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產後護理

加強子宮按摩,促進子宮復舊避免產後大出血。

方法:先解小便排空膀胱後,平躺並屈膝,以鬆弛腹肌張力方便按摩子宮,並先輕壓小腹測出子宮底高度的位置,在用手掌輕按住子宮以環形方向按摩,以促進子宮的恢復,防止產後大失血。

子宮高度變化:剛產後子宮高度約在肚臍,每天約下降一橫指,自然生產者約十天左右,子宮會下降至骨盆腔而致無法摸到它。
觀察惡露,以判斷是否產後大出血。

惡露為產後子宮分泌物,包括血液,蛻膜碎片,白血球,粘液。產後約1~3天為紅惡露。

產後約4~10天為漿惡露。產後約10至4星期為白惡露。大小便後以溫水作會陰部沖洗,減少刺激,避免感染。惡露結束後即不用再沖洗。

會陰傷口自我照顧方法
產後應以消毒好的衛生棉,遮護會陰以吸收惡露,並隨時更換,且大小便後可以用溫開水由前往後之方法沖洗會陰部,保持會陰部清潔乾爽,以減少會陰部受惡露之刺激產生不舒適,並促進傷口之痊癒及預防感染。因產後之子宮頸尚未密合,勿作陰道內沖洗,會陰傷口一般不須拆線,線頭自然會脫落。

採側坐或側臥,減少會陰傷口的壓迫,採併腿方式下床避免拉扯傷口
何時沖洗:每次大小便後、更換產墊時均需沖洗,沖洗至無惡露止,至少10-14天。

沖洗液:為煮沸過之溫水。
沖洗方法:坐馬桶,採上身向後傾斜姿勢,沖洗液由上往下沖洗會陰部,沖洗器瓶口勿觸及會陰部,沖洗後以衛生紙由前往後擦拭。
更換產墊:取產墊時勿觸摸內層,由前往後放,勤換產墊。

剖腹傷口自我照顧方法
產後使用束腹帶或束褲固定傷口,不需拆線者:出院當日醫師換藥後,以紗布敷蓋傷口保持乾燥亦不須換藥,於5-7天後拿下紗布和美容膠布即可淋浴。需拆線者:醫師拆線後,以紗布敷蓋傷口保持乾燥亦不須換藥,於5-7天後可拿下紗布及美容膠布並可淋浴。有結痂者勿用手抓,讓其自然脫落。約10天左右傷口表皮癒合後才可淋浴,可用免縫或透氣膠布貼於傷口上,以減少結痂妨礙美觀。

產後返診時間
自然生產:產後42天返診。剖腹生產:手術後第7天返診,產後42天返診。
確實執行產後運動,促進子宮復舊、促進會陰肌肉收縮、促進血液循環、及強化腹肌收縮力。

注意事項:應先排空膀胱,穿著寬鬆衣褲,躺在平板床上執行,剖腹產者滿月後才可作腿部、臀部、收縮陰道、收縮子宮、腹部等運動。
服用生化湯之相關問題

生化湯由當歸、川芎、桃仁、炙甘草、黑薑等五味藥組成,具有補血、活血、化血、調和藥性、及止血化瘀的作用。
自然生產在產後24小時才吃,服用約7-10天左右。剖腹生產在產後 3~5 天才吃,服用約14天左右。

注意事項:
※服用西藥子宮收縮劑時,應避免同時服用生化湯。
※出血量增加時,應及時停止服用,避免導致大出血。
※建議感冒痊癒後才服用。

資料來源http://www.wretch.cc/blog/tinchen0220/11624723







********************************************************************************

預防乳腺炎 避免乳汁淤積、乳頭損傷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為什麼經歷生產的劇烈疼痛,現在還要承受小孩吸奶的痛,甚至比生產痛還要難受 呢!」這是許多新手媽媽的心聲。很多準媽媽都想像自己產後能有母子安祥喜悅的哺育畫面,但實際上好像不是那麼回事,而感到失落。其實乳腺炎是乳房細菌感 染,通常發生在哺乳媽媽身上。
哺餵母乳產生的疼痛原因可分為乳腺炎和乳腺管阻塞。乳腺管阻塞的表徵是乳房有漲痛的硬塊,表層的皮膚有時是紅的,類似乳腺炎的皮膚表層但比乳腺炎輕 微,通常在24到48小時內消失,不需任何治療。乳腺炎通常會伴隨發燒而且疼痛更強烈,可分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發炎,因細菌感染而造成發炎情況時,患者會 伴隨有畏寒、發燒、患處紅腫、脹痛等症狀;而非細菌感染造成的發炎,患者通常不會出現發高燒症狀。有時乳腺炎和乳腺管阻塞不太容易分辨兩者都有疼痛的硬塊 及乳房硬塊,一個阻塞的乳腺管可能會演變成乳腺炎。
「乳腺阻塞處理方法」:多休息,因太累很容易塞住。減少吃脂肪的食物,因乳腺易被脂肪結塊才會塞住,所以少吃點含脂肪高的食物,連牛奶都要少喝。盡 量親餵寶寶,因手擠及使用吸乳器排空乳腺效果較差。泡澡或是乳房熱敷5至10分,脂肪受熱軟化乳房組織,利用此時儘快親餵寶寶,可減少不適感。攝取卵磷脂 可乳化脂肪讓乳腺順暢。
「乳腺炎處理」:其感染源以金黃色葡萄球菌,A、B群鏈株菌,嗜血桿菌為主,通常以口服抗生素治療為主。如果已出現化膿,有時需要以局部麻醉做切開 引流,此時期應暫時停止哺乳,所排出的乳汁應丟棄,等到完全治療好,才可開始回復哺乳。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提醒哺餵母乳的婦女朋友,預防乳腺炎的關鍵在於 避免乳汁淤積,防止乳頭損傷,並保持乳頭清潔。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8744&prev=18767&next=18732&l=f&fid=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