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6日 星期六

教孩子說再見!-如何處理孩子分離焦慮,保母媽媽與新手父母一同出發

出處-全國保母資訊網
薛慧平老師
孩子不管在哪一個年紀脫離家庭,到任何陌生地方離開父母,想必一定是會「淚眼汪汪」,
「嚎啕大哭」。輕則為小哭三、四天就解除警報;嚴重者就可能是長期抗戰到數十日。
父母看到這樣的景象,心理上一定會焦慮甚至有罪惡感,
更可能覺得孩子未屆學齡就讓他們離開自己,好像未盡到「好父母」的職責,
因此,會更捨不得放下孩子。

所以,當保母剛開始接到任何孩子的送托時,應該先了解孩子的基本資料,
像是孩子的出生年月日、性別、家庭狀況、家人,
以及孩子的飲食習慣和健康資料等等。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父母在家裡常有的互動方式,
孩子最喜歡及不喜歡的人、事、物,以及父母的教養態度等,
並讓父母瞭解保母在處理孩子因為分離而哇哇大哭時,會運用的策略有哪些。

其實,不只孩子有分離焦慮,相信大多數的保母也常遇到送托孩子的父母產生分離焦慮,
結局是孩子回復正常,反到是父母演出分離焦慮的腳本。
面對這樣的情形,保母更應該以其幼保專業,讓家長瞭解孩子分離焦慮的原因,
協助其以平常心對待,解除父母的不安,尤其是新手父母。

以發展學來說,通常八個月到一歲的嬰幼兒,會有「分離焦慮」出現。
這是孩子離開他認為安全環境的「正常表現」,也就是學理上所稱的「依附關係」。
為了順利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可以按照以下三階段來處理:

第一階段:第一次接觸
鼓勵父母在未正式把孩子送托之前,就多帶孩子進去保母家中互動,
讓孩子可以明白保母是爸爸媽媽的好朋友。透過漸進式接觸的過程,
協助孩子建立熟悉感及信任感,協助其適應新環境。
同時也需要加強對父母的心理建設,告訴他,你會如何處理孩子的哭鬧,
及需要他所做的協助。

第二階段:心理喊話
請父母在送托之前,一定要事前告知孩子,甚至前一晚告訴孩子要去送托,
說一些會讓孩子放心的話,例如:「阿姨會陪你。媽媽去做○○○,等一下就回來」,
並記得帶一些孩子喜歡的被子或玩具放在保母家。重要的是,
保母在前幾次與父母約定的接送時間要縮短,讓孩子不要一開始就分離太久,
使得孩子被送時的憂鬱加重,如有必要,應一再地與父母溝通處理分離焦慮.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ouse-baby/article?mid=30&prev=31&next=29&l=f&fid=8







******************************************************************************

四妙招 協助寶寶遠離分離焦慮

部分家長因工作關係,將小寶寶轉托給褓母照顧;或只是短暫離開小寶貝去上廁所,孩子就猶如面臨世界末日一般,絕望地放聲大哭。臨床心理師提醒,寶寶在4至6個月大以後,因為已具有辨認主要照顧者的能力,但行為能力尚不成熟,無論長時間或短暫與照護者分開,容易發生許多幼兒常見的心理危機-「分離焦慮」。建議家長掌握預先告知、循序漸進、替代依賴與遵守承諾的4大處理原則,以避免與孩子間上演「難分難捨」的窘境。

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對每對新手爸媽來說,都是值得學習的生命過程;但不同發展階段所出現的問題,有賴家長耐心回應。前振興醫院臨床心理師劉怡君提到,所謂「分離焦慮」,主要是指孩子遇到主要照護者(如:爸媽)離去時,因心中出現不安、恐懼,進而出現哭鬧等行為反應。

給孩子充分、完整的親密呵護

分離焦慮危機的出現,和寶寶「自我意識」的形成有高度關係。劉怡君心理師解釋,3個月大以前的新生兒,因生理構造與心理認知階段尚未成熟,還沒有「自我意識」感存在,但當寶寶在4至6個月大後,開始有能力分辨照護者與四周環境差異,並產生依附感,此時若熟悉的人事物,在未告知狀況下消失,孩子就可能因為不安,出現抗拒陌生、哭鬧等負面情緒反應。
從臨床的實際狀況觀察,寶寶因與父母等主要照顧者分開,而有大哭、耍賴、黏人等分離焦慮問題出現,大約會在1至2歲間最常發生,之後隨著孩子對環境掌握與情緒表達的能力越來越好,分離焦慮問題會漸獲緩解。不過劉怡君心理師提醒,父母在寶寶能辨認照護者的階段時,應給予孩子充分且完整的親密關係呵護,讓孩子感受到充分的安全感,有助小寶貝日後的自我情緒管理與人格發展。
當熟悉的人事物突然消失,因措手不及而感到不安乃是人之常情。劉怡君心理師提到,包括第一次離開爸比媽咪,第一次上幼稚園讀書、交朋友、學習自己上廁所等,都可能讓孩子因為不熟悉、沒人陪伴而感到無助、慌亂,進而出現焦慮情緒。

讓孩子有「練習分離」的機會

根除孩子的分離焦慮問題,給予「練習分離」是相當重要的親子功課。劉怡君心理師舉例,許多第一次上幼稚園讀書的小朋友,因少了爸媽陪伴,加上對環境陌生,常嚇到不敢上廁所,不讓老師換尿布,不跟同學講話。若家長忽視孩子的負面情緒反應,長期下來,小朋友可能會因缺乏安全感,出現行為退化反應。
解決孩子的不安,她建議,爸比媽咪可先在家中等孩子熟悉的環境,進行短暫的分離情境演練,例如:「媽咪先在廚房洗碗,5分鐘就洗完囉!」並事先告知小孩,給予明確的等待時間;時間一到,就得遵守承諾,出現在孩子面前,以訓練孩子學習等待,並與孤單不安共處。
若孩子忍受分離的時間可以拉長,父母可「循序漸進」延長分離時間,例如:「去幼稚園玩只要一個早上,中午一到媽媽就會來接你囉!」若孩子還是感到害怕,家長可為孩子找替代性的照顧者,試著讓孩子帶一樣自己喜歡的物品(如:娃娃)作伴上學,將恐懼與不安降到最低。
在少子化的現代社會,每個家長都把孩子捧在手掌心,深怕小寶貝受傷。劉怡君心理師提醒,「分離焦慮」是多數孩子成長過程中面臨的一個情緒發展過程,家長應適時學習放手,並以溫柔且堅定的態度,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耍賴,給孩子多一點自我練習與適應空間,小朋友很快就能擊敗分離焦慮大魔王,成為勇敢又自信的「微笑寶寶」!
劉怡君
BabyHome特約臨床心理師
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 第一屆總幹事
行政院衛生署精神疾病強制鑑定審查委員

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崴國際體育發展基金會  董事長
資料來源http://info.babyhome.com.tw/info/child/grow-up/article/8127



***********************************************************************************************************

11項技巧幫寶寶克服分離焦慮

《媽媽寶寶》 
  分離焦慮是幼兒時期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當寶寶與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分開時,容易出現焦慮的情緒表現,一旦處理不當,將對寶寶日後的人際互動與生活適應造成惡劣影響。因此,父母親應掌握正確的態度與方法,陪伴寶寶一起走過分離焦慮。 
  1歲至1歲半是高發期
  所謂「分離焦慮」,就是指孩子離開父母或親密的照顧者時所出現的負面情緒,比如緊張不安、沮喪、悶悶不樂,或者特別黏人、愛哭、固執,希望照顧者能留在身邊。
  一般來說,寶寶的分離焦慮在6~8個月時出現,通常在1歲至1歲半時會比較嚴重,這與寶寶的表達能力增強、探索範圍擴大、分離機會增加有關。不過,隨著寶寶對父母的存在有安全感、對環境和自我狀態的掌握越來越有信心,分離焦慮的狀況就會逐漸改善。
  11項技巧應對分離焦慮
  1 確信分離環境的安全性
  如果要安排寶寶獨睡,必須先確認睡眠的環境是否安全、安適。如果要將寶寶托給保姆或托育中心來照顧,也應該先確認替代照顧者不要超過2人以上,而且能經常陪伴在寶寶身旁,另外托育環境的安全也不容忽視。
  2 讓寶寶覺得安心才離開
  在必須和寶寶分離的情況下,最好給寶寶一點適應的時間,建議父母先陪伴寶寶,直到他比較放鬆後再離開。當然,如果能預先讓寶寶有心理準備就更好的,如果能早早建立起「預告」與「預先熟悉新事物」的習慣,就能讓寶寶在未來的生活歷程中更為順利。
  3 記得和寶寶說「再見」
  父母要記得在分開時與寶寶說「再見」,這對寶寶來說是很重要的承諾,也是對大人產生信心的基石。即使已經處在焦慮的分離情緒中,也要記得跟寶寶說「再見」,因為這是與寶寶建立信任的好機會,千萬不要偷偷或強硬地與寶寶分開。
  4 慎選臨時照顧者
  如果父母要外出一段時間,務必要將寶寶托育給自己和寶寶都信任、都熟悉的臨時照顧者,這對於減輕分離焦慮非常重要。
  5 帶上喜歡的物品
  有些寶寶獨愛他自己的玩具,有些寶寶則更依戀自己的小被子。因此,在寶寶與父母短暫分離的時候,不妨讓寶寶帶著這些能為他帶來安定、信任感的物品或玩具,可讓寶寶舒服許多。
  6 帶上主要照顧者的物品
  除了寶寶自己喜愛的物品之外,還可讓他帶上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幾樣東西,如鑰匙、梳子、包,讓寶寶對父母親存在和歸來更有信心。
  7 預告回來的時間
  父母應該將自己的時間安排說給寶寶聽,讓寶寶瞭解父母親還會再回到他的身邊。
  8 盡可能遵守承諾
  父母要盡可能遵守自己對寶寶的承諾,即使真的無法施行,也應該及時讓寶寶瞭解自己的狀況,以免加重寶寶的分離焦慮。
  9 閱讀教育
  平時可和寶寶一起閱讀與分離焦慮有關的故事,讓寶寶在閱讀過程中增進對分離的瞭解和處理方式。
  10 玩躲貓貓遊戲
  對於年齡較大、已經學習行走的寶寶,父母可和他玩躲貓貓或藏東西的遊戲,有助於讓寶寶建立物體恆存的概念,明白東西不見了還可以找到、父母離開還會再回來。
  11 玩鬧鐘遊戲
  運用遊戲讓寶寶適應分離,可以用鬧鐘計時,從1分鐘開始,慢慢拉長與寶寶分開的時間,讓寶寶逐漸適應分離的情境。

3大常見分離焦慮
  家有小尾巴
  焦慮狀況
  1 只要沒看見媽媽(或主要照顧者)就開始大哭,即使爸爸抱著也不行,有時連媽媽上廁所都不准關門。
  2 媽媽走到哪兒,孩子就跟到哪兒,幾乎一直要媽媽抱著,只要一放下來就大哭,最後導致媽媽出現嚴重的手部肌肉勞損。
  3 當家裡有客人來訪時,寶寶拚命躲在媽媽身後,客人多看寶寶幾眼或出手要抱他時,立刻就嚎啕大哭。
  4 睡覺時要媽媽陪伴,媽媽一起身就沒辦法安心入眠。
  5 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可能會把爸爸視為敵人,無法接受爸爸和媽媽太
  親近,認為媽媽是專屬於他的。
  克服方法
  1 經常帶孩子出門
  從孩子五六個月大開始,媽媽就應該經常帶寶寶去接觸外面的人群,例如去公園、去親友家,讓寶寶認為很多人都會對他友好,逐漸減少怕生的問題。
  2 培養自理能力
  寶寶之所以太過於依賴媽媽,主要因為事事都是媽媽幫著做,一旦媽媽離開,寶寶就好像少了手腳。所以,平常要多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他也能夠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事情。
  3 多和其他家人相處
  如果家中有其他大人,例如爸爸、奶奶,當他們照顧寶寶時,媽媽就不要隨時出現在寶寶眼前,或是寶寶一哭就立即接手回來,讓其他家人也有機會和寶寶較長時間相處在一起,這樣孩子才能接受不同的照顧者。
  4 明確告知
  當媽媽要離開寶寶一會時,就清楚告訴他:「媽媽要去哪裡,等鐘錶的長針走到這裡,媽媽就會回來,你要耐心等一下。」或許寶寶一開始並不是很理解,但只要媽媽做到清楚說明並準時出現,寶寶慢慢就會有信心等待,媽媽也可以逐漸拉長離開的時間。
 
 我不要去上學
  焦慮狀況
  1 剛開始試讀時,寶寶的狀況可能還不錯,可是沒過幾天,寶寶每天早上都哭著不肯進教室。
  2 寶寶回家後可能向媽媽反映,上學很恐怖、不喜歡同學教師、學校很黑等,總之就是不要再去上學。
  3 多數寶寶的哭鬧可能會持續一兩個星期,也有少數寶寶的焦慮狀況長達一兩個月。
  克服方法
  1 正面教育
  在開始上幼兒園的前幾個月,就可以有意無意地給寶寶做正面教育,比如上學很有趣、有很多友好的小朋友做夥伴、幼兒園裡的玩具非常好玩等。請注意,平時千萬不可用「不聽話,明天就送你去幼兒園」這種說法來嚇唬寶寶。
  2 提前觀察環境
  在沒有入園之前,不妨先帶寶寶去幼兒園看一看,讓他對幼兒園有個初步印象。當寶寶看到其他同齡人在幼兒園中快樂生活時,他的排斥感就會大大降低。
  3 遵守約定
  在送孩子上學時,清楚告訴他要乖乖上學,等時鐘的短針走到幾點,媽媽就會來接他,然後毅然離開。千萬不要留下來又勸又哄,那樣反而拉長孩子哭泣的時間。
  4 堅持到底
  不要被孩子眼淚擊倒,如果受不了孩子的哭鬧而把他接回家,那麼下次入園就會更加困難。只要堅持每天送孩子去上學,你就會發現孩子哭泣的時間會慢慢縮短。
  5 請老師多加照顧
  通常寶寶會直接交給未來帶他的老師照顧,老師前幾天會先讓他跟在身邊並盡量安撫,並找幾位個性活潑的同學陪他玩耍,睡午覺時可先睡在老師旁邊,等寶寶熟悉環境後,再慢慢訓練他更好地融入團體生活。
  我要爺爺奶奶!
  焦慮狀況
  1 孩子每天哭著要找爺爺奶奶,或說他不喜歡新家(爸爸媽媽住的地方),他要回「原來的家」。
  2 回到父母居住的地方之後,寶寶對媽媽非常依賴,很怕看不到媽媽,始終要呆在媽媽身邊,一會兒也不離開。
  克服方法
  1 每天通電話
  不要立刻切斷孩子和爺爺奶奶的連緊,不妨每天讓他們通個電話。請注意,不要讓電話加重孩子與老人的分離焦慮,最好事先和長輩溝通好,讓他們告訴孩子「你在家裡要乖乖聽話,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一樣愛你」「如果你很乖,假日就可以回來看爺爺奶奶」,盡量不要說「我們也非常想你」「你也想回來對不對」之類的話。
  2不要急於改變
  把孩子接回家之後,一開始不要急於調整孩子的個性及生活習慣,先讓他建立安全感才是最重要的,要讓孩子盡快在新家中找到快樂,比如多帶他去外面走走逛逛,讓他認為跟著爸爸媽媽會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3 佈置專屬天地
  帶幾個孩子原來熟悉的物品回來,例如玩具娃娃、枕頭等,並特別為他佈置一張可愛的床,讓他覺得新家有他的專屬天地。
  4 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因為思念爺爺奶奶而哭泣時,不要去責備他,盡量先哄哄他,並對
  他的情緒表示理解,然後拿出一些玩具或安排其他活動來轉移注意力,讓他有其他事情來分心,盡快從對爺爺奶奶的思念中走出來。
  5 事先小住幾天
  在寶寶小的時候,如果有長假就把孩子接回來小住幾天,在即將把孩子接回來長住之前,更可以經常安排這種短期的適應性小住,讓他對這個家盡快產生熟悉和認同感。
資料來源http://beyu86.pixnet.net/blog/post/24498590-11%E9%A0%85%E6%8A%80%E5%B7%A7%E5%B9%AB%E5%AF%B6%E5%AF%B6%E5%85%8B%E6%9C%8D%E5%88%86%E9%9B%A2%E7%84%A6%E6%85%AE





*****************************************************************

媽媽才剛離開去泡牛奶,寶寶就哭鬧不休,而且越哭越大聲,直到媽媽再出現在眼前,寶寶才停止哭泣。媽媽覺得十分困擾,不明白寶寶為什麼突然變得愛哭;偶爾想要離開一下去喝杯水,或是想要上一下廁所,寶寶都會哭得聲嘶力竭,讓媽媽喘不過氣來。寶寶到底怎麼呢? 其實寶寶正經歷著幾乎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情緒發展,「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分離焦慮是一種十分複雜的情緒,寶寶一方面想要學習獨立,卻又害怕與媽媽分開;當媽媽離開時,寶寶便會產生不安、生氣等情緒。有些寶寶的反應比較平靜和短暫;有些卻比較激烈和持久。可幸的是大部份的分離焦慮都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消失。父母可以怎樣幫助寶寶緩和不安的情緒呢?讓我們先了解寶寶焦慮的原因。 

為什麼寶寶突然會害怕和媽媽分開?

分離焦慮通常開始在寶寶六~七個月大的時候,高峰期在 10 到 18 個月。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媽媽 (或主要照顧者) 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覺得媽媽隨時會離開自己。讓寶寶感到焦慮的是,他們不知道媽媽會離開多久,會不會回來。 儘管媽媽只是離開一下下,但是寶寶沒有時間的概念,所以對於他們來說等待是漫長的。而且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會「想念」媽媽。跟剛出生的寶寶不一樣,當妳離開了,妳便會從初生嬰兒的腦海裡消失;但是妳的影像卻會停留在六、七個月以上的寶寶腦海裡。有一些生活的壓力也會引起寶寶的分離焦慮,如:環境的改變、照顧者的更換、弟弟或妹妹的誕生、家庭的緊張氣氛等。 

也許有些媽媽會反應說她們的寶寶在六個月以前就有分離焦慮的現象發生;只要是媽媽以外的人想要抱寶寶,寶寶便會哭鬧。根據多倫多病童醫院嬰兒精神病治療計劃主任 Jean Wittenberg 解釋,這不完全是分離焦慮,是寶寶對主要照顧者的一份依賴和連繫;因為這個月齡的寶寶還不會把媽媽的影像記在腦海裡。但是媽媽的味道、聲音、摟抱的姿勢等都是寶寶熟識的,一旦換了別人,寶寶便會覺得有什麼不對勁,便會顯得煩躁不安。 

怎樣幫助寶寶渡過焦慮期?

適時的回應寶寶
寶寶會產生分離焦慮主要是因為對環境的不確定;媽媽去了那裡? 在做什麼? 什麼時候會回來? 父母應該盡量給予寶寶安全感,減輕他們的不安。有些人會害怕即時的回應寶寶會把寶寶寵壞;其實在寶寶須要我們時,我們作出回應只會讓寶寶更健康、正面的成長,更有安全感。雖然寶寶看似聽不懂媽媽的話,但是只要聽到媽媽的聲音,寶寶便會覺得比較安心;所以當媽媽要做家事時,可以一邊做,一邊和寶寶說明妳現在在做什麼,讓寶寶自然的從生活中學習詞彙,同時了解媽媽的工作。媽媽也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唱歌來安撫寶寶的情緒。 

減少分開的機會
在國外,剛生產完的媽媽通常會有一年的育嬰假,為的就是希望在寶寶最需要媽媽在身邊的時候有一個安全的依靠。我的寶寶是少數沒有分離焦慮的寶寶。原因很簡單,因為我是全職媽媽,我幾乎24小時都和寶寶黏在一起。當我須要做家事時,我會把寶寶帶在身邊,寶寶可以看到我,我也不用害怕寶寶發生意外。市面上有很多移動式的餐椅,當媽媽在忙時,可以讓寶寶坐在餐椅上玩玩具或看書。有些父母必須要出外工作,怎麼辦呢? 如果可以,盡量避免在分離焦慮的高峰期把寶寶交給寶寶不熟識的人照顧。把寶寶交給別人照顧前,先讓寶寶多和照顧者接觸,好讓他們互相熟識。 

和寶寶玩躲貓貓
在家裡可以常常和寶寶玩躲貓貓遊戲。一開始,媽咪可以用手帕蓋住自己的臉,然後再拿開;再試試看躲起來半分鐘,慢慢把時間延長。讓寶寶習慣妳不見了,又會再出現的情況。但是在玩躲貓貓時必須要注意寶寶的安全。 

堅定、溫柔的和寶寶說「再見」
父母每天早上應該預留一些時間好好的和寶寶說再見;不要因為害怕寶寶哭鬧就偷偷的出門,這樣會讓寶寶對你失去信任感,而且會讓分離焦慮變嚴重。用寶寶比較容易明白的概念跟寶寶約定回家的時間,譬如說「吃晚餐的時候我就會回來囉」等。給寶寶一個親吻和深深的擁抱後再離開。當你說再見後,便必須要離開,不要因為寶寶哭鬧而又折返回去安撫他,回去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糕,哭鬧會便成寶寶的技倆。父母必須要保持冷靜,要對你所託付的照顧者有信心,可以和他們約定一個時間打電話回去確定寶寶的狀況。同時,照顧者應該用遊戲、玩具、或唱歌等有趣的活動來分散寶寶的注意力。 

用睡眠儀式減少睡前分離焦慮
睡眠儀式可以提醒寶寶睡覺的時間將要來臨;說故事、唱歌、和媽媽溫柔的擁抱可以讓寶寶感到安心。如果寶寶因為媽媽的離開而哭鬧,媽媽可以進去安撫他,但是必須要安靜、沉著、而且短促的,主要讓寶寶感到安心便可以。當寶寶感到無聊、沉悶時便會自己入睡。 

父母自己也要放輕鬆
寶寶的感覺是很敏銳的,如果父母本身都捨不得把寶寶交給別人照顧,寶寶自然會感到緊張。所以當父母把寶寶交給褓姆時,要盡量保持心情愉快、輕鬆。輕描淡寫的一句,「等一下見囉,小兔兔!」會讓寶寶感覺到你們的離開並不是一件大事,很快你們便會回來。 

給寶寶一個安撫、代替的物品
當媽媽不在身邊時,一個熟識的布偶、毛毯都可以起安撫的作用。有些哺乳的媽咪還會把自己的衣服給寶寶做安撫物品,因為衣服上還保留著媽咪哺乳的味道。 

如果以上的方法都不管用,可能代表父母委託的照顧者不適合寶寶,和照顧者多溝通以了解狀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分離焦慮發生在比較大的小孩身上,這可能存在著另外的問題,如霸凌或虐待。 分離焦慮只是寶寶成長的一個過渡期;父母平常多關注寶寶,多給予安全感,寶寶便可以順利的渡過。我的小孩因為從小就跟媽咪黏在一起,所以培養出十分的安全感,他很了解媽媽一定會在他需要時出現在他身邊,所以直到他上幼稚園,他也不曾感到害怕過。如果妳的寶寶有分離焦慮,不用緊張,這代表妳和寶寶擁有一份很健康的關係。 
資料來源http://babynews.in-mommy.com/2013/12/SeparationAnxie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