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寶寶爬行好處多

寶寶爬行好處多多
教養指南針
 
行政院衛生署署立桃園醫院小兒科主任 裴仁生

寶寶多大時會開始爬行?
寶寶的粗動作循序發展,依序是頭軀幹原地跳上下樓梯向前跳,簡單來說就是由頭、軀幹往四肢方向發展。雖然每個孩子的狀況有所不同,大致說來,爬行的準備動作從出生時就略具雛型,至89個月大時大致成熟。
嬰兒學爬的情形
階段       爬行動作
新生兒     俯臥位時就會有反射性的匍匐姿勢
2
個月大時    能在俯臥時交替踢腿,好像匍匐前進
3
6個月大時  可用手肘撐起上半身數分鐘
8
9個月大時  能用手支撐胸腹,使身體離開地面,能開始爬行了
爬行對寶寶的好處
所謂「七坐,八爬,九叫爸」,一般89個月大的寶寶已經可以不扶東西就坐得很穩,也會開始「爬行」來探索這多采多姿的世界。到底爬行對寶寶有什麼好處呢?對寶寶小肌肉的訓練及感覺統合的協調來說,爬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此外,寶寶在爬行的路途難免有障礙物,寶寶會開始思考,「要怎樣繞過障礙物爬過去?」「要怎樣去抓玩具?」因此爬行也有助於腦部發育、手眼協調、手腦並用。
太早讓寶寶學習爬行有害嗎?
「翻身走」是嬰兒粗動作發展的五大里程碑,循序發展是最令人放心的。有些寶寶還不會坐穩就能站得直,爸媽不要覺得是件值得炫燿的事,有時醫師反而會擔心是否中樞神經出了問題,導致肌肉張力過高,因此好像很快就會站立了。此外,若鄰居或親戚的小朋友很快就能爬,自己的寶寶比較慢,也不要灰心難過,因為有時是環境狹隘,不利學習;或者爸媽怕寶寶爬行時手腳弄髒容易生病,不鼓勵爬行,也會阻礙寶寶爬行的訓練。
寶寶不願意爬就想走,可以嗎?
忙碌的工商時代,不爬的寶寶越來越多。很多父母顧慮環境安全與怕寶寶弄髒,而很少讓寶寶爬,常常抱著或背著寶寶。「適者生存」,於是很多寶寶便「因應環境」,略過了爬的階段,直接進入站和走的階段。即便如此,為人父母也不用過度自責,因為目前醫學文獻並沒有「『多爬的寶寶』」比「『不爬的寶寶』智能較高或體能較佳」的相關報告。因此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多爬,但也不需要刻意強逼一個不肯爬且已經學站的孩子「非爬不可」,此時順其自然就好。
寶寶用行動來探索世界的第一步就是「爬行」。當我們記錄寶寶爬行的可愛模樣時,除了注意安全,還要耐心誘導,畢竟親子之間的互動對寶寶心智的成長才是彌足珍貴的。  
(詳文請見2006年三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爬行讓寶寶更健康
本文摘自 聰明寶寶電子報
我爬,我爬爬爬!
/計才芳 爬行是寶寶大動作發育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階段,它是寶寶會站、會走的準備動作,下面就來看看關於爬行的好處吧。
爬行好處多
爬是一種很好的全身運動,能使全身的各個部位都參與活動。當寶寶爬行時,他需要昂著頭,挺著胸,抬著腰,上、下肢要支撐身體,動作要協調才能保持平穩。由於姿勢的經常變換,還能促進小腦平衡功能的發展。爬行也能促進寶寶眼、手、腳協調運動,從而促進其大腦的發育。
從寶寶的心理發展來說,爬行對寶寶的運動知覺、方位知覺的形成都有良好作用。爬行是寶寶向世界更主動的探索,寶寶可以克服距離的障礙,去接近他感興趣的人和事物,活動範圍隨之擴大,為寶寶擴大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及開發智力。
此外,爬行對寶寶來說是一項較劇烈的活動,消耗能量較大。根據檢測,爬行時要比坐著多消耗一倍能量,比躺著多消耗兩倍能量,這樣就有助於寶寶吃得多、睡得好,進而促進身體的生長發育。
有些寶寶不爬就走
雖說爬行對寶寶的好處很多,但還是有些寶寶沒有經歷過爬這個階段,是不是他們的智力發展比會爬的寶寶稍差一些呢?
就醫學的觀點來看,會站、會走是每個寶寶爬行的目的,換句話說,爬行是寶寶站、走的準備動作。然而,爬行並不是寶寶生長發育絕對必經的階段,小兒科醫師認為,爸媽不需要因為寶寶不爬,便擔心他在生長發育上出了什麼問題。
醫生不會以寶寶爬行與否,來評估寶寶的心智發展,只要其他的發展像動作、感官、智能、語言、社交技巧等都有進展,而且符合年齡標準,就沒有所謂「發展遲緩」的疑慮。因此,不要強迫一個不打算爬的寶寶非爬不可,順其自然就好。
從客觀來說,寶寶爬與不爬是天性使然,因人而異。寶寶不爬並不表示他有什麼損失,然而對於肯爬的寶寶,如果能多給他爬的機會,那麼他必然有更多的收穫。
阻礙寶寶爬行原因
在自然的情境下,大多數的寶寶都會經過爬這個階段,然而因為大都市的生活空間較小,嬰兒床、遊戲床、學步車的普遍使用,或爸媽因為寵愛寶寶而經常抱著、背著,或怕寶寶會弄髒或吃到髒東西或因為安全問題的考慮,很少給寶寶在地上爬的機會,於是有些寶寶便略過了爬的階段,直接進入站和走的學習。
可見環境因素是現在寶寶不會爬的主因。對此,有時候幫寶寶換個生活環境或者更換主要的照顧者,情況便可能改變,例如以寬廣的地板取代遊戲床,換個贊同寶寶多爬的保母,或者交給生活在鄉下的爺爺、奶奶帶,都可能讓原本不爬的寶寶自然而然爬了起來。
七個月開始訓練
在寶寶七個月左右就可以對他進行爬行訓練了,這個訓練需要爸媽共同幫助寶寶來完成。
一般寶寶在六個月左右會坐,坐穩了以後的一個月,爸媽就可以教他爬行了。可以讓寶寶趴在有墊子的地面上,爸媽用手抵在寶寶的腳後面,寶寶就會有條件反射,用腳蹬踏爸媽的手,爸媽這時就可以把他的腳往前推,這樣慢慢寶寶就學會爬行了。
幫助寶寶學爬的方法
有很多寶寶在剛開始學爬的時候,只能趴著玩但不能向前爬,或者是在原地旋轉及向後退,爸媽該怎麼辦呢?
這時候,爸媽可以教寶寶練習,可將寶寶身體俯臥在床上,在他前面放置一些有趣的玩具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並不停地說:「寶寶,電話響了,快來拿啊!」另一個人則在寶寶身後用手推著他的腳掌,讓他借助大人的力量向前移動身體,接觸到玩具,以後逐漸減少幫助,讓寶寶試著自己爬。
剛開始的時候做幾分鐘就可以了,如果寶寶哭鬧或者是不願意做的時候,就不要再繼續,要以寶寶的情緒為主,隨著時間再慢慢增加次數,持之以恆地訓練,寶寶就能學會爬行了。
安全措施
在寶寶九個月大的時候,身體才能慢慢地離開地面,雙手前後交替,開始順利地往前爬行。這時候爸媽要將爬行的環境準備好,爬行的地方必須軟硬適中,摩擦力不可過大或過小,可以在地板上放置各種色彩鮮豔的玩具、圖片或拼裝軟墊,給寶寶營造安全的爬行環境。
爬行的裝備
教寶寶學爬時,最好給寶寶穿連身衣,爬行時不會露出寶寶腰部及小肚子,同時衣服合身,沒有太多累贅的東西,不會影響他爬行的興致。注意服裝的前面不要有大的飾物及扣子,防止寶寶趴下時,弄痛寶寶的身體。幾個月大的小寶寶體重較輕,爬行時可能還不會磨破皮膚,而大一些的寶寶由於體重的增長,用肘、膝爬行時容易磨破皮膚,因此,寶寶爬行時要穿上護肘、護膝,所穿的衣服要寬鬆、舒適、柔軟,又不至於妨礙運動。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cherylmama-family/article?mid=8645&prev=8760&next=8644&l=f&fid=27







******************************************************************************************
特殊生理時期-學爬時期「七坐、八爬」八個月左右寶寶已開始學習用「爬」這個動作來探索世界,此時父母更要多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以免寶寶到處「碰壁」造成身體上的傷害。當然也並非所有的寶寶都會經過「爬」的這個階段,林炫沛醫師表示,「爬」這個特殊的動作只在嬰兒期中維持短短的幾個月,一旦寶寶學會了「走」,通常他就不會想要再爬,再者,每個寶寶「爬」的姿勢並非一致,如果家長發現寶寶是向後爬或單腳爬…等多種姿勢,甚至是直接跳過「爬」的動作而開始「走」其實並不需要過於擔憂,因為「爬」的動作不佳可能只代表著運動細胞較弱、平衡感較差而已。然而也不可否認,如果寶寶歷經了爬的階段,對他的成長發育還是有極大的幫助,所以父母仍然須注意多讓寶寶有爬行的機會。

當寶寶在學爬階段時,父母最擔心的莫過於他的安全,林炫沛醫師說,為了讓寶寶爬得好,家長一定要將爬的環境佈置妥當。如:地板上可鋪置軟墊,寶寶爬的平面最好是平整、具有彈性的,且不會過於粗糙,除了為寶寶佈置一個安全的環境之外,也須注意身體上的保護,如:不要給寶寶穿著過多的衣服,因為太多的束縛會妨礙爬行,並且也要注意手掌及手肘的保護。

意外傷害的處理準則
撞傷、擦傷、割傷是學爬時期的寶寶最常發生的意外,一旦發生這些意外時,父母該如何處理呢?

A撞傷:撞傷最嚴重的該是頭部的傷害,當寶寶撞到頭部時,若當時並沒有任何不適症狀,父母也必須特別仔細觀察寶寶,並在晚上叫醒寶寶2~3次,看寶寶是否有異樣,如果發現寶寶出現頭痛、嘔吐、昏睡不醒……等症狀,則須立刻送醫。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天內都屬可能發現異樣的時期,因此父母須嚴加留意。

B.擦傷、割傷:發現寶寶擦傷或割傷嚴重時,必須立刻送醫診治,以確定傷口是否需要縫合;如果寶寶只是輕微的擦、割傷,家長可自行幫寶寶處理,父母首先必須洗淨雙手,以棉花或紗布用清水將傷口洗乾淨,再塗上藥,若寶寶受傷的位置在手腕,須留意神經及肌腱的傷害。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23&prev=24&next=22&l=f&fid=22





*****************************************************************************
寶寶爬行好處多多 

爬呀爬,頭好壯壯
寶寶爬行好處多多

文╱行政院衛生署署立桃園醫院小兒科主任 裴仁生
對每位家長來說,寶寶正常的成長是最令人關注的焦點。然而「大鳥慢飛,大器晚成」這兩句話,在小寶寶身上不見得適用,因為發展有其黃金時期,錯過此期將事倍功半!而且每一項發展均是下一個發展的基礎,想要走得好、跑得快,首先就要「爬得巧」。


寶寶多大時會開始爬行?

寶寶的粗動作循序發展,依序是頭→頸→軀幹→坐→爬→站→走→原地跳→上下樓梯→向前跳,簡單來說就是由頭、軀幹往四肢方向發展。雖然每個孩子的狀況有所不同,大致說來,爬行的準備動作從出生時就略具雛型,至8、9個月大時大致成熟(見表)。

表:嬰兒學爬的情形
階段       爬行動作

新生兒     俯臥位時就會有反射性的匍匐姿勢
2個月大時   能在俯臥時交替踢腿,好像匍匐前進
3~6個月大時  可用手肘撐起上半身數分鐘
8、9個月大時  能用手支撐胸腹,使身體離開地面,能開始爬行了


爬行對寶寶的好處

所謂「七坐,八爬,九叫爸」,一般8~9個月大的寶寶已經可以不扶東西就坐得很穩,也會開始「爬行」來探索這多采多姿的世界。到底爬行對寶寶有什麼好處呢?對寶寶小肌肉的訓練及感覺統合的協調來說,爬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此外,寶寶在爬行的路途難免有障礙物,寶寶會開始思考,「要怎樣繞過障礙物爬過去?」「要怎樣去抓玩具?」因此爬行也有助於腦部發育、手眼協調、手腦並用。

太早讓寶寶學習爬行有害嗎?

「翻身→坐→爬→站→走」是嬰兒粗動作發展的五大里程碑,循序發展是最令人放心的。有些寶寶還不會坐穩就能站得直,爸媽不要覺得是件值得炫燿的事,有時醫師反而會擔心是否中樞神經出了問題,導致肌肉張力過高,因此好像很快就會站立了。此外,若鄰居或親戚的小朋友很快就能爬,自己的寶寶比較慢,也不要灰心難過,因為有時是環境狹隘,不利學習;或者爸媽怕寶寶爬行時手腳弄髒容易生病,不鼓勵爬行,也會阻礙寶寶爬行的訓練。

寶寶不願意爬就想走,可以嗎?

忙碌的工商時代,不爬的寶寶越來越多。很多父母顧慮環境安全與怕寶寶弄髒,而很少讓寶寶爬,常常抱著或背著寶寶。「適者生存」,於是很多寶寶便「因應環境」,略過了爬的階段,直接進入站和走的階段。即便如此,為人父母也不用過度自責,因為目前醫學文獻並沒有「『多爬的寶寶』」比「『不爬的寶寶』智能較高或體能較佳」的相關報告。因此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多爬,但也不需要刻意強逼一個不肯爬且已經學站的孩子「非爬不可」,此時順其自然就好。

結語

寶寶用行動來探索世界的第一步就是「爬行」。當我們記錄寶寶爬行的可愛模樣時,除了注意安全,還要耐心誘導,畢竟親子之間的互動對寶寶心智的成長才是彌足珍貴的。
 
(內容摘自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lisa_liu0626/article?mid=242&next=241&l=f&fid=25




*********************************************************************
寶寶爬行的重要性

感覺統合失調”,是近年來常常被兒科專家提到的名詞。

 有關調查發現,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90%不會爬行或爬行時間很短,而爬行是目前國際⋯⋯公認的預防感覺統合失調的最佳手段。
 為此,為了孩子健康成長,一定要在嬰兒期及早訓練爬行。
寶寶爬行的好處

 現在,許多年輕的父母過於急功近利,對寶寶的各方面訓練總是超前,導致許多孩子沒有經歷爬行的階段,就訓練其獨站和行走,這對孩子的生長發育是極其不利的。

父母千萬不能忽視爬行的作用,不能因為怕寶寶弄髒衣服和環境而限制他們的自由,其實寶寶在爬行中能夠獲得的好處有很多。

好處一:增強寶寶的活動能力。
寶寶通過多爬行可以增加活動能力,促進身體的協調性,促使肌肉和骨骼的生長發育。

好處二:促進親子交流。
父母可以參與到寶寶爬行的過程中去進行引導,幫助寶寶獲得更多的體驗,以豐富寶寶的情感,促進親子關係的融洽。

好處三:鍛煉寶寶的意志。
寶寶自己在“摸爬滾打”中鍛煉了意志和勇氣,有利於良好性格的培養。

好處四:培養寶寶的探索慾望。
爬行的樂趣對寶寶來說,是無窮的、未知的,所以激發了其探索的慾望和好奇心,並且能夠培養其獨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多
發佈者: 新手爸媽 『先懂孩子再懂教』.
資料來源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51067634972986&set=a.319594678120283.74015.319586261454458&type=1&theater






*******************************************************************************
寶寶不會爬,要不要緊?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江明洲
案例:
小琪是一個九個半月大的女娃兒,在她七個半月大時已經可以坐的很好,但至今仍不會爬。隔壁鄰居與她年紀相仿的小寶已經在練習匍匐前進,看在小琪媽媽的眼裡,她非常擔心小琪會不會有問題,甚至擔心將來不會走路,因此急忙帶小琪到健兒門診尋求協助。

嬰幼兒藉動作刺激腦部成長

傳統上,「七坐八爬」代表的是嬰幼兒發展的指標,也因此往往被祖父母或父母親,用來衡量小孩是否表現「正常」。

我們知道,剛出生嬰兒的大腦內含有數十億的神經細胞,他們多數尚未髓鞘化。在包括像移動及某些動作的刺激下,神經細胞得以快速地髓鞘化,此時腦的重量也快速增加。神經細胞的髓鞘化,建立起腦細胞間的快速聯結通路,此神經網路的建立,是日後高功能認知學習的第一步。

因此,嬰幼兒的發展呈現一個動態的過程。要評估腦功能的發展,則可藉由嬰幼兒表現出來的心智動作,是否符合相對應年紀的發展里程碑──也就是在某個年紀下,多數人都具有執行某些動作的能力:例如,一至兩個月的嬰幼兒發展出社會性的微笑;三至四個月的幼兒開始用雙手來探索世界,頸部的控制更趨成熟;六個月大的幼兒開始學習坐;八到十個月大的幼兒會爬;而一歲的小孩則是會走。

爬不爬沒有關係

然而,在動作發展的評估中,「會爬」,並不是一個必要的過程。學「爬」的目的是為了之後能站、能走。有些小孩,可能會跳過「爬」的階段而直接學站學走,甚至往往較同儕更早學會走路,這就是在發展里程碑的個別差異。因此,就醫學的觀點而言,只要寶寶其他心智動作的發展並未落後,爬不爬並沒有關係。況且,如果跳過「爬」的階段而會走,因「走」所需的肌肉協調與平衡,和使用的肌肉群較「爬」複雜,會走,即代表了寶寶的動作發展沒問題。

會爬寶寶有哪些益處?

究竟「爬」對寶寶有哪些益處呢?

一、訓練肌力,促進粗細動作發展。
粗動作(如翻身、坐、站、走)以及精細動作(如手指拿物)的完成,需要運用到不同的肌肉群。爬行本身可以強化軀幹及相關的肌肉,並且會運用到手眼協調,故可促進粗細動作技巧,將來有助書寫、閱讀和運動技能。

二、增加手眼協調,培養距離感。
三、強化平衡感。
四、累積生活經驗、學習成長。

結語

「爬」並非幼兒動作發展中必要的一環,也不能單獨用來做為心智遲緩的評估。如果寶寶有「爬」的意願與動機,家長應為孩子們佈置一個寬敞又安全的空間。寶寶若是肯「爬」、多「爬」,會有助其未來的發展。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63.asp





************************************************************
育兒錦囊
寶寶特殊時期~學爬期的安全
採訪/余靜雯
◆特殊生理時期-學爬時期
「七坐、八爬」八個月左右寶寶已開始學習用「爬」這個動作來探索世界,此時父母更要多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以免寶寶到處「碰壁」造成身體上的傷害。當然也並非所有的寶寶都會經過「爬」的這個階段,林炫沛醫師表示,「爬」這個特殊的動作只在嬰兒期中維持短短的幾個月,一旦寶寶學會了「走」,通常他就不會想要再爬,再者,每個寶寶「爬」的姿勢並非一致,如果家長發現寶寶是向後爬或單腳爬…等多種姿勢,甚至是直接跳過「爬」的動作而開始「走」其實並不需要過於擔憂,因為「爬」的動作不佳可能只代表著運動細胞較弱、平衡感較差而已。然而也不可否認,如果寶寶歷經了爬的階段,對他的成長發育還是有極大的幫助,所以父母仍然須注意多讓寶寶有爬行的機會。


當寶寶在學爬階段時,父母最擔心的莫過於他的安全,林炫沛醫師說,為了讓寶寶爬得好,家長一定要將爬的環境佈置妥當。


如:地板上可鋪置軟墊,寶寶爬的平面最好是平整、具有彈性的,且不會過於粗糙,除了為寶寶佈置一個安全的環境之外,也須注意身體上的保護,如:不要給寶寶穿著過多的衣服,因為太多的束縛會妨礙爬行,並且也要注意手掌及手肘的保護。



意外傷害的處理準則
撞傷、擦傷、割傷是學爬時期的寶寶最常發生的意外,一旦發生這些意外時,父母該如何處理呢?


A撞傷:撞傷最嚴重的該是頭部的傷害,當寶寶撞到頭部時,若當時並沒有任何不適症狀,父母也必須特別仔細觀察寶寶,並在晚上叫醒寶寶2~3次,看寶寶是否有異樣,如果發現寶寶出現頭痛、嘔吐、昏睡不醒……等症狀,則須立刻送醫。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天內都屬可能發現異樣的時期,因此父母須嚴加留意。



B.擦傷、割傷:發現寶寶擦傷或割傷嚴重時,必須立刻送醫診治,以確定傷口是否需要縫合;如果寶寶只是輕微的擦、割傷,家長可自行幫寶寶處理,父母首先必須洗淨雙手,以棉花或紗布用清水將傷口洗乾淨,再塗上藥,若寶寶受傷的位置在手腕,須留意神經及肌腱的傷害。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25.asp







***************************************************************************

爬行,對孩子而言很重要!
媽咪寶貝 7月號 NO.157
採訪撰文/陳安琪
諮詢/歐米加兒童學習館技術長暨職能治療師黃名璽
模特兒/可愛寶貝Camille&甜美媽咪Katsumi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begin_of_the_skype_highlighting 02-87978477 免費  end_of_the_skype_highlighting
長輩們口中流傳著一句俗諺:「一視二聽三抬頭,四握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發牙,十捏周歲獨站穩。」在寶寶滿周歲前,身體發展大致會按照此一順序逐漸進 步,但也有些孩子跳過爬行直接進入步行階段,這樣迅速且「高人一等」的發展,背後是否暗藏了一些隱憂呢……

掌握關鍵,透視寶寶成長發展
現代父母孩子生養的少,自然也將更多心力投注在孩子身上,看著懷中的寶貝一天天被拉拔長大,無論是長出第一顆牙,或者跨出人生的第一步,這些看似平凡而自然的發展,其實都是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關鍵。
7歲以前 寶寶成長關鍵期
孩子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身高、體重會隨著年紀增長逐漸增加,這些顯而易見的變化稱為「生長」,會一直持續到青春期前後邁入高峰。另外,我們將器官功能、動作、認知、語言、情緒等面向稱為「發展」,根據研究指出,7歲以前是孩子的發展關鍵期,只要多提供學習和練習的機會,就能幫助孩子擁有更長足的進步。
爸媽陪伴+互動 對孩子很重要
無論從幼童時期再到長大成人,「家庭」在多數人的成長過程中,一定都扮演著不可磨滅的重要角色。歐米加兒童學習館技術長暨職能治療師黃名璽表示,爸媽的陪伴和互動除了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發展,其實,家庭也像是社會的小型縮影,家人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對象,舉凡人際互動養成、異性間如何相處等,若有任何不當的言行舉止,孩子都可能將錯誤的表達學習起來,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同時做好身教與言教,以正面的觀念為出發點才會有正向的幫助。
陪伴孩子成長 一同解決問題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成長、在開心的氛圍下學習並進步,家長平時除了滿足孩子肚子餓、上廁所、想睡覺等生理需求,更要挪出時間了解他的喜好、興趣等心理層面事物。
再者,家人多 給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不僅有助養成自信心、增加對挫折的容忍度,黃名璽治療師提醒,父母能做的除了陪伴,更要在孩子遭逢困難適時伸出援手、設法協助解決 問題,畢竟在成長的漫漫路程裡,無可免都一定曾遇上困難,如果照顧者能協助孩子積極面對,對養成負責任的態度有所幫助。
寶寶發展的重要必經歷程
如同前言提及的俗諺:「一視二聽三抬頭,四握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發牙,十捏周歲獨站穩。」對父母而言,孩子每階段的發展都是彌足珍貴的進步,但是從「爬」再到學會「走」,的確是成長過程中極為重要轉捩點,因此,以下將針對寶寶的「移位能力」和「爬行的重要性」進行解說。
移位能力
所謂的「移位 能力」,是指能自主性操控肢體,以爬、走、跑、跳等動作達成變換位置的目的。下列將介紹隨年紀增長會逐漸發展的移位能力,但依據每個孩子的狀況不同,發展 速度也可能出現個別差異,領先或落後半個月都屬於正常範圍內,家長應多加觀察但無須過度緊張。倘若察覺異常除了尋求早療單位協助,亦可在寶寶至醫療院所接 種預防針時,一併請醫師替您檢視寶寶的發展狀況。
1 翻身
指寶寶能順暢的向左或向右翻,而非單一方向的翻身,並且能順利翻成背部朝上(俯臥)的姿勢,也能夠順利翻成背部朝下(仰臥)的姿勢。一般來說大約5~5個半月大時能學會翻身,早一點甚至4個半月就能學會,但若超過5個半月還不會翻身就算是發展稍慢,照顧者必須更加注意。
2 翻滾
翻滾是指連續性的翻身動作,寶寶大約在5個半月至7個月大時,就能自由且靈活的連續翻滾行進。
3 匍匐
肚子貼地的向前或向後爬行,因為此時手臂還沒有足夠的力氣將身體撐起,比較像似毛毛蟲蠕動般緩緩前進,大約在寶寶8個月大會發展出來。
4 爬行
手腳並用且肚子離開地面爬行,大致在8個半月至9個月大會出現這個動作。
5 扶著站立
扶著床沿、椅背等傢俱可自行站立但還無法邁步移動,大約在11個月大前後會發展出來。
6 攙扶走路
牽著旁人的手時可以步伐穩定的緩慢行走,通常約1歲的孩子即可在旁人攙扶下練習走路,發展快速的孩子甚至約11個月會發展出此一位移能力。
7 自行走路
不需旁人攙扶可自行獨立走路,大約13個月大時能發展出來。
8 拋球
約2歲時,能夠以類似投棒球的方式向前拋球(會形成拋物線,非單純向下丟球)。
9 雙腳併攏向下跳
走到最後一階樓梯時能雙腳併攏向下跳,約2歲可完成此一動作。
您家寶貝也是「七坐八爬九發牙」嗎
長輩們常說 「七坐八爬九發牙」,其實多數孩子的發展的確會按照這個月齡和順序慢慢進步,但現在孩子們的營養攝取充足,加上家長將更多心力投注在孩子身上,所以孩子的 發展也可能再稍微快一點,比方說2~3個月大脖子變得硬挺,5~6個月大冒出小牙等。黃名璽治療師提醒,孩子的發展速度較快不見得是優點,更重要的是注意 各個動作是否有良好的完成度,只要照顧者以正確的方式引導、多花時間陪寶寶進行活動,更能幫助孩子站穩成長的腳步。
10 跑步
寶寶大約兩歲半左右會逐漸出現跑步的舉動,但這個階段還可能常會跌倒,如果要能夠平穩、快速的跑步則要到3歲以後
11 上下樓梯
上下樓梯又可分為「需要攙扶」或「不需要攙扶」兩種,需要攙扶大約兩歲半可以完成,完全不需要攙扶則要到3歲半左右才能達成。
12 雙腳前跳
雙腳併攏、同時起跳離地向前跳躍(也同時雙腳併攏落地),要到33.5歲左右能達成。
13 單腳站立
約3歲可以單腳站立維持2~3秒,約4歲可以單腳站立維持5秒。
14 單腳原地跳
4歲左右可以完成單腳原地跳的動作。
15 倒退走路
4歲左右可以獨自穩定的在直線上倒退行走。
16 單腳前跳
不易踉蹌跌倒的單腳前跳在4歲半左右會發展出來。
爬行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寶寶大約在810個月大時開始學習爬行,經歷過爬行練習再學習走路,不僅對肌肉力量有所幫助,也讓肢體關節獲得更多練習機會、有助調節韌帶鬆緊。爬行對寶寶的發展還有下列優點:
1 肩膀與髖關節練習承重
爬行時,寶寶必須以雙臂撐起身體,還要協調的運用四肢,這些動作可訓練肌肉張力和關節韌帶鬆緊度,還能促進近端大關節(肩膀與髖關節)承受重量,換言之,若寶寶跳過爬行直接學走路,肩膀與髖關節接受過足夠的承重訓練,可能會有肌肉張力較低的隱憂。
2 練習四肢協調與平衡
爬行動作必須協調、對稱、平衡的同時運用四肢讓身體順暢移動,若途中遇上棉被枕頭、斜坡等障礙,也能幫助孩子設法妥善運用肢體克服問題。
3 整合視覺、前庭覺、動作、空間等概念
真正學會走路前,爬行是讓寶寶隨心所欲移動、探索周遭環境的好方法。舉例來說如果前方有一顆球,首先寶寶要察覺不遠處的目標再設移動身體,在爬行過程中眼睛直盯著目標物,還必須同時判斷該往左或往右爬、要繼續前進或後退等訊息,有助整合視覺、前庭覺、動作、空間等概念。
直接學走路,最令人擔心的隱憂……
如果孩子跳過 爬行直接學會走,雖然不一定會出現異常的狀況,但最直接的衝擊在於孩子的肌耐力差、肌肉力量不足,而這些低張力的孩子可能會出現下列症狀──走路走不久、 一下就喊累、無法提重物等,另外姿勢也可能會因為韌帶過鬆而以膝蓋過度伸直的姿勢鎖住關節,久而久之會造成磨損,對孩子的膝蓋發育有極大的影響。另外,髖 關節和臀部位置會向前頂、背部會向後仰,這個姿勢主要也是由於韌帶的力量不足,所以要藉此將身體鎖住以維持姿勢。
多留意姿勢與動作完成度
寶寶跳過爬直 接學習走,最令人擔心的隱憂在於肌肉張力不足,但1歲以前的孩子基本上還不太會走路,黃名璽治療師建議,若家長發現孩子的姿勢總是異於同齡孩子,甚至可明 顯察覺姿勢特殊,也要同時注意是否有活動力低落的現象,比方說爬也爬不遠、總是懶洋洋不喜歡活動、不愛操弄玩具、很少伸手扶著奶瓶等,這些都可能是典型的 肌肉無力症狀,家長應該再多加觀察留意。
當心寶寶的爬行安全
有時寶寶本身的發展沒有異樣,卻因為家長認為的地上很髒、到處爬行很危險等因素,剝奪孩子以爬行四處探索新奇事物的機會,黃名璽治療師提醒,只要注意好下列環境安全重點,讓幼兒多練習爬行的利益絕對遠大於弊唷!
1)床鋪和地板是最適合練習爬行的地點,在床鋪爬行要當心跌落受傷,若家中的地面冰冷堅硬,可鋪設乾淨的地墊或巧拼降低碰撞受傷的可能。
2)寶寶爬行的地點一定要經過打掃,務必徹底清除體積小卻可能吞下肚的硬幣、鈕扣、髮夾等物品。
3)好奇寶寶可能在爬行過程中將小手伸進插座,或是拉扯桌布、電線導致桌熱水瓶、花瓶等物品砸落,因此,家長一定要在旁時時緊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
動一動寶寶發展UP

遊戲名稱:
泡泡世界
練習目的:提升手眼協調與眼球追視能力,並建立基本的因果關係。
適合年齡:7個月~1歲多皆適用。
必備道具:泡泡水和沒有障礙物的活動空間。
如何進行:爸爸或媽媽朝小寶貝的眼前或者不遠的前方吹出泡泡後,讓小寶貝使用手去揮打或拍手將泡泡打破。若小寶貝還不太敢伸手或不知道怎麼玩的話,爸媽可以自己先伸手揮一下當作示範。
注意事項:避免小寶貝拍完泡泡後將手放入嘴巴中造成泡泡水吃下肚子的狀況。
遊戲名稱:
熱狗滾滾樂
練習目的:給予前庭刺激輸入、增進上下半身之協調。
適合年齡:9個月~1歲多。
必備道具:柔軟的床面或有巧拼的地板上+小抱枕或捲起來成瑞士捲的被單。
如何進行:讓小寶貝抱著抱枕或筒狀的柔軟物,然後在床面或地面上連續翻滾(往同個方向約翻45次再翻回來45次)。
注意事項:避免地面上有尖銳物品且空間要夠大以免撞到牆壁。此外若小寶貝出現臉色蒼白或不適的狀況就要停止。
生長遲緩≠發展遲緩
「生長遲緩」 是指生理方面的發展異常,比方說長得特別矮小、體重過輕、頭圍發育緩慢(可能和腦部發育有關必須特別留意)、手足短小等異狀,常見包括內分泌失調等因素, 甚至年紀應已進入青春期但身體卻遲未出現變化,也算是生長遲緩的其中一種類型;另外,「發展遲緩」則是指包括動作、認知、情緒、人際互動等面向皆大幅落後 同齡者。
黃名璽治療師解釋,一般來說,發展遲緩不一定合併有生長遲緩問題,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發展遲緩的孩子也很有機會經由練習獲得很好的改善。但反向來看,部份孩子會因為生長遲緩而伴隨出現發展遲緩問題,雖然臨床上可以看見這樣的趨勢,但兩者並沒有絕對的關聯性。
如有需要可向早療單位尋求協助
家長平時可以 根據兒童健康手冊上的項目做大方向的判斷,如果仍有疑慮,則建議透過各縣市衛生局,請相關人員提供早療方面的資訊、透過初步的篩檢了解問題,若確認孩子出 現異常再轉介至醫療院所的早療單位尋求進一步的整體評估,在醫護人員與家長的密切配合下,幫助孩子早日步上正常的生活軌道。
完整內容請翻閱《媽咪寶貝102.7月號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653&prev=20655&next=20651&l=f&fid=6






******************************************************************************

讓寶寶做一個爬行專家” 

來源:好孩子網 

對於寶寶來說,爬行可是一種極好的全身運動,不僅能訓練寶寶的手、眼、身體、腿等部位的協調能力,而且能夠較早地讓寶寶正面的面對世界,主動接觸和認識事物,促進寶寶認知能力的發育。

然而,有一些媽媽認為,寶寶在地上爬來爬去的太髒,應該學走路。還有的媽媽說寶寶不會爬就已經走了不是也很好麼?其實不然。民間有句順口溜:三翻、六坐、八爬。這話是很有道理的。寶寶從會翻身到會坐會爬會行走,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而爬行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寶寶到了七八個月大的時候,應該把他大膽地放在地上,讓寶寶第一次體會從A點主動運動到B點的感覺。這是他人生的一個里程碑,即使他的第一次爬行只運動了幾十釐米,那他也爬過了從植物王國動物王國的界限。

爬對孩子的成長會有什麼積極意義呢?

爬需要抬高並左右轉動頭部,有利於鍛煉頸部肌肉;

爬需要胳膊及手腕的力量支撐整個上半身,有利於鍛煉胳膊及腕的力量,對今後用筆塗鴉、用勺子吃飯都有好處;

爬行時需要上肢及下肢的共同參與,並要保持動作的協調一致,有利於鍛煉寶寶的協調能力,使寶寶學會走路後,不易跌跤,增強動作的靈活性。

爬還有益於寶寶的骨骼及神經器官的發展,當寶寶動作明顯不協調時,能及早發現寶寶的健康問題。

有經過爬行的寶寶會有什麼不同呢?

不經過爬行的孩子,他會煩躁不安,喜歡粘人,注意力會不集中,怕高怕水,然後身體的協調性會不好,在平地上走路他也容易摔跤容易磕碰,走平衡木也不敢走,這些都是沒有經過爬行的孩子的表現。經過爬行訓練的孩子,他的身體協調能力就會很好,沒經過爬行訓練的孩子會花費好幾倍的時間才能夠達到經過爬行訓練孩子的相同的程度,所以爬行對孩子非常重要。父母們一定要重視孩子的爬行訓練。此外,爬行對寶寶來說是一項較劇烈的活動,消耗能量較大。據測定,爬行時要比坐著多消耗一倍能量,比躺著多消耗兩倍能量,這樣就有助於孩子吃得多、睡得好,從而促進身體的生長發育。

怎麼讓寶寶成為爬行專家呢?

父母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鍛煉寶寶爬行。有些寶寶不用父母幫忙,自然而然就學會爬了,而有些寶寶則需要父母幫助,才對爬產生興趣。對於需要幫助的寶寶,父母要充滿耐心和信心,積極地參與到寶寶的活動中來。

在最初的鍛煉階段,寶寶掌握不好方法,可能還在腹爬,或者只是雙腿用力一蹬,往上躥,這都沒有太大問題,只要寶寶漸漸熟練,就能掌握要領,很快學會正確的跪爬動作——

1.選擇一個寬敞的地方作為寶寶的小小遊樂區,可以讓孩子趴在地面上,爸爸媽媽可以用手擋在孩子的腳後面,孩子就會有一個條件反射,用腳蹬踏您的手,然後呢就把他的手往前抬,如果是反射不是很好的孩子,碰觸不是很好,觸覺發展不完全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握住他的雙腳腳踝上面的部位,就是他小腿上面的部位,一個一個地往前擺。

2.剛開始學爬的時候,只能趴著玩但不能向前爬,或者是在原地旋轉及向後退,這時候,爸爸媽媽可有意識的教寶寶練習,將身體俯臥在床上,媽媽在寶寶前面放置一些好玩兒的玩具,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在寶寶面前150公分左右的地方放一個色彩鮮豔的玩具,這樣可以促使寶寶向前移動身體。

3.由於地球的引力,小寶寶可能只會趴著一動不動,這時可以讓寶寶從斜坡上爬下來,就容易多了。

4.寶寶爬的時候,可以放些好聽的音樂,媽咪也可以和寶寶聊天、講故事,讓他感覺爬是一件很輕鬆、快樂的事。

5.可以用其他遊戲增加爬的樂趣,比如,早晨起來時,媽咪讓寶寶從被子的這頭爬到另一頭;讓寶寶從扁的包裝箱中爬過去等等。

6.每次爬的距離和時間不要太長,一般20米左右即可。

7.爬也是很累人的運動,寶寶爬完後讓他喝些水,補充一下體力,如果衣服濕了要及時更換。

8.在寶寶九個月大的時候,身體才能慢慢的離開地面,雙手前後交替,開始順利的往前爬行。這時候,父母應一定要將爬行的環境準備完善,爬行的地方必須軟硬適中,磨擦力不可過大或過小,可以在地板上放置各種色彩鮮豔的玩具、圖片、軟墊或巧拼地板,給寶寶營造安全充分的爬行環境。

在寶寶漸漸的喜歡上了爬行之後,爸爸媽媽還可以帶寶寶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比如寶寶爬行大賽,讓他在與別的寶寶一起遊戲的時候,感受到爬行給他帶來的快樂是無窮的。當你的寶寶有了這樣一個交通工具後,他就可以爬行天下了。







**********************************************************************
幼兒爬行不夠 易成躁動兒

【高麗玲╱臺北報導】

俗話說七坐八爬,幼兒八個月大應開始學習爬行,但部分家長太溺愛,老把孩子抱在手上,但這可能讓孩子成為躁動兒。醫師表示,爬行可刺激孩子頸部張力的統合,若爬行時間不夠,易讓孩子日後愛扭來扭去,成為躁動兒。

六歲前是黃金治療期

臺安醫院職能治療師廖笙光昨表示,很多人孩子以為坐不住,老動來動去是個過動兒,但據該院過去一年收治九十六位被家長主訴有過動傾向的兒童,經診治發現有三分之一者,是躁動兒而非過動兒。

廖笙光說,躁動兒成因之一,即是在學步期,爬行時間不足,造成頸部張力整合不佳,但也有些是因先天或反覆中耳炎導致前庭刺激反應不佳,讓他們出現常用腳踢前面人的椅子、愛扭來扭去、跳上跳下等舉動。

臺安醫院精神科主任許正典說,過動兒與躁動兒都可能以好動為表現,但過動兒是因腦部某些神經傳導及活化不足引起過動的行為,而躁動是因為背部肌力、頸部張力及前庭刺激反應不佳等原因造成「過動」,不是腦神經異常所致,兩者治療方式不同,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好動,應就醫厘清病因,六歲前是黃金治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