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新生兒常見的疾病




新生兒嘔吐的分階段應對法

引起新生兒嘔吐原因很多,只有排除各種先天性畸形等外科疾病、感染性疾病,再結合小兒全身情況,才能考慮是否由於餵養不當所引起,否則容易延誤治療,甚至影響生命安全。

1、出生不久,尚未開奶
  剛生下不久,還未開奶就開始嘔吐,吐出物象泡沫樣或含少許咖啡樣物,全身情況尚好,胎糞排出正常,無腹脹,這是由於分娩時產程過長或窒息者,可能因吞入過多羊水引起,待羊水吐盡後,嘔吐自然停止。少數嘔吐嚴重者需用導管抽出胃內容物,並用生理鹽水洗胃,症狀便可緩解。

2、出生不久,剛開奶後
  出生不久,或剛開奶,一吃即嘔吐,無胎糞排出或排出量極少時,常常有可能為胎糞粘稠引起梗阻,或消化道畸形所致原腸梗阻。由胎糞粘稠引起的,灌腸後大便通暢即解除。消化道畸形可有食道閉鎖、十二指腸閉鎖、腸旋轉不良、無肛門等情況,對這類畸形的患兒,應聽取醫生的意見制定治療方案。

3、出生1-2
  出生12周後發生嘔吐,全身情況很好的,常常因餵養不當引起。寶寶食量已增加,而母乳不足或牛奶過稀時,寶寶饑餓,吸奶時咽下大量空氣,或人工餵養時乳頭開孔過小、過大,都可以讓寶寶吞入空氣,當咽入的大量空氣從胃內排出時便發生嘔吐。
  此外,牛奶過熱、過冷、量過多或吸奶後翻動寶寶等也會引起嘔吐,有時嘔吐可呈噴射狀。只要注意餵養方法,吸奶後豎抱起寶寶輕拍背部,待打嗝後再半臥,就不會發生嘔吐。
  由於賁門鬆弛引起的嘔吐,吸奶將寶寶豎抱,稍大一點後,牛奶中加些奶糕,使奶液變稠厚些,能減少嘔吐,隨著日齡增長,能逐步恢復。因新生兒的胃游離度和活動度大,進食後會發生胃扭轉而嘔吐,可於吸奶後身體稍抬高或取右側臥位加以預防。對於小兒喂飽後不久吐出少量乳汁,一般情況良好,食欲正常,吐後不啼哭,通俗稱為“溢奶”,屬於正常現象。

4、出生2-3
  出生23周後開始嘔吐,每天數次,逐漸頻繁並發展為噴射性,每次進食後半小時左右就發生劇烈嘔吐,吐出量有時比進入量還多,吐出物無膽汁,吐後食欲仍正常,因長期持續嘔吐而逐漸消瘦的,可能為先天性幽門肥大性狹窄。本病在男嬰多見,一般需要手術治療。
  如果小兒經常發生便秘,35天排便一次,而且必須經常灌腸才能排出,否則就出現明顯腹脹、嘔吐,這時應考慮先天性巨結腸的可能,應由醫生進一步通過X光攝片等明確診斷,隨後進行根治性手術。

  新生兒在胎內、出生時、出生後都很容易感染敗血症、肺炎、腦膜炎等,嘔吐可以為這些疾病的症狀之一,因此,新生兒任何時期出現嘔吐,伴有上述這些疾病的相應症狀,或全身情況差時,應及時就診治療。






********************************************************
四大新生寶寶常見的皮膚問題


1.脂溢性皮膚炎——乳痂
  症狀:嬰兒的脂溢性皮膚炎——乳痂,是一種好發於04個月的嬰兒皮膚病,這是一種很厚的、油膩的、不斷生長的、覆蓋頭皮的痂,有時甚至蔓延到臉上、耳後和脖子上。這在嬰兒中非常普遍,會存在一段時間。乳痂摸起來有些油膩,會導致脫皮,但大部分會自然痊癒,屬於暫時性的現象,症狀輕微時不一定要處理。但是痂較厚時,就需要看醫生了。
  居家護理 :有些專家認為乳痂是一種真菌感染,為防止復發,應從基本的衛生保健開始。只要用棉球蘸上嬰兒油或經沸騰後放涼了的食用油,塗在有痂塊的部位數小時,之後再用梳子輕輕剝落,並用肥皂水等清潔乾淨即可,但不可強行清除,否則很可能因抓破頭皮導致感染。


2.皮膚褶爛
  症狀:在肥胖的新生寶寶中較多見,它發生在身體褶縫處和腋窩、頸部、腹股溝、臀縫、四肢關節的曲面。這是由於褶縫處積汗潮濕、局部熱量不能散發,相貼的皮膚互相摩擦,而引起局部充血、糜爛、表皮脫落,甚至滲液或化膿感染。所有病變都局限於褶縫處,邊緣清楚。由於縫內的積液可能起化學變化而發臭,內衣接觸褶爛處會有痛苦感。寶寶經常會因疼痛而哭吵不安。
  居家護理 :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首先就要保持褶縫處皮膚清潔乾燥,肥胖嬰兒要勤洗澡,浴後用細軟布類將褶縫中水吸乾,撲以適量爽身粉(注意避開女寶寶會陰部,可以用適合寶寶的護膚霜),使局部滑爽。要勤換尿布,保持腹股溝、會陰、大腿跟部等處的乾燥。假使局部發現表皮脫落,可在短時間內塗搽2%3%的龍膽紫溶液,範圍一定要小,見結痂就不要再塗抹了。


3.小兒濕疹
  症狀:俗稱「奶癬」,是一種寶寶常見的皮膚炎症。主要表現為患處皮紅色疹點或紅斑,逐漸增多,有的融合成大片,可伴有流水、糜爛、結痂、瘙癢,常反覆不愈。一般好發於頭面部,以後逐漸蔓延至頸、肩、背、四肢,甚至可波及全身。寶寶常因極瘙癢而煩躁不安,夜間哭鬧以至影響睡眠,有時因寶寶用手抓癢常可致皮膚細菌感染而使病情進一步加重。
形成原因:
 1、某些外源的因素,如月光、紫外線、寒冷、濕熱等物理因素,寶寶
       接觸絲織或人造纖維以及某些外用藥物均可引起濕疹;
 2、機械性摩擦、護理不當等也可引起濕疹。
 3、飲食不當也是引起濕疹的重要因素之一。

居家護理 :
 1、盡量採用母乳餵養,一般來講,人奶也容易引起濕疹,常常與寶寶
     的體質和媽媽的飲食結構有關係,如果媽媽食用海鮮、肉類、蛋
     類、奶、豆製品時寶寶的濕疹加重了,就要暫停該種食品。  
  2、添加輔食時,應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加,使寶寶慢慢適應,也
     便於父母觀察是何種食物引起過敏。  
  3、已患了濕疹的寶寶,應避免或減少食魚、蝦、蟹等海鮮品或刺激性
     較強的食物。
  4、給寶寶多吃清淡、易消化、含有豐富維生素和礦特質的食物,這樣
     可以調節寶寶的生理功能,減輕皮膚過敏反應。
 5、避免寶寶過胖,肥胖的寶寶,患濕疹的可能性就要大的多。

 只要合理安排寶寶的飲食,必要時配合必要的藥物治療,濕疹是可以控制的。即使一時控制不好,隨著斷奶時間的延長,濕疹也會逐漸消失。


4.尿布疹
 症狀: 尿布疹是嬰兒中最常見的皮膚問題,是小寶寶臀部的一種炎症。新生寶寶的皮膚非常嬌嫩,出生後又離不開尿布,顧名思義,尿布疹就是發生在兜尿布的小寶寶的臀部,表現為臀紅、皮膚上有紅色斑點狀疹子,甚至潰爛流水,皮疹可向外延及大腿內側或腹壁等處。疼痛使寶寶愛哭鬧,表現為不安、煩躁、或睡不踏實。尿布疹是兜尿布所造成的,但不是兜尿布的小寶寶都發生尿布疹。

形成原因
  由於尿液中含有尿酸鹽,糞便中含有吲哚等多種刺激性物質,兜尿布後,這些物質持續刺激皮膚,加上新生寶寶的皮膚嬌嫩,就發生了紅臀。
  1、尿布換得不勤 寶寶解尿後沒有及時換尿布,特別是夜間不能及時換尿布,或  用一次性尿不濕,長時間尿液的浸濕,對寶寶臀部的皮膚引起刺激,導致發紅、充血,紅臀就發生了。
 
  2、便後不及時清洗 新生寶寶的大便稀、量多、次數多,母乳餵養的新生寶寶大便一天通常在45次。因長期兜著尿布,大便常沾滿了寶寶的整個臀部。有時護理寶寶的人,在寶寶大便後用尿布將臀部的大便擦去,而沒有及時清洗臀部,使整個臀部仍然粘附著殘留的大便或分泌物,當再次兜著尿布時,讓寶寶的臀部繼續保持在潮濕、有刺激物的環境下,久之就發生了紅臀。

  3、寶寶臀部潮濕 對寶寶的護理應該特別仔細、精心,不僅大便後將孩子的臀部洗得乾乾淨淨,而且每次小便後都清洗臀部。夏季時一天洗23次澡,冬天也要經常洗澡,每次洗完臀部或洗澡後還在臀部拍上一層粉,清洗後換上乾淨的尿布。有些媽媽喜歡在尿布的外面再包裹一層塑料紙。豈不知新生寶寶臀部皮膚皺褶多,清洗臀部後水不易擦乾,馬上包上尿布後,在外面再裹上塑料紙,會使局部不透氣;而潮濕的臀部拍上粉,似乎是使臀部皮膚乾燥,但實際上粉吸水變成塊,不僅局部仍然潮濕,而且粉對皮膚也形成刺激。這樣人為的潮濕環境,使寶寶局部皮膚的抵抗力下降,導致紅臀更嚴重。

  4.尿布粗糙,吸水性差 有些年輕的爸爸媽媽,沒有認識到孩子皮膚的嬌嫩,準備的尿布粗糙、或是用化纖布的,吸水性能特別差,造成寶寶臀部皮膚更潮濕;在擦拭臀部時,由於動作粗暴及尿布上粗硬毛刺,又擦傷了寶寶的皮膚,進而在尿便的潮濕刺激環境下,使寶寶更容易發生紅臀。

  發生紅臀時,由於皮膚破損,細菌極易繁殖造成局部感染,嚴重時細菌從感染的局部侵入血液,引起敗血症。因此,新生寶寶的尿布疹重在預防,發現臀部發紅、糜爛時一定要及時治療。

居家護理 :
 1、尿布疹是由於尿布被糞便、尿液污染後分解產生氨,刺激和損傷皮 膚所致。未及時更換尿布是致病的原因之一。由於寶寶的皮膚嬌嫩,易對洗滌劑、柔順劑等物質過敏,注意給寶寶洗衣服時不要添加這些東西。有時還會引起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皮疹,表面看似尿布疹,實際是一種黴菌感染,一定要及時治療。 
 2、在尿布疹嚴重時,可暫時不用尿布,讓孩子的臀部暴露在空氣中,以保持皮膚乾爽。
  3、選用純棉布做尿布,要勤換尿布。尿布洗燙後在陽光下曬乾再使用。選用合適的紙尿褲與純棉尿布交替使用,既經濟實用又有助於寶寶的發育。  
  4、勤把尿,及時更換尿布,以免尿液浸濕皮膚。便後切忌用鹼性的皂類洗滌,應用水、溫和的脂類或柔適嬰兒濕紙巾清潔,使用嬰兒護臀霜薄薄地塗抹一層,可有效預防和治療尿布疹。嚴重者應到醫院治療






*********************************************************
*********************************************************
新生寶寶的特殊生理問題解



新生寶寶出生後有什麼特殊的生理現象需要父母注意和應對呢? 
◎ 乳腺增大
新生兒出生後,其乳房有圓錐樣增大,甚至還會分泌少量乳汁,一般2 3 周消失。此屬正常現象,並非病態。因為媽咪臨産時體內雌激素、孕激素和催産素較多,這幾種激素都是促進乳腺發育和乳汁分泌的物質。
胎兒會從母體接受一定量的激素,所以乳房腫大。嬰兒出生後,激素來源中斷,其體內激素逐漸消失,而生乳素則在嬰兒出生後一個月內仍在體內維持相當的濃度,導致乳房增大現象出現。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一般延續一個月後會逐漸消失,大人們不可擠壓及做任何處理。

◎ 黃疸
大約半數以上的新生兒,在出生後2 5 天會出現皮膚鞏膜黃染現象,在一週內達到高峰,10 12 天逐漸消退,早産兒及低體重兒約持續一個月。這是正常現象,稱作生理性黃疸。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黃疸期間,只要能吃上母乳,很快會自然消退。
但如果出現時間比生理性黃疸早、重,或消退時間過晚,都屬於病理性黃疸。媽咪應在寶貝出生1 2 周內密切觀察黃疸的發展情況,如皮膚呈橘黃色,白眼球及眼淚都已發黃,尿呈深黃色且能染黃尿布,説明黃疸已超出正常的範圍,應立即就醫。

◎ 上皮珠
在出生不久的孩子口中,會看到牙齦上及硬顎中線上有如米粒般大小的黃白色或灰白色小球,俗稱馬牙,醫學上稱“上皮珠”。馬牙不是真正的牙齒,也不是病,而是胚胎發育過程中一種上皮細胞堆積而成的,屬於一種良性自喻的滯留曩腫,一般會在幾週到幾個月內會自然脫落、消失,不需做任何處理,更不能用針挑。
   另外,新生兒的口腔兩側頰部,各有一個隆起的脂肪墊組織,醫學上稱為"脂肪墊",他的存在有助於密閉口腔,使口腔產生負壓,有幫助吸吮乳汁的作用。
注意:不可使用成分不明的貝仔粉或沾鹽水、洗米水去按壓,反而易造成細菌感染。

◎ 見紅和白帶
部分女嬰因受母體裏帶來的雌激素的影響,在出生後幾天裏陰道會流出一些血樣黏液或白色黏液,這是假月經和白帶。醫學上稱假月經為見紅。出現這些現象,無需治療,數天後便會自行消失。

◎ 打嗝
多數嬰兒常有打嗝的現象,這是正常的,是由於小寶貝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引起的。當嬰兒受到輕微刺激如冷空氣吸入、進食太快、吸奶時將空氣吞入胃內等,都會引起打嗝。
此時,只要將寶寶頭抬高,拍打背部,將胃內的空氣拍出或等胃內的食物往胃下端的腸道裏排出一部分,嗝就可以止住了。隨著寶寶的成長和神經系統的發育完善,打嗝現象會自然好轉。

◎ 色素斑
色素斑常見於新生兒後背、尾部、臀部,為大片灰藍色或紫色胎生青痣,不高出皮膚,是皮膚深層色素細胞堆積而成,不影響健康,一般在生後4 5 年會自行消退,不需治療。

◎ 大肚子
新生兒肚子大,是因為腹肌發育不完善,腹壁比較鬆弛而受胃腸空盈的影響所造成的。有的媽咪常常把寶貝的腹部膨隆誤認為是腹脹,其實它是正常現象。隨著嬰兒年月的增長和腹肌逐漸發育,腹部會漸漸平坦的。






********************************************************
********************************************************
新生兒臍帶護理六個常識



經過醫生的檢查,健康狀況良好的寶貝就可以很快的送到媽媽的身邊了。在正常情況下,臍帶在出生後3-7天脫落。但在臍帶脫落前,臍部易成為細菌繁殖的溫床。臍帶結紮後留有臍血管斷口,如果臍部感染,細菌及其毒素進入臍血管的斷口處並進入血循環,就會引起菌血症。

  新生兒免疫功能低下,菌血症會很快發展為敗血症甚至膿毒血症。因此,臍帶斷端的護理是很重要的。在醫護人員會很細心的進行消毒等措施,並且會細緻的教會寶寶的家人如何護理好臍帶。當回家了以後,父母就可以正確的護理照顧,直至臍帶乾燥脫落為止。


1、每天清潔小肚臍
  剛出生的小寶寶,臍窩裏經常有分泌物,分泌物乾燥後,會使臍窩和臍帶的根部發生粘連,不容易清潔,臍窩裏可能會出現膿液。所以,要徹底清潔小臍窩。

  方法是:每天用棉簽蘸上75%的酒精,一隻手輕輕提起臍帶的結紮線,另一隻手用酒精棉簽仔細在臍窩和臍帶根部細細擦拭,使臍帶不再與臍窩粘連。隨後,再用新的酒精棉棒從臍窩中心向外轉圈擦拭。清潔後別忘記把提過的結紮線也用酒精消消毒。


2、保持肚臍乾爽
  寶寶的臍帶脫落前或剛脫落臍窩還沒乾燥時,一定要保證臍帶和臍窩的乾燥,因為即將脫落的臍帶是一種壞死組織,很容易感染上細菌。所以,臍帶一旦被水或被尿液浸濕,要馬上應用乾棉球或乾淨柔軟的紗布擦乾,然後用酒精棉簽消毒。臍帶脫落之前,不能讓寶寶泡在浴盆裏洗澡。可以先洗上半身,擦乾後再洗下半身。


3、不要讓紙尿褲或衣服摩擦臍帶殘端
  臍帶未脫或剛脫落時,要避免衣服和紙尿褲對寶寶臍部的刺激。可以將尿布前面的上端往下翻一些,以減少紙尿褲對臍帶殘端的摩擦。


4、如果臍帶不脫落一般情況下,寶寶的臍帶會慢慢變黑、變硬,1 2周脫落。
  如果寶寶的臍帶2周後仍未脫落,要仔細觀察臍帶的情況,只要沒有感染跡象,如沒有紅腫或化膿,沒有大量液體從臍窩中滲出,就不用擔心。另外,可以用酒精給寶寶擦拭臍窩,使臍帶殘端保持乾燥,加速臍帶殘端脫落和肚臍癒合。


5、如果臍帶有分泌物
  癒合中的臍帶殘端經常會滲出清亮的或淡黃色黏稠的液體。這是癒合中的臍帶殘端滲出的液體,屬於正常現象臍帶自然脫落後,臍窩會有些潮濕,並有少許米湯樣液體滲出,這是由於臍帶脫落的表面還沒有完全長好,肉芽组織裏的液體滲出所致,用75%的酒精輕輕擦乾淨即可。
一般一天12 次即可,23天後臍窩就會乾燥。用乾紗布輕輕擦拭臍帶殘端,也能加速肚臍的癒合。如果肚臍的滲出液像膿液或有惡臭味,說明臍部可能出現了感染,要帶寶寶去醫院。


6.如果臍帶發紅
  臍帶殘端一經脫落,肚臍就形成了。在臍帶殘端脫落的過程中,肚臍周圍常常會出現輕微的發紅,這是臍帶殘端脫落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不用擔心。但是,如果肚臍和周圍皮膚變得很紅,而且用手摸起來感覺皮膚發熱,那很可能是肚臍出現了感染,要及時帶寶寶去看醫生。







******************************************************
******************************************************
醫療對象最年輕的新生兒科
鄭弋 醫師 / 台東基督教醫院 - 小兒科         日期:2010.02.09
小兒科有一句名言「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版」,這句話用在新生兒身上更是貼切。
新生兒是指出生未滿廿八天的嬰兒。但是在新生兒科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族群,那就是所謂的「巴掌仙子」──妊娠不滿卅八週出生的早產兒。一個妊娠廿八週出生的早產兒,即使過了廿八天後,校正年齡還是只有卅二週,而不是快滿月了,這些小朋友的神經發育必須用「校正年齡」來評估。
新生兒也有病史
不管在哪一科,病史都是最重要的,大約七成的疾病光靠病史就可以被診斷出來。但是對一個剛出生的寶寶,他的病史就是媽媽生產前的病史。
新生兒科有一個特點,就是孕婦的健康情形,特別是周產期(懷孕前、懷孕過程、生產時)有無發燒、產婦是否使用特殊藥物,這些都會影響寶寶。像是子癇前症、妊娠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疾病都會讓新生兒發生症狀。還有一些周產期特有的疾病,例如:周產期窒息、周產期感染、胎便吸入症候群等。
還有,新生兒科會處理嚴重先天異常這種特殊的疾病。雖然因為產科的進步,這類的疾病大多在產檢發現異常時,就會中止懷孕而越來越少,但還是有少數孕婦沒有規則產檢,這些特別的寶寶從出生那一刻就需要加護照顧。出生後寶寶的生理機能必須由胚胎轉換成嬰兒,這期間會有新生兒黃疸、動脈導管心雜音這些只會發生於新生兒的症狀,大部份的寶寶可以順利轉換過來,有些症狀嚴重的寶寶就需要治療。
以下簡單介紹新生兒科常見的疾病:
感染
病原體感染胎兒可以經由不同的途徑。有些病原體會經由母體血液穿過胎盤直接到胚胎內,大家比較熟悉的像是 B 型肝炎、梅毒、愛滋病、先天性德國麻疹、先天性水痘等。這些感染都會產生嚴重的後果,例如: B 型肝炎帶原易產生肝癌,沒治療的先天性梅毒會造成腦與脊髓病變,先天性德國麻疹會造成眼睛、心臟構造異常。「上行性感染」就是病原體從陰道往內透過表面有損傷的羊膜感染胎兒,如果產婦有提早破水的病史,寶寶就有感染的風險,通常婦產科醫師會評估是否需要對這些孕婦投予抗生素。另一種就是寶寶經過產道時,接觸到帶有病原體的黏膜或分泌物而感染。
這就是為什麼產檢會驗 B 型肝炎、德國麻疹抗體、梅毒快速檢測。如果母親是 B 型肝炎帶原且e 抗原陽性,寶寶出生廿四小時之內必須施打 B 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如果母親是 B 型肝炎帶原且e 抗原陰性,寶寶只要定期接受三劑 B肝疫苗即可。梅毒快速檢測呈陽性的母親,必須再抽血檢驗梅毒螺旋體抗體。如果還是陽性,就必須施打盤尼西林;但是如果產婦治療的時間沒有超過四週,或者第二次抽血抗體沒有明顯減少,寶寶出生後就必須接受抽血及脊髓液穿刺檢查。結果異常的寶寶必須接受十~十四天的盤尼西林治療及後續三次抽血追蹤。
目前懷孕卅五~卅七週有一項自費檢驗 B 型鏈球菌的項目,新生兒感染這種細菌七天之內發病的盛行率約千分之一至二,但是一旦發病後致死率高達20 40 % 。如果母親有 B 型鏈球菌殖居的情形,在寶寶出生前至少四小時給予抗生素治療,可以大幅減少新生兒的感染率。
妊娠高血壓
妊娠高血壓是一種通稱,是指妊娠期間新出現,或者因懷孕而加重的高血壓。孕婦高血壓若合併蛋白尿、水腫,就稱為子癇前症。當孕婦出現高血壓時,胎盤功能會受損。這對寶寶的影響有多大,則要看孕婦的症狀是在哪個孕期出現,以及孕婦是否遵照醫囑控制血壓而定。這些產婦生出來的寶寶,常常會因為體重不足而發生低血糖。寶寶低血糖如果沒有立即處理,會影響腦部功能,甚至發生癲癇。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懷孕前沒有糖尿病病史,但是懷孕後卻發生高血糖症狀。糖尿病產婦的寶寶情況會有一點不一樣。這些寶寶通常會發生體重過重的情形,但是因為受母體高濃度血糖的刺激,寶寶的胰島素分泌過多,也會造成出生後低血糖的情形。 3% 糖尿病產婦的寶寶會因為肺泡表面張力素被抑制,導致新生兒呼吸窘迫症,而需要呼吸器輔助。另外,這些寶寶也容易有心室中隔肥厚、低血鈣、紅血球增生症、新生兒黃疸的情形。
新生兒早產兒身體的膽紅素是紅血球破壞之後,血紅素的代謝產物。寶寶出生後,血紅素要從胎兒的HbF轉換變為成人的 HbA 。 因此在寶寶出生後三天,一般會開始有黃疸的現象產生。如果血球的破壞持續增加,黃疸就會更厲害。這種情形可以發生在血型O 型的母親生下血型非O型的寶寶,或者蠶豆症的寶寶接觸到強氧化劑引起溶血反應。
由於膽紅素是由肝臟處理後,經疸道輸送至腸胃道排出體外,所以有黃疸的寶寶我們會鼓勵家長多餵奶,只要吃得多,大便次數多,自然就可以把膽紅素排出去了。
還有一個常見的原因是脫水。如果寶寶奶喝的不夠,也會造成黃疸。一般我們會請家長們注意寶寶的尿布是不是夠濕夠重,出生三天後如果濕濕重重的尿布換不到四~六次以上,就表示寶寶吃不夠多。
其他造成黃疸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感染、新生兒肝炎等。嚴重黃疸對寶寶的影響中,最麻煩的就是核黃疸。由於出生兩週內的寶寶,其腦部的血管障壁尚未成熟,過多的間接型膽紅素會沈積在腦部的神經核產生腦病變,其症狀不會馬上表現出來,多半在一歲以前會出現腦性麻痺或神經性聽力受損。如果寶寶的膽紅素值沒有高到需要換血的程度,發生核黃疸的機會不大。
大多數的足月寶寶,只要吃奶吃得好,一般出生後兩週黃疸會自行消退。但是哺餵母乳的寶寶,黃疸會拖比較久,有的可以拖到四~八週。遲發型母乳黃疸通常不會發生嚴重的神經學症狀,不需要因此停止餵母乳。家長們除了觀察寶寶的膚色外,還要注意寶寶的活力跟大便的顏色,如果寶寶的膚色越來越黃、出現白色的大便,或者活力變差,都要帶寶寶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此文章摘錄:台東基督教醫院電子報/第55
http://www.tch.org.tw/tch/12/20100110/55_01.php





************************************************

新生兒含毒超過兩百種?

臍帶血含毒 超過200種
            張翠芬台北報導
 剛出生的嬰兒,體內含有多少毒素?美國環境工作小組檢測10個新生兒的臍帶血,結果發現平均每個新生兒的臍帶血至少含有200種以上的化學毒物。

 北醫公共衛生研究所韓柏檉教授對這個報告感到震驚,他指出,這項報告是以2004年8、9月間出生於美國紅十字醫院的嬰兒為樣本,結果在臍帶血中發現287種化學毒物,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汞、多氯聯苯、戴奧辛、農藥等九大類。

 這些毒素來自食物及生活中的各種東西,像速食食品外包裝的顏料、防油物質、衣服和紡織品、塑化物質、防火物質、菸酒的殘餘物質,以及各種殺蟲劑等。

 ■防毒5招 幫孩童遠離危險

 韓柏檉為此完成《別讓孩子在毒物中長大》新書,建議大家「預防就是最好的策略」。

 如何幫助孩童降低毒害風險,有以下原則:

 不要將毒物帶回家。例如:進門前先將鞋子脫在門外、換衣服洗手之後再抱小孩。

 去除家中存在的毒物。例如:發現家中有黴菌應立即去除。

 讓孩童遠離毒物。例如:不在家中吸菸。

 購買健康安全的食物、玩具及用品。

 和其他的社區成員一起努力減少有害物質及汙染。例如:關心社區周圍是否有排放有毒物質的工廠等。
文章出處: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215/4/ti1p.html
一般人會覺得新生兒是剛誕生的身體,應該沒有什麼污染才對,然而這篇報導提醒大家:臍帶血含兩百八十七種毒素,說穿了,新生兒的污染不過是母親的翻版,想要真正幫助自己的小孩,必須從母親自己做起。在臨床上,比較明顯的例子如吸毒或者酗酒,容易生出營養缺乏、畸形、甚至生下來幾天也可能有類似藥物或酒精的戒斷反應,這些小朋友長大後體質較一般小孩差,也容易有智力發展甚至注意力及學習能力落後之情形。絕大部分的精神科藥物對於懷孕的婦女都不建議給予,所以有長期服藥的女性,醫師都不建議懷孕生小孩,撇開遺傳問題,藥物本身導致的畸形就是相當大的風險。已經停藥的人,提醒大家這些藥物毒素都容易在體內殘留,懷孕時,毒素的殘留同樣也容易經由胎盤的血液交換而流到嬰兒體內。所以我覺得出生後的防毒固然重要,但是出生前,母親若能藉由有效的排毒程式來幫助身體的毒素殘留減到最少,相較於出生後才開始防毒的小孩比起來,其實已經有一段很明顯的差距了。已經懷孕或者正在哺乳的人建議不要作任何的排毒,因為您身上的毒素更會經由胎盤或者母乳的途徑傳給胎兒。
針對累積在脂肪而難以清除的毒素,其實是有高效率的排毒程式可以解決問題:美國知名的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先生在清新身體‧清新心靈書中所提到的排毒程式,是透過有系統的運動,烤箱排汗以及完整的營養補充模式,讓一般人能在2-3週左右的時間達到充分排毒的效果,在光能身心診所的服務客戶身上也累積許多令人驚訝的效果,我建議想讓自己的小孩真正地贏在起跑點上,都應該考慮讓母親在懷孕前,就作排毒程式。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udithyang-happyland/article?mid=448&next=446&l=f&fid=6





***********************************************
新生兒可能碰到的疾病或異常(上)


胎兒的孕育過程可能暗藏各種危機,會造成部分新生兒疾病和異常的發生。

染色體異常
1.唐氏症候群:染色體異常的疾病種類繁多,最常見的非「唐氏症候群」(俗稱「蒙古症」)莫屬。

唐氏症候群的寶寶,外觀上有相當鮮明的特徵,往往一眼便能確認出來。這些特徵包括:兩眼分得較開、外眼角往上揚、內眼角的皺折較厚、嘴巴常開開的將舌頭伸出來、手掌有橫斷掌面的掌紋、雙手的小指頭向內彎曲而且外表看起來只有兩節。

除了外觀上的異常,這些小寶寶還往往合併了先天性心臟病;在嬰兒時期肌肉張力過低而影響到運作的發展;在成長階段會因智慧不足而影響了學習。雖然負面的影響很多,但正面的影響也有,這些唐氏症寶寶,個性很溫和、很開朗,每天都很愉快。

我們身體細胞中的染色體,共計二十三對,每對有兩個,當第二十一對染色體多出一個,變成三個時,便產生了唐氏症。懷孕期取絨毛膜細胞或羊水細胞做染色體檢查可即早發現此症。若前一胎為唐氏症或母親為高齡產婦,皆可接受上述檢查,一旦證實胎兒為唐氏症,在優生保健的前提下,可考慮人工流產。

談到治療,染色體異常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因此,所謂治療只是針對所產生的缺陷做處理,譬如:先天性心臟病可能需手術矯正;智能不足則需仰賴特殊教育的協助。「預防勝於治療」用於染色體異常是再貼切不過的了。

2.愛德華氏症:第十八對染色體若有三個,稱做「愛德華氏症」。外觀上最具特徵的是在手部:食指會迭在中指上,小拇指迭在無名指上。顏面部與心臟、腎臟的異常自不在話下。這些嬰兒的出生體重多半不足,百分之九十的個案在周歲內死亡,活過周歲的也多半是重度智障,所以一旦診斷確定,便不做任何積極的治療。

3.巴陶氏症:當第十三對染色體出現三個,稱做「巴陶氏症」。這些嬰兒有很嚴重的異常,包括:唇裂與顎裂、前腦發育不良、先天性心臟病等,往往活不過周歲,即使活過周歲,也是重度智障,因此多半不考慮積極的治療。

神經管缺損
腦與脊髓是人體的神經中樞,質地就像豆腐,非常的脆弱,因此需要有一個硬殼或盔甲來保護,這個保護腦與脊髓的頭蓋骨與脊髓骨所包含的空間,便是所謂的「神經管」。

神經管若閉合不全,亦即頭蓋骨或脊椎骨有裂縫,便是所謂的「神經管缺損」。

脊椎骨有裂縫又稱為脊柱裂。脊柱裂可以沒有任何症狀,一輩子相安無事。但若是脊髓或脊髓膜由這個裂縫脫垂出來,暴露在外,便會出現症狀,這種情況稱做脊隨或脊髓膜膨出。

脊隨或脊髓膜膨出的部位多半在腰椎與尾椎處,所產生的症狀包括:下肢無力、腳掌內翻、下肢皮膚沒有痛覺、大便失禁、小便無法自解。除了神經症狀,膨出處也很容易感染,導致腦膜炎。

頭蓋骨有裂縫,使得腦組織由裂縫處跑到頭骨外面,稱做腦膨出。腦膨出並不見得會有症狀,很容易因感染而產生腦膜炎倒是真的。

一旦發現出生嬰兒有腦膨出或脊隨或脊髓膜膨出,必須儘快手術治療;若已出現感染,手術就要延後,先用藥物把感染控制住了才開刀。

手術治療不是事情的結束而是事情的開始,尤其是脊髓膨出的小孩。這些小孩在手術之後,仍需長期的複健。除了下肢的活動之外,膀胱功能的訓練也不可省,否則極易尿路感染,進而損害腎臟。

先天性代謝異常
目前,全臺灣的新生兒都必須接受新生兒篩檢,目的是要即早診斷出某些先天性代謝異常的疾病,以便即早治療。先天性代謝異常的種類繁多,篩檢只針對下列四項: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低下、苯酮尿症、高胱胺酸尿症及半乳糖血症。

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低下的嬰兒,肌肉張力低、發育遲緩、舌頭較厚且常半露外,若不予以治療,則成長以後身材矮小、智能不足。治療方式很簡單,每日服用定量的甲狀腺素即可。

苯酮尿症的嬰兒較無特徵,但嬰兒時期發育遲緩是必然的,及長則呈現智慧不足。治療須靠特殊的飲食或特別調配的牛奶來供給營養,另外還要補充某些化學物質或神經傳導物質。

高胱胺酸尿症的嬰兒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及長則水晶體脫位、智慧不足或身材瘦長等症狀就逐漸浮現出來,有些個案還會因腦血管阻塞而出現中風的症狀。治療上除了飲食控制外,還需要補充葉酸與維生素B6

半乳糖血症的嬰兒除了會嘔吐、腹瀉、體重不增,還有白內障、黃疸、肝脾腫大的症狀。治療需靠飲食控制,排除含半乳糖的食物。

重型β地中海型貧血
地中海型貧血肇因於血色素異常,導致紅血球壽命減短,而出現貧血的症狀。

輕型地中海型貧血不會有任何症狀,也不需任何治療,患者可享有與一般人相同的生活與壽命。重型地中海型貧血的病患除了有貧血的症狀,如臉色臘黃、食欲不振、體力欠佳、容易疲倦等,肝脾也會腫大,必須定期輸血並長期注射去鐵劑;但輸血只是暫時性改善症狀和延續生命,根本治療必須仰賴骨髓移植。

如果家中已有地中海型貧血的個案,全家人都必須檢查,以確定是否為地中海型貧血的帶原者,以作為優生保健的基準。

先天性心臟病
心臟的構造如同相連的房間,房間之間有牆壁隔開,而每個房間都有各自獨立的出入口。當牆壁上有了破洞,就是所謂的心房或心室中隔缺損;當這些門太過狹窄了,就是所謂的肺動脈或主動脈狹窄;若是門關不緊,就是所謂的瓣膜閉合不全。以上這些全屬先天性心臟病。

先天性心臟病所呈現的症狀可輕可重,輕者不需任何治療,飲食活動也不受限制;重者除了需限制飲食、限制活動,還需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一般常見的症狀包括:心臟有雜音、呼吸很喘、胃口不好、全身水腫。另有一類型的先天性心臟病,由靜脈血會流到動脈中,因此手指與嘴唇會失去原來鮮紅的血色,外表看起來呈紫色,稱做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除了少數極為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之外,絕大部分的先天性心臟病童經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皆可獲得痊癒或充足的改善。(本文摘錄自詹益宏醫師著作《從懷孕到分娩》,執筆/張開屏醫師)


奇蜜親子網編輯整理





**************************************************************

新生兒可能碰到的疾病或異常(下)


風濕性心臟病
當鏈球菌侵犯我們的喉嚨與扁桃腺時,若沒有徹底的治療,有時就會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風濕性心臟病的前身是風濕熱,當心臟病的症狀還沒出現時,病童可能先經歷過發燒、關節痛、皮膚紅疹、皮下結癤或手腳不自主的舞動等症狀。等到心臟及其瓣膜受到侵犯與破壞,病童就會出現心臟雜音與心臟衰竭的症狀。心臟衰竭的症狀包括:尿少、呼吸喘、食欲不振、下肢水腫、腹腔積水、肝脾腫大、心臟擴大。

就治療而言,一旦出現心臟衰竭的症狀,就必須避免攝取過多的水分,還要服用利尿劑以利水分的排出、服用強心藥增強心臟收縮的力量。病情穩定之後,需每隔四周注射一劑盤尼西林,以免鏈球菌再度上身,而使風濕性心臟病復發。

兒麻痹
小兒麻痹之產生,是由於小兒麻痹病毒侵入人體脊髓,把脊髓中的運動神經細胞破壞掉的緣故。運動神經細胞掌管我們肢體的活動,一旦受到破壞,肢體自然無力、萎縮,所以才有「小兒麻痹」的稱呼。

小兒麻痹感染之後,最初期的症狀是高燒不退,嚴重的話,甚至會昏迷、休克、呼吸困難。在住院觀察期間,手腳無法活動的現象便逐漸顯現,通常只有單側的手腳產生麻痹。病童如果度過急性期,生命得以保存下來,通常意識與智慧可以回復到正常,不過手腳麻痹則為永久的後遺症。

目前對於病毒感染仍無有效的藥物治療,所以預防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只要按時服用小兒麻痹口服疫苗,就可以預防小兒麻痹的產生。

雷氏症候群
病毒感染之後,有些小孩會莫名其妙的出現抽筋、昏睡、昏迷等急性病變的症狀,這種狀況臨床上稱做「雷氏症候群」。

典型雷氏症候群的發病過程是這樣的:小孩得了感冒,症狀並不嚴重,但幾天之後,突然開始嘔吐,變得很愛睡,很快地抽筋也出現了,再沒多久,病人便呈現昏迷。昏迷了好幾天,有些病童就此去逝;有些終於度過難關,雖然恢復了知覺,但癲癇、智慧障礙、肢體麻痹等神經後遺症卻伴隨一生。

在發病的急性期,除了腦部的症狀之外,病童的肝臟會腫大,肝功能與凝血功能也不好,這些都是治療上必須一一處理的問題。

雷氏症候群的產生是防不勝防的,但流行病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在水痘的流行期,減少服用阿司匹林類的退燒藥,可以降低雷氏症候群的發生率;若在雷氏症候群的初期,當病童尚未陷入昏迷時,便給予積極的治療,可以減少神經後遺症的產生。

早產兒
懷孕時間不足三十七周,胎兒便生了下來,就是早產兒。

早產的原因很多,母體身體狀況欠佳、胎盤功能不良、子宮頸閉鎖不全、胎兒有先天性感染病症或畸型,都有可能造成早產。試管嬰兒技術純熟,因此,多胞胎的試管嬰兒也是早產的原因之一。

早產兒依據其成熟度不同,會有不同的併發症。懷孕周數愈接近足月,譬如三十五至三十六周的早產兒,幾乎沒有任何併發症,照顧上與足月兒無異;但是懷孕周數只有二十八、二十九周的早產兒,可就問題重重了。

由於醫療技術與設備日益精進,許多體重極輕的早產兒都得以存活下來,但種種的併發症一旦出現,導致不同的後遺症,往往嬰兒本身沒有生活品質,同時也會耗費許多社會資源。亡羊補牢永遠於事無補,如何防範早產兒的產生才是根本之道。

先天性失聰
先天性失聰的原因包括先天性感染和先天性腦發育異常,另有少部分是與遺傳有關。

失聰的嬰兒,由於聽不到聲音,所以不容易被突然發出的巨響給驚嚇;四周若有人聲或音樂聲,不會引起他的注意,更不會有尋聲去找聲源的轉頭動作。到了周歲左右,聽覺正常的小孩會開始學著大人發出聲音來,聽覺喪失的小孩就沒有辦法發出有意義的聲音,更不用說以後的語言能力了。

聽覺喪失固然少了一件溝通的工具,在人生的起跑點上是吃虧很多;然而如果能及早發現到小孩聽覺有問題,早點給予手語與唇語的訓練,那麼小孩的溝通能力與學習便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日後的成就也與常人無異。

先天性失明
先天性雙眼失明的情況並不多見,絕大多數是因胎兒遭遇先天性感染,導致白內障、視網膜病變或視神經萎縮,因而雙眼失明。

雙眼失明的嬰兒,眼睛會漫無目的的四處漂動,無法凝視一個光源或一個物體。正常的嬰兒在兩個月大的時候便能夠注視著眼前父母的臉,一旦對著他笑,他也會跟著笑,或隨著父母的移動而轉動他注視的方向。雙目失明的小孩,就無法觀察到這些反應。

失明如果是白內障所引起的,手術摘除水晶體後,配上眼鏡或植入人工晶體,嬰兒的視覺可以獲得顯著的改善。如果是視網膜病變或視神經萎縮的話,就沒有任何有效的治療方法。

雖然針對失明,目前根本沒有治療之道,但只要社會能提供一個無障礙的空間,這些小孩都可以正常的成長、學習、工作,與常人無異。(本文摘錄自詹益宏醫師著作《從懷孕到分娩》,執筆/張開屏醫師)



奇蜜親子網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