讓寶寶帶領你是很好地瞭解他的方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伴隨肢體動作的語言要比光有肢體動作更能保持寶寶的興趣。
把寶寶抱在懷裡,即便只是在房間裡隨處轉轉,他也會對某些東西表現出想知道的傾向,這個時候爸媽就可以用語言為寶寶介紹。
隨著寶寶會坐、會爬以後,可以探索的範圍更廣了。當他坐著把玩某樣東西時;四處翻看東西時,爸媽們都可以順著寶寶的思路對他說話,和他互動。只要寶寶在聽,就可以不斷和他說話、和他玩,注意語言和身體姿勢都要聚焦在他正在注意的東西上,不要叉開話題說其他事。
注意觀察寶寶的反應,他會用微笑或肢體語言告訴你——他是否很享受和你的互動。如果他表現出不開心,或者疲倦,爸媽應該就此打住,不要強迫寶寶做他不喜歡、沒興趣的事情。
如何讀懂寶寶的心思
在寶寶還不會說話以前,經常使用非語言的姿勢去表示他的願望和需要。
1歲以前,寶寶通常採取「指向」、「給予」、「展示」、「求助」等身體姿勢與發聲示意相結合來做某種表達。這時候,也是與寶寶互動的好機會,代替寶寶說出他此刻用姿勢表達的話,也能發展寶寶的語言理解能力。
要瞭解寶寶的意思其實並不難,多把注意力放在寶寶身上,傾聽他的咿咿呀呀和咕噥,與寶寶交流時要注視他的眼睛,面對面能夠更好地溝通。


PART4 不同月齡方法大集合
0~6個月
3
個月大時寶寶聽到聲音會不會轉頭朝向聲音發出的地方?如果感覺異常,應找醫師檢查,寶寶3個月大時已經會根據音調和語氣來猜測爸媽的喜怒情緒。5個月時會發出更多不同的聲音,會尖叫、大叫、大笑,一直玩發音的遊戲。6月個時則非常喜歡在睡覺前玩發音遊戲。
越鼓勵越愛學
快樂的環境是寶寶最佳的心理成長環境,要讓寶寶覺得學習語言是件快樂的事情,寶寶才會更有幹勁。爸媽在寶寶玩耍成功時、進步時,都要適時地讚美寶寶,可以通過擁抱、微笑讓他知道你很重視他,很喜歡和他講話。

與寶寶分享他的快樂是對寶寶認知活動和語言發展最佳的回饋和強化,這會讓寶寶自信滿滿,當然想要繼續學習新東西。寶寶心理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依賴性,他無法自己給予自己肯定,因此來自親密照顧者的鼓勵是他學習的重要動力。
爸媽可以用來教寶寶說話的方法:
*讓寶寶多看、多摸、多感覺。
*指導寶寶聽各種聲音,音樂、玩具的聲音、家裡其他能發出聲音的東西。
*爸媽可以咯吱寶寶癢癢,讓寶寶愉快地笑出聲音來。
*一邊唱童謠一邊抱著寶寶散步。
*要給寶寶看到的東西,要放在他的視線高度,距離2030公分。
*對不太會發音的寶寶,媽媽可以對寶寶多發一些簡單的母音。
*爸媽和寶寶可以臉對臉,讓寶寶多看爸媽是如何發音的。
*媽媽拿著玩具娃娃,假扮娃娃對寶寶說話。寶寶喜歡會動的東西,可以使用手偶娃娃一邊說話一邊動。
*多多呼喚寶寶的名字。
*寶寶發「啊啊」、「嗚嗚」時,媽媽可以立刻回應寶寶「寶寶想說話啊~」。媽媽高興傾聽,寶寶會更想說話。
*運用較多的形容詞;喜歡對寶寶述說事情的原委,告訴寶寶來龍去脈;不只是簡單地對寶寶說行或不行;在說話的同時運用更多的肢體語言。


612個月大
6
12個月的寶寶表情豐富,喜歡別人逗他。可以重複發出輔音和母音相結合的音節。寶寶會伴隨著身體的運動時而出現咿呀作語,這表示寶寶處於很舒適的狀態。能發出更多的母音和輔音,發音器官得到練習,並發出母音和輔音相結合的音節。
幫助寶寶傾聽是非常重要的任務
寶寶是從「聽」中學說話,也必須學會聽。聽辨各種聲音的不同也和說話能力密切相關。可以隨時提醒寶寶注意周邊環境中的聲音。例如:時鐘的聲音;拍手的聲音;爸媽還可以敲擊不同材質的東西讓寶寶聽一聽。
給寶寶聽音樂,特別是古典音樂也可以促進寶寶的語言發展,特別是語言理解能力,因為掌管語言理解力與音樂理解力的大腦區域是同一個區域。早早讓寶寶聆聽、接觸品質好的聲音,耳濡目染,不斷滲透,可以為寶寶日後奠定良好基礎。
爸媽可以用來教寶寶說話的方法:
6個月出現發聲,接著傾聽的舉動,表示寶寶想積極參與和爸媽的互動,爸媽要注意傾聽和回應。
*可以多多玩躲貓貓、捉迷藏的遊戲,寶寶明白物體恆存的道理後才會學會給物體進行語言上的「命名」。
*給寶寶敲弄、搖晃、拉扯後能有反應和效果的玩具,讓寶寶明白因果關係,發展他的理解力。
*媽媽發音,讓寶寶看著自己的臉學習。
*媽媽發出哇哇的聲音時,可以把寶寶的小手貼放在自己的臉上,然後把自己的手放在寶寶的臉上,一邊拍一邊發「哇哇」,看寶寶是否會發「哇哇」並配合媽媽的動作。
*利用圖畫書和寶寶說話,讓他想起看到過的實物。
*讓寶寶照鏡子,照鏡子時寶寶會發出比平時更多的音。
*說到什麼時,就幫助寶寶用手比劃出來。
*幫助寶寶說出他用手勢、姿勢指示的東西名稱。







*********************************************************************************

口腔期(零~一歲半)的教養提示

馬偕紀念醫院兒童心理科主治醫師 臧汝芬

口腔期的名稱是沿用佛洛以德的口腔心理發展階段,指的是寶寶出生後到十八個月左右,此階段的寶寶在大肌肉的發育上,已經過翻身、坐好、爬行到可以自己走路,小肌肉已可以抓握東西、疊積木。在語言發展上,已經過了非語言溝通的階段,指東西、用哭表達需要到開口叫爸媽,單字一個一個出來等;在處理及社會性方面,已開始可以用湯匙、聽簡單指示做些事情。

表達需要 尋求刺激
父母在這個階段看到寶寶從躺臥狀態,進展到爬行,再進展到走路,心中的喜悅,難以言諭。但是另一方面,又發現小寶寶非常調皮,東摸西摸、沒有危險的概念,專門挑選危險的東西玩,譬如插頭、刀子、火,又爬上爬下的,如一會兒爬上沙發或床上去跳個不停,沒多久又跳上床上;橫衝猛撞,一下子撞到頭,一下子撞得全身傷痕累累。做母親的也無形中發現,自己會常常把「不要」擺在嘴邊,一下子「不要動插頭」、一下子「不要跳」,母親變得神經緊繃,無形中提高聲量,動輒命令小寶寶。

原來是小寶寶開始會走路了,他想表達自己、想尋求刺激,東摸摸、西碰碰,開始去探索母親的底限。如果恰巧身邊的寶寶剛好又是氣質特別難帶的小孩,母親很快就發現許多互動上的問題,譬如吃飯很不乖,要媽媽到處追著去餵,不願坐在位子上吃、吃飯要吃很久,或者乾脆把飯含在嘴巴中,久久不吞,當媽媽生氣了,要強迫寶寶吞下時,他又全部吐出來。

上床時不易乖乖睡覺一定要跑來跑去,跑到筋疲力盡,才肯入睡;或是睡覺前毛病特別多,一下子抓頭、一下子要喝水、一下子要媽媽幫他抓背;或者有些媽媽會發現這些氣質較特別的寶寶,會在家玩玩具時,玩不久就要換新的,有時他們不是在玩玩具,好像是在摔玩具或破壞好好的玩具。媽媽想做點家事,寶寶一下子就不耐煩自己玩玩具,忽然間要不是破壞了家中的各種東西,不然就是哭鬧,要媽媽帶他出去;或者是愛偷跑進廁所玩水。

每次洗澡要玩水玩很久,偏偏大多數的媽媽怕孩子洗澡太久會著涼,而寶寶卻每次與母親作對;或者有些寶寶,明明媽媽準備了好多玩具給寶寶玩,但他卻喜歡玩開關,電視一下子打開、一下子關掉,收音機、電腦也是一樣,一天下來,母親會覺得寶寶好像故意在製造麻煩,開始是忍耐,沒多久,許多媽媽開始性情改變,變得失去耐心而無意中喜歡處罰小孩、限制小孩,甚至有些母親開始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因而心理與生理上也出現許多焦慮或憂鬱的症狀。

了解寶寶先天氣質
選擇適合的方式教導

快樂迎接孩子各項挑戰
總之,中國父母很怕寵壞小孩,專家們不會鼓勵父母溺愛孩童,但是我們會在此呼籲父母,要在寶寶第一次踏入社會的重要階段中,了解寶寶的天生性情,相信寶寶不是故意亂來的。此外,父母需提醒自己多去聽些親職教育或行為管教的課,把自己對寶寶的愛,儘量用最合宜的管教方式表達出來,使寶寶的情緒得到滿足,使寶寶不適應的氣質,慢慢被改變,讓寶寶因著父母的努力,可以快快樂樂地迎接寶寶後來一生的挑戰。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1264&next=1208&l=f&fid=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