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小兒糞便

小兒糞便 4色看異常
20120813

便便顏色好怪,是生病了嗎?(設計對白)
寶寶以哭鬧表達感受,身體不適得靠家長多觀察細微的徵象。小兒科醫師黃振全表示,幼兒在6個月前還未進食副食品,糞便顏色受飲食影響小,較能反映腸胃道機能,正常糞便應是金黃色,而民間以為嬰兒被嚇到的青屎,其實是正常菌落活躍的結果,無須擔心,要注意黑便或血便,可能是腸胃出血;灰白便則懷疑是膽道閉鎖引起,須盡快就醫,否則毒性持續累積,未來恐須換肝。
報導╱王璐華、林明佳 攝影╱吳朝奎 部份圖片╱網路、吳書毅醫師提供



從糞便色看異常
★原因
★幼兒反應及處置


報你知
觀察解便的型態
母乳寶寶糞便較稀,1天解便7次也可能正常。解便型態若改變,如1天解便7次變11次,或出現腹脹等不適,才會懷疑是便秘或是腹瀉。



調整配方奶比例
若因換奶而引起便秘,可先換回原本奶粉,等症狀緩解再換他牌奶粉;腹瀉則調整配方,以新奶粉與舊奶粉5:5調製,維持1-2天,慢慢適應換奶。


成人診斷略不同
異常的糞便色若出現在成人,則診斷方向略有不同,如灰白色大便主要懷疑肝炎、膽結石、膽管或胰臟腫瘤等疾病;血絲便或黑便則暗示有消化道的出血。



大便色卡做分辨
國民健康局成立大便卡諮詢中心,並推出9色大便色卡附於兒童健康手冊,教導民眾分辨寶寶大便。疑問可洽(02) 2382-0886



醫師說 完整型態助鑑別
小兒科醫師 黃振全
若懷疑寶寶的糞便有異,可將尿布連同糞便整包帶來,醫師較易依完整外觀下診斷。




*********************************************************
*********************************************************

腸胃「卡卡」,嗯不出來嗎?寶寶便秘的應對方法
文/李佩璇 採訪諮詢/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 2012611日 上午11:1


找出寶寶解便的習慣
由於嬰幼兒的腸胃發育還沒成熟,排便不順也無法以言語表達,潘俊伸醫師建議家長要觀察和記錄寶寶的成長情形。從出生開始,家長就可以準備一本專屬的筆記本,記錄孩子的排便情形。
累積一段時間的記錄後,就可以抓出孩子排便的習慣,像是一天大23次,通常是喝完奶後或是下午洗澡前等。大便的分量和狀態也是重點,可以從軟硬度和顏色來做初步觀察,潘俊伸醫師表示,如果發現寶寶大便的次數變少、顏色變深,或是從糊狀變得形狀較完整,甚至變得較粗、較硬,都可能是便秘了。

便秘的可能原因
一般來說,影響到寶寶生理和心理的平衡狀態時,像是飲食和生活型態出現變化,這時候寶寶可能會突然便秘,通常在換奶和開始吃副食品的過度時期,較容易有便秘的情形出現。
當寶寶滿6個月之後,光喝奶已經無法滿足孩子的身體所需,就要開始添加副食品。潘俊伸醫師表示,寶寶吃副食品的情形會影響腸胃蠕動,有的孩子太晚接觸副食品,或是接受度不高、吃得少,還有挑嘴、只吃某些食物的寶寶,腸胃蠕動的情況較不理想,就容易出現便秘的情形。
成年人知道一天三餐定時定量對身體好,對寶寶來說也一樣,若孩子喝奶的量忽多忽少,也會引起腸胃蠕動不正常,變成便秘的原因。另外,孩子生病時必須服藥,有些藥品含抗組織胺成分,就會抑制腸胃蠕動;總而言之,吃藥和飲食不正常,是引起寶寶便秘的主要原因。

嬰幼兒「嗯」不出來的反應和症狀
如果發現孩子的排便習慣和常態不同,或是好幾天沒有解便,家長先觀察是否有無故哭鬧、肚子脹或碰到肚子就反抗的情形,可能就是便秘。因為寶寶的肛門還沒成熟,還不懂解便的使力方法,所以便秘會先從寶寶腸子的不舒服反應出來,而不會看到他們很明顯用力在解便。

配方奶寶寶‧留意食欲和活動力
23個月大配方奶寶寶的大便,不像母奶寶寶是完全的糊狀,為比較成型的軟便,但基本上仍是「一整坨」的形狀。若小於56個月大寶寶的尿布上,出現小顆黑硬的小羊大便,或是一整條成型的糞便,潘俊伸醫師表示,這樣的大便都太硬了,表示孩子已經有便秘的情形。
配方奶寶寶一天大約會排便23次,腸胃常常蠕動,糞便停留在腸道的時間不會很久,基本上不會有便秘的情形。如果發現大便開始變硬,或是有哭鬧及不喝奶的情形,更甚者連續三天都沒有解便,就要趕快帶到小兒科就診,以免寶寶肛門口的糞便變得太硬,造成腸子和肛門口的傷害。

便秘應該請醫師診療嗎?
嬰幼兒大約要2歲以後才能以蒸餾水或食鹽水灌腸,6個月以下的寶寶如果便秘,醫師會先以棉花棒刺激肛門口,幫助最硬的糞便排出;到了78個月大,會試著以手撐開肛門幫助解便。潘俊伸醫師提醒,因為嬰幼兒的直腸和肛門都很脆弱,這些治療動作家長不能自己做,可能造成肛裂或直腸破損,還是要交給專業的醫療人員。

寶寶老是便秘?小心巨大結腸症
因為糞便到了直腸之後,無法刺激直腸的蠕動,寶寶沒辦法把糞便解出來,通常解出來的大便都會很粗,或者堆積在肛門口而無法排便。如果寶寶有便秘的情形,通常醫師會做肛門的指診,確認肛門的收縮情況,如果確認罹患巨大結腸症,就要儘早開刀治療,以免影響寶寶長大後的排便。

重視水分的攝取
在寶寶以奶水做主食時,不需要額外補充水分,但開始吃副食品之後,就必須留意孩子每天喝的水量。潘俊伸醫師認為,嬰幼兒整天喝水的量,要跟喝奶時攝取的量相當才足夠;舉例來說:寶寶的體重每增加一公斤,就要多喝80100c.c.的奶,因此89公斤的寶寶一天就要喝800900c.c.的水,總而言之,每天喝奶加上水的量必須足夠。也可以觀察換尿布的次數和重量,一般9個月大的寶寶一天要換56次,如果發現尿布次數減少、摸起來輕輕的,就是水量攝取不足。

引導寶寶養成定時解便的習慣
到了寶寶910個月大,大便開始變得比較硬,需要確實的放鬆外括約肌才能解便,大便時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潘俊伸醫師表示,家長自己在上大號時,可以讓寶寶在旁邊坐小馬桶,讓他慢慢習慣坐著上大號。或是在差不多要大便時,讓寶寶包著尿布,抱著孩子讓他做屈膝的動作,像坐在馬桶上大便的姿勢一樣,這種姿勢肛門括約肌比較容易放鬆。配合寶寶的排便時間,抱著孩子做這個動作,慢慢的他就知道,做這個動作就是要便便了。





********************************************************
********************************************************
善用「嬰兒糞便顏色識別卡」


用健保局的嬰兒大便卡比對嬰兒大便顏色....1-6號不正常。7-9號安心。
大便卡諮詢中心,諮詢專線 (02)2382-0886

*『嬰兒大便卡』,目的即在於使膽道閉鎖兒能透過大便顏色比對,及早被發現以及接受葛西手術治療。嬰兒大便淡黃或灰白色,是膽道閉鎖症,要動葛西手術,否則活不到兩歲,會猝死。

*新的嬰兒大便顏色辨識中,不正常的顏色共有6色,編號為1~6號;正常顏色為7~9號。讓醫護人員、家長能更清楚區分嬰兒大便顏色是否異常。

*在出生滿兩週後,大部分新生兒黃疸已消退;假若新生兒出現持續延長的黃疸,其中部分嬰兒可能患有膽汁滯留症/膽道閉鎖。

*嬰兒的疾病雖不能自己表達,但卻可以從其大便中的性狀、次數變化中顯示出來,為父母及撫養人提供重要的線索。*母乳餵養嬰兒的正常大便為金黃色膏狀,略帶酸性,每天24次;人工餵養嬰兒的大便,一般呈黃色或淡褐色,質地軟,臭氣大,每天排便12次。出現下面幾種異常大便應及時就醫。

一、水樣便
   *如為蛋花樣大便,黃綠色帶白色小塊,每日排510次,多為消化不良;*如為綠色絮狀水樣大便,每日排便達10次以上,多為中毒性消化不良;*如為米泔水樣大便,次數也多,大都是霍亂、副霍亂,要及時送醫院搶救。

二、脂肪便
  *大便呈灰白色糊狀,有油光色彩,腐臭,這表明胰腺功能有障礙,是食物中脂 肪不能消化吸收所致。

三、豆渣樣大便
  *這是一種黴菌性腸炎,多見於體弱、營養不良或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嬰兒,同時會併發鵝口瘡。

四、粘樣便
  *大便似鼻涕樣,表示腸道粘膜發炎。

五、血樣便
  *如為膿血便,次數頻繁,發熱嘔吐等,多為痢疾;大便表面有鮮血,可能是直腸息肉;
 *血和粘液混合的果醬樣大便,常為阿米巴痢疾;便血伴頻繁嘔吐,常見於腸套疊;
 *大便為赤豆湯樣且有特殊腥臭味為出血性腸炎。

六、散亂便
  部分為成形便,部分為稀便,常見於營養失調或患有感冒、麻疹的嬰兒。





*********************************************************
*********************************************************
嬰兒大便的探討


寶寶便便的顏色是透露健康訊息的重要指標, 觀察寶寶的便便,要注意:
 *便便的顏色
 *便便的黏稠與硬度
 *便便的次數等三件事
 如果發現寶寶的便便出現#淡黃、灰白#的顏色,要立即就醫,因為寶寶有可能罹患膽道閉鎖,這種病如果在出生兩個月內開刀,可以有效避免死亡,否則大部分的寶寶活不過一到二歲。
 便便的顏色如果是黃、綠,甚至墨綠色,都是屬於正常的範圍。

◎健康寶寶的便便
 剛出生的寶寶第一天解出的大便,胎便→顏色深墨,二至五天後→逐漸轉淡,稱為「轉型便」;之後→轉為綠黃或金黃色。

◎喝母奶的寶寶
 *便便大多是金黃色或淡綠色或黃綠,呈現稀糊或軟軟,微帶酸味或乳酸味,有時會混雜一些白色的顆粒,這是正常的。
∮〔白色顆粒是因為部分的奶水經胃酸凝結所成,因較不易被消化及未經膽汁混和而排出所致,是新生嬰兒常有正常的狀況。〕
∮〔不需要的鐵質就不會被吸收,而引起大便變綠色〕
∮〔綠色的大便,有些是分泌至腸道中的膽汁含有的膽紅素被氧化,是正常的

*反射性排便:頭幾個星期,大便次數可由每餐一次、每日數次或隔日一次,有些寶寶每餐必解便並不是拉肚子,而是嬰兒胃部裝滿食物或奶水後,引起腸管蠕動而有便意,這是正常生理現象
*母奶容易被消化吸收,沒有殘渣存留,因此較少形成大便。只要寶寶排便順暢、體重也有增加,大便次數的多寡並不重要
*兩、三個月後,大便次數才會逐漸減少且定型

◎喝嬰兒配方奶者
 *便便則是黃色、黃棕色或墨綠色,因為有蛋白分解,臭味較難聞,而且大便中的白色顆粒較大。
*如果便便又黏又稀,大部分是病菌性腸炎; 如果加上血絲便,就是沙門氏菌  腸炎的便便。

*淡黃或灰白便要特別注意
因為有可能是膽道閉鎖,膽道閉鎖是新生兒的先天性疾病,不及早治療, 可能導致死亡,由於膽汁無法順利流出,會出現膽汁累積在肝臟造成肝硬化
 同時會阻礙營養的吸收,食物中脂肪酸或是脂溶性維他命無法被身體吸收會→對寶寶的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問題,會缺乏維生素ADE等。維生素A(容易導致夜盲症)、D(容易骨折、罹患佝僂病)、E(容易皮膚乾燥、失去光澤)、K(容易出血)。
 膽道閉鎖的原因不明,華人發生率高於白種人,是兒童換肝的主要原因,不換肝,大部分的寶寶活不過二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寶寶才有存活的機會

*紅便或黑便
 紅色,有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
 黑色大便則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便便顏色愈鮮紅表示出血的位置愈靠近肛門或大腸,如肛裂、大腸炎合併黏膜受傷或出血、大腸瘜肉等
 較黑的便便可能是胃食道逆流引起的食道炎合併出血、消化性潰瘍、急性胃炎合併出血要注意的是,吃豬血糕或服用鐵劑的人,便便也會呈黑
 流鼻血時,血液吞入腸胃道,也會出現黑便,要小心分辨。

◎硬、軟、稠、糊、粘、稀、水→便便狀況七級論
*黏稠與硬度是判斷寶寶腹瀉或便秘的主要依據。
 *糞便太稀或太水,通常是腸胃炎或消化吸收不良
 *引起便秘的器官性疾病以「先天性巨腸症」最有名,
 *便秘寶寶最常見的就是胃腸道蠕動過慢。
一般來說,每一個嬰兒的大便情形都不太一樣,只要寶寶的飲食、生活起居正常,生長發育一直很好,就不須為寶寶排便的次數形狀及顏色太操心。但是,如果次數突然增加,氣味奇異,酸酸臭臭的,稀稀水水的,就是異常的現象。若又有發燒、嘔吐、不安、食慾不振...等現象,就務必要看醫師。
 *大便顏色只要不是紅色、黑色或白色的話,其他顏色大致上應該沒有關係更多
轉貼~~~屬廖萬安先生長期整理的資料..........





*********************************************************
*********************************************************
小孩天天解便 怎還一肚子大便
文/馬偕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 張思玟
兒科門診常有家長焦慮地問醫師:「我小孩的便便很粗很硬」、「小朋友要幾天解一次便才算正常?」「前幾天,我的小孩因為肚子痛去看急診,照了X光,醫師說他滿肚子大便,可是他明明天天都有解便啊!」這些問題,很多家長都曾遇過。
兒科門診常有家長焦慮地問醫師:「我小孩的便便很粗很硬」、「小朋友要幾天解一次便才算正常?」「前幾天,我的小孩因為肚子痛去看急診,照了X光,醫師說他滿肚子大便,可是他明明天天都有解便啊!」這些問題,很多家長都曾遇過。
定義上來說,只要小朋友持續兩周以上有解便困難或延遲解便,比方說便便很乾、很硬,造成屁股痛或肛門流血,或一周排便次數少於3次,就可以稱為便祕。
兒童排便頻率各時期不同,嬰兒期排便次數相對較多,常常一喝完奶就解便,一天17次不等;兒童差不多要到4歲時,排便頻率才會和成人相當,大約是一天3次到一周3次。

兒童一旦便祕,常會伴隨些微腹脹、腹痛,甚至因解便疼痛而更不敢便便;糞便在體內堆積,時間越久水份吸收越多,糞便就更乾、更硬,排便更為困難。
長久下來,比較嚴重的個案,因為肛門直腸部分被粗大的硬便塞住,導致大腸上端的稀水從旁邊縫隙滲出,家長常發現,小朋友內褲上沾有油油的糞便痕跡,誤以為是拉肚子,殊不知是長期便祕所致的滲便。
便祕之外,若還伴隨嚴重腹脹、嘔吐、食欲不佳甚至生長遲緩等現象,就要小心不是單純的功能性便祕,可能還伴隨其他結構上的疾病因素,需尋求醫師協助與治療。

臨床上,家長也可以從兒童行為舉止,觀察孩子是否便祕。像常安靜地蹲在角落、墊腳尖行走、僵硬地站立在一旁或雙腳交叉、坐下時僅用屁股靠在椅子邊緣等,這些姿勢無非都是想要夾緊屁股,避免便便排出。家長若能警覺地注意到這些易被忽視的線索,就能及早治療。
治療兒童便祕,首先要把已堆積的糞便排出,避免再次屯積糞便,再來是
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清除宿便可能得由醫師處方灌腸或軟便藥物,進而需要飲食配合,水份跟纖維質攝取一定要足夠,盡可能讓小朋友在飯後510分鐘去上廁所。飯後經由胃大腸反射,會加速腸蠕動,更利於解便。

如果小朋友坐的是成人馬桶,最好給他腳踏墊,讓大腿跟軀幹呈適當彎曲,更有利於糞便排出。最好不要選小朋友準備看卡通或去玩耍前叫他去上廁所,以免他因分心而敷衍了事、解不乾淨,這也是很多家長抱怨,小朋友明明天天都有排便,怎麼還會滿肚子宿便的原因。
~本文擷取自台灣社群論壇網站~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udithyang-happyland/article?mid=506&prev=564&next=470&l=f&fid=6






*********************************************************************

從寶寶便便談寶寶腸內健康

1歲以內健康寶寶排泄狀況從一出生開始,新生兒的排泄狀況每天都在變化。新手父母如果想得知寶寶是否健康,黃亮迪醫師建議可從糞便的狀態、次數、顏色和味道開始了解,而這同時也是醫師看診時的詢問依據。


1.
狀態 6個月前:這時期嬰幼兒的糞便呈糊、稀狀,整體來說是軟便的狀態,通常是整坨或是散狀的,但形狀比較不完整。

6個月後:之後寶寶的糞便硬度比大人的稍軟,但已經比6個月前還成型一些。這時期的糞便可能有條狀或顆粒狀,條狀便便的排泄狀況有些時候要懷疑有便秘,而顆粒狀便便重量稍重一些。

2.
次數母乳寶寶:喝母乳的嬰幼兒排便次數彈性很大,有可能7~8天才1次,也可能1天就有7~8次。

黃亮迪醫師補充,這是因為母乳容易被消化和吸收,而且母乳很少發生便秘的情形。配方奶寶寶:正常的狀況下,平均至少每1~2天要解便一次,通常1天最少1次、最多2~3次,如果超過3次以上,可能代表寶寶有腹瀉情況。黃亮迪醫師補充,如果寶寶時常2、3天才解一次大便,建議檢查看看是否為配方奶成分不適應,過敏或腸胃道功能的問題。


3.
顏色 0~1個月:如同前面曾提到,由於胎便偏綠色,而寶寶在24小時內幾乎都會開始解胎便,大約會持續4天左右,常常大小便會一起排泄,所以此時的墨綠色大便屬正常健康的現象。 1~2個月後:當胎便已漸漸地排出,加上後來開始喝奶,大便的顏色逐漸轉變。

黃亮迪醫師表示,寶寶大便的顏色,與腸道內菌叢狀況和攝取食物種類相關,加上和消化系統中協助分解脂肪的膽汁交互作用後,自然會造成如黃綠、黃、褐、墨綠等色交雜,這些皆屬正常。


4.
味道 在正常的狀況下,寶寶的大便味道是很臭的。黃亮迪醫師表示,這是因為寶寶以奶為主食,奶水富含蛋白質,因此排出的大便含蛋白質被消化之後的產物所致。

他舉例,有的母乳寶寶大便味道帶點腥味,這可能與媽媽前一餐是否吃海鮮有關,由此可知,媽媽的食物攝取也會影響寶寶的攝食狀況。

假如大便有異常的臭味,也有可能代表寶寶健康有問題,建議就醫檢查。黃亮迪醫師表示,基本上,只要寶寶的整體狀況沒問題,排便的狀況都在安全範圍內,通常都屬於健康的狀態。


3種常見排便狀況黃亮迪醫師表示,腹瀉、便秘和台語俗稱「剉青屎」,是3種常見於寶寶被父母親認為異常排便狀況,說明如下。
1.腹瀉一般來說,通常會造成腹瀉的原因有二:
一,因生病而拉肚子;
二,腸胃炎或不潔的餵食所導致。黃亮迪醫師說明,5個月以前的寶寶,體內還存在母體給予的抗體,除非碰觸到外在的致病原,否則較不容易生病;5個月之後的嬰幼兒,體內抵抗力下降,但活動力卻更旺盛,對外接觸的機會大增,無形中也提高受感染的機率。如果餵食過程中沒有多加注意,不小心吃進某些病菌,將可能破壞腸內健康,導致腹瀉。此外,黃亮迪醫師補充,一般稀糊狀的大便狀態仍屬輕度的腸炎,但如果排便到有疑似黏膜物出來甚至有血絲時,極可能是腸內膜脫落,代表罹患較嚴重的腸炎。


2.便秘寶寶便秘的原因,大都是源自於其腸胃對於配方奶的不適應。黃亮迪醫師表示,通常母乳寶寶比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如果有便秘,有可能是先天腸胃有問題之故(如先天性巨結腸症)。


3.剉青屎俗話常說「小孩受驚嚇會剉青屎」,但從醫學的角度來說明,主要原因有二。
一,受消化系統中膽汁所影響,而帶點綠色;
二,含鐵的食物易氧化變黑,當寶寶吃進去成分含鐵質的奶水的愈多,大便的顏色就會愈青、愈黑、愈深。黃亮迪醫師表示,這正好能提醒父母多留意餵食寶寶的食材內容物。

了解不健康的便便特徵在照顧過程中,許多新手父母也慢慢發現寶寶的各種狀況,由於是第一次碰到,常常不是搞不清楚狀況,不然就是手忙腳亂,一面還擔心會不會因此忽略某些徵狀,而延誤帶寶寶就診的機會。

黃亮迪醫師特別針對幾個常見的異常、不健康大便特徵,說明如下,也希望能提醒父母多留意。

1.灰白色大便如果發現嬰幼兒的大便偏灰白色,可能是因為「膽道閉鎖」或「新生兒肝炎」,即膽汁無法順利排出;如果積存在體內,會造成黃膽、膽汁瘀積症及肝硬化,最嚴重可能導致死亡。黃亮迪醫師提醒,當發現寶寶的大便顏色偏淺時,最好要注意並儘快就診。

2.含血的大便除了含血之外,如果大便有偏紅的徵狀(如磚紅色),也要特別注意。黃亮迪醫師說明,寶寶如果大便含血,可能是因為腸炎、腸胃道出血或腸套疊。如果腸內有先天性的瘜肉,也可能會有血便的情況。

3.黑色大便如果發現寶寶大便是黑色的,可能是因為吃了較多的含鐵易氧化食物,但也可能是因為上消化道出血後,血液在體內氧化時間過長而變色所致,建議儘快就醫檢查以確定病因。


3大原則‧照護寶寶腸道健康想讓寶寶健健康康地正常排便,平日的生活照護相當重要。黃亮迪醫師提出以下3項原則,提醒新手父母務必多留意。

1.餵食的容器&環境由於嬰幼兒的腸胃道仍然很脆弱,因此能儘量減少接觸感染源的機會最好。首先,從最靠近寶寶的餐具和用餐環境開始。餐具每次用完都要清洗乾淨、做好消毒,用餐環境要固定、整潔,以免寶寶不小心吃到病菌而得到腸胃炎。

2.餵食的規律性黃亮迪醫師強調,嬰幼兒和成人的食物一定要分開處理和盛裝,而且更重要的是大人不要用自己吃的食物亂餵寶寶。他表示,食材種類、質地不同,本應分開處理;並且每次餵食時要規律,固定時間、份量,讓寶寶本身和腸胃道都能夠適應與接受,才比較不容易拉肚子。

3.照顧者的問題寶寶是被動的,因此為人父母更需要做好功課與準備。例如每個月齡別階段,各有適合的食物種類與質地;平日須營造專屬的飲食環境,讓寶寶養成「在這裡好好吃飯」的好習慣;避免讓寶寶沒洗手就亂抓或亂摸食物後,送入口中……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細節,其實都能減少寶寶腸道受感染的機會。

原文刊載於2011年0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