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懷孕與疫苗注射相關注意事項

死菌活菌與減毒疫苗
   一般醫學界公認預防疾病最好最符合經濟效益的方式就是疫苗注射, 孕婦和一般人一樣, 可能感染各種疾病, 所以在某種特定疾病流行期間或原先所注射疫苗已超過保護時效時, 也有注射疫苗的必要. 但由於考慮到疫苗可能對寶寶有潛在的傷害性, 所以有某些疫苗孕婦是不宜注射的, 而有些孕婦則可安心注射, 列舉如下:
活菌減毒疫苗: 是將活的細菌以熱或特殊處理降低其毒性製成, 理論上此種減毒活菌有可能隨著母體的血流進入胎兒體內造成感染. 雖然母體事後所產生的抗體有可能幫助胎兒對抗病菌, 但仍有潛在胎兒先天性感染造成異常的可能, 所以並不建議孕婦接種此類疫苗.
死菌疫苗: 此種疫苗是將細菌殺死注入人體, 藉以刺激免疫系統產生抵抗力. 因此種疫苗是由死菌製成, 所以對胎兒沒有感染力, 孕期可安心注射.
類毒素疫苗: 此種疫苗是由細菌所分泌的類毒素製成, 所以不含細菌, 沒有感染胎兒的可能, 所以孕期也可以安心注射.
 活菌減毒疫苗
(孕期不可注射之疫苗)
死菌疫苗
(孕期可注射之疫苗)
類毒素疫苗
(孕期可注射之疫苗)
細菌卡介苗(BCG, Bacille Calmette-Guerin)
  • 霍亂(Cholera)
  • 百日咳(Pertussis)
  • 鼠疫(黑死病,plaque)
  • 肺炎雙球菌(Pneumococcus)
  • 副傷寒(Typyoid)
  • 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Hib
  • 白喉(Diphtheria)
  • 破傷風(Tetanus)
  • 炭疽病(Anthrax)
病毒
  • 麻疹(Measles)
  • 腮腺炎(Mumps)
  • 口服型小兒麻痺疫苗(Poliomyelitis, 沙賓口服疫苗Sabin)
  • 德國麻疹(Rubella)
  • 水痘(Varicella)
  • 黃熱病(Yellow fever)
  • B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
  • 注射型小兒麻痺疫苗(Poliomyelitis, 沙克注射疫苗Salk)
  • 狂犬病(Rabies)
 
註: 若遇到疾病大流行或孕婦本身有急迫感染的可能性, 仍應以母體的健康保護為考量, 個案處理, 而施予必要之預防注射. 若有特殊疑問, 可洽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特殊疫苗個論德國麻疹疫苗(Rubella)
   孕婦在懷孕初期得到德國麻疹, 有很高的機會胎兒會受到感染而生下患有多重先天缺陷的嬰兒( 智能不足, 視障, 聽障, 先天性心臟病等..) . 所以應在懷孕前注射德國麻疹疫苗預防感染. 衛生署會替國中女生注射德國麻疹疫苗, 但德國麻疹疫苗的效果約可持續十年左右,注射疫苗已超過此期限的想生育女性,可別忘了再次檢查抗體效價,若有抗體不足者要及早追加一劑疫苗。在疫苗注射後三個月以內都應該避免懷孕。
不過在實際上,卻常常發生孕婦誤打德國麻疹疫苗的情形,有些是醫護人員的疏忽,有些是接種時不知道已經懷孕了。雖然懷孕初期的德國麻疹感染,可能會造成胎兒畸型。可是到目前為止,在全世界文獻的報告上已經有超過兩百個在懷孕前三個月接種德國麻疹疫苗的案例,結果還沒有出現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的情形。所以一般建議,這種誤打的情形,不一定要施行人工流產。不過還是必須與家屬詳細解釋,因為兩百多個例子並不能絕對保證以後所有的個案都沒有問題。如果家屬不願意冒任何風險,也可以施行人工流產。
口服型與注射型小兒麻痺疫苗
口服疫苗雖然方便, 但因為口服劑型為活菌疫苗, 有可能在服用後穿過胎盤影響胎兒或母體本身遭到感染
(約1/300萬的機會有小兒麻痺症狀出現). 所以可以注射型小兒麻痺疫苗(死菌疫苗)取代, 唯一例外的狀況是母體有立即遭到感染的危險(如大流行時), 可冒險以口服劑型接種.
水痘疫苗
孕婦在懷孕時,尤其是第
13-20時感染水痘,更可能造成約1-2%機會產下先天性水痘症候群(視網膜炎, 腦皮質萎縮, 水腎, 皮膚及下肢萎縮)的嬰兒。如果孕婦在生產前5天或生產後2天之內出現水痘皮疹,則可能造成死亡率相當高的新生兒水痘症(腦膜炎及肺炎)。但水痘疫苗是活菌疫苗, 所以孕婦不宜接種. 若您計畫懷孕又沒得過水痘, 可在準備懷孕前三個月施打水痘疫苗以策安全.
黃熱病 (Yellow Fever)
去某些國家旅行須有注射黃熱病疫苗的證明(可參考美國CDC網頁中之資料(英文), 內有世界最新的疫區資訊, 其中Cholera 是霍亂, Yellow Fever是黃熱病, 或由鄭維理醫師所整理的中文資訊), 若非必要, 最好等懷孕結束後再前往, 若非去不可, 孕婦仍可考慮注射疫苗.

破傷風疫苗(Tetanus)
在國外, 若您十年內未接受破傷風疫苗注射(即使小時曾接受注射, 但保護力會隨時間消失), 懷孕時醫師會為您再注射一次破傷風疫苗. 在孕期注射是很安全的, 不會影響胎兒請放心. 注射破傷風疫苗有時會合併白喉疫苗(Diphtheria)注射合稱Td疫苗做為預防白喉和破傷風的輔助免疫(小孩子注射的是白喉, 破傷風, 百日咳三合一疫苗簡稱DTP, 但大人不容易感染百日咳, 所以只注射Td疫苗)

B型肝炎疫苗
B型肝炎經由血液與體液傳染,可造成慢性感染,並進行至肝硬化與肝細胞癌。生產周期的母子感染是造成慢性B 型肝炎帶原的重要原因,性行為則是成人的B 型肝炎感染的主要原因,由於B型肝炎疫苗可有效預防B型肝炎, 所以血液中若無B型肝炎抗體, 可考慮接種B型肝炎疫苗, 但B型肝炎疫苗疫苗接種, 一般有兩種時間表可供選擇: 1.  六個月內接種三針: 0、1、6月. 2. 十二個月內接種四針: 0、1、2、12月. 為達完全保護效果,必須完成三劑或四劑全程接種, 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來保障免受感染。所以女性常發生注射到一半發現自己懷孕的狀況. 由於B型肝炎疫苗是死菌疫苗, 不會造成胎兒感染, 所以懷孕期間仍可放心繼續將剩餘的劑量注射完畢.

流行性感冒疫苗
流行性感冒的症狀比一般感冒要來得嚴重, 併發症的機率也較高, 且容易感染各年齡層的人, 所以常出現一個家庭中同時互相感染的狀況. 所以一些高危險群, 如
65 歲以上老人, 慢性心肺疾病患者, 醫護人員, 孕婦, 等都有注射流行性感冒疫苗的需要, 注射劑數為一年一次, 多在秋冬流行性感冒盛行時注射, 保護時效約為一年左右.
附錄: 寶寶出生後需注射之疫苗介紹
接種年齡的症狀接種疫苗接種次序接種途徑備註
出生24小時內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一劑肌肉母親HbeAg陽性或HbsAg >2560時接種
出生24小時後卡介苗一劑皮內 
出生滿3-5 天B型肝炎疫苗第一劑肌肉 
出生滿1個月B型肝炎疫苗第二劑肌肉 
出生滿2個月百日咳,白喉, 破傷風疫苗(DPT)第一劑肌肉 
 小兒麻痺疫苗第一劑口服 
出生滿6個月百日咳,白喉,破傷風疫苗(DPT)第三劑肌肉 
 小兒麻痺疫苗第三劑口服 
 B型肝炎疫苗第三劑肌肉可與百日咳白喉破傷風疫苗,小兒麻痺疫苗同時
出生滿9個月麻疹疫苗一劑皮下 
出生滿一年3個月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之混和疫苗一劑皮下 
 日本腦炎疫苗第一劑皮下每年3 -5月接種
(隔兩週)日本腦炎疫苗第二劑皮下 
生出滿一年6個月百日咳, 白喉, 破傷風疫苗(DPT)追加肌肉 
 小兒麻痺疫苗追加口服 
生出滿二年3個月日本腦炎疫苗第三劑皮下每年3 -5月接種
國小一年級白喉破傷風疫苗追加肌肉 
 小兒麻痺疫苗追加口服 
 日本腦炎疫苗追加皮下每年3 -5月接種
國小六年級卡介苗一劑皮內結核試驗陰性者接種
國小-國中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之混和疫苗 皮下有麻疹流行時

推薦參考網站:
  1.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2. .
  3. 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網頁
  4. 鄭維理醫師的首頁中有關疾病疫區之整理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anny-680214/article?mid=24064&prev=24065&next=24063&l=f&fid=48






********************************************************************************

孕媽咪加油站》孕媽咪B肝帶原 寶寶接受疫苗非終身免疫

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可以保護終身不受B肝病毒侵害,但一項最新研究卻發現,若B肝媽媽病毒濃度高,生下的寶寶即使施打疫苗,日後仍可能成為B肝帶原者。新生兒必須在出生後24小時內,施打B肝免疫球蛋白(HBIG),才能降低垂直感染B肝的機率。
專攻流行病學與肝炎研究的馬偕醫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王豊裕表示,這項研究時間長達10年,高達8900人參與,研究結果發現,在全面性嬰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下,母親為B型肝炎e抗原(HBeAg)陽性或表面抗原(HBsAg)高濃度時,其子女的表面抗原呈陽性的機率率高達15%,是一般人12.5倍。
王豊裕指出,這類型孕婦生下的寶寶,若未能在出生24小時內立即接種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寶寶的表面抗原呈陽性機率將飆升至19%。媽媽如為e抗原陽性,新生兒的表面抗原為陽性機率更高達29%
台北馬偕醫院資深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施壽全表示,自民國75年起政府推廣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免疫球蛋白及疫苗以來,新生兒因垂直感染成為B肝帶原者的比例已由90%大幅降為10%。而這十分之一無法獲得保護的新生兒,推斷可能是母親病毒量較高所造成。
如果母親屬於e抗原陰性者,其子女若未於出生後24小時內接種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也可能發展成B肝帶原者,依推論很可能也是母親表面抗原濃度較高的緣故。
臨床發現,B肝表面抗原濃度的高低與肝臟疾病有關。若濃度高於1000 IU/mL,將來罹患肝硬化或肝癌的比例相對偏高,而這些人在治療時,也會比原本濃度低者的治療癒後效果來得差。
王豊裕表示,未來將進一步針對如何降低高危險族群帶原率進行研究,包括提高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劑量,針對高病毒量的孕婦給予抗病毒藥物,以減低病毒量,及無菌的接生過程。
【出處之參考:2013.01.31 中時健康 李逸華/台北報導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9713&prev=19731&next=19709&l=f&fid=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