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全家的守護者~家庭醫師 帶寶寶看病就診


認識家庭醫師 家庭醫師,簡單的來說,就是提供以家庭為單位的健康照顧。家庭醫師受過多項專科的訓練,對家庭各成員,因年齡、性別、心理與人際關係所遇到的種種問題,皆能給予其「持續性、周全性、協調性、可近性、負責性」的服務,彌補專科治療上的不足。
◎持續性:
臺安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羅佳琳表示,民眾從初次看診開始,便在家醫科累積就診的資料了,即使年齡漸長,如青年時期、結婚生子,到步入中、老年,所面臨的健康問題也跟著改變,家庭醫師在提供治療之餘,亦能根據你的情形,給予其他生活、飲食上的建議。
◎周全性:
許多醫師看診的時候,只是針對身體表現的病徵來開立處方,而家庭醫師的責任,則在於替患者作多方面的考量。民眾到家醫科求診時會發現,醫師會詢問你家庭其他成員的身體概況、有無遺傳病史,甚至是工作環境等等。 乍看之下,也許和求診的問題不相關,事實上,這是因為有些疾病的產生,不見得是身體出狀況,而是環境變化導致而成的,像是精神緊張而失眠、部分皮膚過敏等,只要壓力減輕或找出過敏原,藥物的治療並非唯一的解決辦法!經由醫師的講解,民眾能夠更了解自己的身體,並加倍重視生活環境。
◎協調性:
今日的醫學分科愈來愈細,這固然是講求分工、尊重專業的表現,但無形中,常造成不具備醫學背景的民眾,不知該向何處求診的困擾。可能一開始只是頭痛,但卻因為無法找出病因,只好一一到神經科、腦科報到,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林青榖家庭醫學專科診所院長林青榖認為,為了減少民眾「逛醫院」的情形,家庭醫師所做的,便是提供第一線的醫療諮詢,並整合病患的問題,如有需要,並提供過往病歷給轉診的醫院,既可幫助專科醫師了解病情,還可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可近性:
選擇家庭醫師應以居家附近為宜,一來方便隨時就醫,一來家庭醫師若熟悉當地的環境,在預防疾病、或提供新的醫療資訊及設備時,便能更有方向!如社區以中年人口居多,便需要多留意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文明病的篩檢與預防。
◎負責性: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到大醫院就醫時,花了幾個小時等待,醫生看診時卻只花了短短幾分鐘,讓人不禁懷疑這樣的醫療品質。家庭醫師和週遭的醫護人員,必須具備親切的態度,有助於民眾解除心防,仔細陳述自己的問題。


醫療保健服務
多數人對家庭醫師最好奇的地方,莫過於它到底提供什麼樣的醫療保健照顧了。小朋友感冒、年長者安寧照護、女性更年期、皮膚過敏好像都能在這裡尋求協助,到底家庭醫師看診的項目包含哪些呢?而我的狀況又適合找家庭醫師就診嗎?
羅佳琳醫師說,家庭醫師身為醫療的第一道防線,又是全家的守護者,因此在培養家庭醫師的過程裡,已包含內、外科、小兒科、婦科,乃至精神科的基礎訓練,讓醫師能做好初步判斷工作,確保後續治療的方向。
以下,就是家醫科醫師整理出常見的求診問題,民眾若有相同的困擾,不必上醫院苦苦等候,找家庭醫師一樣ok!

健康檢查 傳統社會裡,長輩們遇有病痛常暗自忍耐,等到逼不得已時才去就醫,這時已大大延誤治癒的機會。健康檢查,就是為了幫助每個人瞭解自己的身體,並及早檢查出疾病的訊號,給生活更多的保障。 家醫科為照顧全家每一份子,設有多種檢康健查項目,民眾可依自己的年齡、性別、工作性質等來選擇,達到量身訂做般的效果。例如,成人30歲後要注意有無文明病,步入中年期的女性則可留意骨密度的檢查,其他尚有婚前健康檢查等等等,醫師並建議凡有性行為三年者應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值得您信賴的好朋友 選擇一位好的家庭醫師,不只是多了一個就醫的地方,而是建立邁向健康的管道。這個概念對成人固然重要,對兒童來說一樣是不可或缺的。即早預防疾病,必能為健康生活奠下基礎。如何選擇全家的家庭醫師,就如同文中所提到的,在於他能否提供「持續性、周全性、協調性、可近性、負責性」的服務。 改變以往緊張對立的醫病關係,讓彼此以相互教育的態度,再建良好的互動。家庭醫師,即是值得您全家信賴的好朋友!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anny-680214/article?mid=23969&prev=23970&next=23968&l=f&fid=48






*******************************************************************************

帶寶寶看病就診

帶寶寶看病要説清楚八件事


◎ 病史   
包括孩子以前病史及家族成員的病史。孩子以前患過什麼病;治療效果如何;有無後遺症;後來還吃過什麼藥;有無對某種藥物過敏的情況。有時還需要向醫生説明出生時情況;家族中有無遺傳病、傳染病史;在託兒所、幼兒園的孩子,還應講清有無其他孩子患傳染病及類似病。

◎ 以前的診治
孩子來醫院就診以前是否還去過其他醫院求醫診治過,已服過什麼藥,劑量多少,這些情況不要迴避、隱瞞,都要詳細向醫生講明,以免重複檢查、浪費時間和短期內重複用藥引起不良後果。

◎ 體溫
以孩子發燒而求醫的最為多見,這也是許多兒科疾病的主要症狀。如果在家裏已經測過體溫,應該説明是什麼時候測的,共測過幾次,最高多少度;如未測過體溫,可以用手感來説明孩子體溫,以有點兒發燒、燙手、滾燙等大概地説明發燒的程度。還要注意説明孩子發熱有無規律性、週期性以及手心、腳心、手背的溫度差別,發燒時有無伴隨抽搐等其他症狀。

◎ 時間  
對患兒發病時間的敘述也很重要,醫生只能通過父母代述來了解孩子患病時間的長短和發病過程。而發病時間、間隔時間和惡化時間對區別多種疾病都有實際意義。

◎ 症狀
孩子發病時的狀態也要向醫生表述清楚。如四肢活動是否自如,頸項是否發硬;神志是否清楚,有無煩躁不安、哭鬧、嗜睡、昏睡的現象;疼痛是否劇烈;咳嗽是乾咳還是有痰,有無雞鳴樣聲音;嘔吐是溢出性的還是噴射狀的等。

◎ 飲食
許多病對孩子的飲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家長主要向醫生敘述飲食的增減情況,飲食間隔次數的變化以及孩子有無饑餓感、飽脹感、厭食、停食等現象,並應説明孩子飲水情況,是因口乾舌燥而喝,還是總想喝水。還應説明孩子有無吃土、石子等現象,有無食不潔食物及喝生水、吃剩飯菜等。

◎ 睡眠
睡眠的變化是家長比較容易觀察發現的。首先是睡眠時間,其次是睡眠的狀態,是正常睡眠還是昏睡、搖叫不醒或是稍有動靜則不能入睡,睡眠中有無驚叫、哭泣,睡眠時是否需要母親或其他人摟抱、撫愛才能入睡等。

◎ 大小便
應該將孩子的大小便如實地反映給醫生,如大小便的顏色、次數、形狀、氣味以及大小便有無膿樣物或血樣物,大小便時有無哭鬧、出汗等。





嬰幼兒不說話家長注意肢體動作防病


嬰兒不會說話,所以更得注意其肢體動作,中醫師陳贊文在一場講座中指出,幼童罹患中耳炎,除了發燒,有些出現頻搖頭的表現。

中醫師陳贊文強調,嬰兒發燒可能是感染,伴隨頻繁搖頭則可能是伴隨中耳炎。中醫根據病患實際狀況給藥。如果小兒發燒,又出現頭脹痛或頭昏,痰黃黏,喉嚨紅腫疼痛症狀,父母要留心,醫師表示,部分未留意治療的病毒感染亦可能繼發引起中耳炎,這也是發燒常見原因。

嚴重的鼻涕倒流常引發咳嗽與中耳炎,令人困擾不已。鼻涕倒流又稱鼻後滴漏,是咳嗽常見原因之一。若鼻涕倒流厲害或鼻竇中的分泌物無法順利清除,除了經常會頭暈、頭痛及口臭之外,嚴重時甚至會引發中耳炎,造成聽力減退等併發症。對於鼻涕倒流的治療改善。

醫師建議,基本的改善方法是依照病因,分別注意避免過敏原之接觸,必要時加入藥物治療,包含抗組織胺、吸入性類固醇與抗生素等。

鼻涕倒流可能是過敏或感染所引起的。有些小朋友早上起床容易打噴嚏、流鼻水。不少鼻炎患者時常眨眼睛揉眼睛揉鼻子,由於倒吸鼻涕發出清喉嚨的聲音,扭脖子聳肩膀,東抓抓西抓抓,因此過去還有過敏性鼻炎幼年患者遭誤診為其他疾病。

陳贊文另指出,觀察幼兒排便的顏色非常重要,如果忽視嬰兒排便灰白,就可能太晚發現膽道閉鎖,造成嚴重的肝損傷。肝病的原因很多,未必全都是病毒或接觸毒物所致。醫師表示,如膽汁滯留性肝硬化,年幼者多為先天性膽道閉鎖。成年人則因嚴重膽道結石,癌瘤導致肝病出現,還有少數為代謝性肝硬化。

醫師提醒,別忽略肝病,否則嚴重時常見肝性腦病變(肝昏迷)、凝血障礙、肝腎症候群、嚴重黃疸、荷爾蒙代謝異常,有些還會演併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

以中醫的觀點來看,肝病症狀有許多說法,傳統醫學認為是肝鬱氣滯、脾虛失運、瘀血停滯所造成。在治療上,主要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氣、軟堅散結、健脾益氣為原則,以中藥方加減治療,藉以改善肝功能及肝臟血液循環。





請問教養專家~~健康篇
寶寶生病了,該去大醫院還是小診所?
Q:寶寶生病了,該去大醫院還是小診所?

A:現代家庭多半是雙薪家庭,要兼顧工作又要能照顧小朋友。孩子生病需要就醫時,如果病情都很穩定,活動力很好、能吃能睡,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建議選擇離家較近的小兒科診所看診比較好。否則到大醫院看診,光是掛號、排隊等看診,看完診又要再排隊繳費、排隊領藥,一耗就是半天,浪費時間又緩不濟急。

不過當孩子的病情有惡化的徵兆:例如有脖子僵硬、發高燒,或是小朋友明顯活力變差、不想玩、不想動,嗜睡、叫不醒,這種情形顯示已經有腦膜炎,或是影響到神經中樞的現象。另外,如果小朋友喘得很厲害,或抱怨呼吸困難,則可能是併發肺炎的徵兆,這時最好直接帶到設備良好的大醫院掛急診。



小孩常便祕或脹氣怎麼辦?
Q:小孩常便祕或脹氣怎麼辦?

A:幫助常便祕或脹氣孩子的方法:
一、培養正常排便的習慣:配合家人的作息,調整好每天固定的時間,如在早餐或晚餐後,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時光下訓練,以達到最好的成果。

二、固定時間做腹部溫敷與按摩:訓練孩子排便或孩子已經有便意但還是排便不順時,可以先做溫敷,將溫度約攝氏三八~四二度的毛巾敷在孩子的肚子上,再按摩腹部。按摩時可先塗抹上一層嬰兒油或消脹氣膏等,再以順時針方向按摩,即從寶寶的右腹股溝處開始向上成圓弧形至左下腹,做「環形按摩」,並在左下腹輕輕按壓數下,以刺激直腸收縮。若在按摩過程中感覺到腹部有較硬的地方,應請專業醫師判斷是糞便或是腫塊,千萬不可強行揉壓或推擠。每回按摩十至十五次即可。

三、食物的選擇應多樣化,也需常常更換:選擇多種食物交替食用,不要固定吃同樣的食物,因為腸胃很容易適應而變成習慣。不同的食物可增加腸胃的刺激,不但減少便祕與脹氣的發生,也是健康攝取均衡飲食的基本要件。

四、改善寶寶的飲食習慣:多補充蔬菜水果與足夠的水分,因為纖維必須有足夠的水分才有促進排便、減少脹氣的功效,否則會有反效果。蜂蜜是促進腸蠕動的好食物,但不適合餵食一歲以下的寶寶。另外,補充含有腸益菌與寡糖類的食物或健康補助食品,可以促進腸蠕動,達到排便的效果。



拉肚子時,喝運動飲料可緩解?
Q:拉肚子時,喝運動飲料可緩解?

A:坊間市售的運動飲料每一百毫升,約含四十五毫克的鈉、八公克的糖。這樣的  成分是糖分高而電解質低。

糖含量高使滲透壓過高,當高滲透壓液體進入腸胃後,身體需要用比較長的時間來平衡腸胃和飲料之間的壓力差,使水分被腸道吸收的速度變慢。

感冒發燒或腸胃炎時,喝含糖分高的運動飲料,會導致腸胃道存在過多水分,加重腸胃負擔。

如果將運動飲料稀釋,運動飲料中的糖分被稀釋,相對的其中的電解質也會被稀釋,對於嚴重持續嘔吐、腹瀉及高燒,需要即時補充電解質的孩子而言是不適當的。

有這些狀況時,最好飲用醫藥用的口服電解液,糖分低、電解質高,才能真正達到補充的效果。但是對一些輕症的孩子,稀釋的運動飲料降低糖分,仍含有一些電解質,可稍微補充身體所需,因此生病時是否可用運動飲料來補充電解質,要依孩子的病情而定,不可一概而論。



吃玉米、紅蘿蔔等小顆粒食物,孩子排便常見整顆的食物,正常嗎?
Q:吃玉米、紅蘿蔔等小顆粒食物,孩子排便常見整顆的食物,正常嗎?

A:玉米、紅蘿蔔是屬於膳食纖維,孩子腸道的分解酵素是無法完全消化這樣的膳   食纖維,因此排便時往往看得到便中有完全沒消化的食物顆粒,這樣的情況也常見於大人,尤其是腸道不舒服時會更容易發現,孩子當然也不例外。要減輕這樣的情況,最好就是將食材磨碎,而不是用切成小顆粒的方式來烹調。

腸胃正在發炎或腹瀉的孩子是絕對禁止食用這些食材,但可以熬湯飲用;直到孩子腸胃完全恢復時,才可以再適量的食用。



寶寶咳不停,可以喝蜂蜜水緩解?
Q:寶寶咳不停,可以喝蜂蜜水緩解?

A:蜂蜜是蜜蜂在開花植物的花中所採到的花蜜,儲存於蜂巢中,經過人工採收製   作而成。蜂蜜有很多營養素,主要是葡萄糖與果糖,其他還含有各種維生素、礦物質與胺基酸。

蜂蜜在《神農本草經》記載的功效有五:清熱、補中、解毒、潤燥、止痛。

由此可見,蜂蜜除了可以促進排便外,還有消炎止痛等作用,因為蜂蜜所含的葡萄糖可以直接被腸道吸收;加上各種維生素、礦物質與胺基酸,有提高免疫力以及抗菌消炎、促進組織再生的功效。

當咳嗽咳不停時,喝蜂蜜水有潤喉化痰、消炎止痛與補充營養的作用。蜂蜜是感冒時的良方。但是,蜂蜜是蜜蜂所採集而來的天然食材,在人工採收及製作過程很容易遭受細菌的污染。

小小孩腸胃與免疫功能尚未完全發育成熟,食用蜂蜜後,可能因細菌不能在腸道中被徹底的殺死,仍繼續繁殖以及分泌毒素,導致寶寶生病。

醫學報告中,曾經因為蜂蜜內含有梭狀肉毒桿菌芽胞,食入後,在腸道內繁殖並釋放出一種神經毒素,引起致命性的幼兒肉毒桿菌感染。因此,建議一歲以內的嬰幼兒不要食用蜂蜜。



蜂膠是天然抗生素,有助免疫力,幼兒也適吃?
Q:蜂膠是天然抗生素,有助免疫力,幼兒也適吃?

A:蜂膠是蜜蜂從各種樹木的皮或嫩芽採集的萃取液,與蜜蜂的喉腺分泌物混合而  成,主要的作用是加強蜂巢的強度以保護小蜜蜂的成長。

研究報告中指出,蜂巢內檢測不到一絲病菌,是目前全球專家公認絕佳的天然抗生素,具有防毒、殺菌、消炎、防腐、促進細胞生長及新陳代謝等作用。

蜂膠一般應用在感冒的預防與治療上,即上呼吸道感染的預防以及緩解喉痛與口腔炎的疼痛、消炎與幫助癒合。

蜂膠與蜂蜜都可說是來自蜜蜂的產物,蜂膠抗菌的作用比蜂蜜還強。與蜂蜜一樣,一歲以下的嬰兒不建議服用蜂膠。然而另一方面,因為採集蜂膠時都會使用酒精處理,有的蜂膠產品酒精含量高達八○%。

酒精濃度太高,對皮膚的刺激性太大,對口腔黏膜的刺激更大,甚至會有灼傷黏膜的可能,因此對還未有完整表達能力的幼兒是不建議使用。

特別提醒的是,服用蜂膠時最好先以溫水稀釋,用杯子喝,不要直接滴在口腔黏膜上。如果有過敏或不舒服症狀出現時,則應立即停用。



發燒該掛急診嗎?什麼時候才要去急診?
Q:發燒該掛急診嗎?什麼時候才要去急診?

A: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提醒,一般原因引起的發燒,很少超過四一度C一項研究指出腦部溫度如果超過四一度C時,腦細胞可能因為細胞蛋白質變性而引起不可回復的傷害,但這通常是在很罕見的情況下引起的惡性高熱。例如中暑、麻醉藥劑過敏等情況下才會發生。所以家長毋須太過緊張。

但看到小朋友發燒不舒服,家長也不能掉以輕心。建議除非小朋友發燒超過四○‧五度C,或有嚴重疾病的可能,否則家長不需要因為小孩發燒而掛急診。

其實發燒,是在提示病人的身體某部分發生感染或病變,治療的重點不在退燒,而是治療引起發燒反應的問題。

因此要不要掛急診,不是看發燒到幾度,而是看小朋友的症狀是不是愈來愈惡化。

何一成也提醒,即使孩子沒有發燒,或只是輕度發燒,但出現上吐下瀉,尤其是年紀愈小的小小孩,只要體重稍微少個幾百公克到半公斤,就可能是很嚴重的脫水,這種情形最好掛急診。

更重要的是,觀察小朋友的活力,如果活力愈來愈差,看起來病懨懨,平常很有興趣的事都引不起他們的注意力,而且有嗜睡、叫不起來,或是走幾步就蹲下來走不動,就是危險狀況。而小朋友如果臉色不好、手腳發紫,可能是發燒缺氧,或是很容易喘、吐或拉出來的比吃進去得多……,這些都已經符合需要掛急診的條件。

如果小朋友有耳朵疼痛、抱怨聽不清楚,顯示有中耳炎的現象;而有頸部僵硬合併發高燒、嗜睡、沒有活力,顯示可能有腦膜炎的危險;而小朋友容易喘,則是肺炎發作的徵兆,有這些情況,都是需要趕快送到大醫院就醫的警訊。



感冒不一定要馬上吃藥,多喝水、多休息就會好嗎?
Q:感冒不一定要馬上吃藥,多喝水、多休息就會好嗎?

A:不管是流行性感冒,或是一般鼻病毒、腺病毒等各種病毒引起鼻塞、流鼻水或咳嗽等的感冒,除了流感可以在剛發現感染時儘快使用「克流感」抑制病毒複製、減少流感病毒引起更嚴重的症狀外,感冒並沒有特效藥。

這是因為病毒的變化屬「RNA」變異,變化太快,目前並沒有治療的特效藥、也很難研發預防針。所以很多醫師都會建議有感冒症狀的患者,如果病情沒有持續惡化,毋須看醫師,只要多休息、適量飲水及休息即可。

但是若症狀很不舒服,已經影響到生活及睡眠品質;例如咳嗽、鼻塞及流鼻水的症狀嚴重,還是可以請醫師開藥做症狀治療,解除困擾的症狀能得到更好的休息之後,病程也可能縮短。不過要注意不要隨便購買退燒藥或止痛藥給小朋友吃,以免發生如吃阿斯匹靈容易引起雷氏症候群的併發症。

曾經有醫師認為感冒多喝水沒有意義,但事實上適量補充水分可以稀釋痰及鼻涕,更容易化痰及讓鼻涕排出。而且水分能增加黏膜的防護力,感冒期間呼吸道處於發炎狀態,發炎的時候容易使水分散失。定時補充水分確實對病情恢復有幫助,但注意不要喝太燙的水,以免熱水通過後反而會帶走黏膜表面的水分,造成黏膜表面更乾,喝溫開水或和室溫相當的涼開水即可。



孩子常流鼻水、鼻塞,要怎麼判斷是感冒還是過敏呢?
Q:孩子常流鼻水、鼻塞,要怎麼判斷是感冒還是過敏呢?

A:過敏性鼻炎的症狀是鼻塞、流鼻水,一般的感冒症狀也常出現鼻塞及流鼻水症  狀,常讓家長搞不清楚到底是感冒還是過敏性鼻炎。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沈仲敏表示,可以從一些症狀來判斷到底是感冒還是過敏引起。

如果孩子有發燒現象,除非是鼻過敏發生繼發性的感染,否則一般單純過敏性鼻炎並不會引起發燒症狀,因此有發燒時要先考慮是否感冒了。

如果孩子的症狀持續超過兩星期,可能是鼻過敏,因為一般的感冒引起鼻塞及流鼻水,症狀在七~十天就會好轉,很少超過兩星期以上;而鼻過敏的症狀甚至可能會持續好幾個星期,甚至是一個月。如果對花粉過敏者,甚至會持續整個春季或秋季。

另外,如果孩子的鼻塞及流鼻水症狀,特別容易在早、晚,或是固定每年某個季節發作,這也可能是過敏而非感冒。

由於過敏性鼻炎主要是因為環境中的某些因子使患者鼻黏膜誘發E型免疫球蛋白(IgE)的發炎反應,因此也可經由抽血進行特異性過敏原免疫檢驗、皮膚貼布試驗,以及過敏原定性檢驗確定診斷。





什麼時候該掛急診?該立刻帶孩子就醫的10大症狀

‧媽咪寶貝 2011/11/17

其實,小朋友不舒服的原因很多、顯現的症狀也不同,《媽咪寶貝》請到了小兒科醫師替您仔細說明,深入了解並學會如何判別孩子是否需要掛急診,第一時間守護孩子的健康!

【採訪撰文/陳安琪;諮詢/署立雙和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琮聖;參考資料/署立雙和醫院小兒科衛教單張;模特兒/活潑妹妹恩立;攝影/Max Studio

症狀1 發燒伴隨意識不清與活動力減低

正常的體溫應維持在36.5度左右
當寶貝感冒發燒時,總是讓父母好生著急。事實上,發燒是人體在生病時為加強抵禦疾病能力產生的本能保護反應,小朋友正常的體溫應維持在36.5度左右,可是一旦體溫上升到38度以上,就顯示寶寶有發燒的現象,如果體溫介於37.538度之間,表示孩子可能已有低程度發燒,家長要格外留心孩子的身體狀況。

發燒時有時會手腳冰冷,這是因為腦部設定的體溫定位點上升,若當時體溫未達定位點身體會相對地覺得冷,開始不由自主的顫抖肌肉增加熱量,並讓四肢的血管收縮減少熱量散失,這個時候可以替孩子加個外套襪子,注意保暖。

署立雙和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琮聖表示,發燒並非罕見的問題,它是反映身體狀況的表徵之一,可是發燒如果伴隨意識不清與活動力減低,或使用退燒藥後活動力依然無法恢復、食慾不佳、小便少,這時候都應該考慮帶小朋友就醫治療。

重要!打破發燒常見迷思
高燒會不會把腦子燒壞?

發燒本身不是一件壞事,只是疾病表現的徵狀之一,以前的人總誤以為高燒會把腦子燒壞,其實往往當時孩子是因為患了腦膜炎、腦炎等疾病,真正影響智力的是腦部感染的病症,而非高燒導致。一般感冒引起的發燒不會超過41度,也不會造成腦部、智力或器官的損傷,但極度高燒帶來的不適有時會使意識出現程度不等的異常。

發燒時蓋個棉被悶出一身汗就會好。

孩子的四肢溫度亦是發燒時的一個觀察重點,如果孩子手腳冰冷表示末梢循環差,應該幫孩子添件衣物注意保暖,如果此時正在冒汗、手腳燙燙的,這時候的重點就不在保暖而是散熱,排汗的過程中溫度會自然被帶走,之後體溫會略為下降,身體也會比較舒服。

另外還有一種不是發燒體溫卻偏高的情形,叫做「體溫過高」──因為身體熱量太多來不及散熱使得體溫升高,最常發生於新手父母將寶寶包的太多太緊、中暑、運動後等,這時候要幫助孩子補充水分和散熱,也會比較舒服些。

症狀2 體溫偏低

3235度 輕微低體溫 加強保暖,未改善應送醫。
2832度 中度低體溫 請立即送醫就診,讓醫師替您檢查病因。
28度以下 重度低體溫

人體的中樞神經有自動調節體溫的機制,會將體溫維持在固定的範圍內,如果出現體溫偏高或偏低的情形,代表身體某處可能已經生病了,必須到醫院接受治療。體溫偏低的現象較少見,但導致體溫偏低的原因不少,比方說服用藥物導致、嚴重的感染、敗血症等,都可能導致體溫異常。

如果發現孩子有輕微低體溫的現象,可以替孩子加些衣物、幫孩子洗個熱水澡,並且讓他喝一些溫熱的開水,讓體內與體外同時達到加溫的效果,無法改善的時候就該就醫,如果發現是中度或重度的低體溫,必須立即就醫。

什麼是敗血症?

敗血症多為疾病的併發症,是嚴重的細菌感染問題,過多細菌存在血液裡並分泌化學物質,改變了血管的通透性使得身體循環變差,可能造成器官受損、衰竭、休克,嚴重時甚至危及性命。

症狀3 3個月以下的貝比發燒

小貝比抵禦外來病菌的能力很弱,再加上年紀越小的小朋友病程進展特別快速,而且對於身體不適又常只以哭鬧表達,基於這些原因黃琮聖醫師提醒,如果3個月以下的寶寶發燒最好立即送醫,甚至住院做更進一步的觀察會比較妥當。

比方說前文提及的腦炎和腦膜炎,初期的症狀可能皆有發燒、嘔吐、哭鬧不安等症狀而已,因為病程進展快速,為了安全起見必須住院經詳細的檢查將兩者做區別,替孩子對症下藥治療。

症狀4 熱性痙攣

如果孩子連續痙攣兩次以上,也最好帶孩子就醫

部份病童在高燒到3940度的時候,會出現「熱性痙攣」的現象──小朋友意識不清、眼睛向上吊、雙唇黑紫、手腳不停抽動、僵直,發作時間從數十秒到數十分鐘不等,但大部分可以在10分鐘內解除症狀。發作年齡範圍從6個月到6歲,最常發作於11歲半的孩子身上,與腦部尚未發育成熟、抑制抽搐機轉不發達有關。熱性痙攣通常在發燒的35分鐘內會停止,常與個人體質和家族遺傳相關,如果家族有熱痙攣病史,就應格外留心小朋友的狀況。

黃琮聖醫師建議,在以下幾個時機應該立刻帶孩子就醫:痙攣第一次發作、發作時間超過10分鐘以上、發作後神智無法恢復、出現無法呼吸或發紺的情形、病童發作時有撞傷或其他外傷。

發作時父母應注意孩子眼睛轉動的方向、手腳單側或雙側抽動、痙攣時間長短、意識狀態,將有助於醫師的診斷,如果孩子連續痙攣兩次以上,也最好帶孩子就醫確認有無其他疾病的可能。

孩子抽搐別驚慌!

小朋友抽搐發作的當下家長往往驚慌失措,但千萬別因為擔心孩子咬傷舌頭而將手、湯匙、毛巾等塞入口中,這樣反而會增加呼吸道阻塞、口腔受傷的危險,可將孩子扶成側躺姿勢,讓口中的分泌物自然流出。

症狀5 唇色發紫

唇色發紫、面色蒼白皆是循環不良的表現,如果小朋友活動力無異常,可以先從改善循環、加強四肢保暖做起;但如果還合併有眼神渙散、呼吸急促、四肢無力、意識不清的現象,表示發紫是缺氧引起的,一定要立刻送醫。

缺氧時因為情況緊急,應立即通知有急救設備的救護車協助就醫,現在心肺復甦術的新口訣是「叫叫CAB」──叫病人(查看意識與呼吸)、叫旁人(呼喊求救)、Ccirculation查探脈搏(若無,開始胸外按壓心臟)、Aairway打開呼吸道(壓額抬下巴法)、Bbreathing人工呼吸(緩吹兩口氣,單人施救壓胸30下後吹兩口氣;雙人施救壓胸15下後吹兩口氣),如果照顧者都能學會心肺復甦術(CPR)的話,能在第一時間挽救小寶貝,將傷害降到最低。

症狀6 呼吸急促

正常情況下,1歲以下的小寶寶1分鐘呼吸約3040下,如果呼吸次數超過60下,就算是呼吸急促(16歲的小朋友,正常每分鐘呼吸約30下,超過也算呼吸急促)。

小朋友呼吸急促的原因很多,比方說呼吸道感染、過敏、氣喘等。不過小朋友有時呼吸不太規律,家長並不容易評估,可以改為觀察孩子有無鼻翼搧動(呼吸費力,可明顯看出鼻孔一張一合)、胸窩凹陷、胸廓起伏劇烈、發出不適的喘鳴聲,有上述狀況應立即就醫治療。

症狀7 意識模糊

孩子生病時,有時因為身體不適與疲累所以超過習慣的起床時間仍在熟睡,這時爸爸媽媽可以試著叫醒孩子,如果能應答簡單的人事時地物,或是孩子清醒時活動力沒有問題,爸爸媽媽就不需過度擔心。

如果是還不懂得如何表達的小貝比,可以觀察他哭鬧的反應、眼皮是否自動張開、眼神有無呆滯渙散、看起來是否四肢疲憊無力、有無疼痛反應,就是送醫的時機。

症狀8 持續嘔吐

通常停止進食後腸胃問題引起的嘔吐會改善
「腸胃問題」、「腦部問題」是引發嘔吐常見的原因。

當小朋友出現嘔吐情形,其實爸爸媽媽不太容易區分是肇因於腸胃不適或是腦部病症,可是只要小朋友精神、活動力、食欲都沒有異常,可以先觀察一下再決定是否需要就醫;但如果小朋友嚴重嘔吐不止、吐到出現黃綠色的膽汁或是噴射狀嘔吐,就一定要立刻送醫。

黃琮聖醫師表示,通常停止進食後腸胃問題引起的嘔吐會改善,但若嘔吐的原因是因為腦部疾病,小朋友嘔吐情形會持續存在且伴隨其他神經學病徵,這是一個簡單的判別方法,提供給各位爸爸媽媽們參考。

症狀9 脫水

在發生嘔吐、腹瀉或其他急性疾病食慾不佳時,人體可能會出現脫水的現象。輕微脫水常見的徵狀有面色蒼白、嘴唇乾燥、皮膚乾燥、口乾舌燥、解尿次數和小便量變少等,可以藉著補充水分改善,但嚴重脫水會有心跳加速、眼窩凹陷、囟門凹陷(小貝比才有)的情形,建議爸爸媽媽立刻帶孩子就醫。

黃琮聖醫師提醒,若是嚴重嘔吐或是腹瀉,這時雖補充水分卻往往會入不敷出,遇上這種狀況最好也要帶孩子就醫,請醫師對症下藥替小朋友緩解身體不適和脫水的問題。

常常有爸爸媽媽詢問,當小朋友嘔吐或拉肚子的時候,是不是可以給小朋友喝點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呢?黃醫師替我們說明,嘔吐時只要小朋友願意喝,喝什麼倒是沒有嚴格限制,但如果有腹瀉的情形,因為市售的運動飲料太甜,糖份使滲透壓過高,反而會讓補充進去的水份被排出來,再加上其中的成分複雜(即便加水稀釋也不合適),所以不建議給孩子補充運動飲料。但是可以到藥房購買小朋友專用的電解水(又稱ORS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或是以米湯加一小茶匙鹽巴,比較能符合寶寶生病時的身體需求喔!

症狀10 外觀無異,但頭部受強力撞擊

小朋友活潑好動,有時蹦蹦跳跳玩耍卻不小心從高處跌落,或者在車禍時受到強力的震盪,這些時候雖然外觀不一定有異常,可是帶小朋友去醫院檢查會是比較保險的作法——因為小朋友的身體瘦小脆弱,如果強力碰撞到頭部,就有腦出血、腦震盪的可能,在發生後的72小時是觀察的關鍵時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有後遺症的機率也較小。一般在就醫後醫師仍會請家長持續觀察3個月,徹底排除掉異狀或是有後遺症的可能。

頭部受到強力撞擊後的觀察重點如下:

1)昏睡或無法叫醒(如意識逐漸不清,人、事、時、地無法辨別)。
2)有噁心、嘔吐的現象。
3)抽搐(痙攣)。
4)眼睛症狀:包括瞳孔一邊擴大、不正常的眼球震顫、複視與視線模糊等。
5)一側肢體運動困難、乏力,感覺運動遲緩或行走困難。
6)劇烈頭痛、頭昏。
7)注意力不集中或性格改變(即病人的行為異於常態)。
8)不尋常的煩躁不安。
9)脈搏呼吸不規則。
10)其他特殊變化。
11)對於嬰幼兒應注意其活動性及飲食量是否有異常現象。


黃琮聖
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小兒胃腸科代訓醫師
現任:署立雙和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更多內容請見201111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udithyang-happyland/article?mid=2563&prev=2689&next=2471&l=f&fi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