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做父親的請不要缺席

長大,就不需要擁抱了嗎?當然不,從小到大,和孩子的持續互動是減少距離的不二法門。一起玩遊戲、一起騎單車、一起逛書店,認識孩子、支持孩子,你會是他無話不談的朋友~~


黃登漢◎著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男主外,女主內」成為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以前大多數的家庭,父親賺錢養家,母親在家裡處理家務與小孩的教育,有關學校的活動,幾乎都是由媽媽參加,所以無論是一年一度的運動會、每學期的親職教育座談、班親會、甚至是接送小孩或者是有事跟老師聯絡溝通,也都是由母親出面,父親都到哪裡去了?彷彿教育子女是母親可以獨力完成的事情。



社會的變動如此迅速,家庭的型態,也有了很大的改變,近年來雙薪家庭的比例是越來越高,「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卻似乎沒有什麼改變,兩個人同樣都在上班,交際應酬仍然是男人在做的多,家裡頭的事依舊是靠女人一肩挑起,可是在現代社會中,家庭教育的重擔只交給媽媽去承擔,絕對是一件過份吃力的事情。

有的父親到了中年才把事業的腳步緩和下來,發現自己跟小孩的距離如此遙遠,感覺也是非常地陌生,偏偏這時候的小孩多半處在叛逆期,要在那脆弱薄如蟬翼的親子關係中立刻有所改變,簡直就是比登天還要難,生疏的親子關係,往往是這些中年男人的一大打擊,如果事實是如此,我們難道還可以認為家庭教育是母親一個人的事嗎?

教育就是一場拔河,如何畫出一條清楚的界線十分重要。

在孩子的心目中,父親往往是一個楷模、偶像,甚至是英雄,而且在無形之中,不論喜歡與否,孩子的言行總是會被父親所影響,如果對於他不夠重視不夠關心,關係漸漸地疏離,偶像的角色,可能變成陌生人,更甚者反而變成厭惡的對象。大多數的父親對於孩子的教育不參與,或是參與不足,其實是很嚴重的問題。對孩子不瞭解又想在家裡樹立起自己的權威,堅持爸爸說了算,爸爸說了就是沒得商量,可能母親好不容易跟孩子建立起一個清楚的獎懲機制,結果父親一回家,什麼都亂了調。

譬如說,媽媽已經煮好晚餐,孩子卻鬧著說要吃速食,如果爸爸只是不堪其擾就帶小孩去買速食,那媽媽要用怎樣的機制去跟小孩做談判溝通呢?又可能爸爸一時心血來潮,下班之後就買了孩子想要的禮物回家,表面上看來是很體貼的行為,可是原本是希望孩子在課業付出一定的努力之後再獎賞他,在這無由的獎賞之後,那又怎麼會有誘因來激勵孩子?簡單的說,教育就是一場拔河,如何畫出一條清楚的界線十分重要。太少與孩子接近,當然就不夠瞭解孩子,卻又想要在偶爾的參與中主導,當然是效果不彰,甚至適得其反。

尤其男生的教育方面,到了青春期,往往不見得是母親可以理解體會。

很多人認為家庭教育就該是「嚴父慈母」,爸爸只負責管教、處罰,用少和孩子對話來表現嚴肅,甚至更苛刻一點,對孩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這樣子,孩子只會認為爸爸像個指揮官,不願意親近。而且如果有之前所提到的,對教育參與不足,對孩子的瞭解不夠深入,一回家看到孩子叛逆、不乖的行為,立刻給予處罰及責罵,可是,他可能在學校被欺負了,所以回家才不想跟任何人說話,或者是考試沒有考好,心裡很失落而產生不想唸書的態度,也許有了心儀的對象,正在為了青澀的初戀而苦惱。不夠瞭解就直接處罰他,沒有真正關心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往往只會做出判斷錯誤的管教而已。

尤其在男生的教育方面,到了青春期,在外面遇到一些事件,往往是什麼都不說,變得沈默寡言,把自己封閉起來,這些東西,不見得是母親可以理解體會的,如果父親可以適時介入,平常就多聊聊天,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當然,偶爾談談自己年輕時候的一些成長經驗,談談自己也曾經犯過的錯誤、面臨的矛盾、遭受的問題,這樣同理心的談話,讓孩子的成長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參考,自然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當父親的,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只要願意付出時間,跟孩子在一起,就可以展現父親的價值與風範,來營造良好的親子關係。

父親也可以扮演一個平衡的角色,在孩子的教育上,如果母親的獎賞太鬆散,讓孩子太容易得到,那可以協助調整,或者母親偶爾在氣頭上不能控制情緒,爸爸就可以出來緩和一下氣氛,甚至接手問題,讓情緒不佳的媽媽離開現場,對於事情有絕對的幫助。另一方面,要教導孩子去感謝媽媽,當媽媽的人,每天辛苦地煮飯給全家人吃,還要打掃整間屋子,清洗一家人的髒衣服,這些大大小小的家務事,實在是讓人疲憊不堪,藉由爸爸的口中,讓孩子知道這一切是媽媽辛勞的付出,要懂得感恩,而不是視為理所當然。
當父親的,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只要你願意付出時間,跟孩子在一起,從孩子小時候,就可以展現父親的價值與風範,來營造良好的親子關係。家裡的電器、水龍頭、腳踏車、甚至孩子的玩具有所故障需要修理,或者拆開電扇清理,帶著孩子一起做,讓孩子在一旁從觀摩、學習到動手,這不只是生活常識上的學習,也增加了父子相處的時間,更在孩子心中無形間提升了對父親的崇拜和尊敬。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做為父親的如果沒有即時參與,那將會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假日裡陪著孩子從事休閒活動,一起運動流流汗,大喊大叫一下,還能增進健康。有時出門踏青,看看青山綠水,聞花香、聽鳥鳴,呼吸新鮮空氣,登高望遠,心曠神怡。或者跟孩子一起閱讀,培養平心靜氣坐下來的專注耐性。一同拿起畫筆隨意揮灑,表現出年輕的活力,展現出不同的創意。或許全家人可以來個棋類、撲克牌比賽,刺激腦力訓練邏輯推理。有空閒的時候,也可以跟孩子一起看電視、打電動,做他感興趣的活動,瞭解他感興趣的節目與話題,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把心門打開,認為你是他的朋友。

教育就是要從參與和瞭解來下手,當我們要種植花草的時候,如果沒有對它的特性有所瞭解,或是天天觀察它的生長狀況,那這花草要長的好可不容易。孩子也是一樣,多一份瞭解,對他的成長就能多一份幫助。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做為父親的如果沒有參與其中,會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將來萬一孩子沒學好,作父親的當然難辭其咎,而且可能還有收拾不完的爛攤子,如果孩子很棒很有成就,父子之間卻沒有什麼情感,那樣的情況,孩子的成功,反倒成為了父親的失落。

想要做個真正的父親,想要享受真正的家庭幸福,請不要讓自己在兒女的成長中缺席。
資料來源http://661009.blogspot.tw/2011/02/blog-post.html




********************************************************************

爸爸和寶寶建立感情的小秘訣

基本上,照顧新生兒的工作,通常只有餵奶與安撫寶寶,有些新手爸爸不確定他們能不能勝任這樣的工作。事實上,爸爸與寶寶情誼的真正秘密就是,爸爸不該試圖成為另一個媽媽。孩子已經有了媽媽,寶寶真正需要的是爸爸。還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嗎?試試以下這些破冰活動吧,對拉近爸爸和寶寶的感情應該很有幫助喔!

看誰先眨眼


和寶寶玩「看誰先眨眼」的遊戲,也可以培養爸爸和寶寶的感情喔!英勇是男人的事,對吧?如果你以為寶寶是個容易打敗的對手,那你就錯了,跟他玩「看誰先眨眼」的古老遊戲,寶寶的表現可能會讓你吃驚喔!寶寶喜歡凝視人的臉,當他還興致勃勃的時候,你可能已經閉上眼睛了,一邊還納悶他那美麗的酒窩哪裡來的,或是他的耳朵看起來像外婆還是媽媽。


袋鼠爸爸


愛哭的寶寶,只要沒有人抱他時他就不高興。晚上,他爸爸通常都會用背帶抱著兒子,然後去做他該做的事,包括撿樹葉、擺餐桌、丟球給狗狗,當他在做這些事時,寶寶就依偎在爸爸的肚子上,當然也就不會哭囉!


和寶寶一起洗澡


很多新手爸爸都很擔心輪到他幫兒子洗澡的晚上,哭鬧的寶寶加上濕滑的皮膚,真的會讓他抓狂。一個晚上,他只要脫掉他身上的衣服,將寶寶和他一起放入浴缸中。瞧!寶寶在整個沐浴期間都安安靜靜呢!舒舒服服躺在爸爸的胸前,一切好像都變得不一樣了!


感冒發燒都要守在旁邊


沒有人希望他的寶寶生病,但是沒有什麼比生病更能證明寶寶有多需要妳。徹夜哄一個生病的孩子,會讓你強烈意會到做父母是怎麼一回事了。


寶寶啞鈴


一旦你當了父母,就沒有太多時間做運動了。不過,好消息是,你剛剛得到一個重約7到20磅的「特殊啞鈴」,也就是你的寶寶。一旦孩子的頸部可以撐住頭的重量,爸爸就可以把他們放在手心,讓他們的身體平衡,然後仔細把他們捲起來,把他們放在凳子上當作運動,寶寶會很喜歡這樣的活動。


寶寶的觸摸板


很多寶寶喜歡觸摸爸爸的身體,從粗糙的山羊鬍到絲綢般柔順的八字鬍,或者是平頭,不管是什麼,總之,要小心別讓寶寶的小指卡在爸爸的胸毛上喔,嘻!


幫寶寶拍照


寶寶永遠是最佳主角。如果爸爸幫寶寶拍照,所有有收到相片的爺爺奶奶、叔叔伯伯、表哥表姊們都會告訴你,當爸爸真偉大。


和寶寶打打鬧鬧


有些研究顯示,媽媽和爸爸抱寶寶的方式非常不一樣。媽媽比較可能親熱地擁抱;爸爸則比較激烈。爸爸在抱寶寶的時候,絕對不可搖晃寶寶,不過倒是可以刺激他的小肌肉。如果寶寶會坐了,他可能喜歡被輕輕拋在空中,或在膝蓋上跳,或像顆足球一樣被夾在腋下,而且一定伴隨著快樂的尖叫聲,而這些通常都是媽媽可能做不到的事。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lisa_liu0626/article?mid=194&prev=195&next=191&l=f&fid=25






*****************************************************************************

父親對子女教育的重要---教子女的七大技巧

世上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親。有些父親為了教子成材,不惜血本送孩子上貴族學校,甚至犧牲了所有的節假日陪讀陪練,其間少不了強制教育,棍棒拳腳也難免,但結果往往不盡人意,有許多孩子因此而產生了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使家長們十分苦惱。   問題出在哪呢?細究之下,才知道是父親們的教育方法有問題。面對這種情況,掌握一些教子技巧就尤為必要。
  一、 尊重孩子的意願與選擇
  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法國免疫學家讓·多塞的父親是一個優秀醫生,他希望兒子長大後能繼承自己的事業,為了讓兒子喜愛醫學,他帶著兒子跟著醫學院的學生們觀摩手術,但當讓·多塞看到血淋淋的手術場面竟然暈倒了。父親十分生氣,打了兒子幾個耳光,這反而使讓·多塞的抵觸情緒更強烈了。後來,父親讓自己的助手帶著讓·多塞到盧瓦爾河漂流,並利用這個機會,向讓·多塞介紹了很多有趣的醫學知識,還講了許多當醫生的為病人解除痛苦時所體驗到的成就感與快樂,這使讓·多塞逐漸對醫學產生了興趣,並最終做出了學醫的選擇。其實,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家長都愛把自己的意願和選擇強加於子女,這種做法往往給孩子造成了傷害。
  興趣是成功的第一位老師,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孩子的內在興趣。但是我們今天家庭的教育體制、學校的教育體制,正是扼殺了孩子內心普遍存在的興趣和動機——強迫孩子做什麼,而不管孩子內心的想法,不是讓孩子順其自然地發展,而是去設計藍圖,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
  讓·多塞的故事告訴所有的父親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即使想為孩子選擇前途也必須先從培養他的興趣入手。
  二、 成為孩子的好夥伴
  “爸爸牽著女兒的手,折下一根柳枝,輕輕剝掉皮,做成一支小小的柳笛,然後吹一曲悠揚的兒歌……”這是我們在春天經常可以看到的一幕,在輕鬆愉快的環境裏,父親不再是嚴厲的家長,而變成女兒快樂的玩伴。其實,要想成為孩子的玩伴並不難,只需擠出少許時間,放下家長的架子,積極參加孩子的活動:捉迷藏、跳繩、踢毽子、下五子棋……父親經常參加孩子們的活動,聆聽孩子的心聲是對孩子最好的培養。
  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父親必須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髮展條件,除了給孩子買一些適合孩子心理髮展的圖書讀物,讓孩子在一個豐富舒適的環境裏成長,最主要的是父親要以極大的愛心去關注孩子,多花時間和心思與孩子一起玩,滿足孩子在情感和求知欲方面的願望。因為從2歲開始,孩子就需要同齡玩伴,通過與自己年齡相倣或略大的孩子以及大人玩耍,孩子從中可以學會妥協、同情和合作,還會發展出一些新的技巧、興趣、責任心。
  三、讚美是良好的潤滑劑
  “寶貝,你真棒!”“兒子,你真行!”……適時恰當的誇獎會使孩子受到鼓舞,提高自信心,有利於意志的鍛鍊,使孩子健康成長。菲菲喜歡畫畫,對於他在畫畫中表現出的點滴進步,爸爸總能及時給予肯定和讚揚。菲菲的爸爸是個聰明的家長,他在讚揚的過程中,沒有說兒子“畫得真好,長大肯定能當畫家”之類的話,而是通過溫存的微笑、親切的撫摸、友好的合作,使孩子得到鼓舞,畫技漸漸得到長進。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自己“因為人家一句適當讚美的話而會開心兩個月”。他這句話道出了人類共同的心理需要——理解、肯定、讚美和鼓勵,這是一束照耀人們心靈的溫煦的春光,成年人如此,孩子更需要鼓勵,準確的、適時的、恰當的誇讚將使孩子受到鼓舞,激發孩子自尊、自主、自立的意志和奮發努力的上進心,也可以使孩子明確前進的方向。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傑絲·雷爾指出:“稱讚對溫暖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開花生長。”
  然而,不要以為一味的讚美就沒有問題,而要視情形對孩子讚美才對。如有的家長看到孩子畫了一幅畫,就說“哇,你畫得真好,如果拿去比賽,一定會得冠軍呢!”其實家長根本不知道孩子畫的是什麼。而且當讚揚成為一種習慣後,對於孩子而言,這些讚揚或是已成了一種冷漠的評價,使孩子不屑一顧,失去了它的真正效果,或是令孩子沾沾自喜,看不清自己的真實水準,阻礙學習的進步。所以,家長在誇讚孩子時,應謹慎、適時、適度,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善於與孩子溝通
  做父親的要了解孩子,這是教育和培養孩子的前提。了解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親近孩子,即與孩子多溝通,與孩子經常聊天。
  父親與孩子親近的方法有許多:
  A、與孩子一起親近大自然,使孩子在大自然中領悟一些道理,增長一些知識。
  B、與孩子一起做遊戲,通過遊戲而心意互通,擁有共用快樂的經驗,才能夠建立父子之間的心靈紐帶。
  C、做孩子的好朋友,學著蹲下來用平等的姿態,與孩子對話,這樣會使父親得到孩子的友誼。
  D、偶爾帶給孩子一些禮物,給孩子一點兒驚喜。
  E、經常開家庭座談會,不僅能營造出一種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而且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件的討論中來,這對孩子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及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有很大的作用。
  五、為孩子找一個好對手
  “寶貝,你和川川比一比,看誰跑得快。”同事郭同經常鼓勵兒子與鄰居家的孩子競賽,或學習,或運動,在一次次的競賽中,漸漸培養了川川好勝上進的品質。上學後,他更不甘居人後,門門功課優異,
  為自己的孩子找一個競爭對手,比如同桌、鄰居家的小孩或成績排在孩子前面的同學,可以鼓勵孩子超過他們;鼓勵孩子做他們想做的事情,以開發他們的智力,發揮他們的潛能,作為父親可以給孩子一些信念讓他們做一些新的嘗試,讓他們意識到做什麼事情最好。
  六、用故事引導孩子
  為人父親者,平時多給孩子灌輸一些大道理,這是不可缺少的,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父親們應該放棄一些不太重要的應酬,多陪陪孩子,在陪孩子玩耍、哄孩子睡覺或帶孩子旅遊時,總之,利用一切空閒時間,給孩子講故事,讓他們從故事中汲取營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A、用人類的楷模教育孩子:父親要給孩子講古往今來的科學家、藝術家、思想家對真理的追求,對事業的獻身,這些人物和故事可以陶冶孩子的人格,使他們從小胸懷大志,從小決心做一番事業。
  B、用科學故事誘發孩子的好奇心:阿基米德、牛頓、瓦特、居裏夫人、華羅庚等人的科學傳奇故事可誘發兒童對神奇的科學世界的嚮往。
  C、通過故事給問題一個答案:鼓勵孩子提問題,而且要鼓勵他們針對自己提的問題講故事,通過故事給問題一個解答。
  七、養成動手的好習慣
  有專家統計,愛勞動與不愛勞動的人,犯罪率為1:10,失業率1:15,所以愛勞動、愛幹事對孩子是一生有用的,現在科學界和教育界有一個共識:“只聽見易忘掉,見到的能記住,親手做的才能理解。”所以動手是最重要的。
  因此,父親要培養孩子動手,實驗的能力,特別是要培養孩子,愛幹活,愛勞動,要讓孩子在艱苦環境中鍛鍊自己。

父親的形象正處於轉變之中,越來越多的父親休產假,甚至完全呆在家裏做家務。人們常常對那些為孩子付出時間的父親投以同情或嘲笑的目光,他們被認為是沒有信心在事業上獲得發展,不得不退回到家庭中去。但是,在家裏確實有很多事需要男人去做,對他們來說,承擔一些教育孩子的社會責任也十分必要,這樣也可以把他們自己對生活的設想在家庭中付諸實踐。
   父親與孩子交往的方式跟母親不同,特別是在傳統的家庭裏這種差異更為明顯,因為母親大多呆在家裏,她們更多的忙於看護和照料孩子,而父親通常不必整天圍著孩子轉,因此當他晚上下班回到家,會很高興見到孩子,孩子也會感覺到這一點,從父親這裡獲得了從他的母親那裏沒有得到的重視,孩子會感覺非常愉快。通常父親會把孩子估計得更加強壯,他們會一起做一些劇烈的遊戲,更多的嬉鬧,有時也很聒噪。但孩子需要這些刺激,這樣他們才能夠體驗到人類生活的紛繁多彩。
   孩子已經能在嬰兒時期向不同的人發出不同的信號。這表示他們想要和父親獨立交往,所以父親應該保持與他們的接觸,並進一步發展這種父子關係。母親和父親各司其職,兩人同等重要。父母在某些事上常常會有不同的觀點,比如應該如何餵養孩子,但他們總是覺得,兩人應當以相同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其實並非如此。孩子能清楚地感覺到父母的情緒變化,他能感覺到父親抱得更穩。在這點上,我認為父親應該嘗試與母親不同的方式來撫養教育孩子,不必總是與母親步調一致。理想的狀況是,孩子有兩個照顧自己的人,即使他們並不生活在一起。至於是母親還是父親呆在家裏,無關緊要,重要的是有這兩個人,他們能讓孩子認識自我。男孩會十分注意父親的行為,觀察他如何與伴侶相處,儘管有時他會嫉妒父親,因為父親和母親有他不能有的愛情關係,但他還是會把父親當成自己的榜樣,模倣父親的行為或者做出與此正好相反的行為;女兒則尋找自己與母親的相同之處,渴望父親像愛母親一樣地愛她。因此父親給予孩子以肯定很重要,這將增強他的自我價值感。
   有一點很值得重視,即從一開始,父親就要著手把女兒培養成一個將為他所讚賞的女人。不要拘泥于傳統的標準,諸如幫忙做家務、勤奮學習的就是好孩子。現在女孩和男孩已共同融入到教育之中了,女孩同樣需要博得父母對她內在意志、自我表現力和聰明頑皮的關注,並幫助她們獨立生活、勇敢地自我展現。反過來,男孩的痛苦也必須得到父母的關注。我們常常看到,男孩首先得到的是父親對他們堅強意志的肯定。當男孩的成績在家庭之內得不到承認時,在家庭之外,他們常常會面臨很多恐懼,往往使他們不知所措。因此,父母要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在他們遇到挫折或處於劣勢時,及時地給予幫助和鼓勵。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和孩子相處。父母應該把孩子看作是完美無缺的、平等的夥伴,這意味著從一開始就尊重他們,相信他們的能力和創造力。
   如果我們意識到成年人對環境的感受往往存在差異,就能明白在孩子身上也同樣如此。孩子應該學會在任何情況下信賴自己的感覺,也許相對別人不是,但對自己一定正確,這是孩子健康成長最重要的前提,它能使孩子避免所有可能產生的傷害。現在,在幼兒園和中小學裏,在預防不良嗜好和性氾濫方面進行了宣傳和教育,引導孩子學習對自己的身體形成良好的感覺,並相信自己的感覺。具體來說,孩子感覺到吸煙有損健康,嘗試了第一根以後也許再也不會吸了;或者在遭到其他人的煩擾時,他會反抗。
   孩子的將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親,父親要做孩子的榜樣,和孩子相處,成為他們的夥伴,尊重他們。那樣的話,也許到他們那一代就能形成一個更尊重個人生活方式、一個更符合時代潮流和充滿人性的社會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65&prev=366&next=363&l=f&fid=10






********************************************************************************
父母教養影響深層思考
採訪撰文/卓文惠
採訪諮詢/友緣基金會臨床中心督導 林麗玲
     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臨床心理師 宋毓芬
雙薪家庭的前提下,家中經濟的提供者不再只限於父親,隨著父母角色可能互換的情形之下,家庭成員的結構也跟著轉變,新的關係,讓我們利用新的思維來看待家庭關係的轉變。
傳統觀念裡,父親是家中的支柱、孩子心目中的巨人,曾幾何時,父親跟孩子的互動變多,現代新手爸爸開始想參與孩子的成長,與媽咪一起分擔育兒責任,於是~如何促進彼此的親子關係,就從了解與學習當「爸爸」開始。
當爸爸以後,才知道怎麼當爸爸…
許多文獻跟報導,都將育兒焦點放在媽咪身上,爸爸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到底可以分成哪些方面呢?孩子的發展過程中,爸爸到底應該扮演什麼角色?這些都是身為爸爸值得深思的問題。雖然許多爸爸已經慢慢了解到自己的責任歸屬,也會挪出許多時間來跟孩子相處,但是如何成為所謂的「新好男人」,是現代父親不斷努力的目標。
爸爸的新角色
傳統世代一直到五、六年級生這一代的爸爸,大多只要提供家庭物質上的協助,親子教育及家庭情感的提供大部分都落在母親的身上。由於傳統父親多半表現出權威、剛毅,甚至是冷漠的形象,雖然現在年輕的新手爸爸已經意識到父子互動的重要,但是受限於他們從小與父親相處的模式,讓新手爸爸一下子找不到可以表達自己滿腔父愛的方法。
甚至有的家庭的角色分工上,媽咪會自動將爸爸當作管教時的威嚇對象,最常聽到就是,「你再不乖,爸爸回來會處罰你的喔!」長久下來,孩子對爸爸產生恐懼、害怕的心理,不太敢親近爸爸,把爸爸定位為處罰自己的人,父子間無法形成太過親密的關係。
傳統「嚴父慈母」以及「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已經被打破,加上現在夫妻雙方講求分工的情形之下,父親應該主動的去參與幼兒的教養,而不是一味的承襲舊有的教導方式。如何教養新世代的子女,父親角色的定位要進入重新思考的階段。
主動參與親職教育,是現代父親急需改變自己想法的第一步,以往的父親是家中經濟提供者,權威式的教育下,孩子要觀察父親的情緒,小心翼翼地與父親產生互動。
「不要讓孩子自己來貼近我們,我們應該主動依照構想的藍圖來教育孩子,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方式,」友緣基金會臨床中心督導林麗玲老師說:「父親在參與親職角色時,應該以「主動」教育孩子,而不是當一個權威性或指標性的角色。」社會的需求改變,家庭結構跟以往也大不相同,適時調整自己的態度跟行為是相當必要的。
依附對象的迷思
「0~3歲的幼兒,需要相當安全、穩定的依附對象,對孩子情感以及人格的發展有極大影響,這個時期而最親近幼童的便是爸爸媽媽,由父母來扮演這個角色,可以讓幼兒有更穩定的發展,」林老師表示。
雙薪家庭的趨勢下,寶寶不一定交由爸爸媽媽來扮演重要的依附對象,重要的是,照顧者是否在照顧幼兒的過程中,能夠做為一個持久且穩定的情感提供者。
「關鍵不在誰(爸爸或媽媽)來作為主要照顧者,而是照顧的品質,投入照顧的家長要能在親職與外務上取捨、平衡,以達到育兒照顧最佳狀態」臺安醫院小兒心理治療師宋毓芬心理師說:「部分負責留在家庭照顧的爸爸或媽媽,對自己的角色存在許多抱怨與不平,情緒波動影響照顧品質,孩子也容易對父母當時所扮演的角色產生混淆。」
大家都以為寶寶交給媽咪負責,細心的媽咪比較會照顧孩子。針對這一點,宋毓芬心理師指出,一般而言(當然存在特例),母親的女性特質確實在回應和瞭解嬰幼兒的需求上,本能地展現敏銳覺察和安撫技巧,但並不代表爸爸無法與孩子進行親密的情感交流。
每位爸爸有各自擅長的育兒技巧,也都能樂在其中,並得到嬰幼兒滿足而動人的回饋;一般大眾對母職的刻板印象,不只反映出性別優勢,當然還有社會文化的育成和期待交織其中;如果爸爸也和幼兒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對孩子自信的建立及對外界的探索大有助益。
對幼兒產生的影響
父母除了扮演孩子穩定的情感提供者之外,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又能持續對幼兒產生哪些影響呢?
林麗玲老師認為,父母任一方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是不可或缺,不能特別區分哪一個階段,孩子最會受到哪一方的影響,大體上說來,父母對自我責任的認知程度,以及是否願意付出心力在孩子身上,才是主要的影響因素。
如果要認真的區分父親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宋心理師認為,除了幼兒在3歲之前,父親可以投入照顧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之外,3~5歲階段也是一個重要的階段。
「觀察3~5歲的幼兒,從生活中得到父親較多的投入與互動的小孩,明顯展現出較好的社會認知與表達能力。」3~5歲的幼兒開始與外界接觸頻繁,開始學習與外界的互動方式,父親可以藉與孩子的親子遊戲教導行為模式,幼兒表達自信與能力,以及人際互動的強化,會比其他孩子更寬廣開放。
父親深入而大量參與親子教養,也讓媽媽有了支持、商量研擬教養方式的對象,增加夫妻同心投入的默契、教養的創意與一致性。
(取材自媽咪寶貝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29.asp