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不是本能的事都需要教

中國人喜歡「沉默是金」,過去大人很少跟孩子說話,如果說話也是很簡潔,甚少花時間跟孩子說道理或原委,其實這是不對的。跟孩子相處時,要盡量把握所有的機會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和進退應對的禮節。最近偶然聽到一位教授的助理在幫他接電話,從他說話的方式,我知道他得罪了對方,問一下他成長的背景,才知道原來是「沒有教過」。他因家境好,所有事都有別人代勞,他從來沒有替別人接過電話,都是別人替他接電話,所以不知道這方面的禮儀。回家後,網路上有人傳一篇文章給我〈孝順是要教的〉。兩件事湊在一起,我發現凡是不是本能的事,都需要教。
現在很多孩子不會做事,是我們大人教得不夠,因為大家都忙,孩子忙著補習,大人忙著賺錢,沒有相聚的時間,就是相聚也沒有時間講我們父母以前對我們說的話。現代父母最常說的話是:趕快去做功課,趕快去洗澡,趕快去睡覺。生活步調緊湊,已經沒有時間或精力教孩子做人的道理了。加上沒有三代同堂,孩子無從觀察父母怎麼跟他們的父母相處,所以不知道進門要先向父母請安,好東西要先給父母吃。
我朋友說現在助理來上班不跟任何人打招呼,一頭就鑽進實驗室;離開時,也不告訴老闆一聲,背包一揹就走人,叫他做事常常弄巧成拙,所以不如自己做。問題是人是社會動物,與人相處不可以不懂得基本的生活禮儀,所以父母親不能再省略跟孩子說話的時間了,也不能只用命令式,沒有解釋原委。很多意外的發生是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所以他就按照他以為是對的方式做,結果就闖了禍。
唐朝的開國元勳李靖在未發跡前,原是山中的獵戶,有一次他追一隻鹿進入深山,夜暮迷途,看到林深處有燈光,走過去發現是一座大宅院,他便請求借宿。主人原是不允,但是夜深無奈何,最後老夫人告訴他,半夜若有什麼動靜都不要管,天明就上路,若能答應才肯讓他借宿。李靖在當時情況下只好答應,而且也不疑有他。李靖睡到半夜,果然聽到外面車馬喧囂,原來天庭下旨要龍王行雨,因為龍王不在家,老夫人便請李靖代行,告訴他,龍馬停住時,只要從水瓶中滴一滴水即可。李靖從雲中看到底下荒年大旱,地都裂開了,心想一滴水無濟於事,便下了二十滴,結果等他行完雨回來,老夫人被天庭庭杖八十,子孫連坐,因為天上一滴水是地上一尺雨,如今人間平地水深二丈,房子都沒頂,豈復有人。李靖的好心帶來了災禍。唐朝傳奇說李靖因為這件事,後來未能出將入相。
我們看到大人少講一句話,就有災禍生。孩子不懂原委,便會自作主張,以他認為是對的方式做,做時還很得意,以為可以討賞,其實是弄巧成拙,壞了大事。所以父母要花時間跟孩子說道理,只要有任何機會都要盡量的教,現代的「文武全才」應該是讀書和做人都行的孩子,也惟有教出這種孩子,父母的責任才都完了,這種孩子才是將來社會真正可用之人。

本文選自 洪蘭《理直氣平》一書 遠流出版社出版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lisa_liu0626/article?mid=476&prev=477&next=473







********************************************************************************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談兒童教養問題

「數學教了好幾遍,小孩怎麼還是聽不懂,是不是我不會教?」「帶小孩出去,要怎麼叫他乖乖坐好?」「當孩子發脾氣時,我該怎麼做呢?」
通常我們會建議家長在教導孩子之前要先了解孩子的氣質,再來才是核對兒童的發展階段,孩子大部分的能力是在7歲之後才發展出來,所以家長的教養態度需要有彈性,才能解決孩子學習或教養上的問題。

首先,我們針對兒童各方面的發展,提供以下教養方式給家長參考:
(一)認知方面
1.語言:現在外在環境刺激多,兒童常會誤用成語,但是卻又不了解其意思, 家長  除了應該適時告訴孩子成語正確的使用時機,也要試著在日常生活與孩子多多對話,讓孩子更習慣用口語化的內容對話。
2.學習:

(1)注意力:u兒童集中注意力的極限是20-40分鐘,所以要注意外界環境的控制,如果刺激很多就會導致注意力分散。                                                                                                                  v要觀察兒童的注意力能維持多久,得要看他做喜歡的事情可以維持多久,但是不能包括聲光刺激的活動,例如:電動。如果他做喜歡的事情可以維持的時間超過注意力極限,就要去了解他不喜歡其他事情的原因,可能與他的挫折忍受力有關。
(2)記憶力:在教導孩子記憶時,可以幫助他先辨識或組織外在訊息,讓他避免嘗試錯誤時遇到太大的挫折,也可促成他短期記憶的形成與訓練。
(3)分類能力:分類能力的培養可以從做家事開始,例如:讓孩子將碗筷或衣服分類,然後在學業上,將資料用資料夾或袋子分類、書籍用大小或類別分類。慢慢的,孩子會發展出自己的方法,家長這時候再幫他修正成可執行的,最後不要忘記鼓勵他的想法與成果。

(二)行為方面
1.要建立孩子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可以做什麼事,並練習把實際的需求說出來,不過家長要讓孩子知道決定權仍在大人身上。
2.若擔心孩子適應學校生活的狀況,在家就必須有耐性的要求。先教導孩子基本的行為,例如:說話不能用喊的、在學校有問題要舉手,等孩子建立起行為後再要求品質。
3.具體訂一個好的行為標準,例如:要問候他人、要自己整理東西…等,然後設計一個表格,訂定次數與獎勵。一段時間設定一個重要行為,建立了再設定下一個行為標準。
4.培養兒童一個行為或能力時,要注意的是:
(1)先從雷同的行為開始,不要有太大的落差,避免兒童因挫折而放棄。
(2)原本兒童就應負的責任不能訂為目標,不然會讓他缺少主動的自發力。例如:把自己的食物吃完、自己製造的垃圾拿到垃圾桶去丟。
(3)有些較困難或複雜的行為需要示範,不然彈性太大反而讓孩子無所適從。例:要求孩子刷牙前要教導他順序與方式。

(三)情緒方向
1.以身作則:因為兒童會模仿成人的行為去修正與建立他自己的行為模式,所以家長的情緒表現要表裡一致,而且也要示範情緒表達的適當方法。
2.協助兒童辨識情緒:
(1)要幫助孩子練習辨識情緒,必須先了解他產生情緒的原因。
(2)當孩子不會辨識情緒,並不是不會看人臉色,可能是因為不會表達。
(3)孩子會說出情緒性的字眼,並不代表其所要表達的內容是正確的,家長必須與他的行為做核對。

3.協助兒童處理情緒方式:
(1)當孩子出現反常行為時,幫他發現自己不一樣的狀況,包括臉色或行為;告訴他可以選擇說出來,如果不說出來,該做的事情還是必須完成。
(2)家長可以用孩子的語言說出自己以前的經驗,來同理孩子,讓他知道自己是被了解的,再教導他做些分心刺激來紓解情緒,例如:喝杯水、散散步、洗澡。情緒的消失需要一些時間調適,不過,也可以慢慢培養他的忍受力。

4.協助兒童培養挫折忍受力:
(1)雖然讓孩子下一次再試是怕他挫折,但如果他的能力是足夠的,家長可以表達自己願意等待,並且知道他是可以做到的,成功後再鼓勵他。
(2)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可以幫他停在當下,了解原因,讓他把挫折當作資產,從挫折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這時候要用支持的口氣,不能用審判的語言。

(3)遇到挫折時,大人不要使用外在歸因,這樣反而會讓孩子習慣怪罪外在事物。
(4)言語上用「我幫你想辦法」取代「我們一起想辦法」,這樣可以讓孩子認知到這件事情是他自己應負的責任。並且使用陪伴討論的方式讓孩子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鼓勵他發展出自己的方法和能力。
5.注意事項:
(1)家長要先想像孩子的行為在學校會導致什麼後果?自己又可以忍受他抓狂到什麼地步?這樣才可以判斷他的哪些行為需要被調整。
(2)如果家長帶孩子去看醫生,也就代表自己放棄了,孩子在這時候會很受傷。
(3)孩子暴怒的時候,要防止他傷害自己或別人,必要的時候,可以把他抱住或以言語告知,例如:不可以破壞東西。最好不要使用忽略的方法,不然他會用更強烈的方法表達。等他情緒比較平靜時,再讓他選擇要不要表達出來。


Q&A時間:
Q:當孩子做出危險行為時,我該怎麼辦?
A:直接告訴他或糾正他,不要用遙控的,尤其是危險的事情要立即處理。
例如:孩子在餐廳裡奔跑,可以嘗試使用下列方法處理:
1.出門前告訴他:在餐廳裡就要好好坐在椅子上,如果你奔跑,我們就馬上回家。
2.家長不可在公眾場所打罵孩子,小一點的孩子可以先提醒,如果仍然不聽,必要的時候,可以將孩子帶到廁所或巷子裡再告知一次並給他選擇機會。

★另外要提醒家長,應該在心情平靜時進行教導,否則容易產生不好的示範或破壞親子關係。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77&prev=378&next=376&l=f&fid=10





*******************************************************************************

幫 助 兒 童 發 展 潛 能

陳秀芬 演講
李景新 整理
首先,我們來看人類的基本能力,簡單分成下列三種:
一. 是吸收知識的能力,它也是最常被提及的「智商」。
二. 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它跟生活智慧比較有關係。
三. 是創造發明的能力,許多科學家、藝術家多有這方面的能力。
我們要幫助兒童發展潛能,必須注意以上這三方面的平衡發展。幼兒期正是成長的黃金時期,協助兒童打好基礎,他的潛能自然就能開發出來,因此現在我們按照下列項目逐一來探討:
一. 因 材 施 教

這是蒙特梭利教學理念最重要的一項,也就是「個別化」的教學。因為每一個孩子的資質不一樣,學習的能力與興趣也不一樣,所以不宜使用固定課表,必須針對每個孩子的個別差異而設計。大家選擇蒙特梭利的教學法就是成功的第一步,讓孩子依照自己的能力與興趣,循序漸進吸收知識,才能幫助他充分發展潛能。

在傳統的教學體系裡,比較強調齊一化,大家都要具有一定的水準,不管是資質優異或學習遲緩的,都是在一樣的標準下來學習,這樣的環境確實會造成某些孩子的不適應。例如智商180的唐宗翰先生,小時候曾換了六個小學,每一個學校他都待不久,這麼聰明的孩子,若叫他規規矩矩的與大家一起學習,對他而言就是有困難。他上課所提的問題,老師不能只針對他一人來回答,因為無法兼顧多數小朋友的程度,所以他的狀況無法融合於我們的教育體系。到了國中時,他發現他不需要接受體制內的教育,十四歲便直接去創業了,他目前在電腦方面有很好的發展。
從許多個案來看,我們的教育體系在「因材施教」這方面的確有很大的漏洞;可喜的是目前台灣教育提供另一種選擇,可以讓孩子「在家教育」。針對孩子身、心、靈各方面的狀況,父母提出合法申請,與教育單位共同合作幫助有需要的孩子,這是一種進步。
二. 容 許 自 由 探 索
我們看一、兩歲的小朋友,整天就好像上緊發條的玩具一樣,到處走、到處跑、到處看,好像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擋得了他,他天生的好奇心與學習動機是極強烈的,可以說就是一種本能,直等到他的發條鬆了,他才會休息。這種天生的學習慾望是值得鼓勵的,不要壓抑。所以平時在家中,要盡量設計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孩子自由的去探索。像家中的電燈開關和電視機開關,在可以忍耐的範圍內,就讓他自由的去按。我們若覺得玩五分鐘已經夠了,必須要停止了,也要將原因說明清楚。
每個孩子都是小小的科學家,科學家在做實驗前,心中都會有一個假設,再去做實驗,而且會從不同的角度去做實驗。如果每一次實驗的結果都一樣的話,他就可以驗證他的假設是對的。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樣,他去按電燈開關,是為了確認每一次的結果是否一樣。電視開關、所有的開關都是如此,孩子都想要嘗試,所以我們要給孩子嘗試的機會,等到一定的時間後,我們就要告訴孩子不能再按下去的原因,例如:開關容易壞掉,電器品本身容易壞掉、浪費電力等正當理由。總之要給孩子探索的機會,不要馬上就說不行。若我們常常跟孩子說:「不」,孩子的自由探索被制止,也就容易失去主動的學習慾望和動機,更別提創造和發明的能力了。
另外,我們必須要注意「自由探索」不能影響到公共的利益,例如在自己的家雖被允許開櫃子或冰箱,但到朋友家做客時,就不可隨意開別人家的櫃子或冰箱;又例如在教會用餐時,可以讓孩子任意碰教會的碗盤嗎?當然不行。曾有位學生提到:當她的孩子在教會的廚房玩弄碗盤時,她有點猶豫是否要制止,因為她正在想是否要讓孩子「自由探索」時,結果就不可收拾了。畢竟自己家和別人家或公共場所是不一樣的,我們要讓孩子學會區分,並懂得尊重別人和公共的利益,所以「自由探索」是有一定限度的。
三. 重視敏感期,打好基礎
蒙特梭利特別強調敏感期,因為孩子在敏感期有強烈的熱情,連跑帶跳的,像潮水般的衝過來,那時的學習效果特別的好。所以要重視孩子各階段的敏感期,孩子的潛能才能充分開展。
在各種敏感期中,我們最容易了解的,就是孩子的語文敏感期。小孩在六歲前的聽力異常的敏銳,沒有一個小孩學習母語有問題,除非這個孩子在身心方面出現障礙,例如耳聾或自閉症。一般正常的孩子如果在多語言的環境下學習,可以自自然然的學會聽與說,不像大人那麼困難。因此,有機會的話,請家人盡量跟孩子說不同的語言。例如祖父母會說台語、客家話,或其他家人會說外國語,就請那個人固定跟孩子講那種語言。因為固定的人跟他講固定的語言,孩子比較不容易混淆。
孩子的語文吸收能力往往超乎我們大人的想像,不要怕孩子聽不懂而不講。我曾經請我的母親多跟孫子講台語,我的母親說:「我跟他們說,他們又聽不懂!」其實,就是聽不懂才越要練習聽啊!孩子是怎麼學會聽國語的呢?也是從聽不懂開始的,不停的聽才慢慢學會的,不是嗎?所以如果我們給孩子多聽、多說的機會,孩子的語言能力就發展出來了。
另外,在六歲以前的感官敏感期,我們若多加訓練孩子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立體觸覺等,透過這些感官訓練,就能有效增強孩子吸收知識的能力。例如視覺經過訓練後,敏銳度增強,以後孩子透過視覺就能學會許多東西。同樣地,孩子的聽覺、嗅覺…經過訓練,變得敏銳後,都會成為他從環境中學習的最佳利器。我們知道每個人的學習方式不盡相同,有的人必須憑眼見,吸收效果才會好;有的人必須多聽,才能記住;有的人必須要用手摸,才能幫助記憶。每個人在學習新東西或吸收知識時,所用到的感官不太一樣。也許我們目前還看不出來,我們的孩子屬於哪一種學習型態,因此,幫助孩子把各項感官都磨得敏銳之後,他的基本學習基礎就已經奠定好了。
四. 鼓 勵 獨 立 學 習
一個能夠獨立學習的孩子,可以自己選擇工作、反覆進行、專心投入、克服困難,最後內心充滿成就感。蒙特梭利的教具裡都有「失誤控制」的設計,可以幫助孩子自己發現錯誤,並找到正確的方法,這就是獨立學習的最好方式。我記得國中上數學課時,聽老師在台上講解公式,常常是聽得迷迷糊糊的,直到回家自己做練習,並找到錯在什麼地方,才會真正的想通。小孩也是一樣,你不要指正他,讓他自己找到錯誤的話,他的學習效果才是最好的。所以大人在一旁,必須要學會忍耐,不要急著指出孩子的錯誤。孩子透過不斷的工作,慢慢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用大腦做出判斷和選擇。這樣的思考模式,能夠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夠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終身學習的人。
從生活智慧方面來看,在鼓勵孩子獨立時,「會不會照顧自己」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例如:會不會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吃飯、洗澡、睡覺、擦屁股,買東西等,這些都是獨立的指標。有時候我們照顧孩子慣了,把西瓜都切得小小的,籽也去掉了,再端到他面前給他吃。甚至孩子長大了,還沒想過讓他自己挑籽或啃西瓜,這樣孩子就失去了獨立的機會。所以上面提到的幾項指標,做父母的要先想想,什麼時候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做?總之,我們要謹記在心,我們不需要照顧孩子一輩子,我們的目標是要教育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成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適當的放手。
五. 身 教 與 示 範
小朋友的學習大部分是透過模仿而來,所以我們的身教與示範格外重要。在所有蒙特梭利教具示範當中,我們都要盡量的緩慢與精確,孩子才能吸收。打罵與說教只會製造緊張氣氛,對孩子的學習毫無幫助;只有正確的示範,才能幫助孩子吸收學習。
在身教方面,很多人都知道非常重要,而且我們從孩子們的互動中,也常常看到我們的影子,例如看老大怎麼對待老二的,他的口氣和動作幾乎跟大人一模一樣,常讓我們哭笑不得。
雖然我們了解身教的重要性,但還是有一些疏忽的地方,要多加注意。這裡提供台北市東門國小的家長手冊,其中有關父母容易犯的錯誤,第一是「教孩子不可做,自己卻帶頭做的事」,例如抽煙、喝酒、賭博、吸毒、吃檳榔、生活懶散、家居雜亂、沉迷電玩、電視等;第二是「要求孩子做,自己卻不做的事」,例如看書、運動、早睡早起等。
舉一個有趣的例子:有位家長於座談會後,請教專家學者說:「我的孩子愛看電視,不愛看書,應該怎麼辦?」這位專家反問家長:「請問你平常在家都做什麼?是比較喜歡看書?還是看電視?」家長誠實回答說:「我都在看電視。」從這個例子中,我們知道小朋友為什麼愛看電視,因為他所處的環境是電視機經常開著的環境,那就很難叫他不看電視了;即便他想要看書,還是會受到電視的聲音和畫面干擾,而沒辦法專心。可知身教是很重要的,我們是怎樣的人,很容易看出我們的孩子將會是怎樣的人。
六. 幫 助 兒 童 分 段 學 習
蒙特梭利的教具設計非常精確,其中每一個環節都接得非常好,目的就是讓孩子在每一階段都學得有自信、有樂趣、有收穫。蒙特梭利所寫的第一本書,命名為「科學的教育方法」,如此命名的原因,乃是因為她所設計的教育理念是符合科學的,是有邏輯性的,可以幫助孩子充分吸收各種知識。
大部分的母親都有個小毛病(連我也不例外),就是會太心急,希望孩子學習進度快一點,不禁多塞一點東西給孩子,這樣容易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並產生排斥的心理。所以在此提醒大家,不要讓孩子有太多的挫折感,進度不要太快,要等待孩子慢慢消化,特別是在語文和數學教具方面。
七. 幫 助 兒 童 發 展 專 注 力
不知大家在家運用蒙特梭利教具時,有沒有發現孩子比較專心了?孩子專心的時間有沒有慢慢的拉長了?可以從5分鐘變成10分鐘了嗎?孩子透過手來操作時,比較能專心;如果他只是看或聽,就比較無法專心。當孩子開始專心,這段時間他就不會來黏著你,因為他也開始忙了。孩子接觸不同的工作,慢慢的累積,從中得到樂趣,他就能培養出專注力,等到大班階段(五足歲),他的專注力就拉長到三十分鐘或一、兩個小時之久。
幫助孩子培養專注力要從簡單的工作開始,讓他慢慢的投入。另外,太簡單和太難的工作都無法讓孩子專注。所以當孩子對工作沒興趣時,你就要注意工作是不是太簡單?或太難?或你所提供的材料孩子沒有興趣?或他過去的經驗使他對工作產生排斥感?我們必須仔細觀察並設法解決。
美國有一家玩具公司(可上網www.discoverytoysinc.com查詢),按照蒙特梭利的理念來設計玩具,多年前我曾經翻閱這家公司的目錄,並幫我的小孩買了一個拼圖的玩具,裡面包括了各式各樣娃娃的頭、衣服、裙子、鞋子、帽子等卡片,可以讓孩子拿出來配。當時我的女兒約兩、三歲而已,她拿到玩具,安安靜靜的玩了一個小時,實在好神奇喔!平常她玩一般的玩具不會玩得那麼安靜、那麼認真,可是當她玩這個拼圖時,她按著不同的場合幫娃娃換衣服、換鞋子,頭腦不斷地思考、選擇,根本沒注意到其他人的存在。像這樣的玩具有提高專注力的設計,父母不妨多參考。其實我們不需要買進口的東西,只要了解哪些玩具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專注力,就可以在國內的玩具廠商中買到類似的產品,更加符合經濟效益。
八. 鼓 勵 正 面 的 學 習 態 度
孩子在操作教具時,我們盡量不要指正孩子的錯誤,不要說:「你錯了!不是這樣!」這種負面的口吻要避免。儘可能讓孩子自己發現錯誤,或再做一次正確示範給孩子看,這才是正面的態度。當孩子完成工作,表現很好時,我們要常常鼓勵他,我覺得最好的鼓勵方式是說:「恭喜你!你會做這個工作了!」不需要太誇張的說:「你好棒,好了不起!」
再來,我們要注意:不要低估自己的孩子,當孩子表現出學習慾望時,常常是最適當的時機。尤其在日常生活或藝術的領域裡,不要為孩子設限太高,認為他還小不會做,就不教他。我講一個我們家兒子學打蛋的故事:當我兒子三歲時,他看姊姊在學習打蛋、洗菜、切菜,就很有興趣想要跟著做。有些我會讓他做,有些我會考慮。但打蛋這件事,三歲的孩子可以做嗎?我有些猶豫了!兒子說了好幾次他想要打蛋,我終於答應了,我想頂多不過是損失一個蛋。於是我就教兒子如何輕輕敲蛋,如何把蛋殼剝開,如何將蛋液滑入碗裡,把蛋殼丟入垃圾桶,然後拿一根筷子來攪動蛋液,兒子就這樣可以打得很好了,用來炒蛋或煮蛋花湯都很合適。想想我過去實在替孩子設限並低估了他,所以從此以後,我懷抱著讓孩子試試看的心理,當孩子在嘗試的時候,若覺得太難,他自己會收手。也許幾個月或半年之後,再讓他試試看就可以了。
另一個例子也是我兒子三歲時的事,他看姊姊玩電腦好像很好玩,他很想要學,但是三歲的孩子能玩什麼電腦呢?我特別去挑了英語故事光碟片,它只需按播放鍵,就會開始講故事,故事講完後,畫面上的東西,還可讓孩子點選,並且每次都會發出聲音和動作。例如點選窗戶時,就會有一陣風吹得窗戶嘎嘎響地打開。每一次按,情形都一樣, 我兒子就覺得很好玩,非常的喜歡。因為三歲的孩子,仍在秩序敏感期,他喜歡東西不改變(每次按都會出現相同的東西)。就這樣,我幫兒子找到合適的光碟,教他如何開機、如何設定計時器(限定電腦使用時間)、如何放光碟片、如何使用滑鼠,一個禮拜之後,他已經能獨立操作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有關鼓勵正面的學習態度,有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盧蘇偉先生的例子。盧先生是板橋地方法院的觀護人,他曾到東門國小演講,家長會整理他的演講內容,在此分享給大家:盧先生小時候是個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學習過程非常辛苦,對於有四點的字如「馬、鳥」總是分不清楚,所以常被老師罵是豬。這樣的孩子其實是很可憐的,因為在學校常常被罵、被壓抑,沒有任何的學習成就可言。可是他的父母始終用正面的態度來看待他、鼓勵他。當他考試只考十分、二十分時,他的父母親看到的是他「有」的分數,而不是看到他「沒有」的分數;當老師罵他是「豬」時,他的父母卻以「你是全世界最聰明的豬」來鼓勵他。
有一次他數學考十分,父母親高興得不得了,因為他以前總是考鴨蛋,於是就買了他最喜歡的雞腿給他吃,他很高興的坐在門口啃起了雞腿,然而卻發現隔壁考了九十分的同學在哭。原來,那位同學的父母親規定他只能考一百分,少一分就打一下。那時盧蘇偉就納悶不已,究竟是考十分好,還是考九十分好?所以父母看待孩子的角度實在值得深思。
當時盧先生還不是全班最後一名,另有一位同學墊在他後面,這位同學畢業後沒有繼續升學,去學水電,以後開了三家水電行,並免費幫母校維修水電二十年,所以當母校八十週年校慶時,學校頒給他最具貢獻獎。為什麼這位同學沒有放棄自己,而在人生的旅途中奮鬥不懈呢?原來他的父母也是對孩子有非常正向的看法,其父在一次親師懇談會中曾說過:「不要以為我兒子成績不好,就瞧不起他。他有一個全班同學都沒有的優點,就是他是班上唯一沒有退步過的學生。」為什麼父母在孩子最後一名時,還能從這麼積極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呢?我覺得這一定是父母很用心,總是能以正面的態度去看孩子,就算孩子功課不好,也能找到其它方面的優點,例如修水電很認真、做事很負責。
父母總是要挖掘孩子好的地方並多鼓勵他,盧先生說:「影響我們孩子的絕對不是能力,也絕對不是學歷,而是對自己正向而肯定的看法。相信自己會成功、會很好,才會為自己盡最大的努力。」在這我先岔個話題:在我自己的經歷裏,我國中唸的是大家所謂的「流氓學校」,學生素質很差,每一年考上公立高中的人數都是個位數。當時我考上中山女高,雖有些失望,但心想應該表現還不錯了,沒想到回母校時,老師卻對我說:「我覺得以你的程度應該可以考上北一女。」當時我心想:「老師你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如果老師認為我有這個實力且鼓勵我的話,我會為自己盡上最大的努力。但因為當時我對自己很沒有信心,甚至能不能考上前三志願也不知道,就在這樣混沌不明的情況下,亂打一場仗。所以若在聯考之前就聽到老師這樣的鼓勵及肯定,我相信我會更努力。
繼續盧先生後面的發展:他後來花了七年的時間,考了五次大學,最後因為退役軍人的加分才考上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系。在大學時他遇到一位馬傳鎮教授,幫他做了一些學習能力的分析,發覺了盧先生學習上的長處與短處,於是教授就從他吸收效果最好的方式去教導他,結果他的成績突飛猛進。畢業時,他拿到了全系第三名,而且順利的考上高考司法行政觀護人員的考試,之後,他的人生逐漸步上坦途。然而在這之前,他為自己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因為在學習上,他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挫折不斷。最值得珍惜的是,他始終對自己都是正面的看法,他的家人也總是這樣看待他,才有今日的他。
九. 幫 助 兒 童 發 展 記 憶 技 巧
當我們學習任何新的東西時,其實必須用到很多的記憶力,例如我們做一個「倒水」的工作,我們必須要記得所有倒水的動作、順序、弄濕時的處理、及用完後要歸回原處等細節,這中間有很多所謂的次序感(sense of order)。做了很多這樣的工作以後,孩子心裡的次序感就會非常的敏銳,從小累積了這樣的次序感與各種手眼協調、專注力、耐心等能力,才能幫助他去完成更困難、更偉大的工作。
孩子的學習因人而異,到底他是用眼、用手或用聽力才記得住?無法知道,但一般來說,孩子透過摸圓錐來知道圓錐,比看圖片來認識圓錐的效果要好得太多了。因此蒙特梭利的教育設計,是讓孩子透過全身所有的感官來幫助記憶。
在語文學習方面,需要用到很多記憶技巧。我們的文字和辭彙都是需要記憶的,尤其是學習文字符號與注音符號時,符號本身並沒有什麼特殊意義,除了少數象形文字,大部分都得經過聯想來幫助記憶,或是努力強記,這樣的工作非常辛苦。所以在語文教育裡,我們設計了一些幫助孩子記憶的遊戲,把這些符號記住。
十. 鼓 勵 語 言 發 展
語言與智力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例如:當我們說到「杯子」時,孩子的頭腦是否成熟到能記住這個東西的聲音及影像,並將其連結在一起?當孩子的頭腦愈成熟,他所使用的字彙就會愈精緻、愈豐富,由此可看出語言與智力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我們家兩個小孩的語言發展很不一樣。女兒二歲就很會講話,兒子則直到三歲還不太會用整個句子來表達,而且他的表達對象是有選擇性的,僅限於我和他的姊姊,連爸爸都不太理的,有一點自閉傾向。這樣的孩子,在語文學習上也是比較慢的。從他小時候起,我們跟他對話時,都是用正確的詞彙,他慢慢吸收,雖然他無法整句流暢表達,但他說的字彙都是很精緻的,不只是童言童語而已,所以我就放心了。即便他有一些情緒上或社交上的障礙,沒辦法在語言上表達得很清楚,但基本上他能夠吸收字彙,表示他的智力沒有問題。我相信克服情緒或社交問題之後,他的語言表達會愈來愈好。
在鼓勵語言發展方面,我希望大家要盡量用正確的語詞來教導孩子,不要用兒語(如吃麵麵、喝水水)。因為當孩子習慣用兒語來表達時,長大以後容易被嘲笑,孩子可能要花一番功夫才能把幼稚的說法改過來。由於日常生活的兒語很多,所以最好一開始就用正確的語詞,沒必要讓孩子浪費額外的精力去改正,甚至在改的過程裡還得面臨很多的挫折和傷害。
另外在稱謂方面,也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例如我們家老大是女生,我可以稱呼她的名字、或小名(小甜甜、小嫩嫩、小可愛、寶貝女兒等),這都是正確的稱呼,唯一不正確的稱呼就是我叫她「姊姊」,她並不是我的姊姊,所以我如此稱呼她就不對了。在稱呼自己的先生或孩子時,要用正確的語詞,孩子才能從這些稱謂裏了解彼此的正確關係。又如我的爸爸與我們同住時,當我叫「爸爸」時,那我是在叫誰呢?有人可能就要誤會了。因此不要稱呼自己的先生為「爸爸」,因為關係不對。有的孩子長大了,還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有個名字,因為家人都叫她「媽媽」。雖然這是一件小事,但我建議大家仍然要注意正確的稱謂。
最後提醒大家的是,不要把孩子照顧得太周到。家中有佣人或祖父母同住的家庭,有時會過於寵愛孩子,以致於把孩子照顧得太周到。有時在餐桌上,孩子只要嘟著小嘴、朝著面紙盒「唔!唔!」兩聲,就有人幫他拿面紙給他擦嘴巴,這樣會造成孩子缺乏語言練習的機會,無法用語言去跟別人溝通,也連帶的影響到他的智力,因為語言與智力的發展密切相關。孩子若需要什麼,要教導他用語言表達出來,增加練習的機會。如果你發現孩子有語言發展遲滯的現象,這是一個警訊,千萬不要想:孩子不哭、不鬧真好帶!有時這反而是個問題,你必須警覺並開始想辦法,如何去幫助孩子發展語言並克服問題。
結 語
蒙特梭利的教育雖然非常優秀,但是不是所有的人照著蒙特梭利的訓練方式,就可以培養出天才兒童呢?當然不是!我以三條橡皮筋(大、中、小)來示範:大的橡皮筋代表天才兒童,資質好;中的橡皮筋代表正常的孩子;小的橡皮筋代表學習遲緩的孩子。資質好的孩子若經過培養,他的潛能可以發揮得很大(就像大的橡皮筋可以被拉得很開一樣);而正常的孩子也可以有很好的發揮,甚至可以延展到跟天才兒童一樣的程度(中橡皮筋也可拉開到與大橡皮筋一樣大),但有一定的限度;至於學習遲緩的孩子,若經過適當的培養與鼓勵,他還是有可能跟正常的孩子一樣(就如小橡皮筋可拉到與中橡皮筋一樣大)。因此我們要接納我們孩子原本的資質,並幫助他開發他的潛能。一個正常的孩子,可以有很好的延展,只是尚不知道要往哪個方向延展,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且有不同的發展方向。我們的責任是要幫助孩子打好基礎,找出他自己的路。
Children are not things to be molded, but persons to be unfolded.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孩子不是東西(或黏土)任我們揉捏;孩子是有靈的活人,造物主在賜給他生命時,也給了他獨有的特質,而這些特質正等著我們將其打開、發掘出來,並加以栽培。每個人不論天生資質如何,都一定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及人生的意義,我們做父母的要幫孩子找出來,到底創造主在孩子的身上有何特殊設計?就算是一個身體殘障的人,像作家杏林子(本名劉俠),她的文章鼓勵了很多的人,雖然她已過世了,她對世人的影響仍然存在。所以不論我們是什麼樣的人,都有造物主在我們身上特殊的設計與用意。我們不是孩子的主宰,不需要去捏塑他,而是要去了解孩子生命的特質並加以栽培,這就是幫助孩子發展潛能最重要的意義。
轉載自:蒙特梭利居家教育網站
http://homepage20.seed.net.tw/web@1/kid_education/main.htm








******************************************************************************

兒童教養的方式與技巧

作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實施管教甚至是引導兒童行為的重要方面。對孩子的管教既要做到教導、訓練、糾正他們,又要不致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從而使他們失去信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雕塑孩子的意志而不傷害他們的心靈。父母如果只注重建立孩子的自尊心卻不加以管教,那也無法完全建立他的自尊心,因為缺少管教等於破壞孩子的自尊。

第一節 管教的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教導
  教導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傳遞知識,教導孩子基本的生活基礎,以身作則或用教導、命令的方式的來傳達。教導孩子常採用如下一些具體方法:
(1) 父母以身作則,按自己的標準行事;
(2) 非正式的教導,利用每個機會非正式地把自己的價值觀和標準教給獨兒女。
(3) 正式的教導,拿出特定的時間教導兒女。

二、第二階段:訓練
  訓練是指父母應該在教導過的那些方面幫助孩子養成習慣和發展潛能。訓練孩
子常有如下一些具體方式:
(1) 和孩子一起動手做,一邊做一邊教;
(2) 教導比較複雜的事或觀念,一次一種;
(3) 談論一個問題,借此得到比較深入的知識,錯誤的觀念也能澄清;
(4) 在這階段使用獎勵的方式非常有效。

三、第三階段:糾正
  糾正是指採取行動以改正孩子的行為,好讓他遵行前面的訓練與教導。糾正行為一般有如下一些具體方法:
(1) 直接果斷式的溝通;
(2) 打屁股;
(3) 自行負責;
(4) 違者受罰;
(5) 不理不睬。

四、管教與懲罰的不同
  管教有時會被認為是約束,是不好的,實際管教真正的含義帶有積極性和鼓勵
性,甚至是愛的明證。管教的動機是愛與關心。
第一階段 教導:以愛和鼓勵教育指導孩子成長。
第二階段 訓練:引導、訓練教會他們成長的方法與技巧。
第三階段 糾正:用某些手段和行動遵守先前的教導,矯正和調整他的言行。

  而懲罰並不時糾正,是一種不適當的教育方式,暗示著對孩子的處罰、報復,孩子因此為他的錯誤行為扯平、解脫,沒有起到糾正的作用。

  管教與懲罰有如下不同之處:

      懲罰         管教
目的    為了反擊而處罰    為了糾正和成熟而訓練
焦點    過去錯誤的行為    將來正確的行為
態度    父母是敵視與受挫的  父母是愛與關懷的
孩子的情緒 懼怕和罪惡感     安全感

  管教孩子時,父母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小孩對此非常敏感。事實上,有許多時候父母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生氣,而小孩已覺察到了。如何控制怒氣是父母必修的一個課程,學到此技巧的父母曉得如何管教孩子而非懲罰孩子。

  當你怒氣衝天時,試試下面的建議:
1、 不要立刻就暴跳如雷,又打又罵,不要揍小孩,無論身體的哪個部位都
不行。即使只是打屁股那也很可能會孌成虐待;
2、 離開孩子幾分鐘;
3、 承認自己動怒了,然後平靜地自制;
4、 開明自己為何要生氣,然後行動;
5、 冷靜下來之後,走到孩子面前糾正他。

  如果你在盛怒之下管教孩子,最好的挽救方法就是請他原諒——不是為了你糾
正他,而是為了你在管教他時動了怒。





第二節 管教的方法與技巧


一、直接而果斷的溝通
  為什麼在對孩子的教養中要把溝通列為第一呢?這是因為對孩子的尊重,可以使孩子有為自己申辯的機會,藉著溝通可以瞭解孩子是不是明白你的教導。當孩子有了反應後,父母就可以看出所面臨的應是哪一階段的管教問題:教導、訓練或糾正,另外,溝通還可避免對孩子採取的不當或過激行為。那麼,什麼是溝通呢?就是同孩子分享信息以及交換意見、思想。分享了信息,彼此就能相互瞭解。溝通可以使自己想表達的意思完全呈現給孩子。溝通分為三部分——
實際所說的話7%
語氣38%
非語言的溝通55%

一個完整訊息
  在同孩子的溝通、管教孩子時,他是針對這三方面來判斷接受的。父母的語氣和非語言的溝通(如眼神、表情、動作等等)比所說話更令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意思。因此父母所用的溝通要更直接、更果斷,表述(包括非語言表述)要準確清晰。

1、 語氣
  語氣要堅定,但不要嚴厲。父母的語氣要透露出說得到就一定做得到,而且第一次要他改變行為時,就要他照辦。
  如果同孩子溝通時氣憤不已,語氣就會嚴厲、氣憤,聲調也會很高。要孩子改變行為是沒有必要大聲、嚴厲的,只需要堅定的語氣。

2、 非語言的溝通
  眼目相交:兩眼直視孩子的眼睛。孩子年幼,則要蹲下去,雙眼和他的眼睛一樣高。必要時,要求他注視你。
  身體姿勢:傾向孩子。
  彼此距離:接近孩子。不要在他走離你身邊時和他溝通,而要慈愛地跟他說:「過來。」
  臉部表情:要輕鬆友善。

3、 語言
(1) 在下命令時,不要用希望或期望的字眼。
  不要說:「我不希望你再打弟弟了。」
  而要說:「不可再打弟弟了。」

(2) 把你想要他做的仔細說出來
  不要說:「乖一點。」
  而說:「不可在沙發上跳來跳去,下來!」

(3) 不要用乞求、請求或計時的方式
  不要說:「過來吃飯……我說過來吃飯……你最好過來吃飯,否則我要數到10了…1、2、3…」
  而說:「現在就過來吃飯!」如孩子沒有聽從,就告訴他若不再來你就採取什麼行動。

(4) 不要用問句。應該用「我要——,我不要——,我們的約定是——我要你去——」等句子。
  不要說:「你不覺得現在應該上床睡覺了嗎?」
  「你現在不想上床嗎?」
  「時間晚了,現在上床睡覺,好不好?」
  而要說:「我要你現在就上床,我們約好你九點半上床睡覺的。」

(5) 要孩子一次就改變,同樣的要求不要一再出現。
  不要說:「安安,請你把門關上!」(沒有去關)。
  重複:「安安,我叫你去把門關上!」(仍沒去關)。
  重複:「照我的話去做,好嗎?」(還是沒去關)。
  要說:「安安,請把門關上!」(安安沒去關門,不要再發出同樣的要求)。

(6) 若孩子對溝通沒有反應,就把你要採取的行動說出來,這時,你就從溝通
進入了管教的第二種方式了。
  要就:「安安,請把門關上!」(安安沒有去關門)。
  「如果你現在不關,今天你一整天都要呆子家裡,不准去碰那扇門。」

(7) 不要光說不做——說到就要做到。
  不要說:「如果你不停下來,我就要打你屁股。」(孩子沒有停)
  「我說,停下來,否則我真要打你的屁股。」
  「你是不是真的要我打你?」
  要說:「如果你不停下來,我就要打你屁股。」(孩子沒有停)「跟我來!」(打孩子屁股)。

(8) 不要讓孩子選擇或信口開河。
  不要說(選擇):「你是要把玩具收好,還是現在就上床睡覺?」
  要說:「等你把玩具收好,才能上床睡覺。」
  不要說(信口開河):「如果你不把玩具收好,那麼這星期都不可以再碰那些玩具。」
  要說:「如果你不把玩具收好,那今天一整天你都不可以再碰那些玩具。」

對父母的測試:

  運用以上溝通應該堅持的各種原因和溝通的技巧,看下列情況破壞了溝通的哪一個或哪些原則:
1、「你不覺得今天早上應該刷牙嗎?」(1、4)
2、「不要象隻豬(狗、猴子等)一樣!」(2)
3、「傑兒,請你上車,好嗎?這樣我們才能出發呀!拜託,傑兒……」(3、5)
4、「我希望你不要再打家明瞭。」(1)
5、「你不覺得你不該再吃了嗎?」(1、4)
6、「小麗,過來……不要亂跑……小麗,我叫你過來,有沒有聽到!等一下過來就有你好看了!」(5、6、7)
7、「你不能穿端莊一點嗎?」(2)
8、「如果你再弄壞玩具,我絕不會再買給你!」(7、8)
9、「你現在就上床,我已經講過三次了。」(5)
10、「如果你再那個樣子,就過來坐在我旁邊……」(孩子依然故我,母親也沒叫他過來坐在旁邊。)(6、7)
11、「我數到5,如果你還不出來,1……2……3……4……5……」(3)
12、「我真的很希望你去把廚房的垃圾倒掉,都滿出來了!」(1)
13、「你是要繼續哭讓牙齒痛個半死,還是要我帶你去看牙醫,請牙醫幫你治療?」(7、8)
14、「佳佳,把門關上……你聽到了沒?……請你把門關上,好嗎?……你快要把我氣死了!你最好現在就去把門關上!」(5、6)

◆ 你曾經在無意中破壞了哪些原則,而且想在哪方面繼續努力?
◆ 選擇一個原則或目標,在接下來的那個星期中特別用心去做。請把你挑選的原則或目標寫下來。
◆ 請配偶或好朋友在下個星期特別注意一下你糾正孩子時的情況。七天後,請他用這8個原則來評估你在這七天中以語言溝通的情形。


二 打屁股

  責打是父母糾正孩子行為的一種方式。就像很多事情一樣,打孩子也能被誤用、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因此責打孩子要遵循以下原則和步驟:

1、 生氣時絕對不要打孩子,那樣會有危險。

2、 一般而言,打屁股的對象是學走路的娃娃和學齡前的孩童,有時候讀小學的孩子也包括在內。到8歲或11歲之後就不應該再打孩子。青少年則絕不要用責打的方式。

3、 小孩子如果公開反抗,這時就應責打。如你吩咐學齡前孩子過來他反而跑掉了,就是公開地反抗。

4、 打屁股是糾正的方法之一,但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種方式可用。一遇到狀況就要慎選糾正的方式。

5、 打孩子屁股要遵循一定的步驟。不要用手揍孩子,那樣表示你不尊重他。要把孩子帶沒有第三者的地方,依步驟而行。但如果孩子只是9—18個月,而且才剛剛開始學習什麼是「不可以」,這時就要一邊說「不可以」,一邊打他的手背,讓小孩把痛和「不可以」聯想在一起。

(1) 找沒有第三者的地方,不要讓孩子在別人面前難堪。
(2) 問他:「我們的約定是什麼?」或「爸爸(媽媽)是怎麼說的?」在糾正他以前,先確定他是否瞭解你以前對他的教導。
(3) 問「你做了什麼?」,使他對自己的行為有責任感,並且要他學會承認自己做的事。這點非常重要。
(4) 告訴他你愛他,向他解釋是因為愛他才打他。對他說:「我愛你,而且我要幫助你下一次不再犯錯。」
(5) 打他。很快地打幾下屁股,並且打痛。孩子憤怒的哭叫聲會變為軟化、讓步的哭聲。
(6) 打過以後,立即安慰他,抱住他,再向他保證你是愛他的。父母之中誰打孩子,誰就要負責安慰,不要由另一個人來安慰。
(7) 如果有必要,讓孩子做恢復補償的工作。

  媽媽到幼兒園去接梅梅回家,梅梅不願穿上雨衣。她一面跺腳,一面堅決地說:「不要!」媽媽答應如果她乖乖合作就給她買棒棒糖,但梅梅還是堅持不 穿雨衣。媽媽就威脅說不帶她回家,而且還假裝往外走。梅梅還是無動於衷。

  媽媽最後只好回頭把她抱到車上,雨衣還是沒有穿上。到了車上,媽媽已經火冒三丈,直罵梅梅是個壞小孩。

  媽媽想讓孩子聽話的方式是賄賂地(棒棒糖),還威脅孩子,而事實上她是不會照做的,這樣媽媽就輸了;同時媽媽不應該口頭上攻擊孩子的人格,應批評的是孩子的行為本身。

  小明與小君在屋裡捉迷藏。他們跳上窗台,一不小心就把媽媽最喜歡的一盆栽蘆薈碰到地上打碎了。媽媽很心痛她的盆栽蘆薈被完全摔壞了,火冒三丈,抓住孩子又打又罵。過後媽媽在客廳裡掉眼淚,小明與小君在整個下午都躲得遠遠的。

  盆栽是孩子無意中打碎的,應告訴孩子怎麼做(訓練),而不應該發怒。孩子學會怎麼做以後就不再犯這樣的錯誤,因此需要的是教導訓練而非糾正,更不該是懲罰。孩子已會當媽媽生氣的時候躲得遠遠的,能學會因此不在屋子裡亂跑。

對父母的測試:

  責打是父母糾正孩子的一種方式,就像很多事情一樣,打孩子也可能被善用或被誤用,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1、 下面有一些錯誤的行為,選出你認為該打的例子
(1)( )4歲大的小明早餐時打翻了牛奶,當時他正伸手去拿果汁。
( )4歲大的小明早餐時因為要伸手去拿果汁而打翻了牛奶,在這之前,爸爸一再告訴他拿什麼東西可請別人代勞。
你的理由是:

(2)( )5歲的小寶大聲喊著說:「我不要!」當時他母親正叫他回去把浴缸裡的玩 具拿出來。
( )媽媽吩咐5歲的小寶把浴缸裡的玩具拿出來。小寶說「好」,但過了十分鐘,那些玩具還是原封不動。
你的理由是:

(3)( )3歲大的麗君塗了媽媽的唇膏和化妝品,被媽媽發現了。
( )媽媽已經警告麗君不可以亂動媽媽化產妝台上的東西,但媽媽發現麗君拿著她的唇膏亂塗亂抹。
你的理由是:

  (在這些例子當中,有哪些共同的起因讓人覺得應該打孩子?)

2、 應用在你和你的家庭上
·責打不可用來當懲罰,只能當作糾正的方式。你是否打過孩子?為什麼有?為什麼沒有?

·小時候,父母有否因為氣極而打你?
( )有 ( )沒有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當時的感受如何?

·小時候挨打時,你是否感受到父母對你的愛,以致你知道他們雖然打你,卻沒有對你生氣?
( )是的。如果答案為是,你當時的感受如何?
( )不是。如果你的答案為否,那你相信因為愛而責打是可行的嗎?為什麼是?為什麼不是?

·描述你最近一次打小孩的情形。
小孩犯了什麼錯?
你生氣了嗎?( )是的 ( )不是。如果答案為是,你當時是如何控制怒氣的?

·你的小孩曾經故意違背你明確的教導,或是公然反抗你的權威,或明知做錯事說錯話而隱瞞說謊嗎?
( )是的 ( )不是
為什麼你會覺得當時最好的糾正方式就是責打?

你如何知道小孩瞭解你的教導?

小孩承認自己錯了嗎?
( )是的 ( )不是

你對小孩說了什麼話,以表達你對他深深的愛?

小孩子對你打他的反應如何?

當時你感受到孩子是否傷心或已經後悔了?
( )是的 ( )不是
如果是,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打過小孩之後,你立刻就安慰他嗎?
( )是的 ( )不是
在這種情況下,小孩曾否跑來想要得到你配偶的安慰?如果有,你當時怎麼做?

·最近,你的小孩曾經公開反抗你的權威或故意違背你清楚的教導嗎?

你想要阻止這種不順眼的舉動嗎?
( )是的 ( )不是
如果是,你要怎麼做?


三 違者受罰和自行負責

  教養孩子時使用「違者受罰」的方式可以非常有效且改變孩子的行為,讓父母掌握全局取代孩子漸漸長大時打屁股的方式,也可以消除爭執——特別是固執的小孩,並且幫助他們建立責任感,消除抗議和抱怨,同時積極地建立孩子的自尊心。
  所謂「違者受罰」的方式就是父母設計一種和孩子行為有必然關係的負面
結果,比如孩子在牆上亂塗亂畫,違者受罰方式的結果就是他必須把它清理掉。這種結果之所以說是負面的,那是因為孩子清理亂塗亂畫實在一點也不好玩,還要佔用自己玩耍的時間和精力。這樣孩子就可以明白他的行為與受罰結果間直接的關係。

例一:爸媽告訴小基晚上要把腳踏車牽進車庫,但他卻常常把車子留在外面過夜。
  違者受罰的方式——如果小基再把腳踏車留在外面,就兩天不許他騎車。這種結果對他而言是負面的,因為他很愛那輛腳踏車,就必須學會如何維護他。

例二:7歲的凱莉早上穿衣服時總是慢吞吞的,也不管是不是能在七點半出門;但她必須在這個時間以前出門,否則上學就會遲到。
  違者受罰的方式——如果凱莉再次不能在七點半以前出門,那她晚上就得提早半個小時上床,這樣第二天早上她才有精神準時上學。這樣的結果是負面的,因為小莉最討厭晚上提早上床。但這是必須的,因為睡眠充足才能讓她早上有精神。

例三:小彬把籃球放在客廳,因為他常常打籃球,而且客廳門一開就是院子,把球放在客廳對他來說很方便。他不願把球放在他的房間或儲藏室裡。
  違者受罰的方式——如果小彬再不把籃球拿到他的房間或儲藏室,媽媽就會把籃球扣留一星期。這對小彬來說是負面的結果,因為他最喜歡的運動就是籃球。這樣的結果也是必然的,因為他必須約束自己把東西放在該放的位置。爸媽已經在他的房間為他預備有放玩具的地方,如果現在他還想玩球,就必須學會把球放在該放的地方。

  有效使用違者受罰方式的原則:
1、 如果你已經怒氣衝天,那絕不可能有效地使用這種方式。
2、 先和孩子溝通。不論使用那一種糾正方式,都一定要先溝通。告訴孩子,
如果再犯,必然會嘗到違者受罰的結果。
3、 結果必須對孩子是負面的。你必須先瞭解孩子的喜好。
4、 結果必須和他的行為有必然的關係。換句話說,孩子的行為和父母設計
的結果一定要有直接關係。
5、 讓孩子有選擇的自由。
如果你正大發雷霆,就不要使用這種方式,因為你當時不會真心要人工合成選擇的自由。個性強的孩子會試試看他是否真的有選擇的餘地,你不可以干涉孩子的決定。讓他自己把事情搞砸了,他就會知道什麼叫「負責」。現在就讓他學會負責,總比長大才學會要好。如果他在3歲、8歲或15歲的時候沒有承擔一些責任,長大後也不知道該如果對事情負責。
6、 不要插手,讓結果來糾正他的行為。
讓孩子自食其果,不要幫他。如果你發現自己有點不忍心,就想一想這樣的結果可以讓他有正面的成長,以及有負責的行為。
7、 要確定你要他做的事是在他的能力範圍之內,而且所設計的結果也一定要合理。
  孩子也許能力很強,但卻未必做過這類的事。如果是這樣,就要他一邊做,你一邊有耐心地教他。


  通過對孩子管教時使用「違者受罰」的方式,家長還能學會如何使用「自行負責」的管教方式:父母放手不管,讓事情自然產生結果,孩子品嚐到「自行決定」的後果後能引起他們自己的改正行為,因為這樣的結果是他們不願意的。讓孩子領略自己某些行為的後果不僅能改變他們的一些行為、習慣,還有助於建立他們更強的責任感。但如果情況發生的後果具有危險性,有可能危害到孩子本身或他人,則不能使用這種管教方式。

例一:5歲的文文,不想穿鞋子上游泳課。媽媽知道途中他必須經過停車場,而停車場的地面非常熱,所以要他穿鞋子,但是文文強烈反對。
  以自行負責的方式解決——媽媽讓文文不穿鞋子就去上課,讓他自己去試一試。文文走到停車場,果然腳底燙得直跳,只好趕緊衝過去。他作出這決定因而自然嘗到後果,吃到了苦頭,下一次他就知道要穿鞋子了(如果他是個頑固的小孩,那可能就要多燙幾次才願意穿鞋,不過他終究還是會學乖的)。

例二:外面好冷!可是米雪不願穿毛衣上學。她一再地抗議,為了穿毛衣的事顯得極不耐煩。
  以自行負責的方式解決——媽媽就讓米雪不穿毛衣去上學。結果一路上她冷得起雞皮疙瘩,在學校一整天,她巴不得有件毛衣穿。因此下一次天氣又變冷時,她就不會再吵著不穿毛衣了;她乖乖地穿上毛衣,因為她可不想再受凍一整天。

例三:8歲的梅梅非常健忘。每星期她總會有一、兩次忘了帶快餐上學。通常只要她忘了帶,媽媽就會替她送去。

以自行負責的方式解決——梅梅又忘了帶快餐,媽媽這次不幫她送到學校去。梅梅覺得好餓。

對父母的測試:
1、 一個6歲的小孩不小心把牛奶打翻在地。
違者受罰的方式:
2、 一個小孩早上起床後自已整理床鋪,但上課時桌上仍然亂七八糟。他早已學會了整理床鋪,而且也可以整理得很好,但他就是不願做好。
違者受罰的方式:
3、 5歲的偉強穿著沾滿泥土的鞋走進廚房。
違者受罰的方式:
4、 一個6歲的孩子常常把滑板、漫畫書和玩具丟得滿地都是。
違者受罰的方式:
5、 7歲的維維騎自行車到附近車水馬龍的大街上。爸媽已經告訴過他,只能在家附近的空地騎車。
違者受罰的方式:
6、 5歲的安妮吃晚飯時老是不準時。
違者受罰的方式:
7、 一個小孩進出家門時老是忘了隨手關門。
違者受罰的方式:
8、 4歲的小明很愛玩,每到尿急時還是不肯回家上廁所,以致常常尿在褲子上。
違者受罰的方式:
9、 6歲的莉莉早上要去上幼兒園時,穿衣服總是慢吞吞的,也不管是不是已經七點半了。她必須在這個時間出門才不會遲到。(前面範例的部分已經提出一種必然的結果。請針對這些狀況再舉出一、二種結果。)
違者受罰的方式:


四 獎勵

  父母在教養子女時,會不斷使用「教導、訓練、糾正」三個階段的方法,獎勵若用在訓練的階段上,會比用在糾正的階段上更顯效果。

  訓練就是幫助孩子在曾經接受教導的範圍內,養成習慣和發展潛能,即幫助他發展積極、正面的行為和習慣。在以下幾種訓練的情況裡,可以使用獎勵的方式。

·接受小小的教訓
·表現得很有禮貌
·做好家庭作業
·自動自發做家事
·晚上自己洗臉刷牙

  小孩子常常知道父母要他們做什麼,而且也有能力做得到,但就是不願意照辦,這時就需要糾正。如果父母在孩子公開反抗或我行我素時,給他獎勵來讓他改變,就等於是賄賂。父母有時會不知道該用糾正或是訓練的方式,那麼就使用「違者受罰」的方式,這有助於改掉孩子無意識、沒有任何預謀而形成的壞習慣。壞習慣需要反覆訓練加以糾正,此時獎勵可以用來當作強烈而又積極的動機。

1、 獎勵的形態

  分為內在的和外在的兩種。內在的形態是當孩子做得好或做對了時,他心裡就出現了自我的肯定,他會覺得因遵循父母的教導而行而做得很好,有成就感和滿足感。自尊自信也就成了最佳的獎勵,且比外在的獎勵更帶來滿足。外在的獎勵使用得當也能積極地影響孩子的行為,進而激起他內在的回饋。外在的獎勵最終是為了喚起孩子內心的自尊需要,否則就會流於賄賂和交換——他做任何事情都渴望得到獎勵哪怕不是物質上的。

  外在獎勵分為三種:

(1) 表情和言語的獎勵
這是外在獎勵最主要的形態:包括稱讚、欣賞的話語,擁抱和愛的表現,注意、嘉許的表情、微笑、動作等。

(2) 活動或特別的待遇
如讓他可以晚睡一點,去公園,或可以與小朋友一起玩等。

(3) 具體的禮物
如食品、玩具、書等。

2、 使用獎勵方式的原則

(1) 具體的禮物,特別的活動與待遇,表情和言語的獎勵,三種要並用;
(2) 不濫用獎勵。太多的獎勵特別是物質的獎勵是有害的。當孩子面臨成長的關鍵,以及需要借助獎勵和訓練來發展積極的習慣或行為時才使用獎勵;
(3) 依孩子的習慣慎選獎勵方式;
(4) 獎勵方式要多樣化,同一種方式用多時可能會失去功效;
(5) 不以小事而給大獎勵;
(6) 盡量不用金錢作為獎勵;
(7) 不為日常例行的工作獎勵他,該他正當完成的作業不必因他完成了作業而獎勵;
(8) 一旦你開始為某件特別的好行為獎勵他,就絕對要執行下去,每當他有那樣的表現就獎勵他。

3、 如何給孩子獎勵

步驟一,多給予表情和言語的獎勵
對於孩子正在成長過程中學習的每一件事,都要用正面的方法來肯定他,而不是看見他不是的部分,要多用「太棒了」「我以你為榮」「你比上次進步多了」「你居然做到了,很好」一類鼓勵的語言和表情。
比如,孩子做作業對了70%,錯了30%。
要說:「你進步多了,很好」或「你居然做對了70%,太棒了」。
不可說:「你進步多了,居然做對了70%,但還是有這麼多(30%)的錯誤」。
更不可說:「你真笨,居然有這麼多(30%)的作業做錯了。」

步驟二,同孩子一起來訓練並討論獎勵
將父母教導過孩子但他知道卻不遵行的規則,例如飯桌上的規矩;寫作業、生氣時不可碰東西;每天早上要在幾點以前預備好去上學等——以積極的口吻列出來告訴孩子,使他知道什麼不可以做,什麼應該做。

消極的口吻——不要遲到,不要玩水濕了衣服;
積極的口吻——要準時,要保持衣服乾淨等。

同孩子討論他想要的禮物,選擇時以孩子的喜好而非大人的喜好為原則,把孩子渴望得到的獎勵項目列出來,讓孩子完成訓練時,即刻獎勵他;如果獎勵的時間無限延長,他會失望、沮喪。

步驟三,給孩子無時間限定的獎勵
孩子有很好的表現時,給他一個獎勵,讓他驚喜一下,特別在他曾經努力一番的地方,或你一直想要教他學會的行為上,予以鼓勵。


五 選擇最好的管教方式

1、 不理不睬也是一種管教方式

  不理不睬和獎勵恰恰相反。不理不睬就是對孩子的行為不給予任何的獎勵或援助——孩子犯錯,父母故意視而不見。當然有許多時候對他的行為視而不見,並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但有時候這一招倒是很管用。

  有時候在孩子發脾氣時可以使用這種方式。父母甚至可以逕自走出房間不理會在發雷霆的孩子,如此一來,孩子就會失去觀眾了。

  孩子干擾你時,採用視而不見的方式也有可能見效。有時孩子干擾你,你表現得很在意,那他們便不會就此罷休。這下子他們可成功了!但如果你不理不睬,他們下次就不會在你忙得不可開交時故意吸引你的注意力,因為他們知道那根本沒有用。當然你需要事先和他們溝通,你可以告訴他說:「如果我正在和別人談話,你要找我只要過來站在我的身邊,我一定會在一分鐘內看看你為什麼要找我。但要是你一直叫我,而且在旁邊吵鬧,我就絕不會理你。說到就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在一分鐘 內注意他,特別是對學齡前的孩童。

  如果他的錯誤行為已經成為模式,那你可能需要多次反覆使用這種不理不睬的方式,才會見到孩子有所改變。

2、 選擇適用的六種管教方式之一:
·溝通
·打屁股
·違者必罰
·自行負責
·獎勵
·不理不睬

  管教的首用方式是溝通,溝通如果不能達到目的,即應選擇一種適當的手段來實施。比如下列情形下父母應如何教養孩子呢?

(1) 一個兩歲半的小孩聽到媽媽叫他時反而走得更遠;
(2) 一個孩子在餐桌上常表現得沒有禮貌;
(3) 一個7歲的孩子不吃早飯,他胃口不好,且挑食;
(4) 6歲的明明每天早上整理自己的床鋪,但卻老是讓床單掉到地上;
(5) 5歲的娟子上床熄燈後又把媽媽叫過來,要媽媽陪她聊天;
(6) 一個7歲的孩子撒謊;
(7) 一個4歲的小女孩精力充沛,一發脾氣就打別的小孩;
(8) 一個5歲的小男孩在車水馬龍的路上騎腳踏車,而且他明知道是不容許的,有危險;
(9) 4歲大的小孩被爸爸禁止做某件事就大發脾氣,還動手打他的爸爸。爸爸雖然對他說了「不可以」,他還是照打不誤;
(10) 一個學齡前兒童晚上不肯睡自己的床,結果就常常睡在爸媽的床上;
(11) 6歲大的鼕鼕有咬指甲的習慣;
(12) 一個7歲大的孩子吃飯時老看電視,並且總撒得一地皆是粒飯。

  父母親要認真區別各種情況,選擇最有效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從而真正起到好的效果。

(1) 多考慮孩子的個別性和獨特反應,對甲有用的方式對B未必有用;
(2) 任何一種方式都會使孩子的行為有所改變。如果試了一種見功效,就再試另外一種,直到找到合用的方式;
(3) 除非你對某種方式已全部瞭解,並研究地應用過,否則不可輕言放棄;


六 言出必行

1、制定規定

  包括上床時間,吃飯、做家事、遊戲時間和做功課等。制定規定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分為長期的規定(一再受到強調)和短期的規定(視情況而提出)。

有效的規定是:

(1) 可以解釋清楚的:詳細、清晰。孩子可以很明確地知道規定是什麼。
比如:洋洋,每個星期天你把垃圾拿出去倒掉。
洋洋,每個星期天你把屋裡的每一個垃圾桶拿出去倒在垃圾箱裡,再把垃圾桶放回原位。

(2) 合理的:與孩子的能力相符的,也就是他做得到的。
如要求4歲的小孩「每天早上把床鋪好。我現在先示範一次,將被子對折……」

(3) 能徹底實施的:讓孩子能服從這個規定。貫徹實施的方法有:

時間限制:讓孩子在遵守規定後可以做他愛做的事如「出去玩之前先把家事做好」。

不講條件:無論如何,即使孩子抗議、哀求、逃避或試圖破壞規定,都一定要他服從規定,只要這規定是正確的,確定的。

2、制定的規定要有主次
  有少數幾個重要的規定,貫徹始終。不要一下子制定太多的規定,否則會令孩子感到沮喪。或者今天實行了某個規定而明天又沒有實行,那會令孩子無所適從,不知所措,造成孩子沒有安全感。

3、規定的統一性
  夫妻對規定有不同意見時,孩子也會沒有安全感,會對生活產生迷惑。所以夫妻之間要對規定的意見取得一致,使二人在實施時也沒有偏差。具體做法是將各條規定逐一討論,說出你的想法、感覺,贊成或反對的理由,最後一起決定如何更改這些規定。

七 讓孩子參與家務

  孩子很喜歡玩,但通常不喜歡做家務。這就是為什麼要孩子做家事時常引起激烈反抗的原因。
  不過讓孩子在家中承擔一些責任,可以幫助他培養出自尊自重的感覺,對自己和對別人有責任感,以及有團隊和自律的精神。
  不要讓孩子養成平常做家事就有錢可拿的習慣。如果孩子養成這種習慣,那他會覺得做每件事都應該有利可圖,如此一來,他就會失去與家人分擔責任的觀念。
  不過如果孩子連續一同都能自動自發做家事,而且表現得很盡責,那父母就可以給予獎勵。每週小小的獎勵可以鼓勵孩子,也可以提醒他們記得自己當做的事。
  但是如果另外制定一些有選擇性的家事,就可用金錢當獎勵。這樣小孩子渴望有多一些零用錢,就可以藉此機會賺錢。把這些有選擇性的家事和待支付的錢數列一張單子,貼在醒目的地方。這裡為孩子列舉一種簡單可行的家事計劃,主要是為學齡前的孩童設計的。

學齡前的孩子

  7歲以下的孩子要學習如何照料自己和他們的玩具與房間。參與以下所列的「學習照顧我自己」的圖表。

  這是一張七天一份的圖表,可以幫助你鼓勵孩子做出你渴望在他身上看見的行為。學齡前的孩童較需要學習如何照顧自己和屬於自己的東西,而不是實際地幫忙做家事,所以這張圖表注重於個人的責任。

  這一張圖表也許可以重複使用幾次。只要你發現有必要使學齡前的孩子建立新的行為,就可以再拿出來使用。

  記住,一定要特別重視表情和言語的獎勵(讚美、擁抱、微笑等),當然也不可以忘記實質的獎品。




學習照顧我自己
名字________

  用這個圖表來教導學齡前的孩童照顧自己和自己的東西。列出十項你希望每天能從自己的子女身上看見的行為。例如:刷牙、早上洗臉、飯前洗手、把玩具收拾好、穿睡衣、不要打弟弟等等。
  一天結束後,在他做到的那一項貼上一顆星號或打一個勾。如果他在一天之內完全做到所列的項目,就給他一個特別的獎勵,即使有一次沒有做到也沒關係。稍後你可以再加一項獎勵的條件,就是他可以不用人提醒就自動把工作做好。這個星期孩子要為自己每天的優秀成績所選擇的禮物是:____________


八 幫助孩子發展自制力

  教養孩子的目標就是要發展孩子的自律或自制能力。孩子剛出生時沒有什麼自我控制能力,年齡越大,自制力就應該越強,父母對孩子的控制影響也就應隨之而越弱。孩子逐步學會能控制自我時,父母仍不減少對他們的控制與管理,就會造成孩子的牴觸與逆反行為。自制力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所以父母要在孩子年幼時就加以訓練,在學齡前開始最好。一個有自制力的孩子將會發現自己;較容易按所訂的目標前進,也較能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情商能力。

   乖寶寶優良的行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1.
2.
3.
4.
5.
6.
7.
8.
9.
10.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發展自制力呢?

原則:孩子能擔當多少責任,就給他份量相等的自由(自主權)。

步驟如下:
1. 為孩子的行為立下規矩,而且徹底實行

習慣在父母所設之規矩下生活的小孩,會曉得生活是有很多界限的。父母需要為孩子架構環境,在這環境裡,孩子不准做那些他無法控制的事情。在孩子未上學之前就為他設限,等於是為他一生的自制力奠下根基。

2. 讓孩子在不太重要的事上作決定和選擇

我們的孩子將來有一天必會完全走上自己的路,有自己的決定。如果為人父母的你讓他從小就在小事上作決定和價值判斷,他就可以嘗到作錯誤決定的結果,等他長大離家後,也就比較能作較好的選擇了。

3. 在孩童時代常常使用自行負責和違者受罰的方式管教他們

這兩種糾正方式讓他們有自己的選擇。小孩子經由這些選擇,便曉得哪些行為會讓自己嘗到負面的結果。

4. 給他責任,也給他自主權

當小孩要求更多的自由或當你覺得他已經預備好了時,就給他更大的自由,但同時也要求他為這自由承擔責任。如果他真的能盡責,就繼續讓他擁有自由。

5. 小孩若不盡責,就限制他的自主權

  不過方法一定要積極,讓他仍能抱著希望。可以對他說:「我們再試一次,看看你是不是已經可以好好運用這種自由了。」
等到幾天、幾星期、幾個月過去了,只要你認為時機已成熟,就可以再給自主權,並且告訴他覺得他現在已經可以運用這自由了。一定要讓他知道他需要為這自由負責。
例如,對一個3歲大的小孩:
「你可以在前院玩(自主權),但是不可以跑到馬路上(責任)。」
如果他跑到馬路上,就可對他說:「我剛剛說可以到馬路上玩嗎?……今天你不能再和小朋友到前院玩了……你只能一個人在後院玩。明天我們再看看你有沒有跑到馬路上去。」
  孩子若不能控制自己,父母也要非常注意自己的態度,因為你的態度代表了對他的期望、信賴和愛。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6272&prev=8222&next=6154&l=f&fid=57








*******************************************************************************

為孩子儲備可以轉化的能幹經驗

文/Bubu


  大四的女兒從賓大回來過寒假。有一天,我廚房的夥伴有事休假,女兒就受我請託,來當臨時的「大廚師」。雖然在她十八歲之前,我常常與她在家裡的廚房工作,但她去美東讀書以後,我們很少有機會一起下廚。

  那天,我們母女從早上九點進廚房,一起工作到晚餐結束。在準備的過程中,我跟她分享許多心得。比如,萬一不小心拿起過燙的物品時,無論如何都要忍得住燙,並儘快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千萬不要因為驚慌而立刻鬆手;當東西掉落時,可能因為四處噴濺的湯汁而造成更大的傷害。有些叮嚀,或許在我陪伴她的十八年間,她已經陸續聽過了,但是當她在母親工作的現場重聽教誨時,想必有不同的感觸;因為我看到她連續寫了幾篇心得,貼在自己的部落格中。

  那天,我們在快節奏的工作中配合得非常愉快。因為供餐必須非常專注,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是完全沉浸在無聲的配合裡。下班前,我忍不住對她說:「從你的身上,媽媽真的可以確認,能幹是可以轉移的經驗。」我指的是,她已經很久不曾在這種場所工作,但只要稍作解說與適應,就做得非常好。我相信這與她在其他工作中的表現是很接近的。

  整合能力、調適環境的經驗,在不同的工作中都可以彼此借用;而這種想法,在孩童時期建立最有用。

  我們常常會用「講頭知尾」來稱讚一個人的聰明,這種觀全局的能力,在每一種工作場域中都重要。一個人常常因為有這樣的視野,而能提出更有效率的工作方法,於是他們更容易成為足以擔負重任的人。只要是領袖人物,這種格局觀都是必備的條件。

  孩子小的時候,無論烹飪或家事,我都不喜歡只交代「局部」的工作給她們。比如,與其讓她們只單純擦地或洗碗,我更喜歡把整個衣櫃或工作檯面交給她們整理。我會在一旁當助手,一邊教導她們辨認物歸原處、整合安排的收整工作。因為那是更廣義的組織力訓練。

  我也在家事的教導中,指導孩子克服對骯髒的恐懼。比如,她們從小洗廁所的時候,我不只教刷馬桶、洗面盆這些事,我要她們戴起手套(如果害怕,就戴兩層),把浴室的器物都搬出來,徹徹底底用水刷洗整間浴室,例如馬桶、面盆如何刷,下水孔如何清理,淋浴間的玻璃要用什麼清潔劑,牆面、地板怎麼沖乾淨等,總之,不只是帶孩子動手去學一種清潔方法,我還要幫助她們體會在清理一個完整空間時,該從何處下手、如何結束的整體工作概念。

  在成人的社會中,不勤奮當然是工作進步的阻力之一,但沒有組織力的人,也常成為團體的困擾。所以,自小就從家務的實作中,自然而然的為孩子奠下完整組織力的基礎,養成他們做事有計畫的習慣,一定能幫助孩子長大以後,成為更受歡迎的能幹工作者。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9/03/27 家庭版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KOPJzYqBSE6ruQDrYsDl/article?mid=4199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3564&prev=3565&next=3556&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