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4日 星期四

愛上數學

五招擺脫「數學恐懼症」

作者:李佩芬   出處:親子天下
數學不好,就立刻送補習班多寫評量卷?
數學考不好,就代表數學「能力」不好、缺乏數學細胞?
且慢!或許孩子確有數學天分,只不過尚待伯樂發掘。
孩子數學考卷分數不好看,就論斷孩子「缺乏數學細胞」?在美國長期投入中小學數學教育,並曾獲數學教育貢獻獎的瑪瑞琳‧伯恩斯(Marilyn Burns),可不認為如此!
她指出,算術算得快的數字奇葩,是數學天分的一種,卻不是唯一的一種。如有的人對空間圖形特別拿手,不必動用剪刀、不用動手摺疊,憑目視就能折成立方體;有的人玩五子棋或○╳遊戲時特別厲害,很容易「綜觀全局」搶先連成一線;也有小朋友喜歡慢慢想,而且會好奇相同的問題是否有其他解法,「這些都是不同的數學天分類型,並不代表數學天分高低,」一手打造兒童數學經典《魔數小子》系列的她鼓勵孩子,「給自己一次機會,或許你比自己想像的更有數學天分」。
或者,你的孩子雖然數學成績還可以,卻覺得數學課簡直無聊、討厭到爆?事實上,這樣的孩子在國內並非少數。
二○○七年,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簡稱IEA)針對國小四年級與八年級(國二)學生進行「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簡稱TIMSS),就明顯說明國內學子對數學科目的矛盾心境。
在這份調查中,台灣國二生的數學表現全球第一,但喜歡數學的程度是全球倒數第十,信心指數為倒數第四。小四學生落差更嚴重,雖然數學表現全球第二,但對數學自信心為全球倒數第二,喜歡數學的程度,在全球受測國家中更是敬陪末座。
信心是興趣的基礎,而興趣則是激發主動學習的動力。當孩子得了「數學恐懼症」甚至「厭惡症」,爸媽能幫上什麼忙?專家提供五招撇步,讓孩子擺脫數學厄夢。

害怕數學?從陪玩開始

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教授林碧珍主張,當孩子已沒有勇氣克服數學時,從「陪孩子玩數學」的過程,是逐步拾回孩子數學好感的橋樑。「就如同路都還走不穩時,爸媽應先牽著手走上一段,」林碧珍形容,當對「獨立解決數學問題」已缺乏信心,提供「沒有壓力的陪玩環境」變得很重要。「玩的過程中,家長要採低姿態,孩子會的部分就讓他表現,不會的再跳出來幫忙,千萬別罵孩子笨,」林碧珍叮囑在日常生活中陪玩要訣。
從日常生活中引導,可讓孩子了解「數學」並不等於「數學考卷題目」。如孩子吵著要到速食店,點個鬆餅之餘,不妨來個「切三刀」的均分遊戲刺激思考: 
想想看
1.
如何只能切三刀,就把圓形鬆餅分成大小相同的六塊?
2.
腦筋轉個彎,如何只能切三刀,讓圓形鬆餅分成大小相同的八塊?
曾是數學輔導團教師成員,任教於新竹市頂埔國小的陳姿靜建議,外出用餐、商店特價,或逛大賣場時,也是讓孩子展現「算術」或「估算」能力的好時機。
如付款前請孩子計算花了多少錢,從打折後價格算原價,或估算這次放入購物車內的物品「大約」有多少、估計排哪一列可以比較快結完帳等,都不需花太多額外心力,又能培養孩子數學思考習慣的時機。
引導孩子進入數學式思維的過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簡清華觀察,最經濟有效的方式往往是:從孩子原本就愛玩的遊戲出發,引導他們用數學的方式去思考。
自己兩個小孩都讀小學的簡清華舉例,像電腦裡的踩地雷、俄羅斯方塊等遊戲,他就會引導孩子思考「機率」問題:「這個方格是地雷的可能性大不大」、「下次出現這種形狀的比例高不高」,透過這些提問,讓孩子習慣用數學的思維方法解決問題,而非僅靠瞎猜、碰運氣破關。
陪玩最主要的目的,是在生活中培養「習慣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每道數學問題就像是一道謎題,解題就像解謎的過程,「類似『東一片、西一片,到老不相見』的文字猜謎遊戲(耳朵),就是很好的思考訓練起步,」康園文化數學教師徐任宏指出,從小讓孩子覺得「打贏謎題」很有成就,在成就感中累積自信心的孩子,長大後自然會比較樂於動腦思考。
出過好幾本「生活數學」書籍的徐任宏,也不斷從中西數學史取材,透過「學校沒教的數學問題」,把思考寓於遊戲之中。從河內塔、魔方陣、河圖洛書、費氏數列、拉丁方陣、四色定理等,都成為他擴展孩子數學視野的題材。
學數學的重點,不在答案,而在過程。「擺脫只重視學校成績的小用,才能更著眼對孩子未來人生的大用,」徐任宏如此認為。

玩玩就好?從玩中找規律

1
9 x 9
788
9 x 98
6888
9 x 987
58888?=?(接下去會如何呢?)
2
1 x 8
19
12 x 8
298
12 x 8
3987?=?(接下去會如何呢?)
來看看數字算式的神奇魅力吧!
你和孩子,應該都不難接下去寫出算式的後續發展吧!
「數學,其實就是一門尋找規律的學問,」多位受訪數學專家均不約而同提及:模式與關係,是數學最美的部分!
林碧珍以「大不壓小,用最少步驟將木片搬運到另一根柱子」的河內塔遊戲為例,一開始孩子並不會留意自己到底花了幾步完成;但在破關成功後,可讓孩子重新回頭記錄所花的步驟數目,讓孩子從「兩片要搬三次,三片搬七次,四片要搬運十五次」的實際操作與記錄中,詢問「你有沒有發現到~~」,讓他有機會思索剛剛自己的分解步驟,嘗試找出搬運的規律。
滿街的車牌號碼,也是很好用的素材。徐任宏舉例,如看到「1423」的車牌,家長不妨先點出「1+4=2+3」的「巧合」,讓孩子也找找還有沒有類似的數列(如5436);看到「1234」的車牌,由於「12」剛好是後面兩個數字「3 ╳ 4」的乘積,類似的數列其實也不勝枚舉(如153536662438等)。
看似平凡的數字小遊戲,其實背後往往蘊含規律性、整理資料、一般化的能力。
林碧珍鼓勵家長,在孩子成功破解謎題後,除掌聲鼓勵之外,若能夠協助他們發現謎題背後的規律性,孩子將能朝數學世界更邁進一步。

只愛文科?以數學科普切入

無法否認,現實中有許多熱愛語文科,卻打從心裡討厭數學的孩子。沒關係,「討厭」也是個切入點!
今年拿下教學卓越金質獎的石牌國中數學團隊,兩年前就開始在學校推科普閱讀。石牌國中數學科領域召集人蘇進發指出,從同理心出發,引介「故事主角也很討厭數學」的數學科普書籍,效果往往出乎意料得好。他們曾引介一本《數學大騷動》,內容描述「教育局長認為有計算機就好,所以打算廢除全市數學課」,結果很能引發學生共鳴。
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教授洪萬生,對推動數學科普閱讀一直不遺餘力。在他主導建置的「台灣數學博物館」網站科普特區中,就羅列了許多數學繪本與數學小說的書評與介紹。若孩子原本就喜愛閱讀課外故事,洪萬生建議,家長不妨多引介的科普類小說或繪本,除可改善「重文輕理」的閱讀偏食現象,也能順勢引導孩子認識長久以來懸而未決的數學謎團,體會數學的迷人與有趣。
如從故事橫跨兩千年的《鸚鵡定理》認識數學發展階段,從《博士熱愛的算式》認識質數、友誼數甚至體會愛情,日本江戶時代傳奇兼勵志故事《算法少女》等等,「這些故事,談的雖然是數學,但卻不糾纏在數學問題本身,」洪萬生說,都是開啟數學科普視野的敲門磚。
閱讀後的討論,是促動思考的最佳良方。林碧珍也指出,當走過「陪孩子玩數學」階段,孩子不再那麼懼怕數學後,接下來就應進入「和孩子談數學,讓孩子說數學」階段,聽聽他們對故事情節與數學之謎的想法,日積月累,數學將不再只是考卷上無聊的題目而已。

好為人師?注意指導語

徐薇文教機構執行長江正明是留美電機博士,孩子的數學從小就是自己教。「家長是光,但孩子得自己找路,」江正明提醒,家長陪孩子寫數學作業時,絕對不要逐步做給孩子看,而應扮演「提示」的角色,這樣才會達到「讓孩子思考」的效果。
他回憶自己在教兒子數學時,最常說的話是:「你現在列出的式子,代表什麼意義?」「你現在想要算的東西是什麼?」「你有沒有把題目的敘述,轉變成為數學式子?」「圖有畫出來了嗎?」「式子列出來了嗎?」「題目還有哪些線索?」這些引導過程雖然耗時,但給時間,讓孩子歷經「被卡住→自己想方法」的階段,卻正是鍛鍊思考不可或缺的過程。這種訓練,對於考題從不會出自參考書的國中基測,特別重要。
此外,在指導孩子文字應用題時,許多師長以為「看不懂文字題」等同於「語文能力不佳」。但林碧珍從與第一線教師合作,實際觀察教學情境則發現,背後原因其實並非如此單純。「看不懂數學文字題,不能全歸咎於語文能力不好;語文能力不好,也不代表數學沒救,」她指出,「許多時候,原因是出在不了解文字敘述的『數學涵義』代表什麼。」
以孩子很容易卡住的「分數問題」為例,「妹妹吃了一盒月餅的四分之三」與「妹妹吃了四分之三盒月餅」的陳述,孩子的了解程度就有差異。她解釋,當題目陳述為「四分之三盒」時,孩子可從分數後面緊接的單位「盒」,清楚知道有「部分/整體」的觀念;但若碰到「一盒月餅的四分之三」這種陳述時,許多孩子很難立刻了解這同樣也是「四分之三盒」的意思。她認為,這種情況不能說孩子讀不懂題目,而是缺乏「一盒的四分之三」就是「四分之三盒」的舊經驗連結。
她提醒師長,若能掌握中間的「轉換」機制,協助孩子習慣從「一般語言」進入到「數學語言」,將有助於孩子面對數學文字題。

老是粗心?提醒需具體得法

「早告訴你做題目要小心,怎麼又粗心?」看到孩子考卷,你是否經常如此碎碎念?曾在國小任教十餘年的簡清華,戲稱自己是「三腳貓教練」,但他讓孩子戒除「積習」的方式,則發人深省。
簡清華曾指導一位羽球選手。這位選手每次揮拍後,會習慣的把手放下,因而影響揮拍速度。簡清華訓練的方式是,找同學在場邊當「觀察員」,只要一看到他出現想把手放下的慣性動作,就要同學大聲提醒「把手提起來」,這樣訓練了兩年,終於拿下佳績,跌破一竿子老師的眼鏡。
積習總是難改。與其不斷數落「跟你說過多少次,怎麼都聽不懂」,不如直接挑明要改進的地方。
例如,孩子很容易「抄錯數字」,那就要孩子在檢查時,特別針對「自己的算式與題目的數字」加以比對;若總是計算錯誤,那就觀察究竟是加減乘除哪個部分出錯?若問題出在乘法表不熟,那就進一步釐清究竟是乘法表的哪個區塊是「罩門」,針對易錯處加強練習即可,而不是從二到九全部要求重背。
此外,家長也應釐清「粗心」的背後因素。簡清華提醒,考試有時間限制,若某些題型是孩子首次遇見,孩子得花相當的時間,一步步思考來解答,檢查時間自然受到影響。若因此怪罪孩子粗心,就不甚公平。
苗栗縣數學輔導團教師陳智康提醒家長,千萬不要僅以孩子的數學成績來判斷孩子的數學能力,「畢竟,一個偶爾出錯但會思考的孩子,比每次考一百分的考試機器來得好!」









********************************************************************************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09441905747675&set=a.411089322249604.109035.411046232253913&type=1








********************************************************************************************************************************

孩子的數學能力等於競爭力

根據美國的調查,每三個高所得的工作,有兩個需要很強的數學能力,美國數學教授斯坦(sherman.k.sterin)在<幹嘛學數學?>一書中點出了會使用數字的人比使用文字的人要高一等,目前國際當紅的科技業、金融業、證券業的一流人才,多來自分析能力很強的理工高手,於是教育專家指示,孩子數學能力的培養跟孩子未來的競爭力息息相關,不可輕忽。
從事國內基礎數學教育的林晟老師指出;『解決數學題目的邏輯和解決問題的邏輯相似,從分析題意、嘗試、找方法,到細心解出;思考能力愈強解決問題能力愈快。』而這樣的能力是日積月累漸漸養成,思考能力的培養很難一觸可及,最好從小做起;大部分家長都警覺學校的數學教學,給孩子的訓練稍嫌不足,於是市面上只要標榜〃資優″〃超前″〃特訓″ 的課程,家長都趨之若鶩。林晟老師說:『數學是理解的科目,多給孩子時間動腦想問題,市面上過分強調快速解題,技巧解題對孩子不見得是有益的,幫助孩子學懂觀念,幫助孩子用觀念解題。』


資料來源http://blog.bais.com.tw/tmvt-jhongsing/?p=265









*******************************************************************************************************************************

數學動動腦 ─ 低年級

觀察
L2
迷宮
L1

資料來源http://blog.bais.com.tw/tmvt-jhongsing/?p=753









************************************************************************************************************
別讓孩子怕數學
一、學數學,需要特別的天份嗎﹖
「這些年來,因為學數學的緣故,總是聽到人家說他沒有數學細胞;這也不知道是誰發明的說法,總讓我覺得恐怖,好像我的身上有了一種不該有的東西,但又不是被傳染得來的,而是長了一種別人沒有的細胞。」
「但是我看那些說自己沒有數學細胞的人,也不見得會炒菜,但他從來不說沒有炒菜細胞;也不見得會教小孩,但他也不說沒有教小孩細胞;當然他也許會寫小說,但他又不說自己有寫小說的細胞。」
看起來,這一位數學家對於自己的細胞是否正常,還滿在乎的。不過,根據我們多年的教學經驗,學數學確實並不需要特別的細胞;至少學到像這位數學家那樣,絕對不需要什麼了不起的特質,或特別的天份。
我想,這裡面有一個有趣的原因。一個人不會炒菜,不會寫小說,不會做生意,就只是不會而已,他並不覺得害怕;但數學讓每一個人害怕,害怕的時候,一定要找一個理由,就只好歸給細胞了──細胞是由父母傳下來的,和自己無關。
所以,我今天要和您談的第一件事,就是,千萬別相信學數學需要特別的天份。至少,我們做父母的人,不要隨便扛這個細胞的責任。我聽很多父母說,我這個孩子頭腦不是很好,讓他學文科就好了;這真是搬磚頭砸自己的腳,不,是砸自己的細胞。
  
二、問題出在數學教學
那麼,為什麼大家都怕數學呢?這就是我要和您談的第二件事。
我們都知道,並不是每一位老師都很會教,也並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適應每一位老師,但總有會教的老師,總有某些學生能適應某位 老師,這也是事情的常態。不過,如果是數學,情況就有所不同。到目前為止,在整個教學的問題裡面,數學教學的問題最大,即使很會教的老師,教數學的時候,都教得不是很好。
換句話說,數學教學的問題,是全面性的。我說全面性,並不是僅指在台灣,而是說這個問題是世界性的。先進國家的數學教學,到現在都還變來變去,莫衷一是,一直在找新的教學法。
我和您談這些,是要您了解整個數學教育有很大的問題;當然這些問題多半都要專家才能解決,但是,親愛的爸爸和媽媽,我們一定要明白,小孩學數學的困難,是世界性的,而這個世界性的困難,主要是在教材和教法,而不在我們的小孩。
現在,只希望您把整個數學教育的背景放在心裡,我就可以和您談第三件事。

 

三、消除數學恐懼症
第三件事,我要和您談消除數學恐懼症。
有些人會想,就是因為學不會,考不好,才會怕呀;所以,只有多做題目,考好一點,有了信心,才能消除數學恐懼症。
然而,「因為學不好,所以會怕」的邏輯同義語是「只要不怕,就能學得好
」,而不是「學好了,就不怕」。事實上,有相當多小孩數學考試並不差,但還是怕得要命,因為他一直是緊繃著神經,戰戰競競,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維持著一個相樣的成績,但是永遠不知道那一天一不小心,就又會考垮。
我問一位數學家,考不好你也不怕,唸不懂你也不怕,你到底為什麼不怕呢?他想了半天,說「是因為小時候的成長經驗」。我想,這就是事情的要點了。一個人在小的時候,多少總要有一點不知天高地厚,有一點自以為是,有一點不知死活,有一點傻頭楞腦,才能應付成長的挑戰。人在成長的過程裡,總會遇到不能克服的困難,這個時候,我寧可小孩子放棄,也不希望他認為自己能力不足。
父母喜歡說什麼「只要努力,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以為可以激勵小孩努力,但這根本不是實話;而只要不是實話,根本就不會發生激勵的效果。這個世上的事情,確實有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這是每一個人的經驗,小孩也是知道的。結果就是,小孩並不能確定是自己努力不夠,胡猜亂想之餘,反而更相信是自己的能力不足。親愛的爸爸和媽媽,這是非常嚴重的事,人如果認為自己不能,他就真的不能了。
比如教一個小孩,當我發現在某個點上,他硬是過不去,我就會讓他放棄;如果他感到灰心,我就說那個題目根本設計得不好。但我並沒有騙他,題目本來就是教學的材料或工具,如果這個題目不能讓小孩領悟一些什麼,它就是設計不良,至少對這個孩子而言是如此。
換句話說,教學的材料和工具,是要適應學生,而不能要學生去適應那些材料和工具。親愛的爸爸和媽媽,您知道嗎?採取這樣的態度,我們和我們的小孩,就立刻進入了一個新的天地。
這是怎麼說呢?首先,這樣一來,即使小孩一時學不會,但至少保留了信心,信心是興趣的要件,興趣是學習動力,這個孩子以後就還有翻身的機會。總之,我們就消除了數學恐懼症的一大半。
但這還不止是消除數學恐懼症,我們同時還為小孩保留了迎接難題,克服挑戰,培養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的機會,而且不止是在學數學一方面而已。當我說「這個題目設計不良」的時候,大家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是只讓小孩做簡單的題目,恰恰相反,只有當我們願意大膽的鼓勵小孩不要在乎他不會做,我們才能大膽的提供比較艱深的題目給小孩,讓他做多種嚐試。
這裡有很深刻的道理,就是徹底的,從根本上對小孩的尊重,因為尊重小孩的不會做,我們才肯定他可以不必在乎;正因為肯定他可以不會做,我們才不必限制提供給他的材料必須很簡單,這就尊重了他接觸各式難題的機會。
現在流行的觀點是,以為小孩要會做才能有信心;所以很多編審教材的專家,都不敢提供較深的,較有思考性的材料,結果就是讓坊間的參考書和測驗卷大顯神通,大發利市;但那些東西反而常常是沒有意義的機械練習,或沒有教學意義的刁鑽題目,這才真是讓小孩吃不了還要兜著走──就是還要去補習。
總之,消除數學恐懼症,就是不限制小孩做難題,但要鼓勵他接受自己可能不會做的事實,不要認為有什麼了不起。
本圖文摘自  人本教育基金會有聲書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cherylmama-family/article?mid=13714&prev=13716&next=13600&l=f&fid=27









***********************************************************************

介紹一個國小數學題庫的網站

可以自行設計列印出題目給小孩練習(有附答案)

省下貴貴的數學參考書費用
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系 計算實驗室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0LkYqsCUAgRhCXW4BZxC/article?mid=14732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14505&prev=14687&next=14475&l=f&fid=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